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

合集下载

教育测量与评价(黄光扬)读后感

教育测量与评价(黄光扬)读后感

教育测量与评价读后感五尺中心小学蒋必仙在阅读了有黄光扬主编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我对于教育测量和评价方面的知识有了粗略的了解。

按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读完这本书后,对于有关教育评价内容的一些总结。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广义地讲,所谓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的,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评价包含如下几个要点:第一,强调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过程。

第二,强调用多种方法(测量和非测量)系统收集资料与信息。

第三,教育评价的内容既可以是教育计划,也可以是课程;既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可以是某种教育现象、教育活动、教育目的或教育程序。

第四,强调为学生发展和教育决策服务。

狭义地讲,我们把教育评价界定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中的状态与绩效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这种界定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揭示出教育评价必须建立在一定依据和标准之上。

这个依据不单是教育目的,它还是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各科教学的目标,甚至是为了了解教育革新方案的效果的目标,然后,依据目的制定出教育评价的指标标准。

其次,揭示出的评价对象是“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的状态与绩效”,意在说明评价的对象既包括各种教育工作(教学工作、思想工作、管理工作、人事工作、总务工作等),也包括各种教育活动人员;既包括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状态),也包括教育活动的最后效果(绩效);既可以是对某一工作或某种人员的评价,也可以是多方面的评价。

再次,这种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的价值判断,不是随意的、简单的,而是建立在系统收集的客观资料基础上,运用相当的技术手段,不仅要进行量化的测定与分析,而且还要进行定性的分析,是一种以描述为基础、价值判断为根本的活动。

二、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一)国际上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自19世纪中叶起到本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

教学测量与评价范文

教学测量与评价范文

教学测量与评价范文测量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测量与评价的定义、测量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以及常见的测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测量与评价的定义测量是指通过采集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如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结果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分析。

评价则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和判断,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二、测量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1.目的:测量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数据和过程进行测量和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测量和评价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原则:测量与评价应该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测量和评价的结果应该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不能受主观因素的干扰。

同时,测量和评价的过程应该准确无误,确保得出的结论可靠。

此外,测量和评价的内容应该全面涵盖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不只是侧重于一方面。

三、常见的测量与评价方法1.考试评价:考试是一种常见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给学生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考试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无法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2.作业评价:作业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和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作业评价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但需要注意作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

课堂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但也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单选题] 1、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A 配置性评价B 总结性评价C 诊断性评价D 形成性评价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或教学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诊断;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程度做出的评价。

[单选题] 2、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的分数基本稳定或保持一致称为()。

A 信度B 效度C 难度D 区分度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在经过多次施测之后,所得的分数基本稳定或保持一致,指测量的一致性。

[单选题] 3、评分的绝对标准是,相对标准是其他学生的成绩。

A 课程内容B 社会议论C 平时表现D 学校要求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察第十四章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评分时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两种。

绝对标准是以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依据,学生的分数和其他同学的回答情况没有关系。

而且绝对标准强调,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背景情况有差异,所以他们的学习结果也是不可比较的,它对应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参照评价。

[单选题] 4、五年级二班一共有48位学生,小红排名全班第15名,这种评价属于()A 常模参照评价B 标准参照评价D 总结性评价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是以学生所在团体中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即所谓的常模),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

小红的成绩在全班进行排名,属于这种评价方式。

[单选题] 5、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的活动是()。

A 教学计划B 教学过程C 教学评价D 教学设计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通过教学评价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提供依据[单选题] 6、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教育测量与评价》客观答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客观答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考查复习内容201406一、概念解释教育评价、测验的信度、形成性测量与评价、诊断性测量与评价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或非测量的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教育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教育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测验的信度:即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简单地说就是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形成性测量与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实施的,在性质上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单元测验。

诊断性测量与评价:是对经常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测量与评价,它的目的是对个人的问题行为及其原因进行诊断。

二、选择题1.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实施的,在性质上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单元测试,我们称之为【形成性测量与评价】。

2.在编制客观性试题时,题干要尽可能地采用【正面陈述】。

3.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4.测量与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5.被称为教育评价的催生物的是美国的一项著名研究,它是【八年研究】。

6.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是指【信度】。

7.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的特性的程度,这一概念是【效度】。

8.衡量测量题目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是【难度与区分度】。

9.表示每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所占得重要性程度,并赋予相应的值,这一概念是【指标权重】。

10.最早的测量理论是【经典测验理论】11.一般将测量理论分为【经典测验理论】、概化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三大类,或称三种理论模型。

1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研究】、教育发展理论研究。

13.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有:【信度】(可靠性)、【效度】(有效性)、【难度】(难易程度)和【区分度】(鉴别度)14.测量的分类,从低级到高级分:【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三、简答题1.教育测量的含义与特点是什么?含义: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测量活动》教学策略及评价探究

小学数学教案:《测量活动》教学策略及评价探究

小学数学教案:《测量活动》教学策略及评价探究一、教学背景分析测量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体大小、长度、重量、容量等基本的物理概念,培养其观察、比较、判断和计数等能力,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认知水平。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测量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限制,许多学生不够重视测量活动,难以掌握其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从教学策略和评价探究两个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测量活动教学。

二、教学策略分析1.以生活实际为依托,提高学生参与度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测量活动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利用学校操场进行跑步比赛,让学生自己测量并记录自己跑步的时间、距离等参数,再将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深刻记忆相关概念。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将测量活动与游戏、竞赛相结合,采用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同时运用讲授、小组合作、问答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他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3.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例如,对于弱势学生,可以采用口语化、具体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反复演示等形式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对于优秀学生,则可以提供更加深入的知识阐述和更加复杂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三、评价探究分析评价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不足之处。

因此,在小学数学测量活动教学中,正确的评价方法非常重要。

1.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评价他们的表现测量活动虽然内容简单,但是涉及到很多应用技巧和实际操作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小学教育”《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2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小学教育”《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2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小学教育”《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教育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2.效标关联效度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两种。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3.教育测量与评价按()来分主要有三种: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测量与评价。

A.参照点B.运用的时机C.被试的行为表现D.内容参考答案:B4.统计学上,用相关系数来定量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直线性相关的()。

A、强度B、程度C、大小D、方向参考答案:A,D就一般教学情境下运用的档案袋评价而言,其目的大体上分成()。

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最佳行为评价E、典型行为评价参考答案:ABCDE6.内容效度的分析方法常采用逻辑分析法,即依靠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应测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断。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7.测量的三要素包括()。

A.测量的量具B.测量的起点C.测量的单位D.测量的参照点参考答案:ACD8.任何正态分布都可变换成标准正态分布。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9.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反映这组数据的()。

A.分布范围B.差异大小参考答案:D10.()比较适合于测量被试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掌握、记忆情况。

A、简答题B、选择题C、是非题D、论述题参考答案:A11.()是将不同类型的行为或不同科目的学习在同一时间横断面上进行相互比较,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作出评价,并提出书面评语和建议。

A.个人发展横向参照B.个人发展纵向参照C.个人潜力发展参照D.课程目标参照参考答案:A12.中学校长不能直接用高考各科原始分数来评价各科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原因是()。

A.考试信度不高B.原始分可比性差C.考试内容不同D.考试效度不好参考答案:A13.所谓标准分数常模,就是以常模团体在某一测验上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把原始分数转换成基本标准分数Z或转换到更大的标准分数T量表上,能够揭示每个测验分数在常模团体测验分数中的相对地位的一种组内常模。

教育测量与评价习题集

教育测量与评价习题集

《教育测量与评价》习题集一、选择题1. 下列特性哪个不是测量的特性?( C )A.法则 B.事物 C. 符号 D. 数字2.测量的要素是( D )A.单位 B.参照点 C.量表 D.以上都对3.考试的发源地在( A )A.中国 B.日本 C.希腊 D.美国4.科举制在我国实行了( B )年。

A.5000 B.1300 C.2300 D.30005.对于教育测量而言,最为重要的是( B)。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6.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的程度,称为( A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7.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程度称为( B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8.评价的重点在于“过程”的评价,是(B)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整体性评价9.教育管理评价中最基本的评价是(D)A.德育评价B.智育评价C.教学评价D.办学评价10.办学评价最重要的是(A)A.办学水平评价B.办学条件评价 C.教育改革评价 D.办学特色评价11.下列变量哪个属于顺序变量?( B )A.类别变量 B.等级变量 C.等距变量 D.比率变量12.教育测量的原始数据属于什么变量?(B )A.类别变量 B.等级变量 C.等距变量 D.比率变量13.标准分数属于什么变量?(C)A.类别变量 B.等级变量 C.等距变量 D.比率变量14.教育测量的数据具有( D )A.主观性 B.随机性 C.模糊性 D.以上都对15.使用一些由两个相对的形容词所构成的量尺,要求受试者对某一个概念加以评定,这是什么品德测评方法?(A)A.语意分析法 B.社关测量法C.Q技术 D.情境测验法16.设置一些测试的项目,每一项目都给予一定的分值,然后参照这些项目,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进行测评,这是什么品德测评方法?(B)A.问卷测评法 B.项目评分法 C.情境测验法 D.意向测评法17.现代测谎技术产生于(B)(2 11 3 )A.1905年B.1921年 C.1933年 D.1948年18.Q技术是谁创的?(B)(2 11 3 )A.哈特逊B.斯帝芬生C.奥斯古德 D.拉森19.语意分析法是谁创用的?(C)(2 11 3 )A.斯帝芬生B.哈特逊 C.奥斯古德 D.拉森20.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现象称为(A)A.心理定势 B.角色心理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21.某些评价对象的“形象”影响着对另一些评价对象的印象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此种效应称为( A )A.参照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22.对评价对象的既有看法和态度影响对评价对象作出正确判断的一种心理现象,此种效应称为( C)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成见效应 D.宽大效应23.因评价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对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产生干扰的一种心理态势称为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参照效应 D.顺序效应(D)24.以过去的有限经验和固定模式去解释评价结果的一种心理现象称为()A.类群效应 B.从众效应 C.本位效应 D.模式效应25.语文测验中最困难的是( B )A.阅读测验 B.作文测验 C.单字测验 D.词语测验26.下列目标哪级层次最高?( C )A.识记 B.评价 C.理解 D.应用27.影响作文测验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D )。

教育测量与评价模拟及答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模拟及答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模拟及答案《教育测量与评估》模拟试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一、概念辨析(5×8)1、测量与评价测量——按照一定的法则,给事物及其属性指派数字。

从中,可以看到测量的三个要素:法则、事物及其属性、数字。

评价——从事物的内在品质和外部功效出发,对有价值事物所作的调查研究,以判断价值的实现程度,进而考虑提高价值的可能性。

2、难度与区分度项目的难度是项目或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

一般,难度系数P就是项目的通过率。

区分度是项目对受测者心理特质的区分能力的指标,它反映了项目鉴别好、坏受测者的能力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测验项目的有效性。

3、信度与效度信度是反映测验成绩在不同条件下的一致性、连续性程度的指标,定义为真分数方差与所得分数方差的比例,即为信度系数。

所谓效度就是测验对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进行评定的有效程度,即测验测到所想测量的特质的程度。

一个效度低的测验,其得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心理特质的影响,尽管它反映了受测者的某种特点,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并不是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

测验的效度分析,其实质是实践标准对测验进行检验的过程,测验本身是一种通过行为瓜对心理特质的检验,因此,效度分析则是检验的检验。

4、准则与标准评价的准则。

它规定评价的方面和内容,也就是说它规定评什么,不评什么。

所谓标准是指事物资变的临界点,即事物资变过程中量的划定性。

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内容或方面量的划定,即要求或完成的程度或水平。

评价标准表示达到什么程度才是合乎要求的,大概能被称为优良的。

5、价值与需要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效益关系,即主体需要被客体属性所满意,或客体属性满意主体需要的一种特殊的效益关系。

由此,“价值”与“需要”密切相联。

需要——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欠缺所处的一种摄取状态。

需要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需如果一种摄取状态,是主体有目标活动的动力,是主体行动的源泉。

正是需要激励了人的行动。

教育测量与评价测量指标

教育测量与评价测量指标

B、等级相关法
如找不到效标分数,可用等级分数(即排 名的次数)来替代 适用于连续变量数据小于30,精确度稍差 于积差相关
例三
高中一年级学生10个学生数学测验与物理学科成 绩如下表,试计算数学测验的效标关联效度系 数?
学生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原始分X 88 80 68 60 96 32 32 64 64 75 数学 等级Rx 2 3 5 8 1 9.5 9.5 6.5 6.5 4 原始分Y 94 78 56 48 70 38 62 78 70 82 物理 等级Ry 1 3.5 8 9 5.5 10 7 3.5 5.5 2
二、效度的概念
(一)什么是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也 可以说是测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效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测量的效度是相对一定的测量目的而言的 (2)测量的效度是相对测量的结果而言的 2、一种测量的效度只是高或低的问题 测量结果总是有一定效度的,只是效度高低不同 罢了。
结论
然后根据自由度df=N-1=9,查t值表,寻得 0.01显著性水平t的双侧临界值为t(9) 0.01=4.781,而实际计算出的 [t]=13.9>74.781=t(9)0.01,于是可以说, 教学前后学生在两个复本测验上得分的 平均数有极显著性差异,从而可以作出 判断,《社会发展史》中该单元测验的 内容具有有效性,或内容效度较高。
(1)结构效度的特点
结构效度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事先假定的心理特质 理论,一旦人们对同一种心理特质有着不同的 定义或假设,则会使得关于特质测验的结构效 度的研究结果无法比较。 当实际测量的资料无法证实我们的理论假设时, 并不一定就表明该测验结构效度高。因为还有 可能出现理论假设不成立,或者该实验设计不 能对该假设作适当的检查等情况,这就使得结 构效度的获取更为困难。

教育测量与评价全套讲义课件

教育测量与评价全套讲义课件
少新的教育评价理论与模式; • 专业化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 • 这时期教育评价发展具有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走向专业化。
第二章 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
• 衡量教育测量的质量,可采用四个指标: • 信度
主要对整个测量而言。 • 效度 • 难度
主要对测量的项目而言。 • 区分度
一、信度概述
• (一)什么是信度 •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程度。
1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使教育评价的准备更加合理充分2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保证教育评价活动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各环节的任务3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使评价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圆满实现评价的目的二评价者心理与调控1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角色心理心理定势新奇感时尚效应和期望效应2施评过程的心理现象自尊心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参照效应理想效应时序效应成见效应宽大效应和附和权威心理3结果处理过程的心理现象类群效应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本位心理和模式效应2评价者心理的调控3通过心理换位使评价者自觉进行调控4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以调控三被评价者心理与调控1被评价者自我评价心理现象自我认可疑惧心理和被审心理2受评过程心理现象应付心理迎合心理和自卫心理3结果反馈心理现象敏感心理护短心理嫉妒心理和对评价进行评价心自我评价不但是评价过程的必要环节而且自我评价对评价结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需要了解被评价者自我评价形成
(二)四种测量量表
• 量表一般称为测量工具。 • 1、名称量表—(类别量表)最低水平的一种量表 • 它只是用数字表明事物的类别或性质不同而已,没有任何数量大
小的意义,不能作数量化分析,也不能将之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 2、等级量表—(顺序量表) • 用来描述各个类别的数字,不仅具有区分性,而且还具有等级性
(或顺序性),因此,量表上的数字之间能表示事物大小的位次 关系,但不具有等距性和可加性,也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 3、等距量表— • 量表上的数值不仅具有区分性、等级性,还有等距性,这类量表 上的数值只能作加减运算,不能作乘除运算。 • 4、比率量表—最高水平的量表 • 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量表数值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1、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

A.定性评价B.考查性评价C.定量评价D.形成性评价【答案】D【解析】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考查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形成性评价。

2、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为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价称为()。

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答案】A【解析】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为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价称为配置性评价。

3、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B.能力形成的测验C.结构的测验D.智力发展的测验【答案】A【解析】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4、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A.标准参照测验B.常模参照测验C.描述性测验D.团体测验【答案】B【解析】常模参照测验是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

5、分半信度又称为()。

A.再测信度B.受试者信度C.评分者信度D.内部一致性信度【答案】D【解析】根据心理学理论可知,信度可分为评分者信度、再测信度、受试者信度、分半信度。

其中,分半信度又称为内部一致性信度。

6、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征的程度被称为()。

A.效度B.信度C.区分度D.难度【答案】A【解析】效度是指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正确测量了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而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

7、关注被试答题的正确性,要求受测者认真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这种智力测验称为()。

A.文字测验B.个别测验C.难度测验D.速度测验【答案】C【解析】测验可分为文字测验、个别测验、难度测验和速度测验。

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

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

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
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是语文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语文教育测量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对学生经过语文学习和训练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

这种测量通常采用标准化测试、课堂测验、作文评分等方式进行。

通过语文教育测量,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而语文教育评价则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评价的依据可以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

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为教学提供反馈和改进的建议。

在语文教育中,测量和评价是相辅相成的。

测量的结果可以为评价提供客观的依据,而评价的结果又可以指导进一步的教学和测量。

通过科学合理的测量与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完整版)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重点整理版

(完整版)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重点整理版

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课程的性质:《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测量学与教育评价学内容的整合并侧重于教育测量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它着力探讨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价的原理和方法,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的应用性学科,是实现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管理科学化所必须借助的一门科学,也是教育学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和要求: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正确使用各类标准化的教育测验、会作测验质量分析、能正确解释分数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比较正确与合理的判断和评价,以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研究科学化。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1.测量的定义史蒂文斯曾对测量作出以下定义:“就其广义来说,测量是按照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测量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某种数量化的测定”,“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用数字方式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描述的过程”。

本书的观点:从广义上讲,测量就是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从以上对测量所下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这种对事物进行区分的过程,必须是按照一定法则的,区分的结果必须能够用数字的方式进行描述的。

2.测量的要素(1)测量的量具测量的量具是指依据某些科学原理和法则,发展出合适的量具或制定出科学的测量方案。

(2)测量的单位不同的测量所采用的单位是不同的。

理想的测量单位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要有确定的意义;②要有相等的价值。

教育测量的单位不够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3)测量的参照点量的参照点系测量的起点。

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测量的起点,这个起点就叫做测量的参照点。

参照点有两种类型:①绝对参照点(绝对零点);②相对参照点(相对零点)。

(完整word版)《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完整word版)《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发展历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难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讲授2课时,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1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第一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第二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三、数学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四、数学教育测量运动的蓬勃开展五、美国的“八年研究”是教育评价的催生剂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第三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二、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教育改革呼唤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四、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1]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3]在学科专业分类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放在哪一个类别中比较合适?[4]试分析一下,狭义、中义与广义的教育评价概念有何区别?[5]怎样使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这个概念?[6]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7]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必备的知识技能修养?[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提出哪些要求?第二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不同标准的分类,了解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测验(评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初步了解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的意义与区别,认识潜力参照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特点、最佳行为评价和典型行为评价的意义及其区别,初步领会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理念,能够分别阐述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现教育判断、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行使等教育管理方面的功能。

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一章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学科发展第一节教育测量和评价的概念一、教育测量(一)测量1.定义:指按照一定的规则给事物(属性)来指派数字(符号)的活动过程。

2.三要素:A、事物(属性)——测量活动的目标、对象B、规则(法则)——进行教育活动最关键的因素良好规则的条件:符合客观规律、利于操作C、数字(符号)——量的表现量的限制:具有区别性、等级性、等距性、可加性作用:表示属性的特征、可以推测事物的属性(二)教育测量1.广义定义:指对于教育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做缜密的考核并依据一定的规则,将考核的结果予以数量的描述。

2.狭义定义:指对学生某些学科,经过学习和训练之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

还可称为成就测量、学科测量或学业成绩测量。

(三)教育测量的特征(四)教育测量工具1.测验:适用场合较广,评断无所谓正误。

2.考试:适用场合较窄,有正误判断,较为正规。

二、教育评价(一)价值1.定义:指个体及其属性同主体的需要相协调、相一致或想接近。

2.要素:A、个体及其属性——讨论价值的前提和基础B、主体的需要——对价值进行衡量的决定性因素、价值评判的核心(二)教育价值1.定义:在教育社会活动或现象当中,个体及其属性同主体的需要相协调、相一致或想接近。

2.教育价值系统表现形式: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工具价值、目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经济价值等等。

其中基础、核心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客体价值进行评判)(四)教育评价1.典型观点A、注重效果美国教育学家泰勒B、注重资料(信息)的获得美国教育学家克龙巴赫和斯塔弗尔比姆C、注重方法中国张秀理和日本长谷川容2.课程定义三、教育评价和测量的关系1.联系: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教育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2.区别:第二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测量的产生(一)教育测量的萌芽期(1904年以前)1.最早的考试制度(中国,公元606年,隋炀帝)特征:采取逐级考核方式、考场纪律严格、命题规范、阅卷制度合理、科举考核方法丰富考试方法:口试、笔试(包括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制度缺陷:考试内容不全面、不客观2.教育测量运动(美国,19C)A、贺拉斯曼:被称为“公共教育之父”,是美国19C教育学家,最早提出建立公立学校,后产生广泛、深远影响,兴起“公立学校运动”,1845年把笔试应用到中、小学教育中。

小学学科评价与测量研究与学科教育学的挑战与趋势知识点汇总

小学学科评价与测量研究与学科教育学的挑战与趋势知识点汇总

小学学科评价与测量研究与学科教育学的挑战与趋势知识点汇总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科评价与测量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对学生知识的评估到对教学效果的测量,学科评价与测量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反馈,帮助优化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学科教育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趋势。

首先,对于学科评价与测量研究来说,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如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实际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

因此,学科评价与测量研究需要不断提出新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其次,学科评价与测量研究还面临着如何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挑战。

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需要考虑这些个体差异的影响。

学科评价与测量研究需要兼顾公平性与个性化,为每个学生提供公正的评价和适宜的学习环境。

此外,学科教育学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未来社会的需求,学科教育学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项目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另外,学科教育学还需要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与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正在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模式。

学科教育学需要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如何融入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等新形式,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此外,学科教育学还需要关注跨学科教育的趋势。

在现代社会中,问题往往不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学科教育学需要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协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在面对这些挑战的同时,学科评价与测量研究和学科教育学也面临着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课程论文题目: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的编制学院名称:教育学院专业名称:小学教育年级:2014级学生姓名:栗静华学号:314045115007 任课教师:曹晓君老师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的编制栗静华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2014级摘要:本研究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着手,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中存在的社会交换倾向做较深入的探讨。

目前国外的相关理论对此只是略有涉及,国内研究则仅是对亲社会行为和社会交换分别进行单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亲社会行为中的交换因素。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善这方面的理论和对亲社会交换行为进行测量,本研究编制了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

关键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交换;问卷编制本研究综合阐述了亲社会行为和社会交换的概念、相关理论等研究成果,集合了心理学研究史上关于亲社会交换行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对亲社会交换行为和其他的亲社会概念和社会交换概念进行了辨析。

在提取亲社会交换行为定义的过程中,收集相关的测量工具,并综合前人学者们的研究,然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构想,进而期望在后文的实证研究中论证并修正该构想结构。

另外,本研究对心理学的从业人员和普通被试进行深入的访谈,以查阅文献的理论积累为基础,编制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预测问卷。

继而对该预测问卷采取项目区分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从而得到最终正式问卷。

一共包括22道题目,问卷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积极需求满足、回报强化、公平互惠、消极情绪缓解、社会规则依从。

经过分析后所得结构维度较之前预想的结构更加具体和全面。

一、概念的界定与操作化通过查阅、思考和分析早期学者在社会交换和亲社会行为结构上的研究成果,初步推断亲社会交换行为应当包含多个维度。

继而与心理学工作者们共同讨论并辨析,并邀请多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将讨论结果汇总整理后,暂将亲社会交换行为定义为:它是一种人们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社会行为,是行为人期许获得精神满足与慰藉,受互惠意识支配、被报酬和奖励强化、由社会规则所驱动的对他人有益的交换活动。

可知,亲社会交换行为主体是行为人,客体是行为受益者或是达成亲社会行为交换的其他第三方,行为内容是交换的积极社会行为。

基于已得概念,本研究建构了亲社会交换行为的四维度结构模型:1、精神满足:即精神需要,个体选择表现亲社会行为,以期望赢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如获得好的名誉、得到他人的赞赏;或是消除因为同情、或愧疚而产生的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

2、回报强化:即当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赢得了行为接受者或旁观者所给予的报酬和奖赏之后,无论回报的高低多少,都会激励他们采取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3、公平互惠:即个体表现亲社会行为后对他人回报的需要。

包含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期望着对等的互助,二是彼此间有意识地交换利益的行为。

4、社会规则依从:即个体对社会规则遵循的需要。

他们会依据社会群体的规范来要求自己采取恰当的亲社会行为。

上述即是本研究的理论构想,它的合理性将在下文中进行验证和修改。

二、预测问卷的项目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预测问卷的项目按照如下步骤形成:1、查阅文献综述。

在收集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社会交换、亲社会行为及两者交叉领域的文献资料之后,本研究初步假设了亲社会交换行为的结构,即包括有精神满足、公平互惠、回报强化、社会规则依从四个维度。

《亲社会倾向测量》等量表和相关结构理论对本研究的构想有积极的提示、引导作用。

2、结构性访谈。

为了较好的验证亲社会交换行为四维度结构,为了对每一个维度都能有全面的解释,也为了搜集每一个维度可能所包含的项目,本研究访谈了10 名普通大学生,10 名心理学研究生和 2 名心理学工作者。

访谈的内容如下:a、你帮助他人的时候,是否希望将来别人会帮助你?b、你帮助他人的时候,是否想要得到回报?是的话,会期望怎样的回报?c、通过以上两题,谈谈您是怎样理解亲社会交换行为的概念?d、您认为亲社会交换行为包括哪些方面?e、请您对生活中常见的亲社会交换行为进行举例。

f、请谈谈您曾表现过的亲社会交换行为?g、请谈谈您在行为前、行为中和行为后的心理准备或心理活动。

h、请问您在怎样的情景下会倾向于做出亲社会交换行为?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后发现,接受访谈的对象对亲社会交换行为概念和结构的理解并未超过前文所做出的构想范围。

他们所反馈的对亲社会交换的理解有的涉及一个维度,有的涉及多个维度,将所有报告汇总后发现,所获得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前文提过的四个维度。

这在理论上验证了此四维度构想具有完整性。

并且在访谈的过程中也搜集了诸多描述亲社会交换行为的具体表现,利于随后问卷项目的编写。

3、预测问卷项目的形成。

以上述两项工作为基础,进入编写预测问卷这一步骤。

根据心理学工作人员对亲社会交换行为每个维度具体理解,同时参考《亲社会倾向测量》量表,以及根据所收集到的具体表现行为和心理活动,并且在多次对题目进行增删和对题意进行修改之后,敲定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预测问卷的项目总共43项。

各维度下的项目数为:15、9、10、9。

各个维度下的题目数基本持平,相差不大。

大多数的题目是正向表述题,少数几道题目为负向表述题。

计分方式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很不符合、有些符合、很符合直到完全符合。

问卷项目经几位研究生和教师阅读后,不曾发现理解不清或产生歧义的情况,于是确定为预测问卷。

三、试测及项目筛选(一)研究方法1.被试抽取西华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在校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

2.材料自编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预测问卷,共43道题目。

包含有四个维度,即精神满足、公平互惠、回报强化、社会规则依从。

采用Likert五点积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很不符合、有些符合、很符合到完全符合。

3.研究过程研究者本人为主试,在自习课时间将问卷发给大学生被试。

预测问卷完成时间在15分钟左右。

收集问卷后将所有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并进行整理,使用软件SPSS16.0对问卷做项目区分度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此过程中,删除项目区分度不明显及不符合探索性因素分析指标的项目,然后确定问卷数目、因子数目和因子名称。

(二)结果与分析1.项目区分度分析在此项研究中,作为项目区分度的指标为以下三个:高低分组差异显著性检验;鉴别力指数D;题总相关系数。

(1)高低分组差异显著性检验每个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得分进行相加,构成亲社会交换行为水平的总分,然后从高到低按序排列。

选取27%的高分端被试作为高分组,27%的低分端被试作为低分组,然后就每一个项目进行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的T检验。

结果有项目10的差异显著性系数p值(0.2)>0.05,项目15的差异显著性系数p值(0.271)>0.05,项目16的差异显著性系数p值(0.09)>0.05,项目17的差异显著性系数p值(0.397)>0.05,项目36的差异显著性系数p 值(0.27)>0.05,以上数据说明所提五项的高低分组间差异不显著,应当删除。

剩余的38项高低分组之间的差异性均显著,可以保留。

继续对余下的这38个项目进行鉴别力指数检验。

(2)鉴别力指数D鉴别力指数D是高分组与低分组在某一个项目上的通过率之差。

D值越高,项目的区分度越高,则项目越有效。

D值的参照标准如下:0.40以上,项目很好;0.30-0.39项目良好、修改会更好;0.20-0.29,项目尚可、仍需修改;0.19以下,项目差、必须淘汰①。

本研究的问卷采用的是五点记分法(1=完全不符合;2=很不符合;3=有些符合;4=很符合;5=完全符合),于是将‘有些符合’以上的等级视为通过,也即是将高分组在4、5等级上的得分人数比例减去低分组在4、5等级上的得分人数比例,作为此条项目的鉴别力指数。

根据所得到的结果,项目2、11、13、26、33 的鉴别力指数都小于0.19,应当剔除。

其余鉴别力指数0.20和0.30之间的项目,因为其高低分组间的差异性非常显著,所以保留至下一步,即对其余33个项目进行题总相关度分析。

(3)题总相关分析采用相关法求项目得分与效标分数或测验总分之间的积差相关系数为检验项目区分度的方法之一。

相关越高,项目区分度越高。

通过计算每一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积差相关系数,得知项目38和总分的相关系数是最低的,为0.19,应当删除。

部分项目,例如30和31项,它们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介于0.20与0.30之间,相关度不高,但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且这两项目均符合前两项检验指标,所以予以保留,而其他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都很显著。

2. 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项目区分度分析筛选之后留下的32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是心理学研究中确定心理特质的一种关键方法,用以探索数据的结构,简化数据,并通过对众多变量内部关系的研究来探求观测数据的基本结构。

本研究以探索性分析来确定大学生亲社会交换行为问卷的维度数目、维度名称以及各维度下包含的项目。

采用的数据来自三所大学146名有效被试数据。

在进行因素分析之前,首先需要采样充足性检验(Kaiser-Meyer-Olkin,KMO)。

①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教育测量[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17.值越大,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数据越适合用以做因素分析。

根据Kaiser 的观点,当KMO的值小于0.50时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KMO 值在0.80以上则适合做因素分析。

本研究的KMO值为0.809,证明样本量充足,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因素负荷矩阵进行旋转,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30和归类不当的项目。

项目8、12、19、21、22、32、34、37、39、42 总共10项不符合上述要求而删除。

对余下22个项目再做因素分析,依下述的五个标准来确定因子数目:(1)因素特征值大于1;(2)符合陡阶检验;(3)因素在旋转前要至少能够解释3%的总变异;(4)每个因素至少含有三个项目;(5)因素方便命名。

根据标准,同时以前文的理论构想为基础,最终抽出五个公因子,经反复敲定将它们分别命名为:积极需求满足(6个项目);回报强化(5个项目);公平互惠(3个项目);消极情绪缓解(5个项目);社会规则依从(3个项目)。

这五个因子解释了61.75%的总变异。

把这五维度问卷结构和起初预想的四维度结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

四维度结构中被命名为精神满足的维度,对应了经因素性探索分析之后所得的积极需求满足和消极情绪缓解这两个维度,而剩余的其他三个维度与前期构想一致。

核查之后得精神满足的含义包含了积极需要满足和消极情绪缓解在内。

故可以认为先前预想的结构和因素分析后所得的结构基本相吻合,只是后者更具体。

因此本研究接受因素分析后所得的五维度问卷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