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输血前检查血清学九项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已经成为了治疗各种疾病和创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尽管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由于输血涉及到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接触,存在着潜在的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引起的感染风险,医生们在进行输血前往往会对受血者进行一系列的感染性指标的检测。

本文将重点介绍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其临床意义。

1. HIV感染标志物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

HIV感染的受血者在接受输血之前必须接受HI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

这项检测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的HIV抗体或者核酸进行。

如果受血者的检测结果为阳性,那么这个受血者是HIV感染者,他在接受输血时就可能会传染HIV给其他人。

临床意义:HIV是一种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一旦被感染,人体的免疫力将急剧下降,容易感染各种其他的疾病。

输血前的HIV感染标志物检测可以有效避免HIV通过输血传播。

2. 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会导致丙型肝炎。

输血前的HCV标志物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或者RNA进行。

临床意义: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肝炎,如果患者长期未得到治疗,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在输血前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可以避免通过输血传播丙型肝炎。

4. 梅毒抗体检测梅毒是一种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的疾病,由梅毒螺旋体引起。

输血前的梅毒抗体检测可以通过血清中的梅毒抗体检测进行。

临床意义:梅毒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如果长期不得到治疗,会导致多种器官的损害,甚至死亡。

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可以避免通过输血传播梅毒。

5. 梭菌毒素检测梭菌毒素是一种由厌氧梭菌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肠胃道感染,导致肠炎。

输血前的梭菌毒素检测通过采集粪便样本进行。

临床意义:如果接受输血的患者在体内携带有梭菌毒素,那么在输血后有可能会引起肠炎,严重时甚至有生命危险。

受血者输血前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的重要意义

受血者输血前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的重要意义

受血者输血前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的重要意义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在医疗实践中广泛应用。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病毒感染等。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受血者输血前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的重要意义。

首先,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可以筛查一些常见的传染病。

输血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乙型和丙型肝炎等。

这些疾病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在输血前检测这些传染病的血清学指标非常重要。

如果发现献血者有这些传染病的标志物,可以及时阻止输血,避免受血者感染。

其次,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可以预测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是受血者输血后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寒战、过敏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能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白细胞的活化或溶血反应等引起。

通过检测受血者的血清学指标,可以提前预知患者是否容易发生输血反应,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或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三,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还可以评估受血者的免疫状态。

输血会引入献血者的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与受血者的红细胞或其他细胞发生反应,导致输血不良反应。

通过检测血清学指标,可以判断受血者是否具有相应的抗体,从而评估受血者的免疫状态。

这有助于预测输血后的免疫反应,选择合适的输血产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可以筛查输血相关的重要指标,如血型。

血型配对是输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检测血清学指标,可以确定受血者的血型,确保输血过程中使用相应的血型产品。

这有助于避免输血反应和溶血事件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最后,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还可以评估受血者的肝功能。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肝功能异常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在输血前检测受血者的肝功能可以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或产生毒性作用。

这对于患有肝疾病或肝功能不全的受血者来说尤为重要。

总结起来,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在受血者输血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手段,可以迅速提供失血患者所需的血液成分,辅助其恢复体力和调节体重。

输血也存在潜在的风险,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可能感染病原体,导致出现输血相关感染。

为了减少输血相关感染的风险,临床上常规检测输血前的8项感染性指标。

本文将介绍这些指标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指标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体外测定白细胞总数的指标,是评价机体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

其检测方法主要有流式细胞仪、自动化血液细胞分析仪等。

在输血前检测白细胞计数,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从而判断输血是否安全。

2.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也是评价机体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

其检测方法与白细胞计数类似。

使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以评估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从而了解其免疫功能和感染风险。

二、炎症相关指标1.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急性炎症反应蛋白,其水平与机体的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CRP水平,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从而预测其感染风险。

2. 补体C3、C4补体C3和C4是血液中的两种主要补体蛋白,它们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通过测量血清中补体C3和C4水平,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预测患者的感染风险。

三、肝功能相关指标1. 血清谷草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ALT会释放入血液中。

通过检测血清中ALT水平,可以了解患者的肝功能是否正常,从而预测其感染风险。

2. 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白蛋白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其水平与机体的营养状况和肝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血清中白蛋白水平,可以了解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身健康状况,预测其感染风险。

四、肾功能相关指标1. 血清尿素氮(BUN)血清尿素氮是一种评价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其水平反映了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改变。

正确解读输血九项

正确解读输血九项

正确解读输血九项作者:赵晓明来源:《家庭医学》2020年第05期大家知道,输血前都要抽好几管血,做好多的检查,被称作输血九项,包括乙肝(HBV)两对半、丙肝(HCV)、艾滋(HIV)、梅毒、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事实上,输血九项不仅是输血前的检查,也已成为入院的常规检查,在介入手术、内镜操作、应用激素治疗前等,都需要检查输血九项。

包括两种抗原(HBsAg,HBeAg)、三种抗体(HBsAb、HBeAb、HBcAb)的检测,以阴性或阳性报告结果。

检测抗HCV抗体(即丙肝抗体),检测Anti-HCV IgG和IgM的混合抗体,特异性、敏感性较高。

阳性感染过HCV,但无法判断其是否具有传染性,HCV RNA是病毒复制的标志。

阴性由于抗体出现较晚(平均感染后70天左右),免疫缺陷者不出现抗体,阴性者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

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HIV-Ab)及抗原(HIV-Ag)。

HIV-Ab HIV感染后2~6周产生抗HIV特异性抗体,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但筛查试验阳性不能判断是否感染,必须经由有资质的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试验,阳性者才可判断为HIV感染。

HIV-Ag机体感染HIV后,P24抗原是较早能从血清中检出的病原学标志,其特异性很高,感染后2~3周即可检出,1~2月左右进入抗原高峰。

然后随着抗体的产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体的中和作用,P24抗原浓度下降至难以测出的水平。

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梅毒抗体检测是临床诊断梅毒感染的重要方法。

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后4~6周,血清中可产生抗类脂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和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通常检测特异性抗体。

TPPA即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使用手工凝集法检测,特异性较高,结果基本可以作为梅毒感染的金标准。

Tp-Ab也是檢测梅毒特异性抗体,是上机检测,敏感性较高,但假阳性率也较高。

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又称谷丙转氨酶。

是肝功能检测常规做的一个项目,急慢性肝炎时ALT均会增高。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减少感染风险。

在进行输血前,对献
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可以减少接收者暴露于潜在感染的风险,也可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下面将介绍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其临床意义。

1. 乙肝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
乙肝病毒是一种严重的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传播或母婴传播。

输血前对献血者进
行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和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

如果献血者出现阳性,说明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输血时需要
注意选择合适的血源,防止感染接收者。

3. 艾滋病毒(HIV)感染标志物检测:
艾滋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受损,造成人体易受感染。

检测献血者的艾滋病毒感染标
志物,包括HIV抗体和HIV核酸检测。

阳性结果表明献血者可能感染艾滋病毒,不宜作为
血液供体。

5. 疟原虫检测: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感染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献血前进行疟
原虫检测,可以排除可能感染疟疾的献血者,减少输血引起的感染风险。

7. 副丙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标志物检测:
副丙型肝炎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一种病毒,主要引起急性肝炎。

检测献血者的副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包括副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EV)和副丙型肝炎病毒核酸
检测。

阳性结果表明献血者可能感染副丙型肝炎病毒,不适宜作为血液供体。

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检测结果论文

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检测结果论文

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

分析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方法:对2656例输血前患者,按常规操作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5项、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

结果:2656例患者输血前血清检测结果显示,总异常率为29%。

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检查对减少和防止输血后患者出现血清传染性标志物阳性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重要作,可作为分析原因和处理医疗纠纷的依据。

【关键词】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检测输血在临床抢救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由输血后传染病引起的医患纠纷也逐年增加[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规定受血者输血前常规检测血清学九项指标。

笔者对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学九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在我院输血科接受配血试验并在临床进行输血者的输血前血清标本2656份,男1620例,女1036例,年龄2个月~89岁,平均(40.5±30.6)岁。

1.2检测项目及方法采集输血前患者的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做输血前项目检测。

alt 采用ifcc推荐方法(试剂由四川新成公司生产);乙肝5项采用elisa法(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抗-hcv(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梅毒采用turst法(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抗-hiv采用elisa法(试剂由北京金豪公司生产)。

所用试剂均经过卫生部生检所批批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结果2656例患者输血前血清检测结果显示,总异常率为29%(771/2 656)。

其中,alt升高(以>40u/l判为异常)258例(9.7%);hbsag 阳性206例(7.8%),hbsag和hbeag双阳性49例(1.8%),hbsag和hbeag及抗-hbc阳性25例(0.94%),hbeag和抗-hbc及抗-hbs阳性21例(0.79%),抗-hbc阳性29例(1.1%),抗-hbc和抗-hbe阳性18例(0.67%),抗-hcv阳性103例(3.9%);抗-hiv初筛试验阳性3例(0.11%),报疾病预防中心确证实验室确证阳性3例;梅毒阳性6例(0.22%);hbsag阳性和抗-hcv阳性2例(0.075%);hbsag阳性和alt升高35例(1.3%);抗-hcv阳性和alt升高16例(0.6%)。

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和目的

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和目的

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和目的输血前检查是确保血液安全的重要步骤,它涉及到一系列严格的测试和筛查,旨在预防潜在的输血反应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前检查的内容、目的以及其重要性。

一、输血前检查的内容输血前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 血型鉴定:确定受血者的血型,确保供血者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容,以避免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

2. 血红蛋白浓度测定:评估受血者的贫血状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

3. 血清学检测:检测受血者是否存在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如梅毒、肝炎、艾滋病等,以避免疾病通过输血传播。

4.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核酸,确定是否存在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

5. 交叉配血试验:确保供血者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液相容,预防因血型不匹配导致的输血反应。

二、输血前检查的目的输血前检查的目的是确保血液安全和患者的健康。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受血者的身体状况,评估其是否适合接受输血,并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

此外,输血前检查还可以发现潜在的传染病,避免疾病的传播,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三、输血前检查的重要性输血前检查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严格的输血前检查可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避免因输血而引发的疾病传播。

其次,通过输血前检查,医生可以了解受血者的身体状况,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输血前检查还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声誉和患者的信任度,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输血前检查是确保血液安全和患者健康的关键环节。

通过严格实施输血前检查,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引发的疾病传播和不良反应。

因此,医疗机构应重视输血前检查工作,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流程,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权益。

住院患者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住院患者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住院患者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感染状况,探讨在输血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本单位与兄弟单位2009年至今所有输血、手术及分娩的患者10 039例在输血治疗前进行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

结果:在10 039例标本中检测出阳性标本803例,检出率为7.99%。

结论: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检测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住院患者进行输血和治疗前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四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可以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有效避免因手术、输血及各种治疗方式引起的医疗纠纷。

标签: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检测;初筛阳性指标;输血输血是一项宝贵且高危产品的静脉输注,血液安全问题已经成为WHO的重点工作之一,输血工作风险高,其安全涉及医疗活动的各个层面,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逐年增多。

输血可能传播多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存在着窗口期等原因。

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患者后直到可以检测出相应的病毒标志物前的这段时期。

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已存在病毒血症,但病毒标志物检测阴性。

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病毒、梅毒、疟疾及细菌等,其中病毒是对输血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病原体。

目前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包括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西尼罗病毒等。

血源性疾病的输血传播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输血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些疾病引起的院内感染也时有报道,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何区分是输血或医源性引起感染还是在住院或治疗前已经感染,这就需要在患者入院治疗、手术及输血之前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及梅毒等项目的血液检测。

这对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避免引起医源性感染和医疗纠纷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单位与兄弟单位2009年至今所住院患者10 039例。

其中女7750例,年龄16~75岁,分娩患者6100例,手术患者且输血者1050例,手术没有输血患者650例。

受血者输血前九项传染指标检测结果及其意义

受血者输血前九项传染指标检测结果及其意义

受血者输血前九项传染指标检测结果及其意义作者:杨辉丽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4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99-02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抢救治疗手段,输血在使患者转为为安的同时也存在着输血相关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除了对献血员进行传染标志物的检测外。

我院对所有的输血者进行了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

既保证了输血的安全,对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预防对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笔者对我院1560例患者的输血前九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材料本院输血(或拟输血)的患者,共1560例,其中男性882例,女性678例,年龄2~85岁。

1.2检测方法患者输血前了解其输血史,并采静脉血检验九项输血相关传染指标,包括ALT、乙肝5项、抗HCV、抗HIV和TP试验。

ALT测定使用速率法,在日本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试剂四川新成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乙肝5项、抗-HCV、抗TP、抗-HIV检测采用ELISA法(北京万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抗HIV检测结果在我院是初筛,阳性标本送市疾控中心,由其送至实验室确诊。

2结果结果ALT>40u/L者291例,阳性率为18.6%;HBsAg阳性者175例,占11.2%;抗HCV阳性者18例,占1.2%;抗HIV阳性者2例,TP阳性者26例。

3讨论临床输血是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易导致血源性疾病传播,输血安全性倍受人们的关注。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规定的要求,受血者输血前应做HBsAg、抗HCV 抗体、抗HIV抗体、梅毒等九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通过检测我们发现了一些传染性强的乙肝病人,结合ALT指标应予以治疗。

ALT异常多与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骨骼疾病等,以及用药、创伤等原因有关。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治疗手段,它可以帮助严重贫血患者恢复正常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机体氧合功能。

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最为关键的风险之一就是输血相关的感染。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相关感染的发生,我们需要对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以及对其临床意义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指的是一系列可能影响输血安全的感染性指标,包括但不限于HBsAg、HCV-Ab、HIV-Ab、梅毒抗体、疟原虫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丙肝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输血受血者的感染状况,同时也是血液安全筛查的重要内容。

对于这些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其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输血相关传染病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可能会接触到供血者的血液,这就存在着输血相关感染的风险。

通过对受血者血液中的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可以有效地筛查出携带有相应感染病原体的受血者,避免将携带病原体的血液输入到受血者体内,从而预防输血相关的传染病。

2. 保障受血者健康安全输血是一项关键的治疗手段,对于一些严重贫血或失血过多的患者来说,输血可以挽救他们的生命。

一旦输血患者感染了病原体,其病情将会变得更加严重,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通过对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可以保障受血者的健康安全,最大程度地降低输血相关感染的风险。

3. 保护供血者对供血者进行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以排除携带感染病原体的供血者,保护供血者自身的健康。

这也有助于维护供血者的良好形象,提高人们对献血的信心和热情。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标准,保障受血者的健康安全。

医护人员也应加强对输血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对输血安全的重视程度,促进输血工作的健康发展。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以及对其临床意义的科学分析,对于输血安全和受血者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失血、贫血或净化血液。

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是传染病的传播。

在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通常包括以下8项指标:愈合医生、抗HIV抗体、梅毒螺旋体特异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C型肝炎病毒抗体、风疹病毒特异抗体和梅毒感染。

愈合医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细菌感染,可以通过输血传播。

输血前检测这一指标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避免细菌感染的传播。

抗HIV抗体检测可以用于检测是否存在艾滋病病毒感染。

如果输血前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患者存在HIV感染,这时候就不能进行输血,以防止病毒传播。

第五,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可以用于检测是否存在B型肝炎感染。

B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患者存在B型肝炎感染,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传染病,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传染风险会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严格执行。

患者输血前检查血清学九项的必要性

患者输血前检查血清学九项的必要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02-24.
[3]唐海洲,主编.医疗告知与医患纠纷防范实用指南[M].第一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7:159.
[4]临床输血规范流程协作组.经输血传染病毒血清学4项标志物检测流程.中国输血杂志.2012.25[9]:821-823.
鉴于我国目前疾病的流行形势,全体医护人员要提高对安全输血的认识程度,规范个人操作,加强个人防范,将职业暴露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时将输血前患者的血清学九项检测真正落到实处,既有益于医患双方,也为将来可能处理医疗纠纷提供强有力的资料和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06-01.
患者输血前检查血清学九项的必要性
输血包括输注全血、成分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危急重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但临床输血除输注自体血外,其它任何形式的异体输血均存在发生经血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虽然目前临床所用血液均是各级血站按照国家无偿献血制度通过正规渠道采集,血站严格进行病毒标志物检测,并达到相应的血液质量要求,但鉴于目前病毒感染机体存在检测试剂灵敏度检测不到的“窗口期”等问题,输血仍有可能发生不能预测或不能防止的输血反应或经血传播疾病,因此在决定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清学九项的检测,并向患者或其亲属解释、说明该患者输血前九项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随着因输血引起患者感染病毒报道的日益增多,卫生部主管部门特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规定受血者输血全项检测项目由先前的五项变成目前的九项。除正常的丙肝、艾滋病、梅毒病毒继续检测外,新增的乙肝五项以前只检测HBsAg,而我国为乙肝感染高发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全国人口的10%,通过检测其余四项可有效了解患者目前的乙肝感染水平,及时发现潜伏期的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受检测丙肝抗体试剂的影响,近年来输血后感染丙肝的患者不断增多,如若患者抵抗力相对较弱,而输入血液中的丙肝病毒处于“窗口期”而复制活跃则极易造成患者死亡的严重后果。艾滋病病毒虽然目前早已引起全世界的恐慌,但随着国人性观念日益开放,吸毒、卖淫现象屡禁不止,艾滋病流行形式非常严峻,近来还有升高的迹象,从无偿献血人员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的比例逐年增高,严重影响着血液质量的安全。梅毒螺旋体病毒的感染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防范任务同样艰巨。因此,输血前血清学九项的每一个指标的检测都对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分析

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分析

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分析
输血是通过使用外部血液或血液制品来恢复患者体内营养素的一种治疗方式,在治疗和保存患者的生命的同时也会引入病原体,因此进行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查可以帮助筛查患者存在的病原体及其症状,从而对于准确诊断病原体及其症状有重要作用。

其次,通过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患者存在的病原体及其相关症状,从而让医护人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患者接受血液制品和产生感染等风险。

此外,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查还可以帮助确定患者对输血后感染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更准确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这意味着,临床医务人员可以按照患者的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更准确的输血预防性措施,从而减少患者接受血液制品或其他治疗时感染的可能性。

另外,通过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查,还可以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提供最大限度地效果和有效的治疗,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其他不良后果。

输血前免疫血清学检查的重要性

输血前免疫血清学检查的重要性

输血前免疫血清学检查的重要性发表时间:2015-08-19T10:15:57.943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孙晓晔孙国常崔宝利张芸[导读] 顺义区医院输血科输血是一项治疗手段,当病人大出血时输血又是重要的抢救手段。

孙晓晔孙国常崔宝利张芸(顺义区医院输血科北京顺义101300)【中图分类号】R1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187-02【关键词】:输血免疫输血是一项治疗手段,当病人大出血时输血又是重要的抢救手段。

因此输血技术越来越被临床认可,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加强责任心,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患者输入不相容的血液成分可导致严重的后果:1:急性溶血反应:多因ABO血型不相容输血引起,人为差错是主要原因。

2:迟发型溶血反应:多由ABO以外血型不相容输血所致,输血前检验不规范是其主要原因。

输血前免疫学检查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和鉴定,交叉配血试验。

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血型鉴定包括正定型,反定型,二者起到相互验证和质控的作用。

反定型要用试管法,不用玻片法。

我国依规定常规血型鉴定应包括RHD血型鉴定。

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做阴性/阳性对照,以检验试剂活性。

在观察血型定型结果时,既要观察有无凝集,又要观察凝集强度,这有助于A,B亚型。

类B等的发现。

正反定型不一致时,一定要做进一步鉴定。

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是在配血前有足够的时间来选择缺乏相应抗原的相配合的血液检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避免盲配。

交叉配血试验是防止输血前检验程序中发生差错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把与患者相合的血液输给患者,才能起到治疗目的。

输血前免疫学实验,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高度责任心的工作。

要熟练和灵活应用血型血清学试验原理和技术,对所得实验结果能给予全面的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推导,时刻想着患者的安危。

这样才能使输血前免疫学检查,成为患者安全输血的保障。

输血前检测受血者9项血清指标的意义

输血前检测受血者9项血清指标的意义

输血前检测受血者9项血清指标的意义冯国基;郑长青;杨林;刘鹏;姜美娟;王竹涛;于剑【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06(23)2【摘要】目的明确血源性疾病的病因、疾病传播的责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本院6000例受血者进行输血前ALT、抗-HCV、抗-HIV、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TP 9项血清学指标的检测与分析.结果在所检测样本中:①HBsAg、ALT阳性为536例和496例,阳性率分别为8.93%和8.27%;②抗-HCV阳性为44例,阳性率为0.73%;③抗-HIV阳性1例,阳性率为0.02%;④TP抗体阳性48例,阳性率为0.80%;⑤HBsAb阳性率为18.33%;HBcAb 阳性率为14.33%;HBeAg阳性率为8.53%;HBeAb阳性率为2.27%;HBeAb+HBsAb阳性64例(1.07%);HBsAg+HbsAb阳性20例(0.33%);HbsAb+HbcAb阳性116例(1.93%).结论输血前的受血者血清学检测,对于控制医院内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及其隐患的发生,明确医患责任是很有必要的.【总页数】2页(P158-159)【作者】冯国基;郑长青;杨林;刘鹏;姜美娟;王竹涛;于剑【作者单位】401医院,山东,青岛,266071;401医院,山东,青岛,266071;401医院,山东,青岛,266071;401医院,山东,青岛,266071;401医院,山东,青岛,266071;401医院,山东,青岛,266071;401医院,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1;R446【相关文献】1.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J], 瞿春波2.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分析 [J], 杨波;陈苹;董文海3.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 [J], 王从刚;陈靖;胡义忠;吴芬4.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分析 [J], 陆礼全;林锐;缪连校;梁伟琼5.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 [J], 郭乐峰;杨治理;赫天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3输血前相关检测规定

183输血前相关检测规定

输血前相关检测规定
依据卫生部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凡申请输血患者,输血前必须进行输血相关指标以及经血液传播疾病检查,为保证临床患者输血安全特制定以下制度:
1、凡申请输血患者,必须做经血传播疾病输血前九项的检查,内容包括:乙肝五项、艾滋病、梅毒、丙肝、转氨酶。

2、凡输血患者必须做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的检查。

3、凡遇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做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输血前检查血清学九项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13-10-23T15:23:49.3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杨莉莉王兴张立福[导读] 输血包括输注全血、成分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危急重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

杨莉莉王兴张立福(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血液科山东泰安 271000)
【关键词】输血输血不良反应血清学检测职业暴露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208-02 输血包括输注全血、成分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危急重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

但临床输血除输注自体血外,其它任何形式的异体输血均存在发生经血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虽然目前临床所用血液均是各级血站按照国家无偿献血制度通过正规渠道采集,血站严格进行病毒标志物检测,并达到相应的血液质量要求,但鉴于目前病毒感染机体存在检测试剂灵敏度检测不到的“窗口期”等问题,输血仍有可能发生不能预测或不能防止的输血反应或经血传播疾病,因此在决定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清学九项的检测,并向患者或其亲属解释、说明该患者输血前九项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中明确要求采供血机构对血液采集完毕后至以各种形式发放至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输注前,必须对所采集血液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梅毒螺旋体病毒等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最大程度的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但任何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试剂都有一定的检测极限,再严格的试剂筛查面对病毒的潜伏期都有漏检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在患者输血前进行血清学九项的检测,既可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个大致了解,同时为临床医师进行必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又可从医患双方的利益出发,能有效避免经输血感染不可预测病毒的医疗纠纷。

随着因输血引起患者感染病毒报道的日益增多,卫生部主管部门特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规定受血者输血全项检测项目由先前的五项变成目前的九项。

除正常的丙肝、艾滋病、梅毒病毒继续检测外,新增的乙肝五项以前只检测HBsAg,而我国为乙肝感染高发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全国人口的10%,通过检测其余四项可有效了解患者目前的乙肝感染水平,及时发现潜伏期的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

受检测丙肝抗体试剂的影响,近年来输血后感染丙肝的患者不断增多,如若患者抵抗力相对较弱,而输入血液中的丙肝病毒处于“窗口期”而复制活跃则极易造成患者死亡的严重后果。

艾滋病病毒虽然目前早已引起全世界的恐慌,但随着国人性观念日益开放,吸毒、卖淫现象屡禁不止,艾滋病流行形式非常严峻,近来还有升高的迹象,从无偿献血人员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的比例逐年增高,严重影响着血液质量的安全。

梅毒螺旋体病毒的感染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防范任务同样艰巨。

因此,输血前血清学九项的每一个指标的检测都对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输血前检查血清学九项可以很大程度的帮助医护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均需要接触大量的医疗器械,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在手术、注射、穿刺、缝合及术后清理手术器材时,均有可能被器械划伤或刺伤,导致患者血液直接接触医护人员血液,发生严重的职业暴露事故。

每年全国医院发生此类事故的报道很多,据统计医院每年发生器械划伤的病案有11%-24%,工龄长的临床护士几乎无一幸免,因此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血清学九项的检测对保护医护人员是极其重要的。

医护人员一方面应加强自身业务熟练程度,尽可能避免刺伤、划伤等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注意加强自身防范能力,术前即对高危人群产生特别的防范措施,在医疗规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从根本上杜绝职业暴露事件发生。

消毒不彻底的手术器械是病毒感染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术后应对血清学病毒感染阳性的手术器材高度重视消毒灭菌,防止手术器材的二次感染,对已被污染的一次性耗材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处理。

同时对阳性病人也应该加强病房管理,避免医院内部的交叉感染发生。

鉴于我国目前疾病的流行形势,全体医护人员要提高对安全输血的认识程度,规范个人操作,加强个人防范,将职业暴露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同时将输血前患者的血清学九项检测真正落到实处,既有益于医患双方,也为将来可能处理医疗纠纷提供强有力的资料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06-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02-24.
[3] 唐海洲,主编.医疗告知与医患纠纷防范实用指南[M].第一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7:159.
[4] 临床输血规范流程协作组.经输血传染病毒血清学4项标志物检测流程.中国输血杂志.2012.25[9]:821-8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