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借鉴意义
日本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
日本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摘要] 我国不仅与日本存在较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且没有与日本形成相互依存的投资格局。
如果在现阶段中日两国互免关税,贸易及投资实现自由化,我国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从长远看,建立自由贸易区在经济上对我国仍有不少收益。
首先,我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日出口,保持拓展日本市场,抑制日本对华反倾销,有利于我国吸引日本的投资和技术,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有利于我国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扩大我国在APEC 和WTO贸易自由化谈判中的回旋余地。
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可以将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作为中日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议题、一个长期目标,循序渐进。
一、日本内外经济政策的变化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日本在金融、产业及贸易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部分内外经济政策也有所调整。
1.日本央行结束零利率货币政策。
由于近期各项经济指标显示日本经济状况已改善,通货紧缩现象有所缓解,日本央行决定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0.03%调高至0.25%,结束了已实施18个月的零利率货币政策,这是日本近10年来首次升息。
对于结束零利率政策,日本政府持反对意见。
对此,央行表示,未来日本央行仍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升息不会对景气恢复造成障碍。
结束零利率政策将会对日本经济带来以下几点影响。
(1)从消极方面看,升息将打击资金密集型企业,例如房地产、建筑、钢铁等行业,一些小企业有可能因融资成本提高而陷入困境,导致破产。
因此,升息会在短期内对经济指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据日本经济新闻社测算,结束零利率政策将使2000年度个人消费增长率降低0.1%,设备投资增长率降低 0.73%,实际 GDP增长率降低0.22%。
(2)从积极方面看,升息的长期影响会推动日本经济的结构性改革。
因为升息会使资金流向效率高的部门,打击过分依赖宽松资金的低效率企业。
作为企业来说,由于不能轻易地获得资金,只能小心谨慎地使用资金。
日本外贸发展和日元国际化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发 达 国家 ,特 别 是 一些 货 币大 国相 比 , 日本 以本 币 计价 的出 口在 出口总额 中所 占的 比重 ,远 远低于 美 国
( 过 9 % 和 德 国 ( 过 7% 。 超 0) 超 0 )
际化的必要性 。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
日本对外 贸易发展 与 日元 在贸易 中的使用情
况
日元在 国际贸易 中的使 用情况 与 日本 的贸 易发展 及 其变化情况 密切相关 ,两者 的发展走 向大 致 同步 , 但 是 日本贸 易发展 的步伐 要快于 日元在贸 易中使用 的 增长步伐 。 从 日本 的对外 贸 易发展 来看 , 日本 的国际贸 易在 战后 经济快速恢 复后 ,不 断成长壮 大 ,一直 保持在较 高的水平 。从 14  ̄ 2 0 年 , 日本对 外贸易 从 l . 亿 9 9 U0 4 42 美元增 长到 1 1 7 美元 ,在 5 年里增 长 了7 8 。其 09亿 6 l倍 中, 出口和 进 口贸易分 别增 长 了1 0 倍 和5 2 ,达 18 0倍 5 5 亿美元和4 4 亿美元 。 日本对 外贸易增 长率远远 60 57 高于 同期 世界贸 易增 长水平 。从 日元在 日本对外 贸 易 中的使用情 况来看 ,随着 日本对 外 贸易的不断增 长 , 日元在 日本 对外贸 易中的使用 比重也不 断提 高。 日元 在 国家 贸易中使用始 于1 6 年代 ,从2 世纪7 年 代到 90 0 0 8 年代早 期 ,日本 出 口以 日元 计价 的比重呈不断 上升 0 的趋 势,但是,此后 基本上维持在3 % 5 左右 。 尽 管 日本对外 贸 易的发展 ,带 动 了 日元在 对外 贸 易中计价 比重的上升 ,但 是 ,从 日元在 日本对 外贸 易 中使用情况 的发展趋势来 看 ,以 日元计价 的进 口 占日 本 进 口总量 的 比例最 高的时候 也不超 过 2 % 5 ,而 以 日 元计价 的出 口 占日本 出口总量的 比例 则 出现波 动 ,在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形式产生了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用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不通,新贸易保护理论应运而生。
战略性贸易政策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论证了政府政策性介入的合理性。
其中,日本就是成功运用了该政策的国家。
因此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关理论,全面分析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试图从中找到可鉴之处,为我国入世以来的贸易发展提供参考。
标签:战略性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政府干预;日本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概述1.1 “利润转移”理论“利润转移”理论观点认为,由于世界市场上存在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一国可以通过实行补贴等政策手段来将垄断利润从国外向国内转移,进而增加本国福利。
其中战略性出口补贴、战略性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是“利润转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1.2 “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是指一国政府扶持或保护对本国存的巨大“外部效应”的相关产业,这样既可以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又可通过外部经济的效应使其他相关产业受益,从而促进本国福利的增加。
“外部经济”也可以分为货币外部经济和技术外部经济。
根据外部经济理论的观点,政府支持和保护对本国有外部经济的战略性相关厂商和产业进行扶持,提升相关厂商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可通过外部经济的效应让其他相关产业受益,拉动本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特点之一是在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对外贸易措施和产业政策,这也是日本的经济之所以可以成功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整体上看,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可以划成三个阶段,分别为战后初期经济复苏阶段(1945年-1955年)、经济快速增长阶段(1955年-1973年)和石油危机后更高层次阶段(1973年-1986年)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2.1 战后初期经济复苏战略性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战后的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本对华投资和贸易对我国的影响
日本对华投资和贸易对我国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对华投资在绝对数量上呈现上升趋势,这一上升趋势带动了中日国际贸易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前些时日,由于我国与日本在领土、教科书问题及其要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事件上的争端,我国人民反日情绪又一次高涨。
人们纷纷通过上街游行、拒绝日货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抵触情绪。
本文将抵制日货的概念拓展到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上,从经济学的角度,以中日两国现实的经济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两国间的贸易和资本联系,推断出彼此经济的依存度,从而判断若失去作为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的对方,两国是否还能够有效地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稳定和提高日本对华的投资成为摆在两国政府和企业面前最大的问题近代的中日交流始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其后30多年里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逐渐对外开放,中日的经贸往来飞速增长。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较1972年增长了52倍,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8%。
中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研究中日贸易关系是中国现代经济问题中的重要议题一、理论基础:新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依赖于其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的提高,也即技术进步。
而技术进步则主要源于创新,创新率越高,技术进步就越快,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TFP变化依赖于本国R&D存量以及国外R&D的溢出。
国外R&D溢出的主要有两种,国际贸易和FDI。
作为后发国家通过开放进行技术学习,凭借这两种溢出渠道分享世界技术进步的成果,是我国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同样,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别国的FDI溢出和国际贸易。
在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生产要素互相交流,经济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失去了任意一个国家作为贸易伙伴和引资来源国,本国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对外贸易及其启示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对外贸易及其启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对外贸易及其启示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外贸易增长迅猛,其贸易政策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今后仍可保持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
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中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都在快速发展,研究日本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对我国当今的贸易转型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本文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人文学、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多学科理论,在研究日本1955-1972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外贸易的基础上,以这一时期的贸易政策为主线,通过对日本贸易政策制定时的经济背景、政策思想的争论、政策的出台、政策的具体措施、政策的实施以及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再现了日本贸易政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面临国际经济大发展、自由贸易主义盛行的宽松环境,拥有良好的国民素质、高储蓄率和工业发展的背景,根据有利的国内外条件,日本政府以技术高度化和产业高度化为目标,采用战略性贸易理论,将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产业扶持政策、科技政策综合运用,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在增长速度、进出口结构以及国际收支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日本对外贸易在此期间一直以高于世界贸易增长率一倍的速度迅猛扩大,日本产业的竞争能力也得到了大大加强,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
20世纪60年代,日本重化工业迅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改变了日本的出口结构,使出口结构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换。
同时,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的进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石油、金属矿物等原料燃料的进口增长迅速,而原先占优势的食品原料的进口比重则明显下降。
从国际收支上看,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国际收支状况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国际贸易逆差时期和国际收支顺差的稳定化时期。
中日经贸合作有利双方经济发展
中日经贸合作有利双方经济发展中日经济关系在双边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过去即使在两国政治关系陷入低谷之际,由于经济相互依赖,经济往来并未受到很大影响。
这是因为中日两国已经是经济上互有需要、利益共享的重要合作伙伴。
中日关系经过建交之后4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2年复交时,中日间贸易额仅有10亿美元,人员往来只有1万人次。
到了2011年,两国贸易额高达3429亿美元,增长了340倍。
2012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终结,中日两国面临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的外部坏境的背景下,双边贸易仍然保持了一定数量的增长。
中日经贸关系的长足发展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也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一、中国需求对日本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视多年来,中日贸易持续上升,连创新高,2011年中日贸易达到3449亿美元,同比增长14.3%,日本对华贸易和对华出口将分别占日本外贸总额和出口总额的19.7%和20.6%。
这一态势到2012年发生变化,当年中日贸易同比下降3.3%, 2013年中日贸易额同比再次下降6.5%,为连续两年出现下滑。
使日本在中国的贸易排名为第五大贸易伙伴。
中日贸易下降的原因故然有中国内需下滑和日元贬值的影响,在中日两国政治僵局背景下,经济关系受到冲击。
中国游客对日本商品需求、对日本经济拉动作用也引人注目。
据日本政府观光局2012年2月25日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份中国两岸三地的访日人数高达25.4万人,占全体访日外国游客的43.7%。
中国游客的很大特点是购物“疯狂”。
据日本国家旅游部门有人统计称,中国赴日游客平均每人消费16万日元(约合14000元人民币),已位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广国家”之首。
其他国家游客人均在日消费8万日元,中国游客的消费额是其他国家游客的两倍左右。
照此计算,一年中国游客约在日本购物达42.7亿元人民币,折合日元约为650亿日元。
未来中国市场对日本仍然重要。
浅谈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21世纪以来,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中日贸易总量已排到世界第四位。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中日之间一直在贸易上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但是中日之间贸易摩擦又与日俱增。
本文从中日贸易现状出发,认真分析当前贸易现状和预期发展情况,为中日贸易健康发展提出有益意见。
关键词:中日贸易贸易现状贸易摩擦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来,中日两国贸易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体系之一,两国的贸易已取得长远的发展。
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随着中日关系的不断改善,中日贸易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姿态。
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近几年来,两国贸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相互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但是中日两国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
这一方面由于全世界经济的衰退,双边贸易争端加剧;另一方面是由于中日双方在领土上的争执。
比如近期在钓鱼岛事件上,两国在争执,领土上的争端必然会影响两国的贸易。
1、中日贸易现状纵观中日两国对外贸易历史,从我国建国以来,两国的双边贸易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2年中日贸易总量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更是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
最近几年,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快速增长。
日本是中国第四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的机械仪器进口总量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其中部分是由于日资公司的“再进口”,这些公司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了中国。
从日本财务省日前公布的最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27.5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9%,创历史新高。
受3.11大地震导致供应链中断和日元大幅升值等因素影响,日本对华出口额12.9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4%,自中国进口14.64亿日元,同比增长9.1%。
2011年日本外贸总额31年来首次出现赤字,中国继续维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日本外贸总额占比达到20.6%。
中日对外贸易机制比较和借鉴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日对外贸易机制比较和借鉴研究的开题报告针对中日两国对外贸易机制的比较和借鉴研究,本研究的开题报告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两国在经济领域的联系非常紧密,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日两国在贸易方面的差异和相似性值得深入研究,对于促进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中日两国对外贸易机制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两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异同之处,从而为中日两国贸易合作提供借鉴和推荐。
具体内容如下:1. 对中日两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比较分析;2. 对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环境进行比较分析;3. 对中日两国贸易方式和贸易产品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4. 对中日两国进口和出口贸易的贸易伙伴进行比较分析;5. 对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收集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相关资料和文献,利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对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等进行梳理和研究。
2. 对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利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两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差异和相似性。
3. 结合实际案例,对中日两国贸易方式、贸易产品的结构、进口和出口贸易伙伴、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四、研究预期结果和贡献本研究将通过对中日两国对外贸易机制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预期结果和贡献:1. 综合分析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深入探讨中日两国贸易模式的优劣和适用条件,为两国贸易合作提供参考;2. 对中日两国贸易方式、贸易产品的结构、进口和出口贸易伙伴、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深化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合作关系;3. 通过本研究的综合分析,提出中日两国贸易合作的借鉴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提供参考依据。
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经验及借鉴
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经验及借鉴战后日本贸易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第二大发达国家,其经济崛起的背后有一系列成功经验。
我国现在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出口环境恶化,我国应借鉴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我国贸易持续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日本贸易持续发展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摩擦形势日趋复杂。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我国面临的贸易争端与日俱增。
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呈现四大征兆:一是涉案产品范围不断扩大,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电等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是在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呈扩大化趋势。
三是从贸易保护手段看,反倾销仍是对我国使用最多的贸易救济手段。
此外,发达国家同时还利用技术贸易壁垒、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等非关税壁垒和手段,限制我国产品出口。
四是贸易摩擦逐步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我国面临的压力增大。
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外贸经济持续增长有所裨益。
战后日本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现阶段的处境与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情况极为相似。
日本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冲击了原有的国际市场格局,贸易摩擦不断发生,涉及的产品越来越多,贸易额越来越大,此时“日本威胁论”甚嚣尘上。
然而,日本却从战后的困境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强国。
它的迅速崛起和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战后日本经贸发展阶段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
1955年其主要经济指标除外贸一项外,全部恢复到甚至超过战前的最高水平。
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
日元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及启示
日元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及启示一、日元国际化的进程第一阶段:日元国际化的起步(1960~1980年)。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的经济重建初期,由于外汇短缺,采取了严厉的外汇管制措施,日元不可兑换。
1958年12月,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瑞士等西欧国家缔结了恢复货币可兑换的措施,促使日本加快日元可兑换的步伐。
1960年7月,大藏省将日元列入对外结算指定货币名单,并允许非居民在日本的外汇银行开立可自由兑换和转账的“自由日元账户”,标志着日元国际化的正式起步。
此后,日本于1964年4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1973年2月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并逐步放松资本管制。
1970年至1980年,在日本的出口、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0.9%和0.3%提高到了29.4%和2.4%。
70年代后期,由于日元升值和美元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开始出现了日元需求。
日元面临国际化的发展,1978年12月,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并采取了“大幅度缓和欧洲日元债发行方面的限制”和“促进日元在太平洋地区流通”等政策措施。
第二阶段:日元国际化的迅速发展(1980年~90年代初)。
《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政策报告的提出,正式拉开了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
其后,日本政府在推进日元国际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如建立东京离岸市场,对外开放日元CP市场和外汇CP市场等。
1990年在日本出口、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
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超过了英镑3.0%的2倍以上。
由此,世界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
第三阶段:日元国际化的最新进展(90年代至今)。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对东亚货币体系的反思,特别是对日元的作用给予新的关注。
对此,大藏省设立了“外汇和其他交易委员会”,研究日元国际化问题,并于1999年4月发表《面向21世纪的日元国际化》的报告书,强调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日元国际化有利于推动东京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亚洲经济,并提出了一整套措施。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姓名:赵文华学号:2009011427 班级:09广电(1)班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是作为战败国的一方生存在世界上,国土也吃了两颗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表面上看日本陷入奔溃。
然而,如今事实并非如此,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经济迅速崛起,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由此可见,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借鉴意义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受了重创,其领土相比于中国纯粹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却在战后迅速崛起,堪称“经济奇迹”,尽管在2011年中国GDP排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
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些是中国无法与其相比较的,由此可以看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重大的。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日本经济的发展西方更是认为是20世纪的“奇迹”。
(一)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
1、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
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能源不足。
因为缺煤,高炉陆续熄火,全国有一半列车停驶,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萎缩。
简论日本贸易立国战略及对中国的启迪
简论日本贸易立国战略及对中国的启迪冒洁生费兴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民生产总值(GNP)稳步提高。
到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起飞”的前夜,或者可以看作是刚刚进入“起飞”阶段。
这和二战以后,五六十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经济形势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研究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课题对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就当时日本的贸易立国战略进行探讨,期望能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贸易立国战略的提出与确立二战结束后,15年的侵略战争给日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废墟连片,瓦砾成堆;300万人因战争丧生,900万人因空袭流离失所,700万人从海外返回无处安置;1/4 以上的物质财富化为灰烬,近一半的工业和交通设备受到严重破坏,工农业生产陷于瘫痪状态;老百姓生活贫困至极——缺衣、少食、无处栖身。
日本向何处去?重建日本成为战后日本政府迫在眉睫的课题。
外务省为此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广泛地吸收日本优秀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官员研究对策。
1946年3 月这个委员会就日本经济的重建问题提出了基本的设想——《重建日本经济的基本问题》报告书。
该报告书指出:日本要把战时的统制经济体制转变成为和平的自由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民主化和技术的高度化,立足国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型出口产业,振兴国际贸易,走加工贸易的道路。
这份具有战略眼光的报告书最初表达了贸易立国的思想,但还仅仅是一个设想而已。
到1948年,由于倾斜式生产方式等政策的实施和美国的援助,日本经济形势稍有好转,但基础还很脆弱。
如何重建日本经济的课题再次成为日本经济学界和一般国民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有人主张通过引进新技术,仿效30年代的美国大力开发国内资源,以此实现日本经济的自立与工业化。
这被称为“开发主义”;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日本人口多、资源少、生活水平低,国内市场有限,必须把日本经济的自立与发展问题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解决。
国际贸易之中日贸易浅谈
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一大 贸易伙伴!
日 本
如果中日断 绝贸易往来, 各方经济会 有何变 化???
对中国来说,日本是我们的主要 出口市场,重要的技术和设备的进 口国,还是我们引进外资的重要国 家,现在日本在华的三资企业有三 万多家,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中国人 大约有一百万人,日本在华投资的 企业增加了中国的就业机会。目前 在中日贸易中,有60%的产品是日 本企业在中国生产,然后又出口到 日本市场
贸易使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从长期来看中国本身在国家上 形象不佳,断交会严重影响国外投 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在中国经 济减速和转型期间十分不利。中国 损失可能更大。
中日爆发贸易战对世界的影响!
总之,中日两国的互补性和互 惠性,是面向21世纪中日贸易 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只要中日双方都能本着“平等 互利,优势互补,真诚合作, 共同发展”的原则,消除人为 障碍,中日经济贸易合作前景 将更加光明。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日 本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
(一)日本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第一
中日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基本 高于中国全国水平。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走势图表
第二 中日双边贸易占中国全国比重 高。
(二)中国也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
一方面
日中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日本全 国对外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
另一方面 日中双边贸易在日本全国 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基本呈 现上升的趋势。
(三).贸易产品结构发生转移
•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 日本向中国出口产品主要是高附加值消费品、 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成套设备; • 中国向日本出口产品主要是煤炭等原材料产品 和粮食食品等初级产品(80年代中期以前); 电机、电器设备、机械设备及纺织品等工业制 成品(80年代中后期)。
日本外贸发展与日元国际化对我国的借鉴
一、日本对外贸易发展与日元在贸易中的使用情况从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来看,日本的国际贸易在战后经济快速恢复后,不断成长壮大,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从1949到2004年,日本对外贸易从14.2亿美元增长到10197亿美元,在56年里增长了718倍。
其中,出口和进口贸易分别增长了1108倍和502倍,达5650亿美元和4547亿美元。
日本对外贸易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水平。
从日元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使用情况来看,随着日本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日元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使用比重也不断提高。
日元在国家贸易中使用始于1960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早期,日本出口以日元计价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此后基本上维持在35%左右。
尽管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日元在对外贸易中计价比重的上升,但是,从日元在日本对外贸易中使用情况的发展趋势来看,以日元计价的进口占日本进口总量的比例最高的时候也不超过25%,而以日元计价的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量的比例则出现波动,在经历的一段时期的上升后出现了下滑。
同时,与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货币大国相比,日本以本币计价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美国(超过90%)和德国(超过70%)。
二、日本外贸发展未能有效促进日元国际化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惯性;二是日本的金融市场开放度较低,相对于美国金融市场而言规模也偏小;三是日本产品在其主要市场上市场份额偏低;四是日本及其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度过高,其贸易地域结构不利于日元计价;五是日本贸易产品结构不利于日元计价。
下文主要对后三种因素进行分析。
(1)计价货币选择理论已经说明了市场份额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GiorgioBa-sevet.al.(1987)和Page(1980)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就总的贸易计价数据而言,在出口国贸易加权平均市场份额与以出口国货币计价的比例之间存在清晰的正相关关系。
二战后日本德国崛起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二战后日本德国崛起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内容摘要:中国、德国、日本均是当前的贸易大国。
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外贸发展与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具有诸多相似之处。
本文对比研究了二战后日本、德国发展外贸的策略,认为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德国进口对等等贸易策略,对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同时稳定外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借鉴作用。
同时,本文通过比较日德两国在汇率升值压力下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及其效果,指出我国应坚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汇率问题上绝对避免重蹈日本“广场协议”的覆辙。
关键词:德国日本对外贸易贸易壁垒二战后日德崛起与近年中国崛起的相似性(一)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不无类似,受美国“不对称合作战略”和“道奇计划”的刺激,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持下飞速崛起。
20世纪50年代,处于顶峰时期的日本经济年增长率达到15%-26%之间,60年代达到10%-18%,70年代尽管受石油危机影响,但仍然保持在8%-10%,直到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其经济增速才逐渐滑落到1%-5%之间甚至负增长。
而德国也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迎来了黄金发展的十年,经济实力强势复苏,见图1。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德、日、中三国均采取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贸易发展模式,保持了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国际贸易成为三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德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而中国也于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见图2、图3)。
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经验教训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尽管日本经济创造了奇迹,但其一味追求本国利益的侵入式贸易扩张也引起了各国的不满。
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贸易制裁,日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市场开放措施,赢得产业发展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迫于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巨大压力,日本不得不放开国内市场。
但却选择了循序渐进的分阶段自由化开放策略,根据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分批实行贸易自由化,为其产业向国际化过渡赢得了发展时间。
2000-2008中日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000-2008中日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000年至2008年间,中日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互补性:中国和日本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在劳动力相对廉价、资源丰富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日本则在高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具备竞争力。
这使得双方在贸易中能够互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 政治稳定:中国和日本在该时期都相对保持了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增加了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增长。
3. 贸易便利化:双方在该时期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政策。
例如,签署了自贸协定、降低关税壁垒、简化贸易程序等,使中日之间的贸易更加便利和顺畅。
4. 需求扩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中国市场对日本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汽车、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
这使得日本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积极加强了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中日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互利:中日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与日本的贸易密切相关。
双方互相依存,从而实现了经济的互利共赢。
2. 技术合作:中日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技术合作和交流。
日本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加速了中国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3. 市场开拓:中日贸易的增长为日本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成为吸引日本企业的重要因素。
同时,日本企业也通过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进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场。
4. 政治关系:中日贸易的稳定发展对两国政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贸易合作使得双方在政治层面保持稳定,为解决其他敏感问题提供了平衡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中日贸易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贸易摩擦、竞争压力等,但总体上对两国经济和合作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日本外贸发展和日元国际化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更多 地提供 了一 些值得 思 考 的教训 , 因为总 体来 说 , 战后 经济快 速恢 复后 , 断成 长壮 大 , 日 不 一直 保持在 较高 元 国际化 的努力 至今并 未 取得 预期 效果 , 日元 的 国际 的水平 。 14 从 9 9到 2 0 0 4年 , 日本对 外 贸易从 1. 42亿美 地位仍 然相对 较低 。考 察 二 战后 日本 贸易 发展 与货 币 元 增 长到 1 9 亿 美 元 , 5 0 17 在 6年 里增 长 了 7 8倍 。 1 其
进行 分析 :
品、 中间商 品 , 向美 国出 口制成 品 , 一旦 美元 贬值 、 t E元
( ) 价货 币选择 理论 已经说 明 了市 场份 额对 货 升值 , 一 计 就会 招致 汇兑损 失 , 这必 然 削弱 了这 些 国家对 E t
币 国 际 化 的 影 响 , iri B s l 1 18 ) P g 贸易 以 E元 结算 的动力 。 G ogo a v e.a (9 7 和 ae e : . t 数据 表 明 , 日本 从东 南 亚 国家
国际化 的关 系并 与 中国 的情 况 进行 比较 ,可 以 了解 中 中 , 口和进 口贸易分 别增 长 了 1 1 8倍 和 52倍 , 出 0 0 达 国 以贸易推进 人 民币 国际 化面 临 的一些 困难 ,使 我 们 5 6 0亿 美元 和 4 5 7亿美 元 。 5 4 日本对外 贸易增长 率远
认识 到 现阶段 通过 边境 贸易人 民 币结 算 推进 货 币 国际 远 高 于同期 世界 贸易 增长水 平 。从 日元 在 日本对 外 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借鉴意义内容提要:中国2009 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出口竞争力增强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2010 年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不过,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而自二战以来,日本有效利用了各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利用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引言: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日益密切,双方相互依存,各有优势。
中国正努力向贸易强国发展,借鉴日本的对外贸易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对外贸易概况据日本海关统计,2010年日本货物进出口额为14629.6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9.2%。
其中,出口7701.1亿美元,增长32.7%;进口6928.4亿美元,增长25.6%。
贸易顺差772.7亿美元,增长169.4%。
12月当月,日本货物进出口1379.8亿美元,增长20.7%,其中,出口733.4亿美元,增长21.9%;进口646.3亿美元,增长19.4%。
贸易顺差87.1亿美元,增长44.4%。
2010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3030.6亿美元,增长30.6%。
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496.9亿美元,增长36.6%,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提高0.5个百分点;日本自中国进口1533.7亿美元,增长25.2%,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下降0.1个百分点。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36.8亿美元,下降71.6%。
截止到12月,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以上数据可知,日本经济的崛起多得益于其自身对外贸易的发展。
同时也反映日本对外贸易对日本国民经济的所处的重要地位。
日本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发展快,主要出口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进口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
例如:2007年1-9月日本出口商品中主要载人的机动车辆,(8702的车辆除外)占出口商品同比的12.2%,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占出口商品同比的12.3%,货运机动车辆占出口商品同比的16.8%。
日本进口商品中石油原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原油占进口商品的16.0%,铁矿砂及其精矿,包括焙烧黄铁矿占进口商品的1.4%,煤;煤砖、煤球及用煤制成的类似固体燃料占进口商品的24%等等。
日本对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中国等,其中与美国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20.4%,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11.6%;与中国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15.2%,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20.7%。
日本在“贸易立国”的基本方针指导下,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发展。
从日本的贸易看,日本具有以下竞争优势。
第一,日本国外资本雄厚,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善于研发高新技术,具有内在优势;第二,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
拥有优良的海港,东京,大阪,名古屋等。
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第三,日本政府长期采用开放式保护政策,实行“产、官、学”一体化,建立灵活多样的关税制度,有效的保护了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提高,继续大力推行产业政策以促进出口,强化深加工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日本的对外贸易也面临考验。
日本虽然已是成熟的经济大国,但其贸易体制却仍停留在传统的加工型贸易上。
片面追求出口增长的“加工贸易主义”政策,对外贸易的膨胀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进入90年代后,这种内在的不协调决定着日本的贸易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冷战后日本国内经济萧条,对外贸易“独秀”,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突破传统框架 ,贸易的地区结构进一步向亚洲倾斜 ,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互相推动 ,“外压型”依旧是推动日本贸易真正走向自由化的主要动力;对外贸易长期畸形发展的状态,贸易盈余差距较大,贸易摩擦增多;在贸易自由化问题上的态度被动、消极。
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日本相应出台政策解决措施。
1、转变贸易的商品结构。
扩大内需,继续提高制成品在进口中的比率,保持较为合理的的出口规模,同其它国家之间形成“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为辅”的产业分工格局。
消除对外贸易长期畸形发展的状态,缩小贸易盈余,缓和贸易摩擦;2、进一步调整贸易的地区结构(区域集团化、资本、贸易自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下,发展与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并力求在亚太经济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同时日本开拓和巩固亚太以外的市场。
力求在贸易的地区结构上形成以亚太为中心,向全球扩展的格局;3、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以恢复经济活力。
在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上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
日本业已存在的一整套组织完善、行政指导性强的管理体制,在保持其科学、合理、高效率部分的前提下,减少行政干预,增进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外贸管理体制能够建立在反映市场内在规律的基础上。
近年来,日本积极稳妥的推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总结经验,使日本在对外贸易的重要领域创造了比较优势,获得经济发展。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贸易出口国,日本最大进口国的中国该为何要发展自身的对外贸易呢?二、中国对外贸易借鉴日本外贸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性1.中日双边关系具有互补性、互惠性、互动性的特点。
日本已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型,现阶段以出口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虽然近几年出口日本的工业制成品数量成上升态势,但不可否认,中国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结构,在贸易结构方面双方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而现阶段两国的双边经贸合作已然超越了两国的范围,日本通过中国“迂回”扩大对美、对欧贸易; 其二是我国也在同日本的合作中扩大了对美、对欧出口。
因此,现在的中日经济关系对双边经济合作都产生了波及效应,互惠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另外,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增加了对日资本、技术和产品的需求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在欧美开始扩大向中国投资的同时,日本唯恐落后,不得不加快对华直接投资步伐;同时,双边政府间资金合作的加强为中日双边贸易互动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比日本有优势,但是中国人口占世界比重高于自然资源占世界比重,因此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和使用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而且中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产值能耗高即单位能耗创产值低,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36 美元,日本为5.58 美元,是中国的15.5 倍;中国的每万美元GDP 能耗也高于日本4 倍多,故在自然资源使用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
3、在人力资源方面,东亚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是日本,据预测,日本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到2045 年左右,届时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高达28.4%,4、中日贸易摩擦难以避免且可能加剧。
主要原因包括:(1)尽管目前中日产业分工与贸易结构仍以“垂直———互补”为主要特点,但势将朝着“水平———竞争”方向加快发展。
(2)中日经济增长态势方面的差距将继续存在,由此导致所谓“中国威胁论”在日本难以根除,从而将对中日贸易的顺利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5、中国外部的本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内部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三、中国对外贸易借鉴日本外贸发展的重要意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轨迹足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何保持发展势头、提升外贸出口竞争力是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日本作为我国的近邻,两国有着相似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
日本也曾经历过对外贸易高速增长阶段,也曾经历过一段痛苦的外贸发展期。
我国要从日本的教训中汲取经验,启示我国的外贸事业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一围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该国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能带动外贸产品结构的升级和附加值的提高。
长久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种类集中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两类上,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已经出现了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所预示的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的苗头。
(2)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
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内的贸易壁垒,促使要素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效益,继而能够整合区域资源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
作为发展中大国,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同发达国家进行竞争的能力,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维护正当的贸易利益。
(3)积极调整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几十年来我国以出口促增长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大国经济体的成功范例;但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问题,譬如说对外依存度过高、国内消费不足、过分强调出口数量等。
把发展对外贸易的重点从对数量的追求落到对附加值和技术的追求上来,是防止我国出现类似日本曾经的严峻的贸易摩擦高峰期的重要措施之一。
(4)循序渐进地推进汇率改革。
中国尚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市场手段、市场工具和市场积累都不适宜汇率的快速走升,而我国目前确实存在着长期的外贸收支顺差所导致的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所以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行汇率改革,既是我国调控国内经济的必要手段,也是防止对外贸易出现反复的重要措施。
(5)政府应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预期环境,中国外贸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对外贸易的科技含量、附加价值和竞争能力,从而掌握国际定价权,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出口竞争力增强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不过,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各国经济发展相互关联的程度也进一步加强,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可避免地将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中国借鉴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2011.05.26参考文献:1、杨逢岷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6.92、战后日本贸易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3、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4、国别数据网2010年12月日本贸易简讯2011-02-22 09:275、日本对外贸易PPT材料 20076、李左东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浅谈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借鉴意义院系:外国语学院班级:09级英语(2)班学号:2009021617姓名:吴秀梅授课教师:刘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