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学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案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案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三篇文章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都的秋》: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探讨故都秋天的特色和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2. 《荷塘月色》:掌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特点,解读文章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验荷塘月色带来的宁静和作者内心的矛盾情感。

3. 《我与地坛》:了解作者史铁生的创作背景,分析文章中的自我反思和人生感悟,探讨地坛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发现三篇文章的异同点。

3.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三篇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情感。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4. 教师引导讨论,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比较分析三篇文章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3.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问题回答和分析表达。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的相关介绍和分析文章。

3. 多媒体资源:相关景物和时代背景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景物描写的深层含义。

八、教学过程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故都、荷塘、地坛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文章,感知文本内容,记录关键信息。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出疑问。

4. 教师引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案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案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生活智慧和人生感悟。

二、教学内容1. 《故都的秋》:郁达夫对北京秋天的描绘,以及他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荷塘月色》: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我与地坛》:史铁生对地坛的描写,以及他与地坛的情感联系,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坚韧和乐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群文阅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生活智慧和人生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三位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三篇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大意。

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问题。

4. 分析:对比分析三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

5. 总结: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生活智慧和人生感悟。

6.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时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的读后感作业,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提问和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评估他们的思考过程。

七、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自然景色,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邀请一位作家或诗人来校园进行讲座,让学生与作家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心得和经历。

3. 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朗诵,展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深入剖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的结构变化与情感起伏,并总结其中的异同点;2.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生活,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剖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的结构变化与情感起伏,并总结其中的异同点;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 画卷初启,探索秘境初读三篇散文,哪些主要场景和画面在你的心中留下重要的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描绘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

提问学生:“这些画面各自带给你何种不同的感受?在这些画面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行文变迁与情感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这三篇经典散文的殿堂,共同探寻其中的秘密吧。

"2.行文探秘,各领风骚分组研讨: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聚焦于三篇佳作的行文脉络。

细致品析:《故都的秋》:开篇与结尾,以北国与江南之秋对比,映照出对北国秋的深切眷恋。

正文则融记叙与议论于一炉,细腻描绘故都清秋之景。

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笔法,娓娓道来清晨静谧、落蕊轻扫、秋蝉哀鸣、都市闲人、秋日盛果等五幅画卷。

《荷塘月色》:以作者步履为引,步步生莲,引领读者穿越至那片月色下的荷塘。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闭门而出”至荷塘小径,再至“推门而入”,一气呵成。

空间布局上,先绘月下荷塘之幽静,再述塘中月色之朦胧,终绘荷塘四周之景致,共绘一幅荷塘月色绝美画卷。

此外,虚实相生,眼前实景与古代采莲幻想交织,使文章内容更为丰盈,意境更为深远。

《我与地坛》:双线并行,地坛与母亲,交织成篇。

作者先述与地坛不解之缘,细描地坛之荒凉与宁静,及其中小生灵之生机,引发对生命之深思。

继而转至母亲,通过细腻回忆,展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愧疚与无尽思念。

第七单元:赏玩自然风景,丰富审美情趣——《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对比阅读(教案)

第七单元:赏玩自然风景,丰富审美情趣——《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对比阅读(教案)

赏玩自然风景,丰富审美情趣——《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对比阅读教材分析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是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在学习任务群中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在本单元中所选都是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这些作品都有几个特点:1.景物描写精彩,情味浓厚,情与景完美融合。

2.意蕴深厚,引人深思。

3.语言优美。

因此,在本单元学习任务活动课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仔细分析和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和描写手法的高妙,从而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

所以,引导学生选取他们最喜欢的段落,让学生自己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看看作家们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物美将是此次活动课中的重点。

同时,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目标”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我们还需要将本单元的文章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审视,结合传统文化资源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加深对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倾向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归纳相关主题。

学情分析1.部分学生们对散文文体意识还比较淡薄,在初中的时候虽然学习过写人写事的散文,但是对散文有具体的认识的同学却比较少。

针对这部分同学,在本单元我将重点引导他们去感受写景散文的画面美,以及结构的自由。

2.部分同学能够较好的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是深度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不够。

针对这类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任务中,将预设意境之美的交流活动交给他们,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表现角度和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

理解富有哲理的语句时要从表层意义、句内 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句外 意义(言外之意)等角度理解。
任务五:品味再现散文之美
1.每个人对“美”有自己的见解与感受,请你阅读《故都的秋》、《荷塘 月色》、《我与地坛(节选)》,选择其中优美的片段吟诵,记忆。
2.仿写一个景物片段,体现自己当时的心境。 (提示)你走过的路,跨过的桥,穿越的山河,可曾封存着你美好/忧 伤的记忆?而记忆深处,哪里是你心中的一方净土?一间教室?一片 操场?还是身边一个宁静清美的地方?请你描绘出你心中的一方净土 ,并朗读给观众听。
任务四: 表达美的技巧
对比《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 在写景方面各有何特色?
《故都的秋》所写之景富有生活气息,多是直观之景,从五幅图中可以看 出。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几根疏疏 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景物,再如秋雨图的对话,秋果图的描绘,都贴 近生活。即使如秋蕊图中的描绘,也在诗情画意中不忘加入尘世的丝丝扫帚 纹。
示例:我心灵的一方净土在家乡连队平房的屋顶上,那里 有我儿时最童真的回忆。房屋周围是田田的棉花地和轻柔的拂 柳。春天,我和露露会去屋顶,感受麻雀叽叽喳喳的在柳枝间 雀跃,歌唱着春的喜悦;夏日的屋顶,晚风习习,听着蟾蜍的 悄悄话,数着繁星点点;秋天的屋顶,看到的是片片白云在地 面铺展;冬天,我们在屋顶盖起白雪的小房子,开心的说着“永 远做邻居”的誓言。现在,记忆是别人的现在,而我除了回忆, 什么也没有了……
《荷塘月色》主要是借景抒情。紧扣文眼“心里颇不宁静”通过三幅 美丽的画徐徐展现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当然结尾还借用《 采莲曲》《西洲曲》,在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与 现实对比,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15课的课文,皆为现当代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

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作者的审美旨趣和性格也隐含在字里行间。

朱自清《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史铁生《我与地坛》追述了“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我”的意义,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生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

(《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02【单元目标】根据单元目标,拟设定群文学习任务。

03【群文学习任务】任务一:“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

(1课时)任务二:“含英咀华,品赏语言”——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文字。

(2课时)任务三:“借鉴参照,尝试写作”——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2课时)04【课时安排】5课时“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预习课文。

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

2. 初读课文,梳理文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反复诵读,找出精彩语段,从景物意象、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方面,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学习重难点】梳理文脉,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教学过程】01导入1.单元导语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提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有“形散神聚”之特点。

其所选之题材,有写景抒情(状物)、写人记事、议论说理之分。

202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等散文复习学案——分析思路结构

202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等散文复习学案——分析思路结构

202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等散文复习学案——分析思路结构(含答案)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散文思路结构学案知识清单思路结构一、散文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

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

狭义上,散文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

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2.特征(1)纪实性强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

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

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散文种类及高考重点考查文体1.种类散文类别文体特点表现手法代表作品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荷塘月色》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托物言志、象征《线条之美》写人叙事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叙述、描写《记念刘和珍君》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我与地坛》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1)概念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学案设计

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学案设计

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梳理文脉,赏析文章的构思技巧以及联想、想象等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2.感受两位大师笔下景物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审美鉴赏与创造]3.体会景物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感受民族审美心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情境任务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秋有味;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愁绪寄诸秋色:“悲哉,秋之为气也”的伤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天凉好个秋”的无奈,等等。

可以说,秋载得动所有人的任何情感!大自然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瞬间:一片嫩红,一滴秋雨,一声鸟鸣……无不具有动人心魄的美。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静谧幽美的荷塘,在溶溶的月色下,淡淡的月光中,薄薄的青雾里,看田田的荷叶,闻缕缕的荷香,听脉脉的流水,慢慢走,欣赏吧!故都的秋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生平]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并筹备编辑《创造季刊》;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超等一群年轻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他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教学设计
【参考】1.郁达夫认为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为佳,因为两种都是冷色调,它传达的冷寂之感和后文“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相映衬,都是清冷、寥落的,表现了即将踏上生命归途的衰落。郁达夫笔下的自然景物始终笼罩着一抹悲凉的底色。
2.朱自清笔下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圆展、流动;写到荷花,朱自清连续使用了几重比喻,构成了博喻,让我更加形象地感受到荷花的洁净、清新和纤尘不染。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八、课堂总结
人类生活于自然之中,自然景物可以触动人的心弦,使人生出无限的感慨;同时,因为人们际遇和个性的不同,观照世界的角度亦各有不同。
描写同一个城市的树,《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各有侧重,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感。
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生命可以被那棵树所滋养,让全世界看到更好的自己。
九、课后作业
六、树之情
任务三:文化闯关
你的文创设计在创意类主题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主办方邀请你来参加颁奖晚会。在晚会现场,主持人邀请你现场参与一个文化闯关类小游戏。
文化闯关小游戏简介如下:
我喜欢笔下的那棵树,文(诗)中是这样描绘的“”,它是一棵的树。
教师总结: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棵与众不同的树,它或葳蕤多姿,生机勃勃,或饱受病痛折磨,伤痕累累,但无论怎样,它都在我们生命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滋养了我们的生命,激励着我们更好地前行。那么,同学们,你们生命中的那棵树又是什么样的呢?
七、树之文
任务四:撰写美文
在你和小组精心的筹划之下,树系列创意活动大获成功,北京市文旅局决定在地坛公园设置一个文化长廊,来征集特色各异的树,以此来传承树文化。请你以“我们生命中的那棵树”为主题为文长廊撰写一段文字,寄托你的情思。(100字左右)
要求:有树木的特征概括描述,同时融入你的情感,100字左右。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草一木一世界,一花一叶总关情——《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学习目标:1. 读懂课文中的树,感受景物之美。

2. 探究心灵中的树,体会情感之美。

3. 构建生命中的树,感悟人生之美。

课前预习导入:树木将环境变化铭刻在一圈圈的年轮里,天候为墨身为简,用一根树芯记录千百年的阴晴冷暖,从一截断木窥见亿万年的沧海桑田。

这是真实的一花一世界的故事,来自世间最忠于事实、秉笔直书的史官,它在长河尽头伫立,见证千百年的历史,也见证着我们的一生。

一、读懂课文中的树,感受景物之美。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史铁生《我与地坛》篇目句式手法景物特点作者情感《故都的秋》短句:简练白描:朴素槐树:落蕊满地清冷《荷塘月色》叠词:繁复比喻:典雅柳树:色阴姿丰淡泊《我与地坛》长句:严谨反复:强烈柏树:苍黑镇静深沉篇目《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地点破屋市井清华雅园皇城古园时间秋天,早晨夏天,晚上四季,下午动物驯鸽的飞声、秋蝉的啼唱蝉声、蛙声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雨燕植物槐树、牵牛花疏草、枣树树、柳树、荷叶、荷花柏树、落叶、野草荒藤二、探究心灵中的树,体会情感之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教案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教案

自然是文学永恒的母题,围绕本单元“自然情怀”的人文主题,运用课上所学的写景抒情方法,以家乡的某一处景为话题写一个片断,400 字左右。

朱自清
时代荷塘
现实世界
理想世界
史铁生
个人
地坛
暂时彻底
寻求宁静精神力量生命涅槃
高中语文群文教学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就必须找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

我在前期备课中做了大量工作,在研究教材单元教学任务后,找到了三篇现当代散文群文阅读的契合点:情景交融。

本课时的教学安排,我从情景交融这一角度初步感知文本,进而鉴赏了三篇散文的语言之美。

经过课前精心备课,研究学情,制作课件,确定教学活动设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点拨、提升。

但在教学环节施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同学们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可以的,对文本细节、感情存在把握不准确的问题,另外课上时间很紧张,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也有待加强。

这就在备学情方面还需做得再扎实一些,课下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应针对性再强一些,减少课堂上的无效时间,多引导学生去表达,训练学生敢说、会说。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分析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散文作品的兴趣。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散文的内容概述。

2. 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

3. 对比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探讨其差异与共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散文,理解文章大意,思考问题。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

4. 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讨论其差异与共性。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谈谈你对散文主题思想的认识。

2. 请分析《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阐述其差异与共性。

3. 推荐一篇你喜欢的散文作品,并简要介绍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广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散文主题思想的阐述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精神。

七、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难点:深刻理解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解决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象征和隐喻,并解释其含义。

2. 难点: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

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情感词汇和细节描写,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解读。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学案

开往春天的地铁——古今写景抒情散文鉴赏【学习情境】包头为创建文明城市,拓展市民文化视野,提升市民文学鉴赏力,决定以地铁为传播渠道,推广古今优秀散文作品。

散文是残冰中的一抹嫩绿,是寒冬中的一片暖阳,常给人以希望与启示,因此将这列地铁命名为“开往春天的地铁”,其中有两节车厢的展示内容分别为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

请你根据所给资料,完成“开往春天的地铁”散文车厢创意活动。

【单元学习任务】阅读鉴赏散文名篇,设计个性地铁车厢。

【学习任务一——设计第一节车厢】学习活动一:文中赏景,景中取画本节车厢门需张贴两幅画作,请认真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散文,从每篇散文中任选一幅图画绘制,并为画作命名,并从景物选取、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习活动二:含英咀华,声临其境为渲染氛围,车厢电视会循环播放散文名家的配乐朗诵,但是视频中还缺少鉴赏内容,请任选一篇散文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鉴赏稿,可以从语言、文章结构、写作背景,情感等方面展开。

最后将鉴赏稿内容以音频的形式呈现。

【资料链接】郁达夫小传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县。

3年后,父亲郁企曾积劳成疾,死于38岁的年纪。

6岁的姐姐被迫做了童养媳。

1937年12月31日,郁达夫的母亲被日军困在家中,饿死。

1939年11月23日,郁达夫的大哥郁曼陀被汪伪特务暗杀于上海公寓门前。

(抗战中法界为国牺牲的第一人)终年55岁。

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于武吉丁宜郊外名叫丹戎革岱的荒野中。

(据有人考究是掐死的,不是枪杀)终年50岁。

这是一个人及其家庭在战争年代的生与死。

民国有位留日归来的才子,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文化。

就在他满怀激情参加外交官考试时,却出人意料地落了榜。

一问方知,那些榜上有名之人事先都打点好了关系。

才子很气愤,但还是抱着期待参加了随后的文官考试。

考场上,他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兴致勃勃,成竹在胸。

命运却又跟他开了个玩笑,上榜名额又一次内定给了那些有财有势的考生。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学案景中情思,境中文化——抒情散文景境情的研究与研究研究目标:1.概括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

2.分析作者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

3.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艺术手法。

4.分析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人生思考。

5.举例说明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美。

6.探究这组散文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

研究任务:第一课时精读《故都的秋》研究任务一:整体把握,初赏秋景(自主梳理,个体展示)1.了解作家经历、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快速浏览全文,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找出“文眼”,为文中美丽的五幅画面命名,体味画面特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画面的。

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文 | 景物画面 | 画面特点 | 作者情感表达技巧 |故都的秋 | 1.江南水乡的秋景;2.京城的秋景;3.旧城的秋景;4.西山的秋景;5.城外的秋景。

| 1.静谧、悠远;2.雄浑、壮美;3.沉静、凄清;4.高远、苍凉;5.幽静、宁谧。

|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抒发出对故都秋天的深情和思考。

|研究任务二:品读关键段落,鉴赏我心中美图(自主研读,交流分享)我最喜欢的故都秋景图是“旧城的秋景”。

因为作者通过对旧城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怀旧之情。

他用“古朴”“古香”“古意”等词语,将旧城的历史文化和秋天的氛围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民居、庙宇等建筑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旧城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这种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物的美,让我感受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魅力。

任务三:合作探究,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在《故都的秋》中,作者提到了___的《秋声》和___的《赤壁赋》,这些都是中国文人与秋天关系特别深的代表作品。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

他们对秋天的欣赏,不仅仅是从自然景物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从文化、历史、人文等方面去感受秋天的美。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4故都的荷塘月色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4故都的荷塘月色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概述·目标提要与策略〔单元目标〕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还要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

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

好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

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要引导学生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

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

4.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融。

〔内容提要〕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

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与地坛》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登泰山记》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学案学习任务三:梳理探究“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文学作品需要反复阅读与揣摩。

在完成以上任务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刘锡庆)、《高中散文阅读鉴赏方法摭谈》(林燕芝)《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吴军)等文章,重读《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任选一篇,谈谈作者是怎样做到景与情的统一,自选角度,不少于300字。

可以参考下面的选题,也可以自拟题目。

选题一:朦胧月色中的淡愁与淡喜自主学习任务单3评价量规微写作评价量规〖资料链接〗一、阅读训练牛铃叮当李清明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

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

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

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

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

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

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

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

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

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

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

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

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

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

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

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

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

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

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

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

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

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

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

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

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

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

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

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

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1.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2.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5分)二、拓展文本《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刘锡庆)、《高中散文阅读鉴赏方法摭谈》(林燕芝)《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吴军)三、散文文体知识(一)散文的类型1.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春》)《白杨礼赞》等)抒情散文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散文样式。

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象征)。

抒情散文类型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

(1)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形写声写色味、情态,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来抒发感情,采用的手法,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时间、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2)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写貌传神,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表现手法多托物言志、象征、人格化手法。

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有的自然景物,被作者赋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2.叙事散文(《背影》《金岳霖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等)叙事散文是一种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

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叙事散文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情的本质,或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叙事散文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记叙事件常往往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断;描述人物,只选择最突出性格的某一方面。

以记叙、描写为主,也有议论、抒情,情感多含蓄,通过场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描写流露出来。

3.哲理散文(《人是思想的苇草》)哲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样式,主要包括杂文和小品文。

文笔自由灵活。

它通过刻画某种具体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

一般采用象征手法。

(二)写景抒情散文的主要特点写景抒情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依托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

它要求抓住景物特征,对景物作真实细致生动的描绘;要把“景”和“情”有机结合起来,以情统率景,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将情融入景中。

1.写景抒情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①以承载有某一情感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②以作品中的“我”的活动或游踪为线索,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③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④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2.写景抒情散文写景的方法多样。

从写景的视角上看,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等,分层写景,符合逻辑顺序,也更具美感;从对景物的感知调动的感官上,可视,可听,可嗅,从多个角度写景,有形有声有色有味;从色彩上看,运用大量冷或暖色彩的词,渲染一种阴沉或明朗的氛围,悲乐之情由此可现;从修辞格上讲,可比喻,可拟人,可夸张,可排比,可对偶,使景物形象生动,有气势,具有音韵美;写景还常常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静结合,营造意境,又富有生机;还有既有实景,又有虚景,虚实结合,更丰富地表现事物,揭示人物内心;有时,还运用叠词,既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四、浅谈的“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情景交融”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到底什么是情景交融呢?词典上解释是: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我们古人对于情景交融有很好的阐述,清人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无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古人们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作的方式,能够“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是体现一个诗人的创作的水平。

情景交融其实是文学意境的特征,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关于意境,一般论者规定为:意与境浑,情与景化,即所谓主客交融,物我一体,这正是大名鼎鼎的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

意境是通过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而情景交融又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景中藏情式,即藏情于景,情并不直接显示,而仅仅借助逼真的画面去间接表达,从而更显得情深意浓。

我们往往通过诗歌中作者勾画的画面,去感受去体验作者的感情。

例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青沈沈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

”开头,作家马上就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大海澎湃的画面,大海是青色的,在咆哮着,我感觉的是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力量在蓄势待发,有一种新生的力量要诞生。

而作家对于太阳那种赞美和期待新生的血液的感情就通过这短短的15个字表现出来。

这一首诗歌的开头,作者没有直接就描写说他有多么的希望太阳的出现,就直接通过这一宏伟画面透露出作家的渴望。

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中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从而读一首诗歌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它对于景物的描写,脑里可以立马出现一幅画面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幅草原之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上,牛羊成群,作者对于草原那种热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这种景中藏情式我们在读小说中也可以一样运用,例如小说环境的渲染和铺垫。

再说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文字里就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有时候不用写景,但是你通过读或者感悟可以体现到当中作家所要描绘的景。

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很简单的一首诗歌,意境深邃,但诗句平易淡雅,绝非故作高深的苦涩雕琢。

富有哲理的语言中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仿佛一幅江南悠闲画面就在你的脑子里泵现。

我们再次可以应用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情语皆景语”。

诗人用文字把自己的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弥漫了整个空间。

这也就是诗人为你开创的那个审美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图画,这就叫做“情中见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