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能够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正确选用适当的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

2、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提问: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2)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C = 90°,∠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

已知 a = 3,b = 4,求 c 的长度。

(3)已知∠A = 30°,斜边 c = 6,求∠A 的对边 a 的长度。

通过复习,为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做好知识铺垫。

2、讲授新课(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

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①已知两条直角边 a、b,求斜边 c 及锐角 A、B。

由勾股定理\(c =\sqrt{a^2 + b^2}\),\(\tan A =\frac{a}{b}\),则\(A =\arctan\frac{a}{b}\),\(B = 90° A\)。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

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

将为一般性地学习三角形的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选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方法与过程:?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通过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

难点: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1: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大台风中折断倒下,树干折断处距地面3米,且树干与地面的夹角是30°,大树折断之前高多少米?问题2: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 α ≤ 75°(如图),现有一个长6米的梯子,问:(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米时,梯子与地面所称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二、知识回顾:如图,已知:在ΔABC中,∠C=90°,你能说出这个图形有哪些性质吗?1、在一个三角形中,共有几条边?几个角?(引出“元素”这个词语)2、在RtΔABC中,∠C=90°。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解直角三角形》是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方法。

本章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为后续学习平面几何和高中的三角学做铺垫。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会使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定义。

2.学会使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

3.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计算和推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3.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计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采用分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直角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几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介绍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学习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定义。

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进行实际操作,验证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简单的基本计算、应用题等。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续表)图28-2-5 教师呈现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观察已知和的正弦来求∠A的(续表)(续表)【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 理解解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 2.解决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数学思考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直角三角形可以解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两个元素(其中一个必须为边).从而让学生理解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条件.4.情感态度(1) 通过给定具体的两个条件(其中一个为边),让学生们画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2)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难点: (1)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2)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课前延伸【知识梳理】(1) 在Rt △ABC 中,∠C =90°,a =3,c =4,则b =. (2) 在Rt △ABC 中,∠C =90°,∠A =28°,那么∠B =__62°__.(3) 在Rt △ABC 中,∠C =90°,a =4,b =5,则sin A =41,cos A =41,tan A =__45__(4) 在Rt △ABC 中,∠C =90°, ∠A =30°,a =6,则c =__12__,b =. (5) 在Rt △ABC 中,∠C =90°,已知c =6, ∠A =50°,则a =__6_sin50°__. (6) 意大利披萨斜塔在建成的时候就已倾斜,其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1972年披萨地区发生地震,这座高54.5米的斜塔在大幅摇摆后依然屹立,但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增至5.2米,请你算出这时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课内探究一、 课堂探究1(问题探究,自主学习)(1)在Rt △ABC 中,∠C =90°,c =28, ∠B =6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2)在Rt △ACB 中,c =90°,a =30, ∠B =80°,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3)在Rt △ABC 中,c =90°,a =3,b =3,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二、课堂探究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1) 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2) 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一条直角边为3,一个锐角为35°.(3) 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斜边长为8,一个锐角为40°.(4) 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两个锐角分别为30°和60°.各小组比较由(1)(2)(3)(4)画出的直角三角形.讨论1:你觉得给出什么样的条件可以画出一个确定的三角形.讨论2:你觉得确定一个直角三角形需要的元素有什么条件?三、反馈训练1.必做题在Rt△ABC中,∠C=90°,已知b=20, ∠B=35°,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小数);(2)在Rt△ABC中,∠C=90°,已知a=10 3,b=20,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2.选做题在Rt△ABC中,∠C=90°,AC=15, ∠A的平分线AD=10 3,解这个直角三角形.课后提升1. 在Rt△ABC中,∠C=90°,AC=2,B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2. 已知在△ABC中,∠B=60°,∠C=45°,AB=6,求BC长.3. 如图,在两面墙之间有一个底端在点A的梯子,当它靠在一侧墙上时,梯子的顶端在点B处;当它靠在另一侧墙上时,梯子的顶端在点D处.已知∠BAC=60°,∠DAE=45°,点D到地面的垂直距离DE=3 2 m.求点B到地面的垂直距离BC.图28-2-9。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解直角三角形》

本课内容是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及特殊角三角函
数的基础上,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勾股定理、直角三角
形两锐角互余,打破以往由边求边,由角求角的模式,
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已知直角
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和斜边求另一条直角边,以及已知斜
再让学生分别解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最后总结解直角三 角形实际上就是求两类问题:一是已知两边,解直角三 角形;二是已知一边和一角,解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在 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 不同解法给予点评,并规范书写过程.
【设计意图】分别给出已知一角一边和已知两边解 直角三角形的例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选择不同的 方法解直角三角形,在对比各种方法后体会如何灵活运 用边角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
中的应用,体会用勾股定理或者三角函数都可以求边
长,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2.如图,已知在△ABC 中,∠A=60゜,∠B=45゜,
AC=12,求 AC,BC 以及△ABC 的周长.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能否根据图象,添加辅助线,
找出要解的直角三角形,求出答案.
如果要你根据上述信息,用“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 心线所成的角θ”来描述比萨斜塔的倾斜度,你能完成 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 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画出图形,标出已知量和未 知量.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解直角三角形,建 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问题.
2.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 2(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 素之间有哪些关系? (2)知道五个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其余元素?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弄清这是一个关于解直 角三角形的问题,回忆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及直角三角 形两个锐角互余,它们分别体现了直角三角形中哪些元 素之间的关系,尝试借助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教师

28.2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及教后反思

28.2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及教后反思

“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定义:在直角三角形方式:学生讲解.D b a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这章中的内容是,是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书本上是以比萨斜塔 实际问题引入,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恰当,所以我将教材进行的重组,设计了符合学生学情的学程设计(预习作业),通过教后,个人认为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

具体体现在:一、教学目标明确,确定符合《新标准》理念,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测试90%同学全对。

二、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合理,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充分挖掘书本例题,以不同的问题形式是学生的预习有目的,有实效。

对于书本P86例1:如图在Rt △ABC 中∠C= 90°,AC=2,BC= 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⑴阅读书本例题的解答过程,在每一步后面写上解题依据; ⑵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请写下来。

第一问设计意图是考查学生对于书本解答过程的理解情况;第二问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对这一例题深刻的理解,由会做一道题演变为会做一类题。

再如对于例题2在Rt △ABC 中,∠C=90°,∠B=35°,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⑴阅读书本例题的解答过程,在每一步后面写上解题依据;⑵对于最后一步我另外给出了一种解法然后请学生比较求c 的两种解法,并谈谈体会。

求c 的另一种方法: 第一问设计意图仍然是考查学生对于书本解答过程的理解情况;第二问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不同的解法中择优选择,学会用最好的方法解题。

显然第二种方法没有第一种好,因为这里用的a 是上面求出来的,如果上面求错了,下面也跟着错了,所以要尽量选择原始数据,避免累计错误这样的学法指导对于学生很有帮助。

三、教学方式符合《新标准》要求。

本节课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2)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教学难点(1)选择合适的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并正确选择恰当的解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

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三条边和两个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2)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边之间的关系:a²+ b²= c²(其中 a、b 为直角边,c 为斜边)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 90°边角之间的关系:sin A = a/c,cos A = b/c,tan A = a/b(3)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学会利用三角函数(sin、cos、tan)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特征;•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三角函数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及PPT;•直角三角形模型和三角函数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出四个角的概念及其分别对应的度数和弧度。

然后,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进而介绍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特点。

二、讲解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特征教师应先为学生解释什么是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角度为90度的三角形。

然后介绍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包括其两条直角边的关系和勾股定理。

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

2.三角函数的定义及适用范围教师应首先介绍正弦函数的概念及其定义,即对于任意角度θ,正弦函数sin(θ)=对边/斜边。

然后讲解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概念及其定义,即cos(θ)=邻边/斜边,tan(θ)=对边/邻边。

教师还需向学生解释不同三角函数的适用范围,即正弦函数对应的是钝角和锐角,余弦函数对应的是钝角和直角,而正切函数对应的是锐角。

3.如何运用三角函数来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应向学生阐明如何使用三角函数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度和斜边的长度,学生应该如何求出其他两边的长度。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使用sin、cos或tan函数来求解,根据给出的信息来判断使用相应的函数。

三、练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可以在小组内进行练习或者进行个人练习,并在课后进行批改。

四、归纳总结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应再次强调直角三角形及其特征,以及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鼓励学生将刚才学到的知识总结起来,形成自己的笔记或文章。

初中数学_2.4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2.4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两锐角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关系(锐角三角比)解直角三角形;2、探索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3、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意识,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习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学习难点】锐角三角比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情境引入高54.5m的斜塔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为5.2m,求塔身偏离中心线的角度。

回顾旧知1、熟记30°、45°、6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 ∠C的对边分别是 a、b、c,则a、b、c、∠ A、∠B这五个元素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角与角的关系:________。

(2)三边的关系: _________。

(3)边角的关系:sinA=______ cosA=______ tanA=______。

sinB=______ cosB=______ tanB=______。

3、在Rt△ABC中,∠C=90°,AB=13,AC=12,求∠A的各个三角比。

你有哪些疑问?小组交流讨论。

生甲:如果角不是特殊的角,能通过边与角的关系求角的度数吗?生乙:我想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哪些元素能求出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师:你有什么看法?生乙:从课前预习看,我知道了特殊的一边一角能求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那么两边呢?两角呢?还有三边、三角呢?师:好!这两位同学不但提的问题非常好,而且具有非凡的观察力,那么他们的意见对不对?这就是这一节我们要来探究和解决的。

师:我们掌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就能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_共10篇.doc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_共10篇.doc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_共10篇范文一: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的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

因此,在处理例题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恰当。

结合课程标准,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了以“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课堂教学,我个人认为教学目标达成度是比较高的。

第二,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

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

在学生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诸多方法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而后选择了一种解法进行板演。

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下了功夫。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觉得也存在一些需要自己深刻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探讨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时,处理的有些过于仓促,讲话语速太快,影响学生的思考时间,有些问题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可能效果更好;在讲正多边形的例题时,从特殊到一般,处理上有些欠妥。

又如,课堂总结时,总想把现成的规律性结论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告知他们,但忽视了学生在没有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情况下,老师的努力将大打折扣。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等内容的基础上对运用所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进一步探究。

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为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牢固掌握了勾股定理,也刚刚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但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还不熟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要在本节课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1.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2.会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学习重点:会通过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五、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1)直角三角形有哪些元素?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_____;锐角之间的关系:∠A+∠B=_____; 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_____,cosA=_____,tanA=_____.(2)利用这些关系,除直角外,至少需要知道几个元素就可以求其他的元素了?2.重点研讨(1)已知两边例1:如图,在Rt △ABC 中,∠C = 90°,2=AC ,6=BC ,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2)已知一边和一锐角例2:如图,在Rt △ABC 中,∠C =90°,∠B =30°,b=20,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AB C 26A C B c a b=20 30° BAC c a b小结: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有5个元素(即3条边、2个锐角),只要知道其中的 个元素(至少有1个是 ),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未知元素.2.由直角三角形中 求出 的过程,叫做 .3.巩固训练(1)在△ACB 中,∠C=90°,AB=4,AC=3,欲求∠A 的值,最适宜的做法是( )A.计算tanA 的值求出B.计算sinA 的值求出C.计算cosA 的值求出D.先根据sinB 求出∠B ,再利用90°-∠B 求出(2)在Rt △ABC 中,∠C=90°,∠B=35°,AB=3,则BC 的长为( )A.3sin35°B.2cos35°C.3cos35°D.3tan35° (3)在Rt △ABC 中,∠C=90°,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B=45°,c=14;(2)b=15,∠B=60°.4.延伸迁移 (1)如图,在△ABC 中, 求sinA 的值.(2)在△ABC 中,∠ABC=60°,AD 是BC 边上的高, 求△ABC 的面积.4.达标检测(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30°,腰长为 6 cm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A.4.5 cm 2B. 39 cm 2C. 318 cm 2D.36 cm 2(2)如图,在 △ABC 中,32=AC ,︒=∠30A ,︒=∠45B ,求AB 的长.A B 410,sin 5AB AC B ===5. 学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布置:(1)《作业设计》1-5.(2)选做题:《作业设计》6.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熟悉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并为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准备,在本章的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和解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法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解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直角三角形的模型、直角三角形的练习题教学过程:Step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例如:小明想要测量房间一角的大小,但又无法直接测量。

请问他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Step2: 引入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介绍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包括直角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Step3: 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原理解释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即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给出相应的公式和应用场景。

示例问题: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边长分别为3和4,求斜边的长度。

步骤一:根据勾股定理,已知两个直角边分别为3和4,斜边为x,可以得到方程:3^2+4^2=x^2步骤二:计算出x的值,即可求得斜边的长度。

Step4: 解题实践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运用所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

示例问题:一艘船要从A地沿直线航行到B地,如果A点与B点之间的距离为10千米,A点与C点之间的距离为8千米,C点与B点之间的距离为6千米。

请问船的航线与AB线之间的夹角大小是多少度?步骤一:通过正弦定理,计算出∠ACB的大小。

步骤二:通过余弦定理,计算出∠ACB与AB线之间夹角大小的余弦值。

步骤三:通过反余弦函数,求得船的航线与AB线之间夹角大小的度数。

Step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正确的解法,合理运用所学知识。

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和实际问题解题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然而,在教学设计中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配置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本节课中,未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限制了学生与同学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下次课堂设计中可考虑将解题任务分配给小组,让学生们合作解决问题,以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实物图,如楼梯、墙壁与地面形成的直角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和作用。
2.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那么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问题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思考。
3.引导学生回顾Βιβλιοθήκη 股定理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c.正切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角A,正切函数定义为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即tanA =对边/邻边。
2.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问题,如求角度和边长。
3.结合计算器,让学生学会计算三角函数的值,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特别是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角度和边长问题,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旗杆高度、楼间距等,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教学策略:
a.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适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5.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解直角三角形1教学设计与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1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设计预习 作业 检查 1.在Rt△ABC 中,∠ACB =90°,其余5个元素之间有以下关系: (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2)三边满足_________:____(3)边与角关系:sinA =,cosA =,tanA =。

2. 在Rt △ABC 中,∠B =900,AB =3,BC =4,则sinA=3. 在Rt△ABC 中∠C=90°,c=8,∠B=30°,则∠A=______,a=______,b=______.4.已知:在Rt△ABC 中,∠C=90°,b=23,c = 4,则a=___,∠A=____,∠B=____.(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课前预习能让学生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和自然的过渡。

带着他们的疑问来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去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激发了他们研究的兴趣和探究的激情。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探索新知: 1.观察: (1). 在Rt △ABC 中∠C=90°,c=8,∠B=30°,则∠A=__b=___。

(2).已知:在Rt △ABC 中,∠C =90°,b=2 ,c = 4,则∠B=___,∠A=____。

2.归纳:我们把利用___________求出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并且加以理解。

)例题讲解:例1.在Rt△ABC 中,∠C=90°,∠A =30°,a=5,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练习:在Rt△ABC中,∠C=90°,AC=3,AB=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步骤及解题过程。

通过展示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更好的体会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能解出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并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方法。

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元素关系,从而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经历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元素关系。

如何选择合适的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生活图片,如金字塔的倾斜角、山坡的坡度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2、知识讲解回顾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三边关系:a²+ b²= c²(其中 a、b 为直角边,c 为斜边)锐角关系:∠A +∠B = 90°边角关系:sin A = a/c,cos A = b/c,tan A = a/b3、例题讲解例 1: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直角边为 3,斜边为 5,求另一条直角边和两个锐角的度数。

例 2:一座建筑物的高度为 20 米,在离建筑物底部 15 米处,测得建筑物顶部的仰角为 60°,求建筑物的高度。

4、小组讨论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其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题,如测量旗杆的高度、计算山坡的坡度等,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

28.2解直角三角形(教案)-九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材解读(人教版)

28.2解直角三角形(教案)-九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材解读(人教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高度或距离的情况?”(如测量房顶的高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奥秘。
-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正弦和余弦值,求该角的正切值。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学生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时,往往难以确定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边长和角度,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
-例如:在房屋建设中,如何根据屋顶的斜率和底边长度计算屋顶的高度。
-正确使用计算器求解三角函数值。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但在讲解难点内容时,感觉学生们对三角函数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时,没有充分运用图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的计算。
2.学会使用计算器求解直角三角形,并能解决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使用计算器进行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的查询;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九年级下册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九年级下册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直角的定义,以及角度的度量方法。

2. 学会使用角度和边长之间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直角的定义,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准备直尺、量角器、三角板、习题集等教学工具。

同时,提前设计好教案,准备好讲解的顺序和内容。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直角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直角三角形的广泛应用。

比如:我们学校的大门和旁边的楼房是否可以看作是直角三角形?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解新知在引入环节后,教师可以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方法和步骤。

可以通过一些例题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实践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河流宽度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在课程结束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五)作业布置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的作业,如解答一些典型例题、进行实践活动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每一节课结束后,教师都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

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

将为一般性地学习三角形的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选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数学思维:
经历探求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

3、解决问题:
通过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通过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

难点: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大台风中折断倒下,树干折断处距地面3米,且树干与地面的夹角是30°,大树折断之前高多少米?
问题2: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 α ≤ 75°(如图),现有一个长6米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米时,梯子与地面所称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二、知识回顾:
如图,已知:在ΔABC中,∠C=90°,你能说出这个图形有哪些性质吗?
1、在一个三角形中,共有几条边?几个角?(引出“元素”这个词语)
2、在RtΔABC中,∠C=90°。

a、b、c、∠A、∠B这些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RtΔABC的角角关系、三边关系、边角关系分别是什么?
总结: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两锐角互余:∠A+∠B=90°
(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a2+b2=c2
(3)边与角的关系:
sinA=cosB=a/c
cosA=sinB=b/c
tanA=cotB=a/b
cotA=tanB=b/a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三、探究新知:
从以上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几个元素,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1)已知两条边如何解直角三角形?(可分为已知a、b或已知a、c两种情况考虑)
(2)已知一条边及一个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可分为a、∠A或c、∠A两种情况考虑)
四、知识应用:
例1:如图在RtΔABC中,∠C=90°,AC=√2,B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例2:如图:在RtΔABC中,∠C=90°,∠B=35°,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以上两例有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

解决本章引言中提出的有关比萨斜塔倾斜角的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解决之。

师生共同分析解决本节问题1、问题2.
注意强调: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出特别说明外。

边长保留四位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

五、总结概述
一、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是中考的一大类型题,主要涉及测量、航空、航海、工程等领域,解答好此类问题要先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1 仰角、俯角; 2 方向角; 3 坡角、坡度; 4 水平距离、垂直距离等。

再依据题意画出示意图,根据条件求解。

二、解实际问题常用的两种思维方法:(1)切割法:把图形分成一个或几个直角三角形与其他特殊图形的组合;(2)粘补法:此方法大都通过延长线段来实现。

六、课堂练习:见教科书P.91 练习
七、作业安排:习题28.2 1、2、3.
八、自我问答: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边的关系,角的关系,边角关系引入,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只要有两个条件就可以解直角三角形(至少有一元素是边)。

这一结论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获取,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
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