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简介
法器的含义
法器的含义法器的含义(2012-06-11 14:35:03)转载▼标签:分类:您进来礼佛道家法器道教法器道士法器法器佛教法器佛具佛器佛珠供品密宗法器大磬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侧,法会、课诵时,由维那以棓(木制之棒)击鸣,以引导一切唱诵的起落、快慢、转合。
木鱼诵经时敲打的法器之一。
古称鱼鼓、鱼板。
为鱼形木制的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
佛教既是讲慈悲的,为什幺用木头做成鱼形,在诵经时敲打呢?原因是一切鱼类,牠的眼睛都是终日睁着不闭,所以出家人取此义以示精进,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引磬俗称小手磬。
作碗状,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
于诵经礼佛起止时皆鸣之。
铛子法器之一。
以铜片制成,状如圆盘,四边凿有小孔,系于铜制圆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击之。
执铛子时,名"照面铛子"。
铪子铪子,名"平胸铪子",敲时左手托下铪,右手提上铪往下敲,必须音声响亮;不敲时,两铪相合,双手捧持,用二指与中指夹心,皆平胸次。
铙钹寺院法会时所用法器之一。
铙与钹原为二种不同的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而流传至今。
铙,古来即广用于佛门中,有金铙、铜铙之别。
铜铙,类似铜钹,惟形状较小,由二个钹构成,音亦清澄,故俗称为铙。
钹,又称铜钹、铜盘,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份隆起一圆,此圆的中心穿有小孔,并以纽带穿之,使用时,依节拍相击鸣奏。
铃诵经时使用的法器之一。
用青铜、紫铜等材质所制。
铃有惊觉、欢喜、说法三义。
鸣铃以供养诸佛,称为振铃。
鼓敲打乐器之一。
有各种形状及大小,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
其种类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
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的鼓。
一般寺院中,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
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知识】寺庙里有哪些用以敲打的法器?
【知识】寺庙里有哪些用以敲打的法器?
寺庙常见法器有很多种,其中可供敲打的有法鼓、钟、木鱼、引磬、钹、云板等。
宽忍《佛教手册》第六章中对法器有所介绍:钟鼓为比较重要的法器,应当专门表述,木鱼有圆形和长形两种,圆形刻有鱼鳞,在诵经时叩之用以调音节。
长形刻成龙形和鱼形,平时吊在库堂前,晨午粥饭时击之以召集僧众过堂。
寺庙内的木鱼
磬,本为中国古代乐器,玉石制成,现在寺院中多以铜制钵盂状物,置于佛桌右侧,于法会、课诵时由维那师以木制之棒击鸣。
中国自宋代以后禅林多用之。
《佛光大辞典》记载磬的形状有云形、曲形、蝶形、莲花形等,大小不定。
就其性质而别,则有大磬、圆磬、匾磬、小手磬等。
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圆磬乃念诵所鸣,安置于台上,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匾磬系以石制,形似云板,悬于方丈廊外,有客见住持,知客鸣三下;小手磬,俗称“引磬”,作碗状,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
击之,礼佛诵经皆鸣之,为起止之节。
云板,又称“大板”,用铁铸成云彩的板,击之以报时辰。
斋板则是寺院库房前挂的大板,僧人开饭前击之。
另外还有钹,也称“铜钹”,圆铜片中间突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穿以绸条或布条,手持两片拍打发声,用为法会乐器。
寺庙内的云板
以上只是枚举部分可供敲打的法器,基本属于法器中的“报时器”,可供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之敲鸣用。
此类法器往往制作精美,具有独特的美术价值,制作时往往刻载作者姓名、年代、铭文等,更富于史料文献意义。
(选自中华书局《问吧16》,标题略有改动)
(统筹:启正;编辑:面包)。
布达拉宫的宗教仪器和法器介绍
布达拉宫的宗教仪器和法器介绍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也是西藏最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中心之一。
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地标,布达拉宫收藏了大量的宗教仪器和法器,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藏族文化的瑰宝,也反映了佛教在西藏的影响力和地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布达拉宫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仪器和法器。
一、锡饰佛像布达拉宫收藏了许多锡饰佛像,这些佛像以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锡饰佛像是用纯锡制成的,经过铸造、打光和雕刻等工艺制作而成。
它们的外表华丽庄重,神态庄严,展现了藏传佛教富有特色的雕塑艺术风格。
二、佛经布达拉宫内收藏着大量佛经,这些佛经是藏传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
佛经通常由金色的经轴制成,经轴两端装有精美的经轴帽,经轴帽上雕刻着精细的纹饰。
佛经的册页上密布着经文,经文采用梵文或藏文书写,以彰显佛教的尊贵和庄严。
三、法器法器是藏传佛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布达拉宫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法器。
其中最为重要的法器是法器鼓、收缩法器和金刚杵。
法器鼓是佛教仪式中的乐器,用于宣扬佛法和祈福。
收缩法器是藏传佛教特有的法器,可以收纳经卷和佛像等圣物,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金刚杵则用于传授佛法和驱邪。
四、丹塔布达拉宫内还陈列了众多的丹塔。
丹塔是由彩绘匣子和经文纸卷组成的,里面装有奇珍异宝和经卷等圣物。
丹塔代表着佛教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寓意保佑众生平安。
丹塔制作精细,色彩鲜艳,是布达拉宫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五、经幡经幡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布达拉宫内悬挂着许多经幡。
经幡一般由五种颜色的布条拼接而成,上面印有佛教经文和祝福语。
经幡可以随风飘扬,传播佛法和吉祥之意。
在布达拉宫内探寻经幡的飘动声,仿佛置身于佛法的海洋中。
布达拉宫作为西藏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陈列的宗教仪器和法器向世人展示了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
这些仪器和法器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观布达拉宫,仿佛踏足佛教的圣地,感受着神圣和平静的力量,也更加理解藏民族的信仰和智慧。
佛教法器法物
版权人:未知摘录于浅草导游俱乐部佛教法器法物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
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
兹将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列举如下: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
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
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
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
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
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
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
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四、板: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
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
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
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俗称小手磬。
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九、铛子: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
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十一、铙钹: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
十二、如意: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所持的法物,表示吉祥如意。
佛教法器的作用
佛教法器的作用?在佛教中人们将这些与之有关的供具、器物道具通常叫做法器。
一类是用于殿堂内部作装饰的物品,如罩在佛像上的华盖‘、挂在室内起庄严菩萨作用的幢、幡、悬于佛前的大缦帐,亦名欢门、置在供桌前的油灯、烛架、香炉、花瓶等等;另一类为日常生活和举行仪式时使用的物品,如用于修行用的木鱼、斋堂常悬设的“梆”、用于报时用的“云板”或“云鼓”、诵经时呜叩用的圆磬,以及在举行佛事时使用的乐器和各种器具供物,都可以作为法器来看待,它们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
制作法器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绸缎,有的用竹木,有的用金属,一般说来,法器因在特定的场合下使用,故带有神圣性和庄严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时选用的材料和制作的工艺都要求的较高,以满足于祀神的愿望,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法器是举行法事时的辅助工具,在庄严的法事上,敲打钟鼓鱼磬,吹响唢呐号角,营造了浓重而又神秘的宗教气氛。
例如,古人讲经,强调“声、辩、才、博”四种基本功。
《高僧传》说:“非声则无以警策,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
”“声”是指讲经时的钟鼓声,它能在讲经的氛围中起到令人警醒的作用;“辩”指谈吐自如,恰到好处;“才”指文采横溢,辞藻华丽;“博”指广征博引,上下跳跃。
佛门法器,种类繁多,它们的作用、大小、形状、质地也各不相同,由于历史的变迁,区域文化的差异,宗派的不同,一些法器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佛教的法器用途,一般可以分为报时、供养、装饰、法会、修持等几大类。
报时的有钟和鼓等,清晨先鸣钟后击鼓,是“晨钟暮鼓”,傍晚先击鼓后鸣钟,是“暮鼓晨钟”。
在大年三十的喜庆夜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要用钟声来结束狂欢的时刻,你看悠劲十足的钟绳,钟杵来回运动,慢慢往复,上下摆动,钟声浑厚、深沉、圆润、绵长,扣人心弦,这就是来自佛教的大钟。
佛门把击鼓作为报时和集众的法器。
此外,在现在佛门里,鼓更多地成为一种赞诵的道具,在举行佛事活动时,敲鼓是为了配合唱念的活动,用鼓声来助阵,让信徒们更加生发信心。
宗教知识:藏传佛教法器简史
藏传佛教法器简史 藏传佛教法器与供器,⼤多以⾦、银、铜铸造为主,兼有⽊雕、⾻雕、⽯雕、海贝壳以及布、丝织、锦缎等⾯料制品。
其质材各异,造型奇特,制作构思巧妙,数量巨⼤,是西藏佛教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器造型模式源于天竺 西藏的寺院经堂是⼀座宗教艺术品组成的三维空间,⽽敬奉三宝的整个供品根据不同的类别可划分成不同的系列组合,其中有花、⾹、柏、粉等微⼩供品和法⾐、饰品、伞、胜幢、幡等组成的⼗供物。
有礼仪赞颂的腰⿎、琵琶、唢呐、铃杵钹、碰铃、⽩海螺、镶翅法螺、胫⾻号等宗教乐器系列。
供台上陈列的有净瓶、沐浴瓶、供⽔杯、僧帽壶等;另有⼤⼩不等的铜灯、⾦灯、⽯质油灯等。
象征清洁吉祥的⼋吉祥徽、七政宝、五供养妙等装饰供器;禅杖、⾦刚锤、⾦刚杵、内颅器、钵盂、宝轮、宝瓶、佛冠等法器供器是佛尊、菩萨、本尊神的⼿持标识。
总⽽⾔之名⽬繁多的供器是由于佛教信徒侍奉的修⾏供养和观想供养所产⽣的。
法器造型模式最初源于古代天竺佛教,如轮宝乃转轮胜王七宝之⼀。
⾦刚杵和⾦刚橛原本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宗吸收为法器。
说到胫⾻号的来源有⼀段颇为有趣的典故。
据传印度某⼤成就者避世隐居,半夜独⾃在天葬台苦修,逢悲悯之⼼时取⽤骷髅胫⾻做笛吹奏,其尖声刺利的声⾳唤起他厌世悲悯的共鸣。
从此胫⾻号成为密宗修法的⼀种乐器。
忽必烈赐⼋思巴法螺 随着社会经济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到公元七世纪西藏出现了⾦属⼯艺的宗教艺术品铜像和合⾦佛塔,供器只有铜质油灯和供⽔杯等。
到公元⼋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德赞曾遣使赴克什⽶尔、天竺等国迎请了寂护和莲花⽣⼤师进藏传教密法,修建了西藏第⼀座古刹桑耶寺,对于佛教西藏化起了积极的作⽤。
⾦刚铃、杵和咒师使⽤的防雹品等部分法器也随神秘的作法仪轨在桑耶寺⾸次⾯世。
从公元七世纪始到九世纪中叶⽌,可说是藏传佛教法器与供器的滥觞期。
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末代赞普郎达玛⼤规模灭佛,藏传佛教的前宏期结束。
公元⼗世纪⾄⼗三世纪,佛教再度在西藏兴起,并紧紧依附于割据⼀⽅的封建势⼒。
古代运用法器描写
古代运用法器描写
佛珠在佛教中称“念珠”,又叫佛教法器作念诵记数之用,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
佛珠的珠头代表佛宝,贯串整串珠的绳子表义法宝,小珠表义僧宝,所以一串佛珠就表义了三宝。
目的是用以消除报障和烦恼障,修炼人的性情以及心态。
有挂珠、持珠、配珠三种类型,材质以檀木最佳。
数念珠的姿势是左手引珠,右手拨珠,如转法轮。
一边持念,一边观想佛、菩萨名号,这样才有用。
念珠须子的位置也因人而异:如果是当家师,须子挂在右边;知客,须子在左边;住持大和尚,须子挂在背后,称为拖珠。
念珠挂在脖子上、拿在手上或者放在桌子上的圈数也有不同的要求。
挂在脖子上是一圈;拿在手里一定要两圈;放在桌上,一定要三圈。
僧人手持念珠,是如何念的呢?方法很简单,念一句阿弥陀佛,拔一颗珠子,至于怎么拔,并不是直接就拔,而是念的时候就用大拇指从一颗佛珠面上画圆,务求整个珠面都能摸到,一句佛号念完,佛珠一圈刚好摸完,然后再拔珠!。
藏传佛教法器大全
藏传佛教法器大全佛教法器,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愿、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等。
狭义言之,特指置于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
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
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本篇主要介绍藏传佛教的八大特色法器:1.藏传佛教法器----法铃法铃是喇嘛材料多为铜质,形状为喇叭口,手柄呈半根金刚杵形状,内有铃舌,外面刻有各种图案。
在藏传的秘密中,法铃有着深刻的内涵。
铃象征着般若,它通常与金刚杵结合使用。
下部相当于佛语,金刚在其心中。
宋代铜密宗降魔金刚杵铃金刚杵铃是将金刚杵和金刚铃结合起来的一种法器,以金刚杵象征降魔障,以金刚铃喻得佛之法鼓雷音,以警醒魔邪。
也有以金刚杵表示阳性,以金刚铃表示阴性,有阴阳合一的意思在内。
这件金刚杵铃为青铜铸造,柄端为九股金刚杵,九股之中为四尊佛像,下部是一魔王头。
杵柄之间有大小七层仰覆莲台,下端是钟形的金刚铃,中间有舌,手摇发音。
铃缘有刻铭“秦州成纪县验记官丞”。
为早期密宗法具。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宋代铜鎏金九股金刚杵魔杵。
原系印度一种兵器,后成为密宗法器,寓意着伟大智慧,金刚而无坚不摧。
常为金刚部护法天神所持。
常有独股、三、五、九股。
此金刚杵体型硕大,工艺精湛,鎏金水平极高,双面五股杵,柄饰莲瓣、连珠纹及涡纹,柄部套一银环,两端作四爪一杵,爪饰龙头纹,造型生动。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明代铜法铃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正德款铜镀金法铃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金刚铃四川省博物馆馆藏清代铜法铃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2.藏传佛教法器----金刚杵金刚杵也被称为“伐折罗”。
它原本是一种古老的印度武器,后来被密教所吸收。
禅堂法器介绍
禅堂法器介绍发布日期:2010-12-08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
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禅七”法会期间,涉及到的法器多达几十种,包括晨钟、暮鼓、香板、木鱼、铪子、铛子等。
简要介绍如下:1. 香板:维那香板,共三块,长一尺九寸八分,字写“维那”、“清规”、“堂规”;监香香板,长一尺九寸八分,字写“监香”;巡香香板,长一尺九寸七分,字写“巡香”;班首香板,长一尺九寸九分,字写“警策”;和尚香板,长二尺,字写“直指”。
2. 直指:竹制,高四尺三寸,宽五寸。
上书“直指”二字,字与字间距一尺二寸,头上空出五寸,字大四寸。
3. 慧命牌:牌高八寸六分、宽一寸六分,字写“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底坐香盘高一寸二分,长七寸五分,宽七寸五分。
4. 钟、板:禅堂钟板悬挂于香桌上方。
禅宗自六组后分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五宗,故钟板样式也分五种。
5. 木鱼:起香、止静、开静、抽解敲用。
6. 小木鱼:禅堂内小止静、开静等敲用。
7. 止静放参牌:宽六寸,高四寸,厚六分,挂在禅堂门帘上。
一面写“止静”二字,另一面写“放参”二字。
8. 蒲团:用棕编制。
穿心一尺九寸,堂内拜佛用。
9. 香:禅堂内,除供佛的香以外,还有作计时用的香。
一共八种,均放维那师的香桌上,最长的大板香可烧一小时三刻。
在禅堂一天的二十四支香中,坐的香油十二支,行的香也有十二支,长短不一。
10. 维摩龛:高五尺八寸,见方二尺四寸五分,座高一尺五寸。
方丈和尚坐香用。
11. 散香:长五尺三寸,上宽八分,下宽六分,十节竹片制成,行香时警策大众用。
12. 香桌:放香盘、香、木鱼等法器用。
长二尺四寸,宽一尺六寸。
13. 棒索:打七完毕,考功时用。
14. 格子:禅堂门。
15. 帘子:禅堂门帘。
16. 棕垫:宽二尺五寸。
佛学佛教法器简介常识
佛学佛教法器简介常识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
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
兹将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列举如下: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
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
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
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
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
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
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
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
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著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俗称小手磬。
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
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十一、铙钹: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
十二、如意: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所持的法物,表示吉祥如意。
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
十三、拂尘:乃将兽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之物,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虫的工具,在佛门表示清除烦恼、尘垢的意思。
清宫藏传佛教法器供器概述
佛教中的法器、供器,一般指佛堂常设器物或是作法事时使用的器物。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一脉,它在中原佛教与印度佛教共同影响下,又经历同西藏原有苯教的斗争、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思想体系的藏传佛教。
自13世纪以后,藏传佛教相继得到元、明、清三代朝廷的重视与扶植。
清王朝甚至把“兴黄安蒙”作为一项重要的边疆政策,通过藏传佛教对蒙藏地区的影响力,来达到稳定边疆的目的。
而清政府的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藏传佛教更广泛的发展和传播,也使得清代宫廷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
清定鼎北京后,顺治九年,五世达赖喇嘛来京觐见顺治皇帝。
至此,双方正式确立了西藏地方与清政府的从属关系。
随后双方人员不断往来交流、沟通,使藏传佛教对清廷的影响逐渐加深;而清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扶植也随之加强。
至清乾隆时期,宫中已是遍设佛堂。
仅紫禁城中就有中正殿、淡远楼、慧耀楼、雨花阁、梵宗楼、宝华殿、梵华楼、佛日楼、宝相楼、吉云楼、咸若馆等几十处佛堂。
而在皇宫御苑中,还有小西天、佛香阁、梵香楼、众香楼等,可谓梵刹林立。
每年在皇宫御苑诵经作佛事者多达几千人。
诸多佛堂的设立,对于丰富藏传佛教法器、供器的种类和数量产生了极大的需求。
目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上万件藏传佛教的法器、供器。
由于这些法器、供器的用途不同、来源不同、取材与制作工艺的不同,遂形成了种类繁多、材质丰富、工艺精致、风格特征明显等特点。
下面就其具体情况概述如下。
一、清宫法器供器的种类至清朝,藏传佛教格鲁派不仅集成了藏传佛教其他诸派的“宗教思想”,也融合、借鉴了藏区诸教派法器、供器。
遂形成藏传佛教特有的、十分复杂的法器、供器体系。
清宫佛堂中陈设的各种藏传佛教法器和供器,是其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物。
按照传统方法进行种类划分,藏传佛教的法器、供器,大体可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魔、劝导六大类。
而从北京故宫现存的文物看,上述的六大类法器、供器,均有实物涵盖。
例如:象征礼敬类的有:袈裟、帽冠、项珠、哈达等;象征称赞类的有:钟、鼓、铙、钹、磬、海螺、大号等;象征供养类的有:塔、坛城、五供、七珍、八宝、八供养、八菱供等;象征持验类的有:念珠、木鱼、锡杖、净瓶、嘎巴拉碗等;象征护魔类的有:护身佛、秘密符印、金刚铃杵、法剑、钺刀等;象征劝导类的有:玛尼轮、转经筒和刻写有“六字真言”等经咒的壁幢、石等。
您了解藏传佛像手上持的各种法器吗?
您了解藏传佛像手上持的各种法器吗?您了解藏传佛像⼿上持的各种法器吗?法器:⼿刚杵、⼿刚铃。
(⼿刚萨埵,18世纪,西藏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制作,故宫博物院藏),这期简单介绍藏传佛造像所持的常见法器。
此尊⼿刚萨埵右⼿握⼿个五股⼿刚杵于胸前,左⼿持⼿刚铃于左肋部。
⼿刚杵是“坚不可摧”的⼿量象征,⼿刚铃是象征着“智慧”、“空性”。
法器:⼿刚杵、⼿刚铃。
(⼿持⼿刚,清乾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故宫博物院藏),⼿刚通常有右⼿持⼿刚杵,左⼿持⼿刚铃,两者呼应。
⼿刚杵的五个股叉代表六度的其中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刚法铃则代表智慧。
法器:嘎巴拉碗、钺⼿(唐卡:威罗⼿⼿刚,18世纪,西藏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制作,故宫博物院藏),威罗⼿⼿刚作忿怒相,其右⼿持钺⼿,降妖除魔,左⼿持嘎巴拉碗(是“智慧”⼿,⼿头颅盖制作),象征⼿法和智慧的结合,许多作忿怒相的护法神经常持有这两种法器。
法器:嘎巴拉碗(清乾隆,西藏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制作,故宫博物院藏)。
嘎巴拉碗是⼿⼿颅⼿做成的,最好是修⼿有成并且根据他⼿前的意愿才能制作,修⼿越⼿法⼿越⼿。
它通常作为藏传佛教护法神、⼿成就者、空⼿母等的⼿种⼿持法器。
法器:嘎巴拉碗,国家博物馆展出。
以前有⼿期专门介绍了嘎巴拉碗,如想阅读请您⼿会移步往前查看。
法器:嘎巴拉碗、骷髅棒(红阎魔锐也称红威罗⼿⼿刚,明,故宫博物院藏),红阎魔锐作忿怒相,整体形像⼿常恐怖夸张。
其头戴五叶骷髅冠,⼿发上竖,以蛇为束,阔⼿圆⼿,右⼿举骷髅棒,左⼿持嘎巴拉碗,象征着⼿量和智慧的结合,以降服⼿切魔障。
法器:骷髅棒(清乾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故宫博物院藏),是众多忿怒尊的持物,象征坚不可摧的⼿量和恫吓降服三界中的⼿切妖魔,充满庄严和威慑的⼿量。
法器:⼿臂积光佛母右⼿持⼿刚杵、箭、铁钩和针,左⼿持⼿、⼿忧枝、羂\索和线。
所持法器基本上起始本⼿作狩猎或战⼿的武器装备的,现在⼿作法器,为众⼿降妖除障,守护佛法。
寺院里这8种常见法器都是干啥用的?今天一文理清
寺院里这8种常见法器都是干啥用的?今天一文理清如果常去寺院,你一定见过很多庄严美丽的佛门法器,比如钟、鼓、云板、木鱼等等。
但是,有可能有些法器面熟而不知名讳、有的只知道名字却对不上实物,有的即便对上了名字实物,对它的用途也一知半解。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8种佛门常见法器,名、物、义一次理清!1、梵钟梵钟又称大钟、撞钟、洪钟等。
多属青铜制,少数为铁制,一般高约150公分,直径约60公分,形式是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
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两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又名六道。
另外,钓手旁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
梵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
2、圆木鱼南岳衡山广济寺圆木鱼圆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
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3、长木鱼长沙洗心禅寺长木鱼长木鱼一般雕刻成鱼形或龙头鱼身形。
往往悬挂于斋堂或库房廊下,作为集合僧众之用。
因为它与民间乐器“梆子”的形制、发音都极相似,所以称为“鱼梆”。
又因为它常常是在斋饭时敲击,所以也叫做“饭梆”。
在佛教寺院中,长木鱼大都是头向山门悬挂的。
4、鼓云居山鼓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
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
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
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5、大罄南岳衡山广济寺大磬大磬是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侧,法会、课诵时,引导一切唱诵的起落,由维那以棓 ( 木制之棒 ) 击鸣。
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大磬”的敲用,多半是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
佛教法器的特点及作用
佛教法器的特点及作用每种佛教法器都有自己的特点,且作用各不相同。
钵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是僧尼常持的道具之一,一般作为食器。
钵的形状为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
钵的材料,如铁制称铁钵;如陶土制,称瓦钵、泥钵、土钵。
释尊所用的钵,称佛钵,石钵仅限佛使用。
钵的大小在各律典中都有差别,其容量也因名称而异,通常有大、中、小三种。
大的三斗,小的一斗半。
另外还有过钵,又作大钵,比上钵大;减钵,又作非钵,比下钵小;随钵,即浅铁钵之助食器,相当于鐼子。
钵的颜色为黑色、赤色或褐色等。
由于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钵又称为应器。
持钵行乞时称为“托钵”。
而比丘不得储存多个钵,护持钵要如护持自己的眼睛一般,应当经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
钵损坏时,如果用五种修补方法,即五缀修后不漏,不能用新钵。
经修补后再用的钵,即称五缀钵。
钵放在地上时,对于要转倒的钵要用钵台来稳固,携带时应收入钵囊之中。
灯即灯明,指于佛前供养或室内照明时所用的灯火。
据记载,僧房的照明,允许使用灯火,其设备及使用法均有所规定。
如须对众比丘提供灯油、灯炷、盛油器等,规定放灯之处。
以及熄灯、点灯前,都须作预告并唱颂。
又载,在佛塔、佛像、经卷前燃灯,能获大功德。
灯由于燃料不同,可分为多种。
如《法华经》卷七陀罗尼品,列举了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优钵罗华油灯等七种。
旧译华严卷十六,列举了宝灯、摩尼灯、漆灯、沉水香灯、一切香王灯、无量色光焰灯等十种。
灯多置于烛台、灯台或灯笼中。
不分昼夜所点之灯,称为常灯明,或长明灯。
点燃众多灯以供养佛的法会,则称为万灯会。
灯笼是安置灯火的笼状器具,可避免灯烛让风吹熄,或蚊、蛾等小虫进入而为火所伤。
此外,还作灯楼、灯炉、灯吕等。
灯笼的质料除竹、瓦之外,还有以纱葛、纸、石、金属等制成。
灯笼除作为僧房中的照明器外,后世也转为佛前的供具。
灯笼有长达7公尺,也有短到1公尺的。
形状有八角、六角、四角、圆形、卵形、菱形等。
由于形状与质料的差异,而有石灯笼、金灯笼、四角形灯笼、高灯笼、牡丹灯笼、钓灯笼等类。
金刚杵的形状
金刚杵的形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金刚杵,又称瑜伽金刚杵,是一种在佛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也是佛教修行者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
它的形状独特,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
金刚杵是一种由金属制成的器具,一般有金刚杵头和金刚杵柄两部分组成。
金刚杵头又称杵头,呈锥形,顶端尖锐,底部宽大,金属光泽,给人以坚固、无坚不摧的感觉。
金刚杵柄则是金刚杵的连接部分,通常为圆柱形,有的金刚杵柄还会镶嵌宝石或绘有瑞兽、云彩等图案,更加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感。
金刚杵的整体形状是非常独特的,金刚杵头和金刚杵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器具。
金刚杵头代表着力量、坚固和不可动摇的精神,金刚杵柄则代表了柔和、圆融和灵活的一面。
整体上看,金刚杵的形状宛如一把神奇的武器,可以击溃一切邪恶,保护正法。
在佛教法会中,僧侣们会持金刚杵演奏法器,在念经、诵经的过程中,金刚杵的敲击声会引领修行者们走向内心深处,破除一切烦恼,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安宁。
金刚杵也被视为智慧、勇气和坚毅的象征,佛法中有“金刚不坏,般若无碍”之说,金刚杵的形状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金刚杵头的尖锐意味着智慧的洞察力,宽大的底部代表了胸怀广阔,无所畏惧,金刚杵柄的柔软和灵活则象征着内心的清净和圆融。
持金刚杵修行的人们,要学会坚韧不拔,困难面前不退缩,同时又要保持谦虚、柔和的品质,不被功利心、傲慢等烦恼所困扰。
在佛教传统中,金刚杵还有一个具体的象征意义,那就是代表着佛陀的智慧之杵。
佛陀用金刚杵来“敲醒”无明和迷惑的众生,让他们能够获得解脱和觉悟。
金刚杵也被称为“金刚智杵”,代表了佛陀的慈悲和智慧。
在佛教仪式和法会中,僧侣们使用金刚杵演奏法器,透过金刚杵的敲击声和音乐旋律,引导修行者们接触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智慧和慈悲,获得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除了在佛教仪式中使用外,金刚杵在一些佛教修行者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有的修行者会在自己的家庭佛堂里摆放金刚杵,用来进行诵经、念佛等修行活动。
佛教法器的种类
佛教法器的种类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
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
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 ... ... 上,有极大的差异。
在佛教的工艺美术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为代表。
法器如果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六种。
但在本书中,为了使读者能更深切的了解这些法器,所以将之分为八种,做更为细密的分类。
其中,除了分出禅门的特别法器之外,再从密教法器中,分出藏密使用的特别的法器,如此一来,读者将更能了解这些法器的原貌及运用情形。
这八种法器的分类如下:一、庄严道场的佛具:这是指庄严佛堂、坛城、道场的器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
二、供养用的佛具:这是指日常以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器具,包括:灯、华、香、香炉、衣(左示右戒)、阏伽器等。
三、梵呗赞诵用的法器: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 ... 敲鸣用的器具,及唱诵、法会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
包括木鱼、钟、鼓、磬、云板等。
四、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此类用品为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包括: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
五、禅门的法器:此类是指禅门中,除了生活上的实用性之外,亦常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蒲团等。
六、置物用的法器:此类法具指可收藏或装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
七、密教的法器:此类法器指密教修法时经常使用之法器,包括曼茶罗、金刚铃、金刚杵、法螺、护摩器具等。
八、藏密特别的法器:此类法器是指 ... 密教中特别的法器,如:唐卡、哈达、食子、八吉祥、七宝、颅器、嘎乌等。
藏传佛教的法螺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102法螺是藏传佛教的常用法器之一,是在佛教举行仪式的时候吹奏的一种乐器。
传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帝释天等曾将一只右旋白法螺献给佛祖,从此右旋白法螺即作为吉祥圆满的象征在佛教中广为应用。
法螺的特性。
法螺,也就是海螺的一种,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其制作方法是在卷贝的尾端装上笛子而成,状似喇叭,壳体硕大的还可以在壳层表面增加装饰性物品,属于贝壳制品的乐器。
法螺为暖海产,喜欢栖息在海藻繁茂的岩石和珊瑚礁间,常以海星、海参和水螅等为食,多在春、夏季进行繁殖,主要分布于印度洋、新西兰、菲律宾、日本等地。
法螺随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藏、蒙古、满、纳西、傣、京、汉等民族依然采用,是藏族的“藏八宝”(又称“八吉祥”)之一。
与佛教的渊源。
《佛教器物简述》载:相传释迦牟尼诞生时,天上献上种种供品,此八吉祥即为天人所供,故密乘行人常用此来装饰佛坛。
其中,白色法螺代表佛陀的三条颈纹,表征着佛陀的法音如法螺一般广大悠扬,使人解脱、涅槃。
普通法螺为左旋螺,右旋螺极为稀有,比例仅为左旋螺的几十万分之一。
右旋白海螺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供器之一,历来成为供养上师、三宝的至为殊特、胜妙的供品。
右旋海螺藏语称为“东嘎叶起”,这种海螺曾是古代战场上的军号,当佛教传入西藏后,海螺变成了法螺,用于为佛教宣传教义,螺声再不会挑起战火,带给人们的是和平安谧。
《佛学大辞典》载:法螺其声远闻,以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其声勇猛,以表佛法之雄猛;又吹螺而号令三军,以譬说法降魔。
法螺作为法器,与一切法器一样,是帮助行人发起正念的工具。
清高宗曾撰《法螺赞》,认为这种“梵天之器”是“以演大乘,溥归佛旨”。
海螺为佛教八宝之一,紫禁城内或各地行宫的佛堂皆需陈设,从北京故宫梵宗楼内景中可见,佛前供案上正中除七珍、八宝、法轮等供器外,正中陈设一件白色法螺。
由此可见,法螺在宫廷众多佛教用器之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少林寺的佛教法器与供奉仪式
少林寺的佛教法器与供奉仪式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悠久的名刹——少林寺。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少林寺丰富多样的佛教法器和供奉仪式。
一、佛教法器的意义与分类佛教法器是佛教寺庙中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备了极高的艺术和宗教价值。
少林寺拥有丰富的佛教法器,其中包括金银器、雕塑、法器用品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法器的分类。
佛教法器主要根据其功能性质进行分类,包括礼佛器、祈福器、受用器等。
礼佛器用于供奉佛像、法师的舍利等,有助于修行者表达虔诚的心意。
祈福器则是用于祈福祷告的工具,如幡、轮等,象征着福慧广大。
受用器则是供修行者使用的法器,如念珠、香炉等,有助于提升修行经验。
二、少林寺的佛教法器1. 金银法器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寺庙之一,拥有许多珍贵的金银法器。
这些法器制作精美,品质上乘,不仅体现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还承载着佛教文化的价值。
金银法器中最有名的是《大悲咒》金字塔,这是一座用纯金打造的宝塔,上面刻有大悲咒,并镶嵌了无数的宝石,极具震撼力。
2. 佛教雕塑少林寺的佛教雕塑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雕塑是佛教寺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以佛陀形象为主题,展示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在少林寺中,最著名的佛教雕塑之一是“思茅菩萨像”,它形态逼真、神态庄严,令人顿生敬畏之情。
3. 经典法器除了金银法器和雕塑,少林寺还保存着大量的经典法器。
这些法器是修行者研习佛法的工具,如念珠、经筒等。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少林寺的木鱼,它是用特制的木材制成,用来念诵经文时敲击,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帮助修行者静心。
三、供奉仪式少林寺的供奉仪式始于唐朝,经过千余年的延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仪式流程。
供奉仪式以虔诚的心态、准确的动作和庄严的礼仪进行,体现了佛教信徒对佛教法器的敬意和崇拜。
当修行者将法器供奉在佛像前时,可以借此与佛陀建立起心灵的纽带,有助于修行者达到内心的宁静。
少林寺的供奉仪式通常包括三个步骤。
四方宝幢的详细介绍
四方宝幢的详细介绍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宝幢是佛教法器,象征着佛宝、法宝、
僧宝。
在众多宝幢中,四方宝幢的出现和发展最早,也是最引人
注目的。
四方宝幢在唐朝初期已是非常流行的佛门法器。
据《旧唐书·礼乐志》记载:“开元中,京师及诸州,皆作四方宝幢,各
高三四尺,以香木为之,上有莲花座。
”所谓“四方”就是指宝
幢的四个部分:宝、幢,是指宝幢座、宝幢盖和宝幢身。
据《佛学大辞典》记载:“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39年),
扬州大明寺僧行宽在扬州造四方宝幢座及四宝幢盖。
”由此可见,四方宝幢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从扬州地区传入中原地区的;而这
种宝幢的制作原料也很特别,它是以香樟木为材料,用传统工艺
制成。
据《道藏》记载:“南方诸寺造四方宝幢。
”据《开元释教录》记载:“今江南诸寺皆作四方宝幢座及四宝幢盖,以香樟木
为之。
”由此可见,四方宝幢是在唐代初期时出现的。
四方宝幢的造型也很独特:在一根柱上分为四面分别雕有四
个佛像、四个菩萨、四个天王的图案。
—— 1 —1 —。
无坚不摧的佛教法器“金刚杵”
无坚不摧的佛教法器“金刚杵”金刚杵,梵名Vajra 瓦支拉,藏语称“多吉”,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
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
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
相传,印度古代有位钦酪的仙人,他死后骨头变成了金刚骨,帝释天用它制成了金刚杵作为兵器。
佛教密教则用它来代表坚固锋利之智,可断除烦恼、除恶魔,因此其代表佛智、空性、真如、智慧等。
《大藏密要说》说,金刚材是菩提心义,能“断坏二边契于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
金刚杵有独股的、三股的、五股的、九股的,一般以五股的为多见。
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
曼荼罗海会之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
真言行者亦常携行,盖以此杵象征如来金刚智,用以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关于“杵”的质料,据陀罗尼集经第二说:金刚杵的材料,是用“金、银、赤铜、镔铁、锡”等五色金属合和而成。
由于质地固若金刚(即钻石),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也成佛教术语“金刚”的象征。
在佛教中,手持金刚杵最有名的是金刚杵菩萨。
他又叫金刚手、金刚力士、执金刚菩萨等。
因他手执金刚杵,常侍卫于佛,故名。
他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
在佛教里,他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尊,分别代表“伏恶、慈悲、智慧”三种特质。
根据佛家藏品的交易纪录,其中佛珠、鎏金佛像、金刚杵最为受欢迎,无数次刷新交易纪录,其中稀少罕见的极品“金刚杵”更是大受追捧。
在2011年一支大清乾隆年御制的青白玉金刚杵曾交易出200多万,现在其价值也早已翻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法器简介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3-7-3 22:48:27繁體版
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
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
兹将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列举如下: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
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
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
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
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
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
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
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四、板: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
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
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
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著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俗称小手磬。
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九、铛子: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
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十一、铙钹: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
十二、如意: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所持的法物,表示吉祥如意。
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
十三、拂尘:乃将兽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之物,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虫的工具,在佛门表示清除烦恼、尘垢的意思。
十四、香板: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者的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而有诸多名称: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称“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沈者,称“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监香”香板。
一般系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持用。
十五、念珠:念珠乃念佛时计数之用,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圆满、佛心的表征,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坏事外,也是美好的装饰。
除了上述所列之外,幢幡、蒲团、手炉、传炉、香炉、金刚杵、戒尺、毗卢帽等,都属法器法物之列。
法器具有报时集众、警策精进、伎乐供养、庄严道场等功能,如果敲打不如法,则会扰乱大众,因此,司法器者应以“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来自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