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如何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如何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抓住关键实词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准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实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实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实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能够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能够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3.补谓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 ( 击鼓 ) 士兵们的 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补介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 陵 , 秦 军 驻 扎 ( 在 ) 氾 南 。
5.补量词: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 已。
文言文翻译原则
一 信、达、雅 二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原则一:信、达、雅
1.“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不可以随 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被攻破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恰当,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2、“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及语言表达
练习:
人名、年号
地名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 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文: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 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在各国诸侯间闻 名。
二 补:补充。 需要补充的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古代汉语大多是 单音词,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中有不少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素 而发展成的。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相应的现 代汉语双音词。 学不可以已。 译:学习不可以停止。 吾尝终日而思矣。 译:我曾经一天到晚地思考。 第二种情况,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 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 整。
①文言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
②词类活用词
活用后的词;
③通假字
本字;
④古义
今义、引申义、比喻义。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古典的特点,也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由于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文言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翻译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古老的语言。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忠实原文。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华丽的修辞和古老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通顺易读。
虽然文言文具有优美的文学特点,但是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方式与当时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让译文通俗易懂、顺畅流畅,并符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
3.不失本意。
文言文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内容。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始终关注原文的含义和内涵,并尽力使译文与原文相符合,保留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符合读者需要。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原文,因此翻译应该符合读者的需要。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考虑读者的背景、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实际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普通文本的翻译方法很相似。
在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原文的含义和内涵。
文言文常常使用metaphor, allusion, parallelism 和a host of other modes of communication that can make it difficult for non-native speakers to understand.因此,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以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和内涵。
2.逐词翻译。
建议在翻译文言文时逐词逐句进行翻译。
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保持与原词的接触,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
这样做的唯一问题是,可能会导致译文不够通顺。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我们在语文上接触到了文言文,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针对实词(1) 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
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国乎?
借代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 不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
比喻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 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2019/9/8
34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
他托付了。 婉指长辈去世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
宾语前置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 惑。
2019/9/8
38
6、注意固定句式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1年高考 翻译题)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019/9/8
39
七、注意点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
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 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 不堪。
信: 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
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 遗漏、不增译。
达:现就代是汉畅语达的,表即达译要文求明和白习晓惯畅,,无符语合病。
雅: 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
得体、生动、优美。
2019/9/8
2
“信”即字字落实不走样
直译
“达”即文从句顺无语病
“雅”即生动形象有文采
2019/9/8
添加宾语 24
例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 更刀,折也。
加上宾语:肉
加上宾语:骨头
2019/9/8
25
缺少一句话
例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而不至)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 (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 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指汉语中的古代文学语言。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翻译原则1. 信、达原则文言文翻译需要遵循信、达原则。
即在保证译文准确、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和风格的完整性和质感。
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语境、背景和文化背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2. 知行合一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即翻译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使译文准确、流畅、通顺、文雅。
译文应该符合古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达到表意和表达方式上的最佳组合。
3. 立意平衡原则文言文翻译还需要遵循立意平衡原则。
即翻译作品的意象、主题、节奏等方面应与原作达到相对的平衡,使译作在传达原作思想的同时,保持语言的美感和准确性。
二、翻译方法1. 理解文意,准确表达首先,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理解原文的语法特点、语义、修辞等方面。
根据原文的情境、主题和语言表达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词汇,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2. 辩证处理对于一些翻译困难的句子,翻译者需要辩证处理,根据上下文、文化背景、修辞手法和语法结构等,进行合理的翻译。
如“夫”、“则”、“乃”等助词的处理,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合理理解原文的意思。
3. 考虑文化背景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涉及到许多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考虑到原文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尽可能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
4. 重点突出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文言句子比较复杂,其中的重点可能没有在句首或者句中体现。
这时候,翻译者需要将重点突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在其表达中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要注意原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合情合理地运用对应的语言修辞手法来表达。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文言文翻译五个原则
翻译,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书面语言的代表,其翻译工作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下列举五个翻译原则,供大家参考。
一、忠实原文原则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尊重作者的原意,力求将原文的内涵、情感、风格等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所谓“信”,即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删。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简洁明了原则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韵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持原文的简洁性,同时使译文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所谓“达”,即表达通顺,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三、尊重语境原则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关注字面意思,还要考虑语境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原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使译文在语境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体现文采原则文言文具有独特的文采和韵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努力挖掘原文的文采,使译文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应的美感。
可以运用修辞手法、调整句子结构等手段,使译文在文采上与原文相得益彰。
五、注重读者原则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使译文易于理解。
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遵循以上五个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使译文更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法:1. 精读原文,理解作者意图。
2. 分析原文结构,找出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文背景。
4. 根据原则,逐句翻译,力求忠实、简洁、明了。
5. 修改润色,使译文在文采上与原文相得益彰。
6. 请他人审阅,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通过以上五个原则和实施方法,相信我们可以更好地完成文言文翻译工作,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近世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序》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作,要求译文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要忠于读者,要求译文要明白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要求和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对于语言风格的尊重,要求译文要最大限度去体现原作风格特色。
一部中国翻译学史,同时又是一部直译与意译争论的历史。
晋朝著名的翻译家道安(314—385)法师主张直译,这以后,隋代的翻译家彦琮(557—610)法师、唐代的翻译家玄奘(602—664)法师也都采用直译,到了近现代,鲁迅、瞿秋白、茅盾、郑振铎、傅斯年、周作人等人也都主张直译。
后秦高僧、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是主张意译的代表人物,民国翻译家林琴南的翻译则完全属于意译。
总的来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直译是主流。
我们认为,翻译文言文,应该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要求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原文词语要逐个准确落实,除非个别词语没有实在意义,不需要翻译;要尽力还原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是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句子结构等。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或表达不好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决定译文质量的因素有多种,不坚持正确的翻译原则,不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文出现歪曲、遗漏、赘疣和变味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
例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崤之战》)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要求译文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原文词语要逐个落实;原文遣词造句的 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也要和原文 一致。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快乐吗?
• 意译:忠于原意、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句子结 构。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格,翻 • 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 1.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 句中的“乌纱”用了借代修辞,其本体是“官 吏”,翻译时应意译为“官吏”而不能直译为“乌 纱帽” 译文:官吏的专横,衙役的粗俗太过分了! 2.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 “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词。 • 译文: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 复命。
③换――替换。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 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 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 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换 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例1.是知也(通假字--要替换)
这就是聪明智慧呀 例2.可以为师矣(古今异义--要替换) (就)可以凭借此事做老师了 或(就)可凭此做老师了 例3.贫者语于富者曰(词类活用--要 替换-名词用做动词,告诉) 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⑥调――调整。
• 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 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主要调倒装句 • 例1、子何恃而往(宾语“何”前置,应为子恃何 而往) • 例2.何有于我哉 (宾语“何有”前置,应是“于 我有何哉”) • 例3、徐喷以烟(介宾短语后置,应是“以烟徐喷” • (我)把烟慢慢地喷过去
④删――删略。
• 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 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 用虚词,便可删略 。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原则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载道之文,寓意深远。
欲究其义,非翻译不可。
然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须遵循一定的方法与原则,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以下便是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原则:一、尊重原文,忠实传达翻译文言文,首要原则即为尊重原文,忠实传达。
所谓“忠实”,即要求翻译者不随意增删原文内容,不曲解原意。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用词和语气,力求还原古文之韵味。
二、理解文意,把握语境翻译文言文,需先理解文意,把握语境。
文意即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观点;语境即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只有准确把握文意和语境,才能将文言文翻译得生动、准确。
三、注重词义,把握词性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现象较为普遍。
翻译时,应注重词义,把握词性。
对于一词多义的情况,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确定其确切含义;对于词性活用,要遵循词性活用的规律,准确翻译。
四、注意修辞,体现韵味文言文在修辞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翻译时,应注重修辞,体现韵味。
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翻译中要力求还原,使译文具有古文之美。
五、遵循语法,调整语序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法、语序上存在差异。
翻译时,应遵循白话文的语法规则,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易懂。
同时,要注意文言文中省略主语、宾语等现象,在翻译时适当补充。
六、博采众长,灵活运用翻译文言文,要博采众长,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如直译、意译、注释、增译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七、校对润色,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要反复校对,润色文字。
一方面,检查译文是否忠实原文,有无误解、误译之处;另一方面,对译文进行润色,使语言更加精炼、生动。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遵循以上方法与原则,方能准确、生动地翻译文言文,让古文之美得以传承。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以使译文通顺。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文言最佳译文是既直且顺,其次顺而不直,再次直而不顺,最次不顺不直。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留、换、直、删、补、调一、留就是保留原文,无须翻译。
诸如人名、物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汇。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君”(《岳阳楼记》)。
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又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中“心旷神怡”在现代汉语中被作为成语仍广泛使用着,无须译成成语的解释“心胸开朗,精神畅快”。
山东豪杰逆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二、换第一种情况:替换掉古今异义的词。
有的古汉语词汇,现在虽然还在使用,但是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为了避免误解,翻译时要替换。
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译为: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发达,(村落间)鸡狗鸣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
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和现代汉语的“卑鄙”不同,今指语言行为恶劣。
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和现代汉语的“感激”不同,今指深刻的感谢。
所以译为“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第二种情况:词类活用要译出来,尤其是使动和意动。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文言文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并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一、翻译原则1.忠实原则文言文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语言,因此,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在保持忠实的基础上,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内涵,而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地翻译。
2.准确原则翻译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涉及专业术语或特定领域的文言文时。
翻译需要关注细节,并确保所使用的词语和表达准确无误,以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
3.通顺原则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序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翻译应该力求通顺,使读者能够流畅地理解文言文的原意。
4.文化原则文言文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到文化差异。
译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以便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二、翻译方法1.意译法在面对一些难以直译的词语或句子时,可以采用意译法。
意译是指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上下文和读者的理解能力,将原文译为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2.注释法对于一些复杂或生僻的句子,可以通过注释的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
注释可以在文中适当地加入解释或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3.比喻法在翻译中,可以利用现代汉语中的比喻手法来诠释文言文的意思。
通过使用类比、隐喻等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4.拆分法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子或长句,可以采用拆分法来进行翻译。
将长句拆分为几个简单的句子,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消化文言文的意义。
5.参考法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其他已有的文言文翻译作品或相关研究成果。
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方法,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艰巨而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应遵循忠实原则、准确原则、通顺原则和文化原则,采用意译法、注释法、比喻法、拆分法和参考法等多种方法,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文言文翻译五原则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奥,其意深奥,非吾辈后世所能尽解。
然欲通古人之意,必先翻译之。
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需遵循五原则,方能得其中味。
一、忠实原文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即为忠实原文。
所谓忠实原文,即翻译者需尽力保持原文之意,不增不减,不偏不倚。
文言文之语言,往往含蓄委婉,一字一句,皆蕴含深意。
翻译时,须细心揣摩,力求将原文之精华,完整地呈现于今人面前。
如《左传》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翻译时,当忠实地传达出孔子对四位弟子之关爱,以及孔子谦逊自抑之情。
二、文白对照文言文翻译,需文白对照,使读者易于理解。
所谓文白对照,即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翻译,使读者在阅读文言文的同时,能了解其白话文之意。
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翻译时,可对照白话文:“朝菌不知道阴晴圆缺,蟪蛄不知道春夏秋冬。
”如此,读者便能轻松理解原文之意。
三、注解生僻字词文言文中,生僻字词众多,翻译时需注解。
注解生僻字词,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
如《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雎鸠,一种水鸟,读者若不知其意,便难以理解全句。
翻译时,可注解:“雎鸠,一种水鸟,常在水边栖息。
”如此,读者便能领悟全句之美。
四、注重语境翻译文言文,需注重语境。
语境,即文章所处的环境、背景。
翻译时,须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翻译时,需考虑项羽英雄末路之境遇,译为:“力能拔山,气盖天下,时运不利,马也不肯跑了。
”如此,方能凸显原文之意。
五、遵循语法规则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法上存在差异,翻译时需遵循语法规则。
如文言文中的主谓宾结构,与白话文中的主谓宾结构不同。
翻译时,需根据白话文语法规则,调整句子结构。
如《论语》中有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时,可调整为:“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如此,译文才符合白话文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 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文言文翻译遵循三个原则方法
3、补 文言文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更完整地表达原文 的内容,翻译时应该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出来。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显然,“再”和 “三”之后都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4、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 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 通顺。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 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
5、删 文言词语里有些虚词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具 有词汇及语法意义,可以删去不译。 如“夫战 ,勇气也。”其中的“夫”是个发语词, 只是为凑足音节,可以不译。 6、调 “调” 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 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 分的位置调整过来。 例:“屠惧,投以骨。”,《狼》, “投以骨”是“以骨 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简明优美”就是在翻译文 言文时用简明、优美并富有 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 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 出来。
译的具体方法为“六字法”即 “留”、“释”、“补”、“添”、 “删”、“调”。
1、留 “留”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 来。这些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 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只把 “谪守”译为“被贬做太守”就可以了,其余都 不用翻译。 2、释 “释” 就是把需要翻译的实词加以解释。这些词 大致分以下几类: 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 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或用双 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的方法解释。
文言文翻译遵循三个原则
“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明 优美”。
“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 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应译为:将军和战士 们在边关作战很多年,有的牺牲 了,有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 畅。 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义”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作“遵 循道义”。 应译作“我遵循道义坚决不杀 人。”
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全昌波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原则、方法。
2、运用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与内容:下面我们以高中教材课文片断为范例,一起来学习理解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文言文翻译的三个标准,即“信、达、雅”(忠实、通顺、美好)。
▲信,即“忠信、忠实”,对于文言词语的解释、翻译要正确无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注意通假字,注意偏义复词,注意一词多义,最忌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文言文词语的释译要做到“信”,一是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敲,使词语的解释恰切入理;二是多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寻求释译的依据。
信的要求是考试起码要求,平时在做题时要注意“采分字词”。
▲达,即“通顺、流畅”,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做到文从字顺。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把简要的语句中省略的字眼补出来,而后译。
二是要把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语序调整,使之翻译起来“顺溜”。
三、对于某些文言语句的翻译须用“被字句”、“把字眼”来译。
达的要求是考试的另一要求,平时我们做题后,要读一下自己译出来的句子,看是不是病句,句子通了没有。
首先要力求自己译的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
▲雅,即“优雅、美好”,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这也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
文言文翻译既要做到“信”,“达”,又要保持原文的文辞美,音韵美,即做到“雅”。
例文: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此九德。
《谏太宗十思疏》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八字: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 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 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 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 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 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 面前,所以容易画。(罄,尽,完全显现;类,像)
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 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 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 一一《后汉书· 袁安传》 (1)袁安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 该再求别人。" (2)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 做了孝廉。
增补法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黄色字的翻译方法。 1、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硬的筋骨。
调整法
1、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居住在您的国家却贫困不堪,恐怕您是不喜爱 人才的吧?
2、其妻望之而拊心曰 他的妻子埋怨他,捶着胸口说 3、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现在我们饿得面黄肌瘦,君王慰问你,给你送 来粮食。 4、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到时他加罪于我,也将会只凭别人的话。
1、古代汉语的语言特色 “言”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例1:璧有瑕,请指示王。于是相如前进缶。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例2: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今异义)
例3:先帝不以臣卑鄙。且相如素贱人。
(色彩变化)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例1:左右欲刃相如。 怒发上冲冠。
(名作动) (名作状)
(1)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 有人理睬他。(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 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译时应 注意下文“人莫与言”) (2)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 它。(还,通“环”;去,离开,顾,回头看)
翻译下面画线句子: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 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 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 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 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如:①坐六尺簟:坐于六尺簟。 ②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 ③可以:古今异义,可以拿。 ④去:离开。 ⑤所坐者:所字结构,所坐的竹席 ⑥悉:了解。
翻译划线的三个句子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 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 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 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 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 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 长物。”
• 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 添 • 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 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 漏了 • 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 语法规则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 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 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 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 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高考例题(2007 江西卷):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 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3分)
译: 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 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 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信、达、雅
翻译《诗经· 秦风》中这首诗
蒹 葭
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
①你从东边来,所以应该有这东西,可以拿一条给我。 ②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拿自己坐的那条竹席送给他。 ③您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
训练
〖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 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 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 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 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黄色字的翻译方法。 1、请略陈固陋。 译: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骗, 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对译法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黄色字的翻译方法。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译:你爹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 2、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译: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 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
①或遗之书,安不发,悉壁藏之。
替换 对译
替换 补充 保留 替换
有人送给杜安书信,他(也)不打开,
补充 替换、调整法
(而是)把这些书信全部藏在墙里。
②竟不离(通“罹”)其患,时人贵之。
替换法
终于没有遭到那个灾难,(受到)当时
对译法 意译
的人的推崇。
总结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为:
• • • • • 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以今义当古义 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 留
参考歌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 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一)信
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 意思,还需要注意:
1.从“言”的角度来看,要重视古代汉语的语言 特色。 2.从“文”的角度来看,要结合语境来准确理解 词意、句意,依境断意。
①见于孔子:拜见。 ②有事于颛臾:有所举动。 ③有事于颛臾:介词,相当于“对”“向”。 ④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相当于“恐 怕……吧”。尔是过,责备你。与-欤。 ⑤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⑥且:况且。 ⑦是:这。 ⑧社稷: 国家。 ⑨是社稷之臣也:表判断。 ⑩何以……为:表示疑问语气的一种句式, 相当于“为什么……呢?”
1.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 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1.对译法 2.替换法 3.删减法 4.保留法 5.增补法 6.调整法
请找出该文段的文言语法知识点并口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 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越王勾践驻守在会稽山上。
保留法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黄色字的翻译方法。
1、若舍郑以 (之) 为东道 主。
把它 当作东道主。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
2、 (渑池会) 既罢, (赵王等) 归国,以相如功大, 拜 (赵王) (蔺相如) 为上卿。 译: (渑池会) 结束后, (赵王等)回到赵国, 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 任命(蔺相如) 做上卿。
如牛马一般供驱使的人
(6)注意用典的语句 例1: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
例2:奈此九回肠,万斛清愁,人何处,邈如天样。 语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言愁怨极多,心中装满苦恨,致使愁肠百结
2、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意、句意 ---
“文”
例:2002年北京高考题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 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 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 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时有利不利也。
例3:奈何绝秦欢?
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 例1:臣乃夷门抱关者也。 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判断句) (省略句)
例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诸侯。 (被动句,状语后置) 例4: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例5:何功之有? 例6: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语前置) (主谓倒装)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 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 好的时候。
天下不多管仲之 贤而多鲍叔能
知人也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训练
朗读短文《身无长物》,找出该文段的 语法知识点。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 尺簟(diàn) ,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 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 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 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 无长物。”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 者也”“者……也……”,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 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第一段
季氏 将伐 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 将 ① ② ③ 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 ④ ⑤ ⑥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 ⑦ ⑧ 也。何以伐为?” ⑨ 该文段所用的翻译方法: ①专有名词不译。(留)②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换)③注意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选)④了 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选)⑤宾语前置句式要按现代 汉语的语序调整。(调)⑥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应删去。 (删)⑦注意准确补上句中的省略成分。(补)⑧ ⑨注 意固定文言句式的翻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