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吴功宜 编著
计算机网络题目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吴功宜编著
![计算机网络题目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吴功宜编著](https://img.taocdn.com/s3/m/956bb38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e.png)
百度文库一.术语辨析从给出的26个定义中挑出20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母填在对应术语的空格位置。
1.W ARP2.D分组总长度3.L专用地址4.F\严格源路由5.M CIDR6.VMPLS7.N间接交1寸8.I直接广播地址9.X移动IP10.C分组头长度11.Z扩展报头/12.G松散源路由13.T ICMP14.K特定主机地址15.E TTL字段16.Q路由汇聚17.U RSVP18.P路由选择协议、19.J受限广播地址20.S第三层交换路由器A.IPv4分组头中表示网络层IP版本号的字段。
\B.IPv4分组头中表示高层洗衣类型的字段。
\C.IPv4分组头中4位的长度字段。
D.IPv4分组头中16位的长度字段。
E.IPv4分组头中用来表示转发分组最多路由器跳数的字段。
F.规定分组经过的路径上每个路由器及顺序的路由。
G.规定分组一定要经过的路由器,但不是一定完整的传输路径的路由。
H.标识一台主机、路由器与网络接口的地址。
I.可以将分组以广播方式发送给特定网络所有主机的地址。
J.路由器不向外转发,而将该分组在网络内部以广播方式发送给全部主机的地址。
K.路由器接到分组不向外转发该分组,而是直接交付给本网络中指定主机的地址。
L.只能够用于内部网络,而不能够在Internet进行路由的地址。
M.将IP地址按可变大小的地址块来分配的方法。
N.目的主机与源主机不在同一网络的分组转发方法。
O.路由器中用来产生路由表的算法。
P.用于实现路由表中路由信息动态更新的方法。
Q.用来减少路由表中路由项数量的方法。
R有权自主决定内部所采用的路由选择洗衣的单元。
S.按第三层路由技术与第二层硬件交换技术相结合方法设计的网络互联设备。
T.具有差错与查询、重置功能的网络层协议。
U.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在会话之前建立一个连接,预留需要的资源的协议。
V.用标记分配协议实现标记交换的技术。
W实现IP地址与MAC!址映射功能的协议。
/X.能够保证移动主机在改变接人点时通信连续性的技术。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吴功宜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吴功宜](https://img.taocdn.com/s3/m/c69a0642b307e87101f696c6.png)
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20世纪50年代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广域网、局域网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宽带城域网与接入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按照资源共享的观点定义的计算机网络应具备哪几个主要特征?答: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自治系统”;连网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协议。
3.现代网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答:随着微型计算机和局域网的广泛使用,使用大型机与中型机的主机-终端系统的用户减少,现代网络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大量的微型计算机是过局域网连入城域网,而城域网、广域网之间的互联都是通过路由器实现。
4.广域网采用的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几种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答: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线路交换。
线路交换之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网中建立一个实际的物理线路连接;通信过程分为三步:线路连接,数据传输和线路释放。
优点是通信实时性强,但存在对突发性通信不适应,系统效率低;不具备存储数据的能力,不能平滑通信量;也没有差错控制能力。
还有一类就是存储转发交换。
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照一定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进入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中的结点是通信控制处理机,负责完成数据单元的接受、差错校验、存储、路由选择和转发功能。
5.网络多媒体传输有哪几个主要的基本特性?请说明传输连续的音频、视频流所需要的通信带宽。
答:(1)高传输带宽要求(2)不同类型的数据对传输的要求不同(3)传输的连续性与实时性要求(4)传输的低时延要求(5)传输的同步要求(6)网络中的多媒体的多方参与通信的特点音频流对通信带宽的要求不是很高,一般64Kbps带宽就可以满足需求。
计算机网络-清华版_吴功宜课后习题解答术语辨析题
![计算机网络-清华版_吴功宜课后习题解答术语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4e8a258d27d3240c8547efed.png)
计算机网络-清华版_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术语辨析题(总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第二章一、术语辨析从给出的26个定义中挑出20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幕填在对应术语前的空格位置。
1. C 语法 2. H 网络体系结构 3. W RFC 4. X SIOC 5. T IP 6. V UDP7. Y IRTF 8. I OSI 参考模型 9. M 帧 10. A 网络协议 11. P 传输层 12. Z InterNIC一.术语辨析从给出的26个定义中挑出20个,并将标识定义的是字母填在对应术语前的空格位置。
13. B 语义 14. F 层次结构15. N 网络层 16. Q 应用层17. R OSI 环境 18. S 主机-网络层19. O 分组 20. U TCPA.为网络数据交换制定的通信规则、约定与标准。
B.解释控制信息每个部分的意义。
C.描述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
D.对时间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E.为一个特定的系统定制的一组协议。
F.处理计算机网络问题最基本的方法。
G.—个联网主机内相邻层之剑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H.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I.IS0/IEC7498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联的7层结构模型。
J.0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
K.物理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L.数据传输过程必须经过连接建立、连接维护与释放连接三个阶段。
M.数据链路层数据传输单元。
N.实现路由选择的层次。
〇.网络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P. 实现可靠的端-端连接与数据传输服务的层次。
Q. 实现应用程序之间通信过程控制的层次。
R. 包括主机中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7层以及通信子网的结构。
S. TCP/IP残开模型中与0SI参数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相对应的层次。
T. 提供“尽力而为”的分组传输服务的协议。
U. 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面向字节流服务的传输层协议。
V.—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
计算机网络 吴功宜 编著
![计算机网络 吴功宜 编著](https://img.taocdn.com/s3/m/df156a9d2b160b4e777fcf1e.png)
天空教室网上课堂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
2.5 差错控制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
计算机网络要求高速并且无差错地传递数据信息,但 这只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考虑。因为网络主要由一个个 实体构成,而这些实体从制造到装配等一系列的过程 是很复杂的,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无法保证各个部分 都达到理想的理论值;再加上网络运行所受到的各种 影响,任何一个通信系统都不能做到完美无缺。面对 这种实际情况,惟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发现并纠正 传输中的差错。
计算机网络 吴功宜 22
编著
天空教室网上课堂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天空教室网上课堂
23
计算机网络 吴功宜 18
编著
天空教室网上课堂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
如图2-1所示为数据传输的模型。其中各部分含义如下:
数据通信设备(DCE:Data Communication Equipment):“发送 器”与“接收器”。通过通信通道建立通信双方的实体网络连接。
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数据源”与 “数据槽”。
计算机网络 吴功宜 16
编著
天空教室网上课堂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
2.6 数据传输设备
2.6.1 传输模型 2.6.2 传输硬件设备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
计算机网络 吴功宜 17
编著
天空教室网上课堂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
2.6.1 传输模型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
数据的传输主要包含以下五个部分: (1)数据源(Data Source)。 (2)发送器(Transmitter)。 (3)通信信道(Communication Channel)。 (4)接收器(Receiver)。 (5)数据槽(Data Sink)。
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_吴功宜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_吴功宜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635a3183c4bb4cf7ecd1d5.png)
完整版课后答案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吴功宜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一、名词解释。
1.A2.D3.C4.B5.G6.H7.E8.F9. I 10.J二、选择题。
1.B2.C3.C4.A5.A6.B7.B8.D9.A三、判断对错。
1.N2.Y3.N4.N5.Y6.Y7.Y8.N9.N四、问答题。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20世纪50年代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广域网、局域网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宽带城域网与接入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按照资源共享的观点定义的计算机网络应具备哪几个主要特征?答: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自治系统”;连网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协议。
3.现代网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答:随着微型计算机和局域网的广泛使用,使用大型机与中型机的主机-终端系统的用户减少,现代网络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大量的微型计算机是过局域网连入城域网,而城域网、广域网之间的互联都是通过路由器实现。
4.广域网采用的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几种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答: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线路交换。
线路交换之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网中建立一个实际的物理线路连接;通信过程分为三步:线路连接,数据传输和线路释放。
优点是通信实时性强,但存在对突发性通信不适应,系统效率低;不具备存储数据的能力,不能平滑通信量;也没有差错控制能力。
还有一类就是存储转发交换。
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照一定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进入通信子网。
计算机网络题目第八章(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吴功宜编著)
![计算机网络题目第八章(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吴功宜编著)](https://img.taocdn.com/s3/m/263b188bbe23482fb5da4cb0.png)
计算机网络题目第八章(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吴功宜编著)-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术语辨析从给出的26个定义中挑出20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母填在对应术语前的空格位置。
1.___F__ _overlay network 2. ___A___application-layer protocol3.___U____proxy agent 4. ___T___configuration management5.___K___ name resolution 6. _ _J___authoritative name server7.___Y____stateless protocol 8. ___I___root name server9.___H____DHCP 10.___W____HTML11.___N___URL 12.____O___search engine 13.___Q___lease period 14.____R___object naming tree 15.___S___MIB 16.____P___SIP17.___L___NVT 18.____V___local name server19.___G___DNS 20.____Z___application architectureA.规定了应用程序进程之间通信所遵循的通信规则。
B.实现电子邮件服务功能的协议。
C.实现交互式文件传输服务功能的协议。
D.实现人们对所关心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服务功能的协议。
E.实现终端远程登录服务功能的协议。
F.在IP网络上构建的一种逻辑的覆盖网。
G.支持Internet运行的全局基础设施类应用层协议。
H.为客户计算机提供动态主机配服务的协议。
I.DNS最高级别的服务器。
J.每个“区”用来保存该区所有主机域名与IP地址映射关系数据的服务器。
K.将域名转换为对应的IP地址的过程。
绪论-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5版)-吴功宜-清华大学出版社
![绪论-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5版)-吴功宜-清华大学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baf25be4b90d6c85ed3ac6bd.png)
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
• 网络技术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身 比较完善的体系
•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知识更新快 • 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注意:教学体系的组织,
如何反映出新的技术发展 • 如何帮助同学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
本技能,课堂教学与实验的结合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五版)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五版)
主要参考书
• Kevin R. Fall & W. Richard Stevens 著,吴英 等译 ,TCP/IP详解 卷1:协议(第2版),机械工业出 版社,2016
• 吴功宜 吴英 著,计算机网络(第4版),清华大 学出版社,2017
• 吴功宜 吴英 著,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教程(第五版)
吴功宜 吴英 编著
绪论
•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 课程的基本内容 • 课程的学习要求 • 主要参考书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三版)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 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网络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 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五版)
• 吴功宜 吴英 著,物联网工程导论(第2版),机 械工业出版社,2018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五版)
为代表的高速网络技术,使网络技术发展到一个 更高的阶段 • 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三版)
我国Internet用户数量增长情况
•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 2018年初,CNNIC发布了第41次《中国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 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章)
![计算机网络 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章)](https://img.taocdn.com/s3/m/144a7c372af90242a895e55a.png)
计算机网络-清华版_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章)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P421.请参考本章对现代Internet结构的描述,解释“三网融合”发展的技术背景。
答: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以及基于对等结构的P2P网络、3G/4G与移动Internet的应用,使得Internet 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
“三网融合”实质上是计算机网络、电信通信网与电视传输网技术的融合、业务的融合。
2.请参考本章对Internet应用技术发展的描述,解释“物联网”发展技术背景。
答:物联网是在Internet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射频标签、无线传感与光学传感等感知技术自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构建覆盖世界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信息系统,促进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
3.请参考本章对于城域网技术特点的描述,解释“宽带城域网”发展技术背景。
答:宽带城域网是以IP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电信网的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城市区域的网络通信平台,以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传输与大规模的用户接入提供高速与保证质量的服务。
4.请参考本章对WPAN技术的描述,举出5个应用无线个人区域网络技术的例子。
答:家庭网络、安全监控、汽车自动化、消费类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医用设备控制、工业控制、无线定位。
5..请参考本章对于Internet核心交换、边缘部分划分方法的描述,举出身边5种端系统设备。
答:PDA、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无线传感器节点、RFID节点、视频监控设备。
7.长度8B与536B的应用层数据通过传输层时加上了20B的TCP报头,通过网络层时加上60B的IP分组头,通过数据链路层时加上了18B的Ethernet帧头和帧尾。
分别计算两种情况下的数据传输效率。
(知识点在:P33)解:长度为8B的应用层数据的数据传输效率:8/(8+20+60+18)×100%=8/106×100%=7.55%长度为536B的应用层数据的数据传输效率:536/(536+20+60+18)×100%=536/634×100%=84.54%8.计算发送延时与传播延时。
吴功宜编着
![吴功宜编着](https://img.taocdn.com/s3/m/e90d415e84868762cbaed54e.png)
27
《计算机网络》第6章 网络层
IP 地址的编址方法
• 分类的 IP 地址。这是最基本的编址方法, 在 1981 年就通过了相应的标准协议。
• 子网的划分。这是对最基本的编址方法的 改进,其标准[RFC 950]在 1985 年通过。
• 构成超网。这是比较新的无分类编址方法。 1993 年提出后很快就得到推广应用。
25
《计算机网络》第6章 网络层
网际协议 IP 及其配套协议
应用层 运输层 网际层 网络接口层
各种应用层协议 (TELNET, FTP, SMTP 等)
TCP, UDP
ICMP IGMP IP
RARP ARP 与各种网络接口
物理硬件
26
《计算机网络》第6章 网络层
6.2 IP地址
6.2.1 IP地址的基本概念
18
《计算机网络》第6章 网络层
路由表的基本内容
• 注意:路由器是根据网络号来转发IP数据 包的,所以路由表中存放的是目的网络号, 而不是目的主机号。
– 类比:邮政局在城市间转发信件依据的是城市 名。
• 这样做的优点是路由表小(网络的数目要 比主机少的多),节省路由器的存储空间, 路由表的路由更新速度快。
计算机网络
(第2版)
吴功宜 编著
1
《计算机网络》第6章 网络层
6.1 网络层与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 网络层的地位
– 位于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之间,使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为传输 层提供服务;
– 通信子网的最高层; – 处理端到端传输的最低层。
• 网络层的作用
– 屏蔽各种不同类型网络之间的差异,实现互连 – 了解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选择路由,实现报文的网络传输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四版)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四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d9e41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68.png)
成书过程
修订情况
出版工作
该教材的章节设计与内容调整参考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4级“网络工程师”的考试大纲。
该教材第1~3章由吴功宜编写,第4~11章由吴英编写。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谭浩强教授、刘瑞挺教 授的帮助,同时也得到徐敬东教授、张建忠教授的帮助;此外,作者还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
谢谢观看
社会评价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四版)》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对新媒体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应用 与研究进行了细致到位的分析。它不仅为计算机网络学习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开拓了计算机网络研究者的新 思路,对于中国新媒体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西科技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中心刘永娟、 彭勇评)
该教材分为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应用基础知识、局域网组网与网络应用知识、网络应用系统规划 与设计知识四部分,在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数据通信基本概念,广域网、局域网与城域网技术发展以及 TCP/IP协议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了Internet基本应用、基于Web的网络应用与基于P2P的网络应用、局域网 组网基础知识以及传统Ethernet与高速Ethernet组网的基本方法。
第2部分“Internet应用基础知识”对应第5章,这部分系统地讨论了中国Internet发展的现状、Internet 基本应用、基于Web的网络应用以及基于P2P的网络应用。
第3部分“局域网组网与网络应用知识”对应第6~10章,这部分系统地讨论了局域网组网基础知识、传统 Ethernet与高速Ethernet组网的基本方法以及结构化布线技术。同时,系统地讨论了典型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 Internet接入方法、主要Internet应用的使用方法以及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吴功宜)-1概述
![计算机网络(吴功宜)-1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1ce783eee06eff9aef80714.png)
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 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已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商业网络。 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
因特网的意义
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 革。 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都已离不 开因特网。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网络 结点
互联网(网络的网络)
链路
(a)
(b)
主机
因特网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 的过程。 1983 年 TCP/IP 协议成为 ARPANET 上的标准 协议。 人们把 1983 年作为因特网的诞生时间。
运行 客户 程序
A
网络边缘
运行 服务器 程序 B
客户
网络核心 服务器
客户 A 向服务器 B 发出请求服务, 而服务器 B 向客户 A 提供服务。
客户软件的特点
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 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 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大公司
第一层 ISP
第一层ISP
第二层ISP 本地 ISP
NAP
一级 ISP 一级 ISP 第一层ISP
NAP
第二层ISP
第二层ISP 本地 ISP
大公司 本地 ISP
本地 ISP 本地 ISP 公司 校园网 B
本地 ISP
A 校园网
校园网
校园网
主机A → 本地 ISP → 第二层 ISP → NAP → 第一层 ISP → NAP → 第二层 ISP → 本地 ISP → 主机B
计算机网络(吴功宜_第二版)1~5章答案
![计算机网络(吴功宜_第二版)1~5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22560876c66137ee0619dd.png)
一、名词解释广域网——覆盖范围从几千米到几千千米,可以将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州的计算机合网络互联起来的网络。
城域网——可以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要,并能实现大量用户与数据,语言,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的网络。
局域网——用于有限地理范围,将各种计算机,外设互联的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一种将Ad hoc网络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网络。
计算机网络——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网络拓扑——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来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的结构关系。
ARPANET ——对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计算机网络。
点对点线路——连接一对计算机或路由器结点的线路。
Ad hoc网络——一种特殊的自组织,对等式,多跳,无线移动网络。
P2P——所有的成员计算机在不同的时间中,可以充当客户与服务器两个不同的角色,区别于固定服务器的网络结构形式。
OSI参考模型——由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制定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通信协议——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
接口——同一结点内相邻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数据链路层——该层在两个通信实体之间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通过差错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
网络层——负责使分组以适当的路径通过通信子网的层次。
传输层——负责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口端进程通信服务的层次。
应用层——OSI参考模式的最高层。
全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移相键控——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值来表示数据的信号编码方式。
模拟信号——信号电平连续变化的信号。
脉冲编码调制——将语音以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方法。
多模光纤——光信号可以与光纤轴成多个可以分辨角度实现多路光载波传输的光纤。
半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可以双向传输,但一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
计算机网络题目第六章(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吴功宜-编著)
![计算机网络题目第六章(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吴功宜-编著)](https://img.taocdn.com/s3/m/363db9e21a37f111f1855ba9.png)
一.术语辨析从给出的26个定义中挑出20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母填在对应术语的空格位置。
1.W ARP 2. D 分组总长度3.L 专用地址 4. F 严格源路由5.M CIDR 6. V MPLS7.N 间接交付 8. I 直接广播地址9.X 移动IP 10. C 分组头长度11.Z 扩展报头 12. G 松散源路由13.T ICMP 14. K 特定主机地址15.E TTL字段 16. Q 路由汇聚17.U RSVP 18. P 路由选择协议19.J 受限广播地址 20. S 第三层交换路由器A.IPv4分组头中表示网络层IP版本号的字段。
B.IPv4分组头中表示高层洗衣类型的字段。
C.IPv4分组头中4位的长度字段。
D.IPv4分组头中16位的长度字段。
E.IPv4分组头中用来表示转发分组最多路由器跳数的字段。
F.规定分组经过的路径上每个路由器及顺序的路由。
G.规定分组一定要经过的路由器,但不是一定完整的传输路径的路由。
H.标识一台主机、路由器与网络接口的地址。
I.可以将分组以广播方式发送给特定网络所有主机的地址。
J.路由器不向外转发,而将该分组在网络内部以广播方式发送给全部主机的地址。
K.路由器接到分组不向外转发该分组,而是直接交付给本网络中指定主机的地址。
L.只能够用于内部网络,而不能够在Internet进行路由的地址。
M.将IP地址按可变大小的地址块来分配的方法。
N.目的主机与源主机不在同一网络的分组转发方法。
O.路由器中用来产生路由表的算法。
P.用于实现路由表中路由信息动态更新的方法。
Q.用来减少路由表中路由项数量的方法。
R.有权自主决定内部所采用的路由选择洗衣的单元。
S.按第三层路由技术与第二层硬件交换技术相结合方法设计的网络互联设备。
T.具有差错与查询、重置功能的网络层协议。
U.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在会话之前建立一个连接,预留需要的资源的协议。
V.用标记分配协议实现标记交换的技术。
计算机网络题目第六章(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吴功宜编著)
![计算机网络题目第六章(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吴功宜编著)](https://img.taocdn.com/s3/m/c886d515336c1eb91b375d49.png)
一.术语辨析从给出的26个定义中挑出20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母填在对应术语的空格位置。
1.W ARP 2. D 分组总长度3.L 专用地址 4. F 严格源路由5.M CIDR 6. V MPLS7.N 间接交付 8. I 直接广播地址9.X 移动IP 10. C 分组头长度11.Z 扩展报头 12. G 松散源路由13.T ICMP 14. K 特定主机地址15.E TTL字段 16. Q 路由汇聚17.U RSVP 18. P 路由选择协议19.J 受限广播地址 20. S 第三层交换路由器A.IPv4分组头中表示网络层IP版本号的字段。
B.IPv4分组头中表示高层洗衣类型的字段。
C.IPv4分组头中4位的长度字段。
D.IPv4分组头中16位的长度字段。
E.IPv4分组头中用来表示转发分组最多路由器跳数的字段。
F.规定分组经过的路径上每个路由器及顺序的路由。
G.规定分组一定要经过的路由器,但不是一定完整的传输路径的路由。
H.标识一台主机、路由器与网络接口的地址。
I.可以将分组以广播方式发送给特定网络所有主机的地址。
J.路由器不向外转发,而将该分组在网络内部以广播方式发送给全部主机的地址。
K.路由器接到分组不向外转发该分组,而是直接交付给本网络中指定主机的地址。
L.只能够用于内部网络,而不能够在Internet进行路由的地址。
M.将IP地址按可变大小的地址块来分配的方法。
N.目的主机与源主机不在同一网络的分组转发方法。
O.路由器中用来产生路由表的算法。
P.用于实现路由表中路由信息动态更新的方法。
Q.用来减少路由表中路由项数量的方法。
R.有权自主决定内部所采用的路由选择洗衣的单元。
S.按第三层路由技术与第二层硬件交换技术相结合方法设计的网络互联设备。
T.具有差错与查询、重置功能的网络层协议。
U.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在会话之前建立一个连接,预留需要的资源的协议。
V.用标记分配协议实现标记交换的技术。
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9ea73983c4bb4cf7ecd13e.png)
C.UDP 的一种不可靠,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
D.协议数据单元是分组
12.以下关于传输层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___D____。
A.实现网络环境中分布式进程通信
B.TCP 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面向字节流的传输层协议
C.UDP 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
D.协议数据单元是分组
13.在对 OSI 参考模型中第 n 层与 n+1 层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A____。
信通信网与电视传输网技术的融合、业务的融合。
2.请参考本章对 Internet 应用技术发展的描述,解释“物联网”发展技术背景。
物联网是在 Internet 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射频标签、无线传感与光学传感等感知技术自动获取
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构建覆盖世界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信息系统,促进了物理世
从给出的 26 个定义中挑出 20 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幕填在对应术语前的空格位RFC
4. X SIOC
5. T IP
6. V UDP
7. Y IRTF
8. I OSI 参考模型
9. M 帧
10. A 网络协议
11. P 传输层
12. Z InterNIC
A.OSI 环境虚线所示对的主机中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 7 层以及通信子网
B.连接主机的物理传输介质包括在 OSI 环境中
C.主机不连入计算机网络中可以不需要有实现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功能的硬件与软件
D.主机的进程分别处于本地操作系统控制,不属于 OSI 环境
11.以下关于 OSI 环境中数据传输过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G.允许动态的分配时间片的方法。
H.以字符为传输单元,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任意的。
吴功宜编着-214页文档资料
![吴功宜编着-214页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db7c6974693daef5ef73d84.png)
• 路由表是根据路由选择算法得出的。而转发表 是从路由表得出的。
• 在讨论路由选择的原理时,往往不去区分转发
表和路由表的区别,
13
《计算机网络》第6章 网络层
输入端口对线路上 收到的分组的处理
• 数据链路层剥去帧首部和尾部后,将分组送到 网络层的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这会产生一定 的时延。
输入端口的处理
• 大型的互连网络中需要有一个全局的地址系统,它能 够给每一台主机或路由器的网络连接分配一个全局惟 一的地址;
• TCP/IP协议的网络层使用的地址标识符叫做IP地址; • IP v.4中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地址; • 网络中的每一个主机或路由器至少有一个IP地址; • 在Internet中不允许有两个设备具有同样的IP地址; • 如果一台主机或路由器连接到两个或多个物理网络,
18
《计算机网络》第6章 网络层
路由表的基本内容
• 注意:路由器是根据网络号来转发IP数据 包的,所以路由表中存放的是目的网络号, 而不是目的主机号。
– 类比:邮政局在城市间转发信件依据的是城市 名。
• 这样做的优点是路由表小(网络的数目要 比主机少的多),节省路由器的存储空间, 路由表的路由更新速度快。
那么它可以拥有两个或多个IP地址。
27
《计算机网络》第6章 网络层
IP 地址的编址方法
• 分类的 IP 地址。这是最基本的编址方法, 在 1981 年就通过了相应的标准协议。
• 子网的划分。这是对最基本的编址方法的 改进,其标准[RFC 950]在 1985 年通过。
• 构成超网。这是比较新的无分类编址方法。 1993 年提出后很快就得到推广应用。
25
《计算机网络》第6章 网络层
《吴功宜编着》课件
![《吴功宜编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62b17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c.png)
REPORTING
实践领域
01
计算机网络
02
物联网
03
网络安全
04
信息技术教育
实践案例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网络安全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与 实践
实践效果
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
PART 05
吴功宜教授的影响力
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
吴功宜教授提倡实证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数据、实验验证等方式 ,对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提高研
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跨学科研究方法
吴教授倡导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 法,综合分析问题,以获得更全面 、更深入的认识。
案例研究
吴功宜教授重视案例研究方法,通 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深入剖析问 题,为理论提供有力支撑。
REPORTING
对行业的影响
引领行业发展
吴功宜教授在信息技术领 域的卓越贡献,为行业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导。
推动技术创新
吴功宜教授的研究成果促 进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 ,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
提升国际竞争力
吴功宜教授的研究成果在 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提升了中国信息技术行业 的国际竞争力。
吴功宜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培 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吴功宜教授的教学风格和研究成果,激发了学生 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树立人生榜样
吴功宜教授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 了人生榜样和追求目标。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第二章:XX 第三章: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3 同步与异步传输
• 1. 同步问题的重要性 • 2.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2.3 数据交换
• 2.3.1 电路交换 • 1. 电路交换的三个过程 • 2.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 • 2.3.2 报文交换 • 1. 报文交换原理 • 2. 报文交换的优点 • 2.3.3 分组交换
2.4 多路复用技术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 本章教学目标: • (1)掌握数据通信中的基本概念。 • (2)掌握数据的传输方式。 • (3)掌握数据交换。 • (4)理解多路复用技术。 • (5)理解差错控制技术。 • (6)了解数据传输设备。
授课时间:第二周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 数据通信是依据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 之间传递数据信息的技术。用于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 与终端、终端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
• 1. 串行通信:计算机中的一个字节由一个8位二进制代码来表示。 将准备传输的每个字节的二进制代码按照由低到高位的顺序, 依次发送。这种数据传输方式称为串行传输。
• 2. 并行传输:指同时传输一组比特,每个比特用一个线路通道。
2.2.2 单向传输和双向传输
• 根据传输方向与时间的不同,其可以分为三种传输方式: • 1. 单工传输 • 2. 半双工传输 • 3. 全双工传输
2.6 数据传输设备
• 2.6.1 传输模型 • 2.6.2 传输硬件设备
2.6.1 传输模型
数据的传输主要包含以下五个部分: • (1)数据源(Data Source)。 • (2)发送器(Transmitter)。 • (3)通信信道(Communication Channel)。 • (4)接收器(Receiver)。 • (5)数据槽(Data Sink)。
• 逻辑信道也是一种通路,但在信号收、发点之间并不存在一条物理上的传输介质、而是在 物理信道基础上,由节点内部的边来实现。通常把逻辑信道称为“连接”。
• 信道容量:指信道能传输信息的最大能力,一般以单位时间内最大可传送信息的位数表示。 实际上,信道容量应大于传输速率,否则高的传输速率得不到充分利用。
法,即信号速率和调制速率。 • 信号速率S:指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位数,以
每秒多少比特数来计算,即bps。 • 调制速率B:是脉冲信号经过调制后的传输速率,以波特(BAUD)
为单位,通常用于表示调制器之间传输信号的速率。 • 信号速率S与调制速率B有如下关系:S=B×log2N。 • 其中N为一个脉冲信号所表示的有效状态。在二进制中脉冲只有
2.5.1 差错控制技术
• 差错控制就是指在数据通信过程中,发现、检测错误,对错误 进行纠正,从而把差错限制在数据传输所允许的尽可能小的范 围内。
• 1. 差错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 2.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2.5.2 检错码
• 1. 奇偶校验 • 2. 循环冗余校验
2.5.3 纠错码
• 汉明码(也叫海明码)是一种可以纠正一位错的高效率线性分码组。其基本思想是:将待 传信息码元分成许多长度为k的组,其后附加r个用于监督的冗余码元(也称校验位),构 成长为n=k+r位的分组码。
• 多路复用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把多个低 速信道组合成一个高速信道的技术。这种技术由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复用器和 多路分配器两个设备来实现。
• 2.4.1 频分多路复用(FDM) • 2.4.2 波分多路复用(WDM) • 2.4.2 波分多路复用(WDM)
2.5 差错控制技术
• 计算机网络要求高速并且无差错地传递数据信息,但这只是一 种比较理想的考虑。因为网络主要由一个个实体构成,而这些 实体从制造到装配等一系列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在这个复杂的 过程中无法保证各个部分都达到理想的理论值;再加上网络运 行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任何一个通信系统都不能做到完美无缺。 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惟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发现并纠正传输 中的差错。
• 与数据通信相关的另一个术语是远程处理(简写为TP)。远程 处理比数据通信的含义更加广泛,它意味着利用数据通信来进 行数据处理。
• 2.1.2 码元 • 码元是对于网络中传送的二进制数字中每一位的通称,也常称
作“位”或bit。例如1010101,共有7个位。
• 2.1.3 信息传输速率 • 信息传输速率是指通信线路上传输信息的速度。有两种表示方
0或1两种状态,即N=2,也就是说,信号速率S与调制速率B是一 致的。
• 2.1.4 信道容量、带宽与误码率
• 信道:传输信息的必经之路称为“信道”。在计算机中有所谓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之分。 物理信道是指用来传送信号或数据的物理通路,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的物理通路称为通信 链路,物理信道由传输介质及有关设备组成。
• 分组码中每个校验位和某几个特定的信息位构成偶检验关系。用r个监督关系式产生的r个 校正因子来区分无错和在码字中的n个不同位置的一位错。
• 汉明码是一种具有纠错功能的纠错码,它能将无效码字恢复成距离它最近的有效码字,但 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两个码字的对应位取值不同的位数称为这两个码字的汉明距离。一个 有效编码集中,任意两个码字的汉明距离的最小值称为该编码集的汉明距离。如果要纠正 d个错误,则编码集的汉明距离至少应为2d+1。
• 2.1.1 数据和数据通信 • 2.1.2 码元 • 2.1.3 信息传输速率 • 2.1.4 信道容量、带宽与误码率
• 2.1.1 数据和数据通信
• 通常数据定义为能够由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字母和符号等具有 一定意义的实体。数据根据分类可分为两类,模拟数据与数字 数据。
• 数据通信是指远程设备之间收发数据。尽管远程通信一词有更 广泛的含义,但是人们还是经常把它与数据通信交替使用。
• 带宽:即是信息传输率,以“字节/秒”为单位。 • 误码率:指信息传输的错误率,是衡量系统可靠性的指标。它以接收信息中比特数占总传
输比特数的比例来度量,通常应低于10-6。
2.2 数据的传输方式
• 数据传输的方式有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单向传输和双向传输; 同步和异步传输。
2.2.1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