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消息写作的一些思考

新闻与传播专硕郑舒娅 1521391052

阅读历年的获奖消息,一方面能够通过学习高水平的写作,使我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性的改正;另一方面也能让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中,能够寻找到一个写作方向,产生一些思考。以下是我对新闻报道的一些粗略思考。

1、客观理性的报道

客观性原则应该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理性、公正、客观。在获奖类消息的阅读中,我注意到每一篇文章,记者都是在记录事实(包括正反方面),而没有对事件通过评述或者主观感性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态度。

但是我也注意到,我们其实可以从记者的文章的客观陈述中找到一种价值取向。比如第21篇消息,《电线杆上绑“美女”》这篇文章中,手段记者用两句话简单说明了整个事件,然后用“此行为受到了社会公众的严厉谴责”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对这件事情的主要态度是负面的,也间接反映了记者自己的价值观。

接着记者通过三段文字详细地记录整个事件各个要素。第四、五两段,则选取了部分公众的发言,如有人在报上发言,表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要讲规则……更可能对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带来影响。”有读者对记者说,洗车行的这种招揽生意的做饭令人作呕反胃。甚至有学者给记者打电话,“借本报再次疾呼:要在全社会下大力气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这些都提醒着我,虽然记者只能陈述事实,但是普通群众可以借公共媒介这个平台发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意见,而媒体或者记者通过群众之口,传递出一种正确的道德取向或者正能量,我想这是一个记者的写作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而媒体作为把关人,对社会意见或者事件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在表达取向时还涉及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严防媒介审判。

2、杜绝媒介审判

当今社会,尤其在新媒体普及的过程中,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媒介组织及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作为信息流通流域最强大的“把关人”,媒介议题自然也会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议题,媒介报道所呈现出的取向,也自然会对普通受众的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如今出现了许多反转报道,大都源于记者并没有亲自去调查整个事件的原委,为了抢在第一时间报道,便将未经证实的消息发布出去。特别是许多会引起社会强烈反应、舆论重点关注的消息,本应当特别慎重的经过求证后发布,结果却是现发布出一则“道听途说”的消息,过几天故事情节陡变,引起社会哗然。比如前段时间非常火的一则新闻“女子救小女孩被狗咬重伤”,呼吁社会捐款帮助。事后证明这是经过当事人和记者策划好的假新闻,目的是骗取公众同情,骗取捐款。还有九月份的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事件一发生,各路媒体纷纷站在“道德高点”指责老人,因为以前众多新闻,社会普遍对老人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老人如果状告施救者,那老人一定在讹诈。而媒体也顺应“民意”,

在警方为公布调查结果的时候,对当事人定下“罪名”。结果,在经过调查后,警方判定女学生为事故主要责任人。

这些反转的新闻报道无时不提醒着我们,要谨慎的报道事件本身,而不能受到主观的影响。在阅读获奖消息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清事件过程,以及每个人的意见、态度,比如《杨先生痛说给孩子诊病遭遇》一文,记者充分给予所有当事人讲话的权力,从全方位去报道了这件事。

3、议程设置的重要性

报道题材或者内容的选择,都会反映出媒介的关注点,而当今社会,尤其在新媒体普及的过程中,作为信息流通流域最强大的“把关人”媒介议题自然也会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议题。

作为人民的媒介,不但应该时时刻刻关注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更应该把这个真实全面的世界通过自己的文字传递给读者。但是现在许许多多的报道都有跟风嫌疑,如果一个新闻在发布后,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且具有话题性,一段时间内,这类消息突然充斥我们的身边。比如前段时间,发生了一起女生打黑车后被杀害的事件,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紧接着,各种黑车事件层出不穷,让人不禁“谈黑色变”。事实上,这类事件以前也有,今后也不会消失,发生的概率也一直平稳。然而当媒介大量关注它们的时候,给公众一种错觉,那就是这段时间,这类事情特别多。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告诉我们,受众通过媒介所了解到的并不是真实环境,而是经过媒介加工、筛选而为我们所呈现的经过构建过的环境,而受众在接受到信息后产生的一系列行为却会对真实的环境产生影响,即拟态环境环境化。应用到现实中来,如果记者为了所谓的轰动、话题,而不断的向受众“提醒”某类事件,那么在现实中,这类事情到底是会被抑制,还是会产生更多的效仿呢?

现在很多报道有一个倾向,就是逢政府、逢教师、逢医生等这些体制内、工作稳定的报道,不问真相,必向这类人群问责。普通民众可能有时作为弱势群体,会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作为新闻报道者,在这个时候应该给予每一个当事人充分、公平的发言权和为自己申辩的机会。

以上三点是我在学习获奖消息作品后的一些感悟,我想采访写作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不断练习和实践,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希望自己能有所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