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要名词解释。
美学概论复习题5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
2、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3、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美是生活”。
5.感知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6.自然人化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
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7.共同美能为不同主体共同欣赏的审美对象,一般称之为共同美。
8“和谐”和谐也称多样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
它既包含了量的差异统一,又包含了质的差异统一,却又超出量和质的差异统一,成为度的关系。
9.审美态度所谓审美态度,也称审美立场,即审美主体所持的摆脱现实功利欲念的关照、欣赏对象的态度。
10. “流溢说”这是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鼻祖普罗丁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他认为神或者“太一”是宇宙的一切之源,万事万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分享到这种流溢出来的神性或者“太一”。
1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答:崇高的对象往往包含丑的因素,强调恐怖和神秘,是一种矛盾对立状态。
而壮美则是一种单纯的雄伟和壮阔,不含有丑的因素,仍然属于和谐美。
要求在要点的基础上有适当解释。
只答要点无解释适当扣分。
12. 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视听感官的美学功能表现在:第一,形式感的确立为审美快感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而视听感官正是形式感确立的主要途径。
第二,视听感官感知对象世界的整合能力是审美活动达成的又一基础。
13.审美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
它具有精神性、自由性、动态性的特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是什么)【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章美是什么一、名词解释1.实践美学答: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李泽厚为其学派的代表。
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实践美学的理论含义有四个方面:①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亦即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实践;②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③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④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
2.美的规律答:美的规律是指人类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及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美的尺度、标准等诸多规定的总和。
劳动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美的规律就是生产中的造型规律,即主体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实际上美的规律是一个没有具体内涵的概念,在实践中把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理想等,审美的加以实现便体现了美的规律。
二、简答题1.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答:“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
“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
这种理论虽然经常使用模仿说的语言,但表达的却是一种再现理论。
模仿和再现的区别在于:模仿的对象总是个别事物,再现却可以同时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模仿是一种纯粹的接受,再现则是一种能动的把握。
再现论之所以是模仿说的延续,是因为它也强调艺术要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
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观点有哪三种( )
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观点有哪三种( ) 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五种观点:1、美是主观的。
观点:美是人的主观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现象,美是观念。
第一,主观说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陷入了主观唯心论:主观说否定了审美客体的存在是人类审美过程发生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前提;第二,主观说混淆了美和美感的关系,用美感的概念取代了美的概念;第三、主观说否定审美标准的客观性,把美的相对性加以夸大,以至否定了美的绝对性。
2、美是客观的。
主张美在客观、美感是美的反映,强调美在事物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最终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的“典型性”。
“美即典型”受到广泛批评:第一,“美在客观事物的典型性”具有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倾向,否定了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
第二,“美即典型”说可以派生出自相矛盾的不同命题,混淆了美与丑的界限,违反了人类社会既有的审美事实。
第三,客观说还具有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特征,不能解释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基本观点: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具有意识形态性。
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客观事物(物)—主观意识一美(物的形象)条件一作用一美(物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结果)主客观统一说的主要缺陷:第一,在美的来源问题上陷入了二元论,产生自相矛盾的趋向。
第二,把美看成是艺术的特性,把美与艺术等同起来,否认了美的客观性。
艺术——意识形态性艺术美一客观存在。
第三,混淆了主体的客观实践活动和主体的主观意识活动之间的差异性。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主要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认为美以人类社会为转移,美具有客观的社会实践的特定属性。
美也是一样,都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在人类以前,宇宙太空无所谓美丑,正如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
对“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批评主要有:第一,关于美的定义包含着“美是规律”,“美是真理的形象”等具体规定,超出了美的定义域。
美的本质论大致包括
美的本质论大致包括
关于美的本质,有不同的学说和理论。
以下是其中四种主要的学说:
1. 主观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强调美感是人的主观感受。
美感的产生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因此美的本质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中。
例如,高尔太认为,“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
2. 客观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
蔡仪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典型性,即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
3. 主客观统一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的产生既与客观事物有关,也与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有关。
朱光潜在这种观点中强调,美离不开客观,但单纯的客观事物并不成为美,需要在其中加入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
4. 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既具有客观性,因为美的存在需要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因为美包含着日益发展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
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美的本质,每一种观点都有其理论基础和解释力。
然而,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不同的学派和理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因此,美的本质是一
个具有争议性和多样性的主题,不同的观点和学说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美是什么?-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美的哲学的核心在于主体对应的美的事物。李泽厚将实 践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提出“自然的人化”与 “人的自然化”,说明了无论是主体或客体都是在“人化 自然”的过程中生成的,人和自然间首先是实践的关系, 其次才是审美的关系,主客体之所以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 得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有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中介【5】。因此,美是包含现实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 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 他认为应该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人对自然的社会性 的生产活动中来讲美的规律,说明美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形成实践美学派。
思考三:
因此,美形成于整个实践过程,从“美的需求——美的 关系——美的感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存形 式或存在方式,是人类与自然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解的 一种内在的运作机制。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实践每一个具体环节也在不 断发展改变,但美始终是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体验 过程。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存在于实践中。
Thanks.
09旅管 钟竹岭 杨文彩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李泽厚的“主客观统一”也在于实践,但美只在于生产 实践、物质劳动,而非艺术实践、精神劳动。因为人类的 生产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艺 术生产、精神活动单独来看,也必须通过物质材料将意识 物化,所创造的艺术品也是某种物质存在,也可说是生产, 但其本质与前者却有根本不同。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是 属于经济基础的一种“物质变革”,而艺术生产则是属于 上层建筑并远离基础的一种“思想形式”,两者必须严格 区分清楚【6】。
我国关于美学哲学的研究与讨论在集中在五十至八十年 代,并在“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上展开激烈的争论, 甚至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朱光潜作为中国美学的开创者提出“主客观统一” 的理论,并在后期将马克思哲学引入美学,使主客观统一 论更加完备。随后李泽厚、蒋孔阳、朱立元、杨恩寰等学 者在其基础上不断从新的角度进行尝试,初步形成了我国 美学哲学体系。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
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
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柏拉图)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
(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
(语言、事物、内心)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
(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
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一.本质——现象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 .从客体到主体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一、填空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P17 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
P394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P151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
P315西方美学家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谈论到模仿说。
P316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中和、神妙、气韵、意境。
P181西方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戏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
P181审美对象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
P126“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提出的,以意味取代传统美学的绝对观念,认为艺术的本质只是一种激发纯粹审美情感的纯形式和纯结构,强调外形重要性。
P36审美活动发生理论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达尔文主张生物本能说。
P137 现代丑学的诞生过程P198-206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时代;2)古典时代;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
有人把古典时代的美学称为“美学”,而把西方现代主义时代的美学称为“丑学”。
柏格森关于笑和喜剧感的解释P182-186 “生命的机械化”——柏格森对于滑稽的反应是集体的笑。
笑是一种对滑稽的纠正,是“一种社会姿态”,笑产生的三个条件就是“人物的不合社会”、“观众的不动感情”以及“人物行为的机械性。
康德以鉴赏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力判断》也就是美学。
《判断力判断》的宗旨,就是以判断力来联系人类能力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
合目的性就是自由,自然被引入了自由。
P33二、名词解释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P95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主客观相统一的名词解释
主客观相统一的名词解释主客观相统一是一种哲学观点,也是一种认识论的理论。
它强调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认为主观和客观是一体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不能割裂开来独立存在。
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事物本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观指的是人的思维、意识、情感等与个体有关的心理过程,主观是个体的主观反映,是个体认识事物的能动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
而客观则是指存在于人们思维外部的客观世界的客观事物、规律、规则等客观现象。
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认为,主观和客观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主观就没有客观的反映,没有客观就没有主观的根据。
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说明。
首先,主观和客观是相互嵌入的。
个体的主观认识是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体的主观认识通过感知、知觉、思维等过程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产生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客观事物通过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中的思维、语言、文化等与主观相互作用,影响和塑造着主观的认识和表达。
其次,主观和客观是相互依存的。
个体的主观认识不能独立于客观存在而存在,客观存在是主观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个体通过主观活动将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认识的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可以主观地创造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个体的主观认识的来源和依据。
另外,主观和客观是相互贯通的。
主观和客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个体借助主观的认识和表达方式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以客观事物为对照来理解和反映客观世界;而客观事物则通过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中的语言、符号、艺术等与主观相互贯通,使主观能够理解客观、反映客观。
综上所述,主客观相统一是指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关系。
它强调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客观存在的统一,反对主观绝对化和客观绝对化的倾向。
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促使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片面和偏颇的观点。
朱立元美学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晋中学院)一、填空1、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P82、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P163、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P174、Aesthetica即“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
P185、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
P226、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
P37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着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
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
P468、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P80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
”P81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P116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P126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
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
P131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X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XX,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3、中国当代四大美学流派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四大流派)1、美是主观的:吕荧、高尔泰2、美是客观的:蔡仪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4、没事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李泽厚主观派代表人物:吕荧、高尔泰理论要点:1、在美的本质上认为美是主体感觉或意识,是主体的心灵的创造,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无关。
2、在美感与美的关系上,主观论者认为美感决定着美,美感是第一性而不是相反。
3、主观派的美学思想也是不断发展的,高尔泰在80年代之后提出“美是自由的象征”这一更具冲击力的新命题评价:优点:带有人本主义色彩,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审美差异也能做较好的说明。
缺点:A.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使审美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走向了相对主义;B.颠倒来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陷入了主观唯心论。
客观派代表人物:蔡仪理论要点:1、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2、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种类的普遍性,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3、美是永恒的,既不为历史所改变也不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
简要评价:优点:在于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认为没事客观的,有其客观的标准,在美与美感之间,认为美才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这种认识强调了审美对象早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缺点: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
A.割裂了美与人的联系,将美看做与人无关,这显然是不对的,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B.典型论有局限性,典型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美的;C.忽略了美的相对性。
主客观统一派代表人物:朱光潜理论要点:1、朱认为,单纯的客观自然事物还不能成为美,须在客观事物上附以主观意识形态的内容。
2、提出了“物乙”(对“物甲”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这概念,为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找到了中介。
3、又提出了“艺术的生产的实践论”认为艺术不只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能动的实践过程。
评价:优点:A.主客观统一论在理论上要比单纯的主观派和客观派更为辩证;B.“物乙”说的提出,抓住了美的欣赏核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C.对“实践”这一概论的引入开始了美学研究的新方向。
浙师大美学概论复习
一、填空1.“美学之父”是德国的鲍姆加登2.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埃斯特惕卡》,成为美学学科问世的标志3.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大希庇阿斯篇》“美本身”“美是难的”4.亚里士多德《诗学》5.柏拉图《文艺对话集》6.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无功利学说区分了美感和快感7.康德《判断力批判》一讨论审美心理哲学;黑格尔《美学》一讨论艺术哲学8.南朝刘勰《文心雕龙》9.六朝谢赫《古画品录》“气韵生动”10.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第一个提议设立“美学”课程的人11.李泽厚《美的历程》1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口号13.朗吉努斯:最早提出“崇高”14.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美育之父”15.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二、名词解释美学(1)美学原意为感受学,1750年德国鲍姆加登首先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学科。
它以丰富的现实的审美活动和集中体现审美活动的最典型和最高级的艺术活动为研究对象。
美学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两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移情说(1)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2)所谓“移情”,就是把人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它抓住了审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征,但夸大了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距离说(1)西方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1912年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
(2)认为美产生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保持的适当的心理距离,距离太近容易引起实用功利目的,距离太远则看不清楚。
主张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但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优美(1)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
美学复习资料
一、名解1、审美现象:审美现象就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
(1)审美对象包括形式层、意蕴层、存在层;(2)审美主体方面有感观快适,也有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解,还有整体的生命承担;(3)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静观关系、对话关系、存在关系。
2、美学:美学是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3、审美形态:审美形态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换言之,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4、本体论阶段:“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本体“或者”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其起止时间大约从古希腊早期到16世纪。
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美学思想家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弩斯、普洛丁、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5、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以后进入认识论阶段,哲学焦点由世界本体转移到真理获得的可能性,转移到人的认识能力;思想范式由本体论范式转移为“认识论范式”或者称为“人性论范式”。
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法国启蒙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形成辉煌灿烂的思想成果。
6、语言学阶段:又称“生存论阶段”,它不是狭义的语言,而是广义的语言;它不只被理解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和手段,而更被理解为本体论层面上的存在方式,人的感性活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存在意义的生成、显现、保留、持存方式。
美学原理整理
美学原理一、名词解释(7选四,共20分)1鲍姆加登:德国哲学家、美学家,被称为“美学之父”。
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哲学学科。
2空灵:空灵的内涵是禅宗“悟”的文化。
禅宗的悟是一种瞬间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就是要从当下富有生命的感性体验,去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
这种禅悟和禅悦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
它的代表人物是王维。
3美感:是人对自身感性自由存在及其对象化显现的内心体验,是人在感性自由存在以及外界对象中直觉到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实现时所产生的创造性感性愉悦,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评价。
4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体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5崇高:是一种审美形态,概括了继承希伯莱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崇高的特点是:在人与对象的冲突中实现感性自由存在;表现在巨大粗犷雄伟怪异的感性形象上;心理体验是先惊慌恐惧然后再振奋激荡;审美效果主要是锻炼意志以及增强自信。
6优美:是一种审美形态,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优美的特点是:在人与对象的和谐中实现感性自由存在;表现在小巧轻柔优雅明快的感性形象上;心理体验是欢快自在惬意恬静舒适安宁;审美效果主要是感官愉悦加上情感和谐。
7悲剧:悲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讨论的悲剧是作为一种美学范畴之一的悲剧(广义的悲剧),而不是作为戏剧样式之一的悲剧(狭义的悲剧)。
有人为了区别于作为戏剧样式的悲剧,就把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称为“悲”,或“悲剧性”。
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是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悲剧。
论美是什么
论美是什么饶玲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的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层次的理论,本文认为,美的本质主要可以表述为:一、从本质论讲,美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意识;二、从根源论讲,美是客观的,即美源自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三、从中介论讲,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符合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人作为审美主体就给予客观对象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
【关键词】美主观客观客体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由此审视美,美的本质也是如此。
具体地说,美的本质由表及里、从浅到深,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美的本质论意义、美的根源论意义和美的中介论意义。
那么,该如何理解美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一、美是主观的为什么美是主观的,是“人的社会意识”?吕荧讲:“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
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②“美是人的一种观念。
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
我认为,对美的主观论看法上的这种明显变化,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美学的进步,具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美是客观的从根源论意义讲,美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美本身来自客观,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社会意识源自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反映,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众所周知的事实。
那么,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自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它也只能来自客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试想,如果不是或没有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这种审美价值,那么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美这种社会意识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主观评价,都以一种相应的价值的客观存在为根据或前提。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刘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名词解释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名词解释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哲学和认识论中的一个概念,用于解释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
该原则指出主客观两者在认识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主观是指人的主体,包括思维、感知、意识等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
客观是指存在于外部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规律。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认为,认识世界的过程既有主观的主动性,也有客观的客观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主观是认识的主体,通过感知、思维和意识的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
但主观的认识活动是基于客观存在的规律和事物。
主观的认识只能依赖于客观的存在,并通过感知和思维来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强调主观和客观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主观的认识活动不仅是被动地接收客观事物的信息,还能够主动地改变和塑造客观事物。
主观的认识活动通过实践的过程,能够不断深化和扩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同时,客观的事物和规律也限定和规范了主观的认识活动,使认识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始终遵循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既要注重主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尊重客观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
读了蔡、朱两位先生的文章,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总的说来,觉得蔡仪对黄药眠的批评、朱光潜对蔡仪的批评,在揭露对方的错误这一方面,都比较准确和有力。
但是,他们各自提出来的正面论点,却大都是站不住脚的,错误的。
而所以如此,是在于他们总是这样那样地、有意无意地不是否认美的存在的客观性(黄、朱),便是否认美的存在的社会性(蔡)。
在他们那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不可统一的对立,以为如果承认了美的社会性就必需否认美的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条件(意识、情趣等)的客观性;或者是以为承认了美的这种客观性,就必须否认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
但实际并不如此,美一方面既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另一方面却又是能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下面想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谈。
(一)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在这个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关键问题上,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的自我批评中,仍是坚持“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的主张的。
并且“还是认为要解决美的问题,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中,朱光潜就把这种主张具体地以新的论点和新的方式提出来了:“……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
‘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只是一种知识形式”……“这物乙(引者按:即指‘物的形象’,即指美)之所以产生,却不单靠物甲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重点皆引者所加)。
这确是朱光潜最基本的思想,它从头到尾贯彻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提法、说法,文中到处可见。
总括朱光潜的意思,是认为,作为美感对象的美,并不能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恰好相反,而是必须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要名词解释。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要名词解释美是主客观统一说
中国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的一派观点,以朱光潜为主要代表。
他批评了自己过去美是心灵主观创造的主张,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统一。
他所谓客观,是说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
例如梅花这个自然物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感觉,人对梅花得到一种感觉印象,经过人的主观意识的加工,感觉印象的意识形态就化为“物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美所形容的对象。
由于“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换句话说,已经是社会的物了。
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
”因此,他认为,“如果把美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溶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其次,他认为这种“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的“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
因此,只有艺
术有美,美就是艺术的特性。
“美作为一种性质,是意识形态的性质,不是客观存在的性质……美不是第一性的,而
是第二性的。
”“总而言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这次
大讨论中,朱光潜的观点受到了其它几派的批评,认为他
的主
客观统一论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对此,他提出了反批评,认为主观并不等同于主观唯心主义,“主观”与“客观”是相对于人认识或应付外在世界来说的。
人是“主体”,外在世界是“客体”或“对象”,就主体方面来看是“主观”,就客体方面来看是“客观”。
其它几派观点都是机械的
或教条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他尖锐指出,美学前进道路上的大障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许多人教条主义地误解和简单化地运用了列宁的反映论,
抹煞了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生产劳动以及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对主观抱有迷信式的恐惧,因而否定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劳动对于美的作用。
朱光潜关于美是主客观统一的新
理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致意见,
但他的见解有独创性,富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