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药藏医和中医的对比

合集下载

藏医与中医治疗痤疮的外治法比较研究

藏医与中医治疗痤疮的外治法比较研究

56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armacr of Chinese Minorities October2020,Vol.26No.10藏医与中医治疗痙疮的外治法比较研究刘建伟游惠罗妹闫爵李海峰汪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瘗疮是一种带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对称性丘疹、粉剌、结节囊肿及增生性或萎缩性瘢痕等为临床表现,病程迁延,为皮肤科常见病之一。

外治法是应用药物、物理方法、手术等,直接作用于体表病变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藏医学和中医学两种医学理论体系中,外治法都萌始于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而两种医学体系中的外治法在治疗痙疮时,各具独特之处,通过比较两种医学体系中的外治法,充分挖握和整理两种医学体系中外治法的特色优势,将两种医学体系中外治法可以借鉴和融合的部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便运用于临床。

关键词:座疮;藏医;中医;外治法;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R29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810(2020)10-0056-03瘗疮俗称“肺风粉刺”“青春痘”“面疱”“暗疮”等,是一种常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对称性丘疹、粉刺、结节囊肿及增生性或萎缩性瘢痕等为临床表现,多发于青春期,常见于面部、背部和胸部等处,病程迁延,为皮肤科常见病之一叫其发病多与雄激素和皮脂腺分泌增加、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及痊疮丙酸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亦有研究提示与遗传、内分泌及免疫障碍有关;现代医学多给予激素、抗生素等治疗,效果欠佳且副作用明显叫目前临床运用藏医与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颇具特色,施治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临床效果确切,现将两种不同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外治法进行比较,以便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治疗痊疮的特色有效方法。

1藏医学与中医学关于痊疮的病因病机认识1.1藏医关于建疮病因病机的认识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将座疮归属于“粉刺”范畴,认为本病是由于饮食、行为等不当,引起身体“四大种”(龙、赤巴、培根、血)代谢紊乱、平衡失调、功能丧失,使寄存于皮肤中的“赤巴型”寄生虫大量繁殖,同时也使胆汁精微转化成黄水而扩散,从而导致皮肤功能失调发为本病叫12中医关于座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对座疮的最早论述见于《黄帝内经》,“劳汗当风.寒薄为皱,郁乃座”,皱和座均为皮疹;《诸病源候论》亦记载“面鮑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圣济总录》指出“皱”指粉刺;明清时期将其与脏腑联系,故称为“肺风酒刺”、“肺风粉刺”。

中医和藏医对体质分类的比较研究

中医和藏医对体质分类的比较研究

中医和藏医对体质分类的比较研究罗辉;仲格嘉;王琦【摘要】中医和藏医分别具有独特的体质理论,在各自的临床实践中均有广泛应用,两者对体质的认识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概述了两者对体质分类方法的历史沿革,分别介绍了目前公认的9种中医体质和7种藏医体质的总体特征,探讨两种体质分类方法的异同,并以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为参照,逐一比较和探讨中藏医各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促进中医和藏医两种医学在体质领域的交流互鉴,丰富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体质学说宝库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4页(P769-771,781)【关键词】中医;藏医;体质分类;相关性;比较研究【作者】罗辉;仲格嘉;王琦【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和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北京10010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和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91.4中医和藏医同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传统医学各自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系统、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对个体差异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分别构成了这两种医学体系独特的体质理论,在各自的临床实践中均有广泛应用。

中医和藏医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关系,两者在基础理论、诊断、治疗、药物等很多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对体质的认识也不例外。

因此,本文试对两种医学的体质分类进行比较和探讨。

1 两种医学对体质古今分类方法概述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和藏医分别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探讨个体体质差异的现象和规律,对人群的体质类型进行分类,以指导疾病防治和促进健康。

1.1 中医体质分类中医对体质的论述最早见于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

《内经》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心理特征等不同的认识角度,对人类的体质进行分类,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的“阴阳二十五人”25类,《灵枢·逆顺肥瘦》的“肥人”“瘦人”“常人”3类,《素问·经脉别论》的“勇者”“怯者”2类等。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

藏医学与中医学的历史渊源
藏医学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它有着 20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疾病进行斗争的基础上,又吸收和借鉴了古代印度医学、 古代中医学和古代斯里兰卡医学等的精华,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 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独特诊疗手段以及浓厚藏族特色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也 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汉族人民同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影响之下,通过长期的医 疗实践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医疗体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藏汉两族在政治 经济、医疗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进行过广泛的交流,尤其是在唐代,吐蕃王朝 与唐朝 的联姻更使得汉藏交流更近了一步,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人藏,都带 去 了大批的医学典籍和医官,对汉藏医学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藏医学 理论当中关于“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以及部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以及药 物的分类等与中医的内容相同,从中可以窥见两种医学体系相互交流、相互影 响的痕迹。
藏族医学与中医学的异同点
藏族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内容的比较体现在:
●人体解剖 ●生理 ●病理 ●诊断 ●治疗方面
对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的 认识上
有关脏腑的名称与功能
藏医学认为人体有五脏 (心 、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 膀胱和三姆休 ),而中医的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有五脏 (心 、肝、脾、肺、肾 )、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和女 子胞 ),可见汉藏医学关于五脏的命名有相同之处,而关于六腑的命名,胆 、 胃、大小肠、膀胱的命名,汉藏医学相同而中医六腑当中最大的腑命名为三焦, 腑的名称与功能
对于脏腑功能的认识上,藏医认为心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君王,高高的端坐在宝座上, 与中医《素问· 灵兰秘典论》记载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有共同之处,藏医认 为 肺犹如大臣和太子,围绕着君王,也与 中医“肺者,相傅之官,治节 出焉”有相同之处, 藏医认为肝和脾是君王的王后和嫔妃,居于君王之下,但关系密切,这 与中医“肝者,将 军之官,谋略出焉”和“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有着较大的差异。藏医认为肾相当于 一个国家的外戚, 非常重要,也与中医“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有 别。六腑的生理 功能的描述中,关于胃、大小肠、胆 和膀胱功能的描述,两种 医学相近,而六腑 当中 的 三焦和三姆休不但名称上不同,功能也存在很大差 异,藏医的三姆休是指人的生殖器 官,在男性指精 囊,女性指卵巢与人的生殖功能有关,而 中医的三 焦是个孤腑,是人 体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中药和藏药都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理论上讲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中医是二元论,药理是四元五味,而藏医与中医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藏药也较有独特性。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除了表现在产生地域的不同上,还表现在理论体系以及药材采集、炮制等方面。

1、藏药的无污染特性和治标治本功效藏医的理论主要讲究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与五源(水、土、火、风、空),另外,讲性、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

藏药的药味有六种:甘、酸、咸、苦、辛、涩等,其中以苦味为药物效果最佳。

如蒂达藏药的独特,一般是全草入药(整个草药入药),而且是阴干,所以它的高效的药物成份没有被破坏。

另外由于藏药一般生长在海拔3800多米的雪峰上,所以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份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它的药效比中药还要见效快。

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疗。

2、藏药原材料的采集藏药的采集与中药也不同。

中药是跟着季节去采集,而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采集。

全草类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采集,所以在入药时发挥的药效也最高,因此在治疗疾病上有极佳效果,而且基本是一年只采集一次,珍贵稀有。

3、藏药的炮制藏药的炮制术语中药存在差异。

藏药炮制技术吸收了古罗马、古阿拉伯、古印度、中医汉方等世界医药学炮制技术之长,并且与高原医药炮制技术有效融为一体,非常善于将多种矿物质与重金属经过上百道去毒化工艺炮制,去毒存性,又与动物、植物药材科学配伍,成为多种复方配伍成药。

如金诃仁青常觉就是其中的翘楚。

它是由一百六十余味名贵动物、植物、矿物直接入药,加上水银炮制洗炼前后陆续添加的一百四十味珍稀藏药材,其机理成分极为复杂,各药成分机理环环相扣,治调补养相结合,临床治疗由五脏六腑病变发展成的各种肿瘤,整体治疗效果良好。

4、藏药的文化背景藏药不仅是藏医学领域的奇葩,它跟几千年的藏传佛教有着深刻的联系,既是医学界的成就,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内涵丰富。

藏药的知识

藏药的知识

首先什么是藏药?在藏药理论指导下所使用形成的药物就叫藏药。

藏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理论有什么区别?第一,藏医药理论自成理论体系。

第二,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中所使用的二千六、七百种药材,这其中有一千三百多种是在中医药典籍中所没有记载的,这些药材大部分是生长在青藏高原这个特定的生态环境当中的。

它主要讲的是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的动态平衡.这三大因素根据不同机能又可分为五种小要素:如隆又分为多种隆;赤巴又分为多种赤巴;培根也分为多种培根。

它和中医中的阴阳五行不同。

藏医认为: “隆”、“赤巴”、“培根"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进行生命活动不能缺少的能量和基础。

它们之间如果保持平衡和协调状态,则人体就是健康的,一旦它们之间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出现偏盛或偏衰,这种平衡协调状态受到破坏,则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出现病态.那么这三种因素是指什么呢?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和“培根”这三种因素。

“隆”、“赤巴”和“培根”是藏语的音译,由于它有不同意译的译法,如有的译为“风、胆、痰”的,有的译为“气、火、粘液”的,更有将其译为“风、火、水土”的。

如果按照意译则易造成混乱,为了不失原意,故仍音译为“隆”、“赤巴”、“培根”为合适。

“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各种机能密切相关。

它的性质与汉族中医的“气”很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样.“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也是负责人体内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因素,具有中医“火"的性质.“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

“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

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

01 藏医、中医、西医的区别

01  藏医、中医、西医的区别

藏医、中医、西医的区别2016-05-01环球医药网藏医与中医两大医学体系比较藏医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颗明珠,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及资源分布,融合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等精华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

因此,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

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诊断方法(脉诊、尿诊)等。

现简述如下:藏医和中医在基本医学理论上的异同藏医与中医脉诊的差别1、诊脉部位的差异(1)中医诊脉的部位: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2)藏医诊脉的部位:腕后第一横纹一寸处,即从桡骨茎突下第一皮肤横纹一寸处顺取寸脉、甘脉、恰脉,比中医略偏向肘窝内。

2、寸关尺与寸甘恰命名的差异中医的寸、关、尺与藏医的寸、甘、恰从音节上看非常相近,但在意义上截然不同:中医的寸、关、尺指患者的脉,而藏医的寸、甘、恰指医生的手指,寸脉为食指,甘脉中指,恰脉无名指,均以指肚接触脉体分别按诊。

3、所候脏腑之差异藏医的寸甘恰与中医寸关尺所候的脏腑有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左寸都候心脏和小肠,右寸候肺和大肠,但甘和关,恰和尺所候的脏腑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

由于脾和胃多在人体的左侧,肝和胆在右侧,故藏医左手甘部候脾与胃,右手甘部候肝与胆。

而中医则反之,左关候肝与胆,右关候脾与胃;藏医的左恰候左肾和三木赛,右恰候右肾和膀胱。

而中医左尺候肾和三焦,右尺候肾和命门。

4、性别与阴阳之差异(1)就性别而言,中医切脉无性别之分,均先诊左手,后诊右手。

藏医则不同,男子先诊左手,后诊右手。

女子先诊右手,后诊左手,并且女子右手的寸部候心与小肠,左手寸部候肺与大肠,与男子恰好相反。

这是因为藏医认为,心脏的尖部有一孔窍,女子的该窍略朝右侧,男子的孔窍略朝左侧,故女性的寸脉与男性反而候之。

(2)藏医切指的指肚有阴阳之分,即指肚的桡侧面为阳脉,专候脏器,尺侧面为阴脉,专候腑器。

中医诊脉也分阴阳,但以一指通诊一个脏与对应的腑。

5、按度之差异藏医和中医都有轻按、中按、重按之按度,但各自的按法却不同。

试析藏医与中医脉诊之差异

试析藏医与中医脉诊之差异


●j !
● j f,II ‘} Pi ‘t } £,L I- l EI| ,
●fL 1

|}


月 ( ) 2。
‘ ’
d 贺 志光 等 , 中医学 》 北 京人 民卫生 出扳社 . 9 0 月( ) 、 《 . 1 9 年9 3 。 [ 文 责任 编辑 本 作者拉 毛 现 在甘肃省 夏 河县藏 医 院工作 。 夏河 ( 77 0 ) 4 1 0 黄 维 忠]
f|} _
-. -
§
试藏与医诊差 析 医中弥之异

8 - 7
里地 区的一 种 土语 , 、 、 分 别指食 指 、 指 、 寸 甘 恰 中 无名指 . 与藏 医 中医生 诊脉 时所 用 的 三指 完 全一 致 。 因此 . 医中 的寸 、 恰 并非是 中 医寸 、 、 的译 音 , 可 能是 两种 藏 甘、 关 尺 很 不 同医疗体 系 在脉诊 命名 中的 巧合 。 当然此 结论 还待进 一 步的考 查和 研 究。
f 【l f I
中 医的寸 、 、 与藏 医的寸 、 、 关 尺 甘 恰从音 节上 看 非常相近 , 在意 义上截 然不 同 : 但
、 】 ,,t- i . { {l ;Ⅲ I‘ j lj●l t _ ●I-l ● r ; {l_ _; j、 、

维普资讯
I { ;
中医的 寸 、 、 关 尺指 患 者 的咏 , 藏 医的寸 、 、 而 甘 恰指 医 生的 手指 . 咏为食 指 , 咏中 寸 甘 指。 恰咏无 名指 . 以指肚接 触 咏体分别 按诊 。 均 到 目前 为 止 , 多 人士 ( 括 藏医 人士 ) 为藏 医中 的寸 、 、 是 中 医寸 、 、 许 包 认 甘 恰 关 尺 的译音 。 近年 来 对西藏 阿里地 区的科学考 查 . 但 发现 藏 医中的寸 、 、 是 三千年 前阿 甘 恰

浅谈藏医艾灸与中医艾灸治疗之异同

浅谈藏医艾灸与中医艾灸治疗之异同
d o i : 1 0 . 1 5 8 8 7 / j . e n k i . 1 3 — 1 3 8 9 / r . 2 0 1 5 . 0 8 . 1 0 3
藏医艾灸与 中医艾灸源于两种不 同的医学 体系 , 无论在理 论上 , 还是在 临床应用上都有着 相对 的独特性 , 但 医理相 同 , 无 论在理论 上 , 还是在 临床应用上 却也有着共同性 。本文试着探 讨藏 医与中医艾灸治疗之异 同, 以求 教于同行 。现就藏 医与 中 医艾灸 的概念 、 艾柱 大小 、 施 灸顺 序 、 施 灸方 法、 穴 位及功 效等
藏 医艾 灸疗法是最常用 的外治法之一 , 在既定穴位或痛点 用艾炷 烧熨 , 利用 ( 火之 热力及 ) 药 物作用 将 隆病 和寒 性疾 病 平息 于发病 部位 , 达到根 除寒症 和部 分热症的一种治疗法 。中
医艾灸 是指以艾 叶为 主 ( 或 辅 以其他 中药 ) 燃 烧后 产 生 的温
位上灸 五一 七株 , 主治风 病 、 虫 病等症 。拟法是 在既定 的穴 位 上 只灸 一株 , 惊痛时 即移去 , 适用 于儿童患 者。在患者 不要 求 的情况 下 , 这 四种灸法均直接在选定穴位处施灸 的。 中医艾 灸方法有多 种 , 有直 接灸 ( 分 化脓 灸 、 非 化脓灸 ) ,
2 艾柱大小之异 同
藏 医艾 灸所 用的艾柱大 小 , 因施灸 的位置不 同而 各异 , 用 于脊椎各穴 , 以食指尖大小为宜 ; 头部和 四肢及前身各穴 , 以小
指尖大小 为宜 ; 失血需要 封 闭脉 道者 , 以扁 圆如羊粪 粒大小 为
宜; 用于肿疮和痞瘤等肿块坚硬疾病 , 以中等诃子尖大小为宜 ; 灸d , J L 的剑 突穴位 , 以豌豆大小 为宜 。中医艾灸所 用的艾柱大 小, 因用途不 同而各异 。如用于直接灸 , 必须用极细之艾绒 , 一 般如麦粒大 , 做成上尖底平 、 不紧不松之圆锥形 , 直 接放 在穴位 上燃烧 ; 用于间接灸法 , 可以用较粗之艾绒 , 做成蚕 豆大或黄豆 大, 上尖下平之艾柱 , 放在姜片 、 蒜片或药饼上 点燃 。用 于温针 灸法则做成 既圆又紧、 如枣核之大小及形状 , 缠绕针柄上燃烧 ; 用于艾卷灸 , 做成既匀又紧 , 如蜡烛之大小及形状的长条 , 点燃

中医与藏医刺血疗法的比较

中医与藏医刺血疗法的比较

中医与藏医刺血疗法的比较欧阳波张莉(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摘要] 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和藏医治疗学中具有特色的治疗技术,对汉族与藏族的刺络放血疗法从理论来源、放血部位等比较发现:汉族刺络放血法的理论成形于《黄帝内经》早于藏医的《四部医典》,而且藏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医的影响,都是排除体内瘀血以治愈疾病;中医刺络法放血部位以穴位为主,藏医放血部位大部分是表浅的小静脉;放血工具有所不同,放血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界定,刺络放血多是以实证热证为主,慎用于虚证和脱证。

[关键词] 中医;藏医;刺络放血疗法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国的一种古老而简便有效的民间疗法,其历史源远流长,中医已经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而藏族医学的刺络放血疗法也是藏医治疗学中一种丰富多彩的颇具特色的治疗技术。

1理论来源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治疗,几乎有半数以上是采取针刺放血的,即刺络放血。

《内经》全书162篇文章中《素问》有20篇《灵枢》有26篇对刺络放血疗法做了多方面的阐述,主要见于《素问》的《脏气法时论》、《刺腰痛》、《刺疟》和《灵枢》的《热病》、《癫狂》、《厥病》、《杂病》等篇章,内容十分丰富。

《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即无论外感内伤或情志致病,最终均导致机体的经络、脉道不通。

因此,“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络病者,调之其孙络血”。

调理原则是“血实宜决之,宛陈则除之”。

《素问·气穴》云“血有余则写其盛经,出其血;……刺留血奈何?”歧伯云: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从史书记载来看,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王朝文成公主联婚,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有“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藏族史书《玛尼宝训》也写道:文成公主带去的是“治疗四百零四种病之药物,八观察法及十五诊法,总为六十部。

中医学和藏医学基础理论特征的比较

中医学和藏医学基础理论特征的比较
6其 他作 用
活血化瘀 中药药理作用 除上述介 绍的外 ,还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
首先 , 对组织 的异 常增 生具有较好 的抑制作用。 活血化瘀 中药可对异常组织 产生抑制 , 促进其吸 收、转化以及分解 , 这一作用在实验 中得到 了验证 。给肉芽 肿大 鼠的对应部位贴含有羌 活、 川芎成分的 中药药膏 , 持续用药半月后进行检测 , 结果发现大 鼠肉芽肿程度 降低 明显 , 表 明活血化瘀 中药在抑制组织异 常增 生方面 效果显著 。 其次 , 具有抑制肿瘤作用 。活血化瘀 中药可疏通血脉 , 调节气血平衡 ,而且 抑制肿瘤形成 。给大 鼠喂食为期一周 ,每周 3 5 g / k g的鸡血藤 、莪术 、猪苓 、砂 仁等煎剂 , 检查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发现下降明显 , 而且能减轻环磷 酰胺毒 的毒副作用 ,表 明活血化瘀 中药在治疗肿瘤时发挥 了较好 的辅助 作用 。 最后 , 可抑制炎症 。 血液流通受阻容易引发炎症 , 活血化瘀 中药在改善血液 循环 、 调节血 流速度以及扩张血管等方面作用明显 , 尤其通过 改善血管渗透性能 , 防止炎症介质渗 出, 而且 还可通过对 免疫系统的调节发挥抗炎症效果 。 使用含有 红花 、 细辛 、 乳 香等成分 的活血化瘀 膏帖敷患处 , 进行为期 6 天的治疗 , 结果发 现小 鼠炎症改善显著 ,起到 了良好 的抗炎症效果 。
的性质而是重视这些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状况即是除了研究病人发病时可能存在的外界条件因素外主要则是以正气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病理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来推究原因这种辨别病证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并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和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家庭心理医 生
2 0 1 5 年 6月第 6 期
F a mi f Y p s y c h oI o gi c al do c t o r

中藏医脉诊比较研究

中藏医脉诊比较研究

中藏医脉诊比较研究诊断属论范畴,它是因果关系的延伸,需要确立某种秩序和系统模式。

在缺乏技术条件的古代,人们对病因的不可能象西医学那样在内部进行,为了战胜疾病,他们只能就环境、人体与症状的观察来确立某种关系,从而,“由症状变量系统的变化推导输入的状况,探求病因”①。

观察症状变量系统,即“人体黑箱输出的信息,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获得的”②。

所以,“四诊”是获取疾病信息的唯一有效方法。

时至今日,也是如此。

切诊(主要指脉诊)在中医学上倍受青睐,自晋王叔和以降,它即自成体系。

“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③“上古神圣,首重切脉,”④甚至一些医生“只凭脉而不问症”,病人也“惟以脉诊而试医之能否”,⑤因此脉诊的作用被日益夸大,以致到了占卜算命一类的方术之中。

其所及,早在公元562年,《脉经》既已传入朝鲜、日本等国,阿维森纳的《医典》也曾采用过有关。

⑥这方面,藏医所受的影响就更明显了⑦。

中藏医无疑具有比较的基础,因为它们都是以人的五官感受而直接实现疾病的诊断的,其可比性较强。

这不但是比较医学,也是比较文化学的任务。

笔者这篇文章,乃是一个初步尝试,故自拟了四条标准:1.以《四部医典》第四部第一章为依据,合勘有关中医。

2.以比较异同为主,义疏为辅。

3.《四部医典》虽然成书于公元八世纪,但后来曾多次修改、增补,直到1687年才算完成⑧,因此本文所用中医文献不受八世纪限制。

4.因太素脉无临床实用价值,故不详细比较,以待有识者。

一、脉搏的生成中医说心主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⑨而“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⑩因此,脉搏的生成是由心脏跳动所致。

“夫脉者,血之腑也。

”[11]心脏的跳动,血脉的运行皆有赖宗气推动。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

”注云:“宗气者,胃腑水谷之所生,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行于十二经隧之中,为脏腑经脉之宗,故曰宗气。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27页PPT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27页PPT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 诊疗的比较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藏医“三木赛”与中医“命门”之认识比较研究

藏医“三木赛”与中医“命门”之认识比较研究

藏医“三木赛”与中医“命门”之认识比较研究三木赛与命门分别属于藏医和中医脏腑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自的医学理论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三木赛与命门在生殖功能方面极其相似,它们都对女子月经的来潮、卵子和精子的形成,以及男女受孕都有着很明确的共同之处。

并对女性卵巢,男性睾丸起着调节的重要作用。

但通过其部位、形态、功能以及脉诊方面比较,发现二者亦有不同之处。

标签:藏医;中医;三木赛;命门[Abstract] Sanmusai and Mingmen respectively belong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Tibeta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viscera,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ir own medicine plays a different role,Sanmusai andMingmen has extremely similar in reproductive function.They are to women’s menstrual cramps,the formation of ova and spermatozoa,male and female fertility have very clear in common.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on for the female ovary and male testis.But through the location,morphology,function and pulse-taking comparison,it is found that the two are different.[Key words] Tibetan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Sanmusai;Mingmen藏医和中医同属于祖国祖国传统医学。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共27页PPT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共27页PPT
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藏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 较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藏医与中医艾灸疗法的对比分析研究

藏医与中医艾灸疗法的对比分析研究

藏医与中医艾灸疗法的对比分析研究
李应存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艾灸疗法是藏医与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对藏医与中医艾灸中艾叶的采集季节、艾条的制作、灸法适应症、艾灸部位、艾灸方法、艾灸功效及艾灸注意事项等方面列表进行陈述,对比分析各自的共性与独到之处,表明藏医艾灸法与中医艾灸法在许多方面都具有融会贯通之处,两者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使中华民族艾灸方法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进而为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总页数】3页(P192-194)
【作者】李应存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谈藏医放血疗法和艾灸疗法的区别 [J], 李先加
2.简述藏医火灸疗法——以艾灸为例 [J], 林扎西卓玛;
3.藏医外治艾灸疗法治疗隆型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J],
4.藏医外治丹者美扎艾灸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 [J], 更太措
5.藏医外治艾灸疗法治疗隆型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J], 卓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藏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

中医、藏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

中医、藏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比较徐雅;马淑然;李澎涛【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36)5【摘要】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Tibetan medicine theory both root soil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both have affect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astern philosophy. They have a lot in common,such as basic theory,diagnosis method and treatment. But Tibetan medicine theory is deeply affected by Tibetan culture,especially Tibetan Buddhism. Which lead to that it has difference with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at compar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with Tibetan medicine theory,which can accelera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draw lessons from each other,and promote the two theorie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中医药和藏医药都根植于中华民族这块沃土,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二者在基础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面,都存在一些相同之处;但是,毕竟藏医学深受藏族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影响,与中医理论又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关于藏药的一些误解

关于藏药的一些误解

关于藏药的一些误解藏医药学像一朵瑰丽的雪莲花在青藏高原上盛开了数千年,它凝聚了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近年来,藏医药以神奇的疗效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缺乏了解,很多人也对它产生了一些误会。

看看这些误区,你有吗?1、藏医属于中医的分支从理论体系而言,藏医和中医是不同的医学体系,没有隶属关系;从文化背景而言,两个医学体系的产生都是基于各自区域内的风俗、人文、宗教信仰等为背景,所以两者是独立的;但从法规和管理层面而言,目前是将包括藏医、蒙医、苗医等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归属到了中医或中药的管理范畴中。

2、藏医的脉诊法和中医脉诊一样藏医脉诊法在初期可能吸收和借鉴了中医学的精华,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两者在切脉的时间、部位、脉性及其阐述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不能将两者统一而论。

3、藏传佛教寺庙中的喇嘛都是藏医不是所有的喇嘛都是藏医。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传统藏族文化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并不单单是念经修佛的场所,可以堪称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

在藏族文化中,有“十明”学,也就是十种不同的学科,其中就有一种是医明学。

4、吃藏药会重金属超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服用的藏药是否为天然亚藏药,如是贝珍亚生产,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可以答复您:纯天然藏药对于一些含有重金属配料的成品药物,例如七十味珍珠丸进行了动物毒理实验,证明在服用中人体体内的重金属指标会增高,但是在停药后全部指标都回复正常,所以只要您的肝、肾功能正常,按照正确的服用方法服用,则无需担心这个问题。

5、藏药都是丸剂很多患者只服用过丸剂的藏药,以为藏药只有这一种剂型,其实传统藏药的制剂类型多达8种,分别为汤剂、散剂、丸剂、膏剂、药油、煅制剂、浸膏剂和药酒。

而在现代的国药准字号产品中,丸剂是较为普遍的剂型。

6、不同厂家生产的同样名称的藏药成分和疗效一样虽然按照法规,正规厂家制药的标准都一样,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同厂家所用的药材会有区别,在疗效上也会有一些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药藏医和中医的对比
藏族古代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自然界做斗争的同时,也就开始了早期的医疗活动,即原始的医药经验,这就是藏医药学的起源,也是现代藏医药学体系的基础。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虽然各民族历史、地理条件不一,风俗习惯、文化形态迥异,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医药,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积极的作用,都是我国医药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医学居我国四大民族医药学(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之首,它在总结本民族医药经验的同时,吸收了中医药学、天竺医药学(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大食(今伊朗、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医药学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完备理论和浓厚民族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

因此,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

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诊断方法(脉诊、尿诊)等。

藏医养生理念药师佛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佛教哲学,故此藏医学中的养生方法是与佛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联系的养生方法。

所以藏医学的养生理念既有使躯体趋于暂时健康的世俗养生还有使
身心彻底的摆脱痛苦的终极养生。

藏医学中又认为养生调理的目标不能粘附在承受结果的躯
体上,而是要放在影响躯体趋于健康的原因上。

故而藏医学养生所要解决问题就转为促使我们的身体产生一系列的行
为的主观意识上。

这个主观意识就是贪欲、嗔恨、愚昧、傲慢等“剧毒”所玷污的心识。

这种玷污的心识是一个错综复杂,庞大费解的聚合体。

此种有藏医终极养生所要解决的“六愚根”、“二十随愚”、“五蕴”、“三苦”等等。

针对如此种种影响我们健康体魄的“无形因素”,藏医学借佛教哲学的指导,制定了循序渐进,逐个解决的办法。

这就是佛教中产生光明智慧,斩断无明愚根的“施舍”、“戒律”、“忍辱”、“精进”、“静定”、“智慧”六般若。

用这些方法调节四窜无羁的心识,去除心体污垢,清净源泉。

这就是“静心养性”。

藏医学养生就是治心健体,养性得度,驾驭纷乱心境,辄止躯体受荷。

藏医最主要经典《四部医典》
藏医学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吐蕃时期已形成体系。

不仅出现了藏民族自己的医学家,而且有了藏医药学理论著作《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老宇妥·云丹贡布在八世纪末整理编篡而成,历经后世藏医药学家的修改、增补、注释而愈趋详细完整,成为学习藏医学的必修课本。

《四部医典》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总则本》共6章,有彩色挂图4幅,它概括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

第二部:《论述本》共用章,有彩色挂图35幅。

它详细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卫生保
健知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

第三部:《秘诀本》共92章,有彩色挂图16幅,专门论述各种类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部:《治疗本》共28章,有彩色挂图24幅,介绍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

《四部医典〉内容很广,归纳起来可分为:一、基础理论;二、生理和解剖;三、诊断疾病的方法;四、治病的原则;五、预防和治病;六、药物。

藏医的基础理论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

三大因素又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上述三者保持着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能的活动。

“龙”译成汉语是“气”,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

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2.上行的龙(紧久龙);3.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4.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5主排泄的龙(吐塞龙)。

“赤巴”译成汉语是“火”,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

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主消化的赤巴(赤巴觉久)、主变色的赤巴(赤巴同已)、润泽皮肤的
赤巴(赤巴多塞)等五种。

“培根”译成汉语是“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份;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

由于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为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疟及)、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使人知“满足”的培根(培根寸及)和润滑关节的培根(培根局尔及)五种。

龙、赤巴、培根虽各有其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

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疟及磨碎食物,继则由赤巴觉久将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麦娘姆龙负责“过滤”,分别清浊,使糟粕移入大肠,精微则被人体吸收。

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

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

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

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

骨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

至于大、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均系排除体内废物。

汗则尚有温润皮肤的作用。

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一旦内外环境变化,平衡破坏,将会引起疾病。

特别是龙、赤巴、培根中某一种因素的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龙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
造成其他疾病发生的原因。

龙、赤巴、培根既用来解释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还用来区分人的类型。

藏医将人分为龙、赤巴、培根三种类型。

龙型的人其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怕冷,爱说话和唱歌,爱吵架,性格活泼等。

赤巴型人的特点:易饥渴,多汗,面色发黄,个性强。

培根型人其特点是:身体肥胖,脸色发白,怕冷,嗜睡,性情温和。

体型一方面可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疾病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

内因方面关系较大的是人的类型和年龄。

龙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龙病。

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

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

外因则主要为季节气候,地区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的变化。

培根病多发生于春季,龙病多发生于夏季,赤巴病多发生于秋季。

寒冷易发龙病,干燥炎热易发赤巴病,潮湿易发培根病。

在饮食起居方面,过饥、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等,均可引起体内龙、赤巴、培根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侵入人体的途径:一般由表入里,经皮肤→肉→血→骨→五脏六腑。

龙、赤巴、培根三类疾病在人体中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如治疗不当,受体内因素或外界环境影响,可以互相转化。

单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这叫做转化
或变症。

如龙病用苦寒药物治疗,龙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发生。

同样,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转变为其他疾病。

龙、赤巴、培根三类病的变种共分十二种。

此外,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

尽管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均可归纳为寒热两大类。

龙病、培根病、慢性病属于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属于热性病。

藏医和中医在基本医学理论上的异同
项目中医学藏医学理论五行木火土金水土水火气空五味酸苦甘辛咸湿苦咸辛甘内容脏腑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培根培根赤巴龙龙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官目舌口鼻耳
体源汁液热源动力空间发育过程生长化收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