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时间

合集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长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期以来, 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经 济发展很不平衡, 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 发展很快, 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 后,突出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个方面: 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②城乡教育差距 ③城乡医疗差距 ④就业差距 ⑤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公共投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 的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统筹 城乡发展, 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 其目的是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措,其目的是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面临两大难题: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 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本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也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农业生产持 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 全局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农村建设:回顾十一五, 新农村建设 回顾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视频) 展望十二五视频)
新 农 合 宣 传 栏
城乡医疗差距。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 城乡医疗差距。目前, 率基本达到90 左右, 90% 率基本达到90%左右,新农合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提高到200 200元 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高到200元。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农 民在医保待遇方面与城镇职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 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提高。 距,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 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早在上世纪50 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

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都成了现实。

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

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上世纪80 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 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新农村建设的时间

新农村建设的时间

新农村建设的时间如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时间也就应运而生。

一、背景如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留守在农村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少。

这样一来,农村的发展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提升农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新农村建设开始于2003年,这一年,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正式启动。

从那时起,各地纷纷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相继实施,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

随后的几年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逐渐加大,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规划了各自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措施。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新农村建设并不只是简单的硬件设施建设,更包括了文化、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政府的引导下,各地积极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在农村建立了书屋、文化广场、卫生站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时间并没有确定的终点,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农村建设将不断地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为广大农民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呼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让农村地区享有城市同等的发展机会,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三、结语新农村建设的时间是一个漫长而值得期待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农村的一场改造,更是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一次探索。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全面发展。

愿新农村建设的时间越来越美好!。

农村基层工作理论及实务

农村基层工作理论及实务

农村基层工作理论及实务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报告中就提出:“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目标概括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一、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

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三、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四、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阶段演变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阶段演变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阶段演变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已经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演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新农村建设的初期,主要的工作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这包括修建和改造农村公路、供水管网、电力设施以及通信网络等。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的交通、水源和能源等条件,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2.农业发展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之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了农业发展。

通过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并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3.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阶段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农村地区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损失等问题。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通过推行农村生态工程,改良农田土壤、保护水源和植树造林等措施,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品质。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农田的可持续利用,也可以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旅游和乡村休闲的发展。

4.产业多元化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始强调农村产业多元化的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的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加值的提高。

此外,也鼓励农民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5.乡村治理和社区建设阶段新农村建设不只是简单的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还包括改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在这一阶段,重点是加强乡村治理和社区建设。

通过推行村民自治、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使农村社区成为一个相互支持、和谐发展的社会单位。

6.移民搬迁和农村改革阶段在一些山区和贫困地区,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开始实施移民搬迁项目。

通过将贫困地区的农民安置到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新农村建设路线图与时间节点

新农村建设路线图与时间节点

新农村建设路线图与时间节点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路径。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节点,以指引农村发展的方向并加速进程。

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必须通过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应该在必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发展乡村产业乡村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容。

需要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特色产业培育和乡村企业发展等方面设立时间节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农村交通、水、电、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通过农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等措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

四、加强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完善农村教育设施、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等措施来加强农村教育。

应设立时间节点,确保在一定期限内实现普及优质教育的目标。

五、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农村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和农村卫生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快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

需要设定时间节点,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可持续推进。

六、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农民职业培训是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需要设立时间节点,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农民技能水平,促进农村劳动者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升级。

七、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于增进农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需要在农村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方面设立时间节点,推动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便捷化。

八、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是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治理组织、推进农村权力运行制约和农村决策程序公开透明等措施,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政策什么时候开始

新农村建设政策什么时候开始

新农村建设政策什么时候开始新农村建设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旨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

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农村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中,新农村建设政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也被称为“农村改革的第一个纲领”。

该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包括扩大乡村企业经营范围、实行土地承包制度、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为后来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政府逐渐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并制定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目标。

这标志着新农村建设政策正式拉开了序幕。

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政府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了对农民的政策扶持,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除了政府的支持外,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也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一大批乡村企业崭露头角,不少农民转变观念,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旅游等产业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村通了水泥路、家家装了自来水,农村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政策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为适应农村发展需求、推动农村经济转型而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

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不仅为农村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也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最新新农村建设提出始末

最新新农村建设提出始末

新农村建设提出始末" 我国的农村政策,从根本上说主要产生于本国农村实践。

特别是那些具有战略转变意义的大政方针,更是如此。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出台之前,很多地方的基层已经有了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相结合的多种创造。

作为研究农村发展的人员,我们的基本观点,一是强调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二是主张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只有与我国农村实际相结合才能实事求是地做“真学问”。

尽管社会上和理论界一些人对我们这些年的做法和观点还有些不同意见,但我都着意坚持这些看法。

因为,基层的实践经验和抽象的理论探讨,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总结以往各地农村试验的基本经验,归结到一点是什么呢?就是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我们需要从乡村基层开始,搭建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怎样提出的在2005年金秋时节党中央突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时候,各地有些部门的领导干部似乎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也有很多地方基层的同志已经较早地考虑到这方面的工作,并且有了相关的政策安排,有的甚至已经取得了成绩。

此前的3年时间里,我们在各地相继开展试验,陆续总结出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因此,可以说:新村运动(国外)+新乡村建设试验(国内)+N个缓解三农矛盾的基层经验(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主张“君子和而不同”。

理论家对新农村运动的概念解读,和在新乡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中结合本土历史凝练的概念有所不同;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也没有正式结合,但在讨论中我们愿意主动呼应理论家这种有积极意义的努力。

我曾经在林毅夫教授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表示过,他关于新农村运动必要性的论述,对我开展的基层试验工作有重要参考作用;并且不止一次地对媒体说明,他的提法在理论界是最早的。

2003年党中央连续提出“三农问题乃重中之重”的口号以后,我和香港CSD(中国社会服务及发展研究中心)的刘健芝、英国AA(援助行动国际组织)的张兰英等小型NGO的负责人联合,先后指导和资助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下农村基层开展制度建设试验,并在翟城村开办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毛中特社会实践报告

毛中特社会实践报告

毛中特社会实践报告篇一:毛中特社会实践报告不止2000字,抄写时作适当的删减摘要:2006年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

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正文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尤其是《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

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确实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减负开源,让农民增收之后,我国也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现在,大家开口谈论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是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何处?该如何做“新”?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暑假期间,我回到老家对我们周边地区的进行了认真观察和走访,调查了西山、丹霞、渔湾、国营林场等乡镇中的等村庄。

我家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全村共一千多口人,近年来家乡建设发展变化很大。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可否认,不容乐观的现象仍然存在: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

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来实施,在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演变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演变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演变一、初期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初期。

这一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积弱,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开始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二、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动力。

在改革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开始走出传统的封闭状态,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保障农民权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保障农民的权益。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利益应该得到保护。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机会,消除不公平现象。

同时,农民也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

四、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改善。

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更要注重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环境。

五、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乡村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光、休闲和体验农村生活。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为农民增加收入,并提高农村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

六、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威胁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七、教育与文化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偏低。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同时,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村文化,为农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八、农村卫生保健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村卫生保健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一、农民改革解放前的农村现状农民改革解放前,中国农村面临着严重的落后和贫困。

农村基础设施缺乏,交通不便,水利设施有限。

农民生产方式落后,土地被世袭劫持,农民生活贫困困顿。

农村教育匮乏,文化水平低下。

农村卫生条件恶劣,疾病缠身。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工作之一。

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农村发展政策,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等,为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田灌溉和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

同时,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农村经济逐渐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重要任务。

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许多农村地区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发展农村旅游、农村休闲等新兴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的新理念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新农村建设注重保护农村传统文化,注重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新农村建设还强调充分发挥农村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环。

政府推出了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农业经营者,引导农村发展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使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六、乡村旅游的兴起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农村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努力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七、农村教育的提升新农村建设注重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

同时,政府还推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计划,解决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八、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三历史关于三农问题的热点专题

高三历史关于三农问题的热点专题

产力水平,农业生产长期
停滞落后,阻碍经济发展
四、规律性知识拓展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⑴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 技术进步、耕作面积扩大、农业生产 工具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业人 口迁移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的繁荣, 也带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 古代城市经济发展,为中国近代城市 发展奠定了基础。
⑶前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 策,一度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缩 短与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差距。但 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却 出现了对农民剥夺过多的问题,导 致损害农民利益和挫伤农民的积极 性,且长期得不到纠正,使苏联农 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例题1:简述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 状况及其作用。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 对所有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造?有何影响? 答: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 1949-1952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 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 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 1956-1978年: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 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两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 我国封建社会有了一整套的赋税制度和行政 管理制度。
②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 田亩为主转变,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逐渐减 少直至废除;两税法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 纳地税。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 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影 响
为大规模集体经济(集体农庄) (影响分两方面P13小字)
措施 1)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变封
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苏 联
2)从产品 分配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社会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社会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社会背景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位列中央对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十大方略之首,体现了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

那么,现在为什么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与三种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一是时代背景,二是中国现实背景,三是知识背景。

一、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是顺应时代背景需要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也是顺应时代背景需要的结果。

或者说,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潮流。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不断延续和深入的大背景之中。

现代化让我们生活在一种混合状态中:既不能跟着大众文化的趋势走,又对我们的私人生活十分依恋。

现代化既是一种持续过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因此,农村发展是这一过程和趋势的必然要求,传统专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实质就是向现代化的转变。

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与时具进,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市场化是自由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作用不断确立和巩固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视为市场化过程的重要步骤,也可以看做是市场化过程的结果。

但是,市场体制对于现代经济活动来说,是一项不断推广、影响越来越大的经济制度。

所以,市场化无论是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之中。

与现代化、市场化一起,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伴随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扩展,经济、社会与文化联系已经越来越多地扩展到全球领域。

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但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与新农村建设运动的比较0803404004 曹宇一、乡村建设运动概述(一)、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兴起背景既有其所针对的社会问题,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同时,它的发生又与知识界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和认识有密切的关联。

主要缘由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直接动因)是旧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以土地为生,但北伐战争胜利后,军阀混战,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掠夺有增无减,广大农村不断成为内战的战场和土匪侵扰的对象;又缝特大水难灾害,农村问题更为严重。

20 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不能温饱,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身体病弱,文化落后。

外部因素是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深度波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国,由于我国的进出口结构以出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进口工业成品为特点,本来就不堪一击的小农面临深渊。

帝国主义将经济危机转嫁到中国,倾销其洋货,争夺中国的城乡市场。

(二)、“复兴乡村”的不同主张持改良主义的知识精英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从建设乡村入手。

由乡村的建设已实现“民族再造”和“民族自救”;二是由发展都市来救济农村之路。

代表:社会学家吴景超;三是“接受全盘西化”。

走资本主义道路,代表:社会学家陈序经。

其中,我们想要讨论的是“乡村建设运动”。

主张从建设乡村入手的乡村建设派又分多种意见和实施方式:一是从教育农民入手。

平民教育派。

代表:晏阳初,河北定县实验。

以“除文盲,做新民”为目标,最终达到“农村建设”、“民族自救”。

另外陶行知。

二是从改良农业技术、提高农家收入入手。

经济建设派。

代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于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的主张与做法。

三是从组织乡村自治入手。

代表:乡建派,梁漱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

主张“乡治”。

村治派,王鸿一。

中华包派,米迪刚。

职业教育派,黄炎培。

教育改革派,陶行知。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安排经济发展基础建设保障体制治理机制精神生活城乡发展与加强合作第一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2006年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仪式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一)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近几年来,我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调整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逐步地推动由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这样一个转变,而不是靠在农业内部来解决问题。

近年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

200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达451亿元。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2004年又增加251.4亿元。

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途径之一。

(二)城乡差距扩大威胁可持续发展城乡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1.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经济 2007.1新农村建设的时间*叶敬忠那鲲鹏内容提要:目前关于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研究,多是从学者的视角出发,缺乏农民视角的探讨。

本文以社区为基础,对农民期望的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时间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八成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以在20年以内完成。

这也要求各地政府在以当地实际情况,加大力度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也要加强在政策上的宣传,不要给农民造成误解,让农民失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农民视角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后,新农村建设不但是各级政府组织筹划工作的重点,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文章层出不穷,内容非常丰富。

而对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探讨却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新农村建设没有明确的完成标准,故完成时间很难推测。

但是,也有学者根据中国国情以及国外农村建设情况,提出了对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预计,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林毅夫(2006)提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应当在2020年完成,他认为,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着手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就应该与小康社会建设的完成同步,也就是2020年。

华生(2006)认为: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时,整个国家已经现代化,农村和城市在收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方面的差距已经消失,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下降到5%~10%左右。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现在起仍然需要40~60年的时间。

第三种观点则以陈凤英(2006)为代表,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百年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切不可盲目乐观。

由此可见,目前关于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研究,均是从学者的视角出发,根据他们对新农村建设完成标准的不同理解而提出完成时间,缺乏从农民的视角探讨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研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他们预计新农村建设要多长时间完成?这样的预计时间有什么依据?又受哪些因素影响?2006年2月~8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组成了“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在江苏、湖南、甘肃、河北4个省共计选择了4个县8个乡8个村(每个省选择1个县,每个县选择2个乡,每个乡选择1个村;其中,江苏和湖南两省各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为调查地点,从社会学和发展学的视角出发,以社区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小组访谈等调查工具,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共完成480份农民问卷、23份村干部问卷,同时也分别获取了大量的县乡干部访谈、农民小组访谈和社区概况等访谈资料。

*参加实地调查的还有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研究生贺聪志、潘璐、杨照、汪淳玉、张楠、王颖、李春艳、安苗、刘玉花、倪虹、杨俊武、程恬淑、饶静。

- 12 -新农村建设的时间-5-一、总体情况 在“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中,有“您认为新农村建设需要多长时间”这样一道开放题。

本题虽没有固定的选项,但通过整理,却发现农民的回答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

研究发现,一些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预计很具体,例如,有的农民说“三五年吧”,“估计要15年”,等等;而有的农民回答很模糊,例如“越快越好”,“那要看情况而定”。

很多农民是从自己村的现状来推测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

在完成的480份有效农民问卷中,对于建设新农村需要多长时间的回答,可以分为10类,具体的分类情况及其百分比见表1。

表1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时间的预计时间段人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2年以内43 9.0 9.0 2~5年100 20.8 29.8 5~10年74 15.4 45.2 10~20年96 20.0 65.2 20~50年19 4.0 69.2 50~100年4 0.8 70.0 100年以上或不能实现15 3.1 73.1 不知道59 12.3 85.4 视情况而定50 10.4 95.8 越快越好 20 4.2 100.0从表1可以看到,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时间集中分布在2~5年、5~10年、10~20年这3个时间段,其中,2~5年分布的比例最高,为20.8%。

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希望在2年以内、5年以内、10年以内和20年以内建成新农村的比例分别为9.0%、29.8%、45.2%和65.2%。

认为20~50年能建成新农村的农民占调查总数的4%,远远小于认为20年以内能建成新农村的比例。

也有一些农民不是很乐观,认为新农村建设需要百年以上或者新农村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实现不了,但这部分的比例最小,仅为3.1%。

说不上来新农村建设需要多长时间的农民占12.3%。

而对“视情况而定”这一项的基本观点或大部分农民的说法为: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如果官员不腐败,等等,那么,新农村很快就能建起来;“越快越好”则更多地表达了农民对其完成时间的一种短期预计。

因此,可将“越快越好”归到10年以内,“视情况而定”归到20年以内,那么,认为10年以内、20年以内能建成新农村的比例将分别达到49.4%和79.8%。

可见,对于新农村建设,三成农民认为5年以内可以完成,近一半的农民认为10年以内可以完成,高达八成的农民认为20年以内可以完成。

因此,依照农民回答的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总体情况及其相似性,可以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预计进行归纳和合并,以便分析其趋势及原因。

最终,本文将农民认为的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分为5年以内、10年以内、20年以内、20~50年、50年以上或不能实现、不知道共六个部分。

由于认为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为20~50年的农民所占比例非常小,如果将其归为50年以内,那么,其趋势及差异情况将与认为新农村建设将在20年以内完成的农民的情况基本一致,故将其单独分析。

- 13 -新农村建设的时间-6-二、时间段的选择与分析(一)5年以内由表1可以看到,认为新农村建设将在5年以内完成的农民所占比例为29.8%。

也就是说,近1/3的农民预计新农村建设5年以内可以完成,比专家学者预计的最短完成时间——到2020年完成,还要乐观很多,这部分农民的乐观程度如此之高,原因何在?调查发现,这部分农民中80%的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新房”。

房建好了,新农村建设自然也就完成了。

某村民在接受调查时说:“新农村建设时间不会太久,拆个房子再建起来还不快啊,也就2~3年吧。

”余下20%的农民虽然有其他认识,但整体上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非常片面,基本是建房、修路、改善饮用水、在农村招商引资办工厂、统一规划村庄环境等。

在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时间为5年以内这个时间段中,有30%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2年以内就可以完成,这部分人多为江苏某试点村的村民。

该试点村位于县城城郊,村内基础设施已经相当齐全,路灯在2年前就已安装,厕所在4年前也已改造好,垃圾有固定的堆放地点,并有人清理,体育健身设施、公园也早已建好,整体的村容村貌很好。

因此,该村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在接受访问时很自豪地说:“我们这儿已经是新农村了。

”还有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在几个月内或是一年左右就可以完成。

可见,对新农村建设理解得过于简单化、片面化,是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会在5年以内完成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5年以内这个时间段中,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职业的群体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在这个时间段中,甘肃农民所占比例最大,达35%;江苏农民所占比例最低,为25.8%(见表2)。

这也反映出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农民不一定对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预计就短。

在性别方面,女性对新农村建设能在5年以内完成乐观程度明显高于男性(见表2,女性占35.6%,男性占26.3%)。

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低的限制,她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较为片面;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女性长期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约束,对这类较“宏观”的事物并不太感兴趣。

调查也发现,在电视节目的选择上,多数男性喜欢看新闻节目,而女性则偏向于娱乐节目和电视剧,这也使得她们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如男性深入,一提到新农村建设就认为是建房,这很大程度上成了她们预计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依据。

此外,年轻人对此的乐观程度最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升高,认为新农村建设能够在5年以内完成的农民所占比例呈递减的趋势。

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较之务农和兼业的农民更为乐观(见表2)。

(二)10年以内研究发现,有49.4%即半数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以在10年以内完成。

这其中包括了认为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为5年以内、5~10年、“越快越好”这三种情况(见表2)。

认为新农村建设能够在5年以内完成的情况在前面已经具体分析过,这里不再重述。

1.5~10年。

认为新农村建设会在5~10年完成的农民人数占总数的15.4%。

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完成的标准仍是以建房为主,但也融入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为圈舍、厕所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其他一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例如水利设施。

另外,也有少部分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有文化娱乐活动方面的内容,村庄风气好,农民有副业,村里有工厂,农民负担减轻。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理解的相对丰富,也使其对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的预计相应地有所增加。

- 14 -新农村建设的时间-7-表2 各时间段内农民分布的总体及差异情况(%)5年以内 10年以内 20年以内 20~50年 50年以上或不能实现 不知道 总体29.8 49.4 79.8 4.0 3.9 12.3 地区甘肃 35.0 50.8 80.0 5.0 5.8 9.2河北 26.7 41.7 67.6 2.5 2.5 27.5湖南 31.7 60.0 85.9 4.2 1.7 8.3江苏 25.8 45.0 85.8 4.2 5.8 4.2 性别男 26.3 44.0 81.0 4.0 3.7 11.3女 35.6 58.4 77.9 3.9 4.4 13.9 年龄<30 43.4 62.3 88.7 0.0 1.9 9.430~45 33.1 53.0 80.1 6.4 3.8 9.745~60 22.8 43.4 77.9 2.9 5.9 13.2≥60 20.0 36.3 74.5 0.0 1.8 23.6 文盲 15.6 38.2 64.5 4.4 2.2 28.9 文化程度小学 30.3 48.0 75.7 3.9 6.6 13.8初中 34.4 54.1 84.4 3.2 2.3 10.1高中及以上23.1 44.9 84.6 6.2 4.6 4.6 职业农业 29.8 45.0 78.5 4.3 3.0 14.2非农业 36.4 55.7 81.8 2.3 6.8 9.1兼业 23.3 54.4 82.2 4.4 4.4 8.9 试点村是 30.0 53.3 87.5 1.7 4.2 6.7 否 29.7 48.1 77.2 4.7 3.9 14.2 调查还发现,村干部或是更上一级领导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计划也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预计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