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域外传播研究的门径
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
![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7fe3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3.png)
1、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等方式进 行的。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对外传播制度还处于较为原始和不成熟的阶段。
2、近代时期: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帝国主义的扩张,中国的 对外传播制度开始逐渐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对外传播制度 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3、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的 效果和针对性
在目前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和针对性是非常必要的。一方 面,我们需要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需求和文化背景,制定更加精准的传播 策略;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国际舆论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此 外,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关键因素之一。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素养。
2、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和交 流障碍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中外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对外传播带来了一 定的挑战。例如,中国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 自主。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这些文化差异,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 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当前对外传播 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史前史
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时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多思想 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他们的思想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 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最为广泛,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家庭伦理和个人修养等 方面的内容。
古代史
古代史时期,中国传播研究主要的是文字、书籍和官方的传播。自汉代开始, 中国出现了纸张和印刷术,这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此外,官 方还设立了驿站和信鸽传递信息制度,以保持政令的畅通。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网络社交平台、博客等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这些新兴 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和分享途径,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 发展。同时,这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复杂化,如网络谣言、虚假新闻等问题逐 渐凸显。
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译介与传播
![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译介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f3d6d4c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6.png)
工程咋就成了窝心工程》《制止餐饮浪费要从娃娃抓起》等作品,就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尝试。
四、结语新时代新业态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一个优秀的编辑要能够忍受寂寞,坚持自己的本心,并且在新时期还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职业角色,从而提升实际的编辑效果。
[12]广播新闻编辑要在培育厚植职业广播情怀的同时,切实“坚持广播新闻主体地位,遵守广播新闻传播规律、勿忘人民广播的优良传统”[13],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这是做好广播新闻编辑的关键所在,也是广播事业不断发展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1]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2]闫晓明.新型广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2).[3]曹凤礼.扎实推进地市级广电媒体深度融合:以商丘广播电视台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3).[4]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和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5]赵明昊,王丹.守正创新,让主流声音更响亮[N].光明日报, 2018-12-22.[6]央广网.广播仍然是使用最广泛和高可信度的媒介[EB/OL]. //hyzx/20220228/t20220228_525753359.shtml. [7]任爱熙.如何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报道理念[J].新闻爱好者,2021(8).[8]林圣忠.浅谈全媒体环境下采编工作创新[J].新闻实践,2011(3).[9]王云长.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N].光明日报,2018-9-20.[10]韩瑞娜,周小普.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脉动:中国广播新闻的时代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2).[11]韩瑞娜,周小普.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脉动:中国广播新闻的时代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2).[12]吴曦.浅析当前图书编辑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 2021(12).[13]何平.坚定“四个意识”坚持守正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EB/OL]./2020-08/18/c139298877.htm.(作者为商丘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总监,主任编辑)编校:董方晓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影响,不同文化理念和意识都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和交融。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c974793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8.png)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籍外译是指将中国的古典文献、典籍、文化经典等翻译成外国语言,让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和传统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古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使得中国的文化与智慧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诗词、经史、哲学、艺术、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
这些古籍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展示了中国人民多元而博大的精神世界。
通过将这些文化遗产翻译成外语,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古籍外译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翻译人员的专业培养和素质提升,提高对中国古籍的理解和翻译水平。
其次,要加强对外传播与推广古籍翻译成果的工作,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古籍的翻译成果,增强古籍外译的影响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翻译成果的前沿性与创新性,挖掘更多有价值且具有代表性的古籍进行翻译。
总之,中国古籍外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加强翻译工作的力度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的大国风范和独特魅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古籍外译的推动下,中国文化将更好地融入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展开和主题论述。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在概述中,会简要介绍中国古籍外译的背景和现状,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而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在引言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内容的简要描述。
最后,目的部分会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论述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提出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来探讨和分析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01本科通识课“汉学与域外汉籍导论”课程大纲
![01本科通识课“汉学与域外汉籍导论”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9868d4ac850ad02de804122.png)
本科通识课“汉学与域外汉籍导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文)汉学与域外汉籍导论(英文) Introduction to Sinology and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s课程类别:本科生通识课编号: 学时:30学时主编姓名:李晓红单位:职称:主审姓名:单位:职称:授课对象: 本科生专业:年级:编写日期:2010年 6月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启发学生自觉树立跨学科与跨国别的读书治学眼光,教学目标主要有如下二项:1.了解国际汉学成果和学界前沿动态,感知中国文明在世界中的图景,并掌握获取国际汉学研究信息的方法。
2.了解汉籍的流播、典藏与利用,感知中国文明的丰厚遗产与研究空间,并掌握获取汉籍典藏信息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1.教师分专题讲授各国汉学研究与汉籍典藏概况,并介绍中山大学图书馆外文文献中汉学相关藏书。
2.指导学生进行汉学与汉籍信息搜索实践。
按修课学生人数,平均分组,各组学生负责调查授课前一年(例如2010年授课,则调查2009年)各汉学专题研究与汉籍整理的进展,撰写综述报告,作为选课考核依据。
三、使用教材教材:见时间安排表中所列,任课老师提供。
参考阅读书目(主要选择学生较易取用之书):1.莫东寅:《汉学发达史》,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2.桑兵:《国学与汉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新版。
3.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5.张宝三,杨儒宾编:《日本汉学研究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刘顺利:《朝鲜半岛汉学史》,学苑出版社2009年5月版。
7.王小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刘玉珺:《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9.金程宇:《域外汉籍丛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
中国儒学传承与海外传播
![中国儒学传承与海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217f41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f.png)
中国儒学传承与海外传播中国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儒学传承与海外传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儒学传承与海外传播的发展与现状。
一、历史中国儒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儒家经典的核心——《论语》、《孟子》等著作,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经典中,儒家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不仅为中国历代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儒学的传承始于孔子,最早由传统的弟子们统一整理记录下来。
汉代时儒学发展出了更加系统的学派,各个学派之间的争执和统一不断地影响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代是儒学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当时的儒家思想对后来几百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明清两代,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和替代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儒学状况有所衰落。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播了千年之久,却在近代中国却失去了传统的主导地位,但是现代的儒家思想通过海外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现状中国儒学在现代的传承一直都有所发展,现代儒家学者们不断地努力,尝试将儒学理论与现代科技、文化、社会相结合,使儒学得以创新和发展。
在海外方面,中国儒学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可,包括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
除了传统的儒家学术研究,现代儒学还涉及到一些具有国际性和跨文化的研究,例如儒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学与环保、儒学与和平等。
这些研究的方向和主题虽不同,但通过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和探究,得到了跨文化对话和经验的共享。
海外的儒学传播除了学术领域,文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例如,从2004年起,全球各地的孔庙、孔子学院等机构陆续成立,为海外人士提供了学习中华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机会,这些机构的成立也为中国儒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舞台。
古代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传播
![古代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b7f0746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3.png)
古代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传播古代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话题。
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工具,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传播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正是通过历史上各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古代文学艺术得以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古代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传播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交流活动。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中,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商人、使节和旅行家的互动,东方的文学艺术作品开始传播到西方,西方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传播到东方。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物质和贸易的交流,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古代,文学艺术的传播主要通过口口相传和手抄本的方式进行。
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会将自己的作品抄写成册,然后传给朋友和同行。
这些手抄本在传递中逐渐被添加和修改,形成了不同版本的作品。
这种传播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更是一种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手抄本的传播,古代文学艺术得以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流传,并且不断演变和发展。
古代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传播还受到政治和宗教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君主和贵族们通常是文学艺术的赞助者和保护者。
他们会邀请文人士大夫们到宫廷中演唱和表演,以展示自己的文化和权力。
这种宫廷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展示,更是一种政治和社会的宣示。
通过这种方式,文学艺术得以在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中传播,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古代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传播还受到语言和文字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系统。
这种语言和文字的差异给文学艺术的传播带来了困难。
然而,正是通过翻译和适应,古代文学艺术得以跨越语言和文字的障碍,传播到不同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转换。
通过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得以实现,文学艺术的价值也得以传达。
古代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通过文学艺术的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得以实现。
近十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述评
![近十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44afe62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c.png)
近十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述评本文旨在总结近十年来中国域外汉籍研究的发展状况、研究方法、主要成果与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发现域外汉籍研究主要集中在汉籍的起源与历史演变、传播与交流、研究现状及问题等方面。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以上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过去的十年里,域外汉籍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众多学者对汉籍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汉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汉籍逐渐流传到周边地区。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汉籍的起源应该从秦汉时期算起,因为这一时期汉字的统一为书籍的流传提供了基础。
尽管存在分歧,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域外汉籍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在汉籍的传播和交流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者们对汉籍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大量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通道传播的汉籍。
对域外汉籍在欧洲、北美等地区的传播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于汉籍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如与佛教、伊斯兰教等的相互影响,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在研究现状与问题方面,域外汉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研究方法单一,缺乏跨学科的视角。
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存在诸多空白领域。
例如,对于域外汉籍在非洲、大洋洲等地的传播尚需进一步探讨。
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汉籍本身,而对汉籍所反映的物质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
近十年来中国域外汉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未来研究应注重跨学科视角的引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以期为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和学术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英语听力理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也是国内外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热点。
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左传》《史记》等中国典籍在西方的翻译与研究——美国著名汉学
![《左传》《史记》等中国典籍在西方的翻译与研究——美国著名汉学](https://img.taocdn.com/s3/m/30d5dd80b7360b4c2e3f64ba.png)
2019年5月 第42卷第3期外国语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May 2019Vol.42 No.3文章编号:1004 -5139(2019)03 -0094 -08中图分类号:H59文献标识码:D《左传》《史记》等中国典籍在西方的翻译与研究——美国著名汉学家杜润德教授访谈录**本文是笔者英文访谈后再译成中文的,并得到了受访者的最后确认。
魏泓(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在访谈中,杜润德教授综合谈论了中国典籍在西方的传播、翻译与研究问题。
他先谈及《史记》的翻 译与研究,然后重点阐述他与同仁耗时十年所完成的《左传》翻译,论及这部早期重要经典的翻译目标与方 法。
他以比较视闻透视了中西方在中国典籍研究方面的异同。
他崇尚跨文化交流的价值,希望中西学界之间 有更多的教育与学术合作。
他认为世界正在走向“国际汉学共同体”,希望有更多的西方学者参与到中国作 品的研究与翻译中去。
同时,在访谈中,他透露出中国典籍在西方研究的边缘地位,讨论了其中飽意识形态、 赞助人等因素。
这篇访谈对中国典籍在西方的翻译与研究及其传播等方面深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典籍;访谈;传播;翻译;研究On the Translations and Studies of Chinese Classics in the Western World—An Interview with the American Sinologist Stephen W. DurrantWEI Hong(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 Huaibei 235000, China)Abstract : In the interview , Prof. Stephen Durrant speaks comprehensively about the dissemination , translation , and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in the West. He begins by speaking of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Shiji and then focuses upon Zuozhuan. He explains that he and his colleagues spent over ten years of their lives completing a new translation of Zuozhuan and discusses the goals and methods of their work on this important , early Chinese classic. Furthermore, he deal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ith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udies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He appreciates the value of cross 一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opes there will be more educational and scholarl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e believes we are moving towards a truly international sino logical community and expects more scholars in the West to become engaged in the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works. Meanwhile , in the interview , he does reveal the marginal posi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 Western studies and discusses some of the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atronage issues. This interview gives great insight into the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their dissemination in the West.Key words : Chinese classics ; interview ; dissemination ; translation ; studies—、弓I 言杜润德教授(Stephen Durrant, 1944-)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美国汉学家。
古代典籍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传播
![古代典籍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bad43f7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9.png)
古代典籍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传播古代典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思想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古代典籍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对思想的传播。
一、古代典籍的文化内涵1. 价值观传承:古代典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价值观念。
例如《论语》强调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仁义道德;《道德经》强调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这些典籍通过他们独特的方式传递了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
2. 社会制度与道德规范:古代典籍中记载了丰富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
例如《礼记》详细描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旨在培养合适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
这些典籍对于历史的研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3. 文学艺术:古代典籍也是文学艺术的载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美学和修辞手法。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通过描绘贾宝玉一家的兴衰和人生百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变革。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普遍性。
二、古代典籍的思想传播1. 传统教育系统:古代典籍作为传统教育中的重要教材,通过学校、私塾等教育机构传播给后代。
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四书五经》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教育的方式将古代典籍的思想传递给每一代的学生。
2. 士人社交活动:古代典籍也通过士人的社交活动得以传播。
士人阶层对于典籍的研究和讨论常常形成一个渠道,他们的私人聚会和学术讲座成为了典籍思想的传播平台。
这种社交方式不仅促进了典籍的流传,也为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机会。
3. 文化交流与传媒:古代典籍通过文化交流和传媒的手段被广泛传播。
例如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便利下,典籍从中国传入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典籍的传播。
此外,古代的书院、藏书阁等设施也充当了典籍的传播中心。
4. 口耳相传:古代没有书籍普及的条件,人们往往通过口述和朗诵的方式来传播典籍。
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使得典籍的内容在人们之间流传,而不仅仅依赖于文字的记载。
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研究
![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8bba9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8.png)
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中华典籍的外译概述 (7)1. 中华典籍的定义与特点 (8)2. 外译的意义与目的 (9)3. 中华典籍外译的历史与发展 (10)三、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分析 (11)1. 易读性的定义与标准 (12)2. 影响易读性的因素分析 (13)3. 提高易读性的策略与方法 (15)四、中华典籍外译的可读性分析 (15)1. 可读性的定义与标准 (17)2. 影响可读性的因素分析 (17)3. 提高可读性的策略与方法 (19)五、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关系研究 (20)1. 易读性与可读性的相互关系 (22)2. 易读性与可读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23)3. 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 (25)六、提高中华典籍外译易读性与可读性的对策建议 (25)1. 加强翻译人才培养与培训 (27)2. 完善翻译理论与方法论体系 (28)3. 推动翻译技术创新与应用 (29)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1)七、结论与展望 (32)1. 研究成果总结 (32)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3)3. 后续研究展望 (35)一、内容综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一背景下,中华典籍的外译工作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经验和人生智慧。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这些典籍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易读性和可读性的挑战。
易读性是指翻译作品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轻松理解的程度,对于中华典籍而言,易读性不仅关系到作品能否被广泛传播,还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和接受。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消除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
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与规律
![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与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434d5a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b.png)
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与规律1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始于古代,可以追溯到汉朝。
当时,中国的技术、商品和文化已经开始流向外国地区,务实精神使中国文化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
秦朝时,中国语言、知识和哲学也延伸到印度、中东和越南。
汉朝时,伟大的诸子百家在国内大行其道,同时也开始指引海外文化发展的方向。
光绪统治时期的中国贸易活动使中国文化进一步渗透到东南亚地区,同时中国也接纳了美洲传教士以及西方商品和文化。
2 海外传播的规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受动传播、强势传播和主动传播。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也有不同表现。
受动传播时期是中华文化外传史上最为明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经济落后,只能从中外文化交流中获益而不是宣扬自己的文化,在尘世之中一路飘零。
强势传播时期,是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化开始主动介入海外文化交流,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明显提高,在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强大。
主动传播时期,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发挥着主导作用,且成为海外国家所崇拜的文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包括了演艺领域中的流行文化,进而推动文化的传播。
3 结论中国文化在古代就开始将其务实精神投射到海外,历史上也有着悠久的传承;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及其影响力不断升级,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的相互交流。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规律才能更好地认知文化传播的大致脉络,使中国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其独特与神韵。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东学西传四百年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东学西传四百年](https://img.taocdn.com/s3/m/df5b4ec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1.png)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东学西传四百年中外文化交流史源远流长,有史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84)(罗新璋)。
据称中国典籍外译始于北魏时期,中国僧人昙无最把《大乘章义》译成梵文(马祖毅),而中国文化经典最早外译则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玄奘奉皇帝之命与人合译《老子》为梵文,在西域和印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经典在中华文化圈的翻译和传播始于唐朝时期的日本,后于13至15世纪传至其他周边国家。
中国文化经典西译的源头相比而言,中国文化经典在西方的传播相对较晚,明末意大利来华传教士罗明坚于1581年最早开始翻译中国哲学经典,把“四书”完整译成拉丁语,所译《大学》第一章于1593年刊载于欧洲出版的《百科精选》,该书两次重印。
就中国文化在欧洲的影响而言,早在中世纪,英国学者罗杰·培根在其《大全著作》(Opus Majus)中就提到中国,称“契丹”(Cathay)(Lach)。
其后有《曼德维尔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在相对严谨的汉学著作出版前风靡欧洲,成为满足人们对东方古国猎奇心理的流行读物。
在这个“前汉学”时期,第一部在欧洲产生最大影响的汉学著作,当属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受教皇之命,耗时两载编写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1585)。
该书在出版后的15年内,以7种语言出了56版(Lundbaek),1588年译成英语。
书中编译介绍了从黄帝到万历年间的中国历史,还首次编译了三国故事。
有研究者称,该书资料来源可能是明末清初出版的通俗读物《万宝全书》(Lundbaek)。
另有研究认为,该书不仅参考了此前出版的汉学著作,更得益于西班牙第一个来华使团带回的地方志、《资治通鉴节要》等中文书籍(吴孟雪)。
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因为门多萨的著作比较准确地介绍了中国历史,而此前的汉学著作和《万宝全书》均不载。
可以推想,作者不仅参考了葡萄牙历史学家巴罗斯的《亚洲史》(1563)、克鲁兹的《中国志》(1569)等欧洲当时可以获取的书籍资料,也参考了1575年来华西班牙使团带回的中文著作。
中医各家学说如何推广到西方
![中医各家学说如何推广到西方](https://img.taocdn.com/s3/m/a11d909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2.png)
中医各家学说如何推广到西方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然而,要将其推广到西方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医疗体系和民众的健康观念。
西方社会注重实证科学,对传统医学的接受往往需要有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持。
因此,在推广中医各家学说时,我们要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其中的理论和疗法进行验证和解释。
例如,通过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等方式,证明中医各家学说中的中药方剂、针灸疗法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在西方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为了让西方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医各家学说,我们需要将相关的经典著作、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准确而生动的翻译。
翻译过程中,要避免生硬的直译,而是采用符合西方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表述,让西方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中医的深奥内涵。
同时,还可以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介绍中医各家学说的基本概念、特色疗法以及与现代健康生活的关联。
教育是推广的关键。
我们可以在西方的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教育课程,邀请国内的中医专家和学者前往授课,培养一批熟悉中医各家学说的西方专业人才。
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提供远程学习课程,让更多对中医感兴趣的西方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增强他们对中医的信心和兴趣。
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推广中医各家学说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与西方的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同探索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通过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中医各家学说的传播,还能够吸收西方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实现中西医的融合与互补。
在推广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专门的中医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有关中医各家学说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案例和健康养生知识。
制作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如中医纪录片、教学视频等,通过视频平台进行传播。
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究
![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0a962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0.png)
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
究
中国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跨语言的知识库,并将其应用于相关领域。
构建跨语言的知识库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
我们需要收集各种古代典籍的文本资料,并进行语言学分析和翻译工作,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形式。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模型,以便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应用研究是构建跨语言知识库的重要目的之一。
我们可以将这个知识库应用于多个领域,如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翻译等。
例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库对古代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在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将这个知识库应用于中文教学,帮助外国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文;在翻译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库进行跨语言翻译,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构建跨语言知识库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例如,如何处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差异和文化差异,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何实现知识库的动态更新和维护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个知识库。
构建跨语言的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库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利用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也可以为多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启示——以《三国演义》为例
![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启示——以《三国演义》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ba7b81bbed5b9f3f90f1cdd.png)
作者简介 : 陈甜 ( 1 9 8 2 一 ) , 女, 湖南湘潭人 , 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 郑州轻工业学 院外 国语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
1 45
社 会科 学 家
2 0 1 7年 第 9期
演义》 。 《 三国演义》 传人韩 国的具体时间为 l 6 世纪中叶 , 即朝鲜的宣祖年间。 详细的史料可 以参见《 宣祖实录》 第三卷中的记录 : “ 奇大升进启日: 顷1 3 张弼武引见时 , 传教内, 张飞一声走万军之语 , 未见正史。 闻在《 三国志衍 义》 云。 此书出来未久, 小臣未见之 , 而或因朋辈问, 闻之 , 则甚多妄诞 。 如天文地理之书, 则或有前隐而后著 , 史 记 则初 失其 传 , 后 难臆 度 , 而 敷衍增 益 极其怪 诞 。 臣后见 其册 , 定 是无赖 者 , 裒集杂 言 , 如成古 谈 。 非但 杂驳无 益 , 甚害义理 。 自上 , 偶尔一见甚为未安 。 就其中而言之, 如董承衣带中诏及赤壁之战胜处 , 各以怪诞之事 , 衍成无稽 之言。” I I l 由此可知 , 至少在宣祖年间, 三 国演义就已经传到了朝鲜半岛。《 三国演义》 在韩国无论从现存 的版本 数量 、 出版情况 、 翻译 、 改作和重新创作 , 还是古典文献的记录等方面 , 都是其他外来古典名著所不能相 比的。 在泰 国, 《 三国演义》 是最受泰国人民欢迎的小说之一 , 《 三国演义》 在泰国的传播 , 最早是通过明朝早期华人 移民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人的, 直到 1 8 0 2 年, 泰文版的《 三国演义》 在曼谷王朝一世王的授意下才得以出版。 这个 事件标志着《 三国演义》 的传播开始从 口口 相传的传播方式扩展为文本传播。从 1 8 0 2 年至今 , 经过两百多年的传 播, 《 三国演义》 以各种再版或改编得到不断传播。 到1 9 8 5 年, 《 三国演义》 泰文版本的小说版和在此基础上进行改 编的著作总共有 3 0 余种。囝 当前 , 泰国教育部还把《 草船借箭》 、 C g _ 子龙单骑救主》 、 《 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等三国 故事写进了中小学教材 , 1 9 9 4 年版与 2 0 1 0 年版的《 三国演义》 电视剧一传人泰国, 立马掀起了收视热潮。[ 3 1 在 马来 西亚 , 据 史料 记 载 , 1 8 4 0 — 1 8 4 3年 源 自于福 建 泉 州 的高 甲戏 三合 兴 班到 过现 在 的 马来 西亚 、 新 加 坡 带, 并 在 当地 演 出 了《 三 国演义》 的知 名 曲 目之《 三气 周瑜》 。 [ 1 1 9世纪 7 0年代 以后 , 英 国殖 民者大 量 引进 来 自 于中国华南地区( 广东 、 福建等地 ) 的劳工, 以发展马来半岛的经济。《 三国演义》 就是在这个时期由这些下南洋 的劳工传人马来亚的。 此时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相传与戏 曲表演传播 。 直到 1 8 9 2 — 1 8 9 6 年, 由马来语杰 出翻 译家 C h a n K i m B o o n 翻译的《 三国} ( S a m K o k ) 是最早出现的《 三国演义》 刊刻书籍 。 他采用节译和意译的方式对 罗贯 中的《 三国演义》 小说进行翻译 , 并在译文 中加入了很多生动的插图。 此外 , 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 , 他还在每 卷译 文的 开头部 分都 附上 一段英 文 诗 。 在欧美 , 《 三国演义》 的最早翻译者通常会被追溯到汤姆斯( P . P . T h o m a s ) 。 0 然而, 经过调查与考证 , 在汤姆斯 之前 , 已有 其他 西方 人更早 地谈 论到 《 三 国演 义》 , 他 就是英 国汉 学 家 , 第一 位来 到 中国 的新 教传 教士 马礼逊 。[ 5 1 在马礼 逊相关 的著作 当中 , 至少有 三次说 到 了《 三 国演 义》 这 部小说 。第 一次 记载于 1 8 1 5年 出版 的 , 马礼逊 本人 编辑的《 华英字典》 第一部之中; 第二次记载于 1 8 1 7年出版的, 马礼逊本人写作的《 中国一览》 一书之 中, 这次记 载只有一句话 : “ 《 三国志》 是有关三国时期的事件的一部历史小说 , 因其文体和写作才华而备受推崇 。” [ 6 1 第 三 次记载于 1 8 2 0年出版的, 由英国传教士米怜( Wi l l a m M i l n e , 1 7 8 2 — 1 8 2 2 ) 撰写的《 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 回顾》 一 书之中。尽管三次记载的篇幅十分有限 , 但是却对《 三 国演义》 在英文世界的传播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 可以视为 《 三国演义》 走 向欧美的重要依据。近年来 , 《 三国演义》 也以戏曲、 电影 、 网游等传播形式走进 了欧美各国 , 反响 热烈。2 0 1 2 年, 由国家大剧院打造的京剧《 赤壁》 在欧洲三国维也纳 、 布达佩斯 和布拉格巡演大获成功 ; 吴宇森 导演的电影《 赤壁》 得到了欧美各国观众 的认 同与接受 ; 三国网络游戏更是风靡于欧美年轻人之中。 ( 二) 《 三 国演 义》 海外 传 播效果 如 今在 1 3本 的许 多 书店 都可 以看 到 1 3译本 的《 三 国演 义》 或《 三 国志 》 , 以及在 《 三 国演 义 》 的 基础 上衍 生 创
从“四大名著”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从“四大名著”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b2be762f168884868762d6fb.png)
从“四大名著”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作者:李萍来源:《对外传播》2009年第07期中华文化悠久深厚,从海外影响来看,无论汉唐还是明清,其传播内容都十分丰富。
其中“四大名著”在海外传播时间早,译本多,影响大。
近年来,“四大名著”的海外传播又有了一些变化与新特点,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中有一定代表性,就此进行分析,对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或有一些可借鉴之处。
近年来“四大名著”海外传播的情况及特点近年来,“四大名著”在海外的传播呈现“立体”图景。
总体上来看,其数量有所增加、方式更趋现代,这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步调有一定一致性。
但四大名著在海外的传播各自又有显著的差异性,综合来看,其影响以《西游记》为最,《三国演义》次之,《红楼梦》再次,《水浒传》最小,这些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情况。
进一步分析“四大名著”海外传播的特点,可以得到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些许线索。
1.传播区域的近与远“四大名著”在海外东西方文化圈的传播有明显的不同。
东方文化圈内,日本、韩国、东南亚多国,对“四大名著”的爱好者多,接受程度高,理解深,表现形式多样。
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国演义》,日本的“三国热”不仅是热,而且形成了热潮。
电影、电视、戏剧方面,上演有关“三国”的节目异彩纷呈;不少学者对《三国志》研究从纯学术转入应用研究,于是《三国志兵法与中国人》、《三国志的英雄与日本最高领导人》、《三国志——商业学的宝库》等书籍纷纷出版……在韩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也几乎是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和武侯祠。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圈内对“四大名著”了解较深的通常是海外汉学学者,普通民众或大众媒体大多停留在表面或者只对其某一侧面有所了解。
2006年,刘心武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演《红楼梦》文化,谈及演讲《红楼梦》对中美的文化交流能起到什么作用时,刘心武形象地回答说,“仿佛一滴雨水,落入浩瀚的大海。
”可见,西方普通民众对《红楼梦》还是较难理解。
西方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历史
![西方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157f6a99dd88d0d233d46aa4.png)
翻 译 家
理雅各:在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陆续出版了一部宏大的 “四书”,“五经”的系列翻译图书,即多卷本《中国经典》, 在西方引起轰动。 德庇时:著名汉学家,译有《汉文诗解》,认真翻译并讲解了 78首中国古典诗词,1829年翻译出版了《好逑传》英文本的上 下卷,1834年又译有《三国演义》,但对《红楼梦》则一笔带 过。 卫三畏:美国汉学家,1848年出版《中国总论》,译出《聊斋 志异》中的《种梨》和《骂鸭》,对《红楼梦》的评价也不高, 对唐传奇以及《水浒传》和《列国志》等史传小说则给予了高 度评价。 罗伯聃(dan):首次译出《红楼梦》第六十八回的部分内容。 郭实腊:传教士,首次对《红楼梦》进行英文概述,认为它冗 长乏味,只对学习中国北方口语有益。
1722
法国
傅圣泽(传教士)
带走中国典籍3980种。
1722年,法国传教士傅圣泽回国时带
走了中国古籍3980种,全部捐献给法国
皇家图书馆,为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 学者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经籍提供了极大 方便。从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毫无争 议地成为欧美汉学研究的中心。
时间
国籍
翻译家
翻译作品 《诗经》《书经》 《礼记》《易经》 《中庸》(1817) 《玉娇梨》(1826) 《法显撰<佛国记>)》
时间
1543—1607 1593 1626 1658 1687 1666—1736
国籍
意大利 意大利 法国 意大利 比利时 法国
翻译家
罗明坚(传教士) 利玛窦(传教士) 金尼阁(传教士) 卫匡国(传教士) 柏应理(传教士) 马若瑟(传教士)
翻译作品
《大学》 “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 子》) “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 《中国上古史》(首次 向西方介绍了《易经》 及其卦图。) 《大学》《中庸》《论 语》《中国贤哲孔子》 《赵氏孤儿》
从“汉籍”到“域外汉籍”
![从“汉籍”到“域外汉籍”](https://img.taocdn.com/s3/m/47933c4b69eae009581beca9.png)
从“汉籍”到“域外汉籍”作者:王勇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摘要]在现代文献中,“汉籍”一词出现频率颇高,却罕有辞书收录之。
学界均以“汉籍”指称中国典籍,然此义项非中国固有。
在中国语境里,扬雄《方言》最早使用“汉籍”,尔后从魏晋至隋唐,再经宋元至明清,汉籍即“汉代典籍”之义项传续有千余年。
在日本文脉中,“汉籍”相对“国书”而言指中国书籍,相对“和书”则泛指汉文典籍,又相对“佛书”专指儒学经典。
现代汉语中的“汉籍”既传承古汉语基因,又吸纳日语词血液,熔铸出一个新词——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涵盖佛经及章疏乃至简帛、碑刻、尺牍、图赞之属。
当今方兴未艾的“域外汉籍”研究,论者各自定义、随意取舍,呈现种种乱相。
若从“汉籍”乃中华文明结晶推演,“域外汉籍”应定义为凝聚域外人士心智的汉文书籍,是在中华文明浸润下激发的文化创新,构成东亚“和而不同”的独特文明景观。
[关键词]书籍之路;和制汉语;和而不同;和刻本;“域外汉籍”From ″Chinese Classics″ to ″Overseas Chinese Classics″Wang Yong(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China)Abstract:The term ″Chinese classics″ appears frequently in modern literature,but few dictionaries have included it as a n entry.In the academic world,″Chinese classics″ is usually used to refer to classics of China,but this term is not what it has always been in history.In the Chinese context,″Chinese classics″ first appeared in Yang Xiong s Fangyan.For more than one thousa nd years after that,from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rough Sui,Tang,Song,Yuan,Ming to the Qing dynasty,the term meant ″the classics of Han dynasty″.In the Japanese context,when used in comparison to ″Japanese classics″,″Chinese classics″ refers to Chinese books; when used in comparison to ″washo (Japanese books)″,it refers to classics written in Chinese; and when used in comparison to ″Buddhist books″,it refers to Confucian classics.In modern Chinese,″Chinese classics″ has inherited its traditional senses from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absorbed new senses from Japanese as well.The coinage ″Chinese classics″ not only refers to the traditional history,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of Confucian classics,but also contains Sutra,Buddhist books,books copied on silk,bamboo or wooden slips,inscriptions,and hymn texts written on pictures.Nowadays,in their study on ″Overseas Chinese classics″,researchers have come up with their own definitions,some of which are rather casual,resulting in confus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lassics″.If ″Chinese classic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Overseas Chinese classics″ should be defined as books written in Chinese but published outside China,which reflect the wisdom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that of foreigners as well.They are cultural innovations inspired by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form a unique East Asian civilization landscape characterized as ″harmony without sameness″.Key words: the Book Road; Japanese Coined Chinese words; harmony without samen ess;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ed in Japan;″Overseas Chinese classics″以汉唐为标志的中国文化曾经惠及四邻、泽被东亚,由民族文化发展为区域文化乃至国际文化。
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究
![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8ffcf5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8.png)
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究引言古代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知识。
然而,由于语言的障碍,许多人无法直接阅读古代典籍。
因此,构建一个跨语言的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库,不仅有助于推广和传承古代文化,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的构建方法和应用研究。
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库构建方法为了构建一个跨语言的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库,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收集收集古代典籍的文本数据是构建知识库的首要任务。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收集数据:•从已有的数字化典籍数据库中提取文本数据,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中国国学网等;•手工录入古代典籍的文本,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利用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将纸质典籍转化为电子文本。
2. 数据清理与标注由于古代典籍的文本存在着许多特殊性,如异体字、古代用字等,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清理和标注,以便后续的处理和应用。
清理和标注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去除文本中的噪音,如版权信息、注释等;•校对和修复文本中的错误,如漏字、错字等;•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将文本划分为词语和句子,标注每个词语的词性。
3. 文本对齐与翻译跨语言知识库的核心是将古代典籍文本与其他语言的对应文本进行对齐与翻译。
这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和机器翻译(MT)技术来实现。
•使用CAT工具对古代典籍的原文和翻译文本进行对齐,将每个句子或段落对应起来;•利用机器翻译技术将古代典籍的文本进行翻译,可以使用统计机器翻译(SMT)或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等方法。
4. 知识库建模与存储构建知识库需要将文本数据进行结构化建模,以方便后续的检索和应用。
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基于本体的建模方法,使用本体描述典籍的层次结构、关系及其属性;•基于图数据库的建模方法,使用图的节点和边来表示典籍的关系和属性。
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库的应用研究构建一个跨语言的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库后,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域外传播研究的门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域外传播研究近年来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初步统计,目前出版的相关专著已经有十几本之多,相关博士论文已有几十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教育部课题中与此相关的也有十余个。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开始向这个方向聚焦。
应该说,这个领域的研究空间很大,成果显著。
但由于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崭新领域,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人思考。
例如,应该如何更加深人地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从知识和学科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个研究领域?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展开这个领域的研究?此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何在?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二、西方汉学文献学亚待建立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开卷就说:“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
偏举既嫌娃漏,志趣学业亦各不同,因录此告初学。
”学问由目人,读书自识字始,这是做中国传统学问的基本方法。
此法,也同样适用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研究及中国典籍外译研究。
因为,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典籍翻译的推动者以传教士为主,传教士的译本在欧洲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形。
十七世纪时传教士的一些译本是拉丁文本,例如柏应理和一些耶稣会士联合翻译了《中国哲学家孔子》,其中包括《论语》、《大学》、《中庸》。
这本书的影响很大,很快就有了各种欧洲语言的译本,有些是节译,有些是改译,如果我们没有西方汉学文献学的知识,就搞不清这些译本之间的关系。
十八世纪欧洲的流行语言是法语,会法语是进人上流社会的标志。
恰好此时来华的传教士已经由以意大利籍为主转变为以法国耶稣会士为主。
这些法国来华的传教士学问基础好,对中国典籍翻译极为勤奋。
法国传教士的汉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介绍和翻译。
例如,来华耶稣会士李明返回法国后所写的《中国近事报道》(Nouveaux memoaressur L ‘etat present de La Chine )16%年在巴黎出版,他在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五经》,同时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李明所介绍的孔子生平在当时欧洲出版的来华耶稣会士的汉学著作中是最为详细的。
这本书出版后在四年内重版五次,并开始出现多种译本。
十九世纪后英语逐步取得霸主地位,英文版的中国典籍著作逐渐增加,版本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
美国诗人庞德在翻译《论语》时,既参照早年由英国汉学家柯大卫(David Collie)翻译的第一本英文版《四书》,也参考理雅各的译本,如果只是从理雅各的译本来研究庞德的翻译肯定不全面。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典籍的翻译一直在继续,翻译的范围不断扩大,学者研究百年的《论语》翻译就有相当数量的译本,而《道德经》的译本更是不计其数,有的学者说世界上有两个被翻译最多的文化经典文本,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道德经》。
这说明在我们从事文明互鉴与互动研究时,尤其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翻译和传播研究时,一定要从文献学人手,从目录学人手,这样才会保证我们在做翻译研究时对版本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清楚的了解,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学术传统中“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在我们致力于域外汉学研究时同样需要。
目前,国家对汉籍外译工程投人了大量精力,国内学术界也有相当一批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但我们在推进这项工作之前,应该摸清世界各国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哪些译本是受欢迎的,哪些译本问题较大,哪些译本是节译,那些译本是全译。
只有弄清楚这些,我们才能确定更为可行的翻译政策。
三、中译外翻译理论与实践有待探索翻译研究是做中国古代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重要环节,没有这个环节,整个研究就不能建筑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之上。
在翻译研究中如何创造出切实可行的中译外理论是一个ll}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翻译的理论及指导观念不发生变革,一味依赖西方理论,并将其套用在中译外实践中,那样,中国典籍的外译将不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外译中”和“中译外”是两种翻译实践活动:一种是将外部文化译人本土文化之中,我们称之为“译人”;另一种是将本土文化译人外部文化之中,我们称之为“译出”。
几乎每一种有影响的文化都会面临这两方面的问题,即文化的接受与外传问题。
我们有着悠久的外译中历史,例如汉代以来中国对佛经的翻译和近百来中国对西学和日本学术文化的翻译。
中国典籍的外译最早可以追溯到玄类译老子,但真正形成规模则始于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即上面所讲的高母羡、利玛窦等人。
中国人独立开展这项工作则应从晚清的陈季同和辜鸿铭算起。
外译中和中译外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有共性,这毋庸置疑,但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目的语和源语言在外译中和中译外中都发生了根本性置换,这种目的语和源语言的差别对译者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因此,将中译外作为一项独立的翻译实践来展开研究是必要的,正如刘必庆所说:“实际上东方学术著作的外译如何解决文化问题还是一块丰肤的待开发的处女地。
”②由于翻译目的、译本选择、语言转换等方面的不同,研究中译外时完全照搬西方的翻译理论是有问题的。
当然,并不是说西方的翻译理论不可用,而是这些理论的创造者的翻译实践大都建立在西方语言之间的互译之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翻译理论面对东方文化时,特别是面对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文化时会产生一些问题。
潘文国认为,至今为止,西方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是对印欧语系内部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提升,那套理论是“西西互译”的结果,用到“中西互译”是有问题的,“西西互译”多在“均质印欧语”中发生,而“中西互译”则是在遥远距离的语言之间发生。
因此他认为:“只有把‘西西互译’与‘中西互译’看作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翻译,因而需要不同的理论,才能以更为主动的态度来致力于中国译论的创造。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语言具有本体论作用,而不仅仅是外在表达。
刘耙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地理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耀,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四、扎实全面的知识体系有待构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领域,语言能力只是进人这个研究门槛的一张门票,但能否坐在前排,能否登台演出那是另一回事。
因为很显然,语言能力尽管重要,但它只是展开研究的基础条件,而非全部条件。
研究者还应该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修养。
我们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海外汉学界,汉学家们所翻译的中国典籍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我们熟知的经、史、子、集外,还有许多关于中国的专业知识。
例如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对宋代历史文学极其关注,翻译宋代文学作品数量之大令人吃惊。
如果研究他,仅仅是俄语专业毕业还不够,研究者还必须通晓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宋代文学。
清中前期,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已经将中国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翻译成法文,至今尚未有一个中国学者研究这个译本,因为这要求译者不仅仅要懂宋代历史,还要具备中国古代法医学知识。
中国典籍的外译相当大一部分产生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之中,如果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知识欠缺,常识性错误就会出现。
研究十八世纪的中国典籍外译要熟悉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十九世纪的中国典籍外译要熟悉晚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东亚之间文学交流,就要精通中日、中韩文化交流史。
同时,由于某些译者是国外学术背景,要想对译者和文本展开研究就必须熟悉译者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学术与传承,那么,知识面的扩展、知识储备的丰富必不可少。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古代文化外译的研究者是外语专业出身,这些学者的语言能力使他们成为这个领域的主力军。
但显然,由于目前教育分科严重细化,全国外语类大学缺乏系统的中国历史文化教育训练,因此目前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尚难以展开。
有些译本作为国内外语系的阅读材料尚可,要拿到对象国出版还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这些译本大都无视对象国汉学界译本的存在。
的确,研究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是青年学者成长的天堂。
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有难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这个领域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挑战。
研究者必须走出单一学科的知识结构,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与文献,唯此才能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海外传播和中国文化的海外发展进行更深人的研究。
当然,术业有专攻,在当下的知识分工条件下,研究者已经不太可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知识。
但掌握其中的一部分,领会其精神仍十分必要。
这对中国外语类大学的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历史文化课程必须进人外语大学的必修课中,否则未来的学子们很难承担起这一历史性重任。
五、跨文化视野及比较文学方法有待加强从本质上讲,中国文化域外传播与发展研究是一种文化间关系研究,是在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跨国别的背景下展开的,这和中国本土的国学研究有区别。
关于这一点,严绍堡先生有过十分清楚的论述,他说:“国际中国学(汉学)就其学术研究的客体对象而言,是指中国的人文学术,诸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考古等等,实际上,这一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中国人文学科在域外的延伸。
所以,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国际中国学(汉学)的学术成果,都可以归人中国的人文学术之中。
但是作为从事于这样的学术的研究者,却又是生活在与中国文化很不相同的文化语境中,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包括价值观念、人文。
在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中,后殖民主义理论从批判的立场说明西方世界所持有的东方文化观的特点和原因,赛义德的理论有其深刻性和批判性。
但他不熟悉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理解和接受的全部历史,例如,十八世纪的中国热实则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中国对欧洲的影响。
其实,无论是持批判立场还是持肯定立场,中国作为西方的他者,成为西方文化眼中的变色龙是注定的。
这些变化并不能改变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和它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但西方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文化持有不同认知这一事实,恰恰说明中国文化已成为塑造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因而彰显出来。
从中国文化史角度来看,这种远游在外、已经进人世界文化史的中国古代文化亦并非和中国自身文化完全脱离关系。
笔者不认同套用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后现代理论对西方汉学和译本的解释,这种解释隔断了被误读的中国文化与真实的中国文化之间的精神关联。
我们不能跟着后现代殖民主义思潮跑,将这种被误读的中国文化看成纯粹是西方人的幻觉,似乎这种中国形象和真实的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笔者认为,被误读的中国文化和真实的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被比拟为云端飞翔的风筝和牵动着它的放风筝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