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第5章 雷电及防雷设备(1)
高电压技术教案第五章
6
一、历史的回顾
关于雷电的描述,直到二百多年以前,一 般还只有在诗文中能够读到,而且停留在 神话解释。由于实验科学的出现,随之电 容器的发明才使我们对闪电的认识进入到 自然科学领域。实验证明,雷电显示了与 静电相类似的特性。与此同时,关于雷电 对动物和人的各种效应,也进行了研究。
早期研究工作的记载是引人入胜的,其意 义并不仅仅在于“历史”价值,而是在于 许多重要的原理得到验证。这些原理也正 是我们今日理解雷电对人体效应的依据。
烧伤的地方,在他们的小脚趾上都有电 流流过的痕迹。
2020/7/22
14
两个妇女正在一棵高大的云杉树下避雨,闪 电突然击中了那棵大树,当时一个人是背靠 树站着,她的衣服并未损坏,但在头右边有4 厘米╳4厘米一块头发被烧焦了,变成了灰色。 在这块皮肤中有像擦伤的痕迹。在树干上树 皮被烧坏很长的一条,长度是从树顶开始一 直到离地约158厘米的地方,正与死者身高相 同。另一个妇女当时正用右手扶着那棵树, 她仅失去知觉十到十五分钟,她的下肢有两 三个小时不会动而且没有知觉,她的身体以 及脚上有烧伤,经过治疗,两天以后就出院 了。
2020/7/22
7
富兰克林的风筝试验
1752年6月的一个下午,美国费城的上空乌云翻滚, 不时闪烁着青白色的电光,一场大雷雨即将来临。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起乘着风势,将一只顶端绑 着金属丝、金属丝连着细绳、细绳连着绸带、绸带和绳 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的风筝放上了天。然后,他俩躲在 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观 察着风筝的动静。 突然,一道闪电掠过,只见风筝引 绳上的金属丝一下子竖了起来,这说明雷电已通过风筝 和引绳传导了下来。富兰克林于是用手去碰那钥匙, “哧”的一声,一个电火花在手指与钥匙之间闪过,同 时他的手指感到了一阵刺痛。富兰克林顾不得疼痛,赶 紧叫儿子拿来莱顿瓶(一种旧式电容器),并迅速把引 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顿时,莱顿瓶火花四射, 说明莱顿瓶充电了。
高电压技术学习总结
高电压技术学期学习总结通过一学期对高电压技术的学习有一下重点难点总结第一章气体的绝缘强度1、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⑴带电粒子的产生气体分子或原子产生的三种状态原态中性激发态激励态从外界获得能量电子发生轨道跃迁。
电离态游离态当获得足够能量时电子变带电电子原来变正离子。
电离种类A 碰撞电离B光电离C热电离D表面电离⑵带电离子的消失A扩散会引起浓度差。
B复和中和正负电荷相遇中和释放能量。
C附着效应部分电负性气体分子对负电荷有较强吸附能力使之变为负离子。
⑶汤逊理论的使用条件和自持放电条件使用条件均匀电子低电压自持放电条件11se ⑷巴申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应用A巴申定律的物理意义①p ss一定p增大Uf 增大。
②p ss一定p减小Uf 减小。
③p s不变p 增大密度增大无效碰撞增加提高了电量的强度Uf 增大。
P减小密度减小能碰撞的数量减小能量提高Uf 增大。
P s不变Uf 不变。
B巴申定律的应用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气体的压力来提高气体的绝缘强度。
如高压直流二极管增加气体的压力减小气体的压力用真空断路器。
⑸流柱理论的使用范围及与汤逊理论的关系流柱理论的使用范围a、放电时间极短b、放电的细分数通道c、与阴极的材料无关d、当ps增大的时候Uf 值与实测值差别大。
流柱理论与汤逊理论的关系a、流柱理论是对汤逊理论的一个补充b、发生碰撞电离c、有光电离电场⑹极不均匀电场的2个放电特点电晕放电极性效应电晕放电的特点a、电晕放电是极不均匀电场所持有的一种自持放电形式是极不均匀电场的特征之一。
b、电晕放电会引起能量消耗。
c、电晕放电的脉冲现象会产生高频电磁波对无线电通讯造成干扰。
d、电晕放电还使空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氮氧化物是强氧化剂和腐蚀剂会对气体中的固体介质及金属电极造成损伤或腐蚀。
极性效应的特点a、棒为正极为负特点电晕放电起始电压高。
间隙击穿电压低。
b、棒为负极为正特点电晕放电起始电压低间隙击穿电压高。
⑺冲击电压、伏秒特性、U50的概念及应用冲击电压持续时间极短非周期性幅值极高的电压。
高电压技术教案第五章PPT演示文稿
1
§ 5.1雷电放电
1、案例 2、雷电的形成 3、雷电的危害 4、雷击人的主要形式 5、我国建筑防雷的发展史 6、网络防雷
09.10.2020
2
一、雷电的形成
1、雷电放电:雷电放电是指雷云与大地、 雷云与雷云、雷云内部发生的一种气体放电 现象。
2、雷云的形成:当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 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 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 荷。一般在云层的下部积聚的是负电荷,而 正电荷一般积聚在云层的上部。这样,同极 性电荷的汇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带有 这些电荷中心的云称为雷云。
雷电按发展过 程分类
5
二、雷电参数
雷电放电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具有一定内阻的电流源突然合闸到被击物上 的过程,所以描述雷电放电的主要参数有:雷电流(幅值)、波阻抗、雷电 流陡度、雷暴日(小时)、地面落雷密度、雷电的标准波形等。
1、雷电流:指雷击低接地电阻被击物时流过被击物的电流。这里的低接
地电阻是指30Ω以下的接地电阻。描述一个雷电的强弱用雷电流幅值来描
位
09.10.2020
精彩图片 1 2 3 4 5
12
雷电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严重性
直接损失
火灾 人员伤亡 设备损坏
间接损失
不能提供服务之损失 信誉损失 重新投资
09.10.2020
13
雷害新特点
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灾出现的特点与以往 有极大的不同,可以概括为:(1)受灾面大大扩大,从电 力、建筑这两个传统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特别是与 高新技术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如航天航空、国防、邮电通 信、计算机、电子工业、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2)从 二维空间入侵变为三维空间入侵。从闪电直击和过电压波 沿线传输变为空间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三维空间入侵到任 何角落,无空不入地造成灾害,因而防雷工程已从防直击 雷、感应雷进入防雷电电磁脉冲(LEMP)。前面是指雷电 的受灾行业面扩大了,这儿指雷电灾害的空间范围扩大了。 例如二000年七月二十五日14点40分左右,一次闪电造成 上海市漕宝路桂菁路附近二家单位同时受到雷灾,而不是 以往的一次闪电只是一个建筑物受损。
高电压技术 雷电及防雷保护措施
三. 阀式避雷器
(2)主要特性参数 • 保护水平[Up(l)]:它表示避雷器上可能出现的最大冲击电
压的峰值。 • 保护比:它等于避雷器的残压与灭弧电压之比。保护比越
小,表明残压越低或灭弧电压越高,意指绝缘上受到的过 电压较小,而工频续流又能很快被切断,因而避雷器的保 护性能越好。
三. 阀式避雷器
二. 保护间隙和管式避雷器
• 保护间隙的优点:结构简单,价廉。
• 保护间隙的缺点
(1)可靠性差:间隙的熄弧能力差,往往不能熄灭工频续 流电弧,造成跳闸。
(2)保护配合困难:间隙为极不均匀电场,伏秒特性陡,
而设备的伏秒特性较平,因而不易配合。 u
间隙
(3)会产生截流现象,对设备的纵绝缘不利。
• 保护间隙的应用:不重要或单相接地不会造成
避雷器
一.避雷器基本知识
1.避雷器:避雷器是一种过电压限制器,它实质上是过电 压能量的吸收器,它与被保护设备并联运行,当作用电 压超过一定幅值以后避雷器总是先动作,泄放大量能量, 限制过电压,保护电气设备。
2.分类:有间隙避雷器,无间隙避雷器
3.工频续流:避雷器放电时,强大的冲击电流泄人大地, 大电流过后,工频电流将沿原冲击电流的通道继续流过, 此电流称为工频续流。避雷器应能迅速切断续流,才能 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避雷器
4.有间隙避雷器的基本要求
(1)过电压作用时,避雷器先于被保护电力设备放电,这 需要由两者的伏秒特性的配合来保证;
(2)避雷器应具有一定的熄弧能力,以便可靠地切断在第 一次过零时的工频续流,使系统恢复正常。
(3)过电压下其残压应小于被保护设备冲击绝缘强度。 • 以上所述要求对有间隙的避雷器都是适宜的,这类避雷器
高电压技术教案第五章
2019/2/10
实验者的勇气
1、富兰克林在刚充满电的电容器上触过一次 电:“好象从头到脚全身挨了一击,跟着躯干 很快的猛烈颤抖,几秒钟之后这种现象才逐渐 消失”。电流路径是从一只手到另一只手。 2、诺勒特神父布置了一场向180名卫兵放电 的把戏,所有士兵同时向上一跳,动作整齐得 像一个人。后来增加到700人。 3、李赫曼教授受到从头到脚的一次雷击放电, 立刻死亡。 4、实验告诉人们:雷击导致人死亡的最直接 的原因是心室纤维性颤动和呼吸停止。
2019/2/10
31
防雷工程的序幕
1958年9月,原建工部设计局在武 汉召开了“全国电气设计人员交流 大会”,拉开了我国防雷研究的序 幕。
30
亡羊补牢,古建防雷
1957年北京发生两起雷击事故:7月6日,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遭受雷击,劈掉西 部吻兽,劈裂两根直径1.17米、高14.3 米的大楠木柱子,死一人,伤三人;7 月8日,中山公园内一棵大树落雷,感 应电流经附近的配电线路传到中山公园 音乐堂,并引起大火,烧毁配电室、舞 台和观众厅大顶棚。 在给古建筑安置避雷装置时,我国首次 采用了避雷带 的防雷方式。
2019/2/10
27
五、我国建筑物防雷的发展历程
1、古人对建筑物防雷的探索 2、建国初期的防雷方法 3、亡羊补牢、古建防雷 4、防雷研究的序幕 5、重大工程的防雷 6、今后建筑物防雷的发展方向
2019/2/10
28
古人对建筑物防雷的探索
中国人对建筑物防雷的探索最早可追溯 到12世纪,较能说明问题的一例是现存 的岳阳慈氏塔。 就理论而言,汉朝的王充曾对雷电现象 作出过解释并批判了迷信做法。 中国古代虽有较强的防雷意识并做过一 些技术上的尝试,但毕竟没有大的突破。 1750年,富兰克林取得重大突破,证实 雷是电现象。
高电压技术(避雷设备)
地面落雷密度( ) :每平方公里地面在一个雷暴日
Z 0 300
先导
A
主放电
A
s
i0
A
Z0
s
Zj
Zj
A
Zj
Z j 很小
2i0
Z0
Zj
U A 2I 0 Z j
3. 雷电流幅值(I):雷电流指雷击于低接地电阻
(≤
30 )的物体时流过雷击点的电流。
I 2I 0
经验公式:
●阀片电阻:SiC阀片
阀片的非线性伏安特性:u
Ci
u
u2 u1
0
特点:流过小电流时(如工频续流), 电阻大 R1 u1 / i1 ;流过大电流时 (如雷电流),电阻小 R2 u2 / i2
i1
i2
u
=1线性电阻
0.2 阀片电阻
=0 理想情况
sic(金刚砂)焙烧成 Φ55-100mm园饼状
Re
冲击接地电阻 R i —对防雷接地而言,感兴趣的是流过冲
击电流时呈现的电阻,称为冲击接地 电阻。
Ri 冲击系数 i Re
雷电流幅值大、等值频率高 火花效应 相当于接地 体尺寸 土壤电导
I 大 大 E大 土壤局
部击穿
Ri
高频下接地体感抗增大, R i 阻止电流向接地体远方流动 电感效应 一般
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
雷击定向高度:雷电先导放电朝地面发展到某一高度H后,
才会在一定范围内受到避雷针的影响而对避雷针放电,H称
为定向高度。
当h≤30m时,H=20h; 当h>30m时,H≈600m 2 . 保护范围、绕击率
005雷电及防雷设备
高电压技术
高电压技术
第一节 雷电放电和雷电参数
高电压技术
一、雷电及雷电放电过程:
㈠ 雷电的产生:
雷电放电起源于雷云的形成,为了更好的理解雷电 放电的某些特性,我们来大致地了解一下雷云的形成机 理。
1、雷云的形成: ⑴ 热雷云: 地表潮湿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湿热气流的水份在
2——5km的高空受冷凝结为悬浮小水滴;小水滴集聚成 大面积的乌黑积云。这类云荷电后称为热雷云。
高电压技术
一、避雷器保护原理和基本类型
3、基本要求: ⑴ 能瞬时动作。
⑵ 能自行迅速截断工频续流。
工频续流:避雷器在冲击电压作用后流经间隙的工频 电弧。即过电压消失后,间隙中仍有由工作电压所产生 的工频电弧电流。
⑶ 具有平直的伏秒特性曲线。 ⑷ 具有一定的通流容量,其残压应低于被保护物的 冲击耐压。
高电压技术
2、两支等高避雷针
上部边缘最低点o
h0
h
D 7P
高电压技术
二针间被保护物高度水平面上保护范围的一侧宽度
bx 1.5(h0 hx )
针间的距离D不宜大于5h。
3、两支不等高避雷针
高电压技术
等效为等高的避雷针
f D' 7P
4、多支等高避雷针
高电压技术
外部:分别用两针法。
内部:采用三角形法,若 满足bx>0, 即认为多针所覆盖的全面积就受到保护。
不足15日为少雷区,超过40的为多雷区,超过90的为 强雷区。
西昌为75.6,成都36.9。
高电压技术
四、地面落雷密度和输电线路落雷次数
地面落雷密度:每个雷电日每平方公里地面遭受 雷击的次数。
表示雷云对地放电的频数和强烈程度。 我国雷暴日为40时,取=0.015,国外取值在0.1~0.2之间。
高压5章
U dg
25
Ihd s
U bg
Udg
hb hd
避雷线实际上是通过杆塔接地的,因此,可以设想在避雷线上尚有电压Ubg,以此来保证避雷线为零电位,又由于避雷线与导线间的耦合作 用,此设想的 -Ubg 将在导线上产生耦合电压-kUbg,K为避雷线和导 线的耦合系数。
(四)雷电的极性
依据实测结果,负极性雷击约占75%~90%,而且 负极性过电压波沿线路传播时衰减既慢又小,因而对设备 绝缘危害较大。所以在防雷计算中一般均按负极性考虑。
(五)雷电流幅值(I) 雷电的强度常用雷电流幅值来表示。 雷电流的大小除了与雷云中的电荷数量有关外还与
被击中物体的波阻抗或接地电阻的量值有关,通 常定义雷电流: 为雷击于低阻接地电阻(≤30Ω)的物体时流过雷击点
雷云电荷的中和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出现多次重复雷击的
情况。 第一次先导主放电 所造成的第一次冲击 主要是中和第一个 电荷中心的电荷。 在第一次冲击完成 之后,主放电通道 暂时还保持高于周围 大气的电导率,其它的 电荷中心将对第一个电荷 中心放电,利用已有的主放 电通道对地放电,从而形成 第二次冲击、第三次冲击……,
雷暴日Td:是一年中发生雷电的天数,以听到雷声为准,在一天内只要 听到过雷声,无论次数多少,均计为一个雷暴日。
雷暴小时Th:是一年中发生雷电放电的小时数,在一个小时内只要有一 次雷电,即计为一个雷电小时。
统计表明:一个雷暴日约可折合三个雷暴小时。
注意:
各个地区的雷暴日数多少与该地区所在纬度有关,同时还取决于当地气 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因而世界各地差异较大。为了对不同地区 的电力系统耐雷性能(如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作比较,必须将它们 换算到同样的雷电频度条件下。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设备 )
雷暴日为40
二.避雷针和避雷线
1.保护作用的原理
能使雷云电场发生突变,使雷电先导的发展沿 着避雷针的方向发展,直击于其上,雷电流通 过避雷针(线)及接地装置泄入大地而防止避 雷针(线)周围的设备受到雷击
独立避雷针
构架避雷针
消雷器
2.保护范围
(1).单支避雷针
hx
h 2
hx
h 2
rx (h hx )P rx (1.5h 2hx )P
2.保护间隙
作用原理: 当雷电侵入波要危及它所
保护的电气设备的绝缘时, 间隙首先击穿,工作母线 接地,避免了被保护设备 上的电压升高,从而保 护了设备。
优缺点:
优点: 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缺点: 伏秒特性曲线比较陡,绝缘配合不理
想; 间隙动作后会形成截波; 熄弧能力低
3.排气式避雷器 结构
作用原理
具有分路电阻的火花间隙:
为什么要在间隙两端并联电阻:
由于间隙各电极对地和对高压端有寄生 电容存在,使电压在各间隙上的分布不均匀, 从而使每个火花间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减弱了避雷器的熄弧能力,也降低了工频放 电电压。
作用原理:
在工频和恢复电压作用下,间隙电容的阻抗 很大,而分路电阻阻值较小,故间隙上的电压 分布主要由分路电阻决定,而分路电阻组值相 等,使间隙上的电压分布均匀,从而提高了熄 弧电压和工频放电电压。
当排气式避雷器受到雷电波入侵时,内外 间隙同时击穿,雷电流经间隙流入大地;过 电压消失后,在工作电压作用下,流经间隙 的工频续流电弧的高温使管内产气材料分解 出大量气体,管内压力升高,气体从开口孔 喷出,从而使工频续流在第一次经过零值时 就熄灭。
特点
其熄弧能力与工频续流大小有 关,续流太大,产气过多,易使管 子炸裂;续流太小,产气不足以熄 弧,故对工频续流有上下限的规定。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装置
当雷电入侵波或操作波超过某一电压值后,避雷器将优先于与其并 联的被保护电力设备放电,从而限制了过电压,使与其并联的电力设备 得到保护。
➢ 避雷器的技术要求
(1)过电压作用时,避雷器先于被保护电力设备放电,当然这要由两者 的全伏秒特性的配合来保证; (2)避雷器应具有一定的熄弧能力,以便可靠地切断在第一次过零时的 工频续流。
9.1 雷电放电的发展过程
先导:不连续性(分级先导),历时约 0.005 ~ 0.010 s。每一级 先导发展速度相当高,但每发展到一定长度(平均约 50m)就有 一个 10 ~ 100 μs 的间隔。发展速度约为光速的 1/1000 。
主放电:时间 50 ~ 100 μs, 移动速度为光速的 1/20 ~ 1/2; 主放电时电流可达数千安, 最大可达200 ~ 300kA。
三、阀型避雷器
当过电压达到间隙动作电压,间隙动作,冲击电流经阀 片流入大地;之后,阀片仅受到工频电压作用,由于非线性 关系,阀片电阻值增高,使流过的工频续流受到限制,并在 第一次过零瞬间,由间隙将此续流切断。 注意:避雷器从间隙击穿到工频续流被切断不超过半个周波, 因此电网在整个过程均保持正常供电。
余辉:雷云中剩下的电荷继 续沿主放电通道下移,称为 余辉放电阶段。余辉放电电 流仅数百安,但持续的时间 可达 0.03 ~ 0.15 s。
9.2 雷电参数
➢ 雷电活动强度——雷暴日及雷暴小时
雷暴日:每年中有雷电的天数。 雷暴小时:每年中有雷电的小时数。 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 15 的地区为少雷区;超过 40 的为多雷区;超
➢ 雷电流的波形
标准波形
斜角平顶波
半余弦波
9.3 避雷针和避雷线
➢ 避雷针(线)的保护原理
高电压技术_第5章_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3. 雷道波阻抗
第一节 雷电放电和雷电过电 压
雷道波阻抗的概念
雷电通道长度数千米,半径仅为数厘米,类似于一 条分布参数线路,具有某一等值波阻抗,称为雷道 波阻抗。
主放电过程可看作是一个电流波沿着波阻抗为Z0的雷道 投射到雷击点的波过程。
我国有关规程建议取Z0 ≈ 300Ω 4. 雷电的极性
⑴ 无避雷线的导线上感应过电压的计算
① 雷击点与电力线路之间的距离s>65m的情况下
Ui
25 Ihc s
(kV)
I—雷电流幅值
hc—导线平均对地高度 s—雷击点与线路之间距离
② 雷击于塔顶等紧靠导线的接地物体
Ui ahc(kV)
a—感应过电压系数;近似 等于雷电流平均波前陡度
a I 2 .6
第一节 雷电放电和雷电过电 ⑵ 有避雷线的导线上感应过电压压的计算
右
I2.6(kA/μs)
7. 雷陡电度流: 的计算波形 最大极限值一般可取50 kA/us左右
双指数波
斜角波
斜角平顶波
半余弦波
第一节 雷电放电和雷电过电 8. 雷电的多重放电次数及总压延续时间
重复放电次数 重复放电两次以上的占55% 重复放电3~5次占25% 重复放电10次以上的占4% 平均重复冲击次数取3次。
③ 缺点 伏秒特性很陡 灭弧能力差,无法及时切除工频续流,易导致断路器 跳闸、供电中断 产生大幅值的截波,危及变压器的绝缘(看教材P1 62)
④ 应用范围
仅用于不重要和单相接地不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场合。 并且多与自动重合闸装置配合使用
⑵ 管式避雷器
① 结构 实质上是一只具有较强灭
弧能力的保护间隙,其基 本元件为装在消弧管内的 火花间隙,在安装时再串 接一只外火花间隙。
高电压技术第5章雷电及防雷设备1
1
2
: 主 电 子 崩 ; : 二 次 电 子 崩 ; : 流 注
3
图 负雷云下行雷的过程 (a)负下行雷的光学照片描绘图 (b)放电过程中雷电流的变化过程
5.1.3 雷电过电压的形成
1.直击雷过电压 雷击地面由先导放电转变为主放电的过程可以用一根已
充电的垂直导线突然与被击物体接通来模拟。
(a)模拟先导放电
人们对雷电现象的科学认识始于18世纪中叶, 著名科学家有富兰克林(Franklin)、M·B·罗蒙诺索 夫(Jiomohocob)、L·B·黎赫曼(Phxmah)等,如著 名的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雷电 只不过是一种火花放电的秘密,他们通过大量实验 取得卓越成就,建立了现代雷电学说,认为雷击是 云层中大量阴电荷和阳电荷迅速中和而产生的现象。 特别是利用高速摄影、自动录波、雷电定向定位等 现代测量技术对雷电进行的观测研究,大大丰富了 人们对雷电的认识。
2、波形
雷电流的幅值随各国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差别较大, 而测得的雷电流波形却基本一致。第一次负放电电流波 形的波头较长,在峰值附近有明显的双峰;随后放电电 流波形的波头较短,没有双峰,电流陡度远大于第一次 放电,而电流幅值约为第一次放电的一半。
雷电冲击试验和防雷设计中常用的雷电流等值波形有双 指数波、斜角波和半余弦波三种。
主要的雷电参数有: 雷暴日及雷暴小时、地面落雷密度、主放电通道波 阻抗、雷电流极性、雷电流幅值、雷电流等值波形、雷 电流陡度等。
1、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波长和陡度 (1).雷电流幅值
按DL/T 620—1997标准,一般我国雷暴日超过 20的地区雷电流的概率分布为
log P I 88
或
I
P 10 88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28
➢非线性阀片电阻 ✓组成:阀片电阻由金刚砂和结合剂在300~500℃烧结而成; ✓特性:非线性电阻,在流过小电流时电阻大,流过很大电 流时电阻小,使其在电流很大情况下具有很好的限压作用; ✓伏安特性:
UCi
:非线性系数,普通阀片的为0.2左右。
阀片的伏安特性 i1—工频续流 u1—工频电压 i2—雷电流 u2—避雷器残压
面或突出接地物体形成向上的迎面先导(迎面流注)→迎
面先导与下行先导相遇→主放电阶段
特点:强烈的电荷中和过程、雷鸣、闪电
✓主放电时间:50~100us
✓放电发展速度:50~100m/us
✓电流:数十至数百千安
3.余辉阶段
主放电完成之后,云中剩余电荷沿导电通道开始流向
大地,该阶段成为余辉(或余光)阶段。
第1节 雷电过程与雷电参数
主要内容:
➢雷电放电过程 ➢雷电参数
✓雷暴日、雷暴小时、地面落雷密度 ✓雷电流 ✓雷道波阻抗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1
一、雷电放电过程(云—地)
雷电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是一种超长间隙的火花放 电,雷云是电极。 ➢条件:当云中某一电荷密集中心处的场强达到25~ 30kV/cm时,就可能引发雷电放电。 ➢过程:先导—主放电—余辉(余光)
12
(4)雷道波阻抗(Z0) 雷电通道在主放电时如同导体,使雷电流在其中流动同
普通分布参数导线一样,具有某一等值波阻抗,称为雷道波 阻抗。
主放电过程可视为一个电流沿着波阻抗为Z0的雷道投射 到雷击点的波过程。
u0 i0Z0
我国有关规程建议取Z0为300欧姆左右。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m 10m 50m 40m
例2:
某原油罐直径为10m,高出地面10m,若 采用单根避雷针保护,且要求避雷针与罐距 离不得少于5m,试计算该避雷针的高度。
rx hx
原油罐位置及距避雷针距离示意图
(2)两支等高避雷针
两线外侧的保护范围按 单根避雷线方法确定;两线 内侧的保护高度由两线及保 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o的圆 弧来确定。o点为假想避雷针 的顶点,其高度按下式计算:
先导放电阶段 主放电阶段 余辉放电阶段
: 主 电 子 崩 ; : 二 次 电 子 崩 ; : 流 注
1 2 3
图 负雷云下行雷的过程 (a)负下行雷的光学照片描绘图 (b)放电过程中雷电流的变化过程
5.1.3 雷电过电压的形成
1.直击雷过电压 雷击地面由先导放电转变为主放电的过程可以用一根已 充电的垂直导线突然与被击物体接通来模拟。
5.1.1 雷云的形成
能产生雷电的带电云层称为雷云。
雷云的形成主要是含水汽的空气的热对流效 应。太阳的热辐射使地面部分水分化为蒸汽,含 水蒸汽的空气受到炽热的地面烘烤而上升,会产 生向上的热气流。热气流每上升10km,温度下降 约10℃,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形成雨滴、冰 雹等水成物,水成物在地球静电场的作用下被极 化,形成热雷云。
•感应雷过电压
➢主要的雷电参数有: 雷暴日及雷暴小时、地面落雷密度、主放电通道波阻抗、 雷电流极性、雷电流幅值、雷电流等值波形、雷电流陡度等。
5.2 防雷保护设备
雷电放电作为一种强大的自然力的爆发是难以制止的, 产生的雷电过电压可高达数百至数千kV,如不采取防护措施, 将引起电力系统故障,造成大面积停电。 目前人们主要是设法去躲避和限制雷电的破坏性,基本 措施就是加装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防雷接地、电抗线 圈、电容器组、消弧线圈、自动重合闸等防雷保护装置。 避雷针、避雷线用于防止直击雷过电压,避雷器用于防 止沿输电线路侵入变电所的感应雷过电压。
塔入地的雷电流从而降低塔顶电位,避雷线对导线的耦合
作用还可以降低导线上的感应雷过电压。
单根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如右图 所示,在hx水平面上每侧保护范围 的宽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hx
hx
当
h 时 rx 0.47(h hx ) p 2
h 时 rx (h 1.53hx ) p 2
雷电流陡度是指雷电流随时间上升的速度。雷电流陡度 越大,对电气设备造成的危害也越大。雷电流陡度的直接测 量更为困难,常常根据一定的幅值、波头和波形来推算。 DL/T 620—1997标准取波头形状为斜角波,波头按2.6 s考虑, 雷电流陡度
a I 2.6
2、波形
雷电流的幅值随各国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差别较大, 而测得的雷电流波形却基本一致。第一次负放电电流波
N=0.28(b+4h) b:两根避雷线之间的距离
0.3 d
雷暴日为40
5、主放电通道波阻抗
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和地面感受的实际效果出 发,先导放电通道可近似为由电感和电容组成的 均匀分布参数的导电通道,其波阻抗为:
L0 Z0 C0
L0 为通道单位长度的电感量, C0 为通道单位长 度的电容量。主放电通道波阻抗与主放电通道雷 电流有关,雷电流愈大,波阻抗愈大。
(4)多支等高避雷针
由于发电厂或变电所的面积较大,实际上都采用多 支等高避雷针保护。三支等高避雷针所形成的三角形的 外侧保护范围分别按两支等高避雷针的计算方法确定。 四支及以上等高避雷针所形成的四角形或多角形,可先 将其分成两个或数个三角形,然后分别按三支等高避雷 针的方法计算。
三支等高避雷针在hx水平面上的保护范围如左图所示, 右图所示为四支等高避雷针在hx水平面上的保护范围。
5.5 0.5 120
例1: 图示一露天变电所和高为80米的烟囱的位 置,在烟囱上装了一根长2米的避雷针,要求 确定变电所的防护情况(变电所构架高10米)
练习 为了保护烟囱及附近的构筑物,在高73m 的烟囱上装设一根2m的避雷针,烟囱附近构筑 物的高度和相对位置如下图,试计算各构筑物 是否处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
(a)模拟先导放电
图 雷击大地时的计算模型 (b)模拟主放电 (c)主放电通道电路
(d)等值电路
2.感应雷过电压
由于雷云对地放电过程中,放电通道周围空间电磁场的急剧 变化,会在附近线路的导线上产生过电压。在雷云放电的先导阶 段,先导通道中充满了电荷,如下图所示当先导到达附近地面时, 主放电开始,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被中和,与之相应的导线上的束 缚电荷得到解放,以波的形式向导线两侧运动,如下图(b)所 示。
i I 0 (e
t
f 2.6s
e
t
)
I
f
I / 2.6kA / s
I i (1 cos t ) 2 / f
max
I di 2 dt max
3、雷暴日及雷暴小时 雷暴日Td 是指该地区平均一年内有雷电放电的 平均天数,单位d/a 。 雷暴小时Th 雷暴小时是指平均一年内的有雷电 的小时数,单位h/a。 雷暴日与该地区所在纬度、当地气象条件、地形 地貌有关 Td <15,少雷区;>40,多雷区;>90,强雷区
的形式下降到地面。当上面所讲的带电云层一经形
成,就形成雷云空间电场。
由此可见,雷电的成因源于大气的运动。
5.1.2 雷电放电过程
作用于电力系统的雷电过电压最常见的 (约90%)是由带负电的雷云对地放电引起,称 为负下行雷,下面以负下行雷为例分析雷电放 电过程。负下行雷通常包括若干次重复的放电 过程,而每次可以分为先导放电、主放电和余 辉放电三个阶段。
雷云的形成过程是综合性的。 强气流将云中的水滴吹裂时,较大的残滴 带正电,较小的水珠带负电,小水珠被气流带 走,于是云的各部分带有不同的电荷,这是水 滴破裂效应。 水在结冰时,冰粒会带正电,没有结冰的 被风吹走小水珠将带负电,这是水滴结冰效应。
最后形成带正电的云粒子在云的上部,而负电的
水成物在云的下部,或者带负电的水成物以雨或雹
2.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表示避雷针的保护效能,通常采用保护范围的 概念,只具有相对意义。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指被 保护物体在此空间范围内不致遭受直接雷击。我国 使用的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小电 流雷电冲击模拟试验确定,并根据多年运行经验进 行了校验。保护范围是按照保护概率 99.9%确定的 空间范围(即屏蔽失效率或绕击率0.1%)。
6、雷电流极性 当雷云电荷为负时,所发生的雷云放电为负极 性放电,雷电流极性为负;反之,雷电流极性为正。 实测统计资料表明,不同的地形地貌,雷电流正负 极性比例不同,负极性所占比例在75%~90%之间,因 此,防雷保护都取负极性雷电流进行研究分析。
小结
➢雷云的形成主要是含水汽的空气的热对流效应。雷电源于大 气的运动。 ➢雷电的放电过程: 先导放电阶段 ➢雷电过电压的形成 •直击雷过电压 主放电阶段 余辉放电阶段
5.1 雷电的电气参数
人们对雷电现象的科学认识始于18世纪中叶, 著名科学家有富兰克林(Franklin)、M· B· 罗蒙诺索 夫(Jiomohocob)、L· B· 黎赫曼(Phxmah)等,如著 名的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雷电 只不过是一种火花放电的秘密,他们通过大量实验 取得卓越成就,建立了现代雷电学说,认为雷击是 云层中大量阴电荷和阳电荷迅速中和而产生的现象。 特别是利用高速摄影、自动录波、雷电定向定位等 现代测量技术对雷电进行的观测研究,大大丰富了 人们对雷电的认识。
形的波头较长,在峰值附近有明显的双峰;随后放电电
流波形的波头较短,没有双峰,电流陡度远大于第一次
放电,而电流幅值约为第一次放电的一半。
雷电冲击试验和防雷设计中常用的雷电流等值波形有双 指数波、斜角波和半余弦波三种。
图8-2 雷电流的等值波形 (a)双指数波 (b)斜角平顶波 (c)半余弦波
f 1.2s t 50 s
1 40m 2
45m
49m
A
3
二、滚球法
(1) 单支避雷针
h hr
高度为hx的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rx h(2hr h) hx (2hr hx )
地面上的保护半径
r0 h(2hr h)
二、滚球法
(2) 双支等高避雷针
D 2 h(2hr h)
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计算
D 2 h(2hr h)
一、折线法
(1) 单支避雷针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下图所示:
rx (h hx ) P
rx (1.5h 2hx ) P
h (hx ) 2
(hx h ) 2
h 30m, P 1; 30 h 120m, P
图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5.5 ; h
h 120m, P
hO h D 7p
式中:
hO ——两针间保护范围上部边缘
最低点高度,m D ——两避雷针间的距离,m。 图 高度为h的两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hx
bx 1.5h
h
bx 1.5(h0 hx )
(3)两支不等高避雷针
两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下图所示。
图 两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D' f 7P
第5章 雷电及防雷设备
研究雷电过电压的必要性: 雷电现象极为频繁,产生的雷电过电压 可达数千kV,足以使电气设备绝缘发生 闪络和损坏,引起停电事故。 有必要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参 数,以理解防雷原理及设计防雷设备。 有必要对输电线路、发电厂和变电所的 电气装置的采取防雷保护措施。
4、地面落雷密度 表征雷云对地放电的频繁程度以地面落雷密度 ( )来表示,是指每一雷暴日每平方公里地面遭受 雷击的次数。地面落雷密度和雷暴日的关系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