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合集下载

如何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如何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如何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古典诗歌语言简练,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而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代,都可能对同一含义丰富的意象有着不同的解读。

另外,这语言外壳非常俭省的诗歌要表达丰富的情感,有时因为句式、字数、音韵的需要,有时因为表达效果的需要,就会产生独具魅力的诗歌语言之“变形”: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如果不了解或不能自觉地感知这些诗歌语言的组织规律,往往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从而影响答题。

所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必须从它的语言下手,在鉴赏中还原这些变形的语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这里,我就诗歌中这些常见的变异的语言现象作一简单叙述。

我觉得,只有抓住了这些特殊的字词,鉴赏者才能更迅速准确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首先,把握诗歌中活用的词,体会它点铁成金的作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在句中起到点铁成金的作用。

例如全国高考题中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空禅制毒龙。

”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描写经过香积寺时所见的景物。

但表现的意境如何呢?这就要求我们抓住里面的重点字词来分析。

根据文言知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有两个活用词“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由此可见,此诗通过“咽”、“冷”两字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难怪《诗境浅说》曾写道:“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也。

”确实,诗歌中一些字词词性的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所以,它也是古人锤炼字眼的重点。

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古代诗词语言鉴赏

古代诗词语言鉴赏

(2)颠倒词序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例2.毛泽东《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应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
(看到)湘江北去”。
例3。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
(3)、注意诗词中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 补留下的空白。 古代诗词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 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 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 “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 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 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 的可能。
2、凝炼,极富表现力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 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 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 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 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 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 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代诗词语言鉴赏
古代诗词的语言 特 点
1、古代诗词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 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 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 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 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 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 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 辨。 例如: “日色冷青松”;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 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 的表现力、感染力。

浅说古典诗词中的一些语法现象

浅说古典诗词中的一些语法现象

浅说古典诗词中的一些语法现象教学博苑2010-08-05 11225d56b7b40100k8pd浅说古典诗词中的一些语法现象诗词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并要受到韵律的影响和约束,有时候还需要考虑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因而诗词的语法和其他文体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

(一)省略句式在诗词中,省略句式是经常出现的。

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

所谓省略句式,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

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

例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将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李白的诗,清新得象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象鲍照的诗一样。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

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

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与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

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就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芳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

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

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象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

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古代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古代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8、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 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9、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 的精神。 10.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 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11、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12、我们要下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 到先进水平。 13、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党 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14、对一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曾周密地考虑过。 15、在旧社会,他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人民。
古代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读懂诗家语
1.意象的叠加。由于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在进行景物描写 过程中,意象间一般不需要助词、连词等连接性虚词,多是 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叠加,或者多以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衔接。 所以诗歌景物描写语言组织基本形式:一是“意象+意象”, 一是“意象+动词(形容词)+意象”。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关联词语的不合逻辑:
例如:只要经常复习,就能取得好成绩。 关联词语的强加逻辑关系: 1、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又做了较大的 修改。 2、由于我对学科有偏重,因而对数学不感兴趣。
关联词语引领的分句位置颠倒:
1、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 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2、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 安的目标。
5、改变词性,为了炼字、炼意,常常改变诗词中 的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强化这 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化抽三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语言风格特点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语言风格特点

语言的风格特点: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1、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

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筚篥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样子直接写出。

如《诗经?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知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以为深长。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新奇。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出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古诗歌语言特色例解

古诗歌语言特色例解

古诗歌语言特色例解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一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千年历史长河中,许多卓越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动人心魄、惊世骇俗的诗篇。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古诗句里语言的特色有哪些呢?首先是古诗的语言优美。

一般来讲,古诗都有很高的雅俗之分。

诗人常用的词语比较古雅,常见的如“扶危济困、仁义道德”等词汇,让人感到古代的人们更注重的是内在美,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积累。

除此之外,许多古诗的意境也十分清新脱俗,不拘泥于现实的琐碎事务,而是让读者沉浸进美好的想象之中。

其次是古诗的字眼表达。

古诗语言特色之一是大量使用多义词,这一点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云生处有人家,绿水行时有萍花”这两句中的“生处”和“行时”都有多种解释,让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加开放。

如何把握这样的多义表达呢?惟有后来者在理解中去领悟。

第三是古诗的点染表达。

许多古诗在短短的一句或几句之中,巧妙地表达了尤其深刻的意境,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杜甫耗饵亲登险,固应知此兴所在。

”这两句并没有太多的装饰,却让人深有共鸣,能够理解诗人登高望远时那种怀揣梦想的心境。

最后是古诗的对仗表达。

古诗的对仗手法可以让文字不仅仅是文字,更加透露出音韵和韵律,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潮水侵,数处青山寺。

夜闻海角钟声,梦觉沧溟路。

”这几句的对仗十分明显,读者可以感受到诗的节奏感,甚至有些人会跟着念起来。

在当今社会,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爱戴。

如果我们仅仅把古诗当作是过去的遗留物,我们不能从中领悟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千年文化厚重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古诗对我们学习现代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古代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古代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8、“自问世以来”和“问世近三百年来”是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造成句子歧 义:可以理解为《古文观止》问世已很久时间,只是“近三百年来”才广为流 传;也可以理解为《古文观止》从问世到如今将近三百年。 9、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 调型结构,也可去掉“是”。 10、要么说成“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要么说成 “出自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11、要么说成“那怎么能有好成绩”,要么说成“没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12、后分句将“……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到先进水平”和“……使我国的教育 事业达到先进水平” 杂糅在一起。 13、后分句要么说“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要么说“以党和人民的根 本利益为出发点。” 14、本句或说“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或说“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 15、本句把“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和“利用开当铺残酷地剥削 人民”两种说法混杂在了一起。
小练:
1、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 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 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2、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 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 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3、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 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 地理国情数据库。
4.表意的含蓄委婉。诗歌表意善于运用“言在此,意在彼” 的表达技巧。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不明此道的 人只观表层语意,难以发掘诗意之幽微。钱钟书曾就此总结 说,那看不见的比那看得见的要丰富得多。例如: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两句,“寒声”不仅意为秋声清 冷,更指诗人内心的凄凉。“无雁影”不仅仅指没有大雁的 影子,更隐含着诗人盼家书(鸿雁传书)而不得的孤独愁苦之 情,表达诗人对家乡深切思念之情。诗歌语言的这种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特点,是我们鉴赏时应特别引起注意的,切莫 “鼠目寸光”,浅尝辄止。

谈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谈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谈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语言风格一、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二、含蓄隽永、含蓄委婉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含有深意,藏而不漏。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三、清新明丽、清新雅致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的、美的愉悦。

四、形象生动、绚丽飘逸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的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展现了一幅绚丽飘逸的画面。

五、婉约细腻、幽默讽刺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腻如抽丝。

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另外在诗中也不乏诙谐风趣和辛辣的笔调。

如“竹帛烟硝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六、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

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

如刘邦的《大风歌》,壮志凌云,刚毅雄健;项羽的《垓下歌》,慷慨悲歌,视死如归;曹操的《观沧海》,胸襟豁达,豪情横溢;雄浑是盛唐时期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古代诗词语言特色与表达技巧

古代诗词语言特色与表达技巧

古代诗词语言特色与表达技巧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古代诗词的语言特色1. 精炼简洁:古代诗词追求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将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融入短小精悍的文字中。

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常用几句简短的文字便能表达出庞大的意境。

2. 高度凝练:古代诗词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将复杂的思想用简约的语言精准地传达出来。

通过精选词语和诗句的排列,使得诗词在表达上达到了至臻至美的程度。

3. 借景抒情:古代诗词常常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4. 善用比喻和象征:诗人借助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诗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用明月比喻思念的情感,用红叶象征衰老的岁月等。

二、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1. 出奇制胜:古代诗人常常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来打动读者,给人以新鲜感和意外之美。

诗人会用一些与众不同的词语或句式,使得诗词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2. 寓情于景:古代诗人善于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唤起读者的共鸣。

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使得诗词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情。

3. 突出形象描写:古代诗词在表达时注重形象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具体描绘,使抽象的思想变得可触可感。

相比于描述抽象概念,形象描写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4. 追求音韵和谐:古代诗词追求音韵和谐,注重平仄押韵的运用。

通过押韵和韵律的呼应,诗词更具韵味和节奏感,使得诗词更富有音乐性。

总结:古代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凝练精炼、借景抒情、善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唤起读者对自然、情感和生命的共鸣。

古代诗词的表达艺术是一种独特而精湛的形式,通过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的特色分析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的特色分析

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根基,流传下来许多辉煌的历史文学,而在这些历史文学中,又以诗歌流传得最广,影响最为深远。

如今,古典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光辉不减,愈发历久弥新,凸显出其独特而持久的文学色彩和无限魅力。

作为一个诗歌盛行的国度,我国的古典诗歌可谓富有极强的文学审美价值,而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对华夏儿女而言都有着极其丰富且深远的教育意义。

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语言简洁凝练,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集中反映出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富有韵感与节奏的文学。

古典诗歌即我国古代的诗歌,意为古人创作并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

从广义层面来说,我国古典诗歌涵盖了诗、词、散曲等;而从狭义层面来说,古典诗歌则被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我国也是一个诗歌盛行的国度。

从《诗经》诞生的春秋时期到如今,诗歌作为抒情言志、陶冶情操、人伦教化的载体已然深入人心,而古典诗歌就是华夏民族流传下来的文化宝藏,亦是德智美的渲染殿堂。

我国古代出现过众多杰出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王维、李商隐、白居易等,可谓数不胜数,正因有他们才造就了古典诗歌的丰富繁多、瑰丽多彩,展现出古人的高尚情操及人格魅力,而只有深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才能让我们不断提高对古典诗歌的渗透领悟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我国古典诗歌大都呈现出“以诗言志、以词写意、以曲造境”的理念。

就其内涵而言,这些诗、词、曲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意识的一种体现,也是其内心情感的渲染和抒发。

基于此,我国古典诗歌可描绘宇宙天地、世间万物,更能从中引申出各种人情事理、万千情怀,其思想情感尤为丰富,主旨意蕴亦十分深厚。

因此,对于古典诗歌,我们通常会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来形容它,然而这并不是在怀疑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恰恰相反,这是对其的一种无以言表的赞美。

古典诗歌的语言与现当代文学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它是以“有尽之言”体现“无穷之意”,并没有长篇赘述,这也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而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也就体现于此。

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解读古典诗歌中地特殊地语言现象作者:郭芳日期:年月日近年来,诗歌鉴赏地题型在高考题目中占地比重越来越大,题目对考生地要求也越来越高.可考生面对千姿百态地诗歌,总感觉手足无措,脑中茫然,究其原因,是读不懂诗歌.既然读不懂,又怎么能谈鉴赏呢?所以,我认为教授学生鉴赏诗歌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们如何解读古典诗歌中地特殊地语言现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古代诗词地语言,在语法方面有自己地特点,同古代散文,同现代诗歌都有不同地地方.古代诗词很注重精练,用词非常俭省地诗歌要表达丰富地情感,有时应句式、字数、音韵地需要,有时因为表达效果地需要,就会产生独具魅力地诗歌语言地“变形”:句子成分地省略,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句子成分地顺序变换,词类地活用等.如果不了解或不能自觉地感知这些诗歌语言地组织规律,往往造成阅读理解上地障碍,从而影响答题,所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必须从它地语言下手,在鉴赏中还原这些变形地语法,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地含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句子成分地省略.、主语省略如:王勃地《送杜少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前一句中省略了主语“我”,后一句中省略了主语“我们”.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谓语省略如:刘禹锡地《至潜水驿》:“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前两句与后两句一对照,很容易发现谓语省略了,“噪”和“飞”是说明“鹊”和“蝶”地动作地,前两句省略了谓语,“鼓”、“鸡”地动作在字面上没说明,但可以体会出,前两句地意思是,为迎社日,枫林里响起了鼓声,中午时分,鸡在茅屋旁边啼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再如:王维地《送李使君》:“山中一夜雨,树抄百重泉.”前句从“雨”字可知谓语动词是“下”,可推知后句省略地是“积下了雨水”.这两句地意思是,山中下了一夜雨,树梢积下了雨水,象百重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谓语省略在古代诗词中是极其多见地.“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前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冶炼”.“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后一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响起”.“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一句省略了谓语动词“藏”.、介词地省略如:王维地《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谓语地动词前,都有一介词结构作状语,而介词结构只剩下了“松间”、“石上”,省略了介词“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许浑地《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前句中地“日沉阁”是“日沉于阁后”地省略,介词结构中地介词和方位词都省略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把握诗歌中地省略地词,体会诗歌地具体内容.诗歌是一种跳跃性地艺术,它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地内蕴力.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补充诗人有意留下地空白和诗歌地场景,获得更高地审美享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还有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都采用了答话地包孕问话地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犹如同电影里地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地空白,给了我们很多悬念,让我们根据生活地逻辑、经验地积累、自身地修养去补充完整,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整首诗地内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又如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一骑红尘”是否是引起“妃子笑”地直接原因呢?显然不是,这中间地联系靠我们地想象、补充,显而易见统治者地奢侈生活也就被无情地揭露出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歌就是如此.几个意象要靠读者地想象、补充,才能连缀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凝固起来,否则就失去了诗味,也就失去了诗歌地魅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句子就是一两个或几个名词性词组,这种情况很多.如:、孟郊地《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陆游地《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北风大散关.”、杜甫地《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白居易地《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柳宗元地《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刘禹锡地《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王翰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音韵铿锵,意象俱足是一切好诗地必备条件.如温庭筠地《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写了十种景物十个名词,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正好点了“商山早行”这个题.首先,鸡声和月点明早,茅店又是山区特有地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地人迹,也都是有特征地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地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俱足”地佳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句子成分地顺序变换.在正常情况下,句子地各种成分是有一定顺序地,但,古代诗词有不少特殊地句型,其中各种成分地顺序变换是多种多样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刘长卿《逢雪》“风雪夜归人”,应为“人归”;杜甫《咏怀五百字》“取笑同学翁”,应为“同学翁取笑”;贾岛《题李凝幽居》“僧敲月下门”,应为“僧在月下敲门”;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寂寂人定初”,即:初定;欧阳修《采桑子》中地“双燕归来细雨中”,即:在细雨中归来;再如:“将军金甲夜不脱”中指不脱金甲;“绿水人家绕”中指绕人家;“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齐山登高》)插地宾语本是“满头菊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应笑我”即:笑我多情,“多情”是“笑”地补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于声律和修辞等地要求,古诗中词序倒装地现象随处可见.不过,诗歌中地这种倒装语序,不仅体现了诗歌艺术地错位美,更主要地体现了作者在诗歌中真正要强调地思想感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记得学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有学生认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比原句更容易理解.比较这两种语序,改后地句子画面中心归结于“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地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远远不如原句中“浣女”、“渔舟”之动鲜明可见;而且“浣女”、“渔舟”作为动作地起点和动力,能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大大增强了画面地动作性、鲜明性,从而更写出了作者对远离官场生活地向往之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又如辛弃疾地《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地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地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地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地位置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还有王昌龄地《从军行》、杜甫地《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前置而“锦官城”后移,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地平仄格式外,目地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地地势,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荣坠落地景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语序地变换,还有积极地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地语言.杜甫《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人以为就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是不对地.“香稻”、“碧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地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凤凰”都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地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凰,不合秋兴地题目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又如杜甫《曲江二首》(其一)“且看欲尽花径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句“径眼”二字好像是多余地,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放在“莫厌”地前面,如果真按这样去修改,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地.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地语法来要求,那就是不懂得诗词地艺术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词地活用如:刘禹锡地《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中,“花”和“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刘禹锡地《酬乐天》“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春”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万木茂盛,是取名词所代表事物地特征作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杜甫地《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青”为形容词作名词,指青青地山色.白居易《买花》“百朵红”中,“红”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花.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老”和“肥”是动词地使动用法.王维地《从歧王》:“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两句意为涧花很白,以为粉色不算白;山月很明,以为灯光不算明.形容词“轻”和“少”用作意动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王维地《送孙二》中地“行车起暮尘”,“行车”指行走着地车,为动词活用为形容词.杜甫地《泛江送客》:“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前句中地“劝杯”是“劝人多饮地酒杯”,“劝”为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后句中地“吹笛”是“吹着怨曲地笛子”,“吹”为动词活用为形容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动词用作形容词,一个突出地特点是其后地名词不是宾语,而是所修饰地对象.杜甫《喜达行在》中地“喜遇武功天”,“喜”本是动词,但在这里修饰动词“遇”用作副词了.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大”本是形容词,但这修饰庇(庇护)作用就如同副词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古代诗人为了炼意地需要,常常改变诗词地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地“诗眼”,在句中起到点铁成金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例如,全国高考题中王维地《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金石,日色冷请松.薄暮空潭曲,空禅制麦龙.”从字面上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游览诗,主要描写经过香积寺时所见地景物,但表现地意境如何呢?这就要求我们抓住里面地重点字词来分析.不难看出有两个字活用,“咽”、“冷”:山中地流泉由于岩石地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地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由此可见,此诗通过“咽”、“冷”两字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地景象.难怪《诗境浅说》曾写道:“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辟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确实,诗歌中地一些字词词性地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地功效,所以,它也是古人锤炼字眼地重点.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线”.第一句中地“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这两句地意思是:米饭粒似地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了一层白毡;小小地荷叶,点在溪面上,像叠起地青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还有杜审言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两字都活用为形容词.两句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这些词性地活用使诗歌展现了一种难以言语地意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之,诗歌作为一种特殊地文学体裁,它有着独特地语言风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为此,特殊地语言是它地必需.我们鉴赏诗歌时必须抓住诗人所运用地这些富有表现力地妙字佳句.因为这些妙字佳句是诗人从“几万吨语言地矿藏”中提炼出地足以表达诗歌内容地词句,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地作用,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高考考查地重点.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它地这种语言结构,并以此为突破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诗歌地意境,对问题地解答也才能更得心应手.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

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

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1、情景交融释义: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对比衬托释义: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

例1: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

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

例2: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析: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3、借助修辞释义: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

例: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解析: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

4、托物言志释义: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

例: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解析: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5、虚实结合释义: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6、使用典故释义: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理解古诗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7、渲染烘托释义: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

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

古诗中的特殊现象

古诗中的特殊现象

古诗中的特殊现象第一篇:古诗中的特殊现象古诗中的特殊现象一、字的假借古代因文字还不够丰富,所以有些字只好用同音字或音近字来代替。

如杜甫《前出塞》中的“苟能制侵陵”的“陵”就是“凌”的假借,相当与于欺凌、欺诈之意。

又如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里的“元”是“原”的假借,相当与本来。

二、词义转移这是指某一个词的原义消失或不用,而代之以新的词义。

如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当因为讲,而不是坐下的“坐”。

又如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本义是怜悯的意思,而诗中当“可爱”讲。

三、语句倒装倒装,是指与正常语序相反的语句。

如《示儿》中的“死去元只万事空”就是倒装。

如果说死了以后才知道万事都无踪无迹,那就不符合原义了,也不符合事实。

应该解释为,我本来知道人死了万事都无踪无迹。

四、成份省略省略,就是为了简洁或者押韵,省掉了一些成份,但意思也说得通。

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柴门闻犬吠”一句,意思是“突然听到从柴门外传来一阵阵犬吠声,”这里省略了方位结构助词。

又如《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意思是“我怀疑九天上的银河降到人间。

”这里省去了主语“我”。

了解古诗中这四种特殊现象,有利于提高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

(注1、作者:田如锋新城学区电话***2、作品类别:教学研究3、此文发表于《小学生阅读报》中高版第1013期)第二篇:古诗中的节令古诗中的节令1.人日。

正月初七日。

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2.上元。

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浅谈古诗文的语言特征

浅谈古诗文的语言特征

浅谈古诗文的语言特征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古诗文的音韵、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谈谈古诗文的语言特征。

一、音韵:声律优美,韵味独特古诗文注重音韵的和谐搭配,以达到声律优美、韵味独特的效果。

它追求声音节奏的和谐统一,通过声韵上的运用,增添诗歌的美感。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音律多为双音节或多音节的韵母,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时有”与“问天”,音律上的呼应使诗句在读起来更加融合、平衡。

此外,古诗文还注重声调变化,通过调子的起伏变化,使整首诗篇或文章读起来更加韵味悠长。

二、语言结构:简练而意蕴丰富古诗文具有简练、精练的语言结构,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意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几个简短的词语勾勒出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读者在几个字间感受到了壮美的山河之美。

此外,古诗文追求意象的传神生动,用具象的词语来描绘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小扇、流萤等词语,以及织女星与牵牛星借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

三、文化内涵:充满哲理和情感古诗文不仅注重语言表达的美感,更融入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古代文人将自己对生活、人性、宇宙等问题的思考与感悟融入到诗文中。

中国古代文人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以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为基础,表达着对伦理道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对个人境遇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夜晚的静谧营造出对故乡的思念,悠远中透露着深情。

此外,古诗文中也充满了矛盾和哲理的表达,给予读者深思的空间。

杜牧的《秋夕》中表面上是对景物的描绘,实际上通过织女和牵牛的形象暗喻离别之痛与渴望重逢之情,引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古典诗词的特殊句法结构

2古典诗词的特殊句法结构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法结构例析古典诗词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而著称并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古典诗词语言的这些特点与其特殊的句法结构密不可分。

一、词语的省略诗词中省略一些词语是普遍现象。

经常省略的有介词、方位词、结构助词、关联词语、动词等。

说省略是与一般语句比较而言,也是为了分析的方便,诗词中的这些省略是不可以补出的。

这些省略形成的句法结构在诗词中是正常的语言现象。

(一)介词的省略。

省略介词是普遍现象,还未见到不省略介词的古典诗词诗句。

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各例若补出介词,便不成为五言诗的诗句,省略了介词“于”,语言也较简洁明快。

(二)方位词的省略。

古典诗词也常出现方位词,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夜泊枫桥》)。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两例省略了方位词,使诗句语言顿挫有力。

(三)介词、方位词同时省略。

介词与方位结构共同构成的介宾结构,前边的介词、后边的方位词可同时省略。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尚未见介词、方位词齐全的介宾结构。

①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②牛衣古柳卖黄瓜。

(苏轼《浣溪沙》)③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上三例,若补出介词、方位词,不合诗词格律的要求,而且句子不够凝练。

(四)关联词语的省略。

关联词语在古典诗词中,有时是出现的,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由于关联词语出现,语句的明确,语气显豁。

古典诗词中也有不少省关联词语的,如: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这两句应为“因草枯的缘故鹰眼敏锐,因雪尽的缘故马蹄轻快”。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阅读技巧》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阅读技巧》

2.最稳妥的三条路径——关键字词、景事情和尾句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 此,读诗不能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边读边思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抓诗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 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如杜 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古今如一, 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乡。诗 人以幻作真,为的就是突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体会诗 人的感情内涵,从诗歌营造的总体意境中把握它要暗示的东西。要避免理 解上的实指性,要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二、找准“解诗路” 1.最直接的三条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 (1)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体裁; ⑤“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再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和王安石《桂枝香·金 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 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人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移 于事物之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 感。

诗词语言特点总结大全

诗词语言特点总结大全

诗词语言特点总结大全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诗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以独特的形式和语言特点,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人生、爱情等各种情感和体验的思考与感悟。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诗词语言特点。

1. 精炼凝练诗词以言简意赅为其精华之处。

作者利用有限的字词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这种精炼凝练的特点为诗词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2. 借景抒怀诗词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抒发对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把山河的壮丽景色和壮怀激烈的情感融为一体。

3. 对偶工艺对偶是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句子结构和意义上的对称安排,增强诗词的韵律和韵味。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的“断人行”与“一雁声”、“白”与“明”等形成了对仗的关系。

4. 唤起联想诗词的语言常常通过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唤起读者的联想,使得作品产生更深远的意境效果。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通过描绘明月和把酒的场景,暗示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幻的思考。

5. 音韵和谐诗词是一种音乐化的语言艺术,在构思和表达上非常注重音韵和谐的效果。

各类韵律、用字上的押韵或谐音,增加了诗词的朗朗上口和回味性。

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其中的“花红胜火”和“水绿如蓝”以及“好”和“江”、“曾谙”和“旧”等形成了韵律和谐的效果。

6. 深邃思辨诗词语言常常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思辨。

作者透过诗词表达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比如元稹的《遣怀》:“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通过这四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沧桑变迁的思考。

7. 寓情于景诗词中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寓情抒怀。

带星语的诗句

带星语的诗句

带星语的诗句【原创实用版】目录1.诗句中的带星语现象2.带星语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带星语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4.结语:带星语的诗句的价值与魅力正文一、诗句中的带星语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被称为“带星语”。

所谓带星语,是指诗句中出现的含有星辰的词语,如“星”、“辰”、“斗”等。

这些词语常常带有浓郁的诗意和神秘的氛围,使得诗句更加优美动人。

二、带星语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富有诗意:带星语的词语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诗意,能够为诗句增色添彩。

如“银河滚浪”、“繁星似雨”,这些词语通过形象的描绘,使得诗句更具画面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2.神秘氛围:星辰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在诗歌中使用带星语,可以为诗句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带星语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名词,如“星辰”、“银河”;也可以是动词,如“流星”、“辰兆”;还可以是形容词,如“星垂平野”、“星光灿烂”。

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使得带星语更加丰富多彩,为诗歌增色不少。

三、带星语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1.丰富诗歌意象:带星语在诗歌中往往与其他意象相结合,共同构建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明月”与“青天”的相互映衬,使得诗句意境更加深远。

2.寄托诗人情感:诗人常常借助带星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如“斗转星移,岁月如梭”,通过描绘星辰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3.体现诗歌美学:带星语在诗歌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

它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敬畏之情,又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四、结语:带星语的诗句的价值与魅力带星语的诗句在古典诗词中独具魅力,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诗歌的无穷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作者:郭芳| 日期:2009年4月29日近年来,诗歌鉴赏的题型在高考题目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题目对考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可考生面对千姿百态的诗歌,总感觉手足无措,脑中茫然,究其原因,是读不懂诗歌。

既然读不懂,又怎么能谈鉴赏呢?所以,我认为教授学生鉴赏诗歌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们如何解读古典诗歌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古代诗词的语言,在语法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同古代散文,同现代诗歌都有不同的地方。

古代诗词很注重精练,用词非常俭省的诗歌要表达丰富的情感,有时应句式、字数、音韵的需要,有时因为表达效果的需要,就会产生独具魅力的诗歌语言的“变形”:句子成分的省略,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句子成分的顺序变换,词类的活用等。

如果不了解或不能自觉地感知这些诗歌语言的组织规律,往往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从而影响答题,所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必须从它的语言下手,在鉴赏中还原这些变形的语法,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含义。

一、句子成分的省略。

1、主语省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前一句中省略了主语“我”,后一句中省略了主语“我们”。

2、谓语省略如:刘禹锡的《至潜水驿》:“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前两句与后两句一对照,很容易发现谓语省略了,“噪”和“飞”是说明“鹊”和“蝶”的动作的,前两句省略了谓语,“鼓”、“鸡”的动作在字面上没说明,但可以体会出,前两句的意思是,为迎社日,枫林里响起了鼓声,中午时分,鸡在茅屋旁边啼叫。

再如:王维的《送李使君》:“山中一夜雨,树抄百重泉。

”前句从“雨”字可知谓语动词是“下”,可推知后句省略的是“积下了雨水”。

这两句的意思是,山中下了一夜雨,树梢积下了雨水,象百重泉。

谓语省略在古代诗词中是极其多见的。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前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冶炼”。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后一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响起”。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一句省略了谓语动词“藏”。

3、介词的省略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两句谓语的动词前,都有一介词结构作状语,而介词结构只剩下了“松间”、“石上”,省略了介词“于”。

如:许浑的《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前句中的“日沉阁”是“日沉于阁后”的省略,介词结构中的介词和方位词都省略了。

把握诗歌中的省略的词,体会诗歌的具体内容。

诗歌是一种跳跃性的艺术,它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

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还有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都采用了答话的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犹如同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给了我们很多悬念,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整,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整首诗的内容。

又如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一骑红尘”是否是引起“妃子笑”的直接原因呢?显然不是,这中间的联系靠我们的想象、补充,显而易见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也就被无情地揭露出来。

诗歌就是如此。

几个意象要靠读者的想象、补充,才能连缀在一起,而不是简单的将它们凝固起来,否则就失去了诗味,也就失去了诗歌的魅力。

二、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句子就是一两个或几个名词性词组,这种情况很多。

如:1、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北风大散关。

”3、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5、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7、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音韵铿锵,意象俱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写了十种景物十个名词,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正好点了“商山早行”这个题。

首先,鸡声和月点明早,茅店又是山区特有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

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

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

三、句子成分的顺序变换。

在正常情况下,句子的各种成分是有一定顺序的,但,古代诗词有不少特殊的句型,其中各种成分的顺序变换是多种多样的。

如:刘长卿《逢雪》“风雪夜归人”,应为“人归”;杜甫《咏怀五百字》“取笑同学翁”,应为“同学翁取笑”;贾岛《题李凝幽居》“僧敲月下门”,应为“僧在月下敲门”;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寂寂人定初”,即:初定;欧阳修《采桑子》中的“双燕归来细雨中”,即:在细雨中归来;再如:“将军金甲夜不脱”中指不脱金甲;“绿水人家绕”中指绕人家;“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齐山登高》)插的宾语本是“满头菊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应笑我”即:笑我多情,“多情”是“笑”的补语。

由于声律和修辞等的要求,古诗中词序倒装的现象随处可见。

不过,诗歌中的这种倒装语序,不仅体现了诗歌艺术的错位美,更主要地体现了作者在诗歌中真正要强调的思想感情。

记得学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有学生认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比原句更容易理解。

比较这两种语序,改后的句子画面中心归结于“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

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远远不如原句中“浣女”、“渔舟”之动鲜明可见;而且“浣女”、“渔舟”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能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

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从而更写出了作者对远离官场生活的向往之情。

又如辛弃疾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还有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前置而“锦官城”后移,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荣坠落的景象。

语序的变换,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人以为就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是不对的。

“香稻”、“碧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凤凰”都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凰,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又如杜甫《曲江二首》(其一)“且看欲尽花径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句“径眼”二字好像是多余的,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放在“莫厌”的前面,如果真按这样去修改,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的。

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那就是不懂得诗词的艺术了。

四、词的活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中,“花”和“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刘禹锡的《酬乐天》“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春”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万木茂盛,是取名词所代表事物的特征作比。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青”为形容词作名词,指青青的山色。

白居易《买花》“百朵红”中,“红”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花。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中“老”和“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王维的《从歧王》:“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两句意为涧花很白,以为粉色不算白;山月很明,以为灯光不算明。

形容词“轻”和“少”用作意动词。

王维的《送孙二》中的“行车起暮尘”,“行车”指行走着的车,为动词活用为形容词。

杜甫的《泛江送客》:“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

”前句中的“劝杯”是“劝人多饮的酒杯”,“劝”为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后句中的“吹笛”是“吹着怨曲的笛子”,“吹”为动词活用为形容词。

动词用作形容词,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后的名词不是宾语,而是所修饰的对象。

杜甫《喜达行在》中的“喜遇武功天”,“喜”本是动词,但在这里修饰动词“遇”用作副词了。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大”本是形容词,但这修饰庇(庇护)作用就如同副词了。

古代诗人为了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在句中起到点铁成金的作用。

例如,全国高考题中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金石,日色冷请松。

薄暮空潭曲,空禅制麦龙。

”从字面上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游览诗,主要描写经过香积寺时所见的景物,但表现的意境如何呢?这就要求我们抓住里面的重点字词来分析。

不难看出有两个字活用,“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由此可见,此诗通过“咽”、“冷”两字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难怪《诗境浅说》曾写道:“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辟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也。

”确实,诗歌中的一些字词词性的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所以,它也是古人锤炼字眼的重点。

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线”。

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

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像叠起的青线。

还有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曙”、“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两字都活用为形容词。

两句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

这些词性的活用使诗歌展现了一种难以言语的意境。

总之,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为此,特殊的语言是它的必需。

我们鉴赏诗歌时必须抓住诗人所运用的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