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合集下载

长春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长春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长春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其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两个核心概念。

仁,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礼,则是儒家思想中的行为规范,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主张通过礼来维护社会秩序。

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在儒家思想中,仁和礼共同构成了儒家的道德体系和社会秩序观。

材料二: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和演变。

从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到汉代的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是其代表人物。

B. 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仁是礼的基础。

C.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

D.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C2. 根据材料一,仁和礼的关系是什么?(3分)答: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3.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有哪些特点?(3分)答:儒家思想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在我心中,却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

她勤劳、善良、坚强,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4. 老舍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的什么情感?(6分)答:老舍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感激和怀念之情。

5. 文章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6分)答:文章中的母亲具有勤劳、善良、坚强的品质。

最新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50篇)

最新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50篇)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附解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花朱自清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

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

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

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

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

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

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

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

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

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

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

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

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

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

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

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

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

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

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题(一)学习能力广泛存在于动物界中,昆虫也不例外。

例如,昆虫的觅食行为不完全都是出自本能,它们也需要通过学习辨别食物的气味。

美国科学家利用一种气味加糖水(烟草天蛾的食物)以及另一种气味而无糖水,来训练烟草天蛾寻觅特定气味。

他们将微电极植入烟草天蛾的大脑对其在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的神经细胞活动和进食行为进行监测,发现它们的神经系统发生了剧烈的重组活动,从而将气味进行编码处理以便于大脑理解,表明烟草天蛾能够学会辨别代表食物和非食物的气味。

昆虫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是它们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

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的环境。

科学家已经证实,不同类群的昆虫其学习能力的大小是有区别的:昆虫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社会性昆虫的学习能力比独栖性昆虫强,如蜜蜂和蚂蚁的学习能力较强,行为也较复杂。

另外,同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学习能力差异也很大,并且各种昆虫都有一定的学习临界期限。

对于寄生于寄主不同发育阶段的寄生蜂来说,幼虫寄生蜂在寄主搜索过程中需要感觉的信号类别多、变异大,需要决策的步骤也较多,故学习能力最强,尤其是对植物气味的学习;蛹寄生蜂则次之,而且主要是对寄主气味的学习;而卵寄生蜂的学习能力最弱。

印记是昆虫学习行为的一个特例,只在其生命早期的一个被称为“关键期”的短暂时间内发生。

在关键期内,昆虫如果获得了对某种显著刺激的记忆,例如寄主植物的味道,巢穴的气味等,这种记忆就可以终生保留,并在需要的时候被重新唤起。

如果蝇在含有苹果提取物的人工饲料中饲养,则雌成虫在寻找产卵地点时就会对苹果表现出极强的偏好。

联系学习是昆虫学习的一个主要类型。

例如,黑芥子苷对菜粉蝶产卵具有刺激作用,可用黑芥子苷的刺激使其在不同颜色的纸上产卵,一旦产卵后,它就特别喜欢在此种颜色的纸上产卵,甚至在黑芥子苷不存在时,也趋向在此种颜色的纸上产卵。

因此,这种中立的刺激(颜色)就同有意义的刺激(黑芥子苷)联系起来了。

2017年高考语文《天嚣》阅读题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天嚣》阅读题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天嚣》阅读题答案2018-04-07 11:592017年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天嚣》你知道怎么写出正确答案吗?想要看看自己做得题目对了没有,就和小编接着往下看!《天嚣》阅读原文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情境语文测试题及答案高一

情境语文测试题及答案高一

情境语文测试题及答案高一一、阅读理解(每题3分,共30分)1. 阅读以下古诗文,回答问题:《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2. 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问题:《我的母亲》母亲总是忙碌的,她的双手从未停歇。

每当夜深人静,我们都已经进入梦乡,她还在灯下为我们缝补衣物。

问题:文中“母亲”的形象是怎样的?答案:文中的“母亲”形象是勤劳、无私和默默付出的。

3. 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问题:《岳阳楼记》节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问题:这段文言文出自哪位作者之手?描述了什么景象?答案:这段文言文出自范仲淹之手,描述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4. 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问题:《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他总是用温和的声音给我们讲解知识,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问题:文中的“老师”具有哪些特点?答案:文中的“老师”具有温和、幽默和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5. 阅读以下古诗文,回答问题:《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诗中“岱宗”指的是什么?答案: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诗中的“岱宗”指的是泰山。

6. 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问题:《秋天的怀念》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怀念的季节。

每当秋风起,我总会想起那些逝去的日子。

问题:文中“秋天”象征着什么?答案:文中的“秋天”象征着收获和怀念。

7. 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问题:《滕王阁序》节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问题:这段文言文出自哪位作者之手?描绘了什么景象?答案:这段文言文出自王勃之手,描绘了落日时分的壮丽景象。

8. 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问题:《童年》童年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那时的我们总是充满好奇和探索。

问题:文中“童年”具有哪些特点?答案:文中的“童年”具有无忧无虑、好奇和探索的特点。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的大脑非常奇妙。

通常,大脑包括1000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都同其他10000个脑细胞相互联系。

这些细胞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精密的网络,正是这个网络控制着我们的言语、饮食、呼吸和行动。

虽然大脑非常复杂,但其大致外形却很简单也很对称。

但奇怪的是,直到最近科研机构还认为,但却是主次有别的。

他们认为,大脑左半球居于主要地位;而右半球只是辅助性的,居于从属地位,擅长逻辑思考和分析,符合我们对大脑的一切预期。

而右脑是无语言能力的,是一个已经退化的人类器官。

20世纪50年代,美国神经学家罗杰斯佩里发现我们的大脑的确分为左右两半,但他指出:“对于所谓的从属或次要的右脑,有些权威人士甚至还认为它没有意识,然而实际上当大脑在从事某些智力活动时,右脑并非不如左脑,它只是不同于左脑。

斯佩里写道:“大脑似乎具备两种思维模式,分属左脑和右脑。

”左脑负责顺序推理,擅长分析和文字处理大脑的左右半球并不像开关那样运作,一边接通后,另一边就会断开。

事实上,大脑的两个半球都会发挥作用。

此外,神经科学家一致认为,大脑两个半球的作用截然不同。

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

不知为什么,人类似乎很自然地倾向于以对立的方式来看待生活。

如东方对西方、火星对金星、理性对感性,以及左对右。

但通常情况下;如果非要如此,则会很危险。

比如,人就会变得冷漠;而空有情感却缺乏逻辑,钟表永远不准,公车也总是晚点。

说到底同样,我们的大脑也是如此。

它的两个半球是协同合作的,正如一个管弦乐队,都会使整个演奏十分糟糕。

正如麦克马纳斯所说:“无论人们多么想孤立地看待左右大脑,它们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单一整体,而右脑负责综观全局。

把左右脑结合在一起,人们就拥有了强大的思考能力。

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

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

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十年寒窗标记的生活刻度难以磨灭,伏案苦读也没法用一句“俱往矣”概括,高考注定将是莘莘学子生活之书里浓墨重彩的章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真题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高一语文阅读理解专训-诗歌阅读与鉴赏-咏物抒怀类

高一语文阅读理解专训-诗歌阅读与鉴赏-咏物抒怀类

诗歌阅读与鉴赏-咏物抒怀类【知识梳理】1.概念:咏物抒怀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所咏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怀: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