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诗歌

合集下载

80年代诗歌概述与(代表作选讲不完整版)

80年代诗歌概述与(代表作选讲不完整版)

思考:
1、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2、“镜子”与主题怎样
发生关联?
曾卓的《悬崖边的树》
提问:
•悬崖边的树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1、“树”象征什么?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2、诗作的主题是什么? 3、怎样理解诗作的多 义性? 4、诗作表现了诗人什
•平原的尽头
• ——一代人的特殊价值信仰!
◆特点二:善于利用具象承载超越现实的体验及哲
理性。
《鱼化石》: 《盆景》:
好像都是古代的遗物 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 主干是青铜,枝桠是铁丝 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 在古色古香的庭院 冬不受寒,夏不受热 用紫檀和红木的架子 更显示它们地位的突出
——被扭曲的生命,被禁锢的生命,失去活力的生命……
什么样的心态或思想?


象征与哲理的有机融合。
诗歌描绘了象征物鱼化石的鲜明形象:它曾经是一个动作活泼、 精力旺盛,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浮沉的生命存在,但是一场
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把它变成了化石。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
此时,尽管其物质形体完整,但生命早就终结。包括诗人在内的 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梦魇般的遭遇! • 结尾处,诗人由对历史的苦涩咀嚼,转向励志及壮志抒 发。——体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态或特有的价值观:1、不敢一味 能指与所指在一个侧面断裂,与朦胧诗人的历史反思形成鲜明对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等。朦胧诗孕育于 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该名称与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1980·8《诗刊》)有关。
• 章明以“看不懂”为由,宣判其为“非诗”,从文论:

第七章 80年代 诗歌

第七章 80年代 诗歌

(威海) • 2、北岛与顾城的比较
• 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化素养 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 • 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到西方现代主 义的影响。 • 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 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而顾城在 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 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他所向往的美好幻境,结 果是失败了。
(威海)
第一节
朦胧诗
(三)漂泊的童话诗人——顾城 “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诗人。 顾城,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 放山东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 作,1973年开始学画。 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 明斯特“国际诗歌节”,1980年初 单位解体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 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 在新西兰激流岛上自尽。
(威海)
第二节 后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人
三、“第三代”诗人 以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他们否 定朦胧诗,80年代中期后,第三代诗人声称: “PASS 北岛”,也对“后朦胧”诗进行变异和 反动: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 情、反优美等。(解构)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 识的变异来体现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异。 表面上可看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影响。但实 际上“反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反对封建理性, “反崇高”是想要恢复人的主体意识,“反优美” 是要打破规规矩矩的古典审美趣味,追求一种新 的冲突的美。
(威海)
北岛的诗歌深沉、冷静、凝重。反映了从迷 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充满对现实的怀疑、 指控。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 “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 性,表现着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带着一代人特 有冷静的沉思。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
• 各地的诗人这时都有一个感觉: 好像海子是为了诗歌,为了大家而 死的。
海子的诗歌创作时间不过7年, 但创作出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 品,阅读他的诗,你总能读到 麦地、大海、村庄、鲜花、天 空、太阳等这样的字眼,当他 去世的时候,有人用“农业文 明的殉葬者”来描述他,更多 的人,因为他书写麦地的篇章, 将他称为“麦地诗人”,甚至 有人把他叫做“最后的浪漫主 义乡村抒情诗人”。
• “此前的诗歌都是革命的大抒情,意象上 无非是高山,大海,太阳,钢铁等,这都 是对政治意念的图解。但北岛和芒克的作 品是一种转折和创新。”
请松一松手——献给抗暴斗争中英 勇牺牲的战友
• 请松松手,松一松手啊 • 亲爱的战友! • 交给我吧—— • 你手中的这本《毛主席语
录》。 •
• 按着滴血的伤口 • 朝着北方,你英勇地倒下
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曝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爱情诗汇总

曝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爱情诗汇总

曝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爱情诗前几天,急着找一样旧东西,乱翻中,偶然在一叠横呈故纸中闪出一张微微泛黄的信笺,发现上面竟然是当年写的一首旧诗:步《好了歌》.23年前的一首草诗对个人而言,大抵是一件古董了.看后,往日重现,浮想联翩,心中不禁万般感慨……回忆当时的情形,自己从部队复员到工厂将近4年,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又正处在热恋之中。

那个红色年代的青年,心无大念,头脑单纯,革命、生产、学习的热情皆高。

姑娘与我大致一样,同是北方人,同是军门之后、同样身着文革洗礼后依然时尚的军装……那年头搞对象么,大家都非常保守,还不兴并肩拉手,耳鬓厮磨,即便是在花前月下散步,也姿态矜持,少见情意绵绵状,大家谈的话题通常是革命工作,学习心得和大同小异的理想,相约看场电影算是比较奢侈浪漫了,小资的东西很少见。

时下谈恋爱没啥稀罕招数,为了使两人的关系有所突破,我想写份表达心迹的小文,决心书断然不妥合适,就琢磨着写首诗向她表衷心、献爱心。

一晚上下课回家,赶紧完成了作业,就寻摸构思起来,年少气豪,字里行间充满着革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上进的精神,大概用时三小时左右,完成了这首步《好了歌》。

结果呢,事隔不久,那姑娘走进我家门,成了我家人。

瞧,一首短短的爱情诗,真的就改变了某些人的命运。

不揣冒昧,将此诗照抄附上,邀同辈后人共赏,不图评判,只为存照,作为一个时代曾经的记录和见证。

步《好了歌》受君诗馈,早应作酬唱,才疏学浅,擎笔则惶惶。

探竟诗海欲逞强,忍俊莫笑草皮空囊。

君不见,年正少,气飞扬,道漫长,秋海冬雪转瞬过,忍辜负青春好时光?顾事业,效忠良,慕莲洁高正气昂。

学海无涯勤奋忙,惟愿反顾不自枉。

共勉励,父辈矢志铭心上,遂自强,踏人生棘芒。

相见恨晚,越晚愈夕照明亮,“咫尺”相望,久望则君倩影夜幕上。

因嫌影单形,空寂冷惆怅,夙愿常相随,了却九回肠。

情切切,扳指尽觉冬夜长;思悠悠,一枝新花报春光。

日月轮逝,情笃意长。

君与我,齐眉举案共著新装。

和于一九八三年元月十日注:步〈〈好了歌〉〉辙,初学而外,故称“旧歌新注”那时的我。

80年代现代诗

80年代现代诗

80年代现代诗1.《莲的心事》——席慕蓉1.原文: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2.解释:诗的开篇将“我” 自喻为“一朵盛开的夏荷”,展现出青春美好的姿态。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描述了一种未受风雨侵袭、正值美好年华的状态。

然而,“重门却已深锁” 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封闭,即使有着美丽的外表和美好的时刻,却无人能懂自己的心事。

“无缘的你” 指的是理想中的爱人,不是相遇太早时机不对,就是相遇太迟错过了最好的时光。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青春女子对美好爱情的企盼以及爱情未得的惆怅。

2.《乡愁》——席慕蓉1.原文: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2.解释:“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将故乡的歌比作清远的笛,在有月亮的晚上这一特定情境下响起,营造出一种清幽、悠远的氛围,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说明诗人对故乡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这种模糊感更增添了内心的惆怅。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把乡愁比喻成没有年轮的树,意味着乡愁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永远扎根在心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思念。

3.《黑眼睛》——顾城1.原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2.解释:创作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黑夜” 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或人们所经历的艰难、迷茫的时期。

“黑色的眼睛” 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拥有的,它既代表了诗人所承受的苦难,也象征着一种觉醒和对现实的洞察。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困境,仍然不放弃对美好、对理想、对希望的追求,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8090年代诗歌课堂PPT

8090年代诗歌课堂PPT
3
.
新生代诗人主要以海子、韩东、于坚、骆一禾、欧阳江河、 西川、李亚伟等为代表。
海子
韩东
于坚
骆一禾
4
.
新生代诗歌特征: 首先,在价值观念上,新生代诗歌具有鲜明的反崇高、 反文化和平民化的特征。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 其次,在艺术上,新生代诗歌呈现出反意象、反优雅 和口语化的倾向。如西川的《体验》。
顾城
29
. 《一代人》
发表于《星星》1980年 第3期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体现了诗人对于漫长的
历史“黑夜”的反思,
并在反思之中寻找生命
的真谛。
30
.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对于“远”“近”的感 受实际上是对生命存在 的评价、对人的评价, 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 膜、猜疑和戒备。
21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
. 祖籍浙江湖州,出生于北 京),1980年担任《新观察》 《中国报道》编辑,1989年 后移居国外,现在香港中文 大学任教。 主要作品有诗集《陌生的海
滩》《北岛诗选》《在天涯》 《午夜歌手》《零度以上的 风景线》《开锁》等,另有 散文集和小说多种。
北岛
22
回答
23
《回答》
初稿写于1973年3月15日,原题为 . 《告诉你吧,世界》,最初发表在 《今天》杂志第1期(1978年12月), 次年被《诗刊》3月号转载。
以惊世骇俗的警句深刻而独特地概 括出一个价值颠倒、黑白混淆的社会 现实:“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对这场浩劫进行批判性反思,将政 治带给个体的心理创伤深刻地揭示出 来。

80年代诗歌4

80年代诗歌4

新时期诗歌新时期是诗歌的繁荣期。

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进而转向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一、“归来者”诗群1.“归来诗人”的含义:指17年时期和文革中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诗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复出诗坛的诗人,包括七月诗派诗人、右派诗人、九叶诗人。

2.“归来诗人”的创作特征(1)对历史的反思意识(2)社会批判意识(3)说真话抒真情代表诗人:艾青歌唱自由、友谊、和平构成了艾青“归来”诗歌的主旋律。

诗人对这一主题的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取材于当下社会政治现实,具有明显现实针对性的作品,如《在浪尖上》、《迎接一个迷人的春天》等。

二是有着开阔视野或浓郁哲思的诗作,如《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以及《鱼化石》、《镜子》等。

艺术特点:1.抒情与哲理相结合,托物寓意,借物言情。

2.构思上更善于从生活现象中提炼超越现象本身的意象或体验,象征性强,内涵深厚。

3.意象选择细微、单纯、独特。

4.形式自由,语言口语化5.形成了朴素、淳厚、自然、风趣的审美特征与前期诗歌对比延续了前期的深沉风格,摒弃了忧郁气质;延续了对理想和光明的向往,增强了哲理性,扩大了内涵和意义。

加深了诗歌的审美内蕴和情感力量。

二、朦胧诗群80年代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诗潮,是80年代中后期统领诗坛的力量。

84年前:热衷于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84年后:追求民族文化史诗、自然生存史诗含义: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代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的先锋新诗潮。

它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性与意象化的表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

代表作:舒婷:《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北岛:《宣告》《回答》、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江河:《纪念碑》、杨炼:《大雁塔》、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思想内容:一、揭露黑暗和批判社会。

二、在黑暗中寻找、反思与探求,具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1980年代诗歌(一)

1980年代诗歌(一)
•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 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 • 1977年,舒婷认识了北岛等北方的诗人, 并成为《今天》的撰稿人,她的诗也开 始在全国产生影响,并成为与北岛、顾 城、杨炼、江河齐名的代表诗人。
• 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 集《双桅船》,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 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 评选的“二等奖”。 • 还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 《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五人诗 选》(1986)等诗集。
• 至今没有人将这样叠加而成的意象关系 进行确切的分析说明,这可能就是《弧 线》所要的效果。诗人对于意象叠加的 出神入化的运用,体现了意象是情绪方 程式的意象美学特征。
• 这四种弧线是美的,表现的是一种与直 线不同的曲线美。它是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的一种美学法则的形象阐释。——它 表现的是一种形式美,是一颗童心对于 形式美的发现。
一、朦胧诗简介
(一)朦胧诗简介 指活跃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一种具有探索性的现代主义诗潮。包括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 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在文 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
(二)朦胧诗的思想主题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 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 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 这是一首献给的祖国颂歌,不同于以往 纯粹歌颂祖国的诗歌,这首诗既有诗人 对祖国的歌颂,同时带着诗人揪心的焦 虑和热切的希望。
复叠的运用: • “祖国呵”:深情的呼唤,语气逐渐加 强,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隐喻特点: • 大量使用“我是……”这样的句式,是 隐喻,也构成博喻。 • 不同于一般的“我是……”,而是把我 作为祖国不可分离的一分子这种血肉关 系来写,从而将我作为某种象征物来象 征祖国的兴衰,加深了对祖国落后的沉 痛感,对祖国未来兴旺的期盼。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争鸣的结果: 促进了诗歌新的审美理论的建构。对“朦胧诗潮” 促进了诗歌新的审美理论的建构。对“朦胧诗潮” 的文学史意义、美学原则及其特征、内涵进行了全面 阐述,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 映趋向主动的创造。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三)朦胧诗的发展概况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二、干预生活诗群
他们一开始被当作“群体” 他们一开始被当作“群体”看待,是由于之间的某种共同 性,即对图解政治概念疑虑或厌烦,而重新面对当代人的 思想情感世界的意向。 对于现实“干预” 对于现实“干预”功能的理解,也是有较多相通的方面: 他们既程度不同地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程度 不同地具有超越传统观念、独立思考生活、自我判断现实 的精神。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张志新)
五、女性诗人群
是一批生命本体觉醒者的聚合,她们以黑夜意识传来的神 秘意象激发生命活力,藉无所顾忌的自我表现来显示生命 自立,展现个性主义的深化追求。 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翟永明为代表,在唯欲的自我宣泄中显示着焦躁; 一类以张烨为代表,在纯情的自我拷问中表达着迷惘。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特点: 1.拒绝社会长期派定的某种“角色” 1.拒绝社会长期派定的某种“角色”,在打破传统观念 束缚的同时确立女性的“性别意识” 束缚的同时确立女性的“性别意识”。 2.重视女性世界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诗的手段创造出 2.重视女性世界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诗的手段创造出 女性诗歌意象和语言。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二)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1.否定者:认为是反现实主义,是诗歌创作的“逆流” 1.否定者:认为是反现实主义,是诗歌创作的“逆流”;是 数典忘祖,是不正之风,是食洋不化的表现。 2.肯定者:认为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的艺术创造,多元并立 2.肯定者:认为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的艺术创造,多元并立 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现,是代表诗坛的希望,是新的美学原 则的崛起,是诗美理想的实现。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3.中立者:认为可以存在,但不宜捧得太高,要正确引导。 3.中立者:认为可以存在,但不宜捧得太高,要正确引导。

八十年代诗歌

八十年代诗歌

八十年代诗歌八十年代诗歌八十年代是-文化复兴的年代,也是诗歌创作的高峰。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八十年代诗歌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十年代诗歌篇1:坚韧不拔的小草坚韧不拔的小草一棵小草长在顽劣的环境中,不怕风吹日晒不怕山地动摇,很顽强很有生命力生长,最终活到很久很久永不停息。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野火烧不尽风也吹不到,大雨来弯著背让雨浇,雨停了抬起头站直脚,不怕风不怕雨立志要长高。

坚韧不拔的小草啊,你这样才值得我们学习啊!你这样是我们自豪啊!这样的你才是我们的灵魂啊!八十年代诗歌篇2:流向春的河岁月悠悠悠悠岁月在一天天的消磨夏去秋来花开花落那婀娜的身影仍在心中铭刻常常想起不曾忘却如涓涓的小溪蜿蜒冬的梦流向春的河八十年代诗歌篇3:世界全部送给你同行。

看月亮看星星。

追彩云追小鸟。

你说我说。

你问我问。

你担心我担心。

你开心我开心。

你想我我想你。

你亲我我亲你。

牵手风雨。

牵手阳光。

举杯共饮。

起身共舞。

种一棵树。

种一朵花。

写一首诗。

写一首歌。

打拼。

看见处处阳光。

遮挡强大风雨。

拥有一片蓝天。

找到一片大地。

一程一程相逢。

一样一样改变。

听见声声呼喊。

高高飞翔。

远远奔跑。

重重举起。

埋头思考。

弯腰耕耘。

双眼光明。

一颗心放开。

一页一页开始。

一步一步进入。

流传。

彩色芬芳一朵花。

常青雄壮一棵树。

人人记人人说。

永远蓝天。

永远大地。

征征战战。

轰轰烈烈。

依依舍舍。

思思念念。

一去不回声声流水。

天天来来望望脚步。

夜夜相伴身边明月。

双双蝴蝶飞。

双双鸳鸯水中游。

真真爱爱两颗心。

相守远方一纸誓言。

灵魂。

写生生死死一页。

亮肝肝胆胆一处。

见真真诚诚。

拿厚厚重重。

路上一去不回头。

刷洗干干净净。

长长久久埋头苦做。

一天一天日升日落。

一程一程往来。

一样一样交给。

步步向前海浪。

先人后己。

勇敢指点。

温温暖暖滋润。

无变无际胸怀。

永远相交亲人朋友。

永顺。

没有大风没有大雨。

平安健康。

今天亮亮闪闪。

明天兴兴旺旺。

相知相逢。

飞翔的缪斯:80年代诗歌概述共70页

飞翔的缪斯:80年代诗歌概述共70页
飞翔的缪斯:80年代诗歌概述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80年代诗歌[整理版]

80年代诗歌[整理版]

80年代诗歌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

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

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

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80年代两类诗人:一种是“复出的诗人”一种是“崛起的诗人”“归来者”的诗概念: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这些诗人是一个成员庞杂的创作群体。

这些诗人的共同点——是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他们被称为:“复出的诗人”“归来的诗人”“第一代诗人”。

艾青是他们的代表。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

诗人组成:(1)50年代的“右派”诗人。

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

(2)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

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等。

(3)因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

蔡其矫、“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等。

归来的诗歌的特征: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

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

公刘《沉思》。

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曾卓《悬崖边的树》公刘《沉思》、《读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牛汉《华南虎》昌耀《内陆高迥》艾青归来后诗歌的特点:基本主题: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长诗《在浪尖上》《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

取材和抒写方式: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由具象的描写推出象征性的意义。

《鱼化石》《镜子》。

干预生活诗群从精神废墟上崛起,以批判-反思的眼光看待被文革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和人生规范;以独立判断现实的目光对传统进行审视和怀疑。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新诗潮朦胧诗概念: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80年代爱国诗歌

80年代爱国诗歌

80年代爱国诗歌党啊,你是一个标点在祖国的文章中生活您被十四亿个词语簇拥悲伤着唐诗宋词的悲伤快乐着珠峰长城的快乐党啊,拥抱你的何止是诗词散文小说我从1921年开始触摸我摸到了你的脉搏一贯地伟大光荣和正确翻开改革开放的画册是该你自豪的时候了你看——列车满载着提速太空写满了探究土地长出了小康工厂里高产优质和跨越......党啊,我在学习中读你读懂了前途的光明道路的蜿蜒党啊,我在工作中读你读懂了奉献和拼搏党啊,你是一个标点一个句读,一个感叹一个疑问,一个破折......有了您,祖国才这样繁荣昌盛才如此荣耀和谐案例二:你栉风沐雨在苦难与屈辱中艰难迈步嘉兴碧波荡漾的南湖一艘一般的游船上梦想却被酝酿成了种子洒遍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此一面镰刀铁锤的明艳旗帜飘扬在每个同胞的心中春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最贫瘠的土地有了期望最阴暗的角落有了光明最干枯的荒原有了雨露最险恶的地方有了良善最颓废的心灵有了憧憬沉睡百年的雄狮发出震撼世界的怒吼国土不再任人掠夺人民不再任人凌辱二十八年战火硝烟二十八年腥风血雨让曾经弱不经风的你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日新月异里春天的故事唱响在碧空蓝天曾经渺茫的荒村焕颜成繁华都市的神秘让世界刮目一百年的风霜雪雨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沧桑巨变曾经的艰辛成就了今日的辉煌那面镰刀铁锤的明艳旗帜永恒飙扬在每个同胞的心中案例三:一条游船劈开了南湖的波浪十几个热血青年在运筹一个红色的理想那船原本不是红色的船内燃烧的热情把它染红就成了一个红色的会场一百年前的中国革命就从这太阳升起的地方起航也许是黑夜太长的缘故人们对太阳才有强烈的渴望于是在我的视觉里一部生动的中国现代史就烙下了一条船在旭日里行进的印象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憧憬运行着一个曲折的历程寻找着改变中国命运的航向多少处暗礁险滩多少次惊涛骇浪船的航程在起伏的五线谱里写着平平仄仄的诗行起初那几个操舵人便在风雨中迷惘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有位舵手操起舵轮矫正了那船的航向井冈峰巅遵义城头延安宝塔西柏坡......每一处革命圣地都是一座闪亮的航标为一次次伟大的行动导航跟着那条船的路线千万条船从赤水从洪湖......从黄河从长江......江河湖海都在咆哮云集一支庞大的队伍演奏出东方红的合唱雄鸡一样形状的土地终于发出了黎明的报晓一轮鲜红的太阳从未有过今天的辉煌一代又一代掌舵人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的航线把我们的航程永远指向太阳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诗歌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

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

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

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

1.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2、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

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北岛198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北岛诗选》主要作品:《陌生的海滩》(1978)《波动》及英译本(小说1984)《北岛诗选》(1986)《归来的陌生人》(小说1987)《在天涯》(1993)《午夜歌手》(1995)《零度以上的风景线》(1996)《开锁》(1999)《蓝房子》(散文1999)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等。

代表作有《回答》《一切》《宣告》《走吧》等。

《回答》、《宣告》思想内容:在“朦胧诗运动”中,北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

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为关切的感情。

诗的旨意隐藏较深,风格冷峻、凝重、深沉、严肃、悲壮。

抒情主人公往往具有英雄的气概,孤傲,表达一种近乎绝望的反抗。

其诗具有坚硬的质地,表现强烈的否定意识、反抗意识和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意志。

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

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代表作《回答》(1)、独特的思想空间:以高度概念化的意象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具有鲜明的批判思想。

理性批判精神和英雄救赎意识的交织。

(2)、高超的诗歌艺术:象征和隐喻的灵活运用。

代表作:《一切》:诗的艺术特征:诗歌创作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

表现那一代人特有的悲愤和沉思,集中展示了朦胧诗人冷峻、深沉的批判精神。

(1).具有黑色的质地与冷峻的风格,他的诗用思想消解了情感和情绪,读来充满质感和力度,而其诗中思想又是借助那些阴冷的意象产生感染和震动作用。

(2).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有更多的现代主义象征:A、诗中常用隐喻、暗示、象征、跳跃、切换、变形的手法.B 、语言的冷色调处理,形象的深度设置,知性内涵的强化。

(3)北岛诗歌的语言是非常简洁、清新的,在意境上追求含蓄隽永的意味。

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舒婷1.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散文集《心烟》等。

其中的名诗有《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早期诗中有较强个人化体验,忧伤、寂寞、坚强,个人化体验表现明显,如:《致大海》(1973)的创作,表达孤独、寂寞、坚强对抗;《船》(1975)中诗人自我人生的悲剧感,搁浅的船象征自己不断被社会抛弃,但又对爱情、未来等向往。

3、文革时期,诗中有较强悲剧感,折射处于边缘的人的情感,有叛逆性,但没有北岛等强烈,细腻、含蓄的女性心理,如《中秋夜》渴望关爱。

近似20、30年代浪漫派的风格(李金发等),忧伤、细腻、清灵、叛逆。

4、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内容:(1)、对时代“重大主题”、对于社会使命和责任的承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对祖国形象重新确认给人真实亲切感,符合历史转折期人们对祖国的认识。

艺术:这首诗不是空洞叫喊,而是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具有很强的想像力,也融入真实情感。

表现追求社会理想的精神。

《土地情诗》把土地当作祖国的象征,表达对祖国的感情。

与北岛相比,有理想主义成分。

(2)、对人的价值的呼唤。

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其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舒婷诗中最有价值的一类。

对自我意识、女性意识的表达,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

首先,这里最著名的是那些呼唤女性自主意识的作品。

对女性意识的表达:柔美中透着坚毅,对女性命运的审视,犹豫、内省的基调。

《致橡树》对几千年来女性的从属、依附心理的反抗。

《神女峰》从神女峰关注女性被压抑的文化价值的反思,表达崭新的爱情观。

(散文《女词的阴影》)《惠安女子》写地方女性的生活习俗,唱出悲悯之歌。

《会唱歌的鸢尾花》写女性复杂心理。

《双桅船》写诗人对理想、爱情的渴望。

其次,是呼唤人道主义,抗议对人的蔑视的作品。

《风暴过去之后——纪念渤海二号钻井船遇难的七十二名同志》纪念死者,呼唤人道主义精神再次,还有一些反思在现实秩序中自我被压抑、自我丧失的悲剧感受。

《墙》写现实秩序中人们无法逃避的压抑。

《流水线》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思考。

舒婷还有那种表现内心朦胧情绪体验的作品,是一种美丽的忧伤。

《四月的黄昏》、《雨别》对女性内心复杂曲折情感的再现。

5、舒婷诗作艺术特征:标志着中国诗歌由抒情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是典型抒情主义诗人,情感端庄,追求高尚,具有优雅的品格,又是用现代主义尤其是用象征主义手法写作的一个诗人。

常用感觉、意象、暗示的手法说话,较少直率的表露。

表现在:(1)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2)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

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合,善于寻找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主观直觉体验。

①.有很强感觉主义色彩,用片断的感觉和联想来表现事件和情景,不做具体、直观的叙述。

②.通感和感觉的转换,结构多变,且具有跳跃性,具有扑朔迷离的张性色彩,如《路遇》回忆一段逝去的恋情。

③.创造属于自己的象征体系:船、树、帆、花朵、大海、黄昏、星星等丰富柔美的意象,抒情而又蕴藉。

(3)、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双桅船》)、“理想使痛苦光辉”(《会唱歌的鸢尾花》),这些即是诗人所体认到的现实,也是她面对的姿势。

把舒婷视作新诗潮诗人中更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更感性,也许较为切合诗人的创作实际。

《致橡树》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也从女性角度出发,确认标榜自我独立的人格;诗中否定了依附的爱情、从属的爱情、陪衬的爱情,歌颂了追求独立的个性、平等自主的爱情,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

①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②采用拟物—拟人双层叠印的手法③意象的概括性和生动性④语气递进,对偶句、转折、假设句等的多种手法的调动和运用1979《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厚真挚的热爱以及渴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殷切心意。

诗人的感情从为祖国苦难的过去而悲伤,为祖国的希望未能实现而遗憾,到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的未来而欢呼,最后表示要为祖国而献身;逐层演进,由冷到热,由抑到扬,最后达到了高潮。

1981《神女峰》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思考,发出叛逆者的呼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在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最动人的题材,最平凡的现象里发现最深刻的悲剧,摇曳多姿的笔触和跌宕起伏的情绪。

与北岛相比,没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Ⅰ.丝质、柔韧的质地,虽有那一代人特有的悲观,但是还是一个抒情主义者,绝望但又充满希望。

Ⅱ.以抒情见长,诗以情感表达为主,有强烈抒情性(典雅的爱情诗)。

复活了现代诗歌中表达感情的那一类,与新月派诗歌相近,细腻、伤感的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