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合集下载

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顽固性咳嗽18例

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顽固性咳嗽18例
2 01 0: 2 0 9.
方 证 与胆 汁返 流性 胃炎病机 相 应 , 共 奏 辛开 苦 降 , 疏 肝
利胆 , 理气 和 胃, 燥 湿运 脾 之功 。
( 本 史校 对 : 林 益辉
收稿 日期 : 2 0 l 4—0 9—1 6)
小 柴 胡 汤合 半 夏 厚 朴 汤 治疗 顽 固性 咳嗽 1 8例
光 明中医2 0 1 5年 9月 第 3 O卷 第 9期
C J G MC M S e p t e m b e r 2 0 1 5 . V o l 3 0 . 9
‘1 9 0 7・
降” 为 主要 特征 。早 期 多 为实 证 , 后期虚实夹杂, 常
本 观察 结果 表 明 , 在本 方 基 础 上 进行 辨证 分 型 治
痛者” 。法 半 夏 、 黄 连、 黄芩、 干姜 、 党 参 即 半 夏 泻 心 汤, 寒温 并 用 , 辛开苦降并调 , 能 宣 通 中焦 , 斡 旋 胃气 , 恢 复脾 胃之 升 降 。正常 情况 下 中焦 土气 是非 常和 缓 的

[ 3 ] 夏玉亭 , 吴云林 , 房殿春 , 等. 胃病诊治 进展 [ M] . 上海 : 上 海 科 技
参 考 文 献
[ 1 ] 王嫒媛. 胆 汁 返 流 性 胃炎 的 诊 断 及 治 疗 进 展 [ J ] . 湖 南 中 医 药 导
报, 2 0 0 4, 1 0 ( 2 ) : 5 2 — 5 4 .

主降 , 相 反相 成 , 故有 “ 脾 胃为枢” 之称 ; 另《 脾 胃论 》
言: “ 脾升 胃 降 , 有 赖 少 阳之 转 枢 焉 ” 。少 阳 位 居 半 表 半里 , 枢转气之出入 , 故有 “ 少 阳主 枢 ” 之 谓 。人 体 气 机升 降 出入 的正 常 与否 与两 枢关 系密 切 。 。 。 方 中柴 胡 、 法半夏 、 党参 、 炙甘草 、 黄芩 、 大 枣 即小 柴胡 汤 , 可 疏理 三焦 、 调 达上 下 、 宣通 内外 , 动转 枢 机之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十伤寒与六经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十伤寒与六经

———医书解难问答录郑钦安鼻祖黄元御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人活一口气,即“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升浮,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降,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方其升半,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

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四圣心源》)。

即阴阳二气流行之机,阴升阳降,化生中土,升降之机,则成为木、火、金、水四象。

黄元御的意思是说,人体内一气周流以土气为中心,中焦脾胃这一团土气,脾升胃降,它升降斡旋,由内向外,就像一个旋涡一样,慢慢就转出来了,往上左升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往下右降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金水之气,整个人体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的,都是由中焦土气变化而来,或者说一气周流中的木火金水只是中焦土气不同状态而已(《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学生(有点明白了)问曰:哦!原来是一气周流过程中,阴阳二气的升降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木火土金水某些象性特征而已,而把这些特征进行归纳,然后得出的五行运行特点。

是这样理解的吧?老师(想想后)答曰:可以这样理解,但并不完全正确,先看下面两张图:五行整个圆运动图东左右西南上下北火金木水降90九、阴阳与五行图中所示,指出因为阴阳二气运行升降过程中所形成的5种运行现象,而阴阳在圆运动过程中,由于具备某些象性之特点,即自然界中5种事物特性进行类比,所归纳出的五行运行特征。

这个五行特点与阴阳的关系,明代医家张景岳总结得相当好,他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

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即把阴阳之气运行之际,乃为五行之本质特征。

况且,“世人但知气血为阴阳,而不知水火为阴阳之根……人身心、肝、脾、肺、肾五行俱存,而所以运行于五脏六腑之间者,何物也?有无形之相火,行阳二十五度,无形之肾水,行阴二十五度,而其根则原于先天太极之真”(《医贯·玄元肤论》)。

我与中医中药的故事

我与中医中药的故事

我与中医中药的故事我和中医中药的缘分,就像一场不期而遇的奇妙旅程,充满了惊喜与意外。

小时候,我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一到夏天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疯跑。

结果呢,中暑就成了我的“常客”。

每次中暑,我就头晕目眩,恶心难受得像一只病恹恹的小猫。

这时候,奶奶就会拿出她的“神秘法宝”——藿香正气水。

那玩意儿,可真是我的童年“噩梦”啊!光是闻着那股刺鼻的味道,我就想打退堂鼓。

可奶奶总是不由分说地捏住我的鼻子,把那一小瓶药水灌进我嘴里。

然后一脸严肃地说:“这可是好东西,喝了就好了。

”你还别说,虽然那味道让我想把胃都吐出来,但没过多久,头晕恶心的感觉还真就慢慢消失了。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中医中药有了一种又敬畏又好奇的感觉。

再长大一点,我脸上开始冒痘痘。

这对于爱美的我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我试了各种祛痘的护肤品,什么洗面奶、祛痘膏,就差没把脸当成试验田了。

可是那些痘痘就像打不死的小强,顽强得很。

这时候,老妈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一个中药祛痘的方子,说是用金银花、野菊花之类的药材煮水洗脸。

我当时心里直犯嘀咕:“这能行吗?”不过也没办法,死马当作活马医呗。

于是,家里开始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中药香。

每天用那中药水洗脸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古老的仪式。

没想到啊,过了一段时间,那些痘痘还真的慢慢瘪下去了,而且皮肤也变得光滑了不少。

我当时就想,这中医中药还真是神奇得很呢。

有一次,我感冒了,嗓子疼得像火烧一样,还不停地咳嗽。

吃了西药,感觉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正好路过一家中医诊所,我就想着进去试试。

那中医大夫可有意思了,他先是给我把了脉,那表情严肃得就像在破解什么重大密码一样。

然后看了看我的舌头,一边看还一边摇头晃脑地说着一些我听不懂的术语。

最后给我开了一副中药,还特别嘱咐我要怎么煎药。

回到家,我按照大夫的嘱咐煎药。

那中药在锅里咕噜咕噜翻滚的时候,整个屋子都充满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说不上来是香还是苦。

喝第一口的时候,我差点没吐出来,那苦味顺着喉咙一直蔓延到胃里。

参的方法

参的方法

参的方法参的时候有几个好的方法推荐一下:一、写名单的方法比较好。

把有生以来所有与自己有关的人的名单写一下,或用代号也行——张三、李四、邻居……,然后想着比如担心、着急、生气……对着每个人名直接套用就可以了。

这个名单可以用一辈子,参起来可以提高速度。

另外注意每天就念一顿,别念乱了。

越平静,画面、过程越清楚,效果越好。

二、可以从各种疾病上参,不管有没有都参。

三、从性格角度参。

比如这一生我最爱生气,就从生气参;爱着急就从着急参;爱面子,胆小怕事……对性格要仔细总结,前面加个“不应该”就行,就能治疗相应的疾病。

越参我们的灵性就会越大。

有的老学员参久后,现在手摸着病人病就会下去,奇怪:“我气功也没练过,什么也没练过。

”我说:“这就是自性的光芒在起作用,因为垃圾少了,正气自然足。

因为你空了,空带来妙有,不用练那些就自然拥有。

因为你走的是觉悟之路,觉悟者、圣人都有很多功能,不是练出来的,是修心修出来的。

所有的功都不离德字(有德方有道)。

”我们要以练心为目的,以了业为一生之己任,以消除人生的残留信息为生活目的头部疾病头疼头痛头,也叫首,长辈、丈夫、单位、领导、社会为头。

大脑主思维,小脑主管理。

长期头疼,就参让你头疼的事,俗话说“这事让我太头疼了”。

记住,这就是治病的规律。

“我不应该愁”能治头疼,还有“我不应该生气”,特别是跟丈夫、长辈、领导生气,也治头疼。

我这里的疼和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疼是向里的,是虚症,捂着按着舒服,是往里抽的力量,一般位置不具体;痛是向外的,是实症,不敢碰,越碰越难受,是往外胀的力量,一般位置相当具体,能形容出来。

头疼跟心疼、着急、担心、害怕也有关;痛和生气、恨有关。

有个人十几年头疼,通过这个方法三天就好了,就是反复念“我不该觉得这事愁人”,“那年我不该跟丈夫、领导生气”。

这叫忏悔法,也叫反参法,参得越多治疗效果越好。

头疼的人一般都有很大的生活压力,同时也证明其承受能力非常差。

头爱疼的人不是当领导的素质,什麽事都处理不了。

郭生白:解 密 中 医

郭生白:解  密  中  医

郭生白:解密中医引言“中医博大精深”,这是多少代人对中医的评说。

中医博大精深在哪里?具体的内容谁说得出来!上至伟人学者,下至平民百姓,对中医的评价有的高到九天,有的低到地狱。

这个怪现象,出于对一门自然科学的认识,世界独有。

在民初,孙中山先生说:“中医诚可以愈病,但不能以愈病之理喻人。

”梁啟超、陈独秀、鲁迅等先生也说过这类话。

但迄今没有人回答过。

中医自己竟说不出自己是怎样把病治好的,很尴尬。

中医在近百年竟遭到两次被废止。

第一次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卫生官员余云岫立案废止中医。

第二次是共和国初建时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步余云岫后尘取缔中医。

当然,这是不能成功的。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能由一个人说废止就废止吗!但此后中医的道路很艰难。

一是中医被一个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改造着,二是中医被不合理的中医药规章扼制着。

由此,中医日见萎缩。

近50年中医从业人数是零增长,西医是70倍增长。

社会上在某些人对中医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对中医“不科学”、“封建”、“落后”等等的诽贬。

甚至有名人在大学讲坛上对中医与阴阳五行诽贬。

我很不解,这些人对传统文化如此不懂!然而,还有另一面的声音。

钱学森先生早些时候说:中医的内涵,一但被发掘,将引起一场革命(大意如此)。

钱先生对中医的这个预言意味很深远。

中医正处于低谷中,钱先生能有这惊世骇俗的预言,不是大智大勇者是做不到的。

零三年SARS降临,举世惊恐,SARS 到处,死亡接踵。

正当此时,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先生出来,治疗SARS五十多例,全部治愈而无一例后遗症。

国际卫生官员惊叹道:“中医药治疗SARS很神奇!”。

对于这个病毒感染的新种恶性传染病,中医为什么不用杀毒药而能治愈呢?而且没有后遗症。

这种神奇之处,也许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奥秘!记得上世纪50年代河北省流行乙型脑炎,死亡率很高,后遗症也很多。

蒲辅周先生在石家庄治疗167例,全部治愈,也没后遗症。

也给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

中医为什么不能把治好病的道理告诉人,叫人明白呢?这也许就是连中医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奥秘吧!钱学森先生说的中医能引起革命的内涵也是这个说不清楚的东西吧。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三真龙与阳气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三真龙与阳气
学生 (还是有些糊涂) 问曰:老师,能否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呢? 老师 (想想) 答曰:举个自然界中例子 吧!比如种庄稼需要土壤,但土壤中必须有 水才行,如果土中无水,成了沙漠地,什么 也无法生长。要想使它长养万物,就要保持 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土不但能长养万物, 还能 藏纳万物,“厚 德载物” (《易 经·坤 卦》)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土所在藏纳的一个 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水,就是藏水。如果土 不藏水,当然就会水土流失;水土合德,就 是土中藏纳水分,才能生养万物。万物是如 何生长的呢?“秋收冬藏,秋降冬沉,春生 夏长,春升夏浮。升者,阳热升也;浮者,阳热浮也;降者,阳热降也;沉者, 阳热沉也。藏者,藏阳热也;收者,收阳热也;长者,长阳热也;生者,生阳热 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水土合德,阳气升降沉浮,世界大成。成就世界万 物者,看似水土合德,操纵世界背后的运动大手———阳气也,看不见的大手——— 真龙也。 学生 (拍拍脑袋) 问曰:有点似乎明白了,那下面郑钦安所解释的也是这种 意思吧? 老师 (微微笑意) 答曰:是的,下面郑钦安所说,是在解释这个问题。 他说道:“窃思天开于子,而龙降焉。龙降于子,至巳而龙体浑全,飞腾已
脾胃化生则以水为中介,以火为动力,况且“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 气,上下回周。阴位居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下,而上自右降,则 为浊阴。……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水土合德之根本,“盖 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 (《四圣心源》)。即这一切左升右降、中土脾胃化生, 根本在水中之火,这个火就是一气流行之火。类似于真龙阳气,变化无穷、神秘 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都是指的水中之火而言。
学生 (更迷糊地) 问曰:我怎么越听越不明白了? 老师 (抬抬手笑着) 答曰:你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解释。如书中继续说道: “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亦赖焉” (《医理真传·真龙约言》)。如前 面所说,坎中真阳上升,离中真阴下降,二气往来化生中气,也就是说一气周流 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织,化生中土,土者,脾胃也。 如其在“三焦部位说”中指出:“上焦天也,中焦地也,下焦水也。天气下 降于地,由地而入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至于天。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 之枢机也。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 三焦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也” (《医理真传·三焦部位说》)。其意思是说,坎离 水火二气流行,化为中土,成为三焦,三焦以脾胃中土为中心,心肾水火坎离进

伤寒杂病论讲解

伤寒杂病论讲解

伤寒杂病论讲解《伤寒杂病论讲解篇一》嘿,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伤寒杂病论》这本超牛的中医典籍。

也许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高深莫测,像隔着一层浓雾,摸不着头脑。

其实啊,没那么吓人,就像你去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只要慢慢找,总能发现好东西。

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就像一个迷路的小羊羔,到处乱撞。

里面那些条文,什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读得是云里雾里的。

当时我就想,这都是啥呀?难道中医就是要把人搞晕吗?后来我才知道,这就像是一种特殊的密码,只要破解了,就能打开中医治病救人的大门。

你看啊,《伤寒杂病论》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医药宝库。

里面记载的那些病症和治法,就像一个个精致的小盒子。

有的盒子里装着治疗感冒发烧的妙方,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人感冒了,可能会头疼、流鼻涕、怕冷,书里就有对应的法子,就像给这种病量身定做的一样。

这里面的方子啊,那可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就好比一个久经沙场的战士,每一个都有它独特的本事。

比如说桂枝汤,那可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经典方剂。

我就想象它像一个温和的小卫士,慢慢地调节着身体的气血,把那些入侵身体的风寒邪气给赶出去。

但是呢,这书也不是那么好懂的。

有些地方可能存在争议。

比如说某些条文的解读,不同的医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就像一群人看一幅画,有人看到的是宁静的湖泊,有人看到的是汹涌的大海。

我有时候也会很纠结,到底哪种解读才是正确的呢?也许啊,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吧,没有绝对的标准,就像生活一样,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这《伤寒杂病论》在中医的历史长河里,那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对后世的影响那可太大了。

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枝干伸展开来,荫蔽了无数的中医学习者。

我们现在很多中医看病开方,都还离不开它的影子呢。

你说这么厉害的一本书,要是我们能多懂一点,是不是就像掌握了一门超级厉害的魔法一样呢?《伤寒杂病论讲解篇二》《伤寒杂病论》啊,真的是越品越有味道,就像一坛老酒,刚开始觉得刺鼻,喝着喝着就发现那是人间至味。

中医师承五年的备考方法和技巧

中医师承五年的备考方法和技巧

中医师承五年的备考方法和技巧嘿,朋友们!中医师承五年备考就像一场超级马拉松,那可得有点策略才行。

首先呢,中医基础理论就像是盖房子的地基。

你可不能小瞧它,就像你不能在沙滩上建高楼一样。

这部分得把那些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啥的概念像背顺口溜一样滚瓜烂熟。

我每次背的时候就想象自己是个古代的老中医,穿着长袍,摇头晃脑地给徒弟讲学,那些概念就像小怪兽,我得一个个把它们收服。

中药这一块啊,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的“百草动物园”。

各种草药就像性格各异的小动物。

你得知道它们的习性,功效就像是小动物的特长。

什么麻黄像个小火箭,能让你一下子冲起来(发汗解表)。

备考的时候就拿小卡片,把草药的名字、样子、功效都写上,就像给每个小动物做个身份证,没事就拿出来看看,和这些“小家伙”混个脸熟。

方剂就像是中药的“英雄联盟”组合。

每个方剂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定位。

你要像个智慧的统帅,知道什么时候该派哪个“英雄组合”上场。

背方剂的时候,我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大厨,这些药材就是食材,按照方子的比例调配,最后做出一道能治病的“大餐”。

中医诊断学呢,就像是中医界的福尔摩斯探案集。

你得从病人的各种症状里找出线索,舌象、脉象就是重要的证据。

我每次学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在破解密码,那些症状就像乱码,我要把它们还原成真正的病因病机,那感觉就像解开了一个超级难的谜题一样刺激。

针灸可是个神奇的“穴位魔法”。

穴位就像身体上的一个个小宝藏或者魔法阵。

你得精准地找到它们,就像寻宝猎人一样。

备考的时候我就拿着针灸模型,像个小顽童一样在上面戳来戳去,嘴里还念叨着穴位的名字和功效,感觉自己像个武林高手在练点穴神功。

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时候,那可就像是在和古代的医圣们对话。

《伤寒论》《金匮要略》就像武林秘籍,里面的条文就是武功招式。

我会把自己代入到书中的情景,想象自己在跟着医圣们临床看病,他们一边看病一边给我讲解,这样那些条文就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生动的诊疗过程。

复习的时候呢,不要像个没头的苍蝇乱撞。

术数.

术数.

《略论术数〃阴阳〃五行》《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上古时代个别出类拔萃的先贤深究洞悉了自然规律的真理大道,把握了太极阴阳变化法则,控制了“术数”运筹和谐原理,并以此指导人的生命活动去适应宇宙间的阴阳变化规律,做到了高度的天人合一,这就是知道者,知道就是得道。

过去学术界对阴阳学说研究甚热,对术数问题问津者较少。

一、“术数”的基本内涵“术数”起于《易》学:“法于阴阳”,即顺应于天地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和于术数”即在法于阴阳的基础上应用《周易》升降刚柔、阴阳消长的原理,在“数”的指导下。

从事人生。

此为“术数”的原旨。

它寓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

《辞海》(1979年版)对“术数”一词释为“术数一称数术。

术指方术(方式方法)。

数,指理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现象,来推测人和国家的命运和气数。

《汉书〃艺文志》列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种为数术,并强调“术数”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生的凶吉:如龟卜、占筮、体占、星占等。

可见“术数”是阐述宇宙一切万物运动变化的整个易数体系和象数体系,其学术思想包括河图洛书数字系统和《易经》卦爻符号密码。

古人以为八卦、九宫、五行、三才、两仪等在数中,且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术数既讲数,又讲它的术或法,因此“术数”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预测学等学科的融合。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说:“可以筹算者,天地之数也。

若得天地之数,则大道在其中也。

”《人物志》:“思通造化,策谋奇妙,是为术家。

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值得永久珍藏

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值得永久珍藏

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值得永久珍藏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智慧。

在数千年的实践中,许多名老中医总结出了许多祖传秘方,这些秘方不仅经过长期的验证,而且在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以下是我整理的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这些秘方有助于解决一些常见且顽固的病症,值得我们永久珍藏。

1. 复方黄连素:该秘方由名医李刚研制,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在胃炎、胃溃疡等困扰人们的胃肠问题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2. 姜黄粥:这个秘方是王医师传承的,以姜和黄粥为主要材料,可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炎。

3. 麦门冬汤:该秘方由中医名家韩医师研制,可有效缓解咳嗽和哮喘,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4. 复方丹参酮注射液:该秘方由著名中医张医师研制,能有效缓解冠心病和心绞痛,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疗领域。

5. 马钱子碱:这个秘方由李医师发现,可治疗乙肝和黄疸。

6. 葛根汤:由名医陈医师研制,可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

7. 甘露消症片:这个秘方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并且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

8. 当归四逆汤:由刘医师研发,对于治疗妇科疾病有着显著疗效,尤其是痛经和月经不调。

9. 华蟾素:由马医师研制,能有效治疗湿疹和过敏性皮炎。

10. 五灵脂:该秘方由名医张医师创新推出,对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咳嗽痰多有着显著效果。

11. 复方黄连素:这个秘方来源于古代名医张仲景,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和发热。

12. 乳香丸:传承于古代名医葛洪的秘方,对于治疗肺炎和支气管炎有着显著效果。

13. 人丹:古代名医孙思邈开发的秘方,对于调理身体和延年益寿有明显功效。

14. 玄机散:这个秘方由李医师发现,对于肝炎和肝硬化有着良好疗效。

15. 金银花露:名医李东垣的传世秘方,主要用于缓解感冒和咳嗽引起的不适。

16. 丹参片:这个秘方由中医名家赵医师传下来,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

17. 抱龙散:该秘方由著名中医王医师研制,主要用于治疗胃病和消化不良。

中药治病的原理是什么

中药治病的原理是什么

中药治病的原理是什么中药治病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中药的药物成分和作用机制来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治病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中药的药物成分和作用机制中药中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药理作用。

比如中药中的黄连素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桂枝中的桂枝素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等等。

这些药物成分通过各种作用机制影响机体内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中药治病的原理之一就是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中药中的寒热药物可以用来调节机体的寒热平衡,从而治疗寒热病症。

还有一些中药如参附汤、桂枝汤等,可以用来调节机体的气血平衡,治疗气血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3. 兼顾整体调理中药治病的原理是兼顾整体调理,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个具体的症状或病理机制。

中药的治疗原理是通过药物成分的共同作用,全面调理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根治疗的目的。

比如,一些中药方剂如温中消食丸、四物汤等,不仅可以治疗特定的消化系统疾病,还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功能,改善全身的健康状态。

4. 个体化治疗中药的治病原理是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是不同的,因此同样的中药治疗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中药治病的原理之一就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疾病病情等因素来调整中药的用量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 促进自愈能力中药治病的原理是通过调理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具有自愈的能力,只要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运行畅通,就可以实现自我愈合。

中药的治病原理就是通过调整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激发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体来说,中药治病的原理是综合调理,通过药物成分的作用和整体调理机体功能,调节阴阳平衡和促进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吉祥止止发表于: 2007-9-13 08:11 来源: 医道社区原帖转自“中国中医药论坛”:感谢方国强先生之无私奉献。

转帖时加以整理。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道医——精选推荐

道医——精选推荐

道医2. ?遇⾒中醫?倪海厦论糖尿病:谎话说了五⼗年,结果是越治越坏3. 为什么少阳证有⽬眩?厥阴病没有⽬眩?4.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抄三遍吃死⼈”,中医养⽣信传⾔会害⼈5. “看病就是看时间”中医精髓!6. “脾胃学说”的创始⼈——李东垣《⽤药⼼法》7. “吓破胆”还真不是个传说,7种⽑病找上来8. “整体观”是中医看病的最⼤特点。

有⼀句话...9. 《黄帝内经》⾥“开⿁门”是巫术吗?是中医的微观理论,⾼深莫测10. 《黄帝内经》养正⽓,防⽌邪⽓⼊侵11. 《黄帝内经》中医治未病详解12. 《伤寒论》药性赋13. 《温病与伤寒》| 从三阴三阳学真正的中医语⾔14. 「国医⼤讲堂」中草药:传说中的童⼦尿虽然不能驱邪,但能治病啊15. 【岐黄论坛】肝为“调节之本”16. 【岐黄论坛】中医为什么常提倡禁⼀切寒凉之物?17. 【中药特辑】六位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8种!区别是?怎么吃?18. 【中药特辑】⼩⼩归脾丸,能治这么多病!19. 30多种具有有抗菌消炎作⽤的中成药20. 400年前的名医创造⼀个配⽅,专治⼥⼈⽩带异常,黄带效果更好21. 49种常见疾病的病名、病机、病位、辨要、症型⼩结22. 75个不传秘⽅,常见病偏⽅,收藏备⽤!23. 90岁国医⼤师李济仁:⾃制''⽓⾎茶''茶喝了40年,肾好⼈长寿24. 98岁国医⼤师:这是我最后的贡献(经验分享)25. 癌症⾼发为什么是在中年?从中医⾓度看⼈的⼀⽣!惊叹!26. 癌症来临之前,⾝体给了你N次机会,只是很多⼈⼀次⼀次地错过!27. 癌症最终会被中国的中医征服?看国医⼤师朱良春的抗癌验⽅28. 把蜂蜜倒在萝⼘上,竟有这个效果!⼀⽤⼀个准29. ⽩话中药——乌头家族之附⼦、草乌、川乌30. ⽩术黄酒 治⾻质增⽣31. 被誉为“补⽓要药”的黄芪,与“⾎中圣药”搭配在⼀起,会咋样?32. 被誉为“补⽓要药”的黄芪,与“⾎中圣药”搭配在⼀起,会咋样?33. 本草养⽣学34. 辨证论治,中医对证不对病,中医病证汇总35. 病好了⼜病,可能是⾝体“堵”了!试试艾灸疏“堵”法36. 病⼈不忌⼝,忙坏⼤夫⼿37. 病由⼼灭 |《黄帝内经》所蕴含的真理38. 补脾,有这⼗四种⽅法……39. 补肾的常见误区有哪些?40. 补⾎过度反'添堵',巧⽤补⾎药41. 不论男⼥,中医提醒:若出现“瞑眩反应”,恭喜你,可能⼤病将愈42. 不知道肝阴虚、肝阳虚?已为你详细介绍,可⾃查43. 蔡长福:辨屁论屁,兼论癌症由来(附带医案)44. 藏在⽛龈中的疾病密码,⼀⽂教你破解45. 肠道也有其⾃⾝的“⼦午流注”,侮逆了这种节律我们就更容易⽣病46. 吃⼀点就胀,是脾不⼲活,元阳不⾜了,解法:温补脾肾47. 出现酸⿇胀痛说明了什么?48. 从肝肾同源看肝与肾的关系,肝与肾的三个问题可以这样做49. 从阳⽓理解郁症50. 从中医⾓度,⼀旦你的病发展到这⼀步,就很难治51. ⼤黄------药中将军52. ⼤佬站台就能说明真理吗?53. ⼤蒜到底能不能抗癌?看了这些你就知道了54. ⼤乌泡,见过吗?能清热,⽌⾎,祛风湿55. ⼤雪节⽓为什么很多⼈疾病加重?56. ⼤雪养⽣57. 当临床⽆从下⼿时、百思不解,可从瘀⾎⼊⼿58. 道破天机,⾼⾎压的古中医破解法!59. 道医,吃东西不光吃的是物质,⾷物本⾝有神、⽓、质的区别60. 道医会上,梁冬、李⾟分享了「我⼼⽬中的好中医」61. 道医看⽓⾊断病法62. 冬天上⽕,应该怎么吃药,吃什么药63. 肚⼦胀、乳房痛、上⽕头晕、肝病、腰痛、肾虚障碍....⼀招解决64. 肚⼦胀⽓有什么⽅法治疗?肚⼦胀⽓吃什么好,喝什么汤?65. 对药:临证如临阵,⽤药如⽤兵,附五脏常⽤对药66. ⼆千六百多年前,中国古代中医是怎么治愈抑郁症的67. ⼆⽺总结:⽤好伤寒论经⽅前提是懂辨证,辨证核⼼-六经辨证总结68. 肺为⽓之本:⽼来练好肺功能,中医推荐3个动作69. 肺为贮痰之器,治肺先治痰,思路:理、健、补、疏、调70. 肺主⽓:肺是如何完成吐故纳新的?71. 腹部积聚是万病之源!72. 肝⽓不舒有什么症状73. 肝⽓郁结难⼊睡?医师:2⼤⽳位坚持按,帮你疏肝⾏⽓睡觉⾹74. 肝阴素亏,阳亢⽣风,⼼窍闭阻证徐某,男,...75. ⼲货满满!从六经辨证到深⼊探研疑难急重症,涂华新导师讲透经⽅!‖仲圣经⽅2019年第四期薪⽕传承(...76. 格物⽇记:放下贪⾼爱好的⼼,通达丈夫的⼼意77. ⼸腰驼背多是肾精多亏惹的祸78. 古中医之——阴阳本质79. 固守腹部之宫城,让五脏六腑在腹宫⾥安枕⽆忧80. 观⼤便知健康之中医篇——中医教你如何观察⼤便81. 归脾丸、健脾丸、启脾丸,三种常见健脾药物的区别82. 国医⼤师⽅和谦:补脾养肝可⽤⽅⽒'和肝汤'、'滋补汤'83. 哈荔⽥:中医临证⽤药⼼得84. 汗从哪⾥出,病从哪⾥来,你⼀定想不到,绝对惊讶!85. 何谓实证?何谓虚症?实则泻之,虚则补之86. 黄帝内经:天有⼋风,经有五风87. 黄帝内经:万病皆损于阳⽓,这⼏招“驱寒补阳”的⽅法,越来越多的⼈都在⽤!88. 黄芪不是万⾦油,并⾮什么病都能治,是有讲究的,你了解吗?89. 黄芪的25款黄⾦搭档,值得收藏!90. 黄芪和它是“最佳拍档”,⼥性经常泡⽔喝,补⽓养颜,⼈更显年轻91. 恢复免疫⼒的⽅法:补⽓92. ⽕克⾦是⽕能熔化⾦属?来看看《四圣⼼源》的五⾏相克93. 中医奇书《四圣⼼源》:⾦⽊⽔⽕⼟的顺序是错的,别再闹笑话了94. ⽕在肝⾥,失眠;⽕在胃⾥,⼝臭;⽕在肺⾥,咳嗽;⽕在⼼⾥,⼝⾆⽣疮……95. ⽕在上,寒在下!告诉你⾝体的寒⽓来⾃哪⾥96. 急危重证,中医必须⽤这招97. 疾病发展的⼀般规律是什么?98. 江西省名⽼中医许寿仁论“调⽓'99. 江西省名中医许寿仁《剑隐庐医学笔记》100. 揭露'三⾼'真相:⾼⾎压、⾼⾎脂、⾼⾎糖!(请为⽗母收藏)101. 戒烟有困扰,中医来帮忙!102. 近代中医第⼀⼈,创造⼀个绝妙的配⽅,清补脾肺,专治⼀切阴虚证103. 经典⽅药,除了半夏,⽣姜,⽢草泻⼼汤系列...104. 绝世百年古⽅,专治久咳不愈(咳越久的越好⽤)!105. 看五官,观⽓⾊,辨脏腑之病106. 可别⼩瞧了这种草,它可是对付痛风的宝!农村到处都是。

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

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

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篇一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哎呀,最近读了郑钦安的医书阐释,这感觉,还真有点复杂呢!说真的,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就在想:“这能有多厉害?”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这书里讲的那些医理,就像是一道道神秘的密码,等着我去破解。

郑钦安对于中医的见解,那叫一个独特!他说的那些观点,有的我觉得简直是石破天惊。

比如说他对于人体阳气的重视,我就忍不住想:“难道阳气真的就这么重要?是不是有点夸张啦?” 也许是我之前的理解太肤浅,可我又觉得,现代医学好像也没这么强调阳气呀。

书里好多例子,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

比如他讲如何通过脉象来判断病症,那描述得细致入微,仿佛我能看到医生的手指搭在病人的手腕上,感受着那细微的跳动。

这让我不禁感叹,中医真的是一门神奇的学问!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疑惑。

有些理论我觉得可能不太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也许是时代变了,环境不同了?但又一想,中医传承了这么多年,肯定有它的道理。

我就在这种纠结和思考中,一点点读下去。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至少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我不停地问自己,不停地思考,这感觉,还真不错!篇二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郑钦安医书阐释的那些事儿。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头直犯嘀咕:“这能好看吗?”结果一读起来,哎呀妈呀,还真就被吸引住了!郑钦安这家伙,对中医的理解那叫一个绝!他讲的那些个道理,有时候我都觉得像是在听天书。

比如说他强调的阴阳平衡,我就想:“这阴阳咋就这么难搞明白呢?” 可能是我太笨,也可能是这玩意儿太深奥。

不过,书里讲的那些治病的例子,那可真是精彩!就好像我亲眼看着病人一点点好起来似的。

我就在想,要是我也能有这本事,那得多牛啊!但转而又一想,我这半吊子水平,能学会吗?读的过程中,我一会儿觉得郑钦安说得太对了,一会儿又怀疑:“这能行吗?” 心里头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中国的生物学家

中国的生物学家

中国的生物学家1.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些为中国生物学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家们。

说起这些科学大咖,那可都是咱们国家的骄傲呢!2. 说到谁最有名?那非钟南山院士莫属啦!这位"抗疫英雄"不光是位呼吸病专家,还是位出色的生物学家。

在非典和新冠疫情期间,他就像一座定海神针,给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

3. 还有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虽然他老人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培育的超级稻让多少人吃上了饱饭啊!他就像是农业界的"魔法师",让普通的水稻变成了"超级稻"。

4. 屠呦呦可是咱们的"诺奖得主"!她从中医古籍里找到灵感,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

这简直就像是从古书里找到了治病的"宝藏秘方"!5. 谈到植物学家,那就不得不提钱学森的夫人蒋筑英。

她研究植物病毒,就像是给植物当"私人医生"。

虽然她的名字不是很响亮,但她的贡献同样让人敬佩。

6. 李振声院士是咱们的"小麦育种专家",他培育的小麦品种让中国人的面食更有保障了。

你吃的每一口面包,说不定就有他的功劳在里头呢!7. 林可胜可是中国生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研究人体机能就像是在破解人体这台精密机器的密码。

虽然是在很久以前,但他的发现至今还被广泛应用。

8. 童第周院士是咱们的"果蝇专家",研究这种小虫子研究得可起劲了。

要是果蝇会说话,肯定会说:"这位老爷爷把我们研究得透透的!"9. 贝时璋院士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大拿",他研究细胞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微观世界。

你能想象吗?他能让显微镜下的小细胞"说出"那么多秘密!10. 谈到现代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可是个"标杆"。

他不光研究得好,说起科普来也是头头是道,把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讲得像讲故事一样有趣。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吉祥止止发表于: 2007-9-13 08:11 来源: 医道社区原帖转自“中国中医药论坛”:感谢方国强先生之无私奉献。

转帖时加以整理。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又得业师任启松老先生亲为赐序,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贾德贤老师亦在百忙之中,赐序褒勉,在此一并致谢!
自知学识尚浅,不敢言师。一腔肺腑之言,倘有惠世之处,正为我心所冀;或有纰缪之语,唯祈达者垂教。
李玉宾
2009 年6 月
导 读 从这,基础医学院的院长刘燕池教授曾经勉励我们,从我们这里出去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一名优秀的中医大夫。时至今日,我才能渐渐体会到老师当年对我们的殷切希望。而毕业之时,班主任贾德贤老师更是寄语我们:“低姿态,高起点”,希望我们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中医的历史责任。
李玉宾 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
内容提要
编者以讲座的形式,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运用中医辨象的思维模式,紧密结合临床,通过具体的临床病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一气周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病证及相应的治疗方案。本书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明快,讲解深入浅出,非常便于中医初学者入门学习,也可作为临床中医师的参考用书。
由是跟师学习,系统研习《四圣心源》所描述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体悟中医“象”的内涵。虽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讲的境界,亦不轻言放弃,而是每日将自己放在“一气周流”与“象”的思索中,反复揣摩,希求开悟。
一日走在路边,见车来车往,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天上白云飘飘,刹那间感受到了天地之气,也正如路上的车流一样来来往往,由此顿悟。《内经》言: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两者讲的不都是这种境界吗?原来中医并不是空洞玄妙的理论,而是这种可以真实感受的境界,原来这种境界是真实存在的!这,大概就是我苦苦寻索了几年的中医之源吧?
黄元御与一气周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医学的源头,则要从《黄帝内经》算起。黄帝与岐伯君臣问答,探究医理,著成《黄帝内经》,如同为我们留下了一颗万能的种子,一化而为百千,中医便在中华大地上蓬蓬勃勃地发展了起来。历朝历代,名医辈出,医学著述,汗牛充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扁鹊和张仲景。

读一本中医学典籍的读后感

读一本中医学典籍的读后感

读一本中医学典籍的读后感篇一读一本中医学典籍的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中医学典籍,哎呀妈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啥意思啊?”可谁知道,读着读着我就陷进去了。

这书中讲的那些中医理论,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密码,等待着我去破解。

比如说阴阳五行学说,啥是阴?啥是阳?刚开始我真是一头雾水。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就是些故弄玄虚的东西,但我觉得吧,这里面可能隐藏着宇宙万物运行的大道理。

书里还有好多中药材的介绍,那详细的程度,简直让我目瞪口呆!什么人参能补气,当归能补血,感觉每一味药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贝。

我就在想,这古人咋这么厉害呢?他们是咋发现这些药的功效的?难道是一个个以身试药试出来的?还有那些中医的治疗方法,针灸、推拿、拔罐啥的,看着就觉得神奇。

我忍不住问自己:“这些真的能治病吗?”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觉得这没啥科学依据,可我觉得吧,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总不可能一点用都没有吧?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兴奋,时而困惑,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我兴奋的是,感觉自己好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困惑的是,好多东西我还搞不明白。

但我觉得这一路读下来,真的挺好,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传承和发扬中医吗?篇二读一本中医学典籍的读后感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中医学典籍,这感受,真是一言难尽啊!一开始,我是抱着好奇的心翻开这本书的,心想:“中医能有啥了不起的?”谁知道,这一读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你说这中医里讲的经络气血,像不像一条条隐藏在身体里的神秘通道?我就在想,也许我们的身体就是一座巨大的迷宫,而中医就是那把解开迷宫之谜的钥匙。

书中提到的各种病症和对应的治疗方法,让我时而惊叹,时而怀疑。

比如说,用几味草药就能治好一些疑难杂症,这可能吗?我觉得有点玄乎,但又不能完全否定。

也许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还有那些关于养生的知识,什么要顺应四季变化,要注意饮食起居,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汤头歌诀读后感

汤头歌诀读后感

汤头歌诀读后感篇一汤头歌诀读后感《汤头歌诀》?这名字一听就觉得有点高深莫测,对吧?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深入其中,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神奇的宝藏盒子。

一开始,我觉得这东西肯定超级难啃,密密麻麻的字,还有那些拗口的药名和配方,简直让人头大。

我心里就在想:“这玩意儿能有啥用?我又不当医生!”可是,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这里面的每一个汤头,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啊!就拿“四君子汤”来说吧,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简单的几味药,组合在一起就能有补气健脾的功效。

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不就是几味药嘛。

但你想想,在古代那种没有先进仪器和科学研究的条件下,古人能总结出这样的方子,得多厉害!我觉得吧,读《汤头歌诀》就像是在跟古人对话。

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这些歌诀传递给我们。

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着那些古代的医者,他们在田间地头采药,在简陋的医馆里为病人诊治,那种专注和执着,真的让我感动。

不过,说实话,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那些复杂的药理我怎么都搞不明白,我就会想,是不是我太笨了?但又一转念,哎呀,古人都能研究出来,我多花点时间肯定也能懂!总之,读《汤头歌诀》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充满了敬佩。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汤头歌诀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汤头歌诀》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接触这书的时候,我那叫一个懵圈啊!满脑子都是问号:“这都是啥呀?能看懂才怪!”可谁能想到,就这么硬着头皮读下去,居然还读出点意思来了。

你看那一个个汤头,就像是一道道神秘的密码,等着我去破解。

比如说“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这几味药凑一块就能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

我就琢磨,这古人咋这么聪明呢?他们是咋发现这些药组合起来有这效果的?难道是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最后才成功的?也许是吧!读着读着,我还发现这里面的歌诀特别有意思,朗朗上口,就跟唱歌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玉宾从这里迈入中医之门1、黄元御与一气周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医学的源头,则要从《黄帝经》算起。

黄帝与岐伯君臣问答,探究医理,著成《黄帝经》,如同为我们留下了一颗万能的种子,一化而为百千,中医便在中华上蓬蓬勃勃地发展了起来。

历朝历代,名医辈出,医学著述,汗牛充栋。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扁鹊和仲景。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

有一天他路过虢国,碰见太子刚刚病亡,他上前一看,认为不过是暂时昏迷引起的“尸厥”,并不是真的死亡,便针药并用,竟然很快就把太子救了过来。

从此,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便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他的著作《难经》,就是对《黄帝经》的学习和总结。

汉代的仲景,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他推崇辨证论治,开创了中医方药治病的先河。

仲景的《伤寒论》,因此被称为方书之祖,他本人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时至今日,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位医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角——黄元御。

黄元御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他的老家是现在的昌邑县。

黄元御自幼聪颖异常,他也希望有一天能考取功名,为国家效力。

然而在30岁那一年,他不幸患上了眼病,又不幸被庸医误治,导致左目失明,身体也因此差点垮掉。

五官不健全,按照当时的规定,仕途已经走不通了。

黄元御便怀着满腔悲恨,转而学医,希望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他把历代医家的医学著述看了一下,发现中医从仲景以下,各家学说,分门别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以黄元御这么聪明的人,竟然也不知该何去何从,可见中医学习之难。

他感觉仲景说的还是比较有道理,就集中精力来学习仲景的《伤寒论》。

历时三年,最后终于一朝而悟。

他苦学三年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明白了,彻底地明白了中医的道理!原来中医并不象后人所说的那样,有各种门派之别,而是非常简单!并且这个道理从来也没有变过!历代名医的各家学说,不过是对中医的片面理解而已。

大道至简,中医竟然是如此得简洁而易懂!当黄元御妙悟岐黄,领悟到中医的真谛之后,不禁对自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

这绝不是自吹自擂,那么黄元御到底悟出了什么呢?他悟到了,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都是一团气在不停地转,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升降回旋,如环无端。

而人秉天地之气生,天人合一,所以人也是一团气,人这团气也在如环无端地不停周流着。

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就简单多了。

脾胃是人体的中焦,人体这团气就是从脾胃开始升降周流出来的。

人体这一气往上升的时候,就是身体的肝气和心气,往下降的时候,就是人体的肺气和肾气。

脾胃之气位居中焦,成为肝心肺肾升降的枢轴。

人体的这一气,升不上去也会生病,降不下来也会生病,中焦脾胃之气转动不利也会生病。

人所有的疾病,其实都是这样产生的。

或者升不上去,或者降不下来,或者枢轴不利。

治疗的时候,只要升不上去的帮他升,降不下来的帮他降,中焦不运的帮助他健运中焦,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很简单地治愈。

中医真的有这么简单吗?黄元御用这套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疗效,证明了事实果真如此!从此他的医术日进千里,很快就闻名遐迩。

连乾隆皇帝久病不愈,都要请他去诊治。

黄元御也是药到病除,毫不含糊,并因此被乾隆皇帝赐题“妙悟岐黄”。

黄元御把他这套一气周流,升降回环,如环无端的理论,系统地总结,著书留世,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圣心源》。

古时距今虽远,然而天地还是这个天地,人身也还是这样的人身,天地之间的道理并没有改变。

黄元御的这套理论,他并没有看做是自己的发明创造。

这套理论在黄帝、岐伯、扁鹊、仲景那个时代,就已经很完备了,古圣皆知,惟后人不解而已。

所以黄元御把自己的书名定为《四圣心源》,以表明自己传承古圣心法的志向。

中医理论古今如一,并无二致。

而自从仲景以后,却只有黄元御一个人领悟透了这个道理。

所以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盛赞黄元御“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

利用这套理论指导中医临床,用很普通的药物,作很简单的组合,来调节人体之气的升降,就可以达到效若桴鼓,覆杯而愈的疗效。

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疗效,不仅黄元御自己体会到了,我在临床上也能经常碰到。

理论高度决定临证水平,诚非虚言。

这本书的容,就是我个人在临床上应用黄元御一气周流的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的初步总结。

全书的容安排,也是按照一气周流的顺序展开的,基本上就是沿着一气周流的路子讲了一圈。

愿我的这些个人体会,能够引导大家轻松地体悟到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境界,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中医不再难学,而治病成竹在胸!2、察象用药治诸病一气周流的理论既然如此美妙,我们该如何去学习掌握呢?黄元御说,一气周流这套理论,古代的圣人们都知道,只是我们不了解罢了。

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年之前,去重温一下古人对中医一气周流理论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

为医者,拯疾痛,系生死,所习乃生人之术。

所以想明白中医的道理,首先要对人本身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素问·宝命全形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不过就是天地之间的一股气合而成形而已。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之间的这股气也不过是阴阳之变化。

那阴阳又是什么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原来阴阳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黄元御则把这种规律具体地总结为:阴阳就是一气之升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所以我们不仅治病要从阴阳上下功夫,养身长命也要本于阴阳。

难怪黄帝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把阴阳搞清楚了,就是把生命的“本”弄明白了。

养生治病便有了规矩准绳,便可以“提挚天地,把握阴阳”,甚至可以达到“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境界。

这么美妙的前景,着实诱人。

然而,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周易》讲这个太极时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又可以变化出六十四卦,以至于无穷。

这个阴阳这么能折腾,我们如何去把握呢?岐伯告诉了我们一个好办法,他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阴阳虽然变化莫测,但它总是有其形迹可察的,从象的角度来把握阴阳就简单了。

所以《周易》记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你看,周易的卦象,不过就是用象来研究阴阳的变化而已。

这种办法也是最直接,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办法。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其核心容,几乎都是从这一点上衍生出来的。

所以岐伯告诉我们的这个办法实在是好。

不仅古人说好,现代科学也非常认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科学化的思维模式,凡事皆追求确定与准确。

而实际上,现代的量子理论已经证明了,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确定的东西。

所以模糊理论开始兴起,分形理论开始热门,科学也逐渐认识到,从一个相对模糊或近似的轮廓来认识事物,可能更接近于事物变化的本质。

这就是现代科学向我们的古典文化渐行渐近的一面。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我们对象的直观的感受,就相当于对阴阳的直接的把握。

所以取类比象就是中医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

跟我们通常所习惯的逻辑推理相比,直观的察象,更容易感知事物变化的真实状态。

所以,学习中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种察象的思维模式。

象也是动态的,它也在随着阴阳不停地变化着,然而却总不能遁其形迹。

所以察象的本领学好了,我们观察任何事物都跟看电影一样,一目了然。

岐伯在《黄帝经》中也为我们描述了这种境界: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者,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对象的观察细致入微,达到了数的层次,就可以秋毫在目,预言生死也就不是什么奇事了。

仲景当年遇见王仲宣,说:“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

”王仲宣当时才二十多岁,根本不信,不愿服药治疗,结果后来果如其言,至期而逝。

天地之间,阴阳之象无处不在。

春夏秋冬,寒暑往来,日出月落,昼夜交替,无不是象。

乃至病有病象,药有药象,诸象纷然,而终归一致。

象即是阴阳之变化,即是一气之周流,天地之间同此一气,所谓天人一也,诸象亦同归此气,一无二致。

是以察象即察气,藉象而断病以用药者,其为把握阴阳者欤?我在临床上喜欢从象以辨证,藉象以用药。

这本书也是自己在临床上的初步体会,拿出来与大家交流,若能有助于诸君得中医之门径而入,则不罔其名为临证辨象矣。

第16讲一气周流的层次咱们这个临证辨象讲完之后,仍然有不少朋友就一气周流的问题,提出好多疑问。

今天咱们专门来讨论一下一气周流的层次的问题。

也算是对前面临证辨象的一次总结。

一气周流的结构是浑然一体的人体的一气周流,它并不是简单地左升右降在体画了一个圈。

一气周流的这一身土气,作为中焦来讲,主要体现为中焦脾胃之气。

中焦的这一团土气,脾升胃降,它升降斡旋,由向外,就像一个漩涡一样,慢慢就转出来了,往上左升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往下右降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金水之气,整个人体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的,都是由中焦土气变化而来,或者说一气周流中的木火金水只是中焦土气的不同状态而已。

并不是说周围有一圈是木火金水,中间单独还有一团土气,不是这样的结构。

一气周流的这个结构类似于太极图的结构,它实际上是浑然一体的。

大家可以看看银河系的模拟图,由中间的星团延伸出两条螺旋臂,左右旋转,与那个结构有些类似。

就是说人体这一团土气,就好比有一个活动围一样,这个围规定为土。

在这个围,最居中的这一部分定义为中土之气,偏于升发的这一部分叫做木火之气,偏于敛降的这一部分叫做金水之气,实际上都是土气,都是浑然一体的,并没有截然分开。

一气周流有不同的层次人体的一气周流,它是有不同的层次的。

从脏腑的层面来讲,肝心主升,肺肾主降,脾胃斡旋中焦,这是一个层面。

具体到某一个有形的脏腑,比如肝脏,它也有自己的一气周流,并不是说肝脏里面这一气就只升不降了,它仍然是有升降周流的变化。

再细分到每一个细胞,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也都有自己的一气周流,它仍然有左升右降以及中焦斡旋的这种一气变化的规律。

在人体不同的层次上,一气周流是同时存在的。

当我们把一气周流细分到无形之气的层次时,就会发现,一气周流左路升发右路敛降,土气斡旋中焦,它在体是无处不在的,是其大无外,其小无的。

一气周流在体虽然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但是这些不同的层次,实际上又是完全一体的浑然一气。

一气周流的这种规律遍布人体所有的层次,在浑然一体地同步周流着。

所以黄元御先生才把人体的一气周流抛弃了层次上的区别,直接概括为左路木火生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结构。

所以我们讲人体一气周流的左路右路,并不是身体的左边和右边。

左路和右路指的是人体一气周流在所有层次上的共同的运动趋势,中焦也是同样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