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
《余光中散文》读后有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3ed4e2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b.png)
《余光中散文》读后有感相信很多读者对《余光中散文》这本书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1“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并列.的确,余秋雨散文的出现,从<<文化苦旅>>到最近的<<行者无疆>>,十多年来,余先生的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有人评论说:从空间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拜读完余先生的几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秋雨散文,由<<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千年一叹>>以及<<行者无疆>>组成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缕清风拂人心田!.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第一次接触秋雨散文是<<废墟>>.“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2篇)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267de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e.png)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听听那冷雨》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
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
读过此文的人,必须能感到一种惋惜之情。
文章中的古屋听雨,多么的诗意,让人感到一丝丝惬意,我想也只有诗人余光中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吧。
听雨的纤细,手拂着无数黑键和灰键,把晌午奏成黄昏,听那点点滴滴,忐忐忑忑,绵绵潇潇。
“一阵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
而如今之台湾,雨点却只能溶在水泥里,雨已成了没有音韵的乐音,瓦的歌唱已成绝响:雨来时,已不再,丛叶嘈嘈切切,不再闪动那湿湿的绿光,鸟声减了,蛙声沉了,虫吟没了。
只是叹息,只是后悔,千片万片的瓦响已成了脑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忆。
这世间已再没有“少年听雨,红烛成昏;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白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了。
”多么美的笔调啊!是一种怀旧,是一种思念,是一种对祖国、大陆、家乡的思念。
一位老人对大陆统一的期盼!读着读着,一股淋淋漓漓的雨仿佛浮此刻我的眼前。
虽身边只是晴天,但总有一种孤孤零零的看雨无情的淅淅沥沥的下着的感觉;虽没有瓦来伴奏,可阵阵雨落在千瓦万瓦上那种清脆的声音一向萦绕在我的耳旁。
似乎有了幻觉,但深知这不是幻觉,而是诗人余光中把我带入了雨中思想的尽头……“就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但是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说得多好啊,如果能够,我会加上一句:“虽躲但是整个雨季,但至少能躲得住这时的思念。
”诗人余光中对大陆的思念是越来越深厚的,情感也随之流露出来:“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貌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向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明白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但是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f73c92d59eef8c75fbfb347.png)
三一文库()〔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读余光中散文有感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
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
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
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
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
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
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
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
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
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
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
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
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
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
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
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阅读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194ba3e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2.png)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引言《余光中散文》是一本收集了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作品的精选集。
作为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通过阅读这本集子,我不仅对余光中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体验到了他作品中的深意和情感。
散文的魅力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小说、诗歌等不同,它注重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令人瞩目的地方在于他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和深入思考。
他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读完余光中的散文后,我对散文作品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深度。
余光中散文的特点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可谓独具风格。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
他在作品中常常利用自然的景象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样的手法让他的作品更加鲜活、有趣,并且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沉思与启发。
例如,在《游子吟》这篇作品中,余光中通过描写一个失去了家乡的游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通过对家乡的自然景色和乡土文化的描述,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回忆的画面。
这样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怀恋,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归属感的追逐。
另外一个例子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诗人的寂寞》。
这篇作品以一个诗人的角度,展现了一个被商业化和现代化侵蚀的世界。
余光中通过对城市的描述和对小诗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思考和担忧。
他在作品中发出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文化衰退的忧虑,这让读者感到思考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余光中散文的意义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思维的深刻探索。
通过他独特的文学语言和对细节的关注,他让读者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
他的作品也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一种警示和呼唤,他表达了对真实和自由的向往,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与他人的关系。
在当今快节奏、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读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悠然自得的世界,让人放慢脚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6db66b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b.png)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通用5篇)读后感应该在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的基础上,注重表现个人思考和灵感,充分体现个人独特性和创造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篇1)看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像在提高孩子情商道路上的一盏指路灯,爱不释手,毫不犹豫立即买下。
回到家如饥似渴地看完,只觉整篇下来没有说教,更不会絮絮叨叨,像一股温暖清泉潺潺流入心间,用自己的故事和身边女孩的故事顺其自然的捊出自己想要告诉女孩们的。
十五封信,每封信里包含了殷健灵对女孩“伊莲”在未来的成长路上的期望,其实也是对所有的期望。
她希望女孩无论未来的路有多漫长曲折,都能渐渐看清“未来”模样。
在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有时候很需要这样的“看清”。
“看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
我相信殷健灵对“伊莲”们说的,也正是家长们想对自己的女儿们说的。
我想对女儿说,在你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选择和舍弃,首先,遵从自己内心的意志,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不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就是最好的。
学会放弃,卸下沉重的的桎梏,飞的更高更远。
或许要舍弃很多,但最终,你会收获一片自我尽情翱翔的天空。
文中还告诉伊莲们,要善良,内心要有爱。
爱美是女孩们与生俱来的天性,真正的美不是浮于表面的,她不仅仅只是拥有美貌,它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心的修炼。
外表的美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变化,而内在的感情形诸外表,必然会在脸上产生某种痕迹,久而久之,便可为人的脸塑形。
所谓相由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个经常微笑示人的人,嘴角上扬、眉眼柔和;一个善良的人,予人以夏日里的清凉,冬日里的温暖,别人可以从她脸上读出一朵淡雅的花……内心的修炼在脸上沉淀,即能给人以美好的长相。
所以,我的女儿,为了美,你要学会修炼你的心。
看完这本书,我深感每个孩子在经历之前,如果像殷健灵老师所指导的这样多一份自觉和警醒,总比懵懂和糊涂来的好。
最后,我想再借用殷健灵文中的一段话来祝福我的女儿:不管未来的人生得意或者失意,清贫或者富裕,你都能携着一颗坚定而有爱的心勇敢前行!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篇2)很喜欢余的散文。
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有感
![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4e44caf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7.png)
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有感推荐文章《余光中散文》读后有感热度:读余光中散文有感热度: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热度:左手的掌纹读后感热度:辩论赛中的二辩有哪些技巧热度: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都写了哪些感悟呢?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有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有感篇一在余光中第二本散文集《掌上雨》中,作者依然坚持:“现代作家们有勇气面对残缺与丑恶,他们相信真实的丑比虚伪的美要耐看的多。
”我总觉得,余光中的价值,大概不仅仅得从文学范畴去寻找其意义,还应更放开眼界。
如果说,殷海光先生在台湾哲学与思想界的意义在于:自命为五四后期的人物――正像许多后期人物一样,没有机会享受到五四时代人物的声华,但却有份遭受寂寞、凄凉和横逆的经历;而余光中则是创造性地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并在寂寞、凄凉和横逆中把文学的本体全面推向新的高度的拓荒人。
散文,自然是他自觉表现的一部分。
夏志清先生认为,余氏的散文比其诗好。
我也认为余氏的诗,不如洛夫,而他的散文,在台湾已享有第一支笔的美誉。
当初《左手的缪思》,乃歪打正着啊!名人读余光中的散文有感篇二《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
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
”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
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
接着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
2024年余光中文集读后感
![2024年余光中文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9e2ef6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d.png)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余光中文集读后感3
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时,我暗自疑问:这本散文集对于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有用吗?此书虽为大师作品,似乎对我没什么用处。
按耐住心中的躁动,闲暇时光勉强翻阅此书,不知不觉从第一页翻阅至下一页再至下一页,一会儿已至几十页,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爱看书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阔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亲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为四个女儿的父亲是如何疑惧于女儿的未来归宿,以至于产生了《我的四个假想敌》,他在文中说:“我的四个假想敌,不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学医还是学文,迟早会从我疑惧的迷雾里显出原形,一一走上前来,或迂回曲折,嗫嚅其词,或开门见山,大言不惭,总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对不起,从此领取。”但作为父亲来说,恐怕这也实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绝不是一位不开明的父亲,对于未来女婿“省籍无所谓”“学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儿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着一对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四个女儿的牵挂与关心,回味着子女的种种,并且借由电视上的气象报告,把他们的关爱带到高纬,向陌生又亲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为是寒带。亲切,因为是他们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觉中仿佛我又跟着先生一家子来到《萤火山庄》,看到了其乐融融的一家子享受着三代在同一屋顶下团圆的温馨,以及在近乎隐士的林居中的惬意与悠闲,仲夏夜的萤火虫、有时亦可见鹿的“仙踪”,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却总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灯下往往坐到深夜,楼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万籁,用先生的话说就是只剩下手中这支笔陪他醒着,从十九岁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现在,便感觉惟寂寞始能长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c023da28762caaedd33d4aa.png)
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余光中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浏览。
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1】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
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
”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
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
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
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
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
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
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
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2】《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
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
”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
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八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八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87635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b.png)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八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一《听听那冷雨》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
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
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
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述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雨气得空濛而迷幻,轻轻地嗅一下,便可发现一种带有个性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让人不觉得感受到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身在美国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却少了些许的清淡多了些迷离的情调,这不禁会让人的思绪飘落在梧桐相思树上,并不像骤雨打荷叶那样,总有一种淡淡的凄凉。
可远在残等古屋下,这种凄惨的景象就变得越加的浓厚了。
春雨的绵绵;秋雨的潇潇;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凉,这也会一个人联想到人的成长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伴随着无数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
此情此景传递着无论是对故乡、还是对人事物的留恋,都伴随在着冷冷的雨声,透漏着一丝低迷的回忆。
雨既能是一个人的情绪变好也能给一个人增添不少忧愁,也流漏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记忆一向伴随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会散去。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二“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继蒋捷的听雨之后,这是第二次被笔下文字化的雨声所打动。
《听听那冷雨》之于余光中就好比《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互相成就。
听听,那冷雨,雨是冷的,这正是余光中的雨。
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在雨声中放置这么多情感:他开头就是一句“惊蛰一过,春寒加剧”,惊蛰,一个中国节日文化的美妙符号,想必这从大陆仔又被勾起什么乡愁了吧,他忍不住想到求学过的厦门,想到以雨着称的江南,想到自己祖籍的福建,他也曾是五陵年少,也是江南儿女。
读余光中散文观后感
![读余光中散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a17f47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5.png)
读余光中散文观后感读余光中散文观后感1周末闲翻书,偶然翻出大概五六年前买的一本《大美为美: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余光中卷》。
这本书是在马连道的新华书店特价中心买的。
当时之所以买这一本,完全是因为我在年少时就得闻余光中先生大名了,却大概只在《读者文摘》之类的杂志上见过吉光片羽,很想拜读。
可当时正是初为人父的头两年,心思主要在学习怎样做父亲上了,这本书就一直插在书架的角落里,一站就是五六年。
昨天是第一次翻开这本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选,读了,不错。
我一向不太喜欢现代的所谓“散文”,在这一点上,我很赞同一些读书家的观点,现代散文确实不如古代的笔记、游记和小品。
现代作家与古代文人的心境有很大不同,说来话长,说起来会扯得太远,就不说了。
单从文字本身来说,现代作家也比较缺乏底子,这个底子并不是指近些年炒得烫手的“国学”、“传统文化”之类的东西,(并不是读读于丹的论语心灵鸡汤,玩玩周易玄渺无征的预言就国学了)而是指读书和为文的功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东西,但是,还是要多读,能沉下心扎扎实实地读,同时也能按规矩认认真真地练笔。
从这一方面来说,古代文人的基本功要比现代作家扎实得多。
我对现代作家的总体评价不高。
就是因为,自五四以来,作家似乎成了一个新兴的独立职业,是可以“从事”的,但在清末以前,似乎不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可以把李杜、苏辛、汤显祖、冯梦龙、罗贯中、蒲松龄都视为“专业作家”的,但其实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文人,用现代话说,就是“读书人”出身。
后世可以把他们流传下来的经典做为他们的全部,但对他们来说,那些诗词、杂剧、话本、传奇小说,恐怕他们自己并不是做为养身之技的,甚至可能不是他们最自得的。
余光中的散文,不错,但从我的阅读口味来说,只能说:还不错。
这是我对*的偏见。
我喜欢比较书卷气的*,也就是在某一学问领域有所专长的人写的学术以外的*。
对于那种“专业作家”的写景、抒情、纪事类的散文,读起来感觉淡而薄,我觉得这种散文很少能见到佳作。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3篇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8cf9e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c.png)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3篇推荐文章莫言散文集读后感3篇热度:培根散文集读后感5篇热度:冰心散文集读后感5篇热度: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读后感热度:宗璞散文集读后感_宗璞散文读后感悟热度: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散文处女作即《左手的缪思》,初版于1963年,而我手边正摊开的,却是1980年4月台湾时报出版公司新版重印本。
此书在大陆难以寻找,即使各大图书馆,亦不大好找。
我1993年暑假去深圳,访该市图书馆,专门找到港台原版的书架,可怜兮兮的就那么几本书,很让人痛惜――一座城市,若没有让人羡慕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仅是楼房盖得高且漂亮,亦很难让人感动。
沙叶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过境香港,跑了好几家旧书摊,才淘得此书;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资格矣!港台名家的所有重要原版书,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陆,大概均可作如是观。
余光中认为,他的正业是写诗:“这只右手不断燃香,向诗的缪思。
可是仅饮汨罗江水是不能果腹的。
渐渐地,右手休息一下,让左手写点散文。
”这一写就是八年,而此书仅是“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与“美丽的痒”(吻)一样,“左手的缪思”(大陆译作“缪斯”),的确是余光中独创的词语。
这个书名的来历,早已成为台湾文学史中的一个典故:“当时用《左手的缪思》为书名,朋友们都觉得相当新鲜,也有读者表示不解。
其实我用‘左手’这意象,只是表示副产,并寓自谦之意。
成语有‘旁门左道’之说,台语有‘正手’(右)‘倒手’(左)之分,在英文里,‘左手的’(left-handed)更有‘别扭’与‘笨拙’之意。
”――仅了解其书名之来历,似乎已窥见作者的功力和惊人之笔。
实则,若论余氏之“妙手”,诚如香港作家黄维梁所云,余光中应该有四只手:右手写诗,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只手专事批评和翻译。
《左手的缪思》结集出版时,余氏早已硕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诗集,三本译诗集,一本翻译小说,一本翻译传记。
值得文学史专家注意的是,余氏左手的缪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论艾略特,评毕卡索,介绍梵谷、安格尔,赞扬胡适。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c0dac1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1.png)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会让我们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欢迎查看。
篇一: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可没有像读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那么痴迷,那么一气呵成。
而是断断续续的,开始时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
记得刚读时,我是一篇文章得连续读上两遍才有点感觉。
或许是本人的语言攻底薄弱吧,才至于读的那么累,那么辛苦。
或许是他的文中好词接连,我得多读一遍才能有所消化。
就拿我女儿挂盐水的时候吧,我为了磨蹭时间,就带上了它,却被女儿戏虐为装门面。
她两瓶盐水挂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如今,在暑假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捧起了它,却读得如痴如醉,感觉甚好,这个中的原因,我怎么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这样,接连着看了十多篇,还觉得意犹未尽。
只是读到后来的小品文时,顿觉素然无味,也就搁置了。
我想,读书,既然是乘兴而来,又何必败兴而归呢?也许,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段,我会喜欢这类文章的。
那也就一切随缘了!余先生的散文,我觉得首推那些类似游记的抒情散文,出于参加各种国际笔会的需要,他周游的好多国家,足迹遍至英国、西德、西班牙等国家,随着他的文章,领略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我读后感慨颇多的是,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已经驾驭着汽车畅游各地。
对我来说,那是个陌生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贫困阶段,即使像今天我们自己也拥有了家庭轿车,我也觉得那是小时候根本不感奢望的事,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余先生的《自豪与自信——我的国文启蒙》对我启发颇多。
像他高一那年教他的戴老夫子,教周郭颐的《爱莲说》时,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
他认为,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
像他的父亲在他进中学后教他读的那些古文,如《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与韩荆州书》……恰巧是我刚在《古文观止》中读到的,因此看到这些题目倍感亲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071415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8.png)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读完之后我深受启发。
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诗意,读来如行云流水,让人倍感亲切。
在余光中先生的笔下,人生、亲情、友情、自然等主题都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
他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彩,也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他的文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让人在阅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一文中,余光中先生对人生的回忆和感悟让人感慨万千。
他用铁轨作为记忆的象征,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就像一条长长的铁轨,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回味。
在《我的四个假想敌》一文中,余光中先生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待。
他通过描写四个假想敌的形象,展现了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惧,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迎接挑战和变化。
总的来说,《余光中散文》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余光中先生的文字优美、内涵丰富,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f8d438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8.png)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我很喜欢余光中的散文。
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会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里世界,随着他的文路去触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霁月、他的深深思乡情愁…每篇散文里作者无论走在哪里,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颗炽热的思乡情怀总在系恋着祖国,思恋着故乡,无论夜里醒来的床前明月,还是梦里阳关的大道,无不是作者行途中执着的灯盏,引领作者的心回归故里田园,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我觉得余光中的文字贵而不浮,绚丽而不虚幻,温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气磅礴,不愧称之为文化大家。
正如杨克所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华美。
”如果借用杨克的话来对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简评结笔,也正是抒出我对余先生的景仰之情……余光中散文读后感2很喜欢余的散文。
读作家余光中爷爷的散文总会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里世界,随着他的文路去触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霁月、他的深深思乡情愁……每篇散文里作者无论走在哪里,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颗炽热的思乡情怀总在系恋着祖国,思恋着故乡,无论夜里醒来的床前明月,还是梦里阳关的大道,无不是作者行途中执着的灯盏,引领作者的心回归故里田园,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作家余光中的文字贵而不浮,绚丽而不虚幻,温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气磅礴,不愧称之为文化大家。
正如杨克所说:“作家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华美。
”借用杨克的话来对作家余光中爷爷的散文简评结笔,也正是抒出我对余先生的景仰之情……余光中散文读后感3很喜欢余的散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b48be7fb9d528ea81c779fb.png)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和父亲亲密无间是20年前的事情了,记忆中和父亲可以亲密到坐在他腿上的情景依稀只得一次,仿佛是看某部电视剧中听到“白马王子”一词,爬上父亲的腿去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不记得他的回答了,大概是“女孩心中喜欢的男孩”之类的话吧,他是从来都给我以正确而真实的解释的。
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和父亲生气了,一连讴了好几天的气,最终好象还是他来找我说话的。
忘记是什么原因了,但现在想来,我原来从小就这么倔强,再想想当时的父亲,该是何等的失落--从来都是听他指挥的女儿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脾气了,而这脾气是从与他对抗开始的。
从那以后,再没有抱过他、坐在他腿上,更别说象别的女儿一样大方地亲吻自己的父亲。
其实,并非是那一次矛盾结下的恶果,还是与我自身性情有关,或许追究下来还是和他的基因有关,毕竟我也是得他遗传。
我和他一样,都是感情越深越深埋,从来也不愿轻易表达的人。
于是,这20多年来,我和父亲的感情竟象互相倾心却没有把握的情人的一样,只在心中烧着,一旦见面了,都是平淡之极的面颜相对,不知该怎么亲昵。
所以,我一度以为他是冷血的,因为他极少笑,对孩子对妻子都是如此,我甚至曾经以为他从来不爱母亲。
只是后来听见母亲说她与父亲之间的趣事,才知道原来他竟然还有和母亲“打情骂俏”的时候呢,只是这种脸孔待一转身面对我们的时候就又变了。
后来,我翻看我成长的照片,惊奇的发现我竟是从小就不会笑的,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那些照片中,一眼就能从同学中认出自己,因为只有我是一张“法官”的脸,极其不符合当时的年纪。
这一点倒是长大了改善起来。
于是,我知道了,我和他是一样的,脸上是不会笑的,一切的情感都在心中,都在与自己相处的时空里。
看完余光中先生的这篇__,觉得他真是写尽了一个为人父的心思,我假象这也是我父亲的所想,其实这就是他的所想吧。
他也是一直如此珍视我,不愿我出阁又担心我没有归宿的啊。
现在对我来说,嫁与不嫁远没有父亲是否在乎我那么重要了。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36d9af65901020206409c86.png)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读余光中散文有感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
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
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
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
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
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
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
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
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
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
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
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
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
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
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
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800字-初中读后感作文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800字-初中读后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9c2b0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e.png)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800字-初中读后感作文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800字-初中读后感作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800字-初中读后感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小吟咏着余光中的《乡愁》长大,相望着的那一方的土地,满溢着我们的思念,更回荡着忧愁。
同一片月光下的.我们何时才能举杯共邀明月,言欢共饮长江水。
然而,在四川省及周边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在哀痛与悲伤面前,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唇齿相依,手足相连的血脉亲情,那是一种发自心灵的统一。
同文同种,唇齿相依的骨肉亲情,在大灾难面前,愈加强烈。
从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灾情—灾区以及受灾民众,成为台湾社会的焦点。
台湾同胞们都红着泪眼互问:我们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台胞们的捐赠救灾行动蔚然成风,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画面。
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国,为中国的每颗受伤的心,滴血的翅膀带来一份慰藉与抚慰。
来自台胞们急切的捐款的电话系着这一头,在那一头,成千上万的那一头也在急切地等待着,系着这头,系着那头,而电话服务的这一头,恨着自己为什么就只有两只手!此刻台商都动员起来,很多台商捐了又捐,在这一刻他们决不计较着生命的豪华奢侈的投资,在生命的礼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严致敬。
平凡人的爱心,则从四面八方如洪水般汇聚而来,在阴霾里化作缕缕温暖的阳光,轻抚着大陆同胞的心坎。
20多位台湾的飞行员,舍小家顾大家,纷纷主动请缨上阵,一个坚定的信念是鹰的誓言,要驰骋昨天的废墟。
回旋的气流,记录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线。
红十字会的爱心团队也在第一时间来到这片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青铜的光辉下,在奔跑,再争夺,这片黄土地上每个人生的权力。
放飞着一只鸽子的心,带上温暖与祝福,去寻找那一颗颗恐惧又胆小的心,一路陪着天使来到天堂,在纯净与美丽中寻找快乐。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6f722cb59eef8c75ebfb36e.png)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读余光中散文有感1这本于2008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发行的《余光中散文选》共选了他的40篇散文,包括《死亡,你不要骄傲》,《猛虎和蔷薇》,《鬼雨》,《食花的怪客》以及写朋友与家人的散文等。
幽默的写法无处不在,他把电话铃说成“催魂铃”,把未来的女婿想成“四个假想敌”,还有把自己家说成“日不落家”,因为四个女儿分居北美欧洲,还有加上他自己在亚洲,从时差上看这边日落,那头日出,真是好一个“日不落家”呀!看书最有感觉的是共鸣。
这样在看时往往会心一笑。
比如说到《朋友四型》。
按他的说法,朋友可以分为以下四型,第一型高级而有趣,第二型高级而无趣,第三型低级而有趣,第四型低级而无趣。
四型中是两头少中间多。
高级而有趣,这种朋友是理想型,可遇不可求啊!神赐我一个也好!呵呵,自动对照一下,自己是哪一型。
还有他的《牛蛙记》写到他跟牛蛙的叫声的斗争,让我想起了我与蚊子的斗争。
余先生要写作要睡觉,那个牛蛙却咕噜咕噜的叫起来,“一哼一顿,在山间低震而隐隐有回声。
象巨人病中的呻吟”,这个正在万籁俱寂之中突兀响起,令他发狂。
这令我对余光中先生又多了几分好感,原来他也免不了凡人之扰。
他的深情不单单给予子女,爱人,还有他的老师,当然最深情的是他对祖国的深情。
在他的笔下乡愁是永恒的主题。
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后土。
”在《金陵子弟江湖客》这篇散文中,他回忆了自己在南京的童年生活,而在半个世纪后回到故地重游,多少青葱的记忆涌上心头,50年沧桑巨变,几经风波,城市改换新颜,不变的是“孺慕耿耿乡愁切切”的心情。
白发客忆少年时,此情此景一如昨天。
但是他却文末说,“我教过的学生遍布了台湾香港,甚至还包括金发碧瞳,但是几时啊,我不禁自问,你才把桃李的青苗栽在江南,总在关外?”说了很多,到最后才把一颗心的企盼说出来,余先生是多么想填平那一道浅浅的海峡呀!读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有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一种深深的中国文化的底蕴,这是非常享受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会让我们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欢迎查看。
篇一: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可没有像读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那么痴迷,那么一气呵成。
而是断断续续的,开始时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
记得刚读时,我是一篇文章得连续读上两遍才有点感觉。
或许是本人的语言攻底薄弱吧,才至于读的那么累,那么辛苦。
或许是他的文中好词接连,我得多读一遍才能有所消化。
就拿我女儿挂盐水的时候吧,我为了磨蹭时间,就带上了它,却被女儿戏虐为装门面。
她两瓶盐水挂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如今,在暑假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捧起了它,却读得如痴如醉,感觉甚好,这个中的原因,我怎么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这样,接连着看了十多篇,还觉得意犹未尽。
只是读到后来的小品文时,顿觉素然无味,也就搁置了。
我想,读书,既然是乘兴而来,又何必败兴而归呢?也许,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段,我会喜欢这类文章的。
那也就一切随缘了!
余先生的散文,我觉得首推那些类似游记的抒情散文,
出于参加各种国际笔会的需要,他周游的好多国家,足迹遍至英国、西德、西班牙等国家,随着他的文章,领略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我读后感慨颇多的是,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已经驾驭着汽车畅游各地。
对我来说,那是个陌生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贫困阶段,即使像今天我们自己也拥有了家庭轿车,我也觉得那是小时候根本不感奢望的事,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呢?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余先生的《自豪与自信——我的国文启蒙》对我启发颇多。
像他高一那年教他的戴老夫子,教周郭颐的《爱莲说》时,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
他认为,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
像他的父亲在他进中学后教他读的那些古文,如《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与韩荆州书》……恰巧是我刚在《古文观止》中读到的,因此看到这些题目倍感亲切。
他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
我,也正在走这一条阅读之路,但愿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与大师之间的距离能多少近一些。
到那时,再读先生的作品,也许会觉得更亲切些。
篇二: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
但也为人类
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
”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
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
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
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
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
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
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
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
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
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
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篇三: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时,我暗自疑问:这本散文集对于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有用吗?此书虽为大师作品,似乎对我没什么用处。
按耐住心中的躁动,闲暇时光勉强翻阅此书,不知不觉从第一页翻阅至下一页再至下一页,一会儿已至几十页,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爱看书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阔天空。
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亲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为四个女儿的父亲是如何疑惧于女儿的未来归宿,以至于产生了《我的四个假想敌》,他在文中说:“我的四个假想敌,不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学医还是学文,迟早会从我疑惧的迷雾里显出原形,一一走上前来,或迂回曲折,嗫嚅其词,或开门见山,大言不惭,总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对不起,从此领取。
”但作为父亲来说,恐怕这也实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绝不是一位不开明的父亲,对于未来女婿“省籍无所谓”“学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儿注意”。
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着一对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四个女儿的牵挂与关心,回味着子女的种种,并且借由电视上的气象报告,把他们的关爱带到高纬,向陌生又亲切的城市聚焦。
陌生,因为是寒带。
亲切,因为是他们的孩子所在。
不知不觉中仿佛我又跟着先生一家子来到
《萤火山庄》,看到了其乐融融的一家子享受着三代在同一屋顶下团圆的温馨,以及在近乎隐士的林居中的惬意与悠闲,仲夏夜的萤火虫、有时亦可见鹿的“仙踪”,甚是有趣啊。
然而夜晚,却总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灯下往往坐到深夜,楼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万籁,用先生的话说就是只剩下手中这支笔陪他醒着,从十九岁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现在,便感觉惟寂寞始能长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阅读至此,抬头,转了转有点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于余光中先生的妙笔,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奥秘,仿佛置身于其中,并且敬佩于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时佐之以文言、俚语和适度的西化,加以熔铸,成为合金,但又格外的亲切、自然。
同时,我也不得不为自己浅薄的知识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闻所未闻,更为之前的疑问感到愚蠢之至。
至时此刻,我确定此书乃如我良师益友啊,磅礴的知识,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开阔我的眼界,丰富我的阅历,无不鞭策着我要以终生学习为目标。
篇四: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散文集处女作即《左手的缪思》,初版于1963年,而我手边正摊开的,却是1980年4月台湾时报出版公司新版重印本。
此书在大陆难以寻觅,即便各大图书馆,亦不大好找。
我1993年寒假去深圳,访该市图书馆,专门找到港台原版的书架,可怜兮兮的就那么几本书,很让人痛惜――一
座城市,若没有让人艳羡的
深厚的文明积淀,仅是楼房盖得高且漂亮,亦很难让人感动。
沙叶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过境香港,跑了好几家新书摊,才淘得此书;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资历矣!港台名家的一切重要原版书,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陆,大概均可作如是观。
余光中认为,他的正业是写诗:“这只右手始终燃香,向诗的缪思。
可是仅饮汨罗江水是不能果腹的。
渐渐地,右手休息一下,让左手写点散文。
”这一写就是八年,而此书仅是“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与“美丽的痒”一样,“左手的缪思”,的确是余光中独创的词语。
这个书名的来历,早已成为台湾文学史中的一个典故:“当时用《左手的缪思》为书名,朋友们都觉得相当新颖,也有读者表示不解。
其实我用‘左手’这意象,只是表示副产,并寓自谦之意。
成语有‘旁门左道’之说,台语有‘副手’‘倒手’之分,在英文里,‘左手的’更有‘顺当’与‘笨拙’之意。
”――仅了解其书名之来历,似乎已窥见作者的功力和惊人之笔。
实则,若论余氏之“妙手”,诚如香港作家黄维梁所云,余光中应该有四只手:右手写诗,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只手专事批评和翻译。
《左手的缪思》结集出版时,余氏早已硕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诗集,三本译诗集,一本翻译小说,
一本翻译传记。
值得文学史专家留意的是,余氏左手的缪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论艾略特,评毕卡索,引见梵谷、安格尔,投诉胡适。
笔锋一开,便光芒照人。
继之而起的感性且抒情式的《石城之行》《记弗洛斯特》《塔阿尔湖》《书斋书灾》等,都是让人赞不绝口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