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契约理论
财务契约的概念
财务契约的概念财务契约是指双方或多方经济主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财务目标,在一定的法律、经济和行为规范下签订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财务契约主要涉及资金流动、金融交易、债务偿还、收益分配以及相关风险管理等方面。
财务契约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财务契约是由合同形式构成的。
合同作为财务契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含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规定了双方在合同期限内的行为准则。
财务契约应当是自愿、公正和合法的,双方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并通过签署合同来确认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其次,财务契约是为了达成共同的财务目标而制定的。
财务契约的目标可以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规避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等。
通过制定财务契约,各方可以在财务方面进行有序的协调和合作,共同实现财务目标。
第三,财务契约是有约束力的。
财务契约一旦签署,各方必须遵守合同的规定,履行合同义务。
违反合同规定将导致违约行为,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和经济损失。
因此,财务契约具有明确的责任和约束力,可以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保障财务交易的公平和稳定。
最后,财务契约是建立在一定法律、经济和行为规范基础上的。
财务契约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和道德伦理。
此外,财务契约也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交易行为的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通过遵守法律和规范行为,可以保障财务契约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在现代经济中,财务契约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金融机构及个人之间的经济交易和合作中。
例如,股权投资、债务融资、租赁合同、信贷协议等都是常见的财务契约形式。
财务契约的签署不仅有助于规范经济行为,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保障,还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总之,财务契约是一种双方或多方达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旨在实现共同的财务目标。
财务契约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会根据合作方的需要和目标而有所不同,但都必须符合法律和规范行为的要求。
财务契约的签署可以真实、有效地规范经济行为,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财务会计理论(第7版)课件:决策有用性的有效契约法
>> 续
8 - 10
雇员股票期权(续)
• 管理者滥用雇员股票期权价值
– 由于对净收入没有影响,公司过度使用雇员股票期权降低管 理者的正式报酬
• 管理者有动机在短期内增加报告的净收入,以增加雇员股票期权 价值
– 拉高倒货 – 在预定的雇员股票期权发放日期前操纵股价下跌 – 弹簧加载 – 时间追溯
»续
>> 续
8 - 14
区分契约的有效性与机会主义(续)
• 一些研究支持有效契约观
• Mian & Smith (1990)
– 合并财务报表
• Dechow (1994)
– 净收益比现金流量与股票回报具有更大的相关性
• Dichev & Skinner (2002)
– 债务契约
• Wittenberg-Moerman (2008)
• Dechow and Shakespeare (2009)
– 样本中的大多数公司对证券化采用积极的公允价值会计,以避免报 告损失
– 结论: 虽然大量有力证据证明了有效契约观,但也有证据证实 了机会主义会计政策选择
8 - 16
8.10隐性契约(不存在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8 - 17
隐性契约 (续)
• 可能会游说反对拟议的会计准则 • 可能会利用GAAP的灵活性来更改会计政策,以抵消会计准则变更
对其余的影响(例如,通过延长资本性资产的使用寿命来增加净收 益) • 可能会改变经营策略(如减少研发或维护的开支)
• 当管理者对会计准则变化做出反应而改变会计政策和/或改变 经营决策时,我们认为准则变更产生了经济后果
决策有用性的有效契约法
有效契约 需求的来源
财务术语:财务契约
财务术语:财务契约
经济学是财务学建立和发展的最肥沃的土壤。
从历史上看,财务学的每一重大发现和突破,无一不明显反映出经济学发展的轨迹。
制度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使经济学家观察稀缺资源和经济效率的重心由“技术层面”转移到了“制度层面”。
经济学的这一伟大创举,也唤起了财务学家从产权结构等制度层面研究企业财务问题的热情。
自从1979年史密斯和华纳开创性地提出了财务契约这一称谓至今,西方国家关于财务契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他们对财务契约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基本界定在债务契约上。
实际上,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它不但要研究企业日常的投资、筹资、资产运营等决策,还要处理企业与各方的财务契约安排,如基于公司产权结构基础之上的财务控制权和收益分享权等,债务契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作为财务契约的定义,应该体现以下三点:
一是要体现财务契约的归属性。
我们研究的财务契约是立足于企业来研究的。
二是要体现企业财务契约区别于其它契约的特殊性。
三是要涵盖企业与各权利主体形成的财务契约类别。
根据以上分析,对财务契约作如下定义:财务契约是指企业在理财过程中,为达到合理预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个权利主体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
这个定义揭示出了如下内容:财务契约的缔约人是企业与各个利益主体,财务契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合理预期,财务契约的基础是平等互利,财务契约的性质是理财过程中形成一种权利流转关系。
【财经】十大财务理论大全
十大财务理论一、代理理论代理理论(agency cost)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
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theory)。
契约成本理论假定。
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
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按照代理理论,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负责使用以及控制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
代理理论认为,当经理人员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时,他们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会努力地为他为自己而工作,这种环境下,就不存在什么代理问题。
但是,当管理人员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外部吸取新的经济资源,管理人员就有一种动机去提高在职消费,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
显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
他的行为与原先自己拥有企业全部股权时将有显著的差别。
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而是通过举债方式取得资本,也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只不过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这就形成了简森和梅克林的所说的代理问题。
简森和梅克林将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
其中。
监督成本是指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磨洋工)而耗费的支出;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称为守约成本;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其它损失,就是剩余损失。
代理理论还认为,代理人拥有的信息比委托人多,并且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逆向影响委托人有效地监控代理人是否适当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它还假定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将利用签订代理契约的过程,最大化各自的财富。
而代理人出于自我寻利的动机,将会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增加自己的财富。
其中,一些行为可能会损害到所有者的利益。
现代资本结构财务契约学派理论述评
现代资本结构财务契约学派理论述评一、现代资本结构财务契约学派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契约也称合同合约,英文为Contract(或Compact,Convenant,法文为contract,德文为Vertrag,从字义上说,它是指几个人(至少两人)或几个方面(至少两个方面)之间达成某种协议,意在做什么。
实际上,它也是经济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协调机制。
那么,现代资本结构契约理论则是主要研究公司在筹集发展所需的资金过程中寻求最合适的金融契约行为(Finance Contracting),以便使公司融集资金运作成本最低与承担风险最小。
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对此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是Modigliani和Miller(1958),他们认为,在一个理想的无税收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即“无关性定理”(Irrelevence Theorem),而且这一定理被后人称之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山之作。
从那以后,许多经济学家沿着MM理论所开创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976年,Jesen和Meckling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一文,他们提出债务契约可用于解决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因利益矛盾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同时这篇文章历来被后人誉为代理成本学派(以Jesen和Meckiing等为代表)理论的扛鼎之作,但是他们并非是财务契约学派的开山鼻祖。
直到1979年,Smith 和Warner发表了“论财务契约:债券契约分析”一文,同年,Myers义发表了“企业借贷的决定”一文,这两篇文章被学者们认为是财务契约学派的早期重要文献之一,而且他们都呼吁把资本结构与契约理论研究相结合,认为资本结构研究与契约理论研究相结合是有益的,这将大大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
然而,他们的财务契约理论并非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不但其研究视野狭窄,而且研究方法多为描绘性质,缺乏理论分析的成分(Thakor,1989),因而,在当时的定量研究占主导的学术界中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基于财务契约理论的企业业绩评价初探
基 于财务契 约理论 的企 业业 绩评价 初探
张 军 波
随着企业的投资 、 资 、 融 职业经理人聘 用和评价等相关 功 业绩评价是企业 的利益相关者为 了更好 、更全 面地履行
能 的不断发展 , 对企业业绩评 价得到 了广泛使用 , 其重要性 也
立一个 有效 的企业业绩评 价体系 ,确定企业 经营者业绩 的评 判标准及报酬支付方式 , 是企业整体契约机制 的重要 内容。
二、 从财 务 契 约 看企 业 业 绩 的 评 价 主体
需要 , 于企 业内部经 营管理的衡量 , 偏重 而往往忽略其 他利益
相关者实现 目标 的能力 。
企业 目标 的实现实 际上是 全体 利益相关者 利益 的满 足。
不断加强 。企业业绩评价是会计管理 系统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财 务契 约 , 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 , 以一定 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对
企业 的相关业绩 进行 系统 、 客观的评价 。
分, 它是 通过对会计信息 的分 析利用 , 对整 个企业的经营成果 做 出科学 、 理的评价 , 合 为企业 投资者 、 融资 者和主 管机关部
企业是一 系列契约 的组合 体 ,不同财务契约有不同的主 体 。财务契约是企业的中枢神经 , 是企业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
股权契 约是股东 之间就设 立公 司相 关 问题 签订的契 约 ,
门提供清 晰 、 直观的 、 全面反 映企 业经营状 况 的信 息资料 , 有
助于他们做出客观科学的决策 ,同时 也能 有效 地引导企业经 营者改善经营中的薄弱环节 , 一步提高经营业绩 , 进 实现企业
权 人 的风 险 。
者关 于融资 等相关 问题而签订 的信 贷契约 ; 除此以外 , 有以 还
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契约理论是一种解释和分析经济活动中的契约关系的理论框架,其主要关注于研究各方在经济交易中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问题。
在企业会计领域,契约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在制定会计政策时所面临的选择和权衡。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根据不同会计政策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最大限度地展示企业的经济实质和财务状况。
1. 利益相关者分析:契约理论强调各方在契约关系中的权力和利益,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
股东希望企业的财务报表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利润和价值,而债权人则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
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
2. 信息不对称分析:契约理论认为,在契约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
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企业需要考虑到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会计政策。
如果企业有重要的信息要对外披露,可以选择公允价值计量,以便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3. 激励机制分析:契约理论认为,契约关系中的各方会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行为。
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企业需要考虑到激励机制的作用,选择能够提供适当激励的会计政策。
如果企业的经营业绩与高管的奖励挂钩,可以选择会计政策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实现高管的激励。
4. 合同风险分析:契约理论认为,契约关系中存在合同风险,即一方无法履行契约义务。
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企业需要考虑到合同风险的存在,选择能够降低合同风险的会计政策。
如果企业存在经济担保责任,可以选择使用提前计入损失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潜在的债务风险。
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需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和合同风险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企业可以选择最适合自身利益和经营情况的会计政策,从而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和透明度。
财务契约的名词解释
财务契约的名词解释财务契约是现代商业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法律文书,用于约束双方在财务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它通常会确立财务目标、合同条款以及双方的责任与权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财务契约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它的重要性、种类以及应用范围。
1. 财务契约的定义财务契约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用于约定在财务方面涉及的权益、义务以及双方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它可以是合同、协议等形式,旨在规范双方在财务事务上的行为,并确保其达成一致、公平和持续发展。
2. 财务契约的重要性财务契约在商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确保双方在财务方面有明确的责任和权益,避免产生混淆和纠纷。
其次,财务契约能够为商业合作提供稳定的基础,通过明确双方的财务目标和约束条件,确保双方能够共同努力实现共赢的局面。
此外,财务契约还能够为双方提供合法的保护,使得违约行为受到法律制裁,有效保护商业合作的利益。
3. 财务契约的种类根据财务契约的内容和目的,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种类。
首先是财务合同,它是最常见的财务契约形式。
财务合同通常用于规定双方在财务交易、融资、股权和借贷等方面的权益、义务以及约束条件。
其次是财务协议,用于约束商业参与者之间的财务合作、业务拓展和风险分担。
再次,还有财务规章制度,它是由国家、行业协会等制定的法规或规则,旨在规范和引导市场的财务活动。
最后,还有财务计划,用于规划和协调企业的财务活动,确保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利益最大化。
4. 财务契约的应用范围财务契约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商业场景。
例如,在企业并购中,财务契约被用于约束双方在交易中的交换条件、付款方式、利益分配等方面,确保整个交易的可持续发展。
在股权融资中,财务契约规定了投资者对公司的权益和回报要求,以及公司的回购与回报机制,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此外,在借贷活动中,财务契约被用于规定借款人和放贷方的还款方式、利率、违约责任等,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财务契约在商业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财务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财务契约理论文献综述作者:易麟来源:《会计之友》2009年第13期【摘要】文章通过对财务契约理论的回顾,指出西方财务契约注重通过资本结构的最优安排,解决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达到企业价值(股东价值)最大化,即他们侧重的是外部财务治理机制的研究;我国当前财务治理研究的重点是“财务治理权”,即如何在董事会、总经理与财务经理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偏重于内部财务治理。
【关键词】财务契约理论;文献综述;资本结构理论对于资本结构的财务理论的研究源起于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经典论文《公司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1976)。
该文在分析了债务代理成本后,提出了在不同融资契约之间进行权衡的公司所有权结构理论。
而后,梅耶斯(Myers)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企业借贷的决定”、史密斯(Smith)和华纳(Warner)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论财务契约:债券契约分析”等较有代表性的有关财务契约方面的文章,并呼吁把资本结构与契约理论研究相结合。
汤生(Townsend,1979)的“最优契约和带CSV的竞争市场”、戴蒙德(Diamond,1984)的“金融中介和授权监督”以及加里和赫尔维格(Gale and Hellwing,1985)的“激励相容债务契约”使财务契约论成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之一。
阿洪和博尔顿(Aghion and Bolton,1992)、泽恩德(Zender,1989)以及哈特(Harter,1995)等又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资本结构的研究中,使得财务契约设计(证券设计)理论日渐成熟。
我国资本结构财务契约理论受西方财务契约的影响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完备契约理论完备契约是指契约当事人双方在缔结契约时能够完全预期到契约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状态,并在契约中予以明确的规定且将其引入到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中。
汤生(Townsend,1979)最早运用完备契约的CSV分析法论述了激励相容财务契约的特征和条件,这为以后完备财务契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年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从契约理论到利益相关者理论》范文
《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从契约理论到利益相关者理论》篇一一、引言会计政策选择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其背后涉及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契约理论到利益相关者理论,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关乎企业的经济利益,更涉及到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契约关系和社会责任。
本文旨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研究与分析。
二、契约理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1. 契约理论的概述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包括与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关系。
在这些契约关系中,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确保各方权益的重要手段。
2. 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在契约理论的框架下,会计政策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企业战略、市场环境等。
企业需要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
3. 契约理论下的实务操作在契约理论的指导下,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权益,选择既能保护企业利益又能满足利益相关者期望的会计政策。
例如,在债务契约中,企业需要选择能够提高债权人信心的会计政策,以维护良好的债务关系。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应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权益,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社区等。
在这一理论下,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关乎企业的经济利益,还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形象。
2. 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的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不同,因此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
例如,股东可能更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价表现,而员工则更关注企业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
企业需要在考虑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
3. 实务中的操作与案例分析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需求和权益,制定合理的会计政策。
例如,在制定薪酬政策时,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员工的期望和需求,制定既能激励员工又能维护企业利益的薪酬政策。
契约理论主要内容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契约理论主要内容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读书笔记一、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契约理论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环境下来分析不同合同人之间的经济行为与结果,往往需要通过假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交易属性,建立模型来分析并得出理论观点。
而现实交易的复杂性,很难由统一的模型来概括,从而形成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特定交易的契约理论学派。
首先必须明确,契约理论究竟包括了哪些理论流派。
按照Brousseau Glachant的观点,契约理论应包括:激励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新制度交易成本理论。
Williamson指出,契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公共选择、产权理论、代理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四种。
激励理论是在委托代理理论(完全契约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布坎南提出的用契约研究公共财政的公共选择方法主要用来分析“公共秩序”。
目前契约理论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三个理论分支,这三个分支都是解释公司治理的重要理论工具,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其中,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
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由格罗斯曼和哈特、哈特和莫尔等共同创立的,因而这一理论又被称为GHM理论或GHM模型。
国内学者一般把他们的理论称之为“不完全合约理论”或“不完全契约理论”。
因为该理论是基于如下分析框架:以合约的不完全性为研究起点,以财产权或(剩余)控制权的最佳配置为研究目的。
财务契约理论综述_
财务契约理论综述规范和理顺企业财务契约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由之路。
文章将对财务契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三方面进行探讨。
标签:财务契约理论财务契约债务契约财务契约理论也是在当今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财务契约论是从詹森和麦克林关于债务契约可用于解决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利益矛盾所产生的代理成本这一论点派生的一个学派。
财务契约理论的最早代表人物是史密斯和华纳等人。
史密斯和华纳之后,还有很多学者对财物契约进行了研究。
目前我国的举债方式主要有:公开上市交易的举债、向银行、非金融机构举债和向其他债权人借债三种形式。
因为每一种举债所面对的信息环境不同,因而对管理当局的约束程度也就不同。
银行可通过银行业务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信息的债务契约的约束程度。
第二种债务契约的约束程度因债权人与债务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异。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如何通过契约的限制性条款的制订、监督与执行来保障债权人利益,如何降低债务契约的监督成本都存在着急待解决的许多问题。
尽管我国的债务契约在一定程度还比较规范,但银行大量呆账的存在、企业严重的债务拖欠、企业管理当局的在职高消费等都表现出我国债务契约的监督、执行机制急待加强。
我国财务契约理论存在问题第一,政府的国有出资者和社会管理者身份相互混同。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主要由政府部门指派产生,属于“指派产生机制”,而不是现代企业要求的“竞争选聘机制”。
因此,企业经营者的产生受到政府部门的左右,这使得企业组织对于经营者处于一个弱激励主体地位。
导致经营者退出企业组织的成本比较低,企业组织设计的激励规则要服从政府部门的安排,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的短期性。
另外,领导机构混乱;领导机构重叠;所有者代表身份模糊,从而导致监督职能的弱化。
第二,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制约力与经营者激励方案。
从中国公司制企业的债务情况来看,我国国有公司制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
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会计政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将有助于企业在面对不同的契约关系时,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和财务透明度。
本文将基于契约理论,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进行深入分析。
一、契约理论概述契约理论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用来分析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的契约关系。
契约理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契约都是不完全的,即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分担的不确定性。
在契约关系中,合同的选择和执行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契约理论强调了企业行为的目的在于最大化契约价值,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和实施,实现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意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根据会计准则和法规的规定,在遵循会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交易和事项确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盈利水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以及对外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信任度。
契约理论认为,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契约各方的利益,因此必须谨慎选择。
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应该考虑到不同契约各方的利益和信息需求,以及在契约中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1.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契约理论认为,在契约关系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应该考虑到契约各方对于信息的需求和获取成本。
对于信息需求较大的契约各方,企业应该选择更加透明和真实的会计政策,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2. 风险分担的影响在契约关系中,风险分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应该考虑到在契约中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对于高风险的契约关系,企业应该选择更为保守的会计政策,以更好地反映风险和责任的实质。
而对于低风险的契约关系,则可以选择更为灵活和适度的会计政策。
3. 契约价值的最大化1. 信息披露的原则契约理论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在会计政策选择中,企业应该遵循信息披露的原则,充分披露交易和事项的相关信息,以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财务报表承诺的博弈与契约理论分析
财务报表承诺的博弈与契约理论分析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是外部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也是内部管理者决策的重要参考。
然而,在财务报表披露中,有时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可能会隐瞒或篡改财务信息,以谋取私利。
这就引发了财务报表承诺的博弈与契约理论分析。
财务报表承诺的博弈理论可以理解为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外部投资者希望获得真实且可靠的财务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然而,企业内部管理者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篡改财务信息,使其呈现更好的财务状况,以此获取更高的薪酬或奖金。
这种利益冲突导致了财务报表承诺的博弈。
博弈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是一种信息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企业内部管理者要么选择诚实披露真实的财务信息,要么选择隐瞒或篡改财务信息。
而外部投资者则根据财务报表的信息,来判断管理者的真实意图。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即外部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取企业的内部信息,博弈的结果会受到双方对于对方行为的预期及其可能带来的利益或损失的影响。
契约理论分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财务报表承诺的博弈。
契约理论强调在合作关系中的契约设计。
在财务报表披露中,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也存在一种合作关系。
企业需要外部投资者的资金支持和信任,而外部投资者则需要企业提供准确和可信的财务信息。
因此,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可以通过签订契约来明确双方权责和利益分配,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契约的设计和执行并不容易。
首先,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外部投资者并不能直接监督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行为,从而无法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其次,由于利益冲突的存在,企业内部管理者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掩盖或篡改财务信息。
这就使得契约的制定和执行面临重重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披露财务信息。
《2024年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从契约理论到利益相关者理论》范文
《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从契约理论到利益相关者理论》篇一一、引言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还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长远发展。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将从契约理论到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深入研究。
二、契约理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包括与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关系。
在这种理论下,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遵循契约的约定,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
在契约理论下,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以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
企业需要根据契约的约定,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经济状况的会计政策,如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等。
这些政策的选择应当遵循会计准则,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决策应当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等。
在这种理论下,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要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还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会计政策选择需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
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选择能够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会计政策。
例如,企业可以选择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或者采用更加公平的薪酬分配政策,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这些政策的选择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四、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会计政策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法律法规、企业文化等。
首先,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企业面临不同的经济业务和风险,从而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
其次,法律法规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约束作用,企业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选择。
此外,企业文化也会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影响,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会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和执行。
财务契约理论
财务契约理论编辑]财务契约理论的演进财务契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公司财务研究领域,它在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信息不对称假设和不完全契约假设的基础上,采用博弈分析方法,探讨各种融资工具的控制权、收益权和清算权等特征,以及怎样将这些特征结合起来,给投资者以积极投资的激励,给管理者以提高效率的激励, 给投资者以监督和控制管理者的激励。
财务契约理论的形成可以从财务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来追溯。
从财务学角度来看, 财务契约问题源于MM定理条件的放宽, 人们重点分析财务约束对于降低代理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影响。
当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时, 债务作为一种固定索取权可以对管理者施加财务约束, 能够迫使其支出企业的剩余现金, 从而在客观上降低代理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财务契约问题源于科斯定理条件的放宽, 人们开始关注控制权在不同类型的索取权人之间的配置所产生的激励效应。
在无法签订完全契约的条件下, 产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会影响经济效率, 与债务和股权等融资工具相关的控制权配置机制, 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将企业的决策权交给那些最大化自身利益与提高经济效率最具有一致性的经济主体。
[编辑]财务契约理论的观点[1]按照财务契约理论的观点,企业实际上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契约的订立和执行都是有交易成本的;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具有强烈的利益冲突,因此,企业不是一个同类相聚体,不具有共同的最大化企业价值的目标。
契约理论提出的过程中,隐含了两层假设:第一,假设企业引进风险债务必然是有利可图,因而存在一个最优资本结构问题;第二,假设风险债务可以通过财务契约进行控制,所以存在一个最优财务契约问题。
契约理论的出发点是如何设计一组契约来减少企业内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
在融资问题上,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财务契约设计来实现各方的利益均衡。
财务契约理论的思路是:一方面,债务融资和债务企业要能够解决股东因自身资源限制而难以把握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财务契约要能够帮助债权人规避财务风险。
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财务管理冲突规避探究
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财务管理冲突规避探究【摘要】在企业里,很多财务管理上面发生冲突都是因为各利益主体为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企业的财务行为实际上是为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一组复杂的且有交互影响的契约系统的均衡行为,财务契约则是企业整体契约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分析企业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冲突行为及表现基础上借鉴契约理论,提出应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平衡治理进行财务冲突管理。
【关键词】契约理论;财务冲突;管理从契约的角度看,企业财务是一种规定各种索取权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利益冲突及其治理机制的契约组合,其目的在于明确各利益主体在财权配置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即确认和分配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从而实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然而,由于财务关系人的信息不对称、利益非一致、契约的不完全,这必然在相关利益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在财务管理上表现为财务冲突。
本文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围绕财务冲突的缘起、原因和协调,构建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的财务契约关系,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经济利益。
一、财务冲突与:财务契约推论的关系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耦合,在组织形式上表现为通过对企业契约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应配置而形成的治理结构。
同时,企业作为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之间的契约祸合,要受到要素所有者为实现其自身利益的行动驱使,这必然在各要素所有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因而对企业契约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界定、反映和控制便成为企业整体契约机制得以运行与生存的关键所在。
诚如法玛和詹森所言:“契约是一种内部游戏规则”,财务、会计、审计便根据这些“内部规则”对各代理人的业绩进行评价与控制,因而也由此成为企业整体契约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契约理论是公司治理,尤其是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
因此,财务契约就是指企业在理财过程中为改进各自的经济状况或经济预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财务数据、程序或方法,与各个权利主体确立的一种经济权利流转的协议或约定,其目的在于明确各利益体在财权配置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即确认和分配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剩余索取权和控权,从而实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契约理论[编辑]财务契约理论的演进财务契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公司财务研究领域,它在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信息不对称假设和不完全契约假设的基础上,采用博弈分析方法,探讨各种融资工具的控制权、收益权和清算权等特征,以及怎样将这些特征结合起来,给投资者以积极投资的激励,给管理者以提高效率的激励, 给投资者以监督和控制管理者的激励。
财务契约理论的形成可以从财务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来追溯。
从财务学角度来看, 财务契约问题源于MM定理条件的放宽, 人们重点分析财务约束对于降低代理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影响。
当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时, 债务作为一种固定索取权可以对管理者施加财务约束, 能够迫使其支出企业的剩余现金, 从而在客观上降低代理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财务契约问题源于科斯定理条件的放宽, 人们开始关注控制权在不同类型的索取权人之间的配置所产生的激励效应。
在无法签订完全契约的条件下, 产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会影响经济效率, 与债务和股权等融资工具相关的控制权配置机制, 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将企业的决策权交给那些最大化自身利益与提高经济效率最具有一致性的经济主体。
[编辑]财务契约理论的观点[1]按照财务契约理论的观点,企业实际上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契约的订立和执行都是有交易成本的;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具有强烈的利益冲突,因此,企业不是一个同类相聚体,不具有共同的最大化企业价值的目标。
契约理论提出的过程中,隐含了两层假设:第一,假设企业引进风险债务必然是有利可图,因而存在一个最优资本结构问题;第二,假设风险债务可以通过财务契约进行控制,所以存在一个最优财务契约问题。
契约理论的出发点是如何设计一组契约来减少企业内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
在融资问题上,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财务契约设计来实现各方的利益均衡。
财务契约理论的思路是:一方面,债务融资和债务企业要能够解决股东因自身资源限制而难以把握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财务契约要能够帮助债权人规避财务风险。
契约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财务契约实现了双赢,减少了企业内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代理成本。
[编辑]财务契约理论的类型[2]财务约束研究有两类模型: 财务约束模型和重新协商模型; 对控制权配置有控制权配置模型和索取权多样化模型。
财务约束模型围绕债务施加给管理者或者企业家的财务约束, 认为这一财务约束在管理者试图隐瞒利润和转移现金时, 可以迫使管理者交出被隐藏的资金。
重新协商模型围绕企业违约后人们面临的可能损失和补救机会对契约条款进行的重新协商展开讨论。
这些模型证明, 债务结构会影响重新协商的效率, 而重新协商带来新的支付向量又会影响财务约束的有效性。
控制权配置模型的核心思想是, 应当将控制权交给那些最大化自身利益与提高经济效率具有最高一致性的经济主体。
索取权多样化模型的基本结论是, 索取权的多样化使人们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融资工具的控制权、收益权、清算权等特征, 构造更加有效地监督和控制管理者行为的公司治理机制。
[编辑]财务契约理论的基本内容[3]财务契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集中了通过众多学者的集体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下三种观点:(一)有成本契约假说。
史密斯和华纳通过对汇总在美国同行交易基金会编撰的债务限制条款概览——《契约评述》上的所有标准条款分析,从中发现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存在着四种冲突来源:股利支付、权益稀释、资产置换和次级投资。
一旦发行债权,股东会想法增加自己利益,投资者能够察觉股东的动机,便支付较低的价格购买公司发行债券,以表示他们对股东行为的重新估量。
如果引入债务限制条款即债务契约来控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就可增加企业价值。
因为外在市场不足以强迫股东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代替股东价值最大化,有债务契约企业发债券就会更值钱。
但债务契约是有成本的。
由此提出:有成本契约假说。
但这一观点在学术界有争议。
对此,史密斯等人随机选择1974年1月至1975年12月美国证交所注册登记87种公开发行债券所订立的条款与《契约评述》的标准条款进行比较分析。
他们发现签订债券限制条款的成本不高,但遵守这些条款的直间或间接成本很高,从而进一步证,明:有成本契约假说的成立是合理的。
(二)财务契约设计。
财务契约设计是财务契约理论研究的重点。
主要涉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这对增加企业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肯和西贝。
他们主要通过可转换条款,可赎回条款和优先债务条款等复杂财务契约来解决代理成本问题。
其观点可概括为:(1)由于过多的非金钱利益消费引起的代理问题可通过转化债权或包括外部人权益和股票选择权的内在契约设计来解决。
他们还提出:(2)由于股东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动机所引起的代理问题,可通过发行可转化债权加以解决。
(3)以及由于信息在内部人和市场之间的不对称分布所引起的福利损失可通过发行可赎回债券来解决。
(三)最优债务契约条件。
财务契约设计能够部分地解决债务的代理成本问题。
但没有解决最优债务契约的条件是什么?最优债务契约条件的论述在财务契约理论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这一理论有比较接近的三种观点。
第一,汤生认为,在投资者、所有者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投资者是否进行投资,取决于如何签定让企业家真实公告收益的契约。
即最简单最优契约条件就是服从投资者的盈亏平衡后,能使企业家收益达到最大化的一个机制。
第二,戴蒙德认为,对一个风险项目而言,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债务可以被显示出企业家与贷款人之间的最优契约。
第三。
加来和赫尔唯格认为,最优的契约是与激励相容的标准契约,即契约具有让企业家说真话的特征,如果他不说真话,债权人也不会上当。
“最优契约问题就是选择能让企业家的预期效用在服从于投资者零利率条件下达到最大化”这些观点表明了,在资本提供者不能够无成本地对借款成最优的盈利分享原则。
这些观点既合理地阐述财务契约瑾沦,叉解释了复杂债务条款的主要特征,因而成为财务契约理论的精华。
财务契约理论也因此作为资本结构理论内容之一,由此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
[编辑]财务契约理论的应用[3]目前,在西方,财务契约理论已经得到充分应运。
由于企业家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在举债时,为了限制股东与管理当局从债权人手中转移收益便签订债务契约,在债务契约中制定了许多限制管理当局的条款。
它包括:1、债务契约规定了试图降低或减少经理人员有过度消费额外所得或行窃动机的限制性条款。
主要是:(1)关于股利和股份收买的限制;(2)保持最低运转资本额度的限制:(3)对企业兼并活动的限制,对企业向外企业投资的限制;(4)对本企业资产处置的限制;(5)对本企业重新对外举债的限制条款等。
2、债务契约中还有一些根据债务公司的特点,制定限制管理当局在投资、筹资决策中,采取降低企业价值行为的条款。
3、债务契约规定了对企业管理当局的自律要求。
债务契约规定举债公司的经理必须提供一份年度“履约证书”,确保他们已经审阅的财务报表且未发现违约行为。
4、债务契约规定了社会中介机构对债务契约执行情况的监督。
债务契约规定审计师每年都要查证签约企业的财务报告,以证实企业有无违约行为的发生。
5、债务契约还对违约的惩罚做了规定。
任何不属于上述条款的行为均被视为违约,债权人有权采取惩罚行为,如没收担保物,停止进一步贷款等。
目前我国的举债方式主要有:公开上市交易的举债、向银行、非金融机构举债和向其他债权人借债三种形式。
每一种举债都有一定形式的债务契约。
因为每一种举债所面对的信息环境不同,因而对管理当局的约束程度也就不同。
公众对公开发行债券企业的盈利信息最不了解的,它所要求债务契约的限制性条款应该最严。
我国银行的贷款通则包括了如上所述的,债务契约限制性条款的基本内容,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契约标准。
银行可通过银行业务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信息的债务契约的约束程度其次。
第三种债务契约的约束程度因债权人与债务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异。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如何通过契约的限制性条款的制订、监督与执行来保障债权人利益,如何降低债务契约的监督成本都存在着急待解决的许多问题。
尽管我国的债务契约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规范,但银行大量呆帐的存在、企业严重的债务拖欠、企业管理当局的在职高消费等都表现出我国债务契约的监督、执行机制急待加强。
[编辑]财务契约理论案例分析[编辑]案例一:基于财务契约理论的企业业绩评价分析[4]一、从财务契约看企业业绩评价的动因缘起于契约论的产生,用契约观点和契约思想来揭明某些经济现象,阐释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可谓相当流行且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企业是一个由不同利益相关者形成契约的集合体,是将资源组织起来有效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的载体。
财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财务契约是企业的中枢神经,是企业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
财务契约是联结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纽带,是明确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权利和责任的一种制度安排,主要包括股权契约、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契约。
股权契约是为了保障股东享有合法权益履行应尽义务而签订的合约;报酬契约是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签订的明确公司经营者权利与义务的契约;债务契约是债权人与股东和管理者关于融资等相关问题而签订的信贷契约;除此以外,还有以公司员工、供货商和政府为代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契约。
也就是说,财务契约是企业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为了能够全面地设定义务以及保障投资期间的权利,并为业绩评价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奖惩而缔结的契约。
企业经营活动是通过签订一系列企业契约实现的。
企业业绩就是企业财务契约的完成情况综合体现,是企业经营者从事经营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也称为绩效或成效。
企业利益相关者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企业,同时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为了评价过去一个时期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契约完成质量,企业利益相关者就会选取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特定的评价方法,评价企业业绩,解决不同利益相关者在财务契约履行过程中的资源界定和利益分配问题。
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确定企业经营者业绩的评判标准及报酬支付方式,是企业整体契约机制的重要内容。
二、从财务契约看企业业绩的评价主体业绩评价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履行财务契约,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以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对企业的相关业绩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价。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体,不同财务契约有不同的主体。
财务契约是企业的中枢神经,是企业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
股权契约是股东之间就设立公司相关问题签订的契约,其评价主体是股东。
信贷契约的评价主体则是债权人。
债权人为了确定企业偿债信誉的可靠程度及其贷款的安全性,也必须关注企业的经营业绩(高峻,2006)。
报酬契约是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者之间签订的关于高层管理者权利和义务的契约,其评价主体是企业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