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意识问题及查默斯的意识解释新路径

合集下载

意识与心理学 心理学如何研究和解释意识

意识与心理学 心理学如何研究和解释意识

意识与心理学心理学如何研究和解释意识意识与心理学:心理学如何研究和解释意识意识是人类思维和知觉的核心,它是我们体验世界、感知自我和他人的方式。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自然也对意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如何研究和解释意识的方法和理论。

一、内省法的应用内省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报告自身体验的方法,常用于心理学家对个体的意识状态进行研究。

根据内省法,被试者会被要求描述他们在特定任务或情境中的感受和思维过程。

心理学家通过分析被试者的内省报告来了解和理解意识的运作。

例如,在某个实验中,心理学家可能会要求被试者描述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被试者可能会报告他们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特定方面上,以及他们是如何生成解决方案的。

通过内省法,心理学家可以获得关于被试者意识活动的详细信息,从而对其进行研究和解释。

二、行为观察的意义除了内省法,观察行为也是心理学家研究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和反应,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的意识状态。

例如,当一个人面对某个惊喜或威胁时,他们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言表达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

心理学家根据这些行为表现和反应来推断一个人的意识状态。

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狗时,他们的面部表情可能会展现出喜悦和兴奋,这表明他们对这个刺激产生了积极的意识体验。

通过观察行为,心理学家可以研究和解释意识活动的不同方面。

三、神经科学的角度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意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神经科学通过运用先进的脑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来研究和理解意识的神经基础。

通过检测人们在不同任务和情境下的脑活动,神经科学家可以揭示与特定意识状态相关的神经活动模式。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清醒和注意状态时,他们的前额叶皮层和顶叶前部会显示更高的神经活动水平。

这种神经活动的变化可以提供意识状况的客观证据,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意识的运作机制。

意识的迷失追寻真相与存在的困惑

意识的迷失追寻真相与存在的困惑

意识的迷失追寻真相与存在的困惑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对意识和真相这两个概念充满了困惑和迷失。

意识是我们主观体验的核心,而真相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困惑,试图去追寻意识的本质和真相的底层。

意识是什么?它究竟由什么构成?这是人们对意识的迷失和困惑之一。

意识是我们主观体验的总和,涵盖了思维、情感、知觉等诸多层面。

然而,要解析意识的本质却并非易事。

意识是否只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是否动物也具备意识?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争议。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神经系统、意识状态和动物行为,试图揭示意识的奥秘,但仍未找到确凿的答案。

另一个使我们困惑的问题是真相的本质。

真相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表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然而,真相并非总是显而易见。

人们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常常受到自身主观认知和外界信息的限制。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真相。

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对自然界和宇宙的真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人类对真相的追寻似乎永无止境。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我们追寻意识和真相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脑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突破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研究意识和真相。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问题和困惑。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具备真正的意识?大数据是否能够揭示世界的真相?我们正处在一个边界模糊的时代,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无知和迷失。

面对意识的迷失和真相的困惑,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审慎的态度,不要妄自尊大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真相。

我们每个人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总是受限于我们自身的主观经验。

其次,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追寻知识,通过学习和研究扩大我们的视野。

真相隐藏在世界的角落,只有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才有可能接近真相的边缘。

最后,我们要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言论和观点。

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真相。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途径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途径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途径摘要:本文探讨了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及其解决途径。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它引导研究者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激发研究兴趣,并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解决途径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研究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帮助研究者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本文将围绕问题意识的来源、重要性、解决途径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问题意识的来源问题意识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中存在的难题,也可能是现有理论、方法、技术无法解释或解决的问题。

问题意识的产生往往受到个人经历、知识背景、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能够激发研究兴趣,使研究者对研究领域保持热情和动力。

其次,问题意识是推动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它引导研究者不断探索、实验、验证,从而推动研究成果的诞生和发展。

最后,问题意识还有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它将学术研究成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解决途径解决途径是学术研究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解决途径的选取需要考虑问题的性质、研究者的能力、研究资源的限制等因素。

通常来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实验验证等。

此外,跨学科合作、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等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研究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意识和解决途径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该案例涉及到一个社会问题: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研究者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医疗保障、心理健康、社交活动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可以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收集数据和信息,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自然主义二元论“意识困难问题”的非经典解答

自然主义二元论“意识困难问题”的非经典解答

作者: 高新民;王世鹏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页码: 61-6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自然主义;二元论;意识;融合
摘要:查默斯把非物质的意识如何可能从物质性的人脑中产生出来这一问题称作“意识困难问题”。

传统的、经典的自然主义和二元论方案都无法对“意识困难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查默斯、麦金等人为“意识困难问题”提供了一种带有异端性质的、非经典的解答,即认为,要解决意识困难问题必须进行本体论重构,由此他们分别通过“泛心原论”和“空间概念革命”建立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自然主义二元论,使二元论和自然主义相融合。

自然主义二元论的出现为我们重新认识自然主义、二元论以及科学与二元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查尔默斯意识理论中的随附性

查尔默斯意识理论中的随附性

2021年1期(第5卷) 认知科学 No.1 2021 ( Vol.5 ) ·新文放送·查尔默斯意识理论中的随附性●作者/刘 剑●●单位/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87●摘 要:大卫·查尔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是一种非还原的意识理论,认为意识经验不可还原为物理基础,是一种基本性质,并且有相应的新基本规律来说明其如何伴随认知功能而实现。

其中,论证意识并非逻辑地随附于物理是说明意识不可还原的关键,是整体理论框架的中心。

查尔默斯对随附性的解读有其自身特点,是他在“立”新理论前对相反观点进行“驳”的关键。

因而,厘清随附性的概念及其与还原解释的关系是分析查尔默斯意识理论的第一步。

关键词:查尔默斯;意识经验;随附性;逻辑必然性;还原解释基金项目:内蒙古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论托诺尼意识测量背后的哲学基础”(2016NDC097)DOI:10.12184/wsprzkxWSP2515-528806.20210501查尔默斯(David J. Chalmers)在《有意识的心灵——一个基础理论研究》(1996)[1]、《意识的特性》(2010)[2]及其他相关论文中提出了一种非还原的意识理论,试图说明意识经验是物理的还是精神的。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不断取得卓越成果,心灵的面纱正逐渐被一层层揭开,不同的生理和大脑神经机制被用来解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意识行为。

然而,一个更神秘的问题却迟迟未能真相大白:在我们的大脑进行工作时,为什么会伴随主观感受?对于同一个事物,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些感受性的经验能够用物理来解释吗?这种主观经验遵循怎样的规律?查尔默斯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当前认知科学或神经科学难以回答的;他们能够解答的只是我们的大脑如何运作,从因果功能解释我们的心灵。

然而,在心灵的现象刘 剑:查尔默斯意识理论中的随附性层面,他们的解释则无法令人满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查尔默斯提出了一种非还原的意识理论——自然主义二元论(naturalistic dualism)bq01。

意识研究中争论的三个问题

意识研究中争论的三个问题

意识研究中争论的三个问题作者:顾凡及来源:《科学》2016年第05期面对人类认识意识所遇到的关键挑战,当前的意识研究领域广泛争论着三个问题:神经科学研究能否解决客观的脑如何产生主观意识的问题,意识的神经相关机制涉及全脑还是局部脑的问题,以及意识是否有组织物质的一种普适性质的问题。

自从1980年代末以来,由于神经科学飞速发展,特别是脑功能成像等实验技术取得突破,把意识研究置于神经科学基础上成为可能。

经过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F.H.C.Crick)以及其他生命科学大师登高一呼,意识研究开始走上科学研究中心舞台。

但是,不论行为的还是脑生理的客观反应,从逻辑上讲必然体现意识吗?有了更先进的脑探测技术,又应提出何种假设和怎么解释所测结果?怎样刻画意识的总体特征以付诸实验检验?本文试图在本刊发表过的两篇有关意识问题的文章基础上,简要回顾人类在认识意识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挑战,并选择目前意识科学研究中若干有争议之重大问题着重加以概述。

人类在认识意识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挑战虽然每个人对意识都有个大致上的概念——就是那个随着觉醒而来又随着无梦睡眠或者昏迷、深度麻醉乃至死亡而去的东西,可是还没人能够用基于经验证据的概念来给意识下定义。

古人朴素地把外界事物和我们内心世界区分开,柏拉图(Plato)在此基础上提出意识来自非物质的灵魂。

到17世纪中叶,笛卡儿(R.Descartes)提出人有两类不同的实体:广延实体(resextensa)和思维实体(rescogitans),认为两者彼此独立但能够相互作用,而只有人才具备思维实体并由此产生意识。

这种思想就是哲学上的二元论(dualisml,即认为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的实体。

二元论显然给实验科学研究意识问题设置了很大障碍。

20世纪以前,对意识的研究基本上基于“内省”,也即考察自己内心是怎么想的,企图由此找出规律。

然而不同人用这种方法所得结果有天壤之别,宣告了此方法的失败。

二维语义理论查莫斯的认知解读策略

二维语义理论查莫斯的认知解读策略

二维语义理论:查莫斯的认知解读策略陈晨内容提要经过学者的改良和完善,查莫斯的二维语义理论获得较大的包容性。

查莫斯对该理论做出了新的认知解读,但仍然具有矛盾与含糊之处,即后验必然真理及核心议题之间不兼容,理想化的理性思维能力概念不清。

符合查莫斯严格要求的理论策略,只能建立于一种形而上学式样的解读策略之上。

关键词查莫斯语境解读认知解读完美理性思维查莫斯主导的二维语—理论,由于其恰当地融合了后验必然命题等概念,进而融合了传统语—学的理论框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语—内外部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逐步受到了学界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查莫斯在与其他学者争辩的过程中,改变了对自身理论框架的解读策略。

本文将对查莫斯新的解读策略(即用认知式解读代替语境式解读)进行考察,然后指出这种策略导致的理论弊端,进而提出一种更符合查莫斯要求的形而上学式样的理论解读策略"相关研究自从克里普克的《命名与必然性》问世以来,后验必然真理的概念(即通过外部世界本质主―理论的说明从而必然成立的真理)得到了阐述"而这个概念以及相关概念的提出,打破了由弗雷格、卡尔纳普和康德所提出的传统的黄金语—三角联系"为了从这种攻击中捍卫传统的连接意―、模态和先验的三角关系,查莫斯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了由开普兰、斯图尔纳克等人构建起来的二维语—理论。

根据查莫斯二维语—框架的说明,词项的A 内涵或主要内涵的确定,依赖于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所指的方法;词项的B内涵或次要内涵的确定,依赖于A内涵或主要内涵的确定,且A内涵或主要内涵的确定必然要依赖于先验性的概念分析①。

为了说明主要内涵依赖于先验性概念分析的观点,查莫斯提出了二维语—理论中核心议题(core thesis)的概念,即,对于任何一个句子,该句子是先验的,当且仅当该句子有必然的主要内涵或A内涵。

事实上,这个核心议题就紧密地联系了意—、先验和可能性三种相关概念。

主要表现在:(1)对于每一个先验一致的假设,该论点都设想了一个世界可能存在的方式;(2(先验性与可能性之间的紧密联系就被反映在语言意—的一个方面,即A内涵。

意识问题的非还原路径探析

意识问题的非还原路径探析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3期,2019年7月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0,No.3,Jul.2019杜雯雯.意识问题的非还原路径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3):36-41.DOI: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9.03.007意识问题的非还原路径探析杜雯雯(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当代心灵哲学中的意识问题在延续物理主义还原论以外,还出现了自然主义的非还原性。

查莫斯认为意识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不同于物理事实的独立存在地位,对此他提出了自然主义二元论的猜想,并试图以这种理论解决意识的“困难”问题。

与查默斯相比,塞尔也主张意识不可以被还原的解释,通过比较他和查默斯的两种意识理论,为我们客观地看待意识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意识;非还原解释;自然主义二元论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79(2019)03-0036-06Non-reductive path of consciousnessDU Wenwen(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0,Henan,China)Abstract:Besides the reductionism of physicalism,there is the non-reductionism of naturalism on con-sciousness in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Chalmers holds that consciousness is an independent natural phenomenon,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hysical reality.He proposes the dualism of naturalism and tries to connect the gap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the physical world.Searle also believes that con-sciousness cannot be reinterpreted.Comparing Searle and Chalmers'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 can provide beneficial implications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issue of consciousness.Key words:consciousness;non-reductive explanation;naturalistic dualism意识,大概是人类最为神秘莫测的东西。

意识之谜和神经关联物的“寻访”

意识之谜和神经关联物的“寻访”

意识之谜和神经关联物的“寻访”作者:刘靓刘明海来源:《江汉论坛》2016年第06期摘要:许多当代神经生物学家主张把心身问题转换为“像脑这样的物理系统如何会产生主观体验”的问题,直接探求意识的神经关联物以解决意识之谜。

不同于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策略,科赫认为意识的神经关联物应当定位于大脑皮层一丘脑系统中临时形成的神经元子集,并经同步发放形成人类的意识。

他还尝试用此神经关联物回答意向性、感受性和自我问题。

然而囿于所隐含的本质主义和内在主义倾向,我们对于科赫的意识神经关联物研究策略仍然需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科赫;神经关联物;突现论;主观体验;心身问题在心灵哲学中,意识的主观性、第一人称性一直是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尽管他们企图用同一论、功能主义、解释主义、副现象论等各种哲学理论来加以解释,但是并没有因此平息争论,甚至还出现了取消意识的反实在论。

当代的神经科学家反对哲学家无谓的争论,认为逻辑推理和直觉内省等方法无助于解决意识之谜。

以克里克、科赫为代表的神经生物学家提出,任何意识理论都应当建筑在对于大脑神经元的了解之上,确定意识神经关联物(neuron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以下简写为NCC)的分子机制和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特性。

才有可能帮助我们解决意识之谜。

一、寻找NCC策略对于意识现象,特别是意识的主观体验或第一人称特性,以克里克(F.Crick)、科赫(c.Koch)、博根(J.E.Bogen)、埃德尔曼(G.M.Edelman)为代表的神经生物学家反对某些哲学家的反实在论观点,如丹尼特(D.C.Dennett)把意识作为一种人类的解释性产物,他们坚信,意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这些真实的现象是从某些特别的脑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他们致力于寻找并确定哪些意识的分子和神经相关物及其机制(即NCC)会产生特定的意识知觉,“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能够找到产生某个特定知觉的神经组织的具体位置,辨明它们的输入和输出,了解它们的发放模式,并知道它们从出生到成年的发育过程,如此等等,这很可能会像DNA之于遗传学一样,为研究完整的意识理论带来飞跃”。

汉弗莱论意识“困难问题”的问题及其诊治——西方意识理论形态的又一创新

汉弗莱论意识“困难问题”的问题及其诊治——西方意识理论形态的又一创新

第20卷第4期2018年7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0,N o .4J u l . 2018d o i :10.15936/j.c n k i .10083758.2018.04.003 收稿日期:201801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B Z X 016)㊂作者简介:江学如(1990),男,湖北大冶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灵哲学㊁生态学哲学研究㊂汉弗莱论意识 困难问题 的问题及其诊治西方意识理论形态的又一创新江学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北京 102488)摘 要: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尽管诞生了各种理论,但始终难以回应意识的 困难问题 ㊂根据汉弗莱的诊断,难题的关键就出在 问题 上㊂所谓的 困难问题 不过是人们基于第一人称视角提出的一个不当的坏问题㊂汉弗莱利用意识的演化论证,指出意识是人脑中的 内在之眼 将特定的脑状态表征为虚幻的艺术品㊂这一极富个性且有较多创新内容的意识理论,为我们处理 困难问题 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代表着当前意识理论发展的最新形态之一,但其自身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㊂关 键 词:意识的 困难问题;汉弗莱;意识理论;艺术品中图分类号:N 031;B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8)04-0345-07H u m p h r e y s S t u d y on t h e I s s u e o f T h e H a r d P r o b l e m o f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 t h eD i a gn o s i s f o r I t T h eN e wF o r mo f t h eT h e o r i e s o fW e s t e r n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J I A N GX u e -r u(D e p a r t m e n to f P h i l o s o p h y ,G 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o f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10248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w e s t e r n p h i l o s o p h y of m i n dh a si n t r o d u c e dv a r i o u s t h e o r i e s ,b u t n o n eo f t h eg i v e na p pr o a c h e s c o u l d p r o v i d es a t i s f i e da n s w e r s .B a s e d o nH u m p h r e y s d i a g n o s i s ,t h ek e y t o t h e p r o b l e mi s t h e p r o b l e m i t s e l f .T h e s o -c a l l e dh a r d p r o b l e mi s n o t h i n g b u t a b a d q u e s t i o n r a i s e d b y p e o pl ew h o a r e b a s e d o n t h e f i r s t p e r s o n p e r s p e c t i v e .I nv i r t u eo f t h e e v o l u t i o na r gu m e n t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h e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s t h e s p e c i f i c b r a i n s t a t e r e p r e s e n t e db yt h e i n n e r e y e s i n o u r b r a i n a s a n i l l u s o r y a r tw o r k .S u c h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 i n n o v a t i v e t h e o r y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p r o v i d e san e w p e r s pe c t i v ef o ru st os o l v et h e h a r d p r o b l e m ,w h i c h i so n eo f t h e l a t e s t f o r m s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th e o r i e s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H o w e v e r ,i t s t i l l h a s s o m e d e f e c t s .K e y wo r d s : T h e H a r d P r o b l e m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N i c h o l a s H u m p h r e y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o r i e s ;a r tw o r k自查默斯提出意识的困难问题 后,这一难题受到心灵哲学家㊁神经科学家㊁认知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等关注,他们为此提出各种解决方案㊂仔细反思已有的成果,人们又看不到什么实质性进展㊂正如麦金所言: 我们也许会觉得,物理的大脑之水产生了意识之酒,我们对这种转变的本质却一无所知㊂ [1]英国理论心理学家尼古拉斯㊃汉弗莱(N i c h o l a sH u m p h r e y)不同于以往的人们试图直接对此作出解答,而是大胆地从 问题 本身出发,敏锐地区分了正当的好问题和不当的坏问题, 困难问题 恰恰属于后者㊂他从历时性利用意识的演化论证揭示了人们提出这种坏问题的根源,并从目的论阐释了自然界演化出虚幻的意识艺术品的作用㊂一㊁意识 困难问题及其研究现状查默斯在第一届以 意识 为主题的图森会议上宣读了‘直面意识的困难问题“后,意识 困难问题 成为当代心灵哲学和意识科学的热点问题㊂尽管该问题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但查默斯认为,多数人并不理解其实质㊂他按照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对意识问题进行了分类㊂所谓简单问题, 就是可以直接利用认知科学的标准方法来处理的问题,由此一种心理现象可以通过计算或神经机制来进行解释 [2],主要包括认知系统的信息整合㊁心理状态的报告性,等等㊂这些之所以相对容易,是因为它们只涉及功能执行方面㊂要想解释某种认知功能,只需借助相应的认知或神经生理学模型,通过计算或神经机制来表述该功能是如何执行的㊂真正困扰着心灵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的 困难问题 是关于经验的问题,即如何解释我们在从事各种心理活动时伴随它们而呈现出来的质的特征的感受,人们称之为经验(e x p e r i e n c e)㊁感受性质(q u a l i a,单数为q u a l e)㊁原感觉(r a wf e e l)㊁现象意识(p h e n o m e n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或感觉起来之所是(w h a t i t i s l i k e t os e n s e)㊂ 人们普遍同意经验来自物理基础,但是我们并不能良好地解释经验为何且如何从物理过程中产生㊂ [3]换句话说,人们的认知系统在从事视觉等信息处理过程时,为何会伴随着质的经验呢?大脑中数亿神经元的活动通过什么方式产生意识经验?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破解之法㊂汉弗莱将他们分为科学的乐观派(s c i e n t i f i co p t i m i s i t s)和哲学的反对派(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n a y e r-s a y e r s)[4]㊂前者认为,随着意识科学的发展,意识的全局工作空间[5]㊁大脑的信息整合理论[6]等可以对认知过程作出解释,即大脑在有意识的时候如何能综合各种知觉㊁记忆和情绪等来作出理智决定㊂神经科学家科赫表明了这种态度:一旦掌握了意识的量的方面,对其质性的研究就会迎刃而解㊂某种意义上,他们受到哲学家丹尼特[7]和丘奇兰德[8]的影响,丹尼特主张感受性质是虚幻的,它们无异于一组复杂的行为倾向,如果弄清了大脑的真实面目,就能把感受性质还原为神经细胞的物理化学性质或大脑功能状态㊂另一方面,哲学的反对派否认对意识作出还原的可能性,内格尔[9]指出意识和大脑之间有解释鸿沟,感受性质有着不同于物理学所描述的实在的特殊性质㊂因为鉴于我们已知的物理学,感受性质应该是不存在的㊂乐观派最大的问题是遗漏了意识的本质,已有的意识科学都没有解释经验的感受性质,他们只在 简单问题 上打转㊂哲学的反对派又过于悲观㊂直觉上看,感受性质似乎有着不可解释的属性,但这种表面上不可解释的属性依旧能通过科学还原给予解释,只是这里不再是大多数还原论者主张的直接的(s t r a i g h t f o r w o r d)功能还原,而是带有浪漫主义(r o m a n t i s m)情调的还原㊂这里需要做的是思维范式的转换,放弃传统的意识观㊂传统观念误认为感受性质是一种自然的馈赠(f r e e g i f t)㊁与生俱来的成分㊂相反,感受性质是某种特殊的创造(s p e c i a l c r e a t i o n),是大脑自编自导的一场虚幻的舞台剧㊂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个剧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大脑运行机制是什么㊂为了更好地建构其意识理论,汉弗莱认为首要的工作就是清理地基,对 问题 本身作出诊断㊂二㊁ 问题 的元思考:好问题和坏问题任何研究要能有意义地进行下去,必须提出正确的㊁有价值的问题,对意识的研究莫不如此㊂汉弗莱敏锐地看到,这一研究之所以陷入危机或窘境,问题就可能出在 问题 之上㊂根据他的梳理,这里的所谓 困难问题 可能是下述两种问题中的一种:一是正当的㊁有意义的㊁真正的问题,二是由于错误知见而提出的虚假的㊁不当的坏问题㊂根据他的判断,意识的 困难问题 属于后者㊂由于我们提出了一个坏的问题,导致无论如何尝试回答都是无效的㊂因为问题本身就出在 问题上㊂一旦注意到需要解释的并不在于感受性质如何可能以一种客观实在的方式存在,而是为何有643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意识的主体会相信它们存在,问题就容易多了㊂那么究竟怎样的问题才算是一个好的㊁正当的问题?一个坏的㊁不当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汉弗莱利用彭罗斯的不可能三角形(i m po s s i b l e t r i a n gl e )来阐释㊂不可能三角形最初由瑞士艺术家奥斯卡(O s c a rR e u t e r s v är d )提出,后被彭罗斯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推广㊂不可能三角形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这种幻象产生的根源是人的视觉系统错误地将一个二维图形投射为一个三维图形㊂它在三维空间中无法存在㊂同样,感受性质也是主体将自身内部的大脑活动表征为虚幻的性质㊂不妨用图示来阐述㊂下图1中,从左边的A 视角来看一个木制的不可能三角形,这是一个物理上几乎不可能的物体㊂尽管它的任何一个角都是合理的,一旦从整体上看就会发现悖论㊂不可能三角形的三条边两两垂直,从整体上看构成一个不可能结构㊂悖论就在于,这种整体上的视觉如此强烈,以至于任何不知道真实内在机理的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坏问题: 我们该如何来解释所知觉到的这种三角形的存在呢? [10]事实上,这是出于直觉的经验提出的问题,我们一开始并未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不当的问题,并极力对该问题作出种种解释㊂但凡转换视角,从图1右边的B 位置来观察该物体时,就会幡然猛醒,之前所知觉的三角形只是一个幻象㊂这时就会提出一个正当的㊁有意义的好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诱使我们这样来知觉该物体呢?图1 木质的不可能三角形这里汉弗莱区分了看似不可能(s e e m i n g l yi m p o s s i b l e )和事实上不可能(b e i n g i m p o s s i b l e )㊂不可能三角形是一个看似在物理上不可能的三角形,但是基于我们对当前最好科学的信赖,就会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假象㊂这种看似神奇的现象并非事实如此㊂同样对于 困难问题 ,当我们看到一个成熟的西红柿时,会经验到红色的感受性质,由于没有人知道真实的情况如何,最初也会提出坏问题,如何能够解释所经验到的感受性质呢?如果能转换视角,认识到所经验到的感受性质可能是一个心理幻象(m e n t a l f a n t a s y ),就会提出正当的好问题,即便这些奇妙的感受性质并不存在,如何能够解释为何会有它们存在的印象呢?由于我们受制于第一人称视角而不能从不同的观点来看感受性质,无法和不可能三角形一样诉诸于直接的视角转换来解决问题,从而深陷困境㊂关键在于,感受性质和不可能三角形一样,是自然给我们玩弄的一场把戏,那么自然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三㊁基于生物演化论证的出路探寻按照汉弗莱的看法,要想彻底弄清 困难问题 为什么是坏的,为什么是幻觉导致的问题,要知道感受性质的庐山真面目,唯一的出路只能探讨生命㊁认知的进化,利用演化论证来重构人们产生意识幻象的根源㊂大约40亿年前,地球刚形成时并没有主观经验,没有什么东西是作为现象而存在的㊂后来在生命演化史中,逐渐出现简单的生命分子㊁多细胞有机体和动物㊂动物有独特的身体形式和物质,它们具备自我整合的能力,有确定的边界㊂当外部环境对动物的表层产生某种刺激时,要生存下去,就须演化出辨别好㊁坏刺激的能力㊂起初,动物面对刺激作出局部反应,在相应部位做身体蠕动㊂后来演化出更像是反射弧的东西,它通过一个中央神经节或原脑来传送信息,慢慢形成专门的感觉区域,例如某些区域专门负责感知化学成分,有些则对应光㊂当有盐分到达动物皮肤时,动物检测到它并作出一种典型的蠕动盐式(s a l t i l y)蠕动;当红光照到身上时,就作出另一种蠕动 红式 (r e d l y )蠕动[11]86㊂这种行为都是出于生物适应性,各自完美地对应上躯体的哪个部位及如何受到刺激㊂随着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些自由移动的动物,为了生存就需要作出更为精致的计划和决定,具备关于什么对其产生影响的内在知识,即进化出对到达其躯体表面的刺激的心理表征能力㊂由于动物在对到达身体表面的刺激作出相应的感官反应时,关于刺激的所有必要743第4期 江学如:汉弗莱论意识困难问题 的问题及其诊治西方意识理论形态的又一创新信息(包括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发生㊁这是何种刺激及动物是如何处理这一刺激等)就已经在动物所发布的指令信号中编码好了,动物反观自己是如何作出反应的,就足以形成内在图景(i n t e r n a l p i c t u r e)㊂这种对自身的反应的自我监控是 感受到的感觉 (f e e l i n g s e n s a t i o n)的雏形㊂进一步地,如果动物能获取外部信息,这对其生存是极有效的㊂通过对之前到达身体刺激的指令信号重新分析,演化出不同于感觉的另一条通道即知觉,整理出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㊂对于感觉,关注 我身上局部发生了什么 这一问题,这是质性的(q u a l i t a t i v e)㊁现在时态(p r e s e n t-t e n s e)㊁暂时的(t r a n s i e n t)㊁主观的(s u b j e c t i v e)特性;对于知觉,处理 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 ,是量化的(q u a n t i t a t i v e)㊁分析性的(a n a l y t i c a l)㊁永恒的(p e r m a n e n t)㊁客观的(o b j e c t i v e)特点㊂当演化出新的知觉管道后,动物更独立于实时环境,不再对到达身体的刺激作直接反应如身体蠕动㊂尽管动物可能不再从对刺激的直接反应中获得信息,但它还希望知晓自身发生了什么㊂关注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对生存是重要的,但是 动物从未忘记它自己身体的幸福(w e l l-b e i n g),如果我不是我了,我将什么都不是(I a m n o b o d y i fI m n o t m e) [11]94㊂一方面动物仍需获取自身发生了什么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无需对刺激作出公开的身体反应,结果就是,这些原本公开的反应(o v e r t r e s p o n s e)私化(p r i v a t e)㊁内在化(i n t e r n a l i z e)了,形成对虚拟身体的虚拟反应,在反应返回到身体表面之前,就开始短路,并瞄准输入感觉神经,最终整个反应活动都局限在大脑内部回路中㊂此后一个极为偶然的结果是,在大脑运动区和感觉区之间形成反馈回路㊂这就潜在地具备维持递归活动能力㊂该活动形成一个槽穴并稳定起来,通过不断地调整所存在的感觉反馈回路的属性,自然选择把大脑活动导向特定类型的数学上的吸引子状态,当以一个内在观察者反观这个状态时,就产生了虚幻的㊁某个似乎具有他者世界的属性的对象,这就给予感觉以现象性质㊂鉴于此,意识的现象性质并不是一个内在属性,而是一种关系属性,主体由于处于特定的第一人称视角,将这个数学对象表征为现象对象㊂以往困扰心灵哲学家的难题,实则是 单单是大脑过程如何可能拥有作为一种本质上非关系属性的现象性质 [12]㊂多数人断言现象性质是大脑活动的内在性质,但自然界中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东西,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偏见㊂意识是你自编自导的剧场㊂ 当你在对感觉刺激作出个人反应时,创造出了一个看似是他者世界的对象,你把这个对象在你自己的剧场中呈现给你自己㊂ [13]四㊁内在之眼:意识作为一件艺术品如果说 意识之酒 不过是 脑之水 演化的幻象,是大脑对自身的观照,就如同看镜中的自己一样,那么自然演化出虚幻的感受性质,使我们如此这般来看待自身的内部剧场,究竟有何作用?谁又是这一内在观察者?当前很多物理主义者从演化上来解释意识,主张意识是自然选择从无意识的物质中突现出来的㊂由于自然不会演化出无用的东西,意识就必须能做什么㊂另一方面,大多数物理主义者坚持意识是大脑活动的副现象,或对大脑机制的另一种描述方式,意识并无因果作用㊂问题是没有作用的现象意识或感受性质为何会演化出来?汉弗莱发现,前人都是从错误的方向去寻求答案,误认为意识使我们有做某事的能力(c a p a c i t y)㊂ 现象意识的作用如果有的话一定是给主体提供了某种新的心理技能㊂ [13]123换句话说,意识能够有助于人们去完成那些只能借助意识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鸟儿正是凭借有翅膀才能飞翔㊂事实上,意识的作用并不是使你能够做到在缺乏意识的情况下不能完成的事情㊂真实情况是,它鼓励你做在没有现象意识时将不会去做的事情,使你对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毫无兴趣的事物感兴趣,注意到那些原本不会注意到的事物㊂一句话,主观经验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㊂ 在汉弗莱看来,意识在智人(H o m o s a p i e n s)的演化发展中有着特定且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意识的经验对我们欣赏生命是极为根本的㊂ [14]在这个意义上,自然选择的意识的主观经验,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繁殖,使我们爱惜自己,并享受外部世界㊂多年前,汉弗莱在其著作‘内在之眼“中指出,意识的功能是社会性的[15]㊂人类像近亲黑猩猩一样生活在复杂社群中㊂为了和群落中其他成员一起生存下去,必须成为天生的心理学家(n a t u r a l p s y c h o l o g i s t),能够理解和预测他人的843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行为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演化出自我观察的 内在之眼 (i n n e r e y e)㊂眼睛㊁口㊁鼻子㊁舌头和耳朵等是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感官,它们并没有反观自照的能力,这种新感官指向大脑内部,而不反映外部世界㊂正是这一内在之眼将大脑中局部的活动表征为意识㊂在感受性质问题上,汉弗莱可以说是站在虚构论阵营,意识是幻象,是大脑内部编导的神秘演出㊂考虑到虚构论违反直觉而难以接受,他试图用 艺术品 而非虚幻来比拟意识㊂关于世界的主观经验就像是参观一次画展,走进一座艺术殿堂,而艺术的创作者正是我们的大脑㊂与其说意识是幻象,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品㊂区分幻象和艺术品的好处在于:第一,我们普遍认为虚幻是错误的根源而艺术品是启蒙的源泉㊂通过把感觉比做艺术品,能强调从感官中获得的信息是如何转换为意识的㊂第二,我们把幻象看做是偶然的或者随机的,而艺术品必然涉及一个艺术家,从而可以关注有意识的感觉背后的动因,直接的自主体就是大脑,大脑通过产生感受性质的神经关联物来对感觉信息作出反应㊂尽管神经科学家对具体的神经关联物是什么缺乏共识,但如果大脑利用艺术家创作的审美原则,问题可能更易解决㊂第三,艺术家只是创造过程的一部分,还有艺术鉴赏者㊂一旦我们把自己看做是大脑艺术品的鉴赏者,可以追问该如何来评价感受性质㊂诸如我们真的读懂了感受性质吗?就如同真的理解艺术品吗?更重要地是,我们很少认为虚幻有任何人为价值,但希望艺术能够滋养灵魂㊂我们并不想成为虚幻的欺骗者,但是乐于做艺术的青睐者,这种理解感觉的方式使我们审视这场自我塑造的剧场中派生的心理成长过程㊂艺术品隐喻给进化论者关于意识的价值和目的提出了新问题㊂如果说感觉是艺术品,那么终极的设计者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演化出这一神秘但毫无因果作用的对象的生物学优势是什么?大脑为何会诱使我们相信虚幻的现象性质的存在呢?雄孔雀进化出花俏的羽毛并不能使其飞得更高,却能提升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地位,有助于交配㊂汉弗莱借助了达尔文的思想, 人类艺术品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在于引导旁观者爱上艺术家 [16]㊂大脑艺术的演化功能就在于使得我们爱上自己㊂正因为有了感受性质,有了各种奇妙的意识经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㊂他借助于笛卡儿的 我思故我在 ,提出 我感,故我在 (I f e e l,t h e r e f o r e I a m)㊂这也是自然选择出虚幻的现象性质的目的㊂五、分析与思考汉弗莱对意识 困难问题 的非经典解答体现了他独特的视角,其理论价值是不容忽视的㊂不妨从比较的视角来剖析他的意识理论,考察其创新性与不足之处㊂其一,人们在对 困难问题 的理解上有很大不同,这导致在化解该问题时遇到种种麻烦㊂查默斯将 问题 解读为 意识是如何且为何从大脑中产生 ,他诉诸于新的心物规律,通过规律性的解释,利用 自然主义二元论 来回答㊂麦金则将其阐释为 产生问题 或 空间问题 ,在这种解读下,问题演变为非空间的㊁非物质性的意识是如何从占有空间性的㊁物质性的大脑中 产生 ㊂由此,麦金进行 概念革命 ,借助于大爆炸学说来揭秘问题㊂尽管他们都是从解答 困难问题 开始,但是几乎没有人关注到 问题本身 ,而是基于直觉的信赖,将整个理论大厦建立在这个似乎不证自明的 问题 上㊂汉弗莱对 问题 的元思考,可看做是其理论的一大亮点㊂他敏锐地区分了正当的好问题和虚假的坏问题,将所谓的 困难问题 归为后者㊂有些问题之所以不好解决,可能问题就出在 问题 上㊂从这个角度看,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创新性的㊂这种大胆的尝试深化了对 困难问题 的认识,有助于消解这一 世界之结 ㊂其二,对意识的目的论解释是其另一个创新㊂这是对当代分析性心灵哲学自然主义的超越㊂自然化的心灵尝试在物理世界中为意识寻求一个位置,将生活世界消解在一个纯粹由力㊁场㊁基本粒子构成的物理场景中㊂无论是查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还是麦金的大爆炸理论,都遗漏了生活层面的意义㊂汉弗莱对意识 内在之眼 的阐发,指出正是有感受性质,我们才会体验着生动活泼的世界,他强调意识的功能是社会性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观的一种当代复归㊂马克思主义明确把人㊁自然㊁社会三者协调地融为一体,将意识容纳在人的世界中㊂汉弗莱对现象意识的作用的多元论视角,把意识的现象学943第4期江学如:汉弗莱论意识 困难问题 的问题及其诊治西方意识理论形态的又一创新领域㊁认知领域和社会领域三者整合起来,构成了一种生态意识观(e c o l o g i c a l v i e w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这一颇具新意的生态视角,值得我们去关注㊂其三,在解释意识经验如何关联于正在经验的外部世界问题上,汉弗莱把意识经验比做一个 剧场 ,是大脑反观自照的过程㊂ 剧场 理论最初源自人们对笛卡儿心灵观的批判,人们称之为 笛卡儿剧场 ㊂丹尼特指出: 笛卡儿剧场颇具说服力的意象总是会回来困扰我们,无论普通人还是科学家都不能幸免哪怕是在这个剧场幽灵般二元论遭到谴责和驱逐之后㊂ [17]汉弗莱认为,丹尼特他们只是批判了剧场的 坏 用法,即大脑某一区域创造出一副关于世界的如实的复制品(f a i t h f u l r e p l i c a)以供另一部位来 观照 ㊂汉弗莱赋予剧场以 新 的含义,指出剧场的真正意图不是简单地复制(r e p l i c a t e)世界,而是为了提供一个艺术舞台来评价世界,有启迪㊁教化心灵的作用㊂他指出,为了影响大脑某个部位的判断,大脑另一个部位置办一场艺术化的剧场有着生物学的合理性㊂他曾以一个视盲患者为例,病人可以知觉世界,但缺乏感受性质,丧失了自我感,最后自杀了㊂其四,在意识的演化论证上,汉弗莱对感觉和知觉各自的演化路径作了独到的阐释㊂他区分了感觉和知觉,前者用来感受内部世界,后者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㊂尽管感官活动都涉及身体刺激,但本质上是不同的㊂当前,很多人对二者不加区分地使用,诸如新兴的认知现象学提出知觉判断有现象内容,强调高级认识现象如 思维 存在现象性质㊂对此,汉弗莱批判地称为感官幻象现象学(p s e u d o-s e n s o r y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指出知觉并没有现象内容,人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语言的误用㊂日常语言常把感觉和知觉混合在一起,导致我们误认为二者是同一个东西㊂其五,从方法论看,汉弗莱融合了思辨哲学和自然科学方法㊂心灵哲学注重概念分析㊁逻辑推理,尝试为心理现象提供一个合理解释,近些年人们热议的各种思维实验可看做其方法上的成果㊂意识科学热衷于新近的科技成果,设计各种实验室实验来解密意识,如借助脑电图㊁核磁共振成像等从临床上对神经活动进行测试来判断实验者的意识变化㊂汉弗莱创造性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已有的自然科学成果和心理学实验结果出发,上升到抽象的哲学高度㊂他的演化论证源于进化论,又做了一些精致处理㊂关于意识的 艺术品 隐喻的假说,是通过心理学上的临床实验,对视盲患者进行长年跟踪性研究,经过多年思考才抽象为概念化结果㊂然而,汉弗莱是否解决了 困难问题 呢?笔者认为这是有待商榷的㊂其意识理论存在一些理论难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他对意识的定义似乎有循环定义的嫌疑㊂作为一个虚构论者,他主张现象意识㊁感受性质不过就是幻象,是我们在大脑内部自编自导的一场神秘的演出,问题是, 说意识是一种幻象并不能解释意识前者预设了后者㊂幻象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式 [18]㊂第二,意识究竟是如何从大脑中产生出来?汉弗莱在理论关键环节过于简洁而且更多地是一种猜测和臆断㊂关于意识的演化模型缺乏经验的证实㊂尽管他指出当前的实验神经科学发现,当人脑处于意识经验时涉及对大脑运动皮层和第一感觉皮层之间回路的监控,但是人脑究竟如何把自身内部相应的回路表征为现象意识呢?他本该在作详细阐述的地方也变了一场戏法,大脑产生了复杂数学对象后,现象意识就突显出来了㊂第三,我们姑且承认现象意识是大脑对自身的关照,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表征呢?对于大脑如何能反观自照这一问题,为了寻求脑内观察者,他杜撰了一个新感官 内在之眼 ,那么谁又是这个 内在之眼 的观察者呢?这里可能会导致无穷后退的恶性循环㊂参考文献:[1]H e i l J.P h i l o s o p h y o fM i n d:AG u i d e a n dA n t h o l o g y[M].O x f o r d: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u b l i s h i n g,2004:781. [2]C h a l m e r s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M].O x f o r d: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0:32.[3]V e l m a n s M,S c h n e i d e rS.T h eB l a c k w e l lC o m p a n i o nt o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M].M a l d e n:B l a c k w e l l P u b l i s h i n g,2007:361.[4]H u m p h r e y N.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S p i r i t e d A w a y[M].L o n d o n:I n t e r a l i aM a g a z i n e,2015.[5]B a a r s B.A C o g n i t i v e T h e o r y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M].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88:120.[6]T o n o n iG.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sI n t e g r a t e dI n f o r m a t i o n:AP r o v i s i o n a lM a n i f e s t o[J].T h eB i o l o g i c a lB u l l e t i n,2008,215(3):216242.(下转第434页)053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

大卫·查尔默斯 意识的简单问题

大卫·查尔默斯 意识的简单问题

大卫·查尔默斯意识的简单问题【大卫·查尔默斯意识的简单问题】1.引言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意识的本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卫·查尔默斯(David Chalmers)提出的“意识的简单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普罗大众的极大兴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大卫·查尔默斯的观点,并对意识的本质进行全面评估。

2.大卫·查尔默斯意识的简单问题是什么?大卫·查尔默斯在1995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意识的简单问题”,即意识的存在及其形成的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他认为,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简单的,因为我们可以观察到自己的意识状态,但在另它又是复杂的,因为我们很难解释清楚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与大脑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3.意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评估要深入理解大卫·查尔默斯的意识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估。

我们可以从哲学角度出发,探讨意识是如何定义的。

大卫·查尔默斯提出的“硬性问题”和“软性问题”概念,使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识的本质。

在哲学领域,对意识的本质和形成过程的讨论是永恒的话题,大卫·查尔默斯的观点为这一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大脑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大卫·查尔默斯提出的“粗粒度理论”和“细粒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意识与大脑生理活动的新视角。

通过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意识的形成及其与大脑的联系。

我们还可以从文化和社会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意识的理解及其表现形式。

大卫·查尔默斯的“意识集体化”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对意识的认知和表现。

4.意识问题的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大卫·查尔默斯的意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意识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它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意识的解释》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意识的解释》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意识的解释》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作者
解释
草稿
心理学
哲学

意识
笛卡儿
剧场 心智
图书
第章
产物
大脑
方法
版权
问题
现象学
01 推荐与赞誉
目录
02 导读暨推荐序(Ⅰ)
导读暨推荐序(Ⅱ)
03 理解意识——从笛卡 儿...
05 第一部分 问题和方法
04
第1章 序幕:幻觉如 何可能?
推荐与赞誉
导读暨推荐序(Ⅰ)
导读暨推荐序(Ⅱ) 理解意 识——从笛卡儿...
第1章 序幕:幻觉如何可能?
第一部分 问题和方法
第3章 访问现象 学公园
第2章 解释意识
第4章 现象学的 方法
第二部分 心智的经验性理论
第5章 多重草 1
稿vs笛卡儿剧 场
第6章 时间与 2
经验
3 第7章 意识的
演化
4 第8章 词语如
何用我们做事
5 第9章 人类心
智之架构
第三部分 意识的哲学问题
第10章 展示 1
与讲述
第11章 废除 2
证人保护计划3 第12章 感质的质化4 第13章 自我
的实在
5 第14章 想象
意识
附录A 给哲学家
附录B 给科学家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再版译后记
感谢观看




06
第二部分 心智的经验 性理论
目录
07 第三部分 意识的哲学 问题
08 附录A 给哲学家
09 附录B 给科学家

查默斯对个案工作的贡献

查默斯对个案工作的贡献

查默斯对个案工作的贡献概述查默斯(Charles H. Holmes)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对个案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心理疾病的理论和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探讨查默斯对个案工作的贡献,包括他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

理论观点1. 无意识的力量查默斯认为无意识是个案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他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到无意识力量的支配,而无意识是由个人经历的早期经验和压抑的欲望所构成的。

查默斯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个案行为和治疗个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内外冲突查默斯提出了内外冲突的概念,认为个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不断的冲突。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焦虑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查默斯的这一观点使得个案工作更加关注个案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 防御机制查默斯对防御机制的研究也是他对个案工作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个案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压力的影响,会使用各种防御机制来抵御内外冲突。

查默斯对各种防御机制进行了系统分类和描述,为个案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治疗方法1. 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查默斯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让个案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帮助个案探索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自由联想被广泛应用于个案工作中,为个案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来面对和解决内心的问题。

2. 解释和解构解释和解构是查默斯治疗个案的重要手段。

他通过解释个案的行为和情感,帮助个案理解内外冲突的原因和机制。

解构则是通过分析个案的防御机制和无意识思维,揭示个案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3. 梦境分析梦境分析在查默斯的个案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认为梦是无意识思维的表现,通过分析梦境中的符号和隐喻,可以揭示个案内心世界的冲突和欲望。

梦境分析被广泛应用于个案治疗中,为个案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治疗方法。

研究成果1. 个案研究查默斯进行了大量的个案研究,通过详细记录个案的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为个案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

人类是否应该进行意识研究辩论辩题

人类是否应该进行意识研究辩论辩题

人类是否应该进行意识研究辩论辩题正方,人类应该进行意识研究。

首先,意识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因此,对意识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我们对外界的认识,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因此,进行意识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意识研究可以为医学和心理学领域提供重要的帮助。

通过对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同时,意识研究也可以为神经科学领域提供重要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

最后,意识研究可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通过对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

正如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所说,“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而大脑是我们理解宇宙的工具。

”因此,进行意识研究对于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人类应该进行意识研究,因为意识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意识研究可以为医学和心理学领域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反方,人类不应该进行意识研究。

首先,意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主题,目前科学界对意识的定义和研究方法还存在争议。

因此,进行意识研究可能会导致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而且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正如著名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所说,“意识是一个迷,它的本质和机制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

其次,进行意识研究可能引发伦理和道德问题。

比如,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意识的本质,可能会涉及到操控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可能性。

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

最后,即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意识的本质,也不一定能够从中获得实际的好处。

因为意识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因此,进行意识研究可能会导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

意识的解码大脑中意识内容的识别和解释

意识的解码大脑中意识内容的识别和解释

意识的解码大脑中意识内容的识别和解释意识的解码:大脑中意识内容的识别和解释意识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研究焦点之一。

它是我们思考、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但是意识的本质却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和哲学家。

近年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对意识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突破。

本文将探讨大脑中意识内容的识别和解释的相关研究。

1. 意识的定义和本质意识是指我们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知。

它包括我们的思想、感觉、感情等心理内容。

然而,对于意识的本质,科学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有些学者认为意识是大脑产生的副产品,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意识是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

因此,意识的本质仍然是一个谜。

2. 意识的识别神经科学家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开始探索大脑中与意识相关的区域。

他们发现,与意识有关的活动主要发生在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

通过对大脑活动模式的分析,他们可以辨别出某些特定的意识状态,如睡眠、清醒和昏迷等。

然而,这些结果还远没有揭示出意识的全貌。

3. 意识的解释为了更好地理解意识,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关于意识产生的理论模型。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全局工作区假说和集体诱发模型。

全局工作区假说认为,意识是由大脑中多个区域形成的工作网络所产生的,这些区域共同参与到意识的形成过程中。

而集体诱发模型则认为,大脑中存在一组特定的神经元群体,当这些群体同步激活时,就会产生意识。

这些理论模型提供了一种解释意识产生的可能方式,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4. 探索意识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意识的本质。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意识的神经基础,以及与意识相关的神经活动和区域。

通过深入研究,有望揭示意识的产生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奥秘。

综上所述,意识的解码是神经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大脑中意识内容的识别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然而,意识的本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大卫·查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

大卫·查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

大卫查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焦卫华【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0)003【总页数】6页(P18-23)【关键词】大卫·查默斯; 感受性质; 自然主义二元论; 泛心论; 语言学困境【作者】焦卫华【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6.98身体与心灵的关系是哲学家将世界构想为一个整体时必须面临的问题,从笛卡尔的传统二元论出发,结合神经科学和量子力学等新兴的科学成果,当代心灵哲学二元论者与物理主义争论的过程逐渐占居主导地位,并形成了各种新的理论形态。

新的二元论指出,物理主义在描述和解释世界时一定是不完全的,肯定还存在像感受质这种物理主义不能描述的对象,而主观的感受性质原则上不能还原为物理术语给予描述。

在新二元论的内部,由于对感受质与物理实在的关系有不同理解,大体可以分为实体二元论和属性二元论。

前者认为感受质和意识状态具有独立本体论地位的存在;后者认为物理和心理仅仅是同一实在的不同属性,因此感受质必须随附于物理实在才能存在,而物理和心理共同依赖的本原或根基即“心原”。

因此,查默斯的新二元论也被称为“泛心原论”或“泛心论”。

一、自然主义二元论的哲学基础查默斯将意识概念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常考虑的心理意识,以行为或功能来解释它;另一种是作为心灵硬核现象的质(qualia),即主观经验、质性感觉(qualitative feel)或者简称品质。

现象的意识是以某种方式来感觉,也就是经验主观的“质的特征或感觉”,这些东西是我们在经历一种心理状态时所感受到的神经过程,它不同于心理过程的性质、特征或属性。

例如,疼痛的“剧烈”或“轻微”,声音的“刺耳”或“柔和”,看到红色时的知觉状态等等。

在物理主义看来,这种东西仅仅是外部物理实在的可感属性,最终可以被还原为物理的东西,甚至物理主义中的取消论认为主观感受性质仅仅是没有指称的虚构;而查默斯等二元论者承认主观感受质的存在,认为这种私人性的感受性质不能被还原为物理事实。

有关意识的书籍

有关意识的书籍

有关意识的书籍意识是人类思维和知觉的核心,是人类独有的心智活动。

关于意识的研究是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许多学者和作家通过书籍探讨了意识的本质、起源和发展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本有关意识的书籍,带领读者一起探索意识的奥秘。

《意识的起源》是心理学家朱利安·杰伊内斯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关于意识起源的进化论观点。

他认为,意识是逐渐演化而来的,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杰伊内斯通过对各种生物的研究,从单细胞生物到哺乳动物,再到人类,揭示了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的脉络。

这本书以清晰的逻辑和深入的研究,引领读者了解意识的起源与进化。

《神经科学中的意识研究》是神经科学家斯坦利·格雷尔曼的经典著作。

他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意识的神经基础。

通过对脑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格雷尔曼解析了意识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意识模型,阐述了意识的多个层次和特征。

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使读者对意识的神秘与复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我意识的起源》是哲学家托马斯·梅兹罗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探讨了自我意识的本质和起源,深入剖析了自我意识的心理和哲学问题。

梅兹罗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它使我们能够认识和思考自己。

他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考察,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这本书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对探索自我意识的奥秘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的经典之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关于意识本质的新理论。

查尔默斯认为,意识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或心理状态,它是我们存在的核心。

他通过对语言、自我和意识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在体验和主观感受的意识模型。

这本书以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引导读者思考意识的本质与存在。

《意识的边界》是心理学家迈克尔·格拉泽曼的著作。

他在书中探讨了意识的边界和限制。

格拉泽曼认为,意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关注有限的信息和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意识问题及查默斯的意识解释新路径人们对于意识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现今,意识问题又重新回到了科学研究的领域,再度引起科学界的关注。

查默斯是当今意识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针对意识的解释问题他概括出六大观点。

基于对意识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对查默斯主要观点做出介绍与评析,以丰富我们研究意识问题的视野和角度。

标签:意识本质;思想;经验;信息意识是一个明确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议题。

很长时间以来,意识被科学界视为一个“禁地”,一个巨大的、令科学尴尬的异常现象。

但是或许没有心灵的任何一方面比意识,我们关于有意识的经验更熟悉,或更令人费解的。

意识的问题,无疑是当前心灵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意识是什么,它如何涉及其他东西,如无意识、现实方面,这些我们都需要了解。

一、意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当一有人类的时候就有可能被提及了。

新石器时代的丧葬习俗用来表达精神信仰,为人类关于意识本质的最低限度的反思提供了早期证据。

史前的文化也同样可以发现总是接受某种形式的精神上的,或至少是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这些观点显示了对于意识一定程度的反思。

然而,有些人认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意识是在荷马史诗时代之后出现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历史发展。

根据这种观点,早期人类至少不是用我们今天所用的方式来把他们自己作为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主体来体验。

另一些人也声称,即使在古典时期,也没有对应于“意识”的古希腊单词,虽然古人谈到很多与心灵有关的问题,但是还不太清楚他们对于我们现在作为意识来思考的东西,是否有任何特定的概念。

在17世纪早期,意识成为了思考心灵的整个中心。

事实上,从17世纪中期贯穿19世纪后期,意识被广泛认为是心灵中基本的或明确的东西。

笛卡尔从思想这个层面出发定义了这个概念。

在《哲学原理》中,他写道:所谓思想,我理解为在我们心中并为我们直接意识到的一切[1]。

后来,在17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洛克在《人类理解论》的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一个类似的或许更有力的主张。

他认为,因为人们在睡着的时候不能感知到灵魂,所以不能断言有没有灵魂存在于人的身上,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感知到它,就不能在任何时候(无论是醒着还睡着了)进行思考,它对于我们的思想来说是必要的,并且永远将是必要的[2]。

洛克显然果断放弃做出任何一些关于意识的基础及其与物质关系的假设,但他明确地把它视为对于思想以及个人特性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洛克同时代的莱布尼茨,则从他的数学分化和整合工作中描绘出了可能的灵感,从而在《人类理智新论》中提供了关于心灵的一种理论,即可以允许有无限多的意识程度,甚至允许一些无意识的思想,即所谓的“极小的概念”[3]。

尽管有莱布尼茨对无意识思想可能性的认可,但是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思想和意识的领域被或多或少视为是相同的。

无论是洛克,休谟或詹姆斯·穆勒所追求的联想心理学,都旨在探索有意识的思想或理念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的原则。

詹姆斯·穆勒的儿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则继续他父亲的联想心理学的工作,但他认为,理念的组合可能会产生出超越其心灵构成部分的生成物,从而提供了一个心灵突现的早期模型。

随后,康德在十八世纪后期批判了纯粹的联想心理学的方法,他认为,对经验和现象意识的一个充分考虑,需要一个更丰富的心灵和意向性组织结构。

康德的现象意识不能仅仅是一个相关理念的继承,而且必须是位于客观世界的,依赖于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而构造成的有意识的自我的经验。

但是在英美世界,进入到二十世纪,联想心理学的方法对哲学和心理学仍然是有影响力的。

在德国和欧洲的领域,通过胡塞尔、海德格尔、庞蒂的工作和其他把意识研究扩大到社会,身体和人际交往领域的人的努力,逐渐引发了现象学的研究。

在十九世纪中叶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开端,心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意识,并且内省的方法占主导地位。

二十世纪初,尽管例如格式塔心理学仍然坚持把意识当成欧洲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问题,然而从科学心理学里已经看到了意识的丧失,尤其是在美国伴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

在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逐渐发展起来,重新开始把重点放在解释的认知能力上,如记忆、知觉和语言的理解。

虽然行为主义的掌控力开始减弱,但是意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仍然是一个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话题。

直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关于意识本质和基础的科学的和哲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复苏。

当意识研究再次回到讨论中时,立刻就有一个快速扩散的研究,并产生大量的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及引进专业的期刊(如意识研究期刊,意识和认知,灵魂等),产生了专业协会(意识科学研究协会ASSC),专门致力于其调查研究的年度会议(走向意识科学)。

二、解释方案的多样性理解意识的任务是个多样化的工程。

不仅可以从心灵的不同方面对意识进行说明,同时它也开放于可能被解释或建模的研究方面。

理解意识涉及的不仅是多重解释而且涉及了它引发的多重问题和所需的答案。

此外,关于“如何”的问题侧重的是解释,而不是描述。

它要求我们解释意识的基本状态和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解释的选项都涉及解释意识的某种或某方面的可能性,但它们在特定解释方案上,解释项的限制上及解释标准上有所不同。

为此,作为当今意识问题研究领域重要人物的查默斯,对有关意识的形而上学的各种观点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将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观点分为六类,我们将这些主要的观点罗列如下:1.类型A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认为,在物理事实和现象之间不存在认识上的鸿沟,或者至少任何明显的鸿沟都是可以弥合的。

2.类型B唯物主义:B型唯物主义者认为,在物理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鸿沟是一个认知上的概念,但他们拒绝推断这是一个本体上的鸿沟。

3.类型C唯物主义:该种唯物主义认为,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深刻的认识上的鸿沟,但是这种鸿沟可以在原则上是可以进行跨越的。

4.类型D二元论:根据这种观点,物理领域并不是因果闭合的,现象属性对物理世界产生着影响,实体既具有物理属性也具有现象属性,但是现象属性在影响物理属性上是不可还原的作用。

5.类型E二元论: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副现象论,即现象属性与物理属性在本体论上是不同的,物理状态可以对现象状态起作用,但反之不可。

6.类型F一元论: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物理实体的构成属性之一,其位于物理实在的基本层次,但具有在自然界中的基本地位[4]。

三、查默斯的新路径及其评析查默斯在研究意识问题时明确区分了两类问题,即“易问题”和“难问题”[5]。

所谓易问题就是那些可以直接由计算或神经机制的术语予以一致的解释和理解的意识现象,而“难问题”始终抵制这种处理方法,认为存在一个“解释鸿沟”,即一个一致但不完备的状况。

查默斯曾坦言,从性情出发他是倾向于唯物主义还原论解释的,但是要说明意识问题时,必须要做超出其资源范围的努力[6]。

因此在以上六种关于意识研究的观点中,查默斯是明确主张第六种的。

他认为意识是物理实体的内在属性,有其基本地位。

所以他反对物理学、认知科学和行为主义的还原性研究纲领和其否定意识本体论地位的行为。

他明确表示,意识的还原解释是不可能的,要理解和研究这个意识之谜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寻求非还原的研究方法。

为了回答这个意识研究中的难问题,查默斯提出了“信息的双重方面理论”。

查默斯认为意识是不可还原解释的,并且这种理论将信息与经验融合为一体,认为信息既有外在的、形式的方面也有诸如经验的、内在的方面。

根据他的观点,信息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最具普遍性的事件,因此,信息及其所内含的经验就有可能不依赖于生物的、神经的过程,甚至不依赖于人脑。

这种观点与强功能主义认为精神状态等同于物理状态是因为其因果关系而非物理构成有许多相似之处。

此外他强调,经验虽然完全是由功能组织决定的,但不等于说经验就是功能组织,大脑的神经结构与经验的相关是间接地,通过其对功能组织的作用而体现出来。

因此查默斯也称这种功能主义为非还原的功能主义。

查默斯关于意识研究的理论虽然初具模型,但正处于发展之中,且其见解的独到之处还是值得我们仔细品评的。

首先,查默斯强调了意识的实在性和其非还原的本体论地位,这与还原论研究纲领相左,另辟蹊径形成了意识研究的一个新的方法论研究倾向。

他反对物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行为主义等对意识研究的不完全性,反对还原性研究纲领,这为意识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打下了基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查默斯的意识本体论地位并不是强有力的。

他徘徊于一元论和二元论之间,因此其非还原论的主张也并不是很彻底,而是将有意识的经验还原为一种功能组织状态,将神经活动还原为功能组织活动,其非还原主义只是原则上的,而非彻底的。

其次,查默斯对于大脑的功能组织和物理构成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

虽然目前对于神经相关物的研究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大脑的物理构成即神经相关物对于意识经验的作用是不可回避的,相对于处于较高层次的功能组织来说,物理构成毕竟是更基础的方面。

再次,查默斯在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将经验与信息相等同,还有待商榷。

在查默斯看来,觉知是与意识相联系的现象,比如认知系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等,与其相关的各种功能现象。

因此与意识最直接的相关物就是觉知状态,这种推断是比较勉强的。

另外,也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与意识相联系的。

在人脑大量的信息中,只有进入到注意中心的信息才能最终到达意识。

如果查默斯将信息等同于经验,那是否也承认经验是犹如信息一样普遍存在的?这种倾向终将会陷入“泛灵论”。

参考文献:[1]勒内·笛卡尔.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2]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3]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4]David J.Charlmers,Philosophy Program,RSSS,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Canberra,ACT 0200,Australia.chalmers@anu.edu.au[5]David J.Charlmers,Facing Up to the Problem of Consciousb-ess,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2(3),1995:200-219.[6]David J.Charlmers,Conscious Mind: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