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金堤 翻译原则简介

合集下载

韩国语翻译技巧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韩国语翻译技巧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活动。彭卓吾先生认为 “ 翻译 是把一 种语 言文 字表达 的思 想 内容 和艺术风格正确无 误地 ( 恰如其 分地 、 等值地 、 切地 ) 确
转移 到另 一种语言文字 中去 的创造性活动 ” 。从 以上 的论 j
式 、 现手 法 、 表 风格 等是 不能 随意改 变 的。这 大概就 是 鲁迅 先生在《 题未定草 》中所 说 的“ 凡是 翻译 , 须兼 顾两 面 , 必 一
要性 。
[ 键词 ] 韩国语; 翻译方法技巧; 表达习惯 关 中图分 类号 : 3 5 9 H 1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6 0 2 0 1 0 1 17 8 1 (0 9)0— l5—0 3
述 中可 以看 出 , 翻译家们对“ 翻译 ” 所下的定 义都没有脱离语
同样 获得 同样 的信 息 , 就是 翻译 ”4。三是 从 翻译行为 以 这 _ J 及作 品产 生的效果分析 , 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 性的语言装 换
容、 形式 、 风格等方 面的约束 , 而且还要考 虑到广 大读者 的语
言表达 习惯 , 因此 翻译 人员 在进 行语言 转换 活动 时 , 进行 要 必要 的润色 、 加工 , 进行 反复 的修改 , 使译文 通顺 流畅 , 通俗 易懂 。也就是说 , 翻译 即语言的转换是需要 翻译人员 的创造 性活动 的。翻译过 程 是译者 进行 的再创作 过 程。为 了使译 文具有可读 性 , 对译 文 进行 加 工润 色 , 但对 原文 的 内容 、 形
种语 言的创造性活动 。也就是说 , 使用不 同语言的人要 进
行 社会交际和感情交 流时 , 须通过 翻译这 个 中介手段 , 必 把
话 者的语 言转换 成 听者 的语言表 达 出来 。翻译 人员 在进行 语 言转换 活动时 , 首先要正确地理解话者 的语 言所 运载的信

用辨证的观点看“等效翻译”

用辨证的观点看“等效翻译”
奈达 在“ wad asi c ft n l ig 中提 出“ To r c ne o r s t ” e a an 动态

在形式上很不相 同甚 至完全相 同 , 但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
对等” 时强调“ 在这种 翻译 ( 动态翻译 ) , 中 不必担心接受者语 言信 息是否 与原语语 言一致 , 它们之 间是动态 关系 ” Ⅲ 。 在 翻译 过程 中 , 奈达 主要关注 的是原文信 息能否等量 传递 ,
第2 卷第 6 5 期 2 1 年6 02 月
长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 l f a gh nUnvri f ce c n eh oo y ( oil cecsE io ) o rao Chn c iesyo S in eadT cn lg S ca ine dt n n t S i
系的对 等 , 文对 原文的接受者和译文对译 文的接受者 因同 原

信息 , 用两套不 同的语言 , 接受 者不同 , 却要产 生基本相 同
的效果 , 这就是等效翻译 的基本 原则 。
住其 深层含 义 , 摆脱 文化差异所 造成 的理 解障碍 , 翻译 要 在 的过 程 中要 做到任何情 况下 等效是不 可能的 。每种理论都 有其研究的局限性 , 等效 翻译理论也不例外 。
等效论 中“ 对等” 不涉 及译 者的态度 , 也不是机 械的综合 语 言学 、 语义学 、 语用学方面的对等 , 而是从语 言角度研 究对
等, 重点放在音 、 、 、 词 句 语段等各层次上 的等值关 系, 是译者 的艺术眼光和跨文化语言素养等 的综合 , 即翻译中需要的对 等是一种综合性 的关系 。金堤也指 出了“ 对等从来就是一个 相对 的概念 ” 。对等是一切严肃 的翻译工作者必然追求 的 目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翻译家金堤 翻译原则简介

翻译家金堤 翻译原则简介

主要译作:
《中国土地——沈从文小说集》 中译英 1947年; 《白马集》白居易 英译中 1949 年; 《女主人》俄译中 1956年; 《绿光》俄译中 1959年; 《赵一曼传》中译英 1960年 《神秘的微笑——赫胥黎 中短 篇小说集》英译中,1987年; 《尤利西斯》英译中 1987-1996 年 金隄不但是最早全面翻译《尤利 西斯》的中国人,而且是最全面 研究和介绍乔伊斯《尤利西斯》 的中国研究者
创造性叛逆: 课本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叛逆”,主要指译者在语 言层面对译文所做的“脱胎换骨”性的转化处理。 • 这样的叛逆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言差异较大不 便直译的情况下,要敢于冲破源语的束缚,译出意义最 切近而又符合译语规范的译文,也就是说,要善于将 “规范自然的原文”转换为“规范自然的译文”,舍弃 “形似”而求“神似”。 •例如: --My family name is Chen, C-H-E-N. 上面的这个例子,直译根本无法翻译,就算勉强翻译出来 也是晦涩难懂令译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耳东陈” 是为了告诉听者这个字的拼写方法,而译文中的“C-HE-N”恰恰巧妙地呼应了“耳东陈”,令人拍手叫绝.
策略性叛逆: 所谓策略性叛逆是指译者在通过译文介绍异域文化 时,因为要考虑译入国的主导意识、赞助人的意愿要求 及译文读者的情趣和接受力等这些制约因素,适当地对 原文做出“策略性叛逆”的翻译方法。 • 如林纾在翻译英国哈葛德(Sir Rider Haggard)的小说 Montezuma's Daughter《 蒙特祖马的女儿》时,刻意将小 说的名字改为《英孝子火山复仇记》,并悉心刻画男主角 千辛万苦为母亲报仇的情节;而狄更斯的小说The Old Curiosity Shop 《老古玩店》。在林纾的翻译下题目变成 了《孝女耐儿传》。其实林纾的这种处理并非因为他不懂 得英语在西方,在西方也并没有“孝道”这么一说,他这 样做有他自己的目的。众所周知,晚清标榜以孝治天下, 孝道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这样处理无疑是为了顺 应当时的主导思想,希望通过接近读者的阅读期待而使他 的译品作更容易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所接受。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 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 萨伐龙》《欧也妮· 葛朗台》《贝姨》 《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 弥罗 埃》《赛查· 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 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 罗兰4种:即《约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 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 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 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 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 》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 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傅雷有一句座右铭:“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3. 西方以后结构主义为标志的当代翻译学时期的影响 这一时期即从1972年霍姆斯(J.S.Holmes)发表“翻译 学的名与实”一文开始至今。 4. 继承我国译学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理论,创立自己的学 说 继承、借鉴、发展,这是我国译学建设的指导方针。 (1)多元互补论 1989年,辜正坤发表了论文“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打破了翻译标准一元化一统天下的局面。 (2)翻译标准:和谐说 2000年,郑海凌出版了《文学翻译学》,书中提出了“翻 译标准:和谐说”。
在翻译理论和思想上提出了 “整体(全局)”论(“段本 位”、“篇本位”思想),丰 富了中国翻译史。
八、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
(一)中西翻译思想的融合 有无“学科意识” 影响整个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发展的十位译论界泰斗:奈达 、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斯坦纳、巴尔胡达罗夫、 费道罗夫、科米萨罗夫、穆南和塞莱斯科维奇。这十位宗 师同样对我国现代翻译思想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 苏联翻译理论两大流派对我国翻译思想的影响 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翻译的定义和内涵.

翻译的定义和内涵.

翻译的定义和内涵:(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Translation is an art/ a science/ a craft?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

1.美国的《韦氏新大学辞典》给翻译的定义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

2.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在《语言与翻译》中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在保持共内容即意义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的过程‖。

c.英国著名翻译教育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则认为, 翻译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It is rendering the meaning of a text intoanother language in the way that the author intended in the text.) (A Textbook ofTranslation)。

我国著名革命家兼文学家瞿秋白说:―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结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等等。

唐朝(618—907)贾公彦在《义疏》中对翻译作了明确的界定:―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宋代(960一1279)法云(I 088~1158)在其所编《翻译名义集》自序中进一步指出:―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这就是说,翻译即将一种语言——源出语(the source language)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目的语(the target language)或曰接受语(the receptor language),而意义保持或大抵保持不变。

著名英国学者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 1709~1784)对翻译也作过类似的界说;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the sense‖。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

一般认为公元前3世纪72名犹太学者在亚历山大翻译圣经旧约全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或公元前250年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 前284-204)把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看作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部译作。

从公元前52到44年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 J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前43) 发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开创了翻译理论研究。

对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中国有学者提出把其划分为三个阶段A 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起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

B 从1959年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发表《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观》(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翻译学阶段”。

C 从1975年霍姆斯(James Holmes) 正式发表论文,《翻译的名称和性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开始至今:称作“当代翻译学阶段”。

(潘文国等)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国的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他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提出三大原则: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一,具备原作的通顺。

该作成为英国和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后来“忠实”和“自由”(即“直译”和“意译”)的讨论,有较大的影响。

这一阶段还有英国诗人麦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针对荷马诗作的翻译提出荷马诗作的特征和翻译原则,对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翻译引起较大的反响。

汉语习语的欠额翻译及补偿解读

汉语习语的欠额翻译及补偿解读

汉语习语的欠额翻译及补偿【摘要】: 汉语习语是一种富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且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和短句。

汉语习语的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的转换, 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实际翻译中常会出现欠额翻译的现象。

文章依据等效翻译理论, 探讨了汉语习语英译中欠额翻译加以补偿的途径。

【关键词】:汉语习语; 欠额翻译; 等效;补偿1. 引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汉语习语更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和智慧的结晶。

广义上,汉语习语包括谚语、成语、俗语、典故、歇后语、楹联等, 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之后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习惯和特点,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对习语进行英译时, 译者既要保持原文的忠实、可信, 还要保持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等特点及其民族地方特色。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汉语习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翻译作品质量的高低, 影响到英语读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更影响到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因此,汉语习语翻译是汉译英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文章拟依据等效翻译的理论, 就汉语习语英译过程中的欠额翻译及其补偿进行探讨。

2. 等效翻译理论等效翻译是中外翻译家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

美国着名翻译家奈达[1] 提出了动态对等, 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1986年,翻译家金堤[6] 指出等效翻译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与原文虽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 但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同样顺利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 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 这就叫做等效或基本等效, 这个目标应该是用于一切种类的翻译。

因此,可以说, 翻译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原语基本信息和文化的传递,即让译语读者尽可能的了解原语所要表达的基本信息和语言文化。

具体来说, 汉语习语的英译应做到: ⑴意义或内容的对等; ⑵文化信息的对等; ⑶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

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摘要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映,其中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它不再局限于原文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对比,而是将重心转移到读者的反应上。

功能对等理论的这一创新思想在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译界的学者及翻译理论家们试图用该理论来解释翻译现象并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因此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颇丰,但是以该理论为基础来系统研究诗歌翻译还很缺乏。

鉴于此,作者尝试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到诗歌翻译的研究中。

论文的第一部分简单地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论文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中西方对于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研究及与古诗词翻译相关的理论;论文的第三章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概念、其对翻译的指导作用;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语料的收集以及研究的框架;论文的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选取了中国古典诗词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译;第六章-是结论部分,并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最后论文得出结论:功能对等理论对于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理论使译者明确了诗歌翻译的目的以及实现此目的的具体方法,并且很好地解决了诗歌翻译中神似和形似的矛盾。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奈达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工作不停 吃麸不止——访著名翻译家金堤先生

工作不停 吃麸不止——访著名翻译家金堤先生

作对 他 的 回 报 是充实 快 乐 并 享受着 高质 量 的生 活


他 弄懂
生命在 于 运动


的 道理 后


坚持 运动

4 0
年 年

他 获
知 麦麸 有 益健康
便每顿饭 加 吃 麦麸

吃 就 是
2 6


振平教授 讲 大多是在
论 的建 树
60
镣添 僚 嘧 缀 零 尴
— —
访著名 翻 译 家 金 隐 先 生
维普资讯

他 是 中国翻 译 界 的 领 军 人 物 让 他


尤 《
利 西 斯
的 》 成
功翻 译
享誉
他 视





作为生命

年 近九 旬

每天 笔耕 不 辍
两 种 汉

文 《
学翻译 的

道路 》 书 即 将 由 香 港 某 出版 社 以 繁简


字出版 发 行
用 浓茶漱



20
多年 积 累的 文
是 他 在 享 受 着 工 作 带来 的愉 悦
1 1
既 可 杀 菌 除 口 臭 , 还 可 以 防龋 齿 。
峨 嬖

斜 亏 再 生
维普资讯



名 人 与 养 生
这 才是 他 生 命 的全 部 意 义

报 的编 辑恰 好看 见 由

文 /船 舷
听 金 陧 先 生 的学 生 的学 生 王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最新版】目录1.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背景和意义2.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3.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应用和影响4.对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和反思正文一、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背景和意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是由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于 1790 年在其著作《论翻译的原理》中提出的。

泰特勒是近代英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三原则是在当时英国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评价标准。

二、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这意味着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思,不得有任何遗漏或曲解。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这意味着译文需要保持原作的风格、文体和语言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味道。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这意味着译文需要具有与原作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流畅度,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轻松理解和欣赏。

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应用和影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自提出以来,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

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都受到了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同时,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也被广泛应用于翻译批评和评价,为翻译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对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和反思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评价翻译质量的方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翻译领域的拓展,我们也需要对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进行反思和拓展。

例如,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译文的可读性、接受度和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探讨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翻译实践中,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总之,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在翻译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奈达的“功能对等”与金的“等效论”比较

奈达的“功能对等”与金的“等效论”比较

奈达的“功能对等”与金的“等效论”比较作者:李彦孙田丰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0期摘要等效翻译从交际学方面探索翻译理论中的等效问题,是现代译学中重要的理论概念和实践原则。

美国的尤金·奈达和中国的金隄都是等效论的代表人物。

本文把奈达的“功能对等”与金隄的“等效翻译论”做了比较,进而发现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借鉴的东西。

关键词对比功能对等等效论读者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中西方译学研究的人们多年来一直努力利用各种理论对翻译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单单“对等论”,就有“形式对等”、“近似反应论”、“同等作用论”、“功能对等”、“等效翻译”等众多提法。

美国的尤金·奈达及中国的金隄都坚持等效论。

本文拟比较奈达“功能对等”和与金堤的“等效论”,从而发现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借鉴的东西。

等效论,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玄奘提出的翻译指导原则:“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但指出同时须“喻俗”,使群众理解,强调翻译的效果。

19世纪末,严复进一步明确了此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奈达和金隄都从交际学方面探索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奈达认为,语言是一种多功能的交际工具。

翻译主要是传译原文的信息,否则便违背了译者的职责:“翻译即交际”(Nida,1981:20)。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的概念,其理论基础是对等效果的原则,即译文的“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Nida,1964:195)并利用信息论原理,说明译文接受者的渠道与原文接受者不同,符合原文语言规律而不符合译文语言规律的言语不能或是很难通过,这样的译文实际上不能或很难完成信息传递任务,虽译犹不译也。

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翻译,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译者应把握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浅谈戏剧的语言特点和翻译原则

浅谈戏剧的语言特点和翻译原则

浅谈戏剧的语言特点和翻译原则摘要: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

剧本之于戏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对象和目的的影响,戏剧文学有着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戏剧的语言中。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戏剧语言主要呈现出视听性、动作性、个体性、通俗性、艺术性和富于潜台词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戏剧的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本文立足于等效原则视角,探讨戏剧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戏剧语言翻译一、引言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戏剧的内涵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戏剧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广义的戏剧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文学上所讲的戏剧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更准确的讲,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学剧本。

Susan Bassnett在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依旧身陷迷宫:对戏剧与翻译的进一步思考》)一文中将文学剧本的阅读方式分为七类:1,将剧本纯粹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2,观众对剧本的阅读;3,导演对剧本的阅读;4,演员对剧本的阅读;5,舞美对剧本的阅读;6,其他任何参与演出的人员对剧本的阅读;7,用于排练的剧本的阅读。

可见,文学剧本价值的体现不一定需要借助于表演,它也可以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供读者阅读。

因此,戏剧本身就存在双重性,即可读性和可表演性。

戏剧文学的这双重性使戏剧翻译成为了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因为译者不仅要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要弄清楚语言符号和其它戏剧符号之间的关系。

在翻译剧本时,译者还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调整翻译的策略。

从_茶馆_英译本的翻译实例评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1)

从_茶馆_英译本的翻译实例评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1)

影视翻译/MOV IEL ITERATURE 2010年第8期 从《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实例评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尧文群(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剧作家老舍三幕剧《茶馆》(1957)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对于翻译者是个不小的挑战。

结合等效翻译理论,本文客观地评析《茶馆》两个英文版本文化信息翻译的差异。

本文目的不是要得出采用哪个版本更好的结论,而是研究等效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中较好的应用实例,并且讨论在具体作品中可以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 文学作品;等效翻译;英译本;《茶馆》 17世纪A 1F 1Tytler 第一次提出等效翻译理论。

他认为优秀的翻译作品中源文本中重要的思想观点通常都已经完全转化至目标语文章中了,目标语受体能够得到像源语受体从源文本中得到的一样清晰的思路和强烈的感觉。

(金堤:2000:14)前苏联的翻译学家A 1V 1Fedor ov 提出翻译必须自然并且语言的使用必须符合目的语的标准,即译文在语言和风格上应与源文本相当。

20世纪70年代翻译专家J I .C .Barhudar ov 在L anguage and Translation 中把翻译当做是一个把原文内容保持不变地从源语言转换为目的语的过程。

他同时指出保持内容不变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可能达到100%的等价。

(1998:127)翻译学家Eugene A 1N ida 认为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语言对源语信息进行再创造———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即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

(1)“目的语言和目的语受体之间的关系应大致与源语和源语受体之间的关系相当。

正是这种双重关系为动态对等提供了基础”。

(N ida:1984:85)(2)“等价”不能按其数学意义理解,而只能是以接近的形式理解,也就是在贴近其功能特性的基础上。

(N ida:2001:87)金堤是另一位等效翻译理论的专家,他很欣赏认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独特视角,但他认为,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不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所以他提出等效翻译理论。

金堤等效论的误读辨析

金堤等效论的误读辨析
四、结语 金隄的“等效论”源自奈达,但已经“脱胎换骨”,成 为是中西翻译理论结合的典范。 奈达的“动态对等”或 “功能对等”针对《圣经》翻译,因而在传达原文形式结 构、 保留艺术价值和美学效果方面并不适用。 恰恰相 反,金隄“等效论”强调接受者、效果、对等三个重要概 念,强调效果的实质内容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 境气氛三大要素,对文学翻译而言更具有指导作用。 然而,当今翻译界“求新、求异”之风盛吹,再加上 学者的种种误读,金隄“等效论”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 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通过澄澈误读,还其本来 面目, 为下一步探讨其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铺 平道路。 期待得到同行的方正,并期望学者在推介西方 译论的同时, 能重新认识中国优秀传统翻译理论的价 值。
不准招贴。 不住招贴。 遇上个患梅毒烧得火辣辣的 家伙。 (金隄 1994:230)
主人公布卢姆从船上的广告牌,想到“绿房子”(公 厕 ) 墙 上 的 那 些 招 贴 , 于 是 脑 海 中 出 现 “POST NO BILLS. POST 110 PILLS”。 原 文 是 文 字 游 戏 , 公 告 “POST NO BILLS”, 被 人 涂 改 ,NO ( 不 ) 抹 去 一 笔 变 成 110,BILLS(张贴)抹去一笔变成 PILLS(药丸)。 可以 直 译为“禁止张贴广告。 邮寄 110 颗药丸。 ”也可以意译为 “布卢姆想起,厕所墙上禁止张贴广告的公告,曾经被 人改成请人邮寄 110 颗药丸的话。 ”(金隄 1997:192)但 直译让人不知所云,意译则罗哩罗嗦,原文意识流的效 果未能保留。 金隄想到汉字 “准” 抹掉两点一划变成


本[J].中国比较文学. 1998,(4)。

·
[7]吴 显 友 .《尤 利 西 斯 》 的 语 音 修 辞 及 其 语 言 诗 化 倾

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和金堤等效翻译理论的思考

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和金堤等效翻译理论的思考

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和金隄等效翻译理论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奈达的代表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金隄的《等效翻译探索》,系统地探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金隄的等效翻译理论。

比较奈达和金隄的翻译理论是为了揭示其异同:金隄和奈达两人的翻译理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试图运用一些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翻译问题。

不同之处,金隄的翻译理论侧重于原文,而奈达在翻译过程中则是更多地考虑目的语读者;金隄更加关注于文学翻译中等效原则的体现。

标签:动态对等;等效;奈达;金隄;效果一、绪论金隄和奈达都是有成就的翻译学者,他们对翻译都有独到的见解,是等效翻译理论的代表,为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奈达提出的,他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翻译研究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那时起,中国的翻译学者们便开始将他们的注意力从传统的中国翻译理论转向了研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理论。

奈达试图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如语言学和交际理论,来科学地分析翻译过程,并解读翻译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反观中国翻译学者,金隄在《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提出了他自己的等效翻译论,这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下文将简要叙述下两人各自对翻译的见解。

二、金隄与奈达的翻译理论研究1、金隄的翻译理论简介金隄,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学者,他的理论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并将其理论命名为等效翻译理论。

他把自己的理论成功应用到文学实践中去,这一点在他的翻译作品《尤利西斯》中可以体现。

此外,金隄还对奈达理论的准确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等效翻译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金隄认为,一个好的翻译应该确保准确和流利。

译者不应该只关注于某一个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更重要的是对全局翻译的整体把握。

在他看来,准确性是指译文文本的内容应符合原文的内容,而流畅性指的是译文应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以达到流畅自然的翻译,两者兼顾才能翻译出好的译作。

金堤等效论视域下《金银岛》三个节译本对比分析

金堤等效论视域下《金银岛》三个节译本对比分析

金隄等效论视域下《金银岛》三个节译本对比分析《金银岛》是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于1883年创作的一部冒险小说,讲述了少年吉姆·霍金斯在一张藏有宝藏的地图的引导下,与一众海盗展开惊险的旅程。

这部小说一直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精彩的对抗和丰富的想象力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了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到这部精彩的小说,不同的翻译者和译者将《金银岛》翻译成了不同语言的译本。

汉语的《金银岛》译本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以金隄的等效论视域为出发点,对比分析《金银岛》的三个节译本。

金隄是汉语翻译研究领域的专家,提出了等效论视域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并且要在不同文化之间寻求等效,同时他还提出了“功能对称性”、“异化”和“归化”的概念。

在分析《金银岛》的三个节译本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些概念。

首先是功能对称性,金隄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持原作的功能,翻译要能够引起读者相似的心理活动,产生相似的审美效果。

其次是异化和归化,异化是指保持原文中某些与目标语言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元素,使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呈现出原文的异国情调;归化则是指根据目标文化的习惯,对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行处理,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语言读者接受。

基于金隄的等效论视域,下面我们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金银岛》的三个节译本。

首先是林联翘先生所翻译的《金银岛》,这个译本是在20世纪初期翻译的,距原著出版也有一段时间,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避免不了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译本中,林联翘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异国情调,采用了较为直译的手法,形式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异化。

这样的翻译方式在当时是较为符合读者的审美情趣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直译的方式在今天看来可能就显得有些拘谨和生硬了。

斯通先生所翻译的《金银岛》则采取了更归化的翻译手法,尽量使得译文更贴合目标语言文化的习惯。

这样的翻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译文更易被当地读者接受,但也因为归化太过完全,导致了原著中的一些异国情调在译文中失去了。

从金堤的“等效”翻译看沙博理《林家铺子》英译本

从金堤的“等效”翻译看沙博理《林家铺子》英译本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金隄的“等效”翻译看沙博理《林家铺子》英译本刘玉秀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摘 要:等效翻译强调的是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

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这三个概念。

本文打算从这三个概念出发,探讨《林家铺子》的英译文是否达到了金隄“等效”概念。

关键词:等效;接受者;对等;沙博理;《林家铺子》作者简介:刘玉秀(1994.12-),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枣庄市,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34-02引言:本文以金隄的“等效”翻译为视角,对沙博理《林家铺子》英译本进行翻译评论。

《林家铺子》是著名作家茅盾代表作之一。

等效翻译由中国著名翻译家、理论家金隄提出,是金隄在翻译《尤利西斯》时所追求的目标。

金隄重视原著,强调原作的艺术价值。

他的译文想要达到和原文一样的效果。

1.等效翻译的三个概念金隄提出的等效翻译包括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

1.1接受者概念等效原则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接受者。

接受者是信息传递的终点:信息只有来源而没有对象,传递就无法完成。

(金隄 1998:24)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

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改用乙语言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

因此翻译对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效果相同,这是由翻译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要求。

(金隄 1998:24)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接受者的接受性。

在等效翻译中,翻译的目的是要让目标语读者接收到和源语读者一样的信息。

接受者在翻译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接受者概念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对接受者有所了解。

1.2效果概念金隄在其《等效翻译探索》中写道,“我的目的是尽可能忠实、尽可能全面地在中文中重视原著的艺术,要使中文读者获得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所获得的效果。

翻译家金堤

翻译家金堤
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二等奖(《论翻译》)。 1988年获得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一
等奖(《西方文学的一部奇书》)。 1994年1月获得台湾1993读书人最佳书奖(《尤
利西斯》)。1998年获得新闻出版署优秀外国文学图 书奖一等奖(《尤利西斯》)。
2001年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荣
誉称号。
四、翻译赏析
《白马集》(伦敦Allen of Unwin, 1949年);《赵一曼传》(合译,北京 外文出版社,1960年)
三、“等效翻译” 理论
• 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金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
套翻译理论。早在1978年,他在《联合国文件翻 译工作简报》上发表的《论翻译的准确性》一文
中就初步表达了他的“等效翻译”思想。
“多可笑。”他快活地说。“你这姓名太荒唐了,一个
古希腊人。”他友善而打趣地指了一下,一面暗自笑着, 走到胸墙那儿。斯蒂芬·迪达勒斯 爬上塔顶,无精打采地跟着他走到半途,就在炮座边上坐 下来,静静地望着他怎样
把镜子靠在胸墙上,将刷子在钵里浸了浸,往面颊和脖颈 上涂起皂沫。
斯蒂芬·迪达勒斯气恼而昏昏欲睡,双臂倚在楼梯栏杆上,冷 地瞅着一边摇头
一边发出咯咯声向他祝福的那张马脸,以及那顶上并未剃光 和纹理都像 是浅色橡木的淡黄头发。
“回到营房去,”他厉声说。 接着又用布道人的腔调说: “啊,亲爱的人们,这是真正的克里斯廷:肉体和灵魂,血和伤痕
音乐放慢一点儿。闭上眼睛,先生们。等一下。这些白血球有点儿不 大家 肃静。”
二、著作及其翻译成就
• 金隄主要学术著作:On Translation (与尤金·奈达合著,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1984年;增订版,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效翻译探 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繁体字增订版,台北书林出版公司, 1998年;简体字增订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Shamrock and Chopsticks(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年);Literary Translation, Quest for Artistic Integrity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2003 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意识流文 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 出版的长篇小说。 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 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 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于1904年 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 种种日常经历。 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 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 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 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 佳英文小说之首,每年的6月16 日已经被纪念为“布卢姆日”。 《尤利西斯》是英国现代小说中 最有实验性、最有争议的作品。
文学界对《尤利西斯》两种评价
“是一部旷世奇作”OR “粗俗不堪入目”? For: •书中的人物只有布卢姆,斯蒂芬和莫莉三位主要人物。《尤利西斯》 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 •乔伊斯以他惊人的文学功底,用一百万字讲述了三个人物在十八个 小时内的活动。 •一个作家的文学功底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著作往往会渗透进哲学。 乔伊斯将他十六年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理解,都全部浓缩到了《尤利 西斯》中,同时它又是一部价值超越了社会现实的著作,并且上升 到了哲学的深度。 Against: •1993布克奖得主罗迪·道尔猛烈攻击了乔伊斯及其拥趸。在道尔看 来,《尤利西斯》有三大罪: “过长”——它需要一个好编辑(大删大砍); “被高估了”——《尤利西斯》名实不符; “无感染力”——“人们总是把《尤利西斯》归入史上十佳图书之 列,但我怀疑这些人中可有一位曾为之感动,”道尔说,“我只读 了三页便生出浪费时间的恶感。”
跳译: 我们在阅读裘柱常翻译的德莱塞小说《嘉莉妹妹》时, 就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小说原著每章都有一个标题,如 第一章为The Magnet Attracting: A Waif Amid Forces, 第二章为What Poverty Threatened: Of Granite and Brass,第三章为We Question of Fortune: Four-fifty a Week…显然,每个标题都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结构工 整,寓意深刻,对每章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又给 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搞不好就会破坏整个译文的风 格。裘柱常在60年代初与石灵合译这部小说时,把各章 的标题也都翻译了出来,但是译得不够理想,有的译评 家提出了商榷.80年代,裘柱常重译这部作品时,干脆把 各章标题略去不译。
关照性叛逆: 所谓关照性叛逆,是指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 译者有时对晦涩难懂的原文做出某种形式的“明晰化” 处理的一种关照读者的叛逆行为。
•对难懂的作品添加注解就是一种常见的关照性叛逆行为。 作为译者,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书里的故事和人物, 更是为了介绍作品的思想,如果不作出明晰化处理读者 看不懂译文作品,更不用说体会原文的思想。正所谓两 害相权取其轻,萧乾夫妇把翻译比作一个后有魔鬼前有 悬崖的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让读者看不懂和对原作进行叛 逆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如果译作通篇让读者看 不懂那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他们在翻译意识 流开拓之作《尤利西斯时》给全书增加了5,840条注解, 字数上十万。
策略性叛逆: 所谓策略性叛逆是指译者在通过译文介绍异域文化 时,因为要考虑译入国的主导意识、赞助人的意愿要求 及译文读者的情趣和接受力等这些制约因素,适当地对 原文做出“策略性叛逆”的翻译方法。 • 如林纾在翻译英国哈葛德(Sir Rider Haggard)的小说 Montezuma's Daughter《 蒙特祖马的女儿》时,刻意将小 说的名字改为《英孝子火山复仇记》,并悉心刻画男主角 千辛万苦为母亲报仇的情节;而狄更斯的小说The Old Curiosity 传》。其实林纾的这种处理并非因为他不懂 得英语在西方,在西方也并没有“孝道”这么一说,他这 样做有他自己的目的。众所周知,晚清标榜以孝治天下, 孝道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这样处理无疑是为了顺 应当时的主导思想,希望通过接近读者的阅读期待而使他 的译品作更容易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所接受。
创造性叛逆: 课本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叛逆”,主要指译者在语 言层面对译文所做的“脱胎换骨”性的转化处理。 • 这样的叛逆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言差异较大不 便直译的情况下,要敢于冲破源语的束缚,译出意义最 切近而又符合译语规范的译文,也就是说,要善于将 “规范自然的原文”转换为“规范自然的译文”,舍弃 “形似”而求“神似”。 •例如: --My family name is Chen, C-H-E-N. 上面的这个例子,直译根本无法翻译,就算勉强翻译出来 也是晦涩难懂令译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耳东陈” 是为了告诉听者这个字的拼写方法,而译文中的“C-HE-N”恰恰巧妙地呼应了“耳东陈”,令人拍手叫绝.
著名翻译学家 金隄 第十章 忠实与叛逆
金隄(1921--2008)享年87岁 •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 南浔镇 ; •最早接触英语是在12岁上初中时, 高中时他又学德语,以后还学了俄 语、法语和日语; •1986年获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科 学研究著作二等奖 1988年获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 金隄先生,浙江 吴兴人。 研究著作一等奖 1994年获台湾1993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 1998年获新闻出版署优秀外国文学 图书奖一等奖 2001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 翻译家”荣誉称号。 2005年获爱尔兰翻译家协会荣誉会 员称号。
Thanks for watching!
权宜性叛逆
策略性叛逆
翻译忠实 与叛逆
(四种有意性叛逆)
关照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
权宜性叛逆: “权宜性叛逆”,系指译者由于翻译难度较大,自身 能力有限,或考虑译文读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因素, 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权宜性处理方法。
• 比如遇到译者自己搞不懂,或者不好翻译的地方,要么“跳”过 去,要么做“减码”处理。 •原则上译者对原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义务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 想,因而一般来说遇到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传译的地方,我们一般是不 赞成采取回避政策特别是在翻译严肃的作品的时候,更要避免这种 轻率的做法,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这种现象有时又是不能避 免的,对于作品中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传译的地方,如果处理得不好 或者译得不理想可能会破坏整个译文的风格,因此可以在不影响忠 实的前提下适当地采取跳译或者漏译的方法。当然译者在作此处理 的时候要小心谨慎,反复考虑其利弊 尽量做到最大限度忠实于源文 本。 •至于减码处理最常见的形式是改变原作的体裁,特别是把诗体原文 改译成散文体译文,不仅降低了翻译的难度也符合了读者的需要更 加浅显易懂。
"减码处理"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多采用素体无韵诗写成,早在上世纪初, 林纾将某些莎剧译成了文言小说,而在上世纪30至 60年代, 朱生豪、梁实秋先后将莎剧译成了散文剧本,都受到了众多 读者的欢迎。 林纾版 Helena entered, and she said to her, " Helena, you kn ow I am a mother to you.“ 已见海冷娜入,夫人谓之曰: “若知余为而母乎?” 已见海冷娜入,夫人谓之曰: 若知 余为而母乎? 梁实秋版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但是你, 只看中你自己的亮眼晴 但是你 只看中你自己的亮眼晴 用自 身做燃料培养那眼里的火焰
翻译理论----“等效翻译”
•1982年出版的《论翻译》和1989年出版的《等效翻译探索》是金 隄在翻译理论研究上的成果。 •在总结我国传统译论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言学、符号学、 信息论等研究成果,并在自己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 的。 •等效翻译不主张在翻译中简单地用忠实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认 为忠实在表示“忠实的译文” 的同时,也在指译者的态度,在概 念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科学性。 •明确提出了效果概念,即“翻译对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果, 应该与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 这是中国传统译论中从未 有过的科学观点。 •以等效为翻译原则,译者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效果上,而不是斤 斤于直译或意译。金隄也曾明确表示自己在翻译时从来不考虑直译 还是意译,唯一的考虑就是译文的效果。 •“一个成功的翻译家必须既是学者又是作家。既尊重原文又使读 者明白。翻译最忌讳的是不懂原文情况下的猜译。”
主要译作:
《中国土地——沈从文小说集》 中译英 1947年; 《白马集》白居易 英译中 1949 年; 《女主人》俄译中 1956年; 《绿光》俄译中 1959年; 《赵一曼传》中译英 1960年 《神秘的微笑——赫胥黎 中短 篇小说集》英译中,1987年; 《尤利西斯》英译中 1987-1996 年 金隄不但是最早全面翻译《尤利 西斯》的中国人,而且是最全面 研究和介绍乔伊斯《尤利西斯》 的中国研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