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师生用带答案

合集下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创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创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语文班级| 姓名学号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编写者:韩高平审核者:韩高平【学习导言】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低能〞 , "会读书不会研究〞 ,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熟读课文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归纳中|心论点 ,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查查写写、想想写写、评改订正【读读课文】我把课文读了〔〕遍 ,全文共有〔〕小节 .【查查写写】1.读一读 ,查一查 ,写一写〔每词写两遍〕 ,并给加点字注音 .肇.事〔〕彷徨..〔〕〔〕堕.落〔〕2.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组成词语 ,并解释整个词语 .物知:手观:不所:3.文学常识填空 .①丁肇中是著名的美籍物理学家 , 奖获得者 .②"四书〞指的是儒家主要经典、、、 .③<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 ,成为南宋以后理学的根本纲领的一局部 .【想想写写】本文作者丁肇中要论述的论题是什么 ?中|心论点又是什么【评改订正】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课内对话:想想说说、读读品品、学学写写【想想说说】默读课文 .1.从文中 ,我知道了<大学>里 "格物致知〞的含义和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 "格物〞和 "致知〞 ?我试着对传统中|国教育作出自己的评价 .3.为什么作者要提倡 "格物致知〞的精神 ?我能列举出作者的一些理由 .【读读品品】1. 文中一些句子用词准确、严密 ,并对句意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我尝试着对这些句子作出分析 .例句: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赏析: "大都〞表示范围 ,指多数学生 ,并非全部 ,如果去掉后那么表示全部之意了 ,与实际不符 .句子:赏析: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我的看法是:【学学写写】模仿课文 ,我尝试围绕着中|心论点写一段有理有据的文字 .观点: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并不断反思改进 ,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完成<课后作业>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学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名扬世界,可近代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了?从五四时期起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直到现在中国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何在?让我们来看看丁肇中教授的分析。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彷徨..(róng xìng)..(páng huáng)授.予(shòu) 荣幸淹没..(yān mò) 遵.照(zūn) 不知所措.(cuò)(2)词义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2.作者名片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φ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部编版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部编版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2课时一、教学目标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二、学习指导1.重点: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注意事项:学会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

4.学习策略: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一开篇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同学们在自学时要按照顺序概括各部分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为了便于理解内容,同学们可以简单了解“格物致知”在《大学》中的含义和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三、读书体会与备用信息备用信息:1.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创作背景:本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1.给加点字注音丁肇.中(zhào)袖.手旁观(xiù)不知所措.(cuò)彷徨..(páng)(huáng)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Array 5.“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一词出自《礼记‧大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鸡东县第三中学教学导学案
学年 课 题 学科: 第 单元 第 章 节 授课教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 上把握文 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4、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 第二, 合作探究 : 1、实验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小组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丁肇.中( ) 嘹.望( ) 授予. ( ) 彷徨. . ( ) 儒.家( ) 埋没. ( ) 2.解释下列词语。 授予: 。 彷徨: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3.介绍作者及文体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 。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课外延伸 1、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3、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课时)》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课时)》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链接:本文是作者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局部是传统教育,一局部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思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时机,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学习目标:1 掌握文章字词,整体把握文章演讲思路。

2 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3 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理。

新知预习: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丁肇中〔zhào〕瞭望〔liào〕授予〔yǔ〕儒〔rú〕家不知所措〔cuò〕彷徨〔páng huáng〕恰当〔dàng〕2掌握下面多音多义字予〔yǔ〕授予量〔liáng〕测量了〔liǎo〕了解〔yú〕予取予求〔liàng〕重量〔liào〕了望3 理解以下词语1、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

2、致知:使心中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到达无所不知的极限。

致:推极。

知:认识。

3、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4、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5、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6、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7、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8、正心:心要端正。

9、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粹。

探究演练:1 现代观念是如何诠释“格物致知〞的含义的?2 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淹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3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何重大意义?拓展提升:请你上台前来大胆展示,小结这篇演讲次的演讲思路。

知识整理与反思: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可以分成四个局部:第一局部〔1段〕:介绍演讲的根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预习导学】1、生字正音。

丁肇中()嘹望()授予()彷徨()儒家()埋没()2、词语解释。

授予:彷徨:清谈:袖手旁观:【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一层()第二层()第四部分()【探究文本】1、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3、传统的中国教育所讲的“格物致知”与作者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致的?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加以证明的?4、结合课文第三部分说说:究竟怎样才能学到新的知识,作者是在怎样悟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的?而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5、这篇演讲词,体现了一种漫谈式的特点,从古今、从现实,娓娓而谈,直到文尾才水到渠成抖出自己的论点,请找出论点的原句,说说真正意义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的?6、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

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练习及答案-精选文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练习及答案-精选文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练习及答案上完了课,我们还需要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够对于同学们温故知新有所帮助。

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C.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A.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寻求新知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实验的过程消极的观察,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四、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一)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rsquo;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及答案

第四单元第二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掌握本文正反论证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朗读全文,积累字词、文学常识格物致知:袖手旁观::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端正心思。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齐家政。

《四书》:《》《》《》《》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划分文章层次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解决问题():新知探究探究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探究二:本文运用哪些论证方法?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并分析。

探究三: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探究四: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综合提升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3.全文采用哪些论据,分别有什么作用?【当堂检测】1.格物致知的含义2.论点与论题的区别【学后反思】1.我的收获:2.我的不足:【拓展链接】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课后精练】苦与乐①读书中的“乐”确实不多,“苦”却常常存在。

但是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

学习中的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

世上之所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苦。

在苦中前进,在苦中寻乐。

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的发明(乐)不知其数,而他在发明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受的失败(苦)更是不知其数。

他曾为一件发明做过8000次失败的实验,每次失败都对他的努力作了否定,给他带来了痛苦。

而他并不因痛苦而停止努力,反而说,这8000次的失败虽然使我痛苦,但我也从中感到了乐;因为它们至少使我知道这8000种实验方法是行不通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 1991 年 10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四、字词积累1、生字词瞭望(liào wàng)缅怀(miǎn huái)探察(tàn chá)彷徨(páng huáng)激变(jī biàn)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袖手旁观(xiù shǒu páng guān)2、词语解释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论点。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作者围绕论点,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1)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六、精读课文1、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存在什么弊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作者是如何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作者通过列举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些例子,如“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例子,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部编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部编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zhào)中埋没(mò)彷(páng)徨(hu áng)儒(rú)家华裔(yì) 论(lún)语中庸(yōng)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1)(1段)提出问题: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2~12段)分析问题: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

②(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③(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13段)解决问题: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案年级:九年级语使用时间:2013、12、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题第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本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的论证方法时3教学方法指导点拨教学用具常规教学流程复备栏第一时教学重点:找出中心论点,理清结构教学难点:理清结构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查字典解释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1、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朗读法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情境导入: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二、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袖手旁观:3、《四书》指:《五经》指:4、走近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 ~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 ~段):分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 ~段):分析。

第三层( ~段):分析。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附答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附答案

【教课目的】 1.认识“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及其关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掌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双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联合的论证方法。

【要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

【资料链接】丁肇中 (1936 — ) ,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 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 ψ粒子 ) ,并致使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所以于 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整体感知】1.朗诵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中沉没()彷()徨(....华侨()论()语中庸()...)儒(.)家2.依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⑴推究事物的道理。

⑵求知,获取知识。

⑶正直心思。

⑷就是指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

⑸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⑹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他人。

⑺推行延长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 合作研究、问题解决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⑵ 作者在列举事及时,采纳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相联合说理的方法,联合课文内容达成以下表格。

列举案例论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反面案例苦思头痛而失败的案例。

经过实验认识竹子性质的案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悲观的察看,而正面案例是踊跃、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对研究反面案例工作一筹莫展的案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以用心念书对付全部,关于实质正面案例要自己作主张出想法而惊慌的需要毫无帮助。

的亲自经历。

举例论证的利处:用典型案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服气。

别的,文章还采纳了对照的论证方法,可以使说明的道理更为平常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

如中国传统教育沉没了格物致知的真实意义,重申知识的获取是经过心里意会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好经过实地实验获取形成鲜亮对照。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摘要:教学目标.理真正格物致知精神,3.问“格物致知”出哪里它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至《四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教学目标.理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理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提纲重难(l)理真正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编写提纲(3)理论证方法教学课教学程、导入.作者简介导语有人说国孩子“高分低能”“会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哪里呢?丁肇教授会给我们极启发二、整体感知.默课讨论编写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这三部分列提纲部分(l~段)提出问题国学生应该怎样了然科学?要格物致知二部分(3~段)分析问题层(3~5段)分析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社会根举例王x明格物是格已这种观不能适用现世界二层(6~0段)分析实验精神科学上重要性三层(~段)分析这种化背景下国学生现状以“我”举例三部分问题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义并对我们这代提出希望问丁肇教授指出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3.问“格物致知”出哪里它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至《四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实验得到知识.问传统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传统教育目并不是寻新知识而是适应固定社会制5.问《学》里讲格物致知目是什么?目是诚、正心、修身、齐、治国、平天下6 问这目与丁教授讲格物致知目有没有样?不样丁教授讲目是通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真正义7.问段举王x明“格物”失败例子证明了什么?王x明“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道理这是无用不能适用现世界证明传统国教育目是不正确8.问实验程应该是怎样?实验程应该是积极、有计划探测9.问8段举研究竹子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动手栽种、研究生长程、科学观察0.问9段讲是什么道理?实验程不是毫无选择测量而是要心具体计划要有适当目标.问这样化背景下国学生现状是什么样?国学生都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不会做研究.问段举我人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人验证明光“用功”埋头对实际要毫无助属举例论证3.问什么说当今社会要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真正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应付今天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问丁教授认《四》格物致知真正义是什么?寻真理堆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二探程不是消极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有计划探三、结就国学生现状指出格物致知重要性和真正义希望我们这代要培养实验精神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心论四、作业完成课作业五、教学反思板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论题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然科学二传统国教育弊端三真正格物致知是科学实验精神四强调培养实验精神重要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含答案)课时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含答案)课时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1、丁肇中,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礼记〕的〔大学〕篇。

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3、(1)探察物体获得知识 (2) 略 (3)略【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预设问题2: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们应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的精神或实验精神。

〕预设问题3: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

〔事实论证〕预设问题4:科学开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例如:1、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2、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

3、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这就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精讲点拨】【当堂达标】1、〔1〕授予;〔2〕不知所措;〔3〕彷徨;〔4〕袖手旁观;2、【答案】C 【答题指要】(A:否认词"不"误用;B:缺必要的宾语"意识";D:前后不一致,一面和两面不搭配,应去掉后面的"是否"。

)3、D〔A“重整旗鼓〞是褒义词,应改为“卷土重来〞B“左右为难〞指人不指事C.“把人忧天〞应改为“庸人自扰〞〕4、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 作用。

(难点)3.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 品质重占 八、、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演讲的谛言特点难占 八、、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 习 过程个性补 改一、导入活动,激趣引思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 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会给我们极大的 启发!第一课时一、预习与交流(一)文学常识: 丁肇中:美籍华裔( )家。

祖籍(),1936年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 习,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奖。

时年40岁。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二)文体常识 1 .议论文: 2 .议论文的特点:3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型 讲读课 课时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

(重点)2课时设计者学 习 目标():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4.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可以分两大类:一是()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含答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含答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含答案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用)【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 (ψ读:普西),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预学环节】1、了解作者。

2、给加点字注音。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áng)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求得;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结合“格物”“致知”的词义,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3、整体感知课文。

学法指导: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初中语文精品教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初中语文精品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学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丁肇.中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彷徨..二、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三、文化常识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

《四书》指《》《》《》《》;《五经》指《》《》《》《》《》。

四、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可以不回答)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2遍。

2.思考: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有什么现实意义?五、搜集整理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六、我的预习收获和疑惑收获:疑惑: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检测(共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①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

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

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

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今天,为了四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怀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②听得进“敌对”意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温故互查(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篇,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瞭.望()彷徨..()()埋没.()4.根据注释填写词语。

(1)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2)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4)不知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是怎样解释的?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结论是什么?2.通读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

(二)问题研究1.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为什么应该有这种精神?它有什么现实意义?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村二中“互助学习”导学案科目:八年级语文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备人:王雪芹课时: 1 编号: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号【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

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áng)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求得;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3、整体感知课文。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正村二中“互助学习”导学案科目:八年级语文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备人:王雪芹课时: 2 编号: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号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法指导】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第2段)“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最末段)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第3段)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第11段)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第13段)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聚焦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论证和论证2、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

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小结本文由古代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在世界上有所建树。

当堂检测完成本课练习册正村二中“互助学习”导学案科目:八年级语文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备人:王雪芹课时: 1 编号: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号【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

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自主预习2、给加点字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求得;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4、整体感知课文。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本文论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三部分:正村二中“互助学习”导学案科目:八年级语文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备人:王雪芹课时: 2 编号: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号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法指导】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第二,。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是因为(第3段)传统的中国教育,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第二,;第三,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二、聚焦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论证和论证2、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

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小结本文由古代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在世界上有所建树。

当堂检测完成本课练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