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听流人水调子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枫林中的情思——古诗词之“枫林篇”

枫林中的情思——古诗词之“枫林篇”

诗词背篓起凤书院枫【经典诵读】39诗词背篓起凤书院【读有所得】枫树伤情: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

(李百药《途中述怀》)枫叶随人:愿作枫林叶,随君度洛阳。

(张说《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枫暗泊舟:桂香留客处,枫暗泊舟时。

(刘长卿《送荀八过山阴旧县,兼寄剡中诸官》)枫叶飘落: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枫叶知秋: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孟浩然《渡扬子江》)枫林萧萧: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戴叔伦《过三闾庙》)枫叶相思: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李煜《长相思》)枫落菊黄: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崔国辅《九月九日》)枫树齐整:烟草连天枫树齐,岳阳归路子规啼。

(李益《送人归岳阳》)枫林千里: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

(元结《欸乃曲五首》其三)枫叶繁盛: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枫树高长: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

(曹邺《早秋宿田舍》)枫林着霜:楚水枫林霜露新,白头一叟正吟呻。

(陆游《初寒病中有感》)枫林月满: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辛弃疾《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枫叶荻花: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张志和《渔父》)【记忆魔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同样着笔枫林,王诗和杜诗所体现的感情却截然不同:王诗伤,杜诗喜。

这是因为两位作者的处境不同,所以,同样的事物也被着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对比赏读】古诗中意象表达的思想感情常见意象月亮柳、长亭流水蜡烛菊花梅花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送别、不舍时光流逝无私奉献高洁、归隐高贵傲岸常见意象乌鸦松梧桐、杜鹃羌笛、竹管莲花猿猴鸣叫表达的思想感情衰败坚贞不屈凄凉悲伤思念怜爱、高洁哀伤、凄厉常见意象沙鸥芭蕉秋蝉芳草、鹧鸪虫声枫林表达的思想感情飘零孤独、忧愁高洁、悲凉离愁别绪凄清寂寞思念、悲伤40。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唐诗译文及鉴赏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唐诗译文及鉴赏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唐诗译文及鉴赏《听流人水调子》是由王昌龄所创作的,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听流人水调子》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听流人水调子》唐代: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听流人水调子》译文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听流人水调子》注释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听流人水调子》赏析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王昌龄

王昌龄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岭色千重万重雨”具有多义性,含蕴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答:答案:(1)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构成了极凄清的意境,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烘托了气氛,抒发了寂寞惆怅的心情。

(2)“千重万重雨”不仅描写岭色,也兼形容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3)①反映了筝曲的激越。

②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

③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答案:“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答:(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答:答案:(1)没有违反题意。

唐诗宋词:听流人水调子

唐诗宋词:听流人水调子

唐诗宋词:听流人水调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唐诗宋词:听流人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听流人水调子 夜筝诗词比较阅读答案

听流人水调子 夜筝诗词比较阅读答案

听流人水调子夜筝诗词比较阅读答案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第一首诗的第三句“写岭色,兼写筝声”,请对此简要说明。

(3分)
(2)简要概括第二首诗中“弹筝者”的形象特征。

(4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4分)
(1)实写微月之下孤舟之上所见层层山岭烟雾笼罩的迷蒙景象,(1分)想象(虚写)(1分)乐声的凝重繁促。

(1分)(共3分)
(2)①美丽优雅;②多情善感;③全神倾注;④演技高超。

(每点1分。

共4分)
(3)王诗:通过写弹者哀切、听者动容的细节,表现出弹者与听者的天涯漂泊之苦。

(2分)
白诗:从听者听曲感受角度加以衬托(侧面描写),写出筝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分)(共4分)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2019-2020年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五篇

2019-2020年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五篇

2019-2020年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B、如何防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学校免遭抢劫,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大事。

C、一个人能否有作为,取决于他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有理想追求,是否刻苦勤奋,还要看他所处的环境怎样。

D、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墙在去年10月发生局部坍塌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文物专家﹑建筑专家的“会诊”。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孔子认为,“仁”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必须要端正自己。

①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②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

④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⑤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即建立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

⑥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A、①④③⑥⑤②B、③④①⑥②⑤C、④③①⑤②⑥D、⑥⑤②①④③【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杜牧的《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崔颢的《黄鹤楼》中描写从楼上遥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

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李白的《送友人》中对仗工整,运用比喻表达离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听流人水调子最后两句的艺术手法

听流人水调子最后两句的艺术手法

听流人水调子最后两句的艺术手法
《听流人水调子》最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如下:
1.交综结构:王昌龄的《听流人水调子》在结构上,第三句与第一句交融,皆是写景,构
织一个凄清又迷茫的氛围;第四句与第二句交融,写弹筝者和听筝者。

这种交互对接的结构方式,使凄清幽暗的心境更加突出。

2.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听流浪艺人弹奏筝曲的感受,表达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无论是写“岭色千重万重雨”,还是写“断弦收与泪痕深”,都融入了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3.视听结合:“岭色千重万重雨”是视觉描写,“断弦收与泪痕深”是听觉描写。

这种视听
结合的方式,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4.复叠手法:“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
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5.以景结情:这首诗以景结情,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断弦收与泪痕深”是实写,而“岭
色千重万重雨”是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6.双声叠韵:“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
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

总之,《听流人水调子》最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多样且富有感染力,无论是从结构、情感、意境、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阅读答案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阅读答案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阅读答案《听流人①水调子②》阅读答案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③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②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③分付:同“吩咐”,安排。

(1)诗的首句选取了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气氛?(2分)
(2)你认为“岭色千重万重雨”一句究竟是在写筝声还是岭色雨声?抑或是兼写筝声和岭色雨声?试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4.(1)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气氛。

(2分)
(2)一、是实写岭色雨声。

以淅淅沥沥的雨声来衬托哀切的筝声,以山雨迷蒙的景象来烘托迁客的愁绪。

二、是写筝声。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流人运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营造出音乐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烟雨迷蒙的环境之中,心中倍感凄凉。

三、是兼写岭色雨声和筝声。

孤独的诗人听着流人
弹奏的哀婉的水调子,勾起了内心的伤感。

这时现实中
的雨声更增添了无尽的凄凉,流人与诗人都产生了无尽
的身世感慨,不禁潸然泪下。

(4分。

以上三种说法均可。

只要答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展开具体合理的分析即可得
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听流人水调子翻译赏析
《听流人水调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前言】《听流人水调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全诗通过交互对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注释】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分付:即发付,安排【翻译】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鉴赏】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分付”即发付,安排意。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
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

次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心情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

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连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

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这里不写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收与”、“分付与”用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构成譬喻关系。

意喻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

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

说泪如雨,语亦平常。

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

”(黄生评)这首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有益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不显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