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贝克的田园情结_再读_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_胡天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斯坦贝克笔下的田园生活
1. 美好的往昔 古今中外,在文人骚客的笔下,美好的往昔永
收稿日期: 2012 - 04 - 08 基金项目: 河南省科技厅 2012 年软科学研究项目“斯坦贝克研究”,项目编号: 122400450268。 作者简介: 胡天赋( 1956— ) ,男,河南省方城县人,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教学及研究。
·76·
南都学坛
2012 年第 5 期
远值得人们怀念,美好的往昔同样也是人类的精 神家园。田园文学最诱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对往昔 美好事物的追忆。
1962 年 12 月 10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 斯坦贝克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中赞扬他“对大 自然、对耕耘的田地、对荒原、对高山、对大洋沿岸 所怀有的伟大感情,对斯坦贝克来说,所有这一切 都是在人类社会之中和人类社会之外的一种用之 不竭的灵感的来源”[8]( P1) 。这确是真知灼见。
2012 年第 5 期
胡天赋: 斯坦贝克的田园情结
·77·
污染。他说:“美国的城市就像獾的洞穴,周围都 是垃圾———没有一个城市例外———成堆破损与生 锈的汽车包围着这些地方,整个城市几乎被垃圾 覆盖……我们丢弃的大量的东西,远比使用的多。 关于这点的证据,不妨看看我们疯狂而轻率的丰 富生产,浪费似乎成了指针。”[9]( P23)
[3]Beegel,Susan . F ( eds) Steinbeck and the Environment [M].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Tuscaloosa and London,1997.
[4]胡天赋. 《愤怒的葡萄》: 一部伟大的生态文学之作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5) .
一个人的童年,往往会对他的成长产生不可 磨灭的影响。对于一个敏感的作家来说,少年时 代的经历会对他的写作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横 越美国》中,斯 坦 贝 克 表 达 了 对 往 昔 美 好 岁 月 的 深情怀念,往昔的美好与现实的丑恶形成了巨大 强烈的反差。
旅途中,过去的美好岁月时刻浮现在他的脑 海里,勾起他难忘的记忆。“很久以前,我在美国 加州的圣克鲁斯山脉拥有过一个小农场。那儿有 个巨大的树林,大树枝丫在空中交错……如果世 上真有鬼怪出没的场所,小湖一定是一个,叶缝中 滤过的微暗光线,以及从不同角度所产生的错觉 都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9]( P54 - 55)
“太平洋 是 我 的 海 洋 家 乡,我 生 下 来 就 认 识 它,在它 的 海 边 长 大,在 它 的 沿 岸 收 集 海 洋 动 物。……这类记忆的遥远味道都是淡淡地来,让 人闻之而不自觉,但却在体内释放出一种电流般 的兴奋———一种猛烈的欢娱。”[9]( P160) 昔日的景色 与现在的场景,童年的时光与成人后的现实不断 撞击着他的心扉,使他感到深深的震撼。随着美 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的人口也快速增加,对环 境的索取和掠夺愈演愈烈。为了容纳众多的人 口,地形遭到破坏,山坡被整成平地。他深情地回 忆起曾经 的 原 始 森 林 和 山 丘,“朝 气 蓬 勃 的 深 绿 色橡 树,还 有 郊 狼 对 着 月 亮 照 耀 的 夜 晚 唱 歌”[9]( P171) 。这令人怀念的古朴的大自然都一去 不复返了,现代化的电视塔取而代之,留给人的只 有伤感、悲 叹 和 无 奈。颇 有“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之慨。
两种对比: 一是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对比,城市的特 点是狂乱、腐败和冷漠,乡村则代表宁静和富足。 二是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对比,过去代表田园般美 好的东西,而现在则代表堕落[6]( P34 - 35) 。
1999 年,学者 Terry Gifford 把田园文学分为 三类: 第一类是指一种特定的文学,从城市退回到 乡村,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成为欧洲的一种主要诗歌形式。第二类是指任何 直接或间接对比乡村和城市的文学形式。第三类 带有贬义,指的是“田园”,暗示理想的乡野生活,而 淡化了乡村生活的辛勤劳作和艰难困苦[6]( P33) 。
杰·帕里 尼 认 为,从 他 的 第 一 部 小 说《天 堂 牧场》之后,“斯 坦 贝 克 在 一 部 部 的 作 品 中,勾 起 了他的同胞对国家自然环境与居住地的难忘梦 想”[9]( 导读) 。佛蒙特州的北边,沿途所见,令他心 旷神怡。“路 边 摊 上 堆 满 了 金 色 的 番 瓜、赤 褐 色 的瓠 瓜、还 有 一 篓 篓 又 脆 又 甜 的 红 苹 果,每 咬 一 口,苹果汁就像要爆出来一样……我想这儿的村 庄是全国最漂亮的村子。”[9]( P24)
可见,田园文学由于其关注的重点又与生态 文学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它的主要特 点就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因而散发出绿 色之光,传递着构建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 念: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建 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以便人 类“诗意地安居”[7]( P73) 在大地上。
关键词: 斯坦贝克; 田园; 美国; 生态 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6320( 2012) 05 - 0075 - 03
一、田园文学
斯坦贝克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这是一个有 争议的话题。因为《愤怒的葡萄》的出版,他一直 被认为是一个“愤怒的作家”,再由于他的作品关 注了动物,又被人诟病[1]( P153) 。甚至连著名的学者 和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评论界泰斗艾德蒙·威 尔逊,对他也有很多不公正的看法[1]( P153) 。至于他 的游记《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 以下称《横越 美国》) ,美国有评论家认为是一个“失败的冒险 纪录”[2]( P239) 。美国学者 Susan. F. Beegel 等编辑 出版了《斯 坦 贝 克 和 环 境 》的 专 题 论 文 集[3]。近 年来,国内学者又从其作品中发现了丰富的生态 思想[4]( P98) 、生态伦理思想[5]( P63) 等内 容,但 尚 无 人论及斯氏作品的田园特征。其实,从田园文学 的角度来欣赏的话,斯坦贝克的作品,尤其是他晚 年发表的著 名 游 记 性 作 品《横 越 美 国 》更 是 深 刻 地体现了欧美田园文学的特点。田园 ( pastoral) 一词来自拉丁语,按照生态批评学者 Greg Garrard 的说法,在过去主要指古希腊诗人西奥克里特斯 ( Theocritus) 的田园牧歌中的牧羊人 ( 拉 丁 语 为 pastor) 。他说,贯穿这一时期的田园文学主要有
最令人警 醒 的 是 这 一 节 的 题 目,叫 做“你 再 也回不了 家”,这 标 题 会 叫 人 浮 想 联 翩,夜 不 能 寐,唤 醒 人 的 思 乡 之 情 和 催 人 泪 下 的 离 愁 别 绪。 正如杰·帕里尼在“导读”中说的,斯坦贝克的小 说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在于作者对于一块土地 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还有对土地上的人民和环境 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厚的感情[9]。确实,从这个意 义上说,斯坦贝克的游记不失为一部有很高价值
的田园文学作品。 2. 甜美的乡村 田园文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抒发对乡村景色
的感情,正如美国田园文学的杰出代表梭罗在其大 作《瓦尔登湖》中的描述。在美国社会物欲极度膨 胀的时候,梭罗象征性地选择 7 月 4 日,美国独立 纪念日,走进自然,住进瓦尔登湖畔的林中小屋,这 代表 他 精 神 上 的 独 立 不 羁 和 人 格 上 的 卓 尔 不 群[10]( P81) 。他与鸟兽为邻,沐浴清风,聆听自然,摈 弃物欲,欣赏荒野,流连忘返,充实精神,写下自己 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真切感受。在他的《瓦尔 登湖》和《河上一周》中都不乏这样的记述,因此成 了美国田园文学的经典之作。
20 世纪 60 年代,斯坦贝克对美国越来越失 望,他认为消费主义和自私自利大行其道,传统的 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正在崩溃。对此,他痛心疾 首。他给史 蒂 文 生 写 信 说 :“如 果 我 想 毁 灭 一 个 国家,我就给它过多的物质,让这个国家臣服于物 质之下,变得可悲、贪婪、不健全。”[9]( 导读) 他认为 巨大的物质消费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带来了太多 的垃圾,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无情掠夺和榨取。 他还警告说 :“如果最多才多艺的生命形态——— 人类———用他 们 一 直 以 来 所 使 用 的 方 式 努 力 生 存,那么他们不但会毁掉自己,还会毁掉其他的生 命。”[9]( P191) 这实 际 上 正 如 麦 尔 维 尔 精 心 刻 画 的
与乡村成为一体,与荒野融在一起,深切地感 受美国,感受自然,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从而有一 个更清晰的看法,是斯坦贝克携犬游历的初衷之 一。他说:“我已经很久未曾听说过美国说的话,没 有闻过美国青草、树木以及下水道的味道,没有见 过美国的山丘与流水,也没有看到过美国的颜色和 光线的特色了。”[9]( P4) 因为他深知,与土地和人民 的接触,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至关重要。他想观看自 然的景色,了解普通人的感受,以及他们的喜怒哀 乐。因为他知道,人类最珍贵的一种感情就是与根 有关,与希望在一个根植于某块土地或某个社区的 环境有关,也就是与土地和田园有关。
胡天赋
( 南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还是一位有着 深刻的生态忧患意识的田园作家。他的《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就流露了深刻的生态忧思和浓 浓的田园情结: 对美好过去的深情回忆,对优美乡村景色的细致描写,对现代城市颓废、堕落、浪 费等现代消费文化所造成的狂乱和肮脏表达了最强烈的谴责和无情的抨击,并就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向我们发出了严肃的生态预警。
[5]胡天赋. 弱者的命运在心上———谈斯坦贝克的生态伦
《白鲸》的结尾一样富有 深 刻 的 生 态 预 警 意 义。 因此,环境主义者把他尊为环保运动的先驱,不是 没有道理的。
第 32 卷第 5 期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ol. 32 No. 5
2 0 1 2 年 9 月 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 2012
斯坦贝克的田园情结
——— 再 读《斯 坦 贝 克 携 犬 横 越 美 国 》
[参 考
[1]方杰. 荣辱兴衰六十年———国 外 斯 坦 贝 克 研 究 综 述 [J]. 外国文学研究,2002,( 3) .
[2]Philbrick,Nathaniel At Sea in the Tise Pool: The Whaling Town and America in Steinmbeck’s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and Travel with Charley[A]. Edited by Susan F. Beegel,Susan Shillinglaw and Wesley N. Tiffney,Jr. Steinbeck and the Environment [C].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Tuscaloosa and London,1997.
3. 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和警告 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严厉批判人类 对物质的极度追求,实际上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刻 批判。他认为,一些人虽然拥有很多财富,但却是 最贫穷的一种人[10]( P14) 。 实际 上,现 代 文 明、现 代 化、工 业 化、消 费 文 化、奢侈享受、大规模的浪费、对环境的掠夺和破 坏等一直是学者,特别是生态学者严厉批判的对 象。二战之 后,美 国 成 了 头 号 超 级 大 国,经 济 大 国,消费大国,毫无疑问也是头号浪费大国。这一 切都令作者深恶痛绝。斯坦贝克对人类在物质上 的贪婪而造成的极大的物质浪费大加挞伐。斯坦 贝克痛责美国的盲目生产、巨大浪费造成的垃圾
1. 美好的往昔 古今中外,在文人骚客的笔下,美好的往昔永
收稿日期: 2012 - 04 - 08 基金项目: 河南省科技厅 2012 年软科学研究项目“斯坦贝克研究”,项目编号: 122400450268。 作者简介: 胡天赋( 1956— ) ,男,河南省方城县人,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教学及研究。
·76·
南都学坛
2012 年第 5 期
远值得人们怀念,美好的往昔同样也是人类的精 神家园。田园文学最诱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对往昔 美好事物的追忆。
1962 年 12 月 10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 斯坦贝克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中赞扬他“对大 自然、对耕耘的田地、对荒原、对高山、对大洋沿岸 所怀有的伟大感情,对斯坦贝克来说,所有这一切 都是在人类社会之中和人类社会之外的一种用之 不竭的灵感的来源”[8]( P1) 。这确是真知灼见。
2012 年第 5 期
胡天赋: 斯坦贝克的田园情结
·77·
污染。他说:“美国的城市就像獾的洞穴,周围都 是垃圾———没有一个城市例外———成堆破损与生 锈的汽车包围着这些地方,整个城市几乎被垃圾 覆盖……我们丢弃的大量的东西,远比使用的多。 关于这点的证据,不妨看看我们疯狂而轻率的丰 富生产,浪费似乎成了指针。”[9]( P23)
[3]Beegel,Susan . F ( eds) Steinbeck and the Environment [M].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Tuscaloosa and London,1997.
[4]胡天赋. 《愤怒的葡萄》: 一部伟大的生态文学之作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5) .
一个人的童年,往往会对他的成长产生不可 磨灭的影响。对于一个敏感的作家来说,少年时 代的经历会对他的写作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横 越美国》中,斯 坦 贝 克 表 达 了 对 往 昔 美 好 岁 月 的 深情怀念,往昔的美好与现实的丑恶形成了巨大 强烈的反差。
旅途中,过去的美好岁月时刻浮现在他的脑 海里,勾起他难忘的记忆。“很久以前,我在美国 加州的圣克鲁斯山脉拥有过一个小农场。那儿有 个巨大的树林,大树枝丫在空中交错……如果世 上真有鬼怪出没的场所,小湖一定是一个,叶缝中 滤过的微暗光线,以及从不同角度所产生的错觉 都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9]( P54 - 55)
“太平洋 是 我 的 海 洋 家 乡,我 生 下 来 就 认 识 它,在它 的 海 边 长 大,在 它 的 沿 岸 收 集 海 洋 动 物。……这类记忆的遥远味道都是淡淡地来,让 人闻之而不自觉,但却在体内释放出一种电流般 的兴奋———一种猛烈的欢娱。”[9]( P160) 昔日的景色 与现在的场景,童年的时光与成人后的现实不断 撞击着他的心扉,使他感到深深的震撼。随着美 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的人口也快速增加,对环 境的索取和掠夺愈演愈烈。为了容纳众多的人 口,地形遭到破坏,山坡被整成平地。他深情地回 忆起曾经 的 原 始 森 林 和 山 丘,“朝 气 蓬 勃 的 深 绿 色橡 树,还 有 郊 狼 对 着 月 亮 照 耀 的 夜 晚 唱 歌”[9]( P171) 。这令人怀念的古朴的大自然都一去 不复返了,现代化的电视塔取而代之,留给人的只 有伤感、悲 叹 和 无 奈。颇 有“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之慨。
两种对比: 一是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对比,城市的特 点是狂乱、腐败和冷漠,乡村则代表宁静和富足。 二是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对比,过去代表田园般美 好的东西,而现在则代表堕落[6]( P34 - 35) 。
1999 年,学者 Terry Gifford 把田园文学分为 三类: 第一类是指一种特定的文学,从城市退回到 乡村,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成为欧洲的一种主要诗歌形式。第二类是指任何 直接或间接对比乡村和城市的文学形式。第三类 带有贬义,指的是“田园”,暗示理想的乡野生活,而 淡化了乡村生活的辛勤劳作和艰难困苦[6]( P33) 。
杰·帕里 尼 认 为,从 他 的 第 一 部 小 说《天 堂 牧场》之后,“斯 坦 贝 克 在 一 部 部 的 作 品 中,勾 起 了他的同胞对国家自然环境与居住地的难忘梦 想”[9]( 导读) 。佛蒙特州的北边,沿途所见,令他心 旷神怡。“路 边 摊 上 堆 满 了 金 色 的 番 瓜、赤 褐 色 的瓠 瓜、还 有 一 篓 篓 又 脆 又 甜 的 红 苹 果,每 咬 一 口,苹果汁就像要爆出来一样……我想这儿的村 庄是全国最漂亮的村子。”[9]( P24)
可见,田园文学由于其关注的重点又与生态 文学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它的主要特 点就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因而散发出绿 色之光,传递着构建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 念: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建 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以便人 类“诗意地安居”[7]( P73) 在大地上。
关键词: 斯坦贝克; 田园; 美国; 生态 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6320( 2012) 05 - 0075 - 03
一、田园文学
斯坦贝克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这是一个有 争议的话题。因为《愤怒的葡萄》的出版,他一直 被认为是一个“愤怒的作家”,再由于他的作品关 注了动物,又被人诟病[1]( P153) 。甚至连著名的学者 和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评论界泰斗艾德蒙·威 尔逊,对他也有很多不公正的看法[1]( P153) 。至于他 的游记《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 以下称《横越 美国》) ,美国有评论家认为是一个“失败的冒险 纪录”[2]( P239) 。美国学者 Susan. F. Beegel 等编辑 出版了《斯 坦 贝 克 和 环 境 》的 专 题 论 文 集[3]。近 年来,国内学者又从其作品中发现了丰富的生态 思想[4]( P98) 、生态伦理思想[5]( P63) 等内 容,但 尚 无 人论及斯氏作品的田园特征。其实,从田园文学 的角度来欣赏的话,斯坦贝克的作品,尤其是他晚 年发表的著 名 游 记 性 作 品《横 越 美 国 》更 是 深 刻 地体现了欧美田园文学的特点。田园 ( pastoral) 一词来自拉丁语,按照生态批评学者 Greg Garrard 的说法,在过去主要指古希腊诗人西奥克里特斯 ( Theocritus) 的田园牧歌中的牧羊人 ( 拉 丁 语 为 pastor) 。他说,贯穿这一时期的田园文学主要有
最令人警 醒 的 是 这 一 节 的 题 目,叫 做“你 再 也回不了 家”,这 标 题 会 叫 人 浮 想 联 翩,夜 不 能 寐,唤 醒 人 的 思 乡 之 情 和 催 人 泪 下 的 离 愁 别 绪。 正如杰·帕里尼在“导读”中说的,斯坦贝克的小 说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在于作者对于一块土地 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还有对土地上的人民和环境 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厚的感情[9]。确实,从这个意 义上说,斯坦贝克的游记不失为一部有很高价值
的田园文学作品。 2. 甜美的乡村 田园文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抒发对乡村景色
的感情,正如美国田园文学的杰出代表梭罗在其大 作《瓦尔登湖》中的描述。在美国社会物欲极度膨 胀的时候,梭罗象征性地选择 7 月 4 日,美国独立 纪念日,走进自然,住进瓦尔登湖畔的林中小屋,这 代表 他 精 神 上 的 独 立 不 羁 和 人 格 上 的 卓 尔 不 群[10]( P81) 。他与鸟兽为邻,沐浴清风,聆听自然,摈 弃物欲,欣赏荒野,流连忘返,充实精神,写下自己 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真切感受。在他的《瓦尔 登湖》和《河上一周》中都不乏这样的记述,因此成 了美国田园文学的经典之作。
20 世纪 60 年代,斯坦贝克对美国越来越失 望,他认为消费主义和自私自利大行其道,传统的 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正在崩溃。对此,他痛心疾 首。他给史 蒂 文 生 写 信 说 :“如 果 我 想 毁 灭 一 个 国家,我就给它过多的物质,让这个国家臣服于物 质之下,变得可悲、贪婪、不健全。”[9]( 导读) 他认为 巨大的物质消费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带来了太多 的垃圾,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无情掠夺和榨取。 他还警告说 :“如果最多才多艺的生命形态——— 人类———用他 们 一 直 以 来 所 使 用 的 方 式 努 力 生 存,那么他们不但会毁掉自己,还会毁掉其他的生 命。”[9]( P191) 这实 际 上 正 如 麦 尔 维 尔 精 心 刻 画 的
与乡村成为一体,与荒野融在一起,深切地感 受美国,感受自然,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从而有一 个更清晰的看法,是斯坦贝克携犬游历的初衷之 一。他说:“我已经很久未曾听说过美国说的话,没 有闻过美国青草、树木以及下水道的味道,没有见 过美国的山丘与流水,也没有看到过美国的颜色和 光线的特色了。”[9]( P4) 因为他深知,与土地和人民 的接触,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至关重要。他想观看自 然的景色,了解普通人的感受,以及他们的喜怒哀 乐。因为他知道,人类最珍贵的一种感情就是与根 有关,与希望在一个根植于某块土地或某个社区的 环境有关,也就是与土地和田园有关。
胡天赋
( 南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还是一位有着 深刻的生态忧患意识的田园作家。他的《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就流露了深刻的生态忧思和浓 浓的田园情结: 对美好过去的深情回忆,对优美乡村景色的细致描写,对现代城市颓废、堕落、浪 费等现代消费文化所造成的狂乱和肮脏表达了最强烈的谴责和无情的抨击,并就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向我们发出了严肃的生态预警。
[5]胡天赋. 弱者的命运在心上———谈斯坦贝克的生态伦
《白鲸》的结尾一样富有 深 刻 的 生 态 预 警 意 义。 因此,环境主义者把他尊为环保运动的先驱,不是 没有道理的。
第 32 卷第 5 期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ol. 32 No. 5
2 0 1 2 年 9 月 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 2012
斯坦贝克的田园情结
——— 再 读《斯 坦 贝 克 携 犬 横 越 美 国 》
[参 考
[1]方杰. 荣辱兴衰六十年———国 外 斯 坦 贝 克 研 究 综 述 [J]. 外国文学研究,2002,( 3) .
[2]Philbrick,Nathaniel At Sea in the Tise Pool: The Whaling Town and America in Steinmbeck’s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and Travel with Charley[A]. Edited by Susan F. Beegel,Susan Shillinglaw and Wesley N. Tiffney,Jr. Steinbeck and the Environment [C].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Tuscaloosa and London,1997.
3. 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和警告 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严厉批判人类 对物质的极度追求,实际上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刻 批判。他认为,一些人虽然拥有很多财富,但却是 最贫穷的一种人[10]( P14) 。 实际 上,现 代 文 明、现 代 化、工 业 化、消 费 文 化、奢侈享受、大规模的浪费、对环境的掠夺和破 坏等一直是学者,特别是生态学者严厉批判的对 象。二战之 后,美 国 成 了 头 号 超 级 大 国,经 济 大 国,消费大国,毫无疑问也是头号浪费大国。这一 切都令作者深恶痛绝。斯坦贝克对人类在物质上 的贪婪而造成的极大的物质浪费大加挞伐。斯坦 贝克痛责美国的盲目生产、巨大浪费造成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