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听流人水调子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听流人水调子翻译赏析
《听流人水调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前言】《听流人水调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全诗通过交互对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注释】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分付:即发付,安排【翻译】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鉴赏】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分付”即发付,安排意。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
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
次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心情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
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连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
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这里不写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收与”、“分付与”用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构成譬喻关系。
意喻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
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
说泪如雨,语亦平常。
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
”(黄生评)这首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有益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不显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