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小论文
卫生毒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卫生毒理学毕业论文范文一、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氯乙酸甲酯的卫生毒理学评价思路:氯乙酸甲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多用于医药、农药生产的中间体,本试验对其进行了卫生毒理学评价。
采用《国家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15193-94)》,进行了大鼠经口LD_(50)和小鼠经口LD_(50);新西兰大耳白兔经皮肤刺激试验和眼刺激试验;小。
题目:喜树碱作为农用杀虫剂的初步研究思路:喜树(Camptothecia acuminata)是一种速生木本植物,且是我国特有树种,蓝果树科(Nyssaceae)。
喜树碱(Camptothecin)是喜树叶、根皮和果实中的生物碱。
喜树碱对各种动物肿瘤特别对多种药物有耐性的肿瘤相当有效。
迄今为止,有关喜树碱在植物源农药开发上的研究还很少,本项工作发现喜树碱对鳞翅。
题目:两种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安全性的动物试验研究思路:本课题从免疫学和卫生毒理学的角度初步研究了两种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对豚鼠免疫功能和遗传物质的影响,并对某些器官进行了病理分析,最后对可能存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稀土纳米抗菌材料的安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根据卫生毒理学所规定的评定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方法,并结合稀土纳米抗菌材料在。
题目:野菊花黄色素的理化与功能特性研究思路:本文以野菊花(Flos Chrysanthemi indici)为试材,进行野菊花黄色素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野菊花黄色素有两类:一是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即乙醚提取物,其主要呈色及活性成分为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及金属元素等。
二是黄酮类色素即60%的乙醇提取物,其主要呈色及活性成分为总黄酮,槲皮素,。
题目:典型全氟化合物水生毒理学效应与致毒机理初探思路:由于大规模长时间的工业应用,全氟化合物(Perfluororinated Compounds,PFCs)已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药物毒理学课程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名称:药物毒理学学生姓名:学号:年级:2012级药物制剂****: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柴胡皂苷对肝脏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介绍柴胡皂苷对肝脏功效与肝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
对柴胡皂苷近5~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21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
研究认为柴胡皂苷是柴胡发挥疏肝解郁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过程中亦逐渐认识到柴胡皂苷具有肝脏毒性,其肝损伤机制与途径主要与多途径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柴胡的毒性研究及毒性物质的安全控制需在其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分离与控制过程中进行,才能提出切合柴胡临床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案和旱期诊疗措施,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科学应对国内外有关柴胡毒性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柴胡皂苷,肝脏,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肝毒性前言:柴胡皂苷( saikosaponins, SS)是/)\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B..scoaoner沙lium W illd.的十燥根中获得的一类成分,是柴胡的主要化学和生物活性成分[1]。
关于SS的化学成分研究已经较为深入,至今为止,共研究了该属20多种柴胡,从柴胡属植物已分离出90多种皂苷类成分,发现了30多种新化合物。
近10年分离鉴定的皂苷为43个,文献报道较多的是SSa,SSb,SSc,SSd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SS具有解热、镇静、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2],一般认为SSa和SSd为其主要活性成分,而尤以SSd的药理活性最强曰。
目前,国内外学者把ss应用于肾病、肝纤维化、肿瘤等疾病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但以保肝作用效果最佳,这也与传统中医记载柴胡疏肝解郁功效一致。
虽然历代木草未将柴胡列为有毒之品,但在历史漫长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柴胡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以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提到的“柴胡劫肝阴”为后世所重视。
药物毒理学论文
药和不良反应说起药,我们会想到各式各样包装里包的不同颜色、形状、味道、物理状态的要,吃下去这些药,我们会期待奇迹的发现——病痛瞬间消失、重拾健康。
可是现实往往是严峻的。
对于小病我们不吃药或则吃简单的药就可以痊愈,对我们的机体组织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它们仍日理万机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稳态。
事与愿违的事时常在生活中发生,小小的药丸把病情带到了另一种境地,不良反应。
这次不是喜,而是悲。
这悲要从药的毒理说起……药从口经食管到达胃,经水和胃液溶解稀释并伴着食物,一起被胃挤入肠道,在肠里药已经被小肠黏液、肠消化液分解,并与小肠黏膜上的小肠绒毛充分接触,通过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溶脂消散等途径被小肠吸收入血。
药物进入血液后,经门静脉入肝脏,药物在肝脏内首先进行第I相反应,主要为氧化、还原和水解,之后进行第II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从肝静脉出肝后入下腔静脉。
输送到全身作用到靶部位,最后如肾,经肾小球、肾小管、集合管滤过后进入膀胱而排出体外。
作用过程中也可能引起其他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脑、肾、心等脏器的损伤、消化道不良反应、肿瘤和精神损伤。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它与药物的剂量无关。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病率不高。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用药当时就发生,称为即发反应;另一种是潜伏半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发生,称为迟发反应。
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胺、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它们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轻则表现为皮疹、哮喘、发热;重则发生休克,甚至可危及生命。
过敏反应发生最多的药物有青霉素类,占用药人数的0.7%~1.0%。
其他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四环素族类如四环素;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等。
不仅如此,药物对肝脑肾心也有这一定的危害。
药物毒理学选修论文
题目:详细説明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意义,内容,字数1000~1500是药三分毒,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懂得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性。
中国的黄帝的《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对药物的记载就表明了药物的重要性和毒理作用。
而且,通过世界各地药害事件,如,氨基比林,反应停事件,拜斯停,黄体酮等孕激素,还有一些调查,据国外报道,6.7%的住院病人会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用药错误)[Lazzarou J, Pomeranz BH, Corey PN. JAMA 1998;279:1200-5]。
16.2%病人住院是因为药物相关性的,其中治疗失败54.8%,不良反应32.9%,超剂量12.3%,49.3%是可以避免的[Nelson KM, Talbert RL. Pharmacotherapy 1996; 16: 701-7]。
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药物毒理学这一选修,我对这一定义有了初步了解,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用于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那么,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是什么呢?进行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又是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的内容有什么呢?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有:•毒性剂量Toxic Dose•安全剂量范围Safety margin•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性质、程度、量毒关系、产生、达峰、持续时间及反复产生毒性反应时间、迟发性、蓄积性、耐受性•寻找毒性反应靶器官Target Organ•毒性反应是否可逆Reversibility•解毒或解救措施Antidote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重点监测指标)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意义:•(1)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药物毒理学小论文
药物毒理学小论文第一篇:药物毒理学小论文药说起药,我们会想到各式各样包装里包的不同颜色、形状、味道、物理状态的要,吃下去这些药,我们会期待奇迹的发现——病痛瞬间消失、重拾健康。
但是在新闻的报道下,部分药品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实在是令人震惊,为了更好的管制药品的上市,新药上市之前,往往都要进行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而能被我们所能购买的药,往往都是通过了临床前药物地理学评价的,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下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测提供重要信息。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程序:1、急性毒性试验(acute):判断反应与药物作用相关性:时间、发生率、剂量-反应关系动物种属及背景数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同类药物特点安全范围、毒性严重程度及可恢复性毒性作用靶器官毒性可能涉及部位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长期毒性试验(chronic)结合药学,药理学、PK、TK和其它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综合评价找到:不良反应(T&D&R)、毒性靶器官(O)、安全范围(S)、临床需重点检测指标(→)及临床监护或解救措施(A)3、特殊毒性试验(遗传、生殖、致癌)研究是否会引起畸胎、肿瘤,对遗传物质是否有损伤等;特殊毒性试验存在着种属差异性4、其它毒性试验(过敏、刺激 etc.)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局限性:种属差异(假阳性或假阴性)、实验动物数量有限、健康状态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
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
阿片类毒品、麻醉品的药理毒理分析及合理利用
2016.03药物研究58阿片类毒品、麻醉品的药理毒理分析及合理利用葛炳荃安阳地区医院 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摘 要】本文探析了利用较广泛的杜冷丁、海洛因、吗啡这三种阿片类毒品和麻醉品的毒理以及药理特征,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这三种阿片类毒品、麻醉品。
【关键词】阿片类;毒品;麻醉品;药理;毒理;合理利用杜冷丁、海洛因、吗啡、二氢埃托啡、美沙酮、丁丙诺啡、芬太尼、地芬诺酯等广泛应用于临床。
吗啡、芬太尼以及杜冷丁等阿片类的药物是临床的常用镇痛药,另外,还能够镇咳以及止泻。
海洛因是短期麻醉的镇痛药,不常常用于医疗,是当前利用最不合理的毒品。
美沙酮以及丁丙诺啡为常常用到的戒毒药物。
了解利用较广泛的阿片类毒品、麻醉品的药理以及毒理特征,对正确管理以及使用阿片类的麻醉品,防止不合理的利用阿片类麻醉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利用较广泛的阿片类毒品和麻醉品的毒理以及药理特征1.1 杜冷丁杜冷丁的学名是哌替啶,又被称为唛啶、盐酸哌替啶、地美露,是在1939年研究阿托品解痉药时发现的镇痛药。
杜冷丁化学名是l 一甲基一4一苯基哌啶一4一甲酸乙酯,并且杜冷丁的纯品是油状的液体,可以缓慢的形成结晶,它的熔点是30℃,沸点是155℃。
盐酸哌替啶是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有微苦味,没有臭味,在空气中比较稳定,熔点在187至189℃之间。
它比较容易溶水,可以溶于氯仿、乙酸以及乙酯丙酮,稍溶于乙醇,不会溶于乙醚,苯水溶液在不分解时可以短时间沸腾灭菌。
杜冷丁是应用广泛的镇痛药,也是鸦片的受体激动剂,它普遍使用在临床,对人体作用以及机理和吗啡相似,然而镇痛和麻醉的作用比较小,作用的时间一般是2至4个小时左右。
它的副作用较小,一些症状也很轻微,抑制呼吸系统的作用比较弱。
通常情况可以用在:(1)各种止痛,例如创伤、烫伤、烧伤和术后疼痛等。
(2)心原性的哮喘。
(3)麻醉前的给药。
(4)内脏剧烈的绞痛。
(5)可以和异丙嗪以及氯丙嗪等合用有人工冬眠作用。
药学药物毒理学研究
8.发挥药物毒理学在认识和探索生命
现象本质和规律中的作用
首先,药物毒理学有助于认识高等动物解毒防 御机制的进化规律。植物药比合成药的毒性低、副 作用小,这是由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生物体内进 化出一系列对抗植物毒素的代谢解毒系统(如植物 毒素解毒酶,CYP450,DNA修复酶),以降低其对机 体的损害。此外,如妊娠早期带有染色体异常的严 重畸形胎儿流产,出现晨吐反应可降低群体中有害 基因的遗传负荷和胎儿对植物毒素的摄入量。相对 而言,对合成药等进化史上新出现的毒物,高等动 物的解毒机制还未能进化完善,因而要求药物毒理 学家作出科学的毒性评价。
未来中草药毒理学应加强药物毒性成份 的分离、定性;中草药的生殖、免疫及神经 毒性的发生和机制;胎儿、儿童及老人等中 草药毒性高敏人群中毒性发生的模式及筛选; 各中草药间毒性相互影响及配伍禁忌等研究。
药学药物毒理学研究
生物制品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其毒性评 价一般按毒理学基本原则,并根据其自身的 理化和生物特点及拟订的临床使用病例做个 案(case-by-case)处理。生物制品毒性评 价中应重点考虑其免疫毒性,包括交叉反应、 免疫原性、超敏反应、免疫耐受性的诱导等。 未来的研究重点应为: (1)建立免疫指标基础值; (2)免疫指标改变的毒理学意义; (3)制订切实可行的免疫毒性评价方案和原 则; (4)确定免疫毒性的发生模式、机制。
药学药物毒理学研究
3基因技术进入药物毒理学各个研究领域
(1)转基因动物药物毒性筛选模型
(2)基因点阵芯片技术用于研究药物所致 的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
(3)基因敲除技术用于阐明药物的毒性作 用机制
药学药物毒理学研究
4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细 胞癌变、信号转导、细胞发育及分化、细胞 粘附和迁移等基本生物学过程中所取得的快 速发展,为药物毒理学家提供了许多崭新的 研究领域,如Shuey等运用5-氟尿嘧啶抑制胸 苷酸合成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为中心机制建 立了生理性药代模型,并用于评价其发育毒 性,有效地解决了从动物实验外推到人时出 现不确定性这一难题。
止嗽立效胶囊的毒理学研究
止嗽立效胶囊的毒理学研究王卉,尤春来,穆培,李云兴【关键词】止嗽立效胶囊;,,药理学;,,毒性摘要:目的观看动物ig止嗽立效胶囊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
方式ig小鼠作急性毒性实验,观看中毒病症并测定LD50及95%平都可信限。
以,, g・-1・d-1(临床人用量60,120,240倍)ig大鼠持续6周,观看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指数、组织病理学转变及停药2周后上述指数的转变。
结果小鼠ig LD50为 g・kg-1(胶囊), g・kg-1(生药)。
长期ig中、高剂量可抑制雄性大鼠体重增加,低、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脾脏重量减轻,低剂量组雌性、高剂量组雄性大鼠胸腺重量减轻。
对各剂量组大鼠血液学有必然阻碍。
其它指标均无明显异样。
结论止嗽立效胶囊具有必然毒性。
关键词:止嗽立效胶囊;药理学;毒性Toxicologic Study on Zhisoulixiao Capsule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cute toxicity of Zhisoulixiao Capsule(ZC)in mice and its long-period toxicity to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 was done. The symptoms of ZC in mice were observed and 50 percent lethal dose(LD50) was calculated. Three groups of rats (in high, moderate and low dosage of ZC) were administered with repeated gastric infusion of ZC for 6 weeks. Body weight, hematological and hematobiochemical parameters, coefficient and histomorphological figure of organs(the heart, liver, spleen, lungs, kidneys, adrenals, thymus, brain) were examined in 6 weeks and 2 weeks after cessation of LD50 of ZC was g/kg by gastric infusion in mice. The body weight of male rats increased slowly in high-dosage and moderate-dosage groups. The coefficient of spleen decreased in low-dosage female group and high-dosage female group. The coefficient of thymus decreased in low-dosage female group and high-dosage male group. ZC had a certain effect on has certain toxicity.Key words:Zhisoulixiao Capsule; Pharmacology; Zhisoulixiao Capsule; Toxicity止嗽立效胶囊是在止嗽立效丸基础上改变剂型的新药。
新型活性药物的毒理研究
新型活性药物的毒理研究近年来,兴奋剂等具有致幻活性的新型合成药物逐渐被医学领域应用。
其使用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对于戒毒中心和临床毒理学家来说,对这些新兴药物副作用的控制是一项重要挑战。
对各类药物根据化学结构进行分类,大多数新型合成兴奋剂,诱导剂或致幻剂滥用药物可划分为哌嗪(例如苄基哌嗪(BZP),三氟甲基苯基哌嗪),苯乙胺(例如2C或D系列环取代的氨基磺酸,苯并二嗪,卡西酮等)或哌啶及其衍生物(例如脱氧吡虫啉,二苯基脯氨醇)。
对其进行毒理分析发现,5-羟色胺虽然会对人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毒性居高。
由于患者药物毒理表现的可靠数据有限,新型药物相关的危害尚未完全记录,故本文对新型活性药物毒理研究只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标签:药物毒理;化学制药;新型药物1 前言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
药物毒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后,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1]。
这是因为药物毒理学在新药开发评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能发现动物对药物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毒副作用观察提供信息等。
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毒性,药物对人危害以及防止发生危害的安全剂量。
新型活性藥物主要是指一类人工合成的精神活性物质,能引起意识改变,特征是知觉增强、生动的想象可发展到错觉和幻觉、情感改变,可类似急性精神病并导致严重的行为紊乱[2]。
精神活性药物的不当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迄今为止最常用的活性药物是可卡因和氨基磺酸,包括其衍生物质3,4-亚甲二氧基甲胺(MDMA,摇头丸)和甲胺。
互联网允许销售和新型精神活性药物,是最近新型活性药物供应增加的主要原因[3]。
向用户传播信息和药物的速度快,并且可以在市场受到法律法规限制之前获得大量的利润。
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将互联网视为“滥用药物的来源”。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型活性药物没有可靠的临床和实验数据,可能会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危害。
药物毒理学综述
中药十八反相关研究进展摘要:探讨中药十八反与药物配伍之间的关系,描述中药十八反在药理学和毒理学上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关键词:十八反,药理学,毒理学中药十八反属于七情配伍之一,“七情”的提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五代时韩宝昇在《蜀本草》中对《神农本草经》的配伍关系做了统计,指出相反者十八种,为十八反说的最初版本。
金元时期,张从正将相反药概括为“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该歌诀广为流传至今。
十八反一方面是历代医家用药配伍的禁忌,从古本草到近代的药典,各大院校的教材等均注明不能同用;另一方面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却发现部分相反中药使用后并无明显毒副作用,甚至有相反相成作用。
因此中药十八反作为配伍禁忌的合理性一直成为争议的焦点,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实质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1. 十八反的历史源流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药物相反的理论。
书中记载:“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从“勿用相恶相反者”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进一步解释为草石相反,使人逆乱,力甚刀剑。
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则认为相反药同用病即不廖。
邃伤患者。
明代虞博著《医学正传》更清楚地看到,“其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仇相敌,决不同队也”。
此外由于时空方面的巨大变化,药用植物和人体本身数千年的变化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原始相反的药物失去相反的原本含义,相反药同用后表现为药效减弱或丧失或不见其害,甚至可增强疗效,而取消显著。
因此是否十八反中的药物不能用,有待研究。
2. 十八反历史记载中的使用所谓用反药者,“古人立方,每每有之”。
半夏与乌头:“医圣”张仲景在治疗寒气厥逆一症时,用了半夏与乌头同居一方,名曰“赤丸”;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方》中创制治疗全身浮肿的大豆汤,就将甘草、甘遂、乌头、半夏两组反药同用;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方剂进行全面筛选,发现有405首方药中同时应用半夏、乌头。
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半夏论文
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半夏论文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半夏中药药理学论文题目有毒本草的现代研究—半夏姓名,专业, 中药材学号, 10406016班级,10级药材班指导老师, 于海食1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半夏二零一三年四月有毒本草的现代研究—半夏目录摘要..................................................................... 3 关键字..................................................................... 3 前言..................................................................... 3 1.功效..................................................................... 3 2.毒性认识 (3)2.1有关对半夏的毒性历史记载 (3)2.2有关半夏的临床不良反应报道 (3)2.3半夏化学成分现代研究进展....................................... 4 3. 药理作用............................................................... 4 4(毒副作用 (4)4.1急性毒性研究与炮制对急性毒性的影响……………………… 4.4.2长期毒性研究与炮制对长期毒性的影响……………………… 4.4.3神经系统毒性与黏膜刺激性 (5)2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半夏4.4 生殖毒性与三致作用 (5)5(小结 (5)6.参考文献 (5)有毒本草的现代研究—半夏【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中药半夏毒性作用的现代研究发展。
方法对半夏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
常用药物毒副作用论文
齐齐哈尔大学浅析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课程名称:常用药物毒副作用专业班级:应用化学101班学生姓名:祖广权任课教师:马舒伟成绩:2012 年12月15日1 绪论1.1 概念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副作用两概念容易被混淆,相互替代使用,其实药物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是有所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内涵要比药物毒副作用的内涵大,而药物毒副作用只是不良反应中的两个方面。
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毒性反应和副作用。
1.1.1 副作用副作用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伴随药物治疗作用而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反应,它属于药物固有的效应,一般较轻微,在治疗中较常出现。
如服用常用剂量的阿托品后,除有解除肠绞痛等治疗作用外,常常伴有口干、视力模糊和眼内压增高等副作用,现今应用的数药物都可能具有几种药理作用,不作为治疗目的,其药理作用便成了副作用,它随治疗目的的改变而改变。
如非那根有镇静作用和抗组胺作用,当用于抗组胺治疗时,它的镇静作用便是副作用。
副作用可以通过调剂量、合并用药来减少。
1.1.2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绝大多数药物都有的,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可在各个器官或组织内发生,一般是药物过量时药物作用的延伸,是可以预知。
一般在超极量时才会发生,有的也可由于医疗或意外事故而发生。
毒性反应可急性和慢性,用药后立即发生的为急性毒性,经长期蓄积后逐渐发生的为慢性毒性。
毒性反应一般较副作用危害大。
1.1.3 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不良反应(ADR)做了如下定义: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人体的功能恢复期,药物在常用量时发现的有害预期的反应,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1.1.4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某一种药物的作用由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存在而受到干扰,使该药的疗效发生变化,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是指药物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包括与烟、酒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药物不良反种类药物既具有防治作用,又具有不良作用,这是相对而言的。
阿奇霉素药理毒理临床研究进展
2014.01临床研究33研究发现,阿奇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由15元环大环组成的内酯类抗生素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与红霉素相似,在内酯环9a 位上含一个甲氨基,将内酯环扩展成15元环,使该药物的抗菌性明显增强,药代动力学特征非常独特。
本文出于对阿奇霉素药理毒理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探讨的目的,从药理作用、毒理作用方面展开了综述,详见下文。
1 药理作用1.1 体外抗菌活性评价曾有学者分离得到致病菌707株,包括需氧菌655株,厌氧菌52株,对体外抗菌活性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国产与进口两种阿奇霉素可以对临床上常见的需氧菌,如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谱基本保持一致[1]。
阿奇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抑菌活性更强,MIC50、MIC90分别为0.06 mL/L 和0.05 mL/L,与红霉素非常相似,比罗红霉素强2倍左右。
此外,阿奇霉素对临床上常见肺炎链球菌、的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淋病奈瑟球菌等均存在较强的抑菌活性,MIC50不足0.06ml/L 。
环境pH 值的不同会对阿奇霉素的实际抗菌活性会产生一定影响,该药物的实际抗菌活性会随pH 值水平的升高而不断增强,该药物在酸性条件下,对临床上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的MIC90分别为8、8、8、4,在pH 值在7时的MIC90分别为0.5、0.5、1、3,而当pH 值升高至8时,MIC90分别为0.062、0.062、0.25、0.25[2]。
1.2 体外抗菌活性评价曾有学者对临床上分离得到的诸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在小鼠体内所产生的抗菌活性进行评价,最终研阿奇霉素药理毒理临床研究进展涂 佳1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1 2咸宁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湖北省咸宁市 437000【摘 要】阿奇霉素为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应用较为广泛,抗菌谱广,不但可以对革兰阳性球菌、厌氧菌、衣原体和支原体产生较强的杀灭效果,同时对革兰阴性菌也具有明显的作用。
药理专业论文六篇
药理专业论文六篇药理专业论文范文11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实施EBM的必要性1.1药学专业临床病理诊断中需要实施EBM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对于疾病的诊断,首先要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指导临床下一步如何治疗。
病理诊断是否正确需要经受起时间的检验及是否具有可重复性。
这就需要从事临床病理工作医生正确的诊断。
在WHO(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乳腺肿瘤分类中,过去对于乳腺微浸润性癌浸润病灶的大小(最大直径)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存在多种界定值共存的局面,导致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对微浸润性癌的诊断主观性强,重复性差。
经过对大量实际乳腺微浸润性癌病例分析讨论,新版分类对乳腺微浸润性癌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即浸润灶最大径不超过1mm(单病灶或多病灶)。
过去对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大汗腺癌,在新版2021年乳腺肿瘤分类中,统一诊断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基于大汗腺分化可见于多种乳腺浸润性癌,如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等。
现有讨论也证明,伴大汗腺分化的癌的化疗、预后与非特别型浸润性癌类似,因此不使用大汗腺癌的病理诊断名词。
这将需要经过对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查找新的“证据”,病理诊断标准不断改进。
所以说,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应用EBM,查找新的牢靠方法、指标,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能够为疾病的正确治疗及预后供应病理学学问支持。
1.2药学专业病理诊断进展中需要实施EBM随着病理学的进展,病理诊断已不从单纯的依靠显微镜下作出诊断,现在已运用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流式细胞仪等,从形态学进展到形态学与功能相结合,不仅对疾病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还对临床治疗、预后供应具体的病理信息。
例如,对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现在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测ER、PR及HER-2,为临床后续化疗供应关心。
如ER、PR阳性病例,可以用内分泌药物三苯氧胺治疗;如ER、PR及HER-2/neu 均阴性的患者,化疗效果不好,预后差。
常用药物毒副作用论文
齐齐哈尔大学中药药物毒副作用课程名称:常用药物毒副作用专业班级:制药工程102班学生姓名:刘世夫任课教师:马舒伟成绩:2012 年12月12日摘要:我国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久以来中药的安全性很少受到怀疑,由于其疗效显著,应用方便,因而深受患者的喜爱,加之媒体“中药无毒、无副作用”的误导,不少患者盲目服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药、毒副作用、不良反应1. 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是中药治疗疾病有效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我国最早的第一部本草即《神农本草经》,对中药的毒性就有论述。
按药物的毒性和疗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能补养,“无毒”,可以长服、久服之品;中品,能治病补虚,无毒或有小毒,斟酌使用;下品,专治大病,多为有毒,不可多服,不能久服。
徐大椿《医书六种》中论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
”又论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些中医药的理论,至今仍为中医辨证施治、指导使用中药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
所谓中药的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有毒副作用。
2. 中药治病的原理凡是有毒的药物,大部分性质强烈,能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一般使用量都较小或极小。
这些药物安全性低,用之稍有不当或过量,即可对人体产生毒害,轻者对人体造成损伤,重者对人之健康或生命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些药物必须严格在执业医师指导下使用,绝对不能随意服用,如砒石、芫花、乌头、千金子等。
另外,过去曾有个说法:“是药三分毒”,即药就有毒副作用。
中药有“四气、五味、归经”之科学理论。
中药之毒性正体现了某种中药所含成分“四气五味”之偏性。
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也正是因为其具有药物之偏性。
或者说,凡是药物都有它的偏性。
这正是中药以偏纠偏治病的基本原理。
毒理学【范本模板】
药物毒理学第一章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一、概念:1.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并对药物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2.剂量: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3.正常值:为了确定药物损害作用和无损害作用,需要一个“正常”值作为比较.通常选定一群按照母犬认识水平可以认为是“健康”或“正常"的个体进行某项观察指标测定,并以平均标准差作为正常值的范围。
4.对照:对照是除了实验的伊苏(如用药剂量的不同等)以外,对照组的一切条件应与用药组完全一致,具有齐同可比性.5.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6.毒性: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7.中毒:机体与药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叫中毒。
8.急性中毒:机体在短时间内如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内,一次或多次摄入较大剂量的药物引起的,通常病症严重,甚至引起动物迅速死亡或突然死亡。
9.慢性中毒:是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如几天,几周,几个月或几年内,不断地摄入或吸收较小剂量的药物,所引起的疾病状态。
10.局部作用:有些药物与水分子或细胞成分有明显的亲和性,在皮肤,上消化道或呼吸道,少数在阴道,直肠,尿,膀胱等接触部位起作用,局部发生刺激或腐蚀现象视为局部作用。
11.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脏器后出现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视为全身作用。
12.危害性:是指药物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13.安全性:一般指对健康不引起或指引起“可被接受”的轻微影响的危险程度。
14.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15.损害作用:当机体与一种药物间断或连续接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变化,即为损害作用。
药物毒性机制研究新方法概况
药物毒性机制研究新方法概况摘要:药物毒理试验中,毒性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动物技术、发现毒理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被应用到药物毒性机制的研究中。
本文综述了药物毒理机制研究的新方法和应用实例,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毒理;毒性机制;新方法Study on the new methods of drug toxicity mechanismAbstract: Toxic mechanism stud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drug toxicity ,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transgenic animal technology, discovery toxicology technology, cell biology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drug toxicity mechanism stud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echanism of drug toxicology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exampl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words: Toxicology; toxicity mechanism; new method药物能否研发成功主要取决于药物是否安全有效。
而在整个药物研发流程中,药物的毒性始终是药物研发过程的瓶颈[1]。
毒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
毒理学与药理学密切相关,化学物质(如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效应的一部分,毒理学正是以药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药不良反应毒害分析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毒害分析论文[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对大多数中药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甚至错误的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然而近年来,因为使用中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
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也为了能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本文从以下8个方面分析产生中药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的缘由。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毒害作用;缘由中医药历史悠久,一般来说,中药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较少,很久以来被认为安全有效为广大患者所接受,而对其毒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
很多人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不像西药是化学制剂,因而没有毒副作用,可以放心的吃。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大米虽然无毒,吃多了还会撑着,何况药呢!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我国历代早有认识,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果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明张景岳更有“无药无毒”的说法,认为“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而能伤人”。
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的毒副反应及毒害作用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因不合理使用中药制品而引起的有害反应,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药物自身毒性及用量不当《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会中毒死亡。
许多中药本身就有毒性,除了人们已经关注的关木通外,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等中药都带有生物碱毒性。
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
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2辨证用药不当药物特有的性能如寒热温凉,可纠正肌体病理之偏,但运用不当,则雪上加霜。
在中医看来,同一种药不能人人都吃,要辨证论治,不对症的当然有毒,这是非常正常的,如给肝阳上亢的患者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浇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
说起药,我们会想到各式各样包装里包的不同颜色、形状、味道、物理状态的要,吃下去这些药,我们会期待奇迹的发现——病痛瞬间消失、重拾健康。
但是在新闻的报道下,部分药品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实在是令人震惊,为了更好的管制药品的上市,新药上市之前,往往都要进行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而能被我们所能购买的药,往往都是通过了临床前药物地理学评价的,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下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测提供重要信息。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程序:
1、急性毒性试验(acute):
判断反应与药物作用相关性:
时间、发生率、剂量-反应关系
动物种属及背景数据
病理学检查结果
同类药物特点
安全范围、毒性严重程度及可恢复性
毒性作用靶器官
毒性可能涉及部位
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2、长期毒性试验(chronic)
结合药学,药理学、PK、TK和其它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综合评价
找到:不良反应(T&D&R)、毒性靶器官(O)、安全范围(S)、临床需重点检测指标(→)及临床监护或解救措施(A)
3、特殊毒性试验(遗传、生殖、致癌)
研究是否会引起畸胎、肿瘤,对遗传物质是否有损伤等;特殊毒性试验存在着种属差异性
4、其它毒性试验(过敏、刺激etc.)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局限性:种属差异(假阳性或假阴性)、实验动物数量有限、健康状态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
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
应密切关注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尽可能降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人类造成的毒性反应。
严重的药害事件使人们认识到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了解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
应密切关注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尽可能降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人类造成的毒性反应。
随着药物毒理学研究思路的改变,各种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会改变人们对毒理学的观念,重视药物毒理学的发展,应用药物毒理学的新技术、新思路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总而总之,药物并不像我们的想像那样神奇,是药三分毒,提倡健康饮食,加强锻炼来抵抗外来疾病。
健康需要和我们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联系起来,有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会守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