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增强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态度,认识到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
3.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d)结合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c)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了解他们对解放战争胜利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段历史。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解放战争是什么吗?这场战争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3.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介绍解放战争的时间背景、国共两党的战略方针。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国共两党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具体战役的深入分析、战略布局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原因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片面理解等现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5.观看一部与解放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800字。观看纪录片或电影,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思考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民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指出中国在抗日中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作出的巨大贡献,为中国在二战后期赢得了四大国的地位,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面临民族复兴的极好机遇。
然而接踵而来的内战又使中国与这次绝好的机遇失之交臂。
下面我们来学习解放战争这一课。
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请学生看书找出国民党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目的,老师归纳。
(1)目的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结果:签订《双十协定》(3)协定内容:提问:在重庆谈判中有哪些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学生回答: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定。
所以后来又召开政协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老师提问: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那么国民党首先进攻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战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解放战争。
4.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大战役及其意义。
2.结合教材内容,对《双十协定》、《五四指示》等重要历史文件进行解读。
1.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和困惑,通过典型案例、实证数据等手段,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3.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理性的观点。
4.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观看一部关于解放战争的纪录片或电影,如《大决战》、《解放》等,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观点鲜明,感悟深刻,字数在800字左右。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质量,按时提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
4.通过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质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细节、深入分析和辩证思考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学策略
2.设计相关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问同学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了解?解放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果。
3.解放战争的意义:阐述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讲述彭德怀、林彪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普通战士的奉献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解放战争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场战役或人物。
3.持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出与当下时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使他们对解放战争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这种结合时事热点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019-2020年高中历史《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及影视和其他媒介的了解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会比较熟悉,但往往零碎而不系统,且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上。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阶段的斗争及结果,因而带有综括性,教学中要适当注意。
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从而理解当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
通过战决战的学习,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2、能力目标分析重庆谈判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和平民主道路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对立双方的目的、力量对比等因素分析历史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
总结中国共产党斗争的重大活动,弄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线索。
朗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体会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3、知识目标蒋介石企图建立对全国的独裁统治;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南京、追歼残敌。
4、教学重点难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
二、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重庆谈判”和“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三、设计思路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想、讨论等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以两张图片来导入新课。
提问 1、这分别是哪两位英雄人物?2、可以简单介绍他们的事迹吗?3、这两个事迹都发生在中国哪一段革命战争时期?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一堂课的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导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课前自主学习一、内战的爆发1、政治斗争(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派等赴重庆,经过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l0日签署了会谈纪要,即。
(2)重庆政协:年初,在重庆召开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2、内战爆发(1)标志: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内战爆发。
(2)人民军队采取方式,8个月里歼敌70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重点进攻山东和,几个月后,又被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1、战略反攻(1)主要任务是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大量歼敌。
(2)1947年月,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解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经过一年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年9月,首先攻占锦州,切断了东北敌军的退路。
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占,东北全境解放。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以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
经过三个月作战,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辽沈战役之后,东北解放军迅速入关,与一起发动平津战役。
在攻克张家口和天津后,由于中共的努力争取,北平守军在总司令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1)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声明,对此,毛泽东号召中国人民。
(2)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国共两党于1949年4月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
但国民政府最后拒绝签字,谈判破裂。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①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②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内战爆发(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①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学思之窗] (见教材P79)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提示: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
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所防备。
(3)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知识点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a.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b.开展“讲述解放战争故事”的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整理、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家庭作业:
a.请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家族史,了解家族长辈在战争中的经历和贡献,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战争胜负关键因素的认识。
2.学生在合作学习、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分析。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总结解放军取胜的关键因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历史题目,检验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
2.教学方法: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3.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作答,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b.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5.课后反馈:
a.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b.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解放战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重庆谈判:(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第17课解放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程。这一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多变,战略策略层出不穷,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深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爆发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斗争、战略决战、和平谈判及其破裂、解放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史论结合,以丰富的史料支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教师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小组合作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历史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重庆谈判:(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8: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内战的爆发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1945年8月――1946年夏(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合作探究】1: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 )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优质课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情分析高一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方法,引导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生的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延伸拓展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生的疑惑,使教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思考: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国际形势怎样?国共两党分别采取了什么策略?为什么?结果如何?2.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初(2)地点:重庆(3)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内战的爆发(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秋)1.经济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军事行动: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意义: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三)三大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战果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5万,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地区、中原地区。
歼敌52万,华北全境解放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四)胜利阶段(49年1月-49年10月)1.北平和平谈判思考: 1945年4月,国共两党为什么要举行北平和平谈判?结果怎样?2.渡江战役(1)时间:1949年4月21日——4月23日(2)东、西起点:东起江苏的江阴,西到江西的湖口。
(3)结果:解放军占领南京。
(4)影响:①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②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二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二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土地改革;北平和谈;掌握解放战争的过程,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典型的历史材料、图片和地图,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做一定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划分阶段;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3)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教学建议本课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球民主的潮流”的最后一课,也是近代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最重要的一步,学生们已经学完了之前的整整七课书,对于近代中国是如何落后,又如何开始走向近代化、民主化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同时,学生通过影视资料等途径对本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本课史实内容多,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对解放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知识跨度大,理论性强,学生不易掌握。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显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这是1955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蒋介石,名字前面没有任何头衔。
背景是一个国民党的士兵孤单的守望着大海,对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
蒋的脸上是无奈,还是失望?也许心里还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输给了共产党、输给了毛泽东?为什么呢?同学想知道答案吗?也许通过今天“解放战争”的学习,可以揭示这个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过程与方法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
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掌握,故又是一难点。
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出示材料,问题导入:电影镜头:蒋介石刚逃到台湾后,非常困难。
孙子有一天晚上饿了,翻出饼干就吃,她妈妈夺过去不让吃,孩子哭了,蒋介石问咋回事?说,孩子你吃吧,爷爷让你吃,孙子就说,还是爷爷好。
蒋説爷爷不好,好咋会把你们带到这个鬼地方!老蒋经常站在高山上,遥望大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输给了共产党、毛泽东?抗战后,那可是威风八面,国内外威信极高。
同学想知道答案吗?导入解放战争的学习。
2.内战的爆发运用课本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
②引导学生阅读后,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及矛盾变化、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投影列表)认识到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及各种力量斗争。
②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行动的看法,认识国共两党谈判的原因,进而认识共产党的和平诚意及毛泽东为民族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协定内容和谈判结果,认识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赢得了人民信任,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③政协会议联系引言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双十协定>>内容、评价简单介绍。
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借助内战爆发形势图,以及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形势,分析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掌握国民党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的变化。
3.战略反攻和决战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47.6结合教材“资料回放”中的材料,明确我军第二年作战任务展示敌人重点进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解放军战略反攻方向②三大战役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制表归纳三大战役概况。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迅速胜利的原因,理解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组织学生探究北平和平解放对当时和今天北京发展的意义。
(探究活动)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①北平和谈对比北平和谈和重庆谈判背景的不同,说出北平谈判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必然性。
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播放影视资料《渡江战役》,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了解战役的经过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重要意义。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指导学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理解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对比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斗争的结果,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5、课堂小结:指导学生动手制表总结本单元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史实6、知能训练,运用迁移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全套课程教案岳麓版必修3重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出现背景及影响。
难点:通过分析作品特点体味时代背景导课: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巨大变化。
不同的人们怀着惊奇、喜悦、迷茫或者痛苦的眼光,观察着这个变动中的世界。
那些目光敏锐、思想活跃的文学家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他们对社会变动的深刻思考。
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初)(一)、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英国雪莱《西风颂》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课本重点给我们介绍了两个浪漫诗人?拜伦和雪莱有表情的朗读拜伦与雪莱作品节选谈谈两位诗人创作风格有何不同?从材料那里可以反映出来?材料一《唐璜》节选: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材料二《西风颂》节选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答:拜伦:通过塑造孤傲、倔强、狂热、浪漫的叛逆式英雄形象,来抨击丑恶现实,以此展现作者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体现出追求自由、幸福、民主。
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蕴含着批判封建专制。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
丰富的想象力。
)雪莱: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展现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恩格斯赞美雪莱是“天才的预言家”。
这句充满憧憬的话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勇敢走出人生的低谷。
)从两个诗人的特点及课本知识我们来归纳一下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特点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二)文学特点⑴在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体现着理想主义的追寻。
⑵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
(三)影响(1)积极:对下层劳动群众寄予同情、极富感召力、给人鼓舞。
(2)局限:用人道主义的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
(四)背景:结合材料三、必修一和课本知识思考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法国大革命“自由女神引领人们战斗”图片“同启蒙学者的华美预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分析材料:法国大革命中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革命不断被人民群众推向高潮。
但革命后法国社会并没有稳定下来,波旁王朝复辟,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使人们生活并没有好转。
启蒙理想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也没有很好的体现,新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革命大众任然处在社会的底层,被压迫、被奴役,现状使人们对现实不满。
但对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又保抱有幻想。
所以,充满幻想与憧憬的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背景简单归纳为:1、处于革命与改革的年代(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改革)2、人们对启蒙理想所宣传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感到失望。
3、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
过渡:紧随浪漫主义之后的是现实主义文学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结合课本及必修一、必修二分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生回答,师补充,分析:产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经由改革与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也日益暴露。
社会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资本主义所追求的金钱至上弥漫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的不满加剧。
认识到幻想与憧憬解决不了生活的困境,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
背景简单归纳为:1、产生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富分化、金钱至上(2)人们不满加剧,促使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审视与批判。
2、代表人物及作品:法国司汤达《红与黑》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英国狄更斯《双城记》俄罗斯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课本重点介绍了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俄罗斯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一个是对法国19世纪前期整个社会生活的真实描述,一个是对俄国人民反抗法国侵略战争现实的描述。
(克里木战争又叫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土耳其、法国、英等国向俄国宣战,争夺巴尔干的控制权,以俄国失败而告终。
之后俄国看到自己沙皇专制的腐败,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就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3、特点:生读材料四,并找同学扮演葛朗台临死前动作,感受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如何刻画人物特点的?(指导学生扮演人物时,主义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要符合人物形象)(1)对于金钱,葛朗台的反应是“像人一样是活的,会动的”,“会来、会去、会流汗,会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