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85204)一、培养目标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材料科学技术应用型人才。
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重点加强应用技术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掌握一定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物理化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成为社会用人单位从事技术或生产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外文论文。
二、研究方向1.非晶态材料:玻璃材料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2.陶瓷材料:功能与结构陶瓷材料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3.高分子材料:具有化学或物理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及精细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4.复合材料:无机、有机等复合材料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5.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具有光、电、磁、催化、化学、分离等功能的新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研究。
6.纳米材料化学: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性能以及应用研究。
7.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以现代物理方法和现代测试技术系统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缺陷与性能。
三、培养年限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不少于2年,不超过5年(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时间)。
其中论文研究时间不少于1年(从通过论文开题到答辩申请)。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实行学分制。
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课、和学科前沿专题课程。
公共课每18-32学时计1学分,专业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类课程每32学时计1学分。
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总学分一般为31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7学分,专业实践5学分。
课程设置如下:1.学位课(19学分)①学位公共课(9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门,共3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含理论和实践),《自然辩证法》1学分;外国语课程(英语)6学分,其中,《英语阅读与写作》3学分,《英语听说》2学分,《专业英语》1学分;专业英语由各研究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结合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分别教授所带的研究生,要求研究生掌握本学科所需的常用专业英语词汇、专业英语论文阅读技巧和专业英语论文写作方法等;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借助词典将本专业的资料进行汉英互译,并能用英文书写专业论文。
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085600,申请工程硕士学位适用)一、培养目标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聚焦行业发展前沿,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材料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擅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国际视野、敏锐的行业发展判断能力,胜任材料工程领域相关技术升级、原始创新、自主创业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金属材料工程及成型技术3.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工程三、学制及学习年限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学分要求总学分数为≥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26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6学分。
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跨学科选修课≥1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5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五、必修环节1.专业实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一般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
课程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院、所)等单位完成,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课程实践合格者记2学分。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年9月开始执行).一、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研究型或工程技术型人才。
具有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务实。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专门技术开发的综合能力。
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富有潜质的应用研究型人才、或为高新技术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开发型人才。
二、培养方式作为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研究生之间的重要补充,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遵循“扎实的理论基础;突出的专业技能”的原则,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平台和资源,提倡研究生进行“三种经历”、实行双导师合作培养。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课程设置上与工学硕士生相同,以脱产培养为主;在论文课题阶段,强调研究生的专业技能、研发能力的培养:(1)鼓励参与大中型企业重大实际课题,采用联合培养方式,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任兼职导师,参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2)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应用基础类或实际应用技术类课题的研究,达到同样的专业技能和研发能力的培养要求。
三、研究方向1.金属材料及工程研究金属材料成分—合成/制备—组织—性能间的关系、以及先进热处理工艺、表面强化技术等。
2. 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工程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分—合成/制备—组织—性能间的关系、以及先进陶瓷成型工艺、热压烧结和微波烧结的技术。
3.高分子材料及工程研究高分子材料成分—合成/制备—组织—性能间的关系、以及先进聚合工艺和成形技术。
4.材料加工工程研究材料塑性成形(锻压)与轧制(压力加工)、铸造、焊接等加工工艺;材料加工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材料加工设备及自动化。
5.材料物理化学研究功能材料的化学合成原理及工艺、材料的物理性质及表征、以及服役环境下材料无理及化学行为。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件1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工程(085204)一、专业领域简介与研究方向(一)专业领域简介东北大学材料工程是国家首批试点招收与培养工程硕士的领域之一,也是首批设立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领域之一。
与本领域相对应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冶金与材料领域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涵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具有学科齐全、理工结合等特点。
本学科1962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具有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于同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依托本学科,建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发改委与地方共建的“材料电磁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金属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新材料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金属防护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等科研教学基地。
本学科以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为重点,以功能材料为发展前沿,以金属材料升级换代和新材料研制为使命,围绕工艺绿色化、装备智能化和产品高质化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金属材料产品两方面实现突破,为材料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提供原创性理论和关键技术。
学科立足国际前沿,致力于建设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科研与成果转化和学术交流的国际一流基地,使学科成为推动材料发展、促进材料技术进步和服务经济社会及国防建设的典范。
(二)研究方向:1.材料设计、模拟与仿真2.低维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3.材料微结构与性能的调控4.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5.高性能陶瓷及粉末冶金材料6.材料表面技术7.材料电磁过程研究8.材料塑性成形理论与工艺9.材料成形过程智能控制10.金属材料成形与热处理装备智能化11.金属材料短流程工艺与理论12.材料腐蚀与防护二、培养目标材料工程领域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学兼优, 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能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024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
学位论文工作与质量保障体系 建设
Chapter
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引导
强调选题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鼓励学生从实际工程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或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拓宽选题来源
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科研项目、企业合作课题或自身兴趣进行选题,同时加强与校外导师 或合作单位的沟通与交流。
严格选题审核
建立开题报告审核制度,组织专家对学生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进行严格 把关。
06
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与持续 改进策略
Chapter
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术成果指标
包括学术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与授权、学术会议参与等。
实践能力指标
涵盖实验技能、工程设计、项目经验等方面。
综合素质指标
涉及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等。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论述
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成绩记录、导师评价等多渠道收集数 据。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材料与化工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培养能够适应材料与化工行业发展需求,具备独立承担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成为企业、科研院所等 单位的骨干力量。
培养要求
01
掌握材料与化工专 业的基础理论和专 门知识,了解本领 域的研究现状和发 展趋势。
02
具有解决复杂工程 问题的能力,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技术创新和产品研 发。
指导方式改革探索
实施团队指导模式
鼓励以课题组或实验室为单位,组建研究生指 导团队,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指导效果。
推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导研究生参与实际 科研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工类别纺织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工类别纺织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代码:085600一、专业领域简介纺织工程领域是指纤维及纤维制品设计与制备、设备研发与应用、纤维及纤维制品检测、工程应用及工程管理的领域,涉及纤维、纺织、非织造、染整、服装等技术,并与机械、电子、材料、信息、管理等领域密切相关。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纤维及纤维制品的研究和开发、纤维及纤维制品制备工艺和设备的研发与设计、纤维及纤维制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纺织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等。
本学科现有教授32名,副教授31名,拥有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纺织与服装设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纺织与服装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江苏省纺织印染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程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仪器设备1亿余元。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1.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纺织工程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掌握纺织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在工程领域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研究、工程开发等能力。
(3)能够从事纤维及纤维制品的设计与应用、制备与加工、检测与管理等工作。
能够运用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4)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流畅阅读纺织工程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料。
三、培养年限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计划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应不少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9学分。
1.公共课(学位课程):7学分3*校外兼职授课教师参与课程(包含案例式教学)4.选修课程(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2学分(1)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方向:(2)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方向:(3)服装方向:5*校外兼职授课教师参与课程(包含案例式教学)6.必修环节(专业实践、参加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中期考核):7学分(1)专业实践(4学分,含1学分助教类实践)原则上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熟练掌握材料与化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深入研究所需的方法和手段;2.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能够解决材料与化工领域的复杂问题;3.具备从事学术研究、工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4.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5.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意识。
二、培养时间和学分要求三、培养课程安排1.学位课程:(1)材料化学与物理:包括材料合成、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材料表面与界面、材料力学等。
(2)材料加工工程:包括金属材料加工、聚合物材料加工、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工等。
(3)材料分离与制备:包括分离工程原理、固液分离技术、分离与提纯技术等。
(4)材料测试与分析:包括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分析技术、表征与测试仪器等。
(5)材料表面工程:包括表面修饰技术、薄膜与涂层、材料界面工程等。
(6)材料与环境:包括材料与环境相互作用、材料的环境适应性等。
2.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的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以扩大知识面和深化专业知识。
四、实践环节安排1.科学研究实践: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进行实际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进行实习实践,了解工程开发的实际操作,培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五、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在培养期结束前需要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1.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2.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解决实际的科学或工程问题;3.论文内容系统完整,结构严密,逻辑清晰;4.具备一定的实证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5.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
六、实践与实习指导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和实习质量,学校将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实践与实习指导。
指导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践和实习需求提供指导和帮助,并进行学习和进展的检查。
工程硕士(材料工程)085204
工程硕士(材料工程)(085204)Materials Engineering一、培养目标在掌握本专业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工程技术手段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承担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的研发、新材料应用以及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纳米材料2、粘合剂与涂料3、功能与智能材料4、复合材料5、材料腐蚀与防护6、材料表面技术7、生物医用材料8、材料加工与成型9、环境材料10、光电材料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5 年,最长不超过5 年。
四、培养方式1、实行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学位论文根据实际选题在校内或校外完成。
2、实行双导师制。
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以校内导师为主并负总责。
校外导师重点参与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课题选择、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应面向实际应用,适应社会需求,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增强应用能力为核心。
既要重视课程设置的实践性,更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解决生产、工程、技术领域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工程实践、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课程总学分最低要求32学分(其中实践环节6 学分)。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
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及公共选修课。
各类课程学分要求如下:公共学位课8 学分(政治类课程2学分,英语类课程3学分,数学类课程3 学分);专业学位课6 学分;公共选修课1 学分;专业选修课11 学分。
六、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事业生产单位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年修订)-材料工程
2
1 选修
0900067
能源与环境材料工程实验
32
2
2 选修
0900068
材料分析测试与表征
48
3
2 选修
0900070
有色金属材料及应用
32
2
2 选修
0900071
表面工程应用案例与解析
32
2
1 选修
0900072
粉末冶金原理与工艺
32
2
1 选修
0900073
生物医用材料
48
3
1 选修
0900074
北京理工大学 2016 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材料工程
领域代码:085204
六、培养环节及学位论文相关工作
1.文献综述(0.5 学分)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至少阅读 20 篇在研究领域内以行业技术发 展与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习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应 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 3000 字以上的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完成时间要求见附表。 2.开题报告(0.5 学分) 开题报告主要介绍学位论文选题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开题报告应以 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实施方案、计划安排和预期成 果。课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包括技术引进、技术 改造、技术攻关等生产关键任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发方面的课题。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由学院负责组织完成,成立由 3~5 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副高级及以 上职称专家或硕士生导师组成的小组(至少含 1 名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专家)。开题报告完成时间 要求见附表。 3.中期检查 学院具体负责从课程学习、实践环节、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多方 面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完成时间要求见附表。 4.培养环节审查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等必修环节以及文 献综述报告、开题报告等学位论文相关工作,通过培养环节审查后,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培养环节由学院负责进行审查,完成时间要求见附表。 5.论文撰写与论文答辩 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鼓励学位论文工作与专业实践内容的衔接。 专业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 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工作按照《北京理工大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 进行。 6.学位授予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的学术成果要求见《北京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学位申请者发表 学术论文的规定》。 本领域对于符合要求的学位申请人授予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针对学生在该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能力,并使其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个关于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示例。
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材料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能够独立从事材料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2.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3.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良好科研道德的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二、课程安排1.必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材料化学与物理-材料加工工艺-材料设计与评价-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表面与界面技术-材料工程实验-材料工程案例分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2.选修课程-先进材料科学-高性能材料制备与应用-材料工程系统优化-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过程工程与控制-材料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三、实践环节1.实验实践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关的材料工程实验,掌握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2.工程实践学生参与学校合作企业的工程项目实践,了解实际工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科研实践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独立研究,撰写科研论文,并参与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发表,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学术活动1.学术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学术讲座,学生可以学习到最新的材料工程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知识。
2.学术交流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生可与其他院校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
五、毕业要求1.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2.完成科研项目,并撰写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3.参与工程实践,并通过相关评估;4.参加学术交流和发表科研论文,并取得相关成果。
以上是关于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一个示例,具体的培养方案可能会根据学校和课程特点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材料工程知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和道德品质。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材料工程培养方案
1. 能源材料 2. 催化材料 3. 纳米材料 4.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5. 环境材料 6. 低碳材料 7. 有机材料 8. 高分子材料 9. 农药设计与合成 10.材料分析技术与应用 11.无机固体功能材料 12.化学电源
三、培养方式及学分要求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以课堂讲授为主,提倡研讨式教学。 鼓励学生自学,使用讨论班
2.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够运用所学 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论文评审应综合评价论文作者从事科学 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包括论文工作的创新点、技术难度和
工作量,或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以及创造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等。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其中第一导师来自学校,为主要 导师;另一位导师为本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或其他具有丰富工程或管理 经验责任心较强的技术专家。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 多个环节的指导。
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 32 学分,必修课不少于 22 学分。
化学学院(051)
专业:材料工程 (专业代码: 085204 授予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一、培养目标 材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
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企业、设计研究单位和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 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人才培养具体目标是: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 于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敬业精神,具有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
浙江理工大学 材料工程领域(085204)培养方案
/1
分散进行,要求参加2次及以上。
第3学期
第3-5学期
五、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 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软件或应用软 件开发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 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 专家。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
其他
高聚物流变学 材料结构与性能 (Ⅰ) 材料结构与性能 (Ⅱ)
材料制备新技术 材料近代研究方法 材料加工工程(Ⅰ) 材料加工工程(Ⅱ) 材料物理与化学(I) 半导体物理基础
产业用纺织品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功能高分子材料 聚合反应工程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现代有机分析 新纤维与高技术纤维材料 新型包装材料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纺织复合材料 学术研讨 学术报告 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
MS10004
MS10005
专业必修课 程
SC11053 MT11001 MT11002
课程名称
一外英语 硕士生英语 文献检索 知识产权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工程数学 纺织物理 纺织材料近代测试技术
学时/ 学分
54/3 54/3 32/1 32/1 36/2 18/1 54/3 48/3 48/3
54/3
√
选修
48/3
√
选修
48/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材料科学
与工程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具备掌握先
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以及解决实际材料工程
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内容
1.基础课程:学生需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2.专业课程:学生需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
材料合成与加工技术、材料表征与分析技术、材料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
3.实践教学:学生需参与学校的实验室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实
践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实际应用技能。
4.科研实践:学生需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的研究工作,并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5.学术交流:学生需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国内外相关学者进行
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三、培养流程
1.入学前培训:学生入学前需参加学校为期一周的入学前培训,学习
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2.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在第一学期需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3.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在第二至第三学期需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深入研究本专业领域。
4.科研实践:学生在第四至第五学期开始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实践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本一级学科点根据新材料学科前沿和产业发展需要,围绕新能源和环保的需求,以生物质材料制备和应用、基于生物质资源的新型功能材料尤其是储能材料制备和应用为核心,形成了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质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型功能材料四个特色学科方向,相互交叉,相互支撑,重点开展生物质材料的制备、生物质材料应用所需功能材料及技术、生物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制备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材料组成、微观尺度结构及材料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科学本质,实现目标材料的设计与控制,开发相关材料和器件的先进制造技术,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具有优良品德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研究方向的前沿动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研究方向四、学制与学分(1)学制与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2~5年。
(2)学分与毕业、学位授予要求总学分不得少于30学分,不超过33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23-26学分,必修环节7学分(包括学术活动2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论文中期检查2学分、教学实践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学位申请者为第一作者(导师排名不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或者发表一级学报、EI收录、SCI收录论文1篇。
学术论文内容应与学位申请者所攻读学位授权点的学科领域和学位论文相关。
本学科暂不实行申请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1、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格(课程编号由研究生院统一编号、公共课的开课院部和主讲教师由研究生院征求相关院部意见)注:双语课程名称后加“*”,全英文课程名称后加“#”六、实践环节学科和导师应支持硕士研究生在校内开展教学实践(如担任助教或助研,协助导师或实践指导教师完成理论或实践教学任务)和参加学术活动,并尽可能为学生到外单位或外地开展生产实践、社会调查、参加课外学术和科技竞赛活动提供并创造条件。
苏州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苏州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工程领域430105)一、培养目标苏州大学材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材料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材料领域的企业、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材料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
二、具体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入学要求对象主要为:取得学士学位后,从事3年或3年以上工程实践工作,经所在单位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
四、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五、主要研究方向1、高聚物加工成形机理;2、高聚物改性;3、高聚物结构与性能4、材料工程管理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2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一)学位课程(19学分)1、公共学位课(9学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外语(含专业外语) 144学时/4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8学时/1学分自然辩证法18学时/1学分工程数学54学时/3学分2、专业必修课(10学分)高聚物加工成形机理方向: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高等高分子化学36学时/2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36学时/2学分高聚物成形机理36学时/2学分材料近代测试36学时/2学分高聚物结构与性能36学时/2学分高聚物改性方向: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高等高分子化学36学时/2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36学时/2学分高聚物成形机理36学时/2学分材料近代测试36学时/2学分高聚物结构与性能36学时/2学分高聚物结构与性能方向: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高等高分子化学36学时/2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36学时/2学分高聚物成形机理36学时/2学分材料近代测试36学时/2学分高聚物结构与性能36学时/2学分材料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名称学时/学分管理学36学时/2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36学时/2学分决策理论与技术36学时/2学分现代企业管理36学时/2学分人力资源管理36学时/2学分(二)非学位课程(至少选满9学分)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高技术纤维36学时/2学分化纤技术研究开发动向36学时/2学分纳米技术36学时/2学分高分子材料科学新进展36学时/2学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36学时/2学分计算机控制原理36学时/2学分市场营销理论36学时/2学分纺织工程管理36学时/2学分(三)必修环节(4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论文中期报告及学术交流1学分工程实践2学分七、学位论文与学位论文评阅、答辩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领域代码:085204
一、培养目标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掌握材料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材料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领域范围及研究方向介绍
本专业围绕石油石化新材料、新装备及表面改性研究方向,开展材料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形成了雄厚的研究基础与研究实力。
在石油管道的焊接及接头防护、阴极保护技术、石油石化新型装备设计、力学分析、材料微结构与界面分析、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智能仪器检测、材料腐蚀与缓蚀机理研究、缓蚀剂筛选、石油石化装备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高分子驱油材料、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技术、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应用技术、化学电源材料及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目前,承担国家863、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中石化重大科技专项、中石油创新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山东省攻关项目等多项课题。
在材料工程领域内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方向。
三、培养方向
1.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
2.材料失效与表面改性
3.新材料焊接技术
4.能源新材料技术与应用
5.材料加工及其自动化
6.材料分析与检测技术
7.高分子材料工程
四、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为5年
五、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修满28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5学分
六、课程设置
1、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2、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文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
各专业类别(或领域)要根据自身实际,明确规定本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
2.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可以结合进行,时间不少于一年。
其中专业实践可以分组进行,但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