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1xx 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xx水(xx),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xx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xx--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xx--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xx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xx、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重点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复和理解课程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保护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 物种灭绝和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
-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和意义
第二单元:物质的分子构造
-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
-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 原子和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第三单元:声与光
- 声的传播和性质
- 光的传播和性质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声光信号在通讯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力及其作用
- 力的概念和测量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
第五单元:机械能与能量转换
- 功、机械能和能量的概念
-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
- 能量的守恒定律
- 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第六单元:生物的组成与发展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细胞分裂和有性生殖
- 进化与生物发展
- 遗传与遗传工程的基本原理
以上是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重点内容,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请同学们认真复并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提高科学研究效果。

>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学习,请自行核实教材内容。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地球水的主体是海洋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大约2.5L的水,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供应。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在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可以通过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进行检验;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为: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v=m / ρ)。

其中,ρ表示密度(千克/米或克/厘米),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米或厘米)。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千克/米,合1.0克/厘米。

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 1.0×10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 2/3 以上是水分①陆上内循环:陆地 -- -大气小循环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 --陆地 --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 5 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6.每年的 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 2 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 (公式变形: m =ρ vv = m /ρ)ρ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 , v 表示体积(单位: m3或 cm3)水银的密度为 13.6 ×103千克 /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 1m3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 ×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1 )密度的单位: kg/m3或 g/cm3,2 )两者的关系: 1g/cm 3=1000kg/m 31kg/m 3( 3=1×10 g/cm 3( 3 )水的密度: 1×10 kg/m 或 1g/cm333( 4 )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1 × 61吨=1000 千克 =1×6: 3 m3克10101 毫升= 1 × 3 升1升=3m31010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 ρ=m/v(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 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1.压力的定义: 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 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 不一定等于重力4.压力的 作用效果 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 P=F/S (P 表示压强, F 表示压力, S 表示受力面积 )7.压强的单位:帕(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 P=液 g h)第五节水的浮力1.液体 (气体 )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2.方向:竖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 F浮 G排液排 g V 排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排取 kg/m 3,V排取 m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 和浮力 F 浮的大小 .①F 浮<G 下沉②F 浮>G 上浮③F 浮=G悬浮 此时V排V物④F 浮=G漂浮 此时V 排 < V物注意:① 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 ,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F 浮=G (沉到水底时: F 浮+ F 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当 ρ >ρ时,上浮(最终漂浮)液物②当 ρ <ρ时,下沉液物③当 ρρ 时,悬浮液物5. 浮沉条件的应用① 因为漂浮时, F 浮 =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 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1)轮船②浮排排F根据 F ρg V 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 浮不变, ρ排减小,所以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 (2)潜水艇:力来实现的因为F浮ρ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3)密度计:排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 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溶解于溶后形成的均一的、定的混合物. 2.液、乳液:特征溶液液乳液名称形成程固、液气溶解在液固体粒分散在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液体里体里定性定不定不定期放置均一、定下沉上浮例糖水、汽水、料石灰水、泥水、血牛奶、肥皂水等液等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成的物叫混合物.溶液、液、乳液都属于混合物.4.常用的溶 :水、酒精、汽油、丙等.【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 用汽油擦洗第七物在水中的溶解1.和溶液和不和溶液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里,不能溶解某种溶的溶液,称种溶的和溶液 .不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里,能溶解⋯⋯,称⋯的不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否和不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2)和溶液是一定的溶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和溶液是蔗糖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如食,仍可溶解 .2.和溶液和不和溶液的相互化(大多数物适用)A.加溶 B.升温和溶液不和溶液A. 蒸溶B. 降温C. 加溶3.溶液和稀溶液:溶有多溶———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4.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 :一定的温度, 100 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3)溶解度单位为克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6.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 (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第九节水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1.水的利用和保护沉淀水资源的净化过滤蒸馏2.水资源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 0.3%3.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 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深圳也严重缺水4.水的净化自然沉淀法(1)沉淀法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2)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3)蒸馏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第二章地球的外衣第一节大气层1.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 5 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A对流运动剧烈对流层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C 两极薄,赤道厚D占 3/4 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A臭氧集中在此,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B气流平缓,适于飞行C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陨石在此燃尽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小问题: 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2.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3.如果没有大气层:A地球上没有生命B地球上没有声音C昼夜的温差大D 受陨石袭击E受紫外线直接照射4.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A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B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C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第二节天气和气温1.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要素:气温(基本要素),气压,湿度,风,降水等2.天气于气候的区别: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3.气温 ------ 即空气的温度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A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B防止太阳直接照射(朝北)C通,受地面射影响不大,能真反映大气温度常用的气温度量位:0C4. 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在:午后 2 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在:日出前后 .5.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的存在:A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具体事例:*用片将盛水的杯子密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滴管中的液体什么不滴落下来?*挂什么会吸在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 内部大气,致⋯⋯⋯⋯(答模式)*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料*吸器除原因:利用大气存在的原理,通减少局部的,使物不断地从气高的地方流向气低的地方;*用吊瓶向静脉注射物,医生什么要在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一个?原因: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会小,太小,在大气的作用下,液就不能滴出,插后,可以及瓶内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大致等于外界,保液持滴出;B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 .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2.大气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 高度高,空气密度小用:*高山反 .人体内也有,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3.流速大,小(气体 /液体) .用解生活中的象:关抓住化后形成差 . 具体事例:** 机翼下流速小于上,所以下大于上 ** 当火高速行,人不能离太近,什么?原因:流速大,小,离大气大于附近大气,人会被大气向,非常危.**两船平行行,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把球放在漏斗里,者漏斗吹气,球不会掉下来,4. 大气的位:帕一个准大气 1.01* 105帕,或等于 760 毫米汞柱( 10 高水)5.大气的大小常用空盒气或水气行量第四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大气天气的影响A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不一定相同;在同一高度,同一区域,不同的大气不一定相同;B在相同高度上,气高的区域叫高区,气低的区域叫低区,1.高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区:空气上升(遇冷)多阴雨天气大气与沸点的关系: A 气增大,沸点升高手段:往里充气,原来沸的水停止沸,温度温度升高. *用:高B 气降低,沸点减小手段:往外抽气,原来不沸的水重新沸.第五节风1.--- 是空气的水平运 .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才是 .形成原因:同一水平下高气体向低气体流.2.的基本要素:速和向速:位内空气流的距离,位:米/ 秒,千米 /通常用( 0— 12 )表示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往北吹:南风O——东风第六节为什么会降水1 .水汽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常用% 来表示)表示空气中含有水汽的多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水汽含量也大 .2.测湿度的工具:干湿球温度计结构:有干球温度计(普通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包裹着湿棉纱的温度计)原理:干球温度计测大气温度湿球温度计会蒸发,蒸发要吸热,温度计示数变小,出现干湿差大气湿度大,蒸发慢,降温小,干湿差小;大气湿度小,蒸发快,降温大,干湿差大3.降水的条件:A充足的水汽(相对湿度达到100% )B空气上升,温度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C空气中有微笑的尘埃,有凝结核,水汽可以凝结变大4.降水量用毫米表示 .人工降水的方式: 1.降温打干冰 2.凝结核打碘化银第七节明天的天气怎样1.天气图:表现不同地方天气信息的地图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连成的线2.天气系统:A 高压: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天气:晴朗干燥B 低压: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天气:阴雨天气C 冷锋:冷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并向暖空气方向移动,天气:降雨、大风、降温天气D 暖锋: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并向冷空气方向移动,天气:降雨、过后气温升高F 台风:低压气旋(强低压系统),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锋面雨: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降水,又叫梅雨对流雨:长发生在副热带地区,雨量大,范围小,时间短.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1.天气: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气候:长时间;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区短时间与长时间别联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就是气候系2.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A、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 *我国的纬度位置:主要在北温带,南部少部分地区在热带例子:我国最南的海南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 .--------- 就是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年平均气温赤道附近高,两极低B四季分明(夏季高,冬季低)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迎风坡:吹来的风含有丰富水汽,空气受阻上升→ 遇冷凝结→ 降水天气湿润,降水多,植被茂盛背风坡:空气下沉干燥少雨,植被低等,植被单调2)海拔高:温度低,植被稀少海拔低:温度高,植被茂盛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比热 ---- 单位质量( 1 千克)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单位: J/( kg. ℃)水的比热:4200 J/(kg.℃)表示地含义: 1 千克水,温度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00 焦计算物质吸放热量的多少:Q = Cm?t ---表示变化的温度 C 表示比热m 表示质量5. 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如沙土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如水6.季风产生的机理:因为海水比热比砂石大 .夏天:海水不易升温,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区,陆地形成低压区,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东南季风(偏南风)冬季相反7.我国气候可以分为:季风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我省)温带季风气候非季风区:温带大陆气候高原高山气候8.冬季,我国盛行北方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我国盛行海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9.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400 毫米10.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台风,寒潮,洪水.主要原因:乱砍乱伐,回湖造田,环境污染第三章复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1、生物的生活环境主要指存在于生物周围的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包括天气、昼夜、季节、光照、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都是影响生物行为的重要因素,生物能对环境刺激作出相应反应.2、生物节律性行为: 是对环境的某些节律性刺激作出的反应,如昼夜节律、月周期节律( 鱼的繁殖 ) 、季节节律 ( 动物的迁徙、换羽,植物的开花、结果).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4、植物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第二节神奇的激素1、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1) 植物体内的激素: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2) 生长素是由胚芽尖端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达尔文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温特实验证明了达尔文的科学猜想,郭葛从植物体内分离出生长素.(3)植物向光性 : 观察现象,胚芽弯向光源生长 .产生条件 : ①单侧光照射;②具生长素且分布不均匀.产生原因 :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面生长素分布多,胚芽生长快;向阳面生长素分布少,胚芽生长慢.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植物的生长;②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③ 促进果实的发育;④ 防止落花落果;⑤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 应用于防治杂草. .3、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物质,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4、胰岛素与血糖含量血糖 : 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 : 神经系统和胰岛素 .(2) 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升降,决定于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导致血糖含量的下降或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3)胰岛素的功能 : 促进人体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内(肝糖元),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 : 糖尿病 .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 . 治疗 : 服用胰岛素 . 医治糖尿病可以定时注射胰岛素 . 是否患糖尿病可以检查血液血糖浓度是否为90 毫克/ 100 毫升或检查尿里是否含葡萄糖 .②胰岛素分泌过多 : 低血糖症 .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多吃糖类物质,补充血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5、内分泌腺和激素激素的作用 : 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内分泌腺和消化腺 ( 唾液腺、胰腺 ) 的区别 :①有无导管 : 内分泌腺无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消化腺有导管,消化液经导管进入消化道 .②分泌物质不同 : 内分泌腺——激素,消化腺——消化液.腺体激素作用影响脑垂体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发育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体内新陈幼年时甲状腺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代谢,提高神经成年人甲状腺分泌不足会患大脖子病;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是甲亢 .肾上腺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胰岛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低血糖症;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的葡萄糖储存在尿病 .肝脏和肌肉里卵巢、睾丸雌雄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第三节神经调节1. 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并以神经调节为主 .2. 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小鸟、小虫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神经系统来控制和调节的,快速而短暂;而体液对生物体的调节缓慢而持久.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如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这是一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一)、神经元1.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3.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上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即产生信息 ) ,并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它他神经元 . 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4. 看图 3— 6 回答下列问题 . (1)填写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① 细胞体;② 细胞核;③ 树突;④ 轴突;⑤ 髓鞘;⑥ 轴突分枝;⑦末梢 .(2)③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递到细胞体中.(3)④的功能是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中传出.5. 我们周围的各种信息都是通过各种器官中的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来获取并传递的.(二)、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 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这三个部分组成.(三)、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担信息的传导,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总共 12 对,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如视神经、嗅神经、位听神经等 .其主要功能是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2.脊神经 :由脊髓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共有31对 .其主要功能是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四)、中枢神经系统1.脑和脊髓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接收处理各种信息,并决定和启动相应的反应 .3.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椎的椎管内.(五)、植物性神经1.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神经分布到心肌、腺体、内脏器官等处,支配各种内脏器官的活动. 如心跳、胃肌运动、胆囊收缩等 . 这些神经叫植物性神经 .2.植物性神经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 .(六)、脑的结构和功能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1.大脑 .(1)大脑特别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人的思维器官 .(2)大脑的结构分左、右两个半球,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3)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 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 . 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4)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

最新推荐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已整理)

最新推荐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已整理)

最新推荐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已整理)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存在于各种形态中。

海洋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而陆地淡水主要是冰川水,但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它们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水对生命至关重要,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而儿童身上4/5是水分。

水的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地循环流动。

小循环有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而大循环则是海陆间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有五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下渗(地下径流)。

这种循环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每年的3月22日被定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这可以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得出。

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水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的电解是一种化学变化。

水的重要性质包括无色、无味、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等。

在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态浮在水面上,这是液水的异常现象。

第三节:水的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公式为m=ρ/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密度的单位为千克/米3或克/厘米3,两者之间的关系为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水的密度为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浮G浮停在液体表面(ρ物ρ液③F浮G浮浮起(ρ物ρ液3、浮力的应用:1)测定物体密度;2)浮力可以使物体浮起,可以用于制造气球、潜水衣等;3)浮力还可以用于建造大型船只,使其能够浮在水面上。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

2.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运动的形式1.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行驶或直线往返运动。

2.曲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轨道运动。

三、速度和加速度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2.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公式: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外界因素无关。

五、力和力的平衡1.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力的平衡: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些力相互平衡。

六、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产生的阻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等。

七、压强和浮力1.压强: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与支持物所受压力的比值。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2.浮力: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向上的托力。

公式:浮力=重力-排开流体的重力。

八、光学与声学1.光学: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和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光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光速与光在介质中波长成正比,与介质折射率成反比。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如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如可测距离,可测宽度等。

光线是光线是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光线是一种几何的抽象,在实际当中不可能得到一条光线。

光线要遵守光直线传播的光直线传播定律,可以简化为一条光线即可,常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实际上不存在)。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reg refraction)。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水的总量中,占比最大的是海水(ocean water),约占96.53%。

2.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3.水的循环分为小循环和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包括陆地-大气的循环,海上内循环包括海洋-大气的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包括五个环节:蒸发(包括蒸腾和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地表或地下径流。

4.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在于,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同时也使淡水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使得水资源得到再生。

5.水循环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内因则是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不均衡。

7.水与生命密切相关。

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则有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结果表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的分子式为H2O,即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电解需要电极,其中正极(阳极)产生氧气,负极(阴极)产生氢气。

氧气体积是负极氢气体积的2倍,而氢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则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和气体对于浸入其中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的,作用点是物体的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指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和形状无关,但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如果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会下沉;如果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会上浮;如果浮力等于重力,物体会悬浮。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是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是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紧密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给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含完全浸没和局部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荡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超实用).docx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超实用).docx

第 1 章水和水的溶液第 1节 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 咸水 ) ,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 陆地 --大循环 :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气、海上内循环-- 陆地 -- 大气: 海洋 --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 5个环节:①蒸发 ( 蒸腾、升华 ) 、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 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 :外因 : 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 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 平均每天需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 2/3 以上是水分 , 儿童身上 4/5, 使是水分。

8、每年的 3月 22日为“ 世界水日 ”第 2节 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 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 论正极1/2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 阳极 )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 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 产生淡蓝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 阴极 ) 色火焰气实验结论 : 水 通直流电 氢气 +氧气 ( 水的电解是 化学变化 ) 。

说明 :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 水的分子式 :H 2O )。

第 3节 水的浮力1、液体 ( 气体 ) 对浸入 ( 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 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 F 浮 =G ;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F 浮 = G 排液 =ρ液 gV 排液注意(1) 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3,V 排取 m3)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 F 浮的大小。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 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4 •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 •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 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P = m / v (公式变形:m =p v v= m / pp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水银的密度为13.6 X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 X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3 或g/cm3,(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 3 1kg/m3=1 X1Q 3g/cm3(3)水的密度:1 X103kg/m 3或1g/cm 36 6(4)单位转化:1毫升=1cm 3 = 1 >10 m31吨=1000千克=1 X〔0克3 31毫升=1 X0升1升二10 m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p= 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及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及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及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或气体 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被分散物质 原来的状态
固体、液体或气体
固体
液体
特征
均一、稳定(透明)
不均一、不稳定 (不透明)
长期放置后发生沉淀(下沉) 。
不均一、不稳定 (不透明)
长期放置后发生分层(上 浮)。
配合点
都是混合物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提供淡水, 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 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轮船 潜水艇 密度计
① 因为漂浮时,F 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江河行驶到大海,其受 到的浮力不变。
② 根据 F 浮=ρ 排液 gV 排,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因为 F 浮不变,ρ 减排液小, 所以 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第3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 浮=G;
方向:垂直向上;
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 G 排液=ρ 液 gV 排液 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 液取 kg/m³, V 取排 m³)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 G 和浮力 F 浮的大小。
①F 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 F 浮) ②F 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 F 浮) ③F 浮=G 悬浮 此时 V 排=V 物 ④F 浮=G 漂浮 此时 V 排< V 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
第2节 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电极
产生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阳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 气
负极 (阴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的 2 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
色火焰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 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1个 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水的分子式:H2O)。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7、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注: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A%=m 溶质/m 溶液×100%= m 溶质/(m 溶质+m 溶剂)×100%
因为 F 浮=ρ 液 gV 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 置也就不同。
刻度特点: 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 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相等。
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 合物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4)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6、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0.01克
0.01~1克
1~10克
>10克
溶解性等级
难溶
微溶
可溶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硝酸铵,表现为曲线陡;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态;
1 / 16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 =浮G (沉到水底时:F 浮+F 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 ρ 液>ρ 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 ρ 液<ρ 物 时,下沉 ③当 ρ 液=ρ 物时,悬浮 5、浮沉条件的应用
第 1 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 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液;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
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5解、度在。一溶定解温度度数下值,某越物大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
,
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 B.降温 C.加溶质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
2 /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