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唐德刚:不落的尘埃
唐德刚:那个文采熠熠的人去了
各界 l 世纪回瞬
命 相从 , 坐通 牢底 , 生死 不渝—— 这一 点纵是《 红楼 梦》
里情 魔 情 圣的 贾二 公 子 也 无 此 福 分 ,而 汉 卿 你 却 生 受 之, 岂不 难 能 可 贵 ? 我 们 写 历 史 、 看 小说 的 阅人 多矣 , 书 拳 上有 几 个真假 情 郎 比得 上 你? 这 夸 赞 的 是少 帅 , 再 到 赵 四小 姐 预备 , 歼 始— — 为l 『 史学 注 入 文 学 , 店德刚不 是第一人 , 不过是 『 十 1 ‘ 米 道 统 的现 代 呈 现 , 当然 是很 好 的 现 。 可精美 的著文 , 对 一个 r 殳 学 家 来说 不过 是个亮 的 “ … f _ 】 ” , 一点 “ 皮相” 而已 , 他 的史家T夫 、 专业 见 识 哪 呢? 1 9 8 7 年, 唐 德 刚第 i次 来 大 陆 。 这次 , 他 是 带 着 学 术 论 文来 的 , [ 太 1 为西 安 的 “ 用 察 汉
不独如此 , 使得 唐 氏享 誉 学 界 以 及 世 问 的 还 是 他 的
家。 他 倒 没有 走 胡 适 的 老路 , 写 一 清 如水 的 纯 白话 。 德 刚 口述 历 史 , 这 门学 问也 不 是 唐 氏独 创 , 但 他 这 一 领 域 文根 底 深 厚 , 加上天性诙谐 , 写 起 文章 来 , 口无 遮 拦 , 的贡献却是有 目共睹。 气势檄盛 . 读 起 来 真 实妙 趣 横 生 ” 。 唐 氏脚踏 中两 文化 , 游 走两 岸 、 地, 古 语 俗 语 信
唐惘 刚 ¨ = | - . : . . 那 , 个 文采 一 J / I , 德 1 榴 的 人 去 了
l
『
赵
国 君
开 昭 的 日子 至 l J 乡, 脚德 刚 远 赴 雯 洋 . .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
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唐德刚:做追寻历史真相的杀手
唐德刚:做追寻历史真相的杀手10月26日晚,美国旧金山一所普通寓所。
89岁高龄的唐德刚静静坐在客厅的电视前半睡半醒,不觉已到夜间11点。
保姆将他推进卧室后,觉得情况反常,随后发现其心脏已停止了跳动。
唐德刚1920年生于安徽合肥,十几岁即已圈点过一遍《资治通鉴》。
1939年秋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学系,1948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后兼任系主任12年。
身为中国近代史大家,唐德刚是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
著有《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晚清七十年》、《张学良口述历史》、《袁氏当国》等,还撰有小说《战争与爱情》,被文学史家夏志清称为“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胡适最失意时代的门生唐德刚在“口述史学”领域获得的傲人成绩,现在看实在有些机缘巧合。
据他自述,他1948年自费到美国留学,不久国内政局发生巨大变动,“我那时还在哥大有气无力地继续读我的美国史博士学位。
这是个最吃力不讨好的傻事。
读到了,又干啥?我自己也不能解答。
”彼时,学者芮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口述历史研究室。
1957年,哥大的东亚研究所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学部,唐德刚成为学部最早的研究员之一。
恰在此时,李宗仁、孔祥熙、陈立夫、顾维钧、张发奎、蒋廷黻、陈光甫等大批国民党政要流亡美国,对这个中国口述历史计划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唐德刚第一个口述历史的对象是著名学者胡适。
当时胡适流亡异域,生活清苦,“我可以打工、开出租车、洗盘碗;而可怜的胡老师,那时贫病交迫,心脏衰弱、胃溃疡……虽然有点儿养老金,但那养老金抵不了一场大病。
”唐德刚自称,他是胡适最失意、最穷困、最灰溜溜的时代最孤独的一个小门生。
当时很多流亡的国民党政要,生活都极为困窘。
桂系军阀首领、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也仅是在纽约郊区买了一座匠工的房子居住,家中并无保姆。
而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更是不得不以出售鸡蛋和辣酱为生。
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
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导语:唐德刚先生所著《从晚清到民国》即是如此。
读书时看来战战兢兢,当真如横空避世,惊为天人;近来再读,已多了几分淡定,虽不及“看山仍是山,观水仍是水”的最高境遇,亦有了些自己的试探与明白得。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从晚清到民国个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参考!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自豪,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
在史学大伙儿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
唐德刚融合三峡史观与人文探讨于本书,成绩一部客观而深切的中国近代史书。
书评——正本清源,犹未为晚历史犹如由远及近传来的风声,虚实未定,真假难辨。
她既不像所谓“历史是成王败寇的漂白与抹黑”的非黑即白,也不是心有不甘者“若是那时、假设那会儿”的推倒重来,更非搀杂了民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论的刻意打扮。
但凡有识之士读史写史,字里行间或隐或明透露着家国情怀、道义担当的春秋笔法。
而这,无关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抑或社会制度等等。
纵然笔者言辞犀利,笔锋狠辣,乃至夹枪带棒,连讽带刺。
唐德刚先生所著《从晚清到民国》即是如此。
读书时看来战战兢兢,当真如横空避世,惊为天人;近来再读,已多了几分淡定,虽不及“看山仍是山,观水仍是水”的最高境遇,亦有了些自己的试探与明白得。
一、彼年是非,谁人曾与评说看过此书者都会以为唐先生最深刻一个观点是,将泱泱五千年中华历史沿革提炼出不同于教科书中“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有异化资本主义制度雏形,但未形成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的三峡”论。
事实上,这位胡适先生的高足以其惯有的口述史风格在其嬉笑怒骂间能够说惊人地预见了现今社会对以后政治经济的趋势,即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要通过200年才能真正完成民治社会的转型。
读史莫忘唐德刚
读史莫忘唐德刚:近代历史的三峡终究要走过2009年12月07日13:09凤凰网历史专稿【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金满楼供稿)说来奇怪,今年上了年纪的文化名人们扎堆仙逝,不巧便有撞车的。
由此,各人的身份地位不通,身后哀荣也就难免分出个厚此薄彼。
譬如本年7月11日,季羡林老先生驾鹤西游,那些侯了许久的媒体们大肆发文纪念时(那些家伙早准备好了,就等那一刻),不巧任继愈任老也跟着去了,结果季老抢得先机,直到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在有关部门的干涉下,任老的哀荣才得以迅速提升……任老毕竟是搞马克思主义的嘛,至于季老,以不说话为自保,成就虽高,但毕竟不算自己人。
很不幸的是,在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去的也不是时候,没两天钱学森老先生也跟着去了,因而焦点重心只能落到钱老那。
但令人有些不快的是,唐德刚先生的身后哀荣,和钱老也未免差得实在太远,大陆一边简直可以用熟视无睹来形容。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官方媒体对唐先生几乎是只字不提,除了几个搞历史的学者还写了几篇小文章发在文化版纪念一下之外,其他几乎毫无所闻……这未免有点过分了。
钱、唐两人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都在美国,而且都是国民党政府选送到美国留学的海外人才,但钱老最终回了祖国做了大贡献,而唐德刚先生当时虽说也想回国,但终究因为所学非用而滞留美国,但也在异国的土地上学有所长,算是为华人的精神世界做出了颇大的贡献嘛。
说起唐德刚先生的成就,大多数人会想到他的口述史。
不错,唐先生做了几部有影响力的口述史,其中作为工作任务、也是最标准的首推《顾维钧回忆录》和《李宗仁回忆录》,其他如《胡适口述自传》、《张学良口述历史》,这两部只能算半成品。
作为传记类作品,唐德刚先生还写过《梅兰芳传稿》,后来又另写了一部《胡适杂忆》作为《胡适口述自传》的补充。
作为胡适先生的另类的关门弟子,笔者认为唐先生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史学成就应该在《胡适口述自传》之上,由此引发的“胡适热”便是证明。
历史学家唐德刚: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 阅读答案
历史学家唐德刚: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历史学家唐德刚: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阅读答案历史学家唐德刚: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阅读答案丁国强20XX年10月26日,89岁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在美国旧金山辞世。
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探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探析苗玉德摘要:袁世凯复辟称帝,原因复杂。
他自身对无限制的极端权力的追求是其称帝的根本动因;但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纵容和支持也是促使袁倒行逆施的重要原因。
此外,袁世凯身边一些人长期以来别有用心的鼓动和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本文就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探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复杂原因。
关键词:袁世凯帝制复辟1915年末,民国刚刚走完其第四个年头,袁世凯便宣布洪宪称帝,短短八十三天,上演了一场历史闹剧。
袁世凯久怀帝制之心,阴谋复辟,无疑是这场闹剧的导演者和主角,但一人不成戏,这一闹剧中其他角色的扮演我们也不能忽视。
解读袁氏当国的这段历史,剖析袁世凯这个悲剧性人物,从中不难看出袁氏复辟的原因所在。
袁复辟称帝,原因复杂,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辛亥革命后,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帝制被废除,民国也已建立,长期生活在皇帝专制统治下的人们想着换了天地,总该过上好日子了。
可事实上呢,民国却被一些官僚、政客、党人之流闹得乌烟瘴气,内忧外患不断,人民生活依旧苦不堪言。
这一时期,正是近代中国社会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向民主代议制度,从“帝制”向“民治”发生转型的启蒙期,占全中国人口80%的下层民众的政治觉悟远没有我们后人想象的那么高。
他们是管不得什么共和制、君主制这些虚的东西,他们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对他们来说,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而此时,帝制在表面上被废除了,但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在,在许多人的心里,依然是有着帝制情结的。
他们习惯了头顶上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更何况如今,旧的已破,新的却还未及建立,“如此则受害群众就要抱怨今不如古,民国不如大清了。
”【1】此时的袁世凯,做了一年多总统,对尚处于实验阶段的共和政体已失去了信心。
在他的认识里,既然共和搞不下去了,就不如恢复帝制的好。
况且,逊清老官僚出身的他,深知帝制更能满足其独裁专制的权欲。
世间已无唐德刚
忆。1 0月 3 1日, 科学 家 钱学 森去
世 ,举 国 哀 悼 这 位 “ 国航 天 之 中 父 ” 同 日凌 晨 , 歌 手 陈 琳 跳 楼 ; 女 身 亡 , 时 成 为 各 大 网站 、 体 娱 立 媒 乐版 的 热 I 题 。而相 比 之 下 , ]话 此 前 5天 的 1 0月 2 6日夜 ,著 名 华
月2 6曰上 午 , 安徽 大 学 在 文 典 阁
8 9岁 的 唐 德 刚 先 生 被 誉 为
“ 国 口述 历 史 的 开 L 人 之 一 ” 中 L 1 。
据有关报道 , 家人于 1 其 1月 8 日 在 美 国旧金 山为其举 行火 葬 , 遵
遗 愿 将 骨 灰 撒 进 太 平 洋 。其 妻 吴
从 来 没听说 过这 个名 字 , 但
从 周 策纵 先 生 和 夏 志 清 先 生 为此 书作 的序 里 约 略 知 道 一 二 。唐 先
举 行 了唐 德 刚 先 生 赠 书 仪 式 。就
在 当晚 1 1时 , 完成 心愿 的唐 德 刚
先 生在 美 国 旧 金 山家 中溘 然长
逝。
I 生活
大 J 家]
一
世问已无唐德刚
口金丹 霞
颤 , 人 撰 文 有
时 , 故 人 重逢 的 喜 悦 , 为封 面 有 因
上 的 署 名 是 埋 在 记 忆 深 处 从 不 曾
哀 悼 :呜 呼 , 世 间已无唐德 刚 !
“ 人 殁 而 山 入 斯
淡 忘 的 “ 德 刚 ” 当 然 也 毫 不 犹 唐 ,
—
生 本 来 是 想 为 自 己 正在 撰 录 的胡
适 口述历 史写 一篇“ 序” 不料 短 , 写 着 写 着就 下笔 干 里 ,已 长 达 1 0 余 万 言 的 “ 序 ”只 好 另 出 单 行 短
《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欢迎阅读赏析!本书金句读书笔记节选:“若论私生活,较之前朝的'脏唐臭汉',西太后算是宫闱中的修女了。
”——评慈禧“记得一次深夜恭聆胡老师说《尔汝篇》《吾我篇》及《水经注》中各项考证,就归而感叹:国破家亡莫此,大才槃槃的思想家胡适,还在草庐之中品琴棋书画;渺小若余,亦不忍为之。
”——评国家危机关头还在做考据学研究的胡适俗语说“行行出状元”,那是“旧中原”里的土阿Q的自宽之言也。
——行行皆可啖饭,原是事实。
“出状元”则只此一行,外行就没有了。
英雄亿万,出路只有一条,则此路之大塞车,就可以想象了。
——评科举考试“笔者是个中国农村出来的山野村夫,习惯于庄子所说的‘曳尾泥中’的任性自由的生活,对庙堂文学没有兴趣。
”——说自己导读:同去年黄仁宇先生风靡全国的《万历十五年》一样,这本《从晚清到民国》最初也是由英文写就(或者演讲)的,是唐德刚先生《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
再算上著名的《中国近代史》的作者蒋廷黻先生,黄仁宇、唐德刚和蒋廷黻这三位史学大咖都有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或者工作的经历。
我很荣幸能成为他们的校友。
如果要描述哥大的话,我认为它是精明的、精致的、物欲的以及自由的。
在凌晨四点通明的图书馆中,那扑面而来的勃勃斗志大多不冲着学术,而更多面向的是政治,是不远处的华尔街,是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是名利双收的上流社会。
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里离钱很近,所以能留下来做学术的那些人,思想才更自由吧。
除了外交史外,唐德刚先生的其他代表作还包括《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顾维钧回忆录》等口述历史。
就近几年的新书来说,如果对哥大口述历史专业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范海涛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之后去留学》,这本书不算深刻,但传记作者总是很会写文章,不是吗?《李开复自传》也是她执笔的。
宋路霞:唐德刚先生二三事
为了洞悉这个神秘的“转型期”及其规律,他一生不知研究了多少中外典籍和档案。据说
有一次一位名人在大会上讲演,其中讲到中国的史籍浩若烟海,根本不可能读完,有谁敢
说自己都浏览了一遍了?想不到台下一个人举着手站了起来:“我!”大家一看,是唐德
刚。他读书的劲头的确是很吓人的,他在图书馆书库里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天不出来,常
校长时的那个岁数”,蒋介石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笑笑。不过后来蒋介石真的讨厌他了,
因为他为李宗仁做了好几年口述历史,而蒋介石最讨厌李宗仁了,这是后话。
他的岳父吴开先是国民党元老,老岳母久病在床,几个儿女都在美国。有一年台湾来电,
说是老岳母西行了,他因学校有课不方便临时请假,他夫人吴昭文姐弟三个就急忙回台奔
刘家人吗?神情变得十分凝重,全无白天的冷面滑稽了。我说在倒是还在,在新闸路上,
是上海滩目前仅存的两栋私家藏书楼之一,只是已经沦为七十二家房客,年久失修,一塌
糊涂了。刘家人在解放初就搬出来了,房子被政府征用,后来就公私合营了,书都捐献了
。唐公叹了一口气说:“刘晦之是我外公的哥哥,民国期间的银行家、藏书家,很有学问
现在的白领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是自己人了。现在大家(他故意回避了“大陆知识分
子”这个词)即便想当白领,也是进步的嘛,何况大多数知识分子现在都在做学问、搞建
设……”几句话就把双方的心境都捋平了,各自都感觉唐公是在帮自己说话的,一场舌战
即刻烟消云散,耿所长的脸上也就多云转晴了。
也许是因为我挑的头,枪打出头鸟嘛,也许是因为那次会上,只有我一个女性,唐公把我
们总是把他层层包围在当中,听他老人家手舞足蹈地摆龙门阵,把住在隔壁的不是来开会
的房客也吸引过来了。他从当年如何开着25元美金买来的二手车(也可能是三手车、四手
语文小题训练(四)(师用)
2018届高一(20、21)班周末语文综合小题训练(四)班级:姓名: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拮.据/攻讦.毗.邻/濒.临穷形尽相./相.机行事B.辍.学/掇.拾缔.造/谛.听济.济一堂/人才济.济C.梦魇./赝.品徜徉./佯.装狼吞虎咽./咽.喉要道D.殉.职/殒.灭解.数/解.读量.体裁衣/车载斗量.选D。
(A项分别读jiã/jiã,pí/bīn,xiàng/xiàng;B项分别读chuî/duō,dì/dì,jǐ/jǐ;C项分别读yǎn/yàn,yáng/yáng,yàn/yān;D项分别读xùn/yǔn,xiâ/jiě,liàng/liáng。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侘傺叱咤惊诧姹紫嫣红B.傧相摈弃槟榔五彩缤纷C.鸷鸟贽见挚爱风驰电掣D.伫立贮存苎麻纻衣麻裳选D。
A.咤zhà,余读chà;B.摈bìn,槟bīnɡ,余读bīn;C.掣châ,余读zhì;D项全读zhù。
3.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兮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选C。
C项前句,“灵修”后不宜停顿,后句,在“察”后停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代表中国出赛的广州恒大最终战胜阿赫利挺进半决赛, 人言啧啧, 观众和媒体充满了期待。
B .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怎样更多地为困难群体雪中送炭, 而不只是为强势群体锦上添花, 值得整个社会深思, 更值得各地政府不断反省并做出更大的努力。
谈《中国近代史纲》
浅谈《近代中国史纲》《近代中国史纲》作者郭廷以,(1904-1975)河南舞阳人。
一代史学宗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始人兼学术奠基人。
深受傅斯年、罗年伦治史风格之影响,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依据丰富确实的史料立论,以重视历史原貌,是实证史学的卓越代表。
其史学研究由编纂大事记及整理史料入手,是著名的“南港学派”的创立者。
本书为他晚年的重要作品。
该书为作者1969年赴美作学术访问时开始撰写,历时4年,于l972年出版。
出版后,即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广泛重视与欢迎。
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代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尔敏女士曾经如此评价郭廷以先生的《近代中国史纲》,“他晚年所著《近代中国史纲》是一种简约通识读本,我们近代史家同道,恐怕只能参阅,甚难超越……但我也肯定说,我们每个都做了他晚年所作的《近代中国史纲》,因为这是量宇师一生识力简化表达的一个成品,后于无法做得到。
著名历史学家,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主任唐德刚曾经说过“我自己开始学做research则是在大学二年级,上郭廷以老师中国近代史一课逐渐摸索出来的…然追要究底,我这项’一技随身’,实启蒙于郭廷以老师中国近代史那一课。
”在我看来,该书不仅史料丰富,同时由于作者的研究角度和观点,与我一向来所接触到的历史书籍不同,所以有很大的触动。
一般的国内出版的历史书籍时常让我觉得层层不合理的权威解释组合在一起,有着说不清的诡异和荒谬。
但这本书的确让我了解到一些异于教科书的解释。
比如关于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官方的解释是英法为了扩大罪恶的鸦片贸易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样的看法,我也不能说这是绝对错误的,但的确是存在片面性的。
忽略了“英军入城”问题和中美望厦条约中关于十二年后修约,大概是为了掩盖清政府的无能吧。
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解释和缘由大抵都需要像这样一一去分析的吧。
还有,这本书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历史论述的篇幅,即使有限的论述,也尽可能是在事实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尽量避免了由于自身观点,改变历史色彩的情况发生。
南都周刊悼唐德刚
唐先生知识渊博,因此,他的历史著作常常上天下地,融中外古今历史于一炉而共冶。
起承转合,信手拈来。
这是唐先生独有的风格。
美国学者夏志清称唐先生的散文为“唐派散文”,我以为,唐先生的史学著作堪称“唐派史学”。
愿“唐派史学”后起有人——悼唐德刚先生2009-11-6 9:50:26 来源: 南都周刊文·杨天石唐德刚先生去世了。
几家采访的记者都问我,你和唐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候?我想来想去,不记得了。
我和唐先生多次见面,在大陆,在台湾,在美国,见过许多次。
199 0年我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有三个多月住在纽约。
那时,唐先生住在纽约近旁的新泽西州。
自然,见面的机会比较多。
唐先生平易近人,知道许多民国掌故,又健谈,一谈起来,议论风生,我们很快熟起来。
纽约的华人学者之间常有餐会,记得我好多次赴会,都是坐唐先生开的车。
不过,我认识唐先生,首先还是通过他的口述史著作—《李宗仁回忆录》。
1980年,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辗转从海外得到原稿,内部发行。
那时,我刚刚转入民国史研究不久,对该书史料的丰富和文笔的流畅颇为折服。
后来逐渐知道该书的真正著者是唐先生,对唐先生便多了一份敬意。
再后来读唐先生参加编撰的《顾维钧回忆录》,敬意愈增。
顾维钧是近代中国的老资格的外交家。
他的日记、文件珍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和手稿图书馆,共约10万件,是该馆仅次于杜鲁门档案的第二大档。
唐先生深入研究这些档案,又经过和顾维钧的多次访谈,才完成回忆录的写作。
共13册,600余万字,堪称巨著。
口述史是一门新兴的史学体裁。
它是历史当事人和史学家合作的产物。
过去,历史当事人常常写回忆录,但是,回忆常常有讹误,记错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的情况很多;历史家的著作呢?大多依靠文献档案等死材料写作,缺乏新鲜、生动的活材料。
口述史的优点就在于可以弥补上述两种体裁的局限,将死材料和活材料结合起来。
一方面,它可以保存历史当事人的记忆,这些记忆往往不见于文献档案,而且,其中不少是秘密,只有当事者才知道的秘密,不通过口述史就可能永远消失;另一方面,由于有历史家的参与,它可以纠正历史当事人的记忆错误,深入挖掘、记述关键事件和关键秘密,使口述史更准确、更有价值。
陈 远 怀念唐德刚:广陵散从此绝矣
怀念唐德刚:广陵散从此绝矣本文这个题目,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历史学家给一生显赫的顾维钧写悼词时用的题目。
历史学家的名字,就叫唐德刚。
2009年10月26日,唐德刚先生在旧金山家中安然辞世,同时带走的,还有他别具一格的史风。
他的身后,留下了《胡适杂忆》《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袁氏当国》《晚清七十年》等重要著作。
它们所带来的影响,在整个华语文化界不会淡漠下来。
首先是台湾岛内媒体,报道了先生辞世的讯息,随后大陆媒体也蜂拥而上。
这就是轮回。
他曾经在历史中寻找他人的人生,现在,轮到别人在历史中寻找他的人生了。
陈 远ESSAYS“胡适最好的好后学”“胡适最好的好后学”——胡适去世之后,他的“小脚太太”江冬秀在一封信中如此称呼唐德刚。
唐氏生前,也总以胡适门生自居,这给他带来不少争议。
在学术界看来,学术上代有传承,“衣钵”意味浓厚。
唐德刚,不过是听过胡适的课,不过是因缘巧合,曾经和胡适过从甚密,但原则问题不能马虎。
唐德刚总以胡适门生自居,这是拉胡适的“虎皮”,壮自己声威。
可是纵览唐氏关于胡适的著作和文章,就会发现:我们都被这位聪明的史学家骗过了!唐德刚自称是胡适的学生不假,但却从来没有称过胡适是自己的“业师”,充其量,也就是“老师”。
在学术界,“业师”和“老师”,分量差着一截呢。
唐德刚的业师是谁呢?在《胡适杂忆》中一个小小的注脚里,唐德刚是这样说的:“笔者的业师,也是胡先生康奈尔时代的同学和好朋友”,他的名字是“晏文斯”。
看看唐德刚在胡适逝世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就知道,唐德刚深得这种区别的其中三昧。
演讲开篇,唐德刚先声夺人:“我是胡适的学生。
”不过且慢,再看唐先生接下来如何说:“胡氏是教育家,授徒半世纪,桃李满天下,生徒数万人……门生遍天下——我也是个门生和小门生之一。
”况且,“在这个有人数上万的学生大队里,如果说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等北大学生是胡老师的开山门生,什么俞平伯、千家驹、吴健雄、苏梅算是第二代学生……等而下之,则有四五代乃至六七代之多了。
唐德刚的机智
唐德刚的机智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7年第23期唐宝民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哥伦比亚大学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口试。
口试由几位老教授负责,因为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所以,对教授们所提出的问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他们都会找出充足的理由给予否定,学生们常常被弄得满头大汗也过不了关。
这一天,轮到唐德刚参加口试了,教授们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林肯是不是奴隶的解放者?”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来特别简单,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即可,但实际上却麻烦得很,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唐德刚回答“是”,教授们便会引经据典找出一大堆理由证明“林肯不是奴隶的解放者”;如果唐德刚回答“不是”,教授们也同样会引经据典找出一大堆理由说明“林肯是奴隶的解放者”,那样一来,口试成绩就只能不及格了。
因为事前了解了教授们的心理,所以唐德刚没有沿着教授们设计的陷阱走下去,而是在教授们提问后,突然反问道:“照足下的看法,美国历史上有没有一个所谓‘奴隶解放者’呢?”教授们没想到唐德刚会反问自己,所以当时就有些慌了,只好马马虎虎地答了一句“有”,唐德刚见他们这样说,便不慌不忙地接着问道:“如果有的话,哪个人比林肯更够资格呢?”教授们尴尬地笑了笑,只好给了唐德刚一个及格的成绩。
唐德刚的聪明之处在于:面对问题,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巧妙地把“球”踢了回去,逼负责提问的教授回答“美国历史上有没有一个所谓‘奴隶解放者’”,当对方接招、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后,唐德刚再次逼对方回答“如果有的话,哪个人比林肯更够资格”这一问题,迫使对方承认“林肯是奴隶解放者”,逼迫对方代自己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从而通过了口试这一关。
在与人交谈时,如果墨守成规,很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而如果能剑走偏锋,就会使自己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摘自《思维与智慧》)。
清朝七十年唐德刚读后感
清朝七十年唐德刚读后感读完唐德刚写的有关清朝七十年的那些事儿啊,就像是在听一个超级会讲故事的老伯伯在唠嗑,特别带劲。
首先呢,唐德刚把清朝那些复杂的事儿给捋得挺顺溜的。
清朝七十年啊,那可是从辉煌到衰落的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
以前对清朝的了解就是模模糊糊的,知道有康熙乾隆的盛世,感觉那时候的清朝就像个超级大国,周围的小国家都得恭恭敬敬的。
但是唐德刚让我看到了盛世背后的那些暗流涌动。
就好比一个外表华丽的大房子,其实地基已经有点松动了。
他写那些皇帝啊,都特别鲜活。
康熙吧,感觉就是个很有谋略的大佬,能把朝廷内外的事儿都拿捏得死死的。
可是呢,到后面的皇帝,就有点力不从心啦。
这就像接力赛,开头的人跑得又快又稳,后面的人却渐渐掉链子了。
再说说清朝的那些制度。
原本以为封建王朝的制度都差不多,读了才知道清朝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可这独特之处后来也成了它的绊脚石。
比如说科举制度,一开始是选拔人才的好办法,可到后来就变得僵化了,就像一个原本灵活的机器,年久失修,开始卡壳了。
而且清朝在面对外面世界变化的时候,那个反应真叫一个迟钝。
西方列强都开始搞工业革命,开着大船带着枪炮来了,清朝还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沉醉呢。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玩新的游戏规则了,清朝还在守着老一套,不被揍才怪呢。
唐德刚写这段历史还穿插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历史叙述。
这就像是在历史的大餐里加了不少调味料,让你吃起来津津有味。
就像他讲一些宫廷里的秘闻轶事,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百分百真实,但听起来就特别有趣,感觉像是穿越到了清朝的宫廷里,看着那些宫女太监大臣们在眼前晃悠。
读完这本书,就觉得历史啊,真不是简单的几个年份和事件的组合。
清朝七十年的兴衰荣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要是固步自封、不与时俱进,那下场就会很惨。
而且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这个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时代,毕竟咱可不想重蹈清朝的覆辙啊。
总之呢,这是一本让我对清朝历史有了全新认识的好书,值得推荐给那些喜欢历史又不想被枯燥文字折磨的朋友们。
2020-2021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大巫岚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大巫岚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不落的尘埃潘采夫一个风骚的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刚刚去世的唐德刚,但愿他不会对我很严肃的赞美生气。
他当然是口述历史的大宗师,一位有情怀的史学家,但我对他的喜欢,是从他“风骚”的文字开始的。
六七年前,我在盗版书摊上发现了《晚清七十年》,十五块钱一本的黑皮书,马上被优美的文字和性情张扬的议论迷倒,从此成为唐德刚的粉丝,自号“糖豆”。
一年之内,我至少买了十本《晚清七十年》,逢人便送,反正盗版也便宜;并开始扫荡书店,将老唐的书一网打尽。
从《史学与红学》《袁氏当国》,到李宗仁、顾维钧回忆录,再到《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直至《五十年代的尘埃》收尾,能找到的都读了,而且不止一遍,算得上铁杆“糖豆”了。
唐德刚带给我最大的阅读享受,是他说书人一样的讲史风格,和他半文半白、亦庄亦谐的文字。
唐德刚笔锋常带感情,忘情之下往往不顾史家的身份,跳出书本对“亲爱的读者”说几句话。
如《晚清七十年》中对长征的长篇议论,每每读到,都让人几欲泪下。
但他著李宗仁的口述历史,则在严格考证的基础上,保持了传主说话的原汁原味,让“李长官”的语言鲜活得不得了。
读唐德刚的书,我经常遗憾得拍大腿,写历史著作还能够掌控节奏、制造悬念、绘影绘形,真是一个天才说书的,这才是《百家讲坛》的真命天子,可惜观众无缘得见。
这不怪《百家讲坛》,大学者要么洁身自好,要么晦涩难懂,登台都鼓唇摇舌戏份儿很足,却独少了历史养分,像唐德刚这般的,实在是没处可找。
唐德刚天性诙谐,喜爱舞文弄墨,纸上能跑马,为正统历史学家所不喜,斥其太“骚”,但这正是唐德刚的高妙之处。
所以我对严肃正经的大家敬而畏之,但对没架子的唐德刚则亲近有加。
试想一下,能跟鬼见愁李敖沆瀣一气,而且让李敖承认“白话文某些方面写得比自己好”,赞其为“现代中国最活泼最优秀的历史家”,那得“骚”到什么程度?唐德刚是郭廷以的学生,在美国又跟随胡适多年,但他对胡适冷嘲热讽,玩“师”不恭,一点儿不比李敖干得少,这又是多么的离经叛道?但是,如果仅仅因此,唐德刚至多是一位善演讲、好文字的历史学家,实际上那只是海面以上的唐德刚,在有趣的文字之下,我们又能感受到他深沉的情怀。
唐德刚:阴差阳错的张学良口述实录
朋友 。1989年 冬天 ,星云大师请我去讲演 , 了。她说 ,无论唐先生什 么时候 来 ,我都烧
我到 了佛 光山 ,张学 良通过郭冠英找到我 。 饭给你吃 。
再说 ,王新 衡 、张群都 是我岳丈的朋友 ,我
郑 :你是边采访 ,边写作吗?
到 台湾 ,他 们也 不 会 不知 道 。 郭冠 英 告 诉
纪 实 f 43 l
良,把带有土 军阀性质 的奉 军改造成为现代
化的军队 。张 作霖和张学 良父子相得益彰 ,
谁也离不开谁 。张学 良对我那 篇文章特别欣
赏 ,他 对 人说 ,别 人都 以为我 是 靠 父亲 起
家 ,不 知 道父 亲 还 靠我 呢 。唯有 这 个 唐德
刚 ,说清楚我和 父亲的关系 ,肯定 了我为奉
i 42 I 纪 实
唐德 刚:
阴差 阳错 的张 学 良 口述 实录
·郑重
唐 德 刚 (1920年 8月23日一2009年 10月
唐 :我 还 在纽 约 大 学担 任 历 史 系 主任
26日),华人 学者 ,传记 文 学家,在 口述历 的时候 ,祖炳 民的太太傅虹霖 在历史系读 博
后 ,我说还要继 续未谈完 的话题 ,即张学 良 发表 了 ,用特大字做 了标题 。 《中国时报 》
口述 历史 。他 说 ,不忙 ,听说你写 了不少收 在发表 这篇序时 ,编辑把文童 斩头去尾 ,也
藏 家 ,先 看看我的收藏 。这时 ,我才注意到 并没 有说明是序 。张学 良看 到了 ,就打 听唐
饭 店入座 之后 ,他才 说 : “我在 这里请张学 个 父亲也只能 是土军 阀。张学 良受过现 代教
良吃过饭 。”原来他 像说书人 ,前面都是作 育 ,他的许 多朋 友又都是 留学生 ,如 郭松龄
唐德刚的读书观阅读答案
唐德刚的读书观阅读答案唐宝民①唐德刚先生是史学大家,一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
作为一位历史名家,他所读的书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
那么,他的读书经验是什么呢?②当今的书太多了,让人读不胜读。
于是,“快读”这种方式便应运而生。
唐德刚把“快读”形容为“跳高栏”,把“慢读”形容为“啃骨头”,并进而指出,对于经典类的书籍,还是要“啃”而不要“跳”。
他说:“如果没有人拿着戒尺或皮鞭站在后面的话,读书是会偷懒的。
再到难懂之处,不明不白之处、半明半白之处、索然无味之处,你会像跳高栏,一跃而过,永不回头。
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笨经验,有些书,尤共足夫部头的古典名著,就不能‘快读'。
相反的,对这种著作要去‘啃’,像狗啃骨头一样地去‘啃'。
我个人的体会便是,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真是最大的乐事。
所以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和‘啃骨头’就是两个诚然不同的境界了。
”时代曾读过《资治通鉴》,他以此为例,说明“快读”与“慢读”的不同:“我对《资治通鉴》只是‘读’过,而没有‘啃’过。
对于这部巨著,我也曾‘跳高栏'地跳过一遍,从头跳到尾。
我对《资治通鉴》有偏爱,数十以来,唐德刚一直按照胡适先生的指点去做,发现这个办法果然有效:“胡适先生这句话真是深得我心,因为我自己很早便有相同的体验回忆自己的青少1月,胡适在《新青⑥唐德刚先生之所以成为史学大家,或许得益于这样的读书方法。
(有删改)15.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3分)A.读书若无人督促就会偷懒,读到难之处、索然无味之处,难免会跳过。
B.唐德刚认为,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是乐事。
C.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与“啃骨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
D.唐德刚能成为史学大家,是因为他向老师胡适学到了恰当的读书方法。
16.海德刚有哪些读书经验?请简要概括。
(3分)17.其实,“快读”与“慢读"各有好处,请结合本文和你的读书经验,举例谈谈你如何运用这两种阅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今天我试讲课的题目是《史学大家唐德刚:不落的尘埃》
导入新课:
以真动人,直面灾难,耄耋老人巴金历时八年,一部《随想录》书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教书家访,埋头苦干,“化缘校长”莫振高任教三十年,筹集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
每个时代总有一些平凡却伟大的生命,让我们去缅怀去追随。
今天,让我们心怀崇敬走近史学大师唐德刚。
(板书:史学大师唐德刚:不落的尘埃)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分析传主写史特点,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涵义
2、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3、体会、传承并发扬传主的优秀品质
一、检查预习
基础积累:
1、字音栖身诙谐
2、字形绘影绘形飘扬沆瀣一气诙谐
3、近义词辨析
留恋流连
假日里,我们在被还公园划船,(流连)在绿树红墙之中。
游人们依依不舍离开了桂林,心中还(留恋)着漓江山水。
两个词语的意思的理解与运用举例。
“流连”和“留恋”的意义相同,都是“舍不得离开”,要区别它们的关键是它们舍不得离开的对象。
“流连”指受吸引而不愿意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
“留恋”指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对象通常指故乡、母校、亲人等与自己的经历有过密切关系的人和事。
其次,“流连”偏重动作,“留恋”偏重内心情感。
3、成语
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
它们同被视为汉族诗歌发展的源流。
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诙谐:谈吐幽默风趣。
真命天子:旧时所谓秉承天命降世的皇帝。
舞文弄墨: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
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唐德刚天性诙谐,喜爱舞文弄墨,纸上能跑马,)
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跟鬼见愁李敖沆瀣一气)
冷嘲热讽: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离经叛道: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
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他对胡适冷嘲热讽,玩“师”不恭,这又是多么的离经叛道)
丧家之狗: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他们找不到栖身之地,状如丧家之狗,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
尘埃落定:比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或经过一阵混乱后将结果确定下来
二、研读文本:自主阅读,思考问题
1、唐德刚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学家?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答案,并归纳总结。
明确:
1-5自然段:一个风骚的历史学家。
优美的文字和性情张扬的议论
说书人一样的讲史风格,半文不白、亦庄亦谐的文字
写历史著作还能掌控节奏、制造悬念、绘影绘形
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在《胡适杂忆》序中说,唐德刚先生“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德刚古文根柢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6-10自然段:文字下蕴含着深沉的情怀
对祖国的语言文字难免有一些留恋的温情
“孤魂”的故事,孤愤的感情
2、前文写唐德刚“在美国又跟随胡适多年,但他对胡适冷嘲热讽,玩‘师’不恭”与后文说唐德刚“写晚年胡适,把胡适的凄凉晚景写绝了”是否矛盾?请分析原因。
明确:
不矛盾
没有对胡适的深刻理解是不能“写绝了”的,而敬师爱师并不是一味维护的愚孝愚忠,唐德刚尊敬自己的老师,但他更尊重真理。
这也体现了唐德刚为人的正直、坦率,以及做学问的一丝不苟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事实证明,作为胡适的关门弟子的唐德刚深得胡适真传,继承他的衣钵,而这种真传便是客观、公正、不为尊者讳。
唐德刚多次给予胡适很高的评价,说胡适是当代的第一人,是朱子以来的第一位大学者,是中国的“自由神像”,是中国古往今来的百位文化伟人之一)
补充唐德刚的生平、轶事
唐德刚(1920.8.23-2009.10.26),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
唐德刚1948年赴美留学,到美国两年后,美国入侵朝鲜,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
当时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被美国政府要求不能随便回国。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美关系趋于缓和,他立即办好签证手续,返回大陆探亲。
1981年,唐德刚以纽约市立大学“交换教授”身份再访大陆。
1986年6月,他又携论文参加在哈尔滨召开的“《红楼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红楼梦艺术节”。
保了4万美元之险,借出乾隆甲戌本《红楼梦》悉心研究并写出论文。
1987年后,他又数次回国,参加周秦汉唐史学术研讨会、胡适学术讨论会、等等学术研讨会。
1991年夏安徽遭受特大水灾期间,他和安徽省籍侨胞为赈灾活动不遗余力。
1994年7月唐德刚参与发起在全球征集一亿人签名要求日本偿付战争赔款的运动。
2002年因钓鱼岛事件与杨振宁一同发表声明,声讨李登辉。
结合时代背景,传主生平、轶事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理解句子“五十年后,三峡早已成了平湖,唐德刚心里的尘埃,还是没有落定。
”
4、为什么说“史学大家唐德刚”是“不落的尘埃”?
这句话用对比的手法,用三峡的改变反衬出唐德刚内心深沉的情怀。
“心理的尘埃”指的是时代变迁、社会动荡、政治苦难带给一代中国人的无法磨灭的政治伤痛。
作为“孤魂”,被迫流落国外,找不到栖身之处,状如丧家之狗,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身在国外,心系祖国,可是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各种自然、人为灾害却无能为力的无奈和悲愤。
对学术研究的一腔忠诚。
4、为什么说“史学大家唐德刚”是“不落的尘埃”?
明确:
“尘埃”是说唐德刚是一个平凡之人;
“不落”则是指他学术上的成就,为人的坦荡、直率,深厚的爱国情怀必将使他永垂不朽
三、本文作者的语言亦庄亦谐,富有文采而不缺幽默感,请同学找出喜欢的语句诵读并简单赏析
风趣体现在:
1、幽默声动的口语
铁杆“糖豆”扫荡书店跳出书本说几句话
2、成语的化用玩“师”不恭
3、成语的贬义活用
唐德刚天性诙谐,喜爱舞文弄墨
跟鬼见愁李敖沆瀣一气
他们找不到栖身之地,状如丧家之狗,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庄重,很有文采,体现在
1、多运用成语真命天子、舞文弄墨、沆瀣一气、冷嘲热讽、离经叛道、丧家
之狗、尘埃落定
2、引用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表现作者的倾向。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和思想,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真实性和可读性。
④使读者对传主了解更加深入。
3、修辞手法:对比、排比
他写太平天国,写得那样深刻、沉痛;他写梅兰芳写京戏,写得那样婉转哀伤;写晚年胡适,把胡适的凄凉晚景写绝了。
五十年后,三峡早已成了平湖,唐德刚心里的尘埃,还是没有落定。
在美国又跟随胡适多年,但他对胡适冷嘲热讽,玩“师”不恭
写晚年胡适,把胡适的凄凉晚景写绝了。
四、作业布置
史学大家唐德刚低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口述历史大宗师、身在国外心系祖国的花;“红学泰斗”周汝昌低到尘埃里,却开出了用一生研究“红楼”的“痴人”“赤子”之花;
请同学们仿照“……低到尘埃里,却开出了……的花”另写一个排比句,并用不少于400字的文段向大家介绍这一人物。
五、小结:
相传李白在山间读书放弃离去时,遇见磨铁杵的老妪,被她的毅力所感动,重回山上完成学业;
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待人以诚、忠于学术,以至于鲁迅先生在多年后仍能”从先生身上得到启示,汲取的勇气和力量;
也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史学大师唐德刚的某一方面能触动大家,祝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做一个直率而有所成就的人。
我的试讲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