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篆刻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前辈印人是以广东人为主,而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威望的篆刻家,则公推“香江五老”。“五老”是指邓尔雅、罗叔重、冯康侯、陈语山、卢鼎公。前四家之归类主要是直接或间接受粤派宗师黄士陵的印风所影响。另外一位卢鼎公,则依循秦汉印而不逾矩,睥视六朝以下流派,故别树一帜。
1958年夏,冯康侯、罗叔重、何筱宽等倡议发起了一个香港开埠以来首次“省港澳篆刻家作品第一次联合展览”,参与者有三十余人,作品有书法和篆刻。展览后更聚餐于同济商会,且共议出版纪念刊物,集资者二十人,因以年龄为序,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印集《现代篆刻合辑》,成为香港第一本集刻印谱。参与者有:区建公、赵鹤琴、何印庐、李祖佑、罗叔重、陈丽峰、冯康侯、刘帡宇、陈语山、陈宗虞、黄思潜、林景穆、易越石、何筱宽、关则哲、何少强、陈秉昌、林世昌、林近、骆晓山。
香江五老
冯康侯(1901—1983年):广东番禺人,原名强,字康侯,后以字行世,别署老康、老冯、康翁,因喜甜食,又号糖斋,晚年有目疾,遂号眇叟。幼随祖母舅温幼菊习画,13岁学篆刻,私淑黄士陵,后从学于刘留庵。1923年离粤赴京,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作舞台布景的改良设计。1926年,被国务院印铸局局长许修直聘为该局技士。1928年,国民政府制玺,广征各省名手印模,冯篆制“荣典之玺”,应聘为技师。1932年,冯康侯辞职离京,由上海转赴香港,主办《中兴报》,经常往返于港、穗之间。香港沦陷之后,避居澳门,1944年在澳门举行第一次书法篆刻展览。抗战胜利后,他离澳返穗,任中华书局编辑。1949年,携眷迁港,寓居九龙,题其宅为“可叵居”。1950年,与陈融、胡毅生、陈芷町、黄君璧、李研山、赵少昂等在香港联合举办“庚寅书画展览”。冯毕生致力书法及篆刻之研究与创作,成就超卓。被奉为近代篆书及香港篆刻之泰斗,教学数十年,桃李满天下,影响香港印坛最大。
邓尔雅(1884—1954年):广东东莞人,原名溥,后改名万岁,尔雅,字季雨,以号行、别署宠恩。曾留学日本,书工篆书,篆刻师法秦汉兼以六朝造像等形象入印,对邓石如、黄士陵篆刻尤有领会,故其作别具胸怀,自见天地。邓尔雅在大篆、小篆、行楷等书法有高深的造诣,一生所篆刻的印章,数以万计。容庚先生以“吾粤三百年来,无此作矣”来评价邓公的印刻。
罗叔重(1898—1969年):广东南海西樵人,原名瑛,字叔重,别号寒碧、不肖老人,所居曰三不以堂、春酒堂、芳蕙堂、烟浒。幼承家学,从程竹韵习画,叶退庵学篆刻,后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其印学造诣得诸黄士陵,擅长以为汉魏六朝文字入印,秀雅奇逸,独步印坛。尤以榄核、桃核印名。罗氏兼擅书画,笔触沉雄有力,尤以楷、隶著称,并创“黑老虎”书体,别具一格。
卢鼎公(1903—1979年):广东东官人,名燮坤,号郾庐。六十年代赴马来西亚讲学,七十年代返港后,目力不逮,已少刻印,晚岁成立“中华艺术学院”。他学书坚持必临帖,视碑版为糟粕。其治印,非秦汉不足与论者,流派为末技而不足取,故其法度谨严,气息高古,运刀沉厚,不以妩媚悦人,尤擅刻玺,而书画亦优为之。
陈语山(1904—1987年):广东新会人。原名汉晋,字语山,以字行。晚号嶙翁,所居曰不
及室。曾云:“余弱冠习汉碑,至今垂五十年。尔来间或以隶人印,颇觉《公方》、《韩勑》诸碑神韵,俱从刀端流露二盆信篆刻一道,非临池有得不为功。”边款喜以篆构作楷,瘦挺高古,有“边款王”之誉。
香港友声印社
1975年初,年青印人邓昌成、禢绍灿、许文正、陈树宜、许晴野、李怀谦、陈岳钦、黄植江等因常于博雅斋聚首,研讨印艺,遂决意效西泠诸子立契组社,至1978年1月1日正式成立“友声印社”,并创刊“友声印集”。初创时十一人,后有社员四十余人,有中、青各辈。主要社员有陈秉昌、陈树宜、许晴野、禢绍灿、邓昌成、林章松、何继贤、孔平孙、梁秋白、陈礼源、茅大容、彭植良、区大为等。出版方面,历年印行《友声印集》共12集、《香港四家印谱》、《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印拓》、《印谱快讯》月刊、《友声通讯》、《香港篆刻报》、社员个别印谱等。社员亦曾集刻《香港胜迹印选》。
友声印社(1978年)是继杭州西泠印社(1904年),台湾中华民国篆刻学会(1975年)后第三个成立最早的印社,亦是香港现时唯一印社。其后国内陆续成立的印社则若雨后春笋,如:终南印社、东隅印社、长城印社、黑龙印社、沧海印社、灵杰印社、南京印社、北京印社、东岳印社、宣和印社、南通印社、中流印社、芙蓉印社、西湖印社、虞山印社、西域华山印社、龙渊印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