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胞的肌肉活动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 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特点: ①化学传递 • 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传递。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一对一的 • 每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 • 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 • 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
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⑤高敏感性 • 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 三个主要环节: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终池中的Ca2+释放和再聚积
• 运动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运动终板→产生动作电位, 并沿肌膜传导→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纤维内部→深入 到三联管的终池→使终池释放Ca2+ →触发肌丝滑行。
• 分类: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
• 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
• 特点: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但在不 同的关节角度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收缩速度不 相同。
• 在非等动收缩中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是张力最小 的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 非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得到最 大锻练。
• 等动收缩 • 特点: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
Ach → Ach进入突触间隙→
扩散到达突触后膜(运动终
板) → Ach与突触后膜的受
体结合→引起运动终板对钠
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导致运
动终板去极化,形成终板电
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
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
化产生动作电位→实现兴奋
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胆碱酯酶:2ms内将Ach水解失活,维 持神经—肌肉接头正常的传递功能。
(化学递质)。
• 接点间隙:宽50nm,与细胞 外液相沟通。

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二)代谢特征
1. 快肌纤维 无氧代谢能力高 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肌激酶的活性、肌酸激酶 的活性、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高;肌糖原的含量高
2. 慢肌纤维 有氧代谢能力高 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蛋白含量高;氧化酶活性 高(细胞色素氧化酶、 琥珀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等);脂肪多、毛细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 1. 肌纤维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肌肉,Ⅰ占优
势。以位相性工作为主的肌肉,快肌纤维占优势。 2.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性别差异(Ⅰ男为55.9%,女为49.1%) 3. 骨骼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年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慢肌纤维增多 4. 遗传因素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影响:男子 99.5%,女子92.2%
快A(Ⅱa) 快B(Ⅱb) 快C(Ⅱc)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一)形态特征
1. 结构特点 Ⅱ(直径、肌浆网)
Ⅰ(Z带、M带的宽度、毛细血管、线粒体)
2. 神经支配:大α运动神经元
Ⅱ型肌纤维(快运动单位)
小α运动神经元 Ⅰ型肌纤维(慢运动单位)
第二章 肌肉活动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男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
? 女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五、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一)训练引起肌纤维组成的改变

运动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二章肌肉活动一、是非题:()1、肌肉收缩需要有A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9、要使ST优先发生适应性变化,训练时强度要小,时间要短。

()10、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适合于长跑运动。

()1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K+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触发的。

()12、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13、运动电位又称Na+平衡电位,它是不能传播的。

()14、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部滑行,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肌节缩短。

()15、等动收缩时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都能产生最有效的收缩,这是因为负荷能随关节运动的进程而减少。

()16、骨骼肌的张力-速度曲线表明,肌肉作等张收缩时,其产生的张力和收缩的初速度之间呈正变关系。

()17、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速度的变化,都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18、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粗肌丝和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迭状态,因而能取得最好的收缩效果。

()19、肌肉收缩的力量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成正比。

()20、在不同强度运动中肌纤维募集程序的差异,主要由两类肌纤维兴奋阈的不同所决定。

()21、力量训练能使肌纤维运动性肥大,有氧氧化能力提高。

()22、快肌百分比占优势的人,通过训练也能获得很高的有氧氧化能力。

二、选择题:()1、在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A、Na+B、K+C、Mg2+D、Ca2+ E 、Cl-()2、吊环十字支撑是:A、向心收缩B、等长收缩C、等张收缩D、离心收缩E、等速收缩()3、快肌纤维75%以上的人,较为适宜于A、800M跑B、1500M跑C、100M跑D、1万米跑E、1500M游泳()4、在下楼梯时,股四头肌做:A、向心收缩B、等动收缩C、离心收缩D、等长收缩E、等张收缩()5、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指A、肌动蛋白B、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C、肌球蛋白D、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E、原肌球蛋白()6、骨骼肌中的调节蛋白是指A、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B、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和肌动蛋白D、肌球蛋白和原肌球蛋白E、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7、安静时,阻止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结构是A、肌钙蛋白B、原肌球蛋白C、肌钙蛋白I单位D、肌球蛋白E、以上都不是()8、肌肉中的弹性成份是A、肌动蛋白丝B、肌球蛋白丝C、肌中结缔组织、肌腱、Z线D、肌原纤维E、肌动-球蛋白复合体()9、在等张收缩时,负荷与速度的关系是A、负荷恒定,速度恒定B、负荷改变,速度改变C、负荷恒定,速度改变D、速度恒定,负荷改变E、二者同步变化()10、按照物理学定律,等长收缩时肌肉A、做正功B、做负功C、先做正功后做负功D、未做功E、做外功()11、慢肌纤维在80%以上的人,较为适宜于A、掷标枪B、举重C、跳高D、马拉松跑E、100m自由泳()12、训练对肌纤维直径的影响表现为A、可使两类肌纤维均肥大B、对肌纤维直径大上无影响C、使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D、举重训练可使慢肌纤维肥大E、长跑可使快肌纤维肥大()1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A、电位的绝对值B、电位差C、平衡电位D、比值E、负后电位()14、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A.电传递;B.单向性;C.时间延搁;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绪论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简答)人体生理机能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通过反射进行调节,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特点:作用迅速,调节精确,范围局限,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机体细胞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a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b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扩散达到的局部性体液调节。

c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释放入血液达到的体液调节。

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3)自身调节: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试比较三种能量系统的特点(论述)人体有三种能量系统,分别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1)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CP供能,无氧代谢,体内储量少,输出功率大,供能速度极快,持续时间短,不产生疲劳的副产品,适于短跑或任何高功率活动。

2)糖酵解系统由糖原、葡萄糖供能,无氧代谢,供能速度快,ATP生成有限,同时产生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适于耗时2-3分钟的最大强度运动,评价指标为血乳酸。

3)有氧氧化系统由糖、脂肪、蛋白质供能,有氧代谢,供能速度慢,不产生导致疲劳的副产品,适用于耐力或长时间运动,评价指标为最大摄氧量、无氧阈。

第二章肌肉活动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时间短,强度大项目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高于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2)耐力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于从事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3)既需耐力又需速度项目的运动员(如中跑、自行车等):快肌纤维百分比与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状态反射的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它在完成一些运动技能时所引起的重要作用。

(论述)1)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肉紧张性改变。

生理学 第2章细胞

生理学 第2章细胞
(1)不是“全或无”的,而是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 大,呈等级性反应; (2)衰减性传播(电紧张性扩布):局部电位可向周围
传播,但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电位变化幅度减
小最后消失故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 (3)可以总和 ①空间性总和 ②时间性总和
01:04
小结: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之比较
项 目 局 部 反 阈下刺激 较少 小(在阈电位以下波动) 有(时间或空间总和) 无 呈电紧张性扩布,随时间 和距离的延长迅速衰减, 不能连续向远处传播 应 动 作 电 多 大(达阈电位以上) 无 有 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 连续而不衰减地向远 处传播 位
01:04
(三)产生机制
产生条件主要有两个: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外Na+内K+状态), 即存在浓度差; • 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K+顺浓度差外流, 随着K+外流,膜内外K+浓度差(化学驱动力)↓ , K+外 流引起的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的电场力(阻力)↑,当动 力和阻力相等时,K+净移动为0,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 也稳定于某一数值,称为K+平衡电位。
01:04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一些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 性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蛋白质。可分为膜受体和胞 内受体,通常指膜受体。 受体基本功能: 1.能识别和结合体液中的特殊物质,具有高度特异性,
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可靠。
2.能转导各种化学信号,激发细胞内产生相应的生理 效应。
01:04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门控离子通道分为三类: 1) 电压门控通道:在膜去极化到一定电位时开放,如神经 元上的Na+ 通道;K+ 通道等。

第二章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第二章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肌丝滑行
肌丝滑行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肌肉收缩时,虽然从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 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 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细肌丝 想粗肌丝之间的滑行,出现明带的长度缩短,而暗带长 度不变,相应H区变窄。亦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 种力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各相邻Z 线都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 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
(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的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 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它 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 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 兴奋—收缩耦联。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 三个主要步骤: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骨骼肌
骨骼肌细胞
肌原纤维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 百至数千条与肌纤 维长轴平行排列的 肌原纤维。直径约 1-2微米,纵贯肌 细胞全长。
肌小节:两条Z线 之间的结构。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 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 肌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 和细肌丝组成的。
• 肌丝及其支持结构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基 础。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一、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细胞(肌纤维)的组成:
细胞膜(肌膜 )
细胞核(多个)
细胞质(肌浆):肌原纤维、肌管 系统、线粒体、糖原、脂滴等
1、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呈长纤维状,纵贯于肌纤维全长,直径约为1-2微米。由若干 个肌小节构成。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肌丝构成。肌丝及其支持结构是肌 原纤维的结构基础。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2、强度-时间曲线
3、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阈强度
时值: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时,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 用时间。
2、兴奋本质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返回
时值的应用:项目不同,肌肉不同,训练水平不同,
时值不同。
速度练习者<力量练习者 屈肌<伸肌 训练水平提高,时值缩短,且拮抗肌之间的比例 缩小,说明协调性提高了。 疲劳后、肌肉损伤或萎缩后时值延长
(A带)
(I带)
返回
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直径约10纳米,其长度与暗带相同,M线则把成束 的粗肌丝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细肌丝直径约5纳米,由Z线结构向两侧明带伸出,有一段 插入粗肌丝之间(或暗带中)。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称肌凝蛋白)分子组成。每条 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肌球蛋白由两条相同的 重链和四条轻链组成,分子量约为500kD。
机能、代谢特征
收缩速度快 收缩力量大(较慢肌)
易疲劳 无氧代谢为主
与运动的关系
较大强度运动 速度、爆发力训练 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发展无氧代谢
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
肌红蛋白、线粒体较多

运动生理学_02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学_02肌肉活动
遗传学研究表明:肌纤维类型百分比组成很大 程度上决定于遗传。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Costill研究:肌纤维百分比组成具有明显的运动 的项目特异性,如表2-2 时间短、强度大项目运动员(优秀短跑运动员):快肌 纤维百分比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 --FT 丰富(约占70~80%) 耐力项目运动员(优秀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 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ST丰富(约占 70~80%) 既需耐力又需速度项目的运动员(优秀中长跑运动员): 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ST、FT分配相当 但发现有个别例外的现象: 则说明:肌纤维类型的分布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因素之 一,但不是唯一的。
2)静息电位证明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细 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 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 A 电极位于细胞膜 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有 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间 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细 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证明 膜内无电位差。
2、动作电位 1) 动作电位的概念 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 时,在受刺激处细胞膜内外 所所发生的一次短促的、可 逆的、并可沿膜向四周传播 的电位波动。 测静息电位 2) 测量 阴极示波器 刺激膜 去极化: -90→0mv 超 射: 0→+30mv 超极化: 电位负得越来越大 复极化:+30→-90mv
(三)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1 概念: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虽积 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2 作用: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姿势
如体操中的“十字支撑”、武术中的站桩
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 1.力量-速度曲线:同一肌 肉在不同后负荷条件下, 产生的张力与缩短初速 度的坐标图 2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 时,才遇到的负荷。 3 产生机制 • 张力大小:取决于活化 的横桥数目; • 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 释放速率和肌球蛋白ATP 酶活性,与活化的横桥 数目无关。

生理学课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课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特点:需细胞消耗能量 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 意义:细胞可以根据生理需要主动选择物质的吸收或排除;保持细胞内外 离子分布的不均衡性(细胞内高K+、细胞外高Na+)
原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扩展
扩展
四、入胞和出胞
概念: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通过细胞膜变形活动进出细胞的过程,需细 胞消耗能量 入胞 吞噬 吞饮 出胞
二、易化扩散
概念:水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 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特点:①顺浓度差:不需细胞消耗能量 ②需要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载体转运 分类: 通道转运
1.载体转运
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
特点:① 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一般只能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脂质双分子层液态镶嵌结构
一、单纯扩散
概念: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 运的过程。 特点:顺浓度差;不需细胞消耗能量 物质:CO2、O2、NH3、乙醇等 注:某种物质能否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过膜,除了取决于膜两侧浓度差, 还取决于细胞膜的通透性。
③ 竞争性抑制:一种载体同时转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相似的物质 时,一种物质的增加,将减弱对另一物质的转运。
CONTENTS
2.通道转运
物质:无机离子、水 特点:通道的开或关 受化学因素的调控——化学门控通道 受电压因素的调控——电压门控通道
三、主动转运
概念:借助细胞膜泵蛋白的作用,将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
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通过肌小节中细肌丝与粗肌丝相互滑行的结 果(其间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理学复习重点第⼀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称为能量代谢。

2、⽣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命活动⽽⾔,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能化合物。

这些⾼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命活动直接利⽤,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摄氧量;指在⼈体进⾏最⼤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继续⽀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的氧⽓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效率提⾼,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分⼦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活动、环境温度、⾷物的特殊动⼒作⽤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第二章

运动生理第二章

49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
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2.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 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
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3.肌纤维类型与疲劳 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抗疲劳能 力不同。
50
(三)代谢特征
51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百分比, 称为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这种百分组成与 动物种属、肌肉的神经支配特点、肌肉功能、 个体的年龄、性别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有较 大的个体差异。 人类骨骼肌均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混合而成, 各类肌纤维的分布是混杂的,但受同一运动神 经元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具有相同的类型。
52
上肢肌的II型肌纤维比率介于40-67%,且浅部与深部 的差异不明显; 下肢肌的II型肌纤维比率介于35-82%,波动较大,且 浅、深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骨骼肌, I型肌纤维比率较高。 如: 肌肉 臀大肌、股中肌、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
百分比

60%
66%
32
非等动收缩
33
2)等动收缩 肌肉能以 恒定的速度或 等同的强度收 缩,张力与负 荷是等同的, 肌肉在整个关 节运动范围内 得到最大锻炼。
34
(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的张力<外加阻力,肌肉 被拉长。 2.在运动中的作用: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
35
(三)等长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的张力=外加阻力,肌 肉长度不变。 2.在运动中的作用:支持、固定和保持 身体某种姿势 。
48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一)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2、ATP稳态:在氧气浓度较低或利用相对不足的条件下,细胞的ATP来源首先在磷酸激酶催化下迅速将C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至ADP,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及其他物质参加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合成大量ATP。

CP + ADP→C(肌酸)+ATP3、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4、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吸收部位: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内一般不被吸收,胃仅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小肠是重要的吸收部位,小肠具有食物停留时间长、内容物多为已消化的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食物吸收面积达大、管壁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5、机体能量的利用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6、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7、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27)8、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28)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3、兴奋性:是指一切生命所具有的生理特性。

4、产生兴奋三个基本条件:一定刺激强度、持续一定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5、阈值: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6、兴奋的本质: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7、静息电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

第二章 肌肉生理学

第二章 肌肉生理学

第七节 根据对动作所起的作用的肌肉分类
• 1.原动肌:直接负责完成动作的肌群称原动肌。如屈肘-肱二头肌、肱肌。 • 2.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拮抗肌或对抗肌。如屈肘-肱三头肌、肘肌。 • 3.固定肌:为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肌肉固定其近端所附着的骨骼或更近的一连串
骨骼作充分固定,参与这种固定作用的肌群即为固定肌。如屈肘-肩关节、肩胛带和躯干固定肌群。
四.长度—张力曲线对关节活动的应用.
• 在关节允许的范围内,肌肉拉长比缩短的生理效益更大. • →为达到最佳效果,肌肉在收缩前应该拉长。 • →无力肌训练时应该拉长。 • →跨多关节的肌肉易拉伤 , 如步行 ,举重。
• 五.肌肉的肌腱作用:


肌肉的肌腱作用指肌肉在两个以上关节同时被拉长,不伴有肌肉收缩的被动张力,也可以产生关
第四节 收缩速度对张力的影响
• 1.向心性收缩:速度↑→张力↓,负载↑→速度↓。
• 2.等长收缩:负载过大→等长收缩,Po张力片
• 3.离心性收缩:牵拉速度↑→张力↑→ 离心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性收缩
• 有利于产生张力:①离心性收缩

②慢速度向心性收缩
第五节 正功和负功
• 功是指肌肉收缩时所完成的工作量。 • 不能单纯用肌横切面的大小衡量。 • 功=力×距离(W=F×D) • ①肌肉做正功:将物体举起 • ②肌肉不做功(化学能→保持肌张力):搬过重物 • ③肌肉做负功(肌肉收缩力仅在于防止物体突然下落):制动试验
一点。
复习题
• 选择题: • 1.下列有关肌肉分类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 A.骨骼肌和心肌都是横纹肌 • B.平滑肌是随意肌 • C.平滑肌属体神经支配 • D.骨骼肌是不随意肌 • 2.下列有关运动单位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 #A.运动单位是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树突所支配肌纤维, • B.大运动神经细胞位于脊髓前角灰质 • C.神经细胞兴奋时,引起运动单位内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收缩 • D.当肌肉由起不同作用的几个部分组成时,肌肉一部分收缩而其余部分不收缩

第九版生理学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四节

第九版生理学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四节

2.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步骤
T管膜的动作电位传导 JSR内Ca2+的释放 Ca2+触发肌丝滑行 JSR回摄Ca2+
横纹肌肌质网Ca2+释放机制
生理学(第9版)
(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收缩效能(performance of contraction)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1.前负荷(preload)
A:暗带;H:暗带中的H带;I:明带;M:M线;Z:Z线
生理学(第9版)
(三)横纹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肌丝滑行理论(myofilament sliding thetein)
调节蛋白(regulatory protein)
肌丝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了解
生理学(第9版)
一、横纹肌
(一)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结构特征 神经-肌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接头前膜(prejunctional membrane)、接头后膜(postjunctional membrane)和 接头间隙(junctional cleft) 2.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电-化学-电传递 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EPP) 微终板电位(miniature end-plate potential,MEPP) 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
4.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属于收缩蛋白,而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属于调节蛋白 5.横桥周期是指肌球蛋白的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 6.肌肉收缩可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两种形式 7.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包括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及收缩的总和

中职护理专业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3肌纤维的收缩1

中职护理专业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3肌纤维的收缩1
A、肌动蛋白 B、肌球蛋白 C、原肌球蛋白 D、肌钙蛋白 E、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3、将骨骼肌细胞膜的电变化和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 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是( E ) A、横管系统 D、纵管终末池 B、纵管系统 C、肌浆 E、三联管结构
课 后 练 习
选择
5、产生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是肌浆中的 ( D ) A Na+浓度升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肌肉收缩过程
横桥摆动,解离、复位,再结合
肌肉舒张过程
肌浆中Ca2+↓→肌钙蛋白与Ca2+脱离→原肌凝蛋白回 位掩盖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横桥与肌动蛋白解离→ 细肌丝滑出→肌节恢复原长---舒张
B Ca2+浓度升高
C Cl –浓度升高
D Ca2+浓度升高 E K+浓度升高
课 后 练 习
选择
4、下列关于肌丝滑行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 错误的( D )
A 第一步是肌浆内Ca2+浓度升高 B 第二步是Ca2+与肌钙蛋白 结合,解除 位阻效应 C 第三步是激活横桥ATP酶。 D 第四步是粗肌丝向细肌丝间滑行 E 肌节长度缩短。
2+ Ca 1、肌肉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是______的释放。
肌动蛋白 、 2 、 组 成 细 肌 丝 的 三 种 蛋 白 是 __________ 原肌球蛋白 ___________和_________ 肌钙蛋白
前负荷 、 3 、 影 响 骨 骼 肌 收 缩 的 主 要 因 素 _________ 后负荷 和___________ 肌肉收缩力 。 _________
通过横桥连续的向M线方向扭动,牵拉细肌丝 向暗带中央滑行。

11级运动生理习题

11级运动生理习题
A.牵张反射B.直线运动反射
C.翻正反射D.状态反射
13、关于主要运动皮质功能特征错误的描述是。
A.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进行
B.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C.身体不同部位在皮质代表区,其大小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D.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双侧性支配
三、判断题
1、维持身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动态牵张反射。()
2、腱器官是牵张反射的感受器。()
B.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皮质醇
D.雄激素
6、机体产生应急反应时,血中主要增高的激素是()。
A.氢化可的松与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D.雄激素
7、分泌生长素的腺体是()。
A.甲状腺B.甲状旁腺C.胰岛D.腺垂体
8、运动时,血浆浓度下降的激素是()。
3、当动物中指受到强烈伤害性刺激时,将出现同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
4、举重运动员提铃至胸瞬间,头迅速后仰,可反射性增强肩部伸肌的力量。()
5、一个神经元通常具有一个树突和多个轴突,树突可将细胞体加工、处理过的信息传出到另个神经元和效应器。()
6、前庭器包括椭圆囊和球囊。()
7、肌梭是张力感受器,而腱器官是长度感受器。()
A.胃B.小肠
C.食管D.大肠
9、低血糖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器官是。
A.心脏B.脑组织
C.肾脏D.骨骼肌
10、下列体内能源主要来源是糖类的情况是。
A.高脂膳食B.中等强度运动时
C.长期饥饿D.糖尿病
11、饥饿时,维持血糖恒定的主要途径是。
A.肌糖原的分解B.肝糖原的分解
C.糖异生D.抑制糖的分解
三、判断题

《运动生理学》课程考核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考核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考核大纲【考核目的】了解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体内发生的生理变化以及进行体育锻炼引起体内分子水平上适应性变化;为将来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考核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考核对教学状况作出检查,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课程学习的基础】本门课程需要《运动解剖学》等学科知识,也在考试范围内。

【考核的内容范围】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内分泌;氧运输系统(血液、呼吸、循环);肌肉的活动及其控制;感觉、神经整合和运动技能形成;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年龄、性别、环境和运动等问题。

【考核方法】包括过程性考核、实验考核与期末考核。

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20%:包括出勤率、学习笔记、课堂学习状态、作业、课堂提问等内容;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实验到课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设计等;期末考核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卷面100分,占总成绩60%。

【期末考核形式】采用笔试闭卷。

【期末考核对试题的要求】主、客观试题的比例:主观性试题占55%,客观性试题占45%。

题型比例:名词解释约占15% ,填空题约占15%,判断题约占6%,单项选择题约占16%,多项选择题约占8%,简答题约占30%,论述题约占15%。

难度等级:分为较易、中等、较难三个等级,大致比例是40:40:20。

【考核的具体内容】绪论知识点: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2.生命的基本特征考核目标:1.识记:(1)新陈代谢(2)兴奋性(3)运动生理学2.理解:(1)生命的基本特征3.运用:(1)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知识点:1.ATP及ATP稳态 2.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考核目标:1.识记:(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4)基础代谢2.理解:(1)进食混合性食物后,机体如何获取利用其中蕴含的各种能量3.运用:(1)能量代谢对急性、慢性运动的适应第二章肌肉的活动知识点:1.肌肉的微细结构及特性 2.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考核目标:1.识记:(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3)肌肉的收缩形式(4)肌电图2.理解:(1)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2)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3.运用:(1)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2)滑行学说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知识点: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肌梭和腱梭的结构与功能 3.牵张反射考核目标:1.识记:(1)牵张反射(2)状态反射2.理解:(1)突触与突触传递(2)脊髓、脑干、小脑、基底核与大脑各级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控及其生理学机制3.运用:(1)状态反射的规律在完成一些运动技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四章运动与内分泌知识点:1.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作用特征 2. 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考核目标:1.识记:(1)激素(2)内分泌2.理解:(1)运动时激素对体液平衡的调节(2)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3.运用:(1)腺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及其与运动关系第五章血液知识点: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2.血液的功能考核目标:1.识记:(1)氧解离曲线2.理解:(1)血液如何运输氧气(2)血液的调节作用(3)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3.运用:(1)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第六章呼吸知识点:1.肺通气 2.肺换气功能的评定考核目标:1.识记:(1)肺活量(2)时间肺活量(3)肺泡通气量2.理解:(1)呼吸是由哪三个环节组成了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肺通气的机能指标测定意义3.运用:(1)运动时应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呼吸(2)如何合理地运用憋气第七章血液循环知识点:1.血液循环在生命活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意义 2.心泵工作的原理 3.心血管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和适应考核目标:1.识记:(1)心泵工作的原理(2)期前收缩、代偿间歇(3)血压2.理解:(1)器官血流量的决定因素和血液重新分配的意义(2)心血管活动神经调节的生理过程3.运用:(1)有训练的人和一般人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有何不同(2)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心输出量的(3)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第八章运动与免疫知识点:1.免疫的概念与分类 2.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考核目标:1.识记:(1)免疫(2)免疫系统的组成2.理解:(1)不同负荷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3.运用:(1)开窗期理论的应用第九章酸碱平衡知识点:1. 酸碱平衡 2.尿的生成 3.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考核目标:1.识记:(1)酸碱平衡(2)有效率过滤(3)球管平衡2.理解:(1)肾脏排泄及其对机体酸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2)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3.运用:(1)口服NaHCO3对体内酸碱平衡的影响(2)运动性蛋白尿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第十章肌肉力量知识点:1.肌肉力量及其分类 2.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3.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考核目标:1.识记:(1)肌肉力量(2)最大肌肉力量(3)肌肉力量训练的一般原则2.理解:(1)影响肌肉力量的肌源性和神经源性因素(2)肌肉力量训练的一般原则3.运用:(1)力量的练习方法(2)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第十一章有氧工作能力与无氧耐力知识点:1.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2.有氧耐力的测定及其评定 3. 无氧耐力考核目标:1.识记:(1)需氧量(2)最大摄氧量(3)无氧耐力2.理解:(1)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2)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3.运用:(1)有氧耐力的测定及其评定(2)无氧耐力检测与评价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的变化知识点:1.赛前状态 2.准备活动 3.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4. 运动性疲劳5. 恢复过程考核目标:1.识记:(1)赛前状态(2)运动性疲劳(3)超量恢复2.理解:(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是什么(2)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意义3.运用:(1)运动中如何克服“极点”迎来第二次呼吸“第二呼吸”(2)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不同能量物质的恢复过程及其实践意义第十三章运动与环境知识点:1.冷热环境 2.水环境与运动 3.高原环境与运动 4. 大气环境与运动 5. 生物节律考核目标:1.识记:(1)冷、热习服(2)高原习服(3)生物节律2.理解:(1)人体体温调节机制(2)人体在水环境中运动时的生理反应3.运用:(1)预防热危害或将热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的原则(2)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第十四章肥胖与体重控制知识点:1.超重、肥胖、身体成分和理想体重等基本概念 2.肥胖与运动减肥考核目标:1.识记:(1)超重(2)肥胖(3)身体成分2.理解:(1)控制体重的意义(2)体成分的估算方法有哪些3.运用:(1)运动减肥处方的制定原则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十五章年龄、性别与运动知识点:1.儿童少年和体育运动 2.女子和体育运动考核目标:1.识记:(1)儿童少年生理功能的年龄特征(2)女子的运动能力2.理解:(1)儿童少年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2)月经周期与运动3.运用:(1)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样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短距离跑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短,虽然总需氧量,但每分钟需氧量却。

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二章肌肉活动

ARRANGEMENT OF FILAMENTS
(二)肌管系统
横管:又称 管 横管 又称T管,是肌膜向 又称 细胞内凹入而成, 细胞内凹入而成,凹入位 置与各Z线水平 线水平。 置与各 线水平。 纵管:又称 又称L管 肌浆网。 纵管 又称 管,肌浆网。 终池:肌浆网在接近横管 终池 肌浆网在接近横管 处形成特殊的膨大。 处形成特殊的膨大。 三联管:每一横管和两侧 三联管 每一横管和两侧 的终池构成。是Ca2+的储 的终池构成。 存库,实现Ca 的储存、 存库,实现 2+的储存、 释放和再积聚。 释放和再积聚。
去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减小。 去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减小。 超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超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复极化:膜除极化后,又恢复到安静时的极化状态。 复极化:膜除极化后,又恢复到安静时的极化状态。 除极相:上升支。 除极相:上升支。 复极相:下降支。 复极相:下降支。
3.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 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学说
动作电位的传导
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绝对不应期( refractory period) • 相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 超常期 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 • 低常期 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二)训练对肌纤维形态和代谢的影响
训练能使肌纤维形态和代谢发生明显的适应性改变, 训练能使肌纤维形态和代谢发生明显的适应性改变, 表现为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和代谢专门性。 表现为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和代谢专门性。 据报道,长跑运动员的慢肌相对面积比快肌增大。 据报道,长跑运动员的慢肌相对面积比快肌增大。 举重运动员的快肌面积增大。越野跑运动员的腓肠肌 举重运动员的快肌面积增大。 中慢肌纤维的面积百分比有减少趋向。 中慢肌纤维的面积百分比有减少趋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神经肌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接头的结构:
⑴ 接头前膜: 接头前膜: 突触囊泡,内含ACh; ①突触囊泡,内含ACh; 电压门控Ca 通道; ②电压门控Ca2+通道; 接头间隙: ⑵ 接头间隙: 50nm宽 与细胞外液相通; 50nm宽,与细胞外液相通; 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 ⑶ 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 有①N2型ACh受体;② AChE; ACh受体 受体;
18
(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 平滑肌内的肌丝结构不像骨骼肌那样 平滑肌内的肌丝结构不像骨骼肌那样 肌丝 整齐、规律和有序; 整齐、规律和有序; 平滑肌细胞中的细肌丝不含肌钙蛋白, 平滑肌细胞中的细肌丝不含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 其它同骨骼肌类似; 其它同骨骼肌类似;
19
没有骨骼肌那样发达的肌管系统, 没有骨骼肌那样发达的肌管系统, 肌管系统 肌细胞膜上只有一些纵向排列的袋 状凹入, 肌浆网也不发达; 状凹入, 肌浆网也不发达; 平滑肌横桥激活的机制需要较长时 平滑肌横桥激活的机制需要较长时 横桥激活 间,这和平滑肌收缩缓慢是一致的。 这和平滑肌收缩缓慢是一致的。
26
27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男:40%~50%; 女:37%~48%
中性粒细胞
血浆 白细胞和 血小板
淋巴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
全血 离心后
28
血细胞比容测定
二、血量
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 循环血量、补充循环血量 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 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 , 即70-80ml/kg。 。
36
3.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
双凹圆碟形,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 双凹圆碟形,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 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37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 (1)可塑变形性 ) 意义:使红细胞可通过小血管。 意义:使红细胞可通过小血管。 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 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 与表面积和体积比值呈正相关; 与表面积和体积比值呈正相关; 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 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 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4
2.传递过程 2.传递过程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接头前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 Ca2+进入神经末梢 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 ACh释放 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 释放 ACh结合并激活 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 结合并激活 受体通道 终板膜对Na 通透性↑ 终板膜对 +、K+ 通透性 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EPP) 电位 肌膜动作电位
29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1.全血:1.050~1.060,取决于血细胞数量 1.全血 1.050~1.060, 全血: 2.血浆: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2.血浆 1.025~1.030, 血浆: 粘度(以水为1 (二)粘度(以水为1) 全血: 1.全血:4~5,取决于血细胞比容高低 1.全血 4~5, 2.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2.血浆 1.6~2.4, 血浆:
8
(三)横纹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理论 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滑行学说: 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时, 肌肉收缩时,在每一肌小节内发生 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相邻的Z 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相邻的Z 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 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
9
1.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肌球蛋白(亦称肌凝蛋白) (1)粗肌丝:肌球蛋白(亦称肌凝蛋白)
20
(二)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平滑肌收缩缓慢而持久,耗能较少; 平滑肌收缩缓慢而持久,耗能较少;
接受自主性神经纤维的支配; 接受自主性神经纤维的支配;
对体液因素较敏感。 对体液因素较敏感。
21
作业题 1、简述细胞信号转导的方式。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各有哪些特征? 3、简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22
第三章 血液
23
本章内容: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掌握血液的组成与正常含量, 掌握血液的组成与正常含量,及各组分的 生理功能,熟悉血型和输血原则。 生理功能,熟悉血型和输血原则。
24
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组成的流体组织, 血液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 2.缓冲酸碱功能 . 3.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 4.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 .
2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1.血浆plasma 1.血浆 血浆plasma 电解质、小分子化合物; 水、电解质、小分子化合物;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2.血细胞 blood cells 2.血细胞 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红细胞(RBC);白细胞(WBC); 血小板(TC) 血小板(TC)
14
张力和 张力和(或)缩短程度 缩短程度 肌肉收缩效能 产生张力或缩短的速度 产生张力或缩短的速度
15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 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例如: 例如: 人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 作用: 保持一定的肌张力, 作用: 保持一定的肌张力,维持人体 的位置和姿势。 的位置和姿势。
38
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
39
(2)悬浮稳定性 ) 概念: 概念: 红细胞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 下沉的特性。 下沉的特性。
40
(3)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 特性。 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 抗能力。 抗能力。
0.85%NaCl 0.42%NaCl 0.35%NaCl 正常形态和大小 部分红细胞破裂 全部红细胞破裂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41
42
2.红细胞的功能 2.红细胞的功能
(1) 运输 2、CO2:依靠血红蛋白实现 运输O : (2) 缓冲作用 红细胞内有多种缓冲对、碳酸酐酶, 红细胞内有多种缓冲对、碳酸酐酶, 具有一定的缓冲酸碱度的功能。 具有一定的缓冲酸碱度的功能。
31
几点说明: 几点说明: 渗透压的作用: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由于0.85%NaCl溶液或 %葡萄 溶液或5% 等渗溶液:由于 % 溶液或 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30
(三)血浆渗透压 1. 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如无机 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 晶体物质如无机 离子、尿素等所形成的渗透压。 离子、尿素等所形成的渗透压。 5790mmHg。 为5790mmHg。 2.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等高分子物质 胶体渗透压: 所形成的渗透压。 所形成的渗透压。 25mmHg,其中白蛋白因分子量小 其中白蛋白因分子量小、 约25mmHg,其中白蛋白因分子量小、 数量多,故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白蛋白。 数量多,故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6
(二)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特点: 特点: 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和发达的肌管 系统,且在排列上是高度规则有序的。 系统,且在排列上是高度规则有序的。
7
1.肌原纤维和肌节: 1.肌原纤维和肌节: 肌原纤维和肌节
明带( 线 光镜 → 明带(Z线) 、暗带 肌节是肌肉进行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肌节是肌肉进行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16
等张收缩: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 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例如: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 例如 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 注意:整体情况下常是等长、 注意 整体情况下常是等长、等张都有 整体情况下常是等长 的混合形式的收缩。 的混合形式的收缩。
43
17
二、平滑肌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人体消化道、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 以及血管和泌尿道、生殖等系统。 以及血管和泌尿道、生殖等系统。 最大的特征是分布于不同器官的平滑 最大的特征是 分布于不同器官的平滑 肌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 肌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 。 故 , 不能把 体内平滑肌当作一种具有共同功能特性的 组织来看待。 组织来看待。
34
造血过程
造血过程就是各类造血细胞 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各类造血细胞 造血 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定向 祖细胞 前体 细胞 血细胞
具有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的 能力。 能力。
35
一、红细胞生理
(一) 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 1.数量: 1.数量 数量: 男:4.5~5.5×1012/L 4.5~5.5× .5~5.0× 女: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含量: 血红蛋白(Hb)含量 含量: 120~160g/L 男:120~160g/L 110~150g/L 女:110~150g/L 贫血: 贫血: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量 低于正常值下限。 低于正常值下限。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1
肌肉的分类
横纹肌 根据形态学据功能特性 功能 心肌 平滑肌 随意肌 根据神经支配 根据神经支配 神经 非随意肌
2
骨骼肌和心肌) 一、横纹肌 (骨骼肌和心肌)
(一)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骨骼肌神经1.结构基础: (电镜) 结构基础: 电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