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历史上的几次劫难

开封历史上的几次劫难
开封历史上的几次劫难

开封历史上的几次劫难

河南的开封如今又是—个人烟稠密的繁华都市了,但可以肯定地说:如今大多数住在开封的居民都不是开封的老住户,真正开封的老住户——上溯三百六七十年祖籍开封的人基本都在明末李自成围攻开封的那场大劫难中死光了。他们无论老幼,不是死于刀兵,就是死于饥饿,再不然就被同类吃掉了,如果侥幸在这个人间活地狱中捱到最后没有死去,那就葬身在开掘黄河淹城的滚滚黄涛中,全城人口,十不余一,这场劫难之酷烈,在生死存亡关头,展示的人性善恶之极限,真令人惊心动魄,言之心悸!

开封历史上有过几次劫难,如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将王贲率大军灭魏,掘黄河以淹大梁,城破后魏国国君投降,魏国自此灭亡。秦始皇推进了统一大业,但大梁城的百姓多数化为鱼鳖。那时城小人少,死的人想来也不会多。后来北宋灭亡,金人攻入开封,掠走了徽、钦二帝,烧了宫殿,抢走一些宫中美女和大部分古玩珍宝,烧毁了—些图文古籍……受损的是文明,倒大霉的是赵宋皇室,金国的皇帝完颜亮还要在此建都,不会把老百姓全杀光,所以虽在异族治下,多数百姓还可保得性命。唯有明末李自成率军三次攻开封,开封守军和百姓,困守孤城,历时长而外援绝,粮秣尽而生机灭,其情其景,据身历其事者所记,真可谓惨绝人寰!在明朝治下的二百多年中,开封经济相当繁荣,当时开封城有两多:一是王府乡绅的牌坊多,二是做买卖的

街市多。比起中世纪欧洲任何一座城市来,当年的开封城都更加人性化,由于没有西方宗教对人的禁锢,它也是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城市。可是这一切,到了1641年(崇祯十四年),有了根本的改变。

这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攻陷洛阳,使李自成的军力空前壮大,大军东下,攻围开封。洛阳破后,开封守军和地方官知战祸不免,下令百姓坚壁清野,城外数十里内居民连同牲畜和粮食尽数撤入城内,水井全部填死,城中八十四个敌台(明代称坊)皆重兵防守,责任到人。这次攻防战主要在开封西城,开始百姓争道入城,扰攘拥塞,李军恰到,砍民抢路,欲突入城。城头守军,一面用炮矢阻击,一面拉起吊桥,关闭城门。李军则用抢来的百姓的大车和门板遮蔽开始攻城,开封西部外城坍塌多处,但守兵顽强抵抗,李军始终没有攻入。后来他们采用挖地道的方式,三日内,挖洞数处,因为他们在地洞里,所以守军无法攻击到他们,形势非常危急。城中守军后来用铁钎挖竖井,与洞相通后,向下抛火药,敌哄然逃出,城遂得安。此次攻围共七昼夜,李自成军队退去。

第二次,李自成大军复来,号称雄兵五十万,从1641年12月24日打到1642年正月,李自成亲临督战,1642年元旦一战最为激烈凶险。参与守御开封的参政张达宇幕僚白愚记道:“因我防御严密,闯逆亲临窥视,怒各贼不能克城,遂于本日调集马步精贼数万,伏于海壕之外,乘元旦以为我兵守懈,约令各贼同

时齐攻,前驱乡民,继以骇贼,蚁附而上。复用大炮上击,各贼随响拥登,势危万分,存亡俄顷,巡抚高名衡,总兵陈永福督率兵将躬临危险,指挥我兵奋死力敌,加以火药砖石齐施。贼不退兵,又以万人敌及芦柴浇油烘烧,烈焰弥天,贼众不能立足,焚死无数,方始退却。”1642(崇祯十五年)四月至九月,李自成第三次攻打开封。这次攻城之兵号称百万,改变策略,欲久围软困,“安营于省西大堤外,离城仅十里”。又正值夏月,把开封周遭夏麦全部收割。这次之惨烈,不在兵戈之危,而在城内粮尽,白愚记道:“中州素称繁华,在城之民,多不积粮,即中人之家,亦无担石,而小户穷民,皆乏隔宿,贼之复困已两月矣。十室九空,饿死者十之三。”后来官府煮粥施赈:“人多粟少,日不过清粥一瓯,而大户男女皆就食灶前,老弱不能的,践踏死者日数百。仅施一月,粮尽民死。”到了八月底,饿死的人已经有七成。“老稚形骸如鬼,奄奄气息仅存”。升粟万钱,米贵如珠,接下来就是人相食了。白愚记道:“粮尽之日,家家闭户,甘心待毙。白昼行人断绝,遇有僻巷孤行,多被在家强壮者拉而杀之,分肉而啖,亦无人觅。……甚有夜间合伙入室,暗杀其人,窃肉以归。居民虑不自保,先将仆婢自杀而啖,尤不忍闻者,父食其子,天地冤惨。”又记日:“粮尽矣,强兵惟以杀人为食,僻街小巷之民,皆团聚大市而居,互相为卫。不惟剜尸以炊,亦且折屋而烧。画栋雕梁,顿成破壁,人家烟绝灶冷,飞鸟远飚绝迹。”又记允许官兵杀战马以为兵饷,杀马后杂以人肉卖之,一斤卖银价数两,

一马可值千金。

此时的开封城,无疑是一座人间活地狱。

开封久围而不下,适值秋水暴涨,李自成的军队决定决黄河之水以灌城。白愚在《汴围湿襟录》中记道:“贼久困汴,意为必克,不料坚持死拒,已及六匝月,守志更坚,贼恨汴甚。见阴雨连绵,秋水大涨,贼挖掘上流,坚塞东西南三面堤口,不令水分四溢,止留北面,使全河入汴。至九月十五日,督贼数万将河决开,城居釜底,河流一泄,怒浪巨涛,吼若雷鸣。北门顷刻冲没,合城男妇哀号,王府士庶尽升房垣,贼亦乱窜。及至夜半,水深数丈,浮尸如鱼。哀哉,百万生灵,尽付东流一道!”这是开封城最后的覆灭。在这灭顶之灾中,其间也有人类自身动物性的凶残,它所彰显的人性的黑暗令人心惊肉跳。据白愚所记:“全河人城,一望无涯。强壮者犹能移就大城,老弱者尽葬鱼腹。钟楼之上避存难民十余。有郑姓二人素业屠宰,合党数人日将孤弱难民拉杀数口,如屠猪然,解肢剖腹,立锅煮熟以卖。远近之人,架筏来买。每斤卖银数两,日得簪珥银钱数百金。彼时在楼之人虽众,莫敢劝阻。后闻兵船人城,架筏先遁。”这肯定算得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可怕的交易了。

自逢“寇乱”,两河外州邑的大户人家和在野之百姓,为避难纷纷携家人城,加上城中原有人口,统计起来,阖城八十四坊,约有十万余户,人口不下百万。后来政府赈济灾民,登记领赈的人不足十万。

或问:开封之人,被围之时,何不开门纳降?不是“迎闯王,不纳粮”吗?不箪食壶浆,以迎义军,却坚守不降,岂非自取其祸?据清初人林慧如所记:李自成攻城略地,有令在先:“下城不逾时,不杀;一日杀之三,再日十之七,三日屠之。”屠城之法:“每城陷,步兵环堞下,马兵徼之如覆海然,不使一人脱生。”城池一天攻陷,要杀人三成,两天攻陷,杀七成,三天就屠城,不使一人脱生。当初开封三围而不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死守到底,这是开封之厄,也是势不得已耳!

开封历史文化

开封城市介绍 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古称东京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546平方公里辖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开封新区金明区五区。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开封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上开封凭借河湖纵横、灌溉发达、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古人曾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诗句。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东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扩大市民阶层使其人口达到150余万。 2地理位置 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经113°52′15"—115°15′42"北纬34°11′45"—35°01′20"东与商丘市相连距黄海500公里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3自然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4.52℃,年均无霜期为221天,年均降水量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

开封 开封位于河南省中东部,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河南省自贸区三个组成片区之一。2016年,开封市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人,辖四县五区。现状中心城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人,目前已基本形成古城和新区联动发展的城市格局。 一、历史沿革 开封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夏朝、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相继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二、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开封古城集宋文化、都城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宗教文化、近代文化为一体,是历史上著名的八朝都会、宋都皇城;是滨临黄河,中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水色半城、清秀旖旎的北方水城;是五教并举、民族融合的豫中明珠。 开封市历史文化价值的精髓可概括为“宋都皇城、宋韵水城”,其城市特色突出表现为:“城市格局悠久、文物遗存丰富、北方水城独特、古城风貌浓郁、古风民俗犹存”。 三、重要文物 开封市域范围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7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22处,市级40处。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于2009年4月21日全面展开,现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它们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盘鼓、大相国寺梵乐、二夹弦、汴绣、汴京灯笼张、麒麟舞、石锁、杞人忧天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8项。 五、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地段 开封市规划历史文化街区3处,分别为书店街历史文化街区、马道街历史文化街区、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历史文化风貌区3处,分别为御街中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花井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定巷历史文化风貌区。 1、历史文化街区 书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东至三眼井街一线,西至黑墨胡同一线。 马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北至寺后街、鼓楼街一线,南至自由街以南45米,东至鹁鸽市街,西至和平街一线。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北起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东抵内环路与内环东路,西达北道门街、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 2、历史文化风貌区 御街中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北起午门广场,南至南薰门瓮城,以御街中山路为中心,东西各延伸50米范围,面积49.3公顷。 花井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以花井街、三元街、无梁庵街、西棚板街、北道门街、游梁祠街等为核心,东至旧坊街、北道门街、右司官口街一线,西至三胜前街规划北段,北至卷棚庙街、北道后街,南至三胜街、文庙街一线,面积31.7公顷。 保定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北至大厅门街、省府后街一线,南至省府西街以北50米,东至福寿胡同一线,西至新规划迎宾路以东20米,面积9.6公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10.07 【实施日期】2017.10.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令第524号发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标准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指定工作。 二、条件标准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具有下列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之一。 1.与中国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有直接和重要关联。在国家政权、制度文明、国家礼仪、农业手工业发展、商贸交流、社会组织、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城市与建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军事防御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2.与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形态、科技文化发展有直接和重要关联。突出反映近现代战争冲突与灾害应对、革命运动与政治体制变革、工商业发展、生活方式变迁、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科学技术发展、城市与建筑等方面的历史进程或杰出成就。 3.见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突出反映中国共产党诞生、创建革命根据地、长征、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的伟大历史贡献。 4.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突出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工业体系建立、科技进步、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5.见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突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经济特区建设发展、沿海开放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6.突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反映本地区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或见证多民族交流融合。 (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具有能够体现上述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载体和空间环境。 1.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街区不少于2片,每片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不小于1公顷、50米以上历史街巷不少于4条、历史建筑不少于10处。 2.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少于10处,保存状态良好,且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核心价值。 三、工作要求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县)应满足以下工作要求: (一)完成保护对象测绘建档、建库、挂牌工作。

开封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 ——之开封古都 姓名:张易群 学号:201106518 指导老师:徐秋实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之开封古都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标志人类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社会缩影,它反映了某个时代和地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最高成就,是一批长期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所带给人的震撼和思索亘古长存。历史文化对与一个国家而言意义重大,要重点保护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一切事物。然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冲击较大。本文结合开封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古城现状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开封遗产保护发展历史文化规划 一、开封概况介绍 开封古称东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称),简称汴,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八朝古都。坐落于广袤的豫东平原之上,郑州东约80公里,沿欧亚大陆桥内陆双向对外开放中心城市之一。境内无山,河流、湖泊较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一年一度的菊展,使开封又获名“菊城”美称。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更是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开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一、萌芽时期 1、先夏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化产生的重要地区。而从古代人类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开封及其周围地区长期处于中心地带。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开封一带活动,今开封城北8公里处有轩辕丘可以为凭;黄帝的正妃西陵氏嫘祖,不仅是大梁(开封)人,还是养蚕人的鼻祖;黄帝的史官仓颉曾在这里创作整理文字,今开封北郊遗存有仓王城、仓王庙、造字台等遗址和仓颉墓;黄帝的曾孙帝喾渔猎的沙海,在今开封城西北的黑池一带。据考证,尧、舜、禹三帝均在开封一带行使政令,舜死后还葬在开封东北不远的鸣条。而后来的夏朝,还在这里发生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 2、夏 翻开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数十位学者历时30余年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幅夏代地图跃然纸上。该地图集所载夏时期全图一幅,内容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以及有关夏代考古资料编绘。在今之开封附近,“老丘”二字清晰可见,并以“都城”规格标注。由此可见,这个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夏朝都城,位置就在开封附近。夏王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16年,史称老丘。这期间,夏朝

统治范围大规模扩大,向东达东海之滨,东南则达江淮地区。农业和手工业较快发展,是夏朝由稳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重要阶段。 3、魏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公元前361年,雄心勃勃的魏惠王力图称霸中原,于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并称新都为大梁。迁都后的第二年,魏惠王下令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修建一条运河,这条最早连接黄、淮的运河叫“鸿沟”。鸿沟旧道从黄河的汊道(今河南荥阳县北)引水南下,经过今天郑州的中牟县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已干涸),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之后南下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两路汇入淮河。当时圃田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周围300里,它既可作为计划中鸿沟航道的储水池,以调剂鸿沟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沉淀于此,以减轻下游运道的淤塞。 一道鸿沟连通黄、淮,大梁坐享通衢之利,亦借此成水陆的大都会。《史记》记载:“魏之大梁,秦之咸阳,楚之郢,皆出入大贾小商之地。”当时大梁城有居民50万人左右,约占当时魏国总人口的25%。大梁有城门12座,著名的有城东北的夷门和城西韵高门。城内冶铁、纺织等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城区面积较今开封市旧城区面积还大。而且在以后的1100余年间,开封的城市规模始终未能赶上大梁

开封名人故居

开封名人故居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 作者:蕙的风 要走多少老街巷、看多少老门楼、访多少四合院,才可以把这座城市绘入心中?要喝多少碗羊肉汤、吃多少块花生糕、喝多少坛纯粮酒,才可以把乡音说得跟开封话一样亲切?要走过多少小桥、游过多少寺庙、观过多少亭台和楼阁、听过多少祥符调儿,才可以在虹桥遇到倾国倾城的李师师,看到那个经常出入烟花柳巷“凡有井水处,皆有柳永词”的柳三变,瞥见那个绘就市井风华的张择端?一个人遇见一座城,一个一个走访沧桑典雅、风流遗韵的名人故居,要吟咏多少句宋词才会把陌生的城市当成亲爱的故乡? 一 开封,名人荟萃,灿若群星。王宴春先生编写的《开封古今名人集要》一书共收录古今开封(名人)籍人士578名。远的有仓颉、师旷、信陵君。无论是江淹、阮籍还是曹植都在文学史上留下永恒的灵光。从乐圣师旷和亚圣孟子、诗仙李白,到北宋时的宋太祖、宋徽宗、张择端、孟元老等,明清时期的于谦、史可法,再到清末民初的冯汝骙,辛亥革命时期的河南十一烈士、刘青霞,民国时期的徐世昌、张钫、冯玉祥、张登云,近代生物学奠基人秉志、作家柏杨、大实业家魏子青,以及现代建筑学家冯纪忠、历史学家白寿彝、水彩画大师李剑晨、教育家杜孟模、文博大家关百益、医学家张静吾……他们皆在开封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成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

重要记忆。 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封作为河南省府所在地,是中原地区近代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中心。由于地处内陆,间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在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在豫中大地处于先进的地位。名人故居,顾名思义,是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开封现存的这些名人故居当之无愧的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物质、人文资源,更是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封现存名人故居20 多处。经过调查核实,开封现存的名人故居主要分布在书店街、北土街、寺后街、三眼井街、洪河沿街、双龙巷、双井街、朝阳胡同、前后保定巷、省府后街、花井街、北道门街、北太平街、柴火市街、游梁祠西街、清平街、乐观街、刘家胡同、前炒米胡同、裴场公胡同。在城区南部的柯家楼街、民生街、禹王台公园也有零散分布。笔者近年来实地考察后分析,发现开封名人故居大部分集中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而与政治有关系的名人故居则集中在政府机构附近。在考察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名人故居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甚至完全就是西洋风格,比如陈慰儒故居和柯莱恩故居。 二 位于双龙巷的史可法故居,明末毁于水灾,后人在其基址上立“明史道邻故宅”石碑,李村人在上世纪50年代还目睹过碑文,该旧址

开封菊文化

开封菊文化 八朝古都——开封是一座历史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菊花是开封的市花,同样也具有其独特而丰富的菊文化内涵。 开封曾是北宋王朝的都城,宋代的养菊之风达到鼎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重阳佳节,东京汴梁城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而且宫廷内也养菊、插菊、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酒……宋代的菊花栽培技术也出现了大的飞跃,从地栽发展到盆栽,特别是出现了《菊谱》、《百集菊谱》等写菊专著。到了元代扩展了养菊的面积,明代已有了相当高的培养菊花的技术,清代菊花品种已发展到233种之多。开封的菊文化源远流长,是大宋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汴绣、北宋官瓷、木版年画等民间瑰宝一样,构成开封文化内涵独有的风景。 现今,开封人民酷爱养菊的传统习惯更甚,以养菊、赞菊为乐事。养菊从数量上、品种上、栽培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如今,菊花被定为开封市的市花,每年的10月份举办菊花花会。我也和几位同学一起去了菊花花会的主会场龙亭,实地调查了。我们徜徉在花的海洋,感到心旷神怡,好似又回到了北宋年间,汴梁的繁华之中。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千古名句“怀以贞秀枝,卓为霜下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无不赞美了菊花高雅的品质。 每到秋季,古城尽开黄金花,到处是菊花的世界、色彩的海洋。说“开封菊花甲天下”一点也不为过。菊花的命名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构思严谨,想象力丰富,耐人寻味,富有诗意,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菊花盛开时,繁花似锦,色彩艳丽,落英缤纷,令人眼花缭乱。菊花除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有很多实用价值: 菊花晶、菊花糕、菊花酒、菊花饺子等,清香爽口,十分受人喜爱,也被誉为四君子之一。 开封菊文化底韵浓厚,我为自己是一个开封人感到骄傲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2017年的菊花会场看一看吧。 开封菊花 开封菊花,河南省开封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封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

开封历史上的几次劫难

开封历史上的几次劫难 河南的开封如今又是—个人烟稠密的繁华都市了,但可以肯定地说:如今大多数住在开封的居民都不是开封的老住户,真正开封的老住户——上溯三百六七十年祖籍开封的人基本都在明末李自成围攻开封的那场大劫难中死光了。他们无论老幼,不是死于刀兵,就是死于饥饿,再不然就被同类吃掉了,如果侥幸在这个人间活地狱中捱到最后没有死去,那就葬身在开掘黄河淹城的滚滚黄涛中,全城人口,十不余一,这场劫难之酷烈,在生死存亡关头,展示的人性善恶之极限,真令人惊心动魄,言之心悸! 开封历史上有过几次劫难,如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将王贲率大军灭魏,掘黄河以淹大梁,城破后魏国国君投降,魏国自此灭亡。秦始皇推进了统一大业,但大梁城的百姓多数化为鱼鳖。那时城小人少,死的人想来也不会多。后来北宋灭亡,金人攻入开封,掠走了徽、钦二帝,烧了宫殿,抢走一些宫中美女和大部分古玩珍宝,烧毁了—些图文古籍……受损的是文明,倒大霉的是赵宋皇室,金国的皇帝完颜亮还要在此建都,不会把老百姓全杀光,所以虽在异族治下,多数百姓还可保得性命。唯有明末李自成率军三次攻开封,开封守军和百姓,困守孤城,历时长而外援绝,粮秣尽而生机灭,其情其景,据身历其事者所记,真可谓惨绝人寰!在明朝治下的二百多年中,开封经济相当繁荣,当时开封城有两多:一是王府乡绅的牌坊多,二是做买卖的

街市多。比起中世纪欧洲任何一座城市来,当年的开封城都更加人性化,由于没有西方宗教对人的禁锢,它也是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城市。可是这一切,到了1641年(崇祯十四年),有了根本的改变。 这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攻陷洛阳,使李自成的军力空前壮大,大军东下,攻围开封。洛阳破后,开封守军和地方官知战祸不免,下令百姓坚壁清野,城外数十里内居民连同牲畜和粮食尽数撤入城内,水井全部填死,城中八十四个敌台(明代称坊)皆重兵防守,责任到人。这次攻防战主要在开封西城,开始百姓争道入城,扰攘拥塞,李军恰到,砍民抢路,欲突入城。城头守军,一面用炮矢阻击,一面拉起吊桥,关闭城门。李军则用抢来的百姓的大车和门板遮蔽开始攻城,开封西部外城坍塌多处,但守兵顽强抵抗,李军始终没有攻入。后来他们采用挖地道的方式,三日内,挖洞数处,因为他们在地洞里,所以守军无法攻击到他们,形势非常危急。城中守军后来用铁钎挖竖井,与洞相通后,向下抛火药,敌哄然逃出,城遂得安。此次攻围共七昼夜,李自成军队退去。 第二次,李自成大军复来,号称雄兵五十万,从1641年12月24日打到1642年正月,李自成亲临督战,1642年元旦一战最为激烈凶险。参与守御开封的参政张达宇幕僚白愚记道:“因我防御严密,闯逆亲临窥视,怒各贼不能克城,遂于本日调集马步精贼数万,伏于海壕之外,乘元旦以为我兵守懈,约令各贼同

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文本主要内容

一、城市简介

滔滔长江,奔流不息,在万顷波涛即将入海之际,她放缓匆匆东行的脚步,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泰州。有着“祥泰之州”美誉的泰州,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100多年的建置史。江淮海三水在此交会,气势磅礴,唐代诗人王维为之惊叹:“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南”,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 (一)基本情况 泰州市是江苏省省辖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东邻南通,北接盐城,西连扬州,南与镇江、常州、无锡隔江相望。泰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气温为14.7度;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南高北低,物产丰饶,经济繁荣,通江达海,是长三角经济区16座中心城市之一。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泰州市;现辖兴化、靖江、泰 兴、姜堰四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两个区。2010年底,全市总面积5787平方公里,总人口504.65万;泰州市区处于市域西南,行政面积639.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82.72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泰州地处沿海和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2100多年的岁月流转、沧海变迁,泰州越发显得清新脱俗,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 (二)历史沿革 1、建制沿革 夏周至战国时期,淮夷散居滨海临江地带,多从事渔猎,其时泰州称海阳(面海朝阳),为滨海重镇。其地历属吴、越、楚等国,楚时为海阳邑地。 秦,海阳属东海郡。 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设置临淮郡,下辖29个县,其中有海陵县,“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 新莽,海陵县改称亭间,属淮平郡。 东汉,海陵县属广陵郡。 三国,江淮之间为魏吴战场,海陵县废。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海陵县复立,属广陵郡。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设海陵郡,辖建陵等5县。 刘宋,海陵县属广陵郡。 南齐,海陵县属广陵郡。 梁,海陵县改属海陵郡。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县,下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7县。海陵郡属南兖州。 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海陵郡属南兖州,辖海陵等7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海陵郡废。建陵县并入海陵县,

开封历史

魏惠王迁都大梁 魏武侯五年(前391),魏败楚于大梁、榆关一带,占领大梁,国势日盛。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开封市)。这是开封建都之始。 逢泽会盟 魏迁都大梁之后,励精图治,国富兵强。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卫鞅游梁,劝说魏王,让其号令宋、卫、鲁等小国,北联燕国,争取秦国,先行王服,再图齐、楚。魏惠王采纳,广建王宫,置天子车服,自称为王。是年,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邀秦、韩、宋、卫、邹、鲁等国在逢泽(今开封市东南)参加会盟。会盟之后,同去朝见周天子。此次会盟为战国七国国君称王之始。由于会盟乃惠王使用压力所致,因而遭到韩国的极力抵制。 魏惠王开凿鸿沟 约于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鸿沟。故道自今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折而向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荷等主要河道,促进了黄淮平原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及流域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孟子游梁

公元前342年,魏败于"马陵之战",国势日衰。为强兵富国,魏国遂以重金招纳天下贤士。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孟子来到魏都大梁(今开封市),受到惠王热情接待。孟子劝惠王改弦更张,实行"仁政"。魏惠王没有采纳。次年,惠王去世,襄王即位。孟子谋求国家统一的主张,襄王同样不同意。孟子对襄王十分不满,不久离开魏国到齐国去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元前259年,秦将白起败赵国于长平,坑杀降卒40万,乘胜包围邯郸,妄图灭赵,进而完成其统一霸业。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慑于秦国的压力,派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驻扎于赵魏边境邺城(今临漳西南),坐观成败。魏公子信陵君多次申明大义,劝说魏王进兵救赵,魏王却无动于衷。信陵君从门下谋士侯赢计盗取兵符,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一举破秦,邯郸围解,信陵君由此名扬天下。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将王贲攻魏,引河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魏亡(这是开封第一次毁灭性水灾)。秦在大梁置浚仪县。 隶属梁国

开封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

开封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七朝建都之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千年神韵。直至解放初期,仍是中原地区政治和文化中心,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诸多风云人物,迄今所存名人故居的数量及影响力居河南之首。这些名人故居作为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载着开封城市的历史变迁,深化着历史名城的文化内涵,无愧是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富含重要价值。但是由于经济、历史等原因,特别是近年来伴随旧城更新力度不断加大,开封既存的大量名人故居现状堪忧: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居保护状况基本较好,但由于缺乏针对故居保护利用的专门管理、研究,大部分利用还不够充分、合理;而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居大多散落街巷胡同,少人问津,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损坏的状况,面临着随时会被拆迁的命运,甚至有些已化为废墟了。这不仅使名人故居这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载体、不易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古城的历史风貌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使这座城市丧失很多珍贵的记忆以致削弱开封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因此,如何以“中原经济区崛起推动文化建设,郑汴城市一体化发展及宋都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促进文化资源整合”为契机,紧抓机遇、切实保护与利用好开封的名人故居,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保护与利用政策与具体保护利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古城的现实情况,对开封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这一专题进行策略层面的研究并提出一些较为新颖的见解,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参考价值,以求能为开封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些许有益借鉴。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整理、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对开封名人故居的一系列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归纳出开封名人故居所具有的历史及史料、文化情感、艺术、科学、更新利用等价值以及名人故居对于开封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区的意义与作用。在对故居现状作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后,得出故居的空间分布特点、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存在的认识不足、缺乏管理和资金不足等主要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名人故居等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制度、管理模式、相关的配套环节进行分析与借鉴,得出故居保护与利用中应有的价值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在结合开封名人故居的自身特点及保护利用的现状后,总结出开封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环节中在制度、法规、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应着重强化的部分;在当前国际及中国文物分级保护的原则下,提出可根据故居的价值评价结果将暂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居进行分类保护的设想;针对性的工程技术干预措施研究为故居的保护及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上的保障,而故居利用中新旧空间的对比与类比性、原真性、解释性关联模式研究及国内相应的成功案例分析则拓展了开封名人故居利用环节上的思路。综合理论内容及现状分析研究后,论文提出开封名人故居整体利用构想。及提出将“双龙巷—双井街—朝阳胡同”名人故居聚集区规划为“古城名人文化街”;探索以适当的方式、方法重建冯汝骙故居(冯家大院)暨冯纪忠故里纪念馆,塑造故居特有的“情景境”,以恢复其应有的价值,籍以服务、带动开封名人史迹及街巷胡同旅游;将在现有环境中不易保存的故居,通过易地整合、集锦保护的方式,搬迁到位于汴西新区新老城过渡地带的文化公园内,以延续古都文脉、集中展示开封的名人文化;对各名人故居汇总、整理逐一作出详细的图文注述及保护利用建议等。

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

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调研报告 文化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保护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建设,使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化魅力刚柔并济,才能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湘潭市准备申请历史文化名城,提出把湘潭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二五”期间,湘潭将重点实施“文化强市”11355战略,着力打造“文化湘潭”。其中,在“十二五”期间,湘潭将下大力气做好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湘潭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它既是我国古代湖湘文化的摇篮,又是湖湘文化交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红色圣地、湘学源头、湘商祖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相互融合,为湘潭文化发展和申请一般史迹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物质文化遗产 一、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湘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都获得的很好的成就 湘潭市境内自汉代设立第一个县治--湘南县并构筑县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迄今2200余年。湘潭县杨嘉桥镇的金棋村老虎坑遗址,湘乡市金石镇岱子坪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证明此时境内居民已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商周时期,境内文化已相当发达。尤以湘潭县响水乡桂花村出土的豕尊、湘潭市区十八总福建会馆出土的铜爵造型雄伟、精美。商、西周时期的居落遗址也多有发现。市区霞城乡五星村就有大型村落遗址存在,出土的板瓦、沟瓦均为大型建筑物所有。湘乡牛形山出土的漆器,色彩艳丽,造型精美,十分罕见。作为历史上的“米市药都”,湘潭是明清以来湖南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城正街和窑湾一带,明清城市的格局还保留着一批古迹和历史建筑。 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都开封旅游业发展研究分析

古都开封旅游业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 古都开封旅游业发展研究 李利乔恩凤 七朝古都开封,拥有丰富地历史文化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开封市地旅游业呈现着不断增长地形势.如何对古都开封地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和科学地利用,推进开封旅游业地进一步发展,是当前开封旅游业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地重大课题.本文在对古都开封地学术研究进行分类探讨地基础上,对开封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旅游业开发中注重突出古都地“宋文化”形象、树立良好地旅游整体形象、培养高素质地旅游服务团队、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等建议,希冀为古都开封旅游业地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旅游地逐渐普及,旅游活动地形式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逐渐从过去地单纯地游山玩水向知识度假型方向发展.古都,以其丰富地历史内涵、典雅庄重地东方古建筑群即雄伟秀丽地自然风光吸引了万千中外游人,成为海内外旅游者地主要集散地和消费中心.开封,作为九大古都之一,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地文明名城,迄今为止已有2700 多年地历史.战国时地魏,五代时期地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来有“七朝古都”之称.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同时,开封城下还叠压着6 座城池,包括3 座古都、2 座省城及1 座中原重镇,其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我国及世界都城史上是独一无二地.作为中原地区黄河 沿线重要地旅游城市,目前开封共拥有名胜古迹景点213 处.其中,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大相国寺、开封府、包公祠等,作为宋文化地集中代表,拥有着

极大地开发价值. 、古都旅游研究概况 在对古都开封旅游展开研究之前,笔者访问了中国知网地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将九大古都“洛阳”、“郑州”、“安阳”、“西安”、“大同”、“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分别与“旅游”搭配,作为检索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地排列顺序如下(如表1,截止到2014 年6 月18 日). 可以看到,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北京是研究地重点,杭州、西安、南京等旅游发达地域地古都关注度次之,处于中原地域地其他五大古都研究相对欠缺.关于开封旅游地文献仅432 篇,2000 年后地文献比例超过80%. 这说明,古都开封地旅游业发展正在受到学术界地重视.回顾有关开封旅游地相关文献,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地开发与利用研究杜明乾和林富瑞等早在旅游业发展之初就对包括开封在内地中原旅游区地旅游资源进行了详尽地介绍,充分揭示了中原旅游区资源丰富、客源充足、交通便利及地理位置优越地特征,初步提出了区域整合发展、加强旅游宣传、注重旅游资源地保护和修复,发挥优势,搞好诸如寻根游、考古游、宗教游等特色旅游开发模式.此后,朱连奇和靳古文在对开封旅游资源进行细分地基础上,分析其存在地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建议.进入21 世纪,李永文、史本林等对开封市地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提出了大统一、大旅游等区域整合建议开发策略.在对开封旅游资源进

如何体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

握住城市的“灵魂” ——论如何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 摘要:本文阐述了体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有两个关键因素: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前者是体现历史文化的基础,后者是体现历史文化的“灵魂”,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更能实质性地体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随后通过介绍“文化空间”的概念,引入开放式博物馆的解决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更好地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开放式博物馆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embod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culture has two key factors: namely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former is to embody historical cultural foundation, the latter is to reflect the "soul"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more substantial and reflec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culture. The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space", edwie museum measures to solve to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order to better reflect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culture Key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space Eco- museum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传承上下五千年,至今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可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的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2个。 20多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越来越受人关注。那么,在保护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体现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呢?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以从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一个是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另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这两部分的内容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缺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完整地体现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在很多城市的著名景区都会有标注物质文化遗产来供游人们参观欣赏。 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反映在城市形态上的载体,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形态。比如

开封博物馆北宋历史文化陈列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开封博物馆北宋历史文化陈列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地域文化的概念,对开封博物馆及其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作了简介,探讨了地域文化在断代史陈列中的表现方法及科技的运用手法。指出,开封博物馆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主要突出了宋代的建筑艺 术和绘画艺术,与现代开封城摞城的奇观和国宝《清明上河图》相呼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断代史陈列;北宋;地域文化特色;开封 市博物馆 中国历史绵延5000年,各个地区都有自己最辉煌的时期,即使作为中国文明发祥地的中原地区,仍然不能囊括中国所有朝代的发展轨迹。那么在地方博物馆中也按照中国通史的模式组织陈列,就失去了各个地区的特色。中国断代史陈列虽然只是选取部分历史进行展示,但是可以和各个地区的文化相联系,塑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陈列。 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甚至高于当代的纽约、伦敦等城市。在北宋历史上,开封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开封的社会发展史上,北宋时期是开封最辉煌的历史阶段。虽然自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至今已经近900年,但北宋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对中国的影响仍然存在,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其文化的传承仍在。《东京梦华――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从形式上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开封地域文化的特点。向人们展示了北宋王朝的绚丽。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性,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包括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建筑特点、环境特点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服务性机构,它以收藏保管、陈设展览、对外宣传教育、科研为主要职能。陈设展览是观众了解文物、历史的一种手段,现代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上除满足知识的专业性权威性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的差异,摒弃教科书式灌输的方法,做到互动、参与,寓教于乐等方式进行设计,做一个有趣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由于博物馆藏品数量与种类的限制,断代史陈列作为比较适合基层博物馆开展的陈列形式,具有投资少、特色鲜明、贴近地方历史等特点,是博物馆展示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选取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