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教学小提示:
教师的爱心是无形的教育。
让我们用爱心铺设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大道,用耐心和爱心去发现孩子,欣赏孩子,培养孩子。
让学生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奏和谐动人的乐章。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并朗读《诗经·关于寒冷时节的古诗三首》•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欣赏和感悟古诗的美2. 教学内容•《诗经·关于寒冷时节的古诗三首》(《秋风辞》、《关雎》、《静女》)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在开始新的课堂之前,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或情境导入课程,让学生对古诗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
教师可以开始讲述一个关于寒冷季节的小故事,如冬天的雪景、人们生活的变化等。
或者通过展示一些描绘寒冷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对诗歌的好奇和兴趣。
步骤二:诗歌朗读教师先朗读《秋风辞》,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和风的声音。
接着,教师逐句朗读《关雎》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意。
最后,教师朗读《静女》,并询问学生对于古代女子的想象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隐喻和寓意。
接着,教师分组让学生自主朗读这三首诗歌,并提醒学生注意语调、停顿和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
步骤三:诗歌欣赏和感悟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环节,播放配有背景音乐和图片的诗歌朗读视频。
学生们可以仔细观察图片、听诗歌朗读和音乐,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美。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感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觉得这些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你觉得古诗中的景物和情感有哪些联系?”等。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拓展任务,如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悟。
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参与讨论的情况以及拓展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于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21.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欣赏课文。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导入新课、诗歌朗读、诗歌欣赏和感悟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感受到古诗的美。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4)哲理领悟:对于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生可能因为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原因,难以深入理解。
(5)文化背景的感知:学生对苏轼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有限,可能无法充分体会诗人的文化情怀。
具体举例: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哲理,并鼓励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题西林壁》的内容、修辞手法和哲理启示。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意境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哲理启示: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的思考。
(5)文化背景:了解苏轼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所代表的文化精神。
2.教学难点
(1)朗读节奏: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需要教师指导并反复练习。
(2)生字词理解:对于一些生僻或具有多重含义的字词,如“岭”、“峰”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在诗中的具体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题西林壁》的基本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林壁上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它是何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哲理的,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句子,体会诗人观察景物的角度与感受。
二、核心素养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提高对古典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2.理解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技巧,培养文学鉴赏素养;3.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启发思考,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4.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培育文化自信;5.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口语表达和倾听能力,发展人际沟通素养。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刚开始就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诗,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让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
课堂上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使学生逐步达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引言21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公开课教学设计中,我将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21古诗三首》公开课,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含义;2.能够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3.能够简单描述诗中描写的事物或情景;4.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内容安排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将包括《21古诗三首》中的《秋思》、《夜泊牛渚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诗文。
通过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这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人的风采和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方法1.朗读分析法:通过老师诵读和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氛围,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寓意;2.情感体验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3.图文展示法: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中描绘的事物或情景;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内容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利用一段音乐或视频短片,营造出诗歌的氛围。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触。
二、学习《秋思》1.老师朗读《秋思》,讲解诗歌的背景和蕴含的情感。
2.学生分组欣赏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诗中所描绘的情境。
3.学生朗读《秋思》,讨论诗歌中的感受和理解。
三、学习《夜泊牛渚溪》1.老师朗读《夜泊牛渚溪》,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2.学生根据文中描写,想象自己夜晚泊船的情景。
3.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图文展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四、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老师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诗作背景。
2.学生体验诗中怀友离别的情感。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3.docx
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教学反思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1、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have known my way about.The weather was splendid on that day, which I thought was rare. I still remember some peopletold me that in Britain there was weather and no climate. During the same day, it might snow in the morning, rainat noon, shine in the afternoon and be windy before the night falls. So I think I was lucky。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一)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一首边塞诗。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
李清照的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一、教学效果古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所以学习时兴趣浓厚,收获较大,现总结如下:1、聚焦第一首:《出塞》。
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
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生帮生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背诵古诗,并默写。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默写真正积累语言材料,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再通过诵读环节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培养语感。
2、聚焦第二首:《凉州词》。
学习这首诗会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
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接着借助资源自读自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
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体会征战前战士们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实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四年级语文 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
部编四年级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执教《古诗三首》一课,我在教学方法上不采用传统古诗教学逐句讲解诗意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古诗来理解诗意,感悟人物的情感。
为了让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我把课外的相关知识引进课内,使古诗教学变得“厚实”起来。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搜集各种与古诗有关的资料,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匈奴的相关知识,有关于梅花的词语、名句、诗词。
这便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关于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出如下几点反思: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离我们比较久远,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使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比如《墨梅》这首诗,学生通过资料了解到作者“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后,便对王冕产生敬佩之情,然后带着这种情感去朗读古诗,就会更加容易地理解诗意。
此外,在我的要求下,学生积累了很多课内外咏梅、赞梅的诗句,而且尝试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运用这些诗句,学会了古诗今用。
补充欣赏王冕的《墨梅图》画作,欣赏古典名乐《梅花三弄》,阅读现代咏梅的佳作,这些环节的设计,拓展了文本,为学生编织了一张更大的知识网,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教学收获(思得)。
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浅显的理解囫囵吞枣地以点头的形式蒙混过关,而是把自己的表扬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这样既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深入。
从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古诗的理解也变得轻松自然。
孩子有了自己个性的理解,在读的方面也就表现得不一样,达到了课标中提倡的个性阅读的要求。
3.不足之处(思失)。
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充分想的时间太短,展开的古诗画面不是很形象,学生没有完全置身于当时的故事情节当中,这是很失败的地方,导致最后的读不是很到位,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不是很深。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共4篇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 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 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本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选取了《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对这三首古诗,我在课堂中主要采用吟诵的教学方法: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
在吟诵中,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
以《出塞》前两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方面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们的生活,你会作何感想?引导学生悟到将士们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回到家乡。
另一边,家乡白发苍苍的父母也盼着孩子的归来。
可是,“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样抓住情感的共鸣点,边读边悟,学生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再如,在学习《夏日绝句》时,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又以问题进行深入赏析,让学生体会到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两节赏析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由于课堂容量大,教学环节紧凑,留给孩子思考、自由言论的时间稍显仓促,对问题的思考老师引导得稍显多了一点,教师还要放
手,给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空间多一点。
2.古诗的美感学习显得弱了一些,这个可以用音乐、背景图片、教师充满美感的语言进行弥补。
3.关于同主题的群文阅读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可见对教学内容还要有一定的取舍,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案及反思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提前搜集古代爱国诗篇。
教学课时3课时第3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夏日绝句》,结合注释,读懂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借助资料,体会诗歌借用典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测作者,激情入题1.出示资料,猜测作者。
出示课件:她,是一位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多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
2.介绍背景,激情导入。
她就是李清照。
可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却在国破家亡、风雨飘摇时,目睹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中原,此时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摒弃了古诗教学中老套的介绍作者的形式,而改用根据资料猜测作者的新鲜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作者浓厚的兴趣。
然后话锋一转,介绍诗人在忧国忧民情怀驱动之下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谓“课未始,情已动”。
二、反复诵读,感知诗意1.呈现诗歌,配乐范读。
(课件出示: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教师有感情地大声朗读)2.个别朗读,学生评价。
(1)同学们听出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诗的吗?(预设:悲愤、激昂)(2)谁来试着读一读?(个别试读,其他学生评价)3.小组轮读,理解诗句。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一小句,边读边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小组成员认真倾听,补充、纠正。
三、引入资料,感悟诗情1.借助注释,理解“思项羽”。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
【部编语文四上】21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3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篇)21、《三首古诗》教学反思《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涵和意蕴,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的教学。
3. 教学重点掌握三首诗的基本内涵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和感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文化内涵,谈谈诗歌中的感慨和感情。
5.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研读法、朗读比赛法、小组讨论法。
6. 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情境呈现(5分钟)老师将屏幕投影到黑板上,用图片简单描述三首古诗中有关情境。
(图片应该是与课文相关,例如《静夜思》可以用月亮图片来呈现。
)2.比较研读1(10分钟)老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并带领学生朗读。
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分别学习一首诗,有几个步骤:第一步:学生朗读自己研读的古诗;第二步:学生脱口而出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第三步:学生和小组成员进行互动,总结出自己对古诗的共同理解。
3.比较研读2(10分钟)此时,三个小组要来到一起,互相交流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并对古诗的内涵和意境进行比较研读。
4.朗读比赛1(10分钟)老师邀请各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针对所学习的古诗进行朗读比赛。
得分较高的学生将有机会在总结汇报中朗诵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5.情境还原(10分钟)老师根据图片和描述将情境还原,学生听一听老师的解说,用自己的词语,描述古诗中的喜怒哀乐。
6.情感表达(5分钟)此部分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老师之前介绍的内容,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或者亮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这一部分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7.总结汇报(10分钟)老师就此给出整堂课的总结并进行汇报。
此时,各位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朗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古诗。
二、教学反思这一节课教学方法较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地接触古诗,更好地了解文化内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2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历史,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能力。
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的理解诗意。
根据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
联系实际,用谈话谈到志向,引入新课。
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于写作的阅读,开宗明义。
“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23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欣赏作品,轻松导入本课,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学生的预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
课后设计小练笔,让学生用书面文字的形式深刻地体会梅兰芳的高贵品质和民族气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优质完整)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都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出塞》《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
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
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
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
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
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味。
2.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古代文化传承。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古诗三首》,本课时教学重点是《题西林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哪一首?”
学生回答后,教师自然过渡到本节主题,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2. 呈现新课(15分钟)
教师先示范诵读《题西林壁》,让学生在吸收诗歌意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音韵之美。
接着,教师结合诗歌形式、语言风格、词句等方面,向学生解释《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义,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朗读练习。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由组合,完成《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深入探讨和解读。
教师在旁边监督和引导,让学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并在交流讨论中得以思维碰撞、交流分享。
4. 总结(10分钟)
展开全班讨论,“你们对《西林壁》这首诗有什么感悟和领悟?”
学生们回答后,教师则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四、教学效果反思
在本堂课中,教师通过呈现新课、分组讨论、总结等环节,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关注度和兴趣,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同时,教师还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引
导学生自驱学习、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专注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4.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5.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2.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重点)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前面两首就是边塞诗。
一首是——《出塞》,还有一首是——《凉州词》。
2.简介《出塞》《凉州词》这两首诗题目的含义。
出示:塞,指边塞、关塞。
从广义上说,并不都在边疆,也泛指某些军事重地。
唐代诗人用《塞上》《塞下》《出塞》《入塞》等乐府旧题为诗者甚多,内容大多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战斗、生活。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凉州词(曲)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的,有描述奇丽的边地自然风光的,有展现凉州独特的异域文化的……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介两首诗的作者。
二、诵读古诗,把握节奏1.请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自由诵读这两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生自由练习诵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三首古诗》教学反思
《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
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都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
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如果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如此另类。
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
3.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感受到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加强了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不足之处
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
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一首边塞诗。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
李清照的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一、教学效果
古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所以学习时兴趣浓厚,收获较大,现总结如下:
1、聚焦第一首:《出塞》。
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
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生帮生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背诵古诗,并默写。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默写真
正积累语言材料,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再通过诵读环节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培养语感。
2、聚焦第二首:《凉州词》。
学习这首诗会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
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接着借助资源自读自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
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体会征战前战士们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实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最后也是通过背诵、默写、吟诵等方式评选出最佳吟诵者,在丰富积累、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3、聚焦第三首:《夏日绝句》。
这首诗放手自学,知道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词人,济南人。
感受到作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节和爱国情怀。
最后默写,刻在心里。
二、成功之处
学生能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情感得到了熏陶和感染,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不足之处
以本文本,拓展太少。
四、教改措施
如果有机会再上这堂课,我会增加拓展的环节,比如,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边塞诗或者是与作者相关的诗句?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将语文的学习领域拓宽,真正体现课本无非是个例的语文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