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抗震 课题报告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1)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1)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课程概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掌握地震灾害的危害性和工程防护的方法,学习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和实践技能,从而为未来从事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1.地震的产生及其灾害性介绍了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烈度的刻画方法,以及地震的危害性和影响范围。
2.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地震波传播和岩土地基的特性,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3.常用抗震设计工具及其应用主要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地震动地基反应分析软件等工具的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
4.结构抗震设计实践结合工作实际,对某些实际项目进行了抗震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和施工监测等环节的讲解。
三、课程收获通过学习本课程,我掌握了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了解了不同种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了解了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土木工程的设计。
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抗震设计理论落实到工作中去。
四、课程改进建议1.加强实操环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模拟、仿真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注重前沿科技的介绍和研究成果的分享,将学生对该领域的兴趣和关注度提升。
3.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通过本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学习,我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地适应土木工程的工作,为未来从事该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也意识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正确性和完备性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有着重要的作用,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抗震设计实验报告总结范文
抗震设计实验报告总结范文1. 引言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并总结出具有较高抗震能力的结构形式,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2. 实验方法我们选择了三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抗震性能实验。
具体实验方法如下:1. 准备不同结构形式的模型,保持相同规模和质量。
2. 在实验台上固定三种结构形式的模型。
3. 利用地震模拟仪器,对模型进行不同频率和幅度的地震波动。
4. 在地震波动下,观察模型的变形情况和破坏程度。
5.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3.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3.1 砖混结构砖混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较低的抗震性能。
在较小震级的地震波动下,砖混结构可能出现轻微的变形,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破坏。
然而,在较大震级的地震波动下,砖混结构容易发生大范围的破坏,甚至倒塌。
3.2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小到中等震级的地震波动下,框架结构的变形较小,不会导致严重破坏。
但在大震级的地震波动下,框架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形,但一般不会倒塌。
3.3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最佳的抗震性能。
无论是小到大震级的地震波动,剪力墙结构都能够保持较小的变形,几乎不会发生破坏。
4. 结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在地震中表现出不同的抗震性能。
2. 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容易发生严重破坏。
3. 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在大震级地震波动下仍能保持稳定。
4. 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最佳,几乎不会发生破坏。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在实际工程中选择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作为抗震设计的优先选项,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5. 展望本实验设计的结构形式较简单,实验结果仅代表了局部情况。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并考虑不同地质条件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问题。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课程概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动力响应、破坏机理和抗震设计方法。
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抗震设计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的基本知识,土动力学基本原理,地震波与地震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地基与基础的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钢结构的抗震设计,隔震、减震与控震技术,以及工程结构抗震实例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
其中,课堂讲解是主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则是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抗震设计的应用和实践。
小组讨论则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实验操作则是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包括: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土动力学基本原理,理解地震波与地震动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掌握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地基与基础的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掌握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和实施步骤,理解隔震、减震与控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能对工程结构抗震实例进行分析和评估。
五、个人感受与反思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首先,我认识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包括力学、地震学、土力学等。
因此,我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我认识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精细的技能。
工程结构抗震实验报告
工程结构抗震实验报告1. 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抗震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动力响应,并比较各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情况;2. 对比不同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3. 分析工程结构的抗震配置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采用了三种常见的工程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
每种结构都进行了相同的抗震配置,如使用了抗震设计软件进行抗震设计、采用了特殊的受力连接件等。
实验中首先对每种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检测,然后在地震模拟台上进行了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测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抗震性能检测结果在进行地震模拟之前,对每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三种结构的抗震性能都符合设计要求,并满足国家相关抗震规范。
4.2 动力响应测试结果在进行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测试时,测量了每种结构的加速度、位移以及应变等参数。
结果显示,三种结构都受到了地震动力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动力响应。
具体地,砖混结构的加速度响应相对较大,而钢结构的位移响应相对较小。
混凝土框架结构表现出了较好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4.3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地震动力的影响;2. 钢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位移控制能力,能够减小结构的破坏程度;3. 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5.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主要研究了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动力响应情况,并比较了它们的抗震性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动力响应特点;2. 钢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位移控制能力;3. 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6. 改进建议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对于砖混结构,可以通过增加加固措施,如增加在结构中的钢筋数量等,提高其抗震性能;2. 钢结构可以进一步研究改进其位移控制能力,减小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3.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可以继续进行相关研究,探索其应用范围和优化设计方案。
抗震性能研究报告
抗震性能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抗震性能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其抗震能力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为建筑物的设计、建设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本研究选取了城市多层住宅小区中的一座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抗震性能计算和结构强度测试等方法,对其抗震性能进行全面评估。
1.现场勘察:对该建筑的结构、设备和外观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建筑的基础、墙体、柱子、梁、楼板等结构部件。
2.抗震性能计算:利用现代工程软件对建筑进行抗震性能计算。
通过输入建筑的结构参数和荷载情况,计算建筑在地震荷载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应力等指标。
3.结构强度测试:选取建筑的关键结构部位进行拉力和压力测试,测定其抗弯、抗压和抗剪等强度指标。
4.数据分析与比较:对现场勘察数据、计算结果和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和对比分析,评估建筑的抗震性能优势和不足之处。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我们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1.该建筑的结构材料和连接方式较为牢固,整体抗震性能较好。
2.在地震荷载下,建筑的层间位移较小,核心结构部分的振动最小。
3.建筑的关键结构部位强度较高,抗弯、抗压和抗剪能力良好。
4.但建筑的一些非结构部位存在较大的抗震薄弱环节,例如玻璃幕墙、室内装饰等。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1.在设计阶段加强对非结构部位的抗震要求,提高玻璃幕墙和室内装饰材料的抗震能力。
2.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各关键结构部位的强度和稳定性。
3.增加建筑的抗震支撑和节点设计,提高其整体的抗震性能。
四、结论通过对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该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较好,主要结构部位的抗震能力较强。
2.但一些非结构部位存在较大的抗震薄弱环节,需要加强。
3.通过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抗震性能研究报告模板
抗震性能研究报告模板抗震性能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通过研究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表现,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建议,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多个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的实地调查,收集各种建筑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数据。
然后结合相关的抗震理论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模拟计算,得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估结果。
三、研究结果通过对多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估,我们发现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存在差异。
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在抗震性能方面表现较好,而砖混结构和木结构则存在一定的抗震风险。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同一结构类型下,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案也会对抗震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采用适当的抗震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四、研究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我们对建筑抗震性能提出以下建议:1. 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应优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避免使用砖混结构和木结构。
2. 在抗震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周围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抗震设计参数,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能够满足当地的抗震要求。
3. 在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抗震安全问题。
4. 加强对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抗震设计培训,提高其抗震设计水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五、结论本研究评估了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相应的抗震设计建议。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和定期的监测评估,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减少抗震灾害的可能性。
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抗震技术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抗震技术实习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抗震技术成为了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和掌握抗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高自己在地震工程方面的实践能力。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地点为某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1. 参观实验室:参观了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实验室,了解了各种地震工程实验设备和测试方法,如振动台、地震模拟器等。
2. 学习抗震基本原理:学习了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动的时程分析等基本原理,了解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3. 结构抗震设计:学习了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了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结构体系、材料性能、连接方式等。
4. 抗震加固技术:学习了抗震加固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如钢支撑、粘弹性阻尼器、钢筋混凝土框架等。
5. 地震模拟与计算:学习了地震模拟和计算的方法,如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地震波的模拟和结构的响应分析。
6. 参与项目研究:参与了一项关于抗震设计的科研项目,进行了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抗震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和传播特性,掌握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
其次,我学习了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了如何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抗震设计。
此外,我还学习了抗震加固技术和地震模拟与计算的方法,提高了自己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应用抗震技术的能力。
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我深入了解了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过程,学会了如何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
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相信这次实习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V1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V1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一、课程概述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主要涵盖结构抗震设计基础理论、抗震设计计算、抗震设计的应用及实例等方面。
本门课程通过讲解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加深学生对工程抗震设计的认识,掌握抗震设计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重点
本门课程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学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如基本振型、周期等;
2、抗震设计计算:掌握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包括静力弹性设计法、等效静力设计法等;
3、新型结构抗震设计技术:介绍新型结构抗震设计技术,如基础隔震技术和防震措施;
4、实例分析:学习抗震设计实例,通过实例掌握抗震设计方法。
三、学习成果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收获了以下成果:
1、掌握了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
2、了解了新型结构抗震设计技术;
3、在实例分析中,掌握了抗震设计方法,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4、加深了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程评价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程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能够更好地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技能,提高了我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课程内容很丰富,
老师讲解清晰、简洁明了,使我能够更快速地掌握课程内容。
总之,
这是一门非常值得学习的课程。
抗震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报告封面实验报告题目:抗震性能实验研究实验报告作者:张三实验报告指导老师:李四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XX大学土木工程实验室二、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抗震性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通过对某类型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实验,分析其抗震性能,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目的1. 了解抗震性能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研究某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 为实际工程提供抗震性能的参考依据。
四、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通过加载装置对建筑结构进行加载,模拟地震作用,观察结构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裂缝、破坏等现象,从而评估其抗震性能。
五、实验设备与材料1. 加载装置:万能试验机、加载台、加载传感器等。
2. 结构模型:某类型建筑结构模型。
3. 测量仪器:位移传感器、应变片、裂缝观测仪等。
4. 材料与工具:钢筋、混凝土、螺丝、扳手等。
六、实验内容与方法1. 结构模型制作:根据设计图纸,制作某类型建筑结构模型,尺寸为1:100。
2. 结构模型加载:将结构模型放置在加载台上,通过万能试验机对结构模型进行加载,模拟地震作用。
3. 数据采集:在加载过程中,使用位移传感器、应变片、裂缝观测仪等设备实时采集结构模型的变形、裂缝、破坏等现象。
4.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结构模型的抗震性能。
七、实验步骤1. 结构模型制作:根据设计图纸,制作某类型建筑结构模型,尺寸为1:100。
2. 结构模型安装:将结构模型放置在加载台上,调整结构模型的位置,确保加载方向与地震作用方向一致。
3. 加载装置安装:将加载装置安装在结构模型上方,连接传感器,调整传感器位置,确保传感器能够准确采集数据。
4. 数据采集:启动万能试验机,开始加载,同时使用位移传感器、应变片、裂缝观测仪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
5. 数据分析: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分析结构模型的抗震性能。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位移数据表1 结构模型位移数据加载阶段 | 位移(mm)------- | --------初始加载 | 0第1级加载 | 5第2级加载 | 10第3级加载 | 15第4级加载 | 20第5级加载 | 25(2)应变数据表2 结构模型应变数据加载阶段 | 应变(με)------- | --------初始加载 | 0第1级加载 | 50第2级加载 | 100第3级加载 | 150第4级加载 | 200第5级加载 | 2502. 实验结果分析(1)位移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加载级别的提高,结构模型的位移逐渐增大。
工程结构抗震原理实践报告
工程结构抗震原理实践报告《工程结构抗震原理实践报告》嘿,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我关于工程结构抗震原理的实践经历,这可真是一段有趣又长见识的过程呢。
咱先来说说为啥要研究工程结构抗震原理吧。
大家都知道,地震这玩意儿可太可怕了,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地下的大怪兽,时不时就冒出来搞破坏。
而我们的房子、桥梁这些工程结构就像是守护我们的战士,如果它们不够结实,那在地震面前可就惨了。
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小项目,是对我们社区里的一个老旧建筑进行抗震评估。
这个建筑是那种有点年头的居民楼了,看起来灰扑扑的,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颤颤巍巍地站在那儿。
刚到那楼底下的时候,我就开始仔细观察它的结构。
这楼啊,是那种砖混结构的,外墙的砖看起来都有点斑驳了,有些地方的水泥缝里还长了小草,感觉风一吹都能掉下几块渣子来。
我们第一步就是查看建筑的基础部分。
这个基础可是很关键的哦,就像人的脚一样,要是脚不稳,整个人都会摔倒。
我们找来了一些工具,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基础周围的土挖开一点,想看看下面的情况。
结果发现,基础的混凝土有一些小裂缝,这可有点让人担心了。
我当时就想,这就好比人的脚底有了小伤口,虽然看起来不严重,但是在地震这种“大运动量”的时候,可能就会出大问题。
然后就是看柱子和梁这些主要的结构部件。
柱子在楼里起着支撑的重要作用,就像大楼的脊梁骨。
我用手敲了敲柱子,听起来声音有点闷闷的,感觉里面可能有一些空洞或者是混凝土没有浇筑均匀。
梁呢,有些地方也有细微的变形,从下面往上看,能看到梁不是那么笔直的一条线了。
这让我心里直犯嘀咕,这楼要是真遇上地震,感觉就像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去参加激烈的战斗一样,肯定不堪一击。
我们在评估的过程中,还采访了一些住在这楼里的居民。
有一位老奶奶可有意思了,她拉着我的手就说:“小伙子啊,这楼啊,每次有点小震动都感觉晃得厉害呢。
我晚上睡觉都不踏实,就怕哪天突然来个大地震,这房子可就塌了呀。
”她的眼睛里满是担忧,那眼神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抗震计算—xxx大桥抗震研究最终报告
抗震计算—xxx大桥抗震研究最终报告本文旨在介绍对xxx大桥的抗震计算研究结果,通过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该桥的抗震安全性能。
一、项目概述xxx大桥是一座跨越长江的悬索桥,于xxxx年建成通车。
该桥主梁全长为xxx米,桥塔高度为xxx米,桥面宽度为xx米,设计车道数为xxx,是一座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该桥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
通过现场勘察、数据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该桥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提出相关的改进方案和技术措施,以确保其在强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二、现场勘察(1)桥梁结构桥梁结构为钢拱悬索结构,主梁由两个细长的悬索拉起,支撑系路由22个饰面钢箱梁组成,周边横向约束系统为钢骨架悬挂式,主塔和斜塔为钢结构,桥墩为混凝土结构。
(2)地震影响因素该桥位于长江沿岸的中部地区,地震影响主要来自于新疆乌鲁木齐至江阴之间地区的地震。
该地区常发生地震,有较高的地震风险。
三、数值模拟分析(1)策略基于现场勘察结果,本次数值模拟分析采用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以MCE 级别(震级8.0,再现周期2.0s)为荷载情况。
通过分析结构系统的变形、内力等参数,计算得到其抗震性能指标。
(2)模型建立采用ANSYS软件将xxx大桥的结构系统建立成三维结构模型,满足受力条件和几何形状,并考虑各杆件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几何非线性特性。
模拟过程中考虑桥墩的刚性阻尼特性。
(3)计算结果经过计算,得到了xxx大桥在MCE震级下的应力、变形等参数。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桥在MCE震级下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其中,最大应力出现在悬索上,在MCE震级下应力远小于其破坏强度,因此不致于破坏。
桥塔和斜塔的最大应力均位于基座界面,但也未出现破坏。
主梁上部构造的最大位移较大,分析认为其与悬索及缆索之间的剪力有关。
四、改进措施(1)进一步优化桥墩和地基的设计,提高桥墩和地基的抗震能力;(2)加强钢拱悬索结构的钢材设计,提高其刚度和强度;(3)优化钢拱悬索结构的支撑系统设计,提高其抗震性能;(4)加固悬索、缆索的连接系统,防止其在强震中脱落。
抗震设计实训报告(3篇)
第1篇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抗震设计成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本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抗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理解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2. 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3. 学会使用抗震设计软件;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训内容1. 抗震设计基础知识(1)地震基本知识:地震的定义、成因、分类、震级、烈度等;(2)抗震设防标准:我国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等级等;(3)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抗震构造要求、抗震计算方法等。
2. 抗震设计基本方法(1)结构选型: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2)抗震计算:采用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对结构进行抗震计算;(3)抗震构造设计:根据抗震计算结果,进行抗震构造设计,包括抗震措施、构造措施等;(4)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会使用抗震设计软件进行抗震设计。
3. 抗震设计实训(1)实训项目:选择一个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抗震设计;(2)实训步骤:1)收集资料:了解工程背景、场地条件、使用功能等;2)结构选型:根据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3)抗震计算:采用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对结构进行抗震计算;4)抗震构造设计:根据抗震计算结果,进行抗震构造设计;5)抗震设计软件应用:使用抗震设计软件进行抗震设计;6)成果整理:整理抗震设计图纸、计算书等。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前期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抗震设计规范,掌握抗震计算方法;(3)了解常用抗震设计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 实训过程(1)选择实训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抗震设计;(2)进行结构选型:根据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3)进行抗震计算:采用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对结构进行抗震计算;(4)进行抗震构造设计:根据抗震计算结果,进行抗震构造设计;(5)使用抗震设计软件进行抗震设计:学会使用抗震设计软件进行抗震设计;(6)整理成果:整理抗震设计图纸、计算书等。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近年来,我国经常发生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也为土木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我国工程结构抗震能力,加强工程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的理解和掌握,我在大学期间学习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以下是我的总结报告。
一、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地震动力学基础理论、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桥梁结构、高层建筑、防护与隔震等方面的内容。
还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典型工程案例,以及一些抗震设计软件的使用。
二、学习收获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 深刻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是世界上毁灭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城市和人民造成的破坏极大。
深入学习抗震设计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抗风能力。
2. 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知道结构的振动特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结构在地震时的稳定性。
我根据老师教学,掌握了有关地震动力学基础知识以及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变形、抗震性能与分析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学习使用计算软件课程中介绍了一些抗震设计的计算软件,如ETABS、ANSYS等,我运用这些软件,进行了一些实际的抗震设计案例的分析和计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了抗震设计的相关知识。
4. 了解了抗震设计中的新技术我了解到,在抗震设计中,还有一些新技术,如岩石隔离层、土工柔性防震层等,通过了解这些新技术,我对于抗震设计的认识和思路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三、总结本课程内容充实,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系统性强,让我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有了更好的认识,并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抗震设计的知识和方法。
同时也了解到,抗震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保障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抗震课题报告
“工程抗震”专题研究报告课程:土木工程概论姓名:XXX班级:XXX学号:XXX目录一、工程抗震概述二、重大地震案例分析及发展改进(一)唐山大地震(二)汶川大地震三、桥梁、地下、建筑三方面抗震现状、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一)桥梁1、桥梁震害现象的种类:2、抗震桥梁设计方法3、桥梁抗震设计原则4、桥梁抗震设计的几点建议(二)地下1、地下隧道结构的一些震害特点2、地下隧道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3、地下隧道抗震分析方法总结及展望(三)建筑1、抗震设防的目的及要求2、抗震设计方法3、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4、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四、个人收获、体会五、个人今后学习、工作的思考一、工程抗震概述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据统计,地球每年平均500 万次左右的地震,其中,5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1000次左右。
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地,就会造成地震灾害。
地震不仅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还会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为了抗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
二、重大地震案例分析及发展改进(一)唐山大地震1、分析原因:(1)板块运动:唐山恰好地处我国环渤海地震带,这个位置恰好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频繁的地方,使得板块运动非常剧烈,而唐山恰好就是地震带的中心。
(2)人文原因:唐山市中心人口活动较多,致使当地地壳陷落,所以后来统计发现唐山市内比郊区受灾严重得多。
2、发展改进:(1)隔震技术: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隔震技术的发现,便是周福霖教授在唐山大地震现场调查研究受到的启发。
当时,现场被毁废墟中,有两栋4 层砖楼屹立未倒,仅仅沿地面滑动少许,原因是墙体下面一层柔软的防水油毛毡让大楼逃过一劫。
周教授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研究,最后将减震和隔震的新技术带回国,并广泛应用于云南等地震频发地带,现在当地许多建筑均是减震和隔震建筑,且已成规模。
(202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
(202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一)
202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总结报告
前言
202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本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次总结报告旨在回顾课程内容及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
课程内容
理论部分
1.地震的基本概念及地震波的特征
2.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结构动力学基础知识
4.地震动力学分析方法
5.结构的性能评估和加固方法
实践部分
1.结构抗震设计软件的使用
2.结构地震响应测试及分析
3.结构加固实验及设计
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同时,通过实践部分的学习,学生们也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设备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和加固。
课程展望
结构抗震设计作为重要的建筑工程基础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更多实践项目,并引入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
结语
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赞扬。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服务,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
总结
本次报告总结了202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效果,同时
也对今后的课程发展进行了展望。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够满足工程领域不断变化的需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程人才。
希望本次总结报告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课程的
发展与进步。
桥梁抗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桥梁抗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桥梁抗震性能的方法和措施,分析不同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1.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原理2. 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分析3. 提高桥梁抗震性能的方法和措施4. 桥梁抗震改进建议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桥梁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
其次,选择几座具有代表性的桥梁结构,进行实地考察和地震分析,对比不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四、研究结论1. 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原理主要包括延性设计和刚度设计两个方面。
延性设计是指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延展一定长度而不发生破坏。
刚度设计是指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一定刚度,减少振动幅度。
2. 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受到桥梁结构形式、材料和连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3. 提高桥梁抗震性能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优化材料选用、加强连接方式等。
通过设计和改进可以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
4. 桥梁抗震改进建议主要包括加固桥墩和桥梁梁体、提高桥梁的整体稳定性、增加桥梁的延性和刚度等方面。
通过改进可以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研究建议1. 加强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提高设计人员对桥梁抗震的重视程度。
2. 加强桥梁结构的监测和维护,定期检查桥梁结构的安全状况。
3. 针对不同桥梁结构提出相应的抗震改进建议,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
六、参考资料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2. 地震工程学3. 桥梁抗震设计手册以上是本研究报告的内容,希望对提高桥梁抗震性能提供参考和启示。
感谢您的阅读!。
工程防震抗震专题报告
工程防震抗震专题报告
工程防震抗震专题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工程概况:介绍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工程名称、地点、规模、结构类型等。
2. 地震危险性分析:对工程所在地的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包括地震活动历史、地震带分布、地震动参数等。
3. 结构抗震设计: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对工程的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包括结构体系、抗震构造措施、抗震验算等。
4. 地震响应分析:对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分析,包括地震加速度、地震位移、地震内力等。
5. 抗震措施:根据地震响应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抗震措施,包括加强结构、设置减震装置、提高结构整体性等。
6. 结论与建议:对工程的防震抗震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确保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工程防震抗震专题报告需要由专业的工程师或研
究人员撰写,并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
抗震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抗震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以提高自己在地震工程领域的综合素质。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实习地点:某地震工程研究所三、实习内容1. 抗震工程基本原理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工程师,我了解到抗震工程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震波传播、场地效应、结构动力学特性等。
地震波传播是指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从震中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场地效应是指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地形地貌对地震波的影响。
结构动力学特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变形特性。
2. 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弹性理论的设计方法和基于塑性理论的设计方法。
弹性理论设计方法主要考虑建筑物的弹性响应,通过计算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破坏。
塑性理论设计方法则考虑建筑物的塑性响应,通过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塑性变形进行计算,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后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3. 抗震施工技术抗震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地基处理技术、抗震构件施工技术和整体施工技术。
地基处理技术旨在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如采用加固地基、调整地基刚度等方法。
抗震构件施工技术包括合理配置钢筋、施工缝处理、预应力施工等。
整体施工技术是指在建筑物的整体施工过程中,遵循抗震设计原则,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抗震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
同时,我也认识到抗震工程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在地震工程领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做出贡献。
五、实习总结本次实习让我对抗震工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使我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都得到了提高。
同时,我也认识到抗震工程的重要性,深感自己在地震工程领域的责任重大。
抗震设防可行性研究报告
抗震设防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在中国,地震频繁,因此抗震设防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对抗震设防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方面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抗震设防的背景和意义地震是由地壳板块构造和活动所引起的地质现象,地震活动引起了相当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抗震设防就是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破坏和危害,包括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建设和改造等。
抗震设防的意义在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提高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抗震设防的原理和方法1. 抗震设防的原理抗震设防的原理主要是采取合理的构造设计和工程技术措施,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减少建筑物的倒塌和损坏。
2. 抗震设防的方法(1)结构抗震设计: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地基抗震设计:通过合理的地基处理和加固,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力。
(3)抗震材料:选用抗震性能良好的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四、抗震设防的可行性研究1. 抗震设防的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强对抗震设防的政策支持,通过法律、规范和政策来推动抗震设防工作,提高抗震设防的实施力度。
同时,加强对抗震设防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高抗震设防的科技含量。
2. 抗震设防的技术研究通过加强抗震设防的技术研究,提高抗震设防的技术水平,促进抗震设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同时,开展抗震设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抗震设防的普及程度。
3. 抗震设防的经济支持对于抗震设防工程,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对抗震设计和建设的资金补贴力度。
同时,加强对抗震设防的资金保障机制,保证抗震设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五、抗震设防的推进策略和建议1. 提高公众的抗震意识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加强抗震设防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抗震设防的重视和认知。
推动抗震设防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强社会的抗震意识。
2. 加强抗震设防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加大对抗震设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抗震设防技术的科技含量,推动抗震设防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抗震设计探讨报告
抗震设计探讨报告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们生命财产的影响,抗震设计成为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本报告将探讨抗震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介绍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增加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
在抗震设计中,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合理的结构布局:建筑物的结构布局要符合抗震的要求,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布置。
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等。
2.强度与刚度的匹配:在设计过程中,需确保建筑结构的强度与刚度能够相互匹配,以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3.抗震吸能: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将地震能量耗散掉,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常见的抗震吸能方式包括使用能吸能器材料和设计位移限制装置等。
4.断层错动与结构变形: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结构发生层间错动和变形,以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
抗震设计的方法抗震设计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结构力学、地震工程、土木工程等。
目前,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静力弹性分析法:通过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平衡方程进行求解,获取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
2.动力弹性分析法:基于动力响应谱理论,考虑地震动的频率特性和建筑物的振动特性,分析建筑物在实际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
3.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考虑材料和结构的非线性特性,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地震过程,获取建筑物的非线性响应。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实际设计中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得出准确的结果。
抗震设计实际应用案例案例一:汶川地震后的重建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之一,对当地的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了确保重建后的建筑物能够抵御未来地震的袭击,抗震设计成为当地重建的重要一环。
在汶川地震重建中,采用了多种抗震设计方法。
首先,在结构布局上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配备了剪力墙和防震支撑等抗震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抗震”专题研究报告课程:土木工程概论姓名: xxx班级: xxx学号: xxx目录一、工程抗震概述二、重大地震案例分析及发展改进(一)唐山大地震(二)汶川大地震三、桥梁、地下、建筑三方面抗震现状、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一)桥梁1、桥梁震害现象的种类:2、抗震桥梁设计方法3、桥梁抗震设计原则4、桥梁抗震设计的几点建议(二)地下1、地下隧道结构的一些震害特点2、地下隧道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3、地下隧道抗震分析方法总结及展望(三)建筑1、抗震设防的目的及要求2、抗震设计方法3、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4、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四、个人收获、体会五、个人今后学习、工作的思考一、工程抗震概述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据统计,地球每年平均500万次左右的地震,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1000次左右。
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地,就会造成地震灾害。
地震不仅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还会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为了抗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
二、重大地震案例分析及发展改进(一)唐山大地震1、分析原因:(1)板块运动:唐山恰好地处我国环渤海地震带,这个位置恰好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频繁的地方,使得板块运动非常剧烈,而唐山恰好就是地震带的中心。
(2)人文原因:唐山市中心人口活动较多,致使当地地壳陷落,所以后来统计发现唐山市内比郊区受灾严重得多。
2、发展改进:(1)隔震技术: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隔震技术的发现,便是周福霖教授在唐山大地震现场调查研究受到的启发。
当时,现场被毁废墟中,有两栋4层砖楼屹立未倒,仅仅沿地面滑动少许,原因是墙体下面一层柔软的防水油毛毡让大楼逃过一劫。
周教授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研究,最后将减震和隔震的新技术带回国,并广泛应用于云南等地震频发地带,现在当地许多建筑均是减震和隔震建筑,且已成规模。
(2)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城市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设防标准和预防地震灾害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地基处理、结构平面、高度限制、材料强度以及联结部位或薄弱环节等整体性能上充分考虑城市安全。
在人员密集的小街小巷、商店、繁华地区和大型公共建筑附近,应有计划地逐步改建、拓宽马路,增设广场、绿地,提高建筑的防火性能,增建消防水源和提高城市消防站的抗震能力,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消防设施,必须进行抗震加固。
同时,还应结合城市绿化,设置区域性防护隔离带,最大限度控制和缩小非常时期灾害事故的影响范围。
(3)对用火、用气设备的检查:根据地震火灾发生的原因,事先了解用火、用气设备的危险性,实施检查或采取预防措施。
主要检查:①用火、用气设备本身是否固定,有无翻倒的可能;②用火、用气设备周围有无可燃物,有无可能翻倒的物体,有无用不燃材料设置的安全防火分区;③有没有设置自动灭火装置及燃料的自动切断装置,其装置能否正常运转。
④进一步落实安全措施。
(4)意义:世界科学家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依据这个天然“实验场”进行大量研究,使人类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防御地震灾难也迈出了一大步;在唐山抗震实践中,中国诞生了“地震社会学”,为解决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灾害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成功的防灾减灾范例。
(二)汶川大地震1、发生原因:由于印度洋板块在以每年约15cm的速度向北移动,使得亚欧板块受到压力,并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又由于受重力影响,青藏高原东面沿龙门山在逐渐下沉,且面临着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
最终压力在龙门山北川至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造成了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约2分钟),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2、发展改进:(1)建筑抗震概念设计:○1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客:a.房屋平立面规则性要求。
b.抗震结构体系要求。
c.结构构件要求。
d.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要求。
e.非结构构件要求……○2对建筑工程结构做的概念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a.场地条件和场地土的稳定性b.建筑物的平、立面图布置及其外形尺寸c.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取d.抗侧力构件的布置e.结构质量的分布f.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关系……○3根据新抗震规范运用好抗震概念设计,做到:a.结构功能与外部条件一致b.充分发展先进的设计理念c.发挥结构的功能并取得与经济的协调d.更好地解决构造处理e.利用定量的计算进行抗震分析f.用概念来判断计算的合理性。
(2)各种形式结构的震害a.砌体-木屋架结构由于木材可以就地取材, 砌体使用较少, 这种结构的造价非常低, 村镇多采用这种结构建造建筑。
但是这种结构的砌体墙和砌体柱强度不高, 且大多年代较长, 在地震中容易发生屋面破坏和局部倒塌。
b.砖混结构这类结构在地震区数量最多, 震害也比较严重, 倒塌的结构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结构抗震体系单薄, 未设置构造柱, 也有的未设置圈梁, 预制楼板未拉结。
若合理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砖混结构也能有效抵御地震破坏, 在震害调查中也发现基本没有受到破坏的砖混结构。
因此, 对于砌体结构, 如何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侧向承载力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c.框架 -砌体混合结构这类结构形式有多种, 如底框砖混结构、底层部分框架、部分砌体 -上部砖混, 以及部分框架 -部分砖混 (水平混合 )。
这类结构的体系大多比较混乱, 由于经济原因, 大多尽可能少用混凝土框架, 框架和砌体承重墙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很不协调, 平面抗侧刚度极不均匀。
这类结构的震害现象主要为底部框架由于变形集中而破坏, 或上部砌体结构破坏。
d.框架结构本次地震中, 大多数框架结构的主体结构震害一般较轻, 主要破坏发生在围护结构和填充墙, 尤其是圆形填充墙的破坏较重。
这类破坏仍然会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且震后的修复工作量很大, 费用很高。
个别因施工质量很差、结构布置过于复杂的框架结构也发生严重破坏, 甚至倒塌。
此外, 由于楼板的增强作用、建筑需要在框架梁上增加砌体或填充墙的增强作用、增大上部结构的刚度等, 使得框架梁或屋盖的实际刚度增大, 在实际框架结构震害中, 很少看到强柱弱梁型破坏。
此外, 还有错层结构造成短柱剪切破坏, 异形柱端破坏。
e.框架 -剪力墙 (核心筒 )结构本次地震中, 框架 -剪力墙 (核心筒 )结构, 由于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 显示出了优越的抗震性能,尤其是与同一地区的框架结构相比, 框架 -剪力墙 (核心筒 )结构的非结构构件的损坏要轻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 框架 -剪力墙 (核心筒 )结构主要在成都和绵阳等大城市才有采用, 而这些城市在本次地震中的烈度并不高。
因此, 框架 -剪力墙 (核心筒 )结构的抗大震性能在这次地震中没有表现出来。
f.轻钢结构 (屋面 ) /钢桁架拱由于自重较轻和强度较大, 钢结构抵御地震的能力比较强, 震害比较轻, 主要破坏发生在围护结构。
在本次地震中,利用该结构的大部分建筑:主体结构和支座均无明显损伤,仅在围护结构和钢结构的结合处有轻微碰撞破坏。
(3)通过对汶川地震中各类型的建筑调查,得到以下经验和教训:a.砌体结构的抗震中性能需要严格的构造措施和施工质量给予保证, 包括合理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预制楼板的有效拉结和搁置长度以及增加现浇层等, 最好采用现浇楼盖, 特别是应加强构造柱和承重墙的安全储备,否则这种结构形式极易在地震中发生严重破坏, 尤其是单跨、大开间、外挑走廊、纵墙承重的教学楼。
b.在这次地震中, 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总体表现良好, 若能保证施工质量, 框架结构可以实现预期的中震和大震抗震性能目标。
但这次地震中框架结构的内外装饰饰面、围护结构、填充墙的破坏非常严重, 仍然造成了较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特别是给震后恢复重建和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需在今后的抗震设计中给予重视, 应重点加强围护结构和填充墙与主体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的研究。
c.剪力墙结构(包括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筒体结构)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优异, 这与其有较大的抗侧刚度有关。
但是这次地震中, 剪力墙结构均位于烈度较低的地区, 其在大震下的抗震性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尽管如此, 根据已获得的震害调查结果推断, 剪力墙结构在非结构构件的震害方面轻于框架结构, 是一种较好的抗震结构形式。
三、桥梁、地下、建筑三方面抗震现状、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一)桥梁:(1)桥梁震害现象的种类:a.地基与基础破坏地基破坏主要是指因砂土液化、不均匀沉降及稳定性不够等因素引起的地层水平滑移,下沉、断裂,进而导致结构物的破坏,震害较重。
基础的破坏与地基的破坏紧密相关,当结构周围的地基受到地震作用强度降低时,基础就会发生沉降或滑移,桩基础可能发生剪断、倾斜破坏,进而引起墩台倾斜、倒塌或折断。
b.桥台沉陷在地震作用下,由于桥台后填土与桥台并非完全固结,桥台填土的纵向土压力增大,桥梁与桥台之间的冲撞会产生相当大的被动土压力,使桥台有向桥跨方向移动的趋势。
由于桥面的支撑作用,桥台将以桥台顶端为支点产生竖向旋转,从而导致基础破坏。
若桥台基础建造在液化土上,则可能引起桥台垂直沉陷,最终导致桥台因承受过大的扭矩而破坏。
c.墩柱破坏墩柱破坏主要包括弯曲强度不足、弯曲延性不足、纵筋搭接区的抗弯能力以及剪切强度不足等。
墩柱的破坏往往引起连锁反应,如落梁、整个结构的倒塌等。
d.支座破坏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如果上、下部结构的相对位移过大可能造成支座锚固螺栓拔出、剪断,活动支座脱落及支座本身构造上的破坏等,导致结构力传递形式的变化,进而对结构的其他部位产生不利的影响。
e.节点破坏节点区域钢筋大量相交,连接节点在地震荷载和重力荷载的作用下处于复杂而又变化的应力状态,常导致节点区域混凝土的压碎和锚固筋的破坏。
f.盖梁破坏盖梁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抗剪强度不足或锚固筋不能满足抗拉要求,引起锚固端破坏。
(2)抗震桥梁设计方法a.采用隔震支座采用减、隔震支座在梁体与墩、台的连接处增加结构的柔性和阻尼以减小桥梁的地震反应,减、隔震支座桥梁结构的梁体通过支座与墩、台相联结。
在梁体与墩、台的联结处安装减、隔震支座能有效地减小墩、台所受的水平地震力。
采用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相结合的系统。
b. 桥墩延性减震可以利用桥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以达到减震的目的。
这种方法叫做桥墩延性减震。
该法在当前桥梁抗震设计中经常用到,桥墩延性减震是将桥墩某些部位设计得具有足够的延性,以便在强震作用下使这些部位形成稳定的延性塑性铰产生弹塑性变形来延长结构周期、耗散地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