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标细化解读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旨在教授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的加减法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笔算和使用计算器计算。
小数加减法是解决实际问题和继续研究数学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我们可以不用竖式,直接说出或写出得数。
对于较复杂的加减法,我们则提倡使用计算器计算。
掌握这些技能可以加强加减法的概念,更好地掌握常用数量关系。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通过编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答,可以加强加减法的概念,更好地掌握常用数量关系。
全单元编排了三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小数加法和减法是结合在一起教学的,因为加减法的计算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如何写竖式、按照什么顺序计算、如何在结果中标出小数点、如何简化得数等。
将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教学,可以发挥知识联系的作用,提高效率。
将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还能体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有利于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扩展到小数加减法中。
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教学小数减法编排了两道例题,比小数加法的例题多。
这是因为小数减法的情况比加法复杂。
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或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计算会比较顺畅。
如果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则容易出现计算错误。
因此,教材对小数减法的教学安排比较细致。
多的一道例题专门针对计算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授笔算,它是学生必须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次是教授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这可以避免繁琐的笔算,提升计算能力。
在设计算法的探究过程中,我们要因势利导,根据实际情况来完善算法。
通过由表及里的方法,可以促进算法的完善和发展。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但是,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才能实现相同数位对齐,而整数加减法只需要把右边末位对齐就可以了。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二、课标分析1.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三、教材分析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这节课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习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
四、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
学好这部分知识,将对今后系统学习小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五、教学策略设计尽管学生是初次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课前情境的创设唤醒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课中借助学生的合作探究发现新知,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六、教学目标1.明确小数加减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通过合作、讨论、展示等探究方法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3.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4.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七、教学要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是数位不同的小数竖式加减。
八、教学准备教师——电脑课件学生——课前完成一份物品的价钱调查表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出示课件)教师:这是哪儿?你们去过吗?(去过)你们最喜欢到超市干什么?(买好吃的)(买玩具)……昨天老师也去超市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展示部分商品价格表)。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标解读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初步形成数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进行简单的小数的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二、课标解读(一)选取生活素材,培养应用意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
因此,教材在编排上,都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来开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活动的。
例如,本单元以买书购物情境为背景引入教学,将计算融于这一现实背景下,分别引出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等教学活动。
通过将学生置于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使小数计算成为一种学习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计算,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二)调动已有经验,实现知识迁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
在本册教材种学生还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打下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
例如,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例1、例2的学习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而例2学习的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又是以例1学习的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为基础的;例3是从一步小数加减法计算发展到两步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就能以例1、例2知识为基础,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迁移、类推,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算能力,体会到算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并为后面例4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数新课标知识点总结
小数新课标知识点总结一、小数的认识与比较1. 小数的引入小数的引入是指在自然数的基础上,引入了小于1的数,这些数来自分数的分式形式,以小数点为标记,通常已知分数形式的数转化成小数形式的数,小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2. 小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小数是指整数部分后面紧跟着一个小数点,小数点后面是一些数位的表示法,数位表示了小数的大小。
表示法有固定表示法和循环表示法。
3. 小数的比较小数的比较是指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的确定,一般先将两个小数进行同类化,然后逐位比较大小,决定其大小关系。
二、小数的四则运算1. 小数的加法小数的加法是指相同位数的小数进行相加,首先按位对齐,然后逐位相加即可。
2. 小数的减法小数的减法是指相同位数的小数进行相减,首先按位对齐,然后逐位相减即可。
3. 小数的乘法小数的乘法是指小数和小数,或整数和小数进行相乘,乘法分为竖式法和列式法。
4. 小数的除法小数的除法是指整数或小数被小数除,分为竖式法和列式法,首先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行对齐,然后进行小数点移动和小数位数确定。
三、小数的应用1. 小数的化分小数的化分是指将一个小数分子中的分数单位转换成其他分数单位。
2. 小数的化简小数的化简是指将一个小数的分子和分母约分化成最简分数的形式。
3. 小数的换位小数的换位是指小数以及小数的分式形式的相互改换形式。
4. 小数的分数收敛性小数的分数收敛性是指一个小数能够用多种分数形式表示,又称其化成最简分数收敛性。
四、小数的认识和延伸1.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是指小数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的性质,例如小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等。
2. 小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小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是指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时的规则和步骤,需要熟练掌握。
3. 小数的应用问题小数的应用问题是指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利用小数进行问题求解的实践应用,例如计算、数据处理、经济等方面。
以上就是小学新课标数学知识点的总结,对于小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应用及认识和延伸都有所涉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第一段,教材第47~51页的例1、例2和练习八,主要教学小数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第二段,教材第52~56页的例3、例4和练习九,教学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以及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第三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已经通过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初步理解了如下数学事实:第一,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第二,小数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第三,笔算加、减法的基本程序及进、退位的规则。
因此,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再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算理、明确方法。
如果学生把小数点对齐,则可让他们联系已有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在讨论中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如果学生把小数末尾的数对齐,则可先引导学生通过估算发现错误,再引导他们分析错误原因,在讨论中明确: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而小数末尾的数对齐,并不一定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适当指导学生计算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的题目。
这类题目是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难点。
难在哪里?一是难在写出的竖式与学生已有的认识存在矛盾。
如3.4-2.65,列出的竖式中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而减数的百分数有“5”。
面对这一与已有认知相矛盾的情境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二是计算过程往往涉及退位或连续退位,而退位本来就是学生计算减法的难点。
教学时着重应抓住两个环节。
第一,启发学生想到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0。
以计算3.4-2.65为例,列出竖式后可以提示:这道题要从哪一位算起?百分位上要算几减几?如果学生基础较差,也可以先把题中的3.4元和2.65元先分别改写成以“分”作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以帮助学生在计算小数减法时打开思路。
新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教材分析
《小数加、减法》教材分析例1教学小数位数相同的两个小数的加、减法。
例题通过求两本书价钱的和与差引起学生的思考。
(1)笔算前的估算很重要,估算的方法比估算的结果更重要。
把估算与笔算结合起来,估算与笔算相互验证,既起到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又使学生对笔算的结果认可。
(2)调出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索,进行尝试。
用类推的方法进行学习,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3)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把握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这一要点上。
(4)因为货币中元、角、分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也都是10,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百分位上表示的是分,十分位上表示的是角,所以要把元、角、分与小数的数位结合起来,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认真、仔细地进行正确计算。
“练一练”:第1题,是数形结合的题目。
第2题,竖式计算,是形成性练习。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完后自觉检查的习惯,以提高一次正确率。
例2教学整数减小数的减法,是以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找钱的实际问题呈现的。
(1)笔算前首先要估算。
把34.8元看成35元,50减35得15,即应找回15元。
因为估算时把减数往大看了,所以实际的结果要比15大一些。
要把估算与笔算结合起来,让估算与笔算相互验证,既起到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又使学生对笔算的结果认可。
(2)调出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索,进行尝试。
用类推的方法进行学习,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教材中两种竖式的书写方法都是可以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这一要点上,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例3是小数加、减法的估算问题。
第一次估算是把每件商品的价钱都往高了估,总价不足40元,所以带的钱肯定够买一支圆珠笔的;第二次估算是把每件商品的价钱都往低了估,总价超过了40元,所以带的钱肯定不够买一支钢笔的。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3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3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对运算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与整数运算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和运算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巩固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能灵活运用小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能理解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生活情境,引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理解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讲解和指导,突破教学难点。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
6.拓展应用:学生运用小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_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个信息窗。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增强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科学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小数的加减法,老师这里有几道题要考考大家。
(出示课件)1.口算0.6+0.3=0.9 0.6+1.2=1.81.2-0.4=0.8 1-0.8=0.25.3+3.7=9 7.6+1.4=97.9-0.9=7 12.5-2.5=10【学生口答,教师指导,特别是5.3+3.7=9 7.6+1.4=9 7.9-0.9=7 12.5-2.5=10这几个题的结果末尾的0去掉,依据是小数的性质】2.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的加减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指导: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计算时从低位算起,加法出现满十的情况要向前一位进一,减法出现不够减的情况,要向前一位借一并把它当十计算】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今天我们将走进《奇异的克隆牛》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一下“小数的加减法”。
(出示课题,板书:小数的加减法)二.探究新知,建模明理1.提出问题,旧知解题师:克隆技术是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我国的克隆技术则居世界的前列。
(出示图片)师:这是2003年10月,在我省的莱阳农学院出生的一对克隆牛健健和壮壮,仔细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图片的信息,学生可能会提出:‘‘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师:怎样列算式呢?(学生可能会说:0.77+0.03)师:结果是多少?(学生可能会说:0.8或0.80)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会说:口算或单位换算)2.尝试竖式,感知算理师: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吗?试一试。
《小数加法和减法》优秀说课稿
《小数加法和减法》优秀说课稿《小数加法和减法》优秀说课稿范文《小数加法和减法》优秀说课稿1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47、48页。
一、说教材: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这部份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份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份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探索、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
按照自主探索―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在自主探索、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预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便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数位、小数的写法和读法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以后学习小数乘除法以及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时,容易混淆数位,对小数点的处理不够准确,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练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处理小数点,避免在运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活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小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演示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演示,讲解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4.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笔算练习,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合在一起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
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
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
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
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第二,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
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较繁的加、减计算;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三,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还有通过计算反映病人体温的变化情况、统计家庭里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1.因势利导,设计算法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促进算法的完善发展。
学生在三年级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由于两个加数、被减数和减数都是一位小数,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
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并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
本单元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例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
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
把小数点对齐不是教材和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联系已有经验,经过体会得到的。
求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是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计算。
教材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算,预计可能出现两种列法,一种是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列,另一种是把两个加数的末位对齐着列。
教材接着让学生研究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
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而是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小数加法和减法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小数加法和减法_人教新课标《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95至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
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
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学目标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5、教学预备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女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两幅画面,投影仪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还能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继续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笔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
小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继续学习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都经常会用到。
小学数学里,不是很繁的小数加、减法,一般用笔算。
较繁的加、减法,提倡用计算器计算。
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不写竖式,直接说出或写出得数。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结合加、减计算,编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答,可以加强加、减法的概念,更好地掌握常用数量关系。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笔算小数加、减法(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例2笔算小数减法(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例3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从表格里可以看到,小数加法和减法是结合着一起教学的,这是由于加、减法的计算有许多相近的地方。
如,怎样写竖式、按怎样的次序计算、怎样在结果里点出小数点、怎样化简得数等。
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教学,能发挥知识联系的作用,提高效率。
加、减法相结合,还能体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有利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扩展到小数的加、减法上。
从表格里还能看到,教学小数减法编排两道例题,比小数加法的例题多。
这是因为小数减法的情况比加法复杂,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或者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计算会比较顺当。
如果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则容易发生计算错误。
所以,教材对小数减法的教学安排比较细致。
多的一道例题,专门针对计算难点。
本单元先教学笔算,它是全单元的重点,是学生必须获得的基础知识、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
再教学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能避免繁琐的笔算,提升计算能力。
(一)因势利导,设计算法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促进算法的完善发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是一致的,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1.主题图编写意图(1)选择对学生有感染力的体育运动为背景.呈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跳水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以及该项目中金、银、铜牌得主的跳水成绩.通过观察照片,让学生回味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创造的辉煌成绩,使学生体会一种自豪、一种激励,体会人类运动技巧给世界带来的无限风光.(2)选择与小数计算紧密联系的运动项目为素材.奥运会中,许多项目的成绩是通过小数计算来决定的.教材选择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这一项目,是因为这项比赛过程的成绩计算就是小数加减计算(两位小数)的内容,而我国奥运健儿在此项目中荣获金牌.这样选择,既让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又使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教学建议(1)以人类崇尚的体育运动为背景,学习小数加减法.教学时,除显示主题图,还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显示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获其他项目金牌的图片,以及用小数记录他们获奖成绩的情境,由此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也可在此基础上,选用本校、本市学生运动会中的内容(图片、用小数记录的各项成绩)作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素材.(2)引导学生自主说出主题图下面表格的内容.教学主题图下的表格时,可让学生说一说:①表头分了哪三类?(国家、运动员、奖牌)②金、银、铜牌的得主各是哪几个国家的运动员?③从中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我国运动员的决赛成绩比加拿大的高多少分?比俄罗斯的高多少分?……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2.例1.编写意图(1)由本单元主题图创设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通过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全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入小数加减法.教材用表格呈现我国运动员和加拿大运动员在第一、第二轮动作后的得分情况,呈现父子二人在知道得分后兴高采烈的对话:“中国队领先3.6分”、“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111.60分”、“现在领先12.6分”……父子二人的对话促使学生思考:“3.6分、111.60分、14.6分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样,为了解决这一个个的实际问题,小数加减运算便产生了.(2)以故事形式动态呈现小数加减法.与以往教材编写加减法的顺序不同,本例题是先学减法,再学加法,是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由于要知道“第一轮动作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数减法的学习.接着,要知道“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所以再学习小数加法.这样安排,合乎情理,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3)给学生提供自主计算与交流的空间.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何笔算,教材没有给出详细过程,只有计算结果.如,竖式中的“3.60、111.60”是怎样算出来的,教材没53.4053.40-+49.8058.203.60111.60有任何说明.它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空间,它刻意让学生经历自主列竖式、自主计算的全过程,它迫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学生有了这一自主探索的经历,就多了一次自主获取知识的体验.教学建议(1)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本例题将故事、表格、数据、计算、思考融为一体,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怎样让学生读懂这丰富的画面、理解其中的数学意义呢?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如例1中上面一部内容,教学时应让学生有序的陈述自己理解的信息:①例题中的事情(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②表格的意思,特别说出我国和加拿大运动员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第一轮得分的情况;③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父:中国队领先3.6分,子:差距还不到4分.)(2)设计让学生自主计算的教学过程,突出算理和算法.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一知识经验,设计好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计算、合作交流的过程.①先教学减法.出示例1中上面一部分内容时,不出现小数减法的竖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两个数据发问:“中国队领先多少分?”或者根据父子二人的对话“中国队领先3.6分”提出问题:“这3.6分是怎么得来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小数减法,同时让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学生计算后,应引导说一说:·如何列竖式?(突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如何计算?(突出退位的过程.)·竖式中的结果3.60与图中父亲说的“3.6”有区别吗?(突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结果简化.)②再教学加法,并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例1中下面一部分内容的情境是上面一部分的继续,是故事往下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学时,同样不要出现加、减法竖式,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或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111.6分和12.6分是怎么得来的?”然后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用加法笔算)计算的结果“111.60”还可以怎样写?为什么?·要求中国队第二轮后领先多少分,怎么解答?学生中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如:方法一:53.40+58.20=111.6049.80+49.20=99111.60-99=12.60方法二:53.40-49.80=3.6(利用前面的结果)58.20-49.20=93.6+9=12.6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简洁性.显然,方法二从计算数据来看,更简单,且充分应用了已获取的相关条件(3.6).·对比两种解法的结果:12.60与12.6,突出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3.例2及“做一做”.编写意图(1)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总结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小数加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不要求学生记忆,只要理解就行,教材组织学生应用交流的方式,共同总结出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通过交流,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理解如果得数的末尾有0,就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0去掉,使小数的书写简洁.(2)通过“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同时会用不同的方法,包括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验算.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逐步有序的总结出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总结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分两步进行:①先让学生根据例1中各竖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这时,学生总结是凌乱的,不完整的.②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2)提醒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两位小数加减法,计算容易出错.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提醒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除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检验,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检验,帮助提高使用计算工具的能力.(3)“做一做”中的第1题是人人都必须完成的基本练习,应要求学生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验算,能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作出正确与否的评判.(4)“做一做”中的第2题突出计数器在小数计算中的工具性作用.学生作业时,可提出要求:先用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4.关于练习十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题,是小数口算练习,它综合了两方面的知识: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学生计算如果出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粗枝大叶、计算不专心造成的,如看错数据,手写的与口算的内容不一致等;二是由于100以内的口算不过关或算理不清楚造成的.这时,应及时帮助学生查找其中原因,及时纠正错误.第2、5题,是小数加减的笔算练习.应要求学生:(1)将笔算竖式尽可能写得漂亮些;(2)仔细计算;(3)自觉验算,知道如何判断自己计算的正误.第3、4题,是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3题可改成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看到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将小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小数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4题通过计算电话费和上网费,使学生对复式统计表有进一步的认识.第6题,结合人民币、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进行小数计算.这样的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用得极为普遍.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第7、8题,是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练习.第7题通过购买足球和排球,使学生体会组合的思想方法,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第8题有着良好的教育功能,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方面的信息:某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纪录和世界纪录;另一方面通过计算这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纪录和世界纪录的差距,体会我国要赶超世界一流水平,还须付出更大的努力.5.例3.编写意图(1)以学生的家庭生活(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为背景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本例创设的学习情境类似例1,它来源于学生的家庭生活.通过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随比赛的进程而产生的,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要解决“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的问题,教材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尽管这三种思路的思维水平处于同一个层面,但它显现的意义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当思维的角度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法.(3)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学习型家庭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本例通过一家三口计算自行车运动员未完成的里程数,塑造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家庭榜样.通过本例的学习,使学生不但会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和爸爸妈妈共同学习的向上愿望,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建议(1)继续让学生自主阅读题意.与例1的学习类似,先让学生自读题意,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表述的空间,如同桌互说、自愿上台说.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分步骤呈现例3.①可利用课件或教学挂图先出示例3的上面一部分,即问题部分.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让他们自主解答“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②在学生自主解答的基础上,再出示例3的下面一部分.先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自己书写解题算式,自己向全体学生解说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三个不同的综合算式,从中发现算式483.4-(39.5+98.8)与算式483.4-39.5-98.8是相等的.(3)使学生懂得使用计算器进行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计算.让学生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一方面检验自己笔算的结果,另一方面熟练使用计算器的方法.6.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题,是经常要进行的口算练习.练习时,既要引导学生用常规方法口算,更要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使口算也能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载体.如,口算“7.1-3.5”时,可以这样口算:7-3.5+0.1,也可以这样口算,“7.1-3-0.5”.它灵活应用了题中数据的特点,使口算不但算得正确,而且灵活.第2题,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另一种表示方式,用这种方式呈现,一方面体现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避免了老面孔带来的单调感,可提高学生计算的乐趣;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还渗透了函数思想.如,当一个加数不变(5.47),另一个加数变化时,和也要发生变化;减数不变(9.86),被减数变化时,差也要发生变化.第5、6题,都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呈现的方式和要求略有不同.第5题不带括号,只须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第6题中带有括号,须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算完后还要验算.练习时,应提醒学生看清算式再计算.第3、4、7、8题,都是需要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每题解答后,都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第9题,是突出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先将分母为10,1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进行计算.第10题,突出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日常“流水”账,十分准确、方便、省时.第103页的思考题,可让多数学生参与练习.应引导学生先画示意图表示题意(如图),然后根据数据特点用简便方法计算.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的高度为:4.9+(4.9+9.8)+(4.9+9.8+9.8)+(4.9+9.8+9.8+9.8)=4×4.9+6×9.8(或8×9.8)(尽管这时学生还未学小数乘法,但用计算器可以计算.)=78.4(米)7.例4及“做一做”.编写意图(1)以校园体育运动为背景,学习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学校体育运动是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学来描述、记录运动员的成绩是学生熟知的.本例以某班四位同学参加4×50米接力赛为内容,以这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为素材,引入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显得十分自然.(2)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教材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小莉和小红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出两种算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小数加法运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教学建议(1)为了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除教材提供的例4外,还可以补充一些例子.如,计算3.56+1.60+2.44和1.60+(3.56+2.44)两个式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让学生计算2~3组这样的式题,使学生体会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后仍然适用.这个过程,使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合理性.(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关于本例的计算,学生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学时,应给学生一定的独立计算时间,让学生能充分展示个性化的计算思路.如,有的学生根据4个加数中的整数部分相同的特点,这样计算:8.42+8.46+8.54+8.58=8×4+(0.42+0.58)+(0.46+0.54)=32+1+1=34上述算法中,既有加法的运算定律的应用,也有根据数据特点将加法转换成乘法,使计算更加简便.教师对这些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简算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适当的评价,使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是上升为一种技巧.(3)“做一做”中第1题的填空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加法运算定律的练习.练习时,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通过这组填空题的练习,真正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内涵.第2题中的简算有的要用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的要用到减法的运算性质,如计算5.17-1.8-3.2,就要用到减法的运算性质.练习时,须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思考清楚了再下笔.8.关于练习十八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2题,是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练习.练习时,应让学生写出简算步骤,并说明理由.如,计算“1.29+3.7+0.71+6.3”,其过程如下:1.29+3.7+0.71+6.3=(1.29+0.71)+(3.7+6.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10=12第3题,是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算的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按序如下操作:①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数据特点作出判断,看看能否简算;②若能简算,则想清楚是利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还是利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算;③写出简算过程.第4、5题,是加法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4题的练习背景和计算方法是例题4的继续.练习时应注意两点:①表中最后一栏“可能的总成绩”表示的意思应让学生自己解释.在明确所求问题的情况下再进行计算;②由于本题中所有小数的整数部分都相同,可提示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简算.第5题,练习的素材来自生活中常用的购物发票.通过模拟售货员计算购物的总价和交易找零的余款,使学生学会看懂发票的内容,理解发票的作用,提高生活适应能力.练习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发票中的方框里要填什么,怎样列式,然后再动手做.做完后再用计算器检验.第7、8题,是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练习.第7题以我国20年来(1978~1998年)城镇及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为素材,引发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中,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又应为后续学习小数的乘除法做好准备.如,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199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是1978年的几倍”时,学生的解法可能有如下几种:(1)9.3÷3.6≈2.5(多数学生不会笔算,只能用计算器算.)(2)3.6+3.6=7.2(199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大约是1978的2倍多一些)(3)9.3-(3.6+3.6)=2.1(大约是2.5倍)对于上述第(1)种解法,可引导学生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否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讨,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第8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到关于世界人口情况方面的信息.练习时,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让学生知道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口,从而体会控制人口增长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大策略.第9题,是例1的继续.通过计算三个国家运动员5轮跳水的总成绩,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简算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确实有着广泛的作用.练习时,可采用比赛的方式,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真正掌握“对、快”的一般方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解析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解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的。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步的学习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小数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把探索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把整数减小数作为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加法的算法问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竖式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
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第一课时小数加、减法一、教学目标的设置: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依据一:《课程标准》1、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1)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2)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3)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本单元从人类五彩缤纷的生活中选择体育运动为背景,选择运动员在某些运动项目中的得分情况或运动器材的价格为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素材。
它紧密联系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的骄人成绩,联系学生在学校的运动情况,联系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人或事来开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活动。
这样的选择十分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强身健体的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小数加减法,能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计算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学情分析: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
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通过课堂观察、提问,检测目标1、2的达成。
2、利用做一做的1、2,检测目标3、4。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一、创设情境,目标导学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在看跳水比赛时,你们最关注什么?大家爱看的跳水比赛的得分都是用小数来记录的。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前两轮的成绩出来了,仔细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回答,屏幕显示)第一轮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第二轮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前两轮中国队共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2.目标导学师: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师: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小数的加减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尝试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刚才的问题啊?二、尝试练习1.师:下面请每人选择一个问题自己常识列竖式解决。
2.师;接下来四人一小组,按屏幕上面的要求交流一下。
交流:①你是怎样列竖式的?为什么要这样列竖式?②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异同?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三、学生汇报,教师点拨1.汇报点拨学生汇报时,要求说清楚计算过程和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汇报采取学生先互评,老师再补充点评的方式。
师注意点拨:①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或数位对齐。
②数位不相同时,哪些地方需要补0。
③得数是小数时,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④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总结归纳师:通过刚才的尝试和交流,你们能不能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先小组内说一说。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当小数位数不同时,要把被减数末尾的0补齐。
结果中不要忘记点小数点也不要忘记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注意这些。
四、变式练习1.同心协力夺红旗游戏规则:每组每人做一题,四人都作完,组长迅速跑上台夺红旗,看哪组又对又快。
9.8+6.28 7.2-6.45 5+0.41 50-3.75学生板演并指名讲评,师适时点拨。
重点让学生讲清首先小数点对齐,数位不同时,什么情况下补0。
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补。
2.验算师:小数的加减法很容易出错,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计算结果呢?请演算你刚才作的那道题。
1.课本97第2题五、全课总结。
评价一下你这节课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教学目标的设置: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一:《课程标准》1、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1)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2)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3)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本例创设的学习情境类似例1,它来源于学生的家庭生活。
通过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
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随比赛的进程而产生的,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2、学情分析:在学生自主解答的基础上,再出示例3的下面一部分。
先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自己书写解题算式,自己向全体学生解说自己的想法。
再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三个不同的综合算式,从中发现算式483.4-(39.5+98.8)与算式483.4-39.5-98.8是相等的。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掌握运算顺序,能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通过课堂观察、提问,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第102 页5题检测目标1、2 。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一、复习铺垫:1、口算:0.4+0.6= 0.83-0.6= 0.2+0.78= 1-0.05=0.73-0.23= 2+2.8= 9.2-6= 0.15+0.7=5.2+2.8= 3.63+6.37= 0.72+0.28= 3.4+2.6=2、出示:854-432+573= 318-(59+36)=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请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出示例6:30.5+4.6-8.74 16-(7.28+3.02)指名学生上黑板试算,再说说运算顺序。
3、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4、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9.7-4.18+3.5 7.4-(3.26-2.3)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备本上.5、教学例7(1)出示:0.4+0.8○0.8+0.4(2.6+5.3)+1.7○2.6+(5.3+1.7)学生填做。
提问:第一组题的结果相等吗?第二组的结果呢?你从这两组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里字母表示的加法运算定律里,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
(2)出示例7:4.8+8.63+5.2+0.37指名试算,并说说解题理由,说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集休评讲,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结: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更简便。
6、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评议怎么想的,运用什么定律的三、巩固练习:1、计算练习第2题。
2、练习四第3题第一行3、练习四第4题第一行做后评议怎么想的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样收获?五、作业:练习四第三、四题没做的题第三课时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教学目标的设置:(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