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_思源于疑_摭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使学生先动脑筋 而后答 。如 《 桃花 源记》 一文: 为什么桃花源林 的人反复对 他说不让告诉外人 , 渔人却不遵守诺言告诉太守 了
呢? 作 者为什么这么安排呢? 又有什么用意?这种因势利导 富有 技巧性的提问 ,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 的综合能力 。
4 . 对 比区别法 。将相似或相反 的词语进行 比较 , 找出异 同,
浅 谈语 文课 堂提 问 的艺 术
江苏省邳 州市官湖镇 白埠中学 周
学起于思 , 思源 于疑。明代学 者陈献章认 为 : “ 学 贵知 疑 , 小
疑则小进 , 大疑则大进。” 可见设疑对于学习是相 当重要的 。美
颖
3 . 逆 向思维法 。课堂 提问如果直来直去 , 启发性就不强 , 学 生对这样 的提 问会 感到无 味。把 问题 变成曲 问的方式 提出 , 能
、
问 题 设 计 要 注 意 的 问题
以加深对课 文 内容的理解。如《 社戏》 中对行船的描写 : “ 山向船 尾跑去了。” 句 中的“ 跑” 能换成其他词吗 ?让学生换词读一读 , 从而理解“ 跑” 字生动传神 , 形象地表现 出行船之快 , 衬托了我看
1 . 围绕教 学重点 提出 问题 , 使 问题 的提出与解 答有利 于教
1 . 直观设 问法 。 即直截了当浅显明 白的发 问。 这类 问题较为 简单 , 学生很容易 找到答案 。例 如 , 在教 学《 绿 色蝈蝈》 一文时 ,
提 出这样 的问题 : “ 绿色蝈蝈 的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 主要写 了 绿 色蝈蝈 的哪些 习性 ?” 学生在课文 中很快就会 找到答案。 2 . 层层剖析法 。由浅入深 , 由表及 里 , 步步深入 , 层层发 问,
行不行 ?这样设 置问题 , 学生的思维会很快活跃起, 结 合具体语句 进行 分析 , 这样使得 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摭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我又发问 : 老妇致词 时 ,吏 ” “ 在干什么?“ 可 能 吏” 说些什么?如果把“ ” 吏 的话加进去 , 变成对话 的形式 , 应该是怎样 的?我让 学生 充分 发挥 想象 力 , 两人 一组 进行 了对话试验 , 经过这样 的点拨 和师生 活动 , 这些问 题迎刃而解 , 生也就明 白, 学 老妇 的话不是 一 口气说 下 来 的, 而是在差吏 的威 逼 下 , 不得 不一 步步 交代 出来 。 课文省 略了差吏 的话 , 才显得似乎矛盾 , 而老妇 的“ ” 请
一
个恰 当时机 的提问可 以使 学生充 分调动想 象进
行思维 , 在云 涌风起 之 际, 引爆智 慧 的火花 , 而使 知 从 识融会 贯通 , 生顿 悟 , 产 使学 生 的疑难 问题 迎 刃而解 。
那么 ,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 中, 如何设 计并 实施提 问
呢?
就像推倒 多米诺骨牌 一样 , 产生 良好的教学 运行效 果。 提问中 , 由一 个个 小 的问题 的提 出为 一个 要解决 的 先
激起千层浪 , 对这 个 问题学 生 争辩 激烈 。思 维正 处 于
1 设 疑新颖 , 激发情趣
强烈 的好 奇心 会增 强人 们对 外界 信 息 的敏 感性 ,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 有助 于培养学 生的 自主学 习意识
因此 , 课堂 提 问要 讲究 发 问方 式 和角 度 , 问题 提 得 使 巧, 要力求新颖 , 求新意 。例如 : 讲 讲授《 苏州 园林 》 , 时 教师导入新课 时 可以这 样设 计 问题 : 同学们 , “ 人们 常 说‘ 上有天 堂 , 有苏杭 ’ ‘ 下 , 桂林 山水 甲天下 ’ ‘ 林 ,桂 美在 山水 , 苏州 美在 园林 ’ 苏 州 园林 有 什 么特 点?它 ,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摘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创新的根子可以说就是“质疑”。
所以,课堂上有目的、有技巧的提问是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是把知识转化为素质专业知识的重要过程,是激发学生思维、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讲究提问艺术,增强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学贵有疑”。
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的最终目标,提问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形式。
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提问教学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提问要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初中阶段的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他们不明白的事情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从提问入手,激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国产汽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但平淡无味、消去家长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厌烦,所以教师要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的提问。
二、提问要抓住矛盾,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非常积极的态度是非常有难度的。
巧妙的提问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即把握住文章的突破口,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使他们在探究心理上形成对问题的思考欲望,从而带着疑问自主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得到训练的解决困难过程,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也进一步加深。
要注意的是,“障碍”的设置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应付学生。
三、采取迂回式提问教学法,激发学员的探究欲望叶圣陶先生说:“就算是再好看、再好听的戏,让你天天看、天天听也有腻烦之日,何况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呢?”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讲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情节发展、写作方法等,久而久之,学生必会产生厌倦心理。
此时,教师采取突进迂回式的提问方法,则可以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这种曲线式的提问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如感到生动有趣,从而激发自身的探究吸引力。
当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尝试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提问技法技巧,毫无疑问发挥出提问的艺术性,更佳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 西金 融职 业 学 院 经 济 管 理 系, 西 太原 0 0 0 ) 山 山 3 0 8
摘
要 : 倡导 学生创新精 神 、 新 能力培养 的教 育 背景 下 , 在 创 高校 语 文 教 学 应 在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方 面作 积 极 探 索 。 问 题 教 学 法 是 一 种 行 之 有 效 的 教 学 方 法 , 可 以给 学 生 充 分 的 主 它
体 空 间和 自由 , 动 他 们 的 学 习 情 绪 , 发 他 们 的 创 新 热 情 。 调 激
关 键 词 : 文教 学 ; 新 能 力 ; 语 创 问题 教 学 法
中 图分 类 号 :4 G2 文献 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 6 3一 l 0 2 0 0 17 8 8( 0 9) 6—0 9 0 8—0 3
学生 的个 体 差 异 , 学 生 观 赏 的直 观感 受 人 手 , 从 设
计问题 。
有见解和 对 事 物 的评 判 力 。高 等 教 育 的语 文 学科 教 师在培养 学生 的创新 能 力方 面 , 要 基 于大 学生 就 的这种 实际状 况 , 思考 在教 学 中如 何运 用 “ 问题 ” 调
天 的创新 精 神 。如 今 我们 倡 导创 新 型 国家建 设 , 就 应解 除束缚 学 生们 的 思想 绳 索 , 造创 新 型 的课 堂 营
第 2 卷第 6 6 期
20 年 1 09 2月
晋
中
学
院
学
报
V 12 N . 0.6 o6
De c. 2009
Ju a o Jnh n Unvri o r l f izo g n iesy t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宝箴塞初中:谭素敏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但我遗憾地发现,许多课堂提问存在不少偏差,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因此,教师尤其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
如何精巧设问,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选择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实践证明: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
所以,课堂提问,教师要选准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
若不选准时机,随时发问,就不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提问的过程,就是教师的语言和学生思维统一的过程。
必要时,教师还需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认知欲望和思维火花的问题情境,不失时机地升华学生的思维境界,引导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如教《石壕吏》时,我提出:“老妇自己说‘请从吏夜归’,而且还‘急应河阳役’,是她自己要求去的,不是‘捉人’这个问题应怎样理解?”学生回答不得要领。
我就把它暂时放下,不做解答。
我提出另一问题:“老妇既说‘室中更无人’何以又说‘惟有乳下孙’?既然是‘惟有’怎么又提到‘有孙母未去’?老妇说话是不是自相矛盾?”这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对这个问题学生争论激烈,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我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注意,全文中直接写吏的只有这两句,为什么题目用“石壕吏”?这说明吏在本文中作用不可忽视。
我又发问:老妇致词时,“吏”在干什么?“吏”可能说些什么?如果把“吏”的话加进去,变成对话的形式,应该是怎样的?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几个人一组相互对话,经过这样的点拨,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就明白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在差吏的威逼下不得不一步步交代出来的。
课文省略了差吏的话,才显出似乎有矛盾,而老妇的“请”和“急”实是因为要掩护老翁,尤其要掩护有乳下孙的年轻母亲,才不得已而出口的,并非真正的主动应征。
学起于思广开“四路”-----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之“四路法”
学起于思广开“四路” -----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之“四路法”发布时间:2021-03-25T10:13:48.0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作者:刘西伟[导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刘西伟宿迁市实验小学古楚分校,江苏省宿迁市 223800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因此,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训练,语文教学中运用“四路”逐渐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好疑好问的习惯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能力问题意识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总结学问的秘诀为“求学问,需学问;只求答,非学问。
”12个字含4个“学”字、3个“问”字,简练生动地总结学问的秘诀所在——会学更会问。
陶行知也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科学史上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下面就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氛围营造,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提问引路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
老师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表扬,多鼓励,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倡“问者无错”的原则,即疑问无禁区。
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嘲笑,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不能让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告诉学生要珍惜自己课堂中质疑问难的权利。
努力让每位学生真正认识到,即使提出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也是值得提出和研讨的,敢于提出问题,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表示自己的异议,说出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课堂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
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语文教学中设疑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所以,对课堂提问这个环节,作者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实践与使用,概括为:一、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二、问题设置要突出重点,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三、问题的设置要注重艺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四、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以供同行商榷与探讨。
【关键词】课堂提问发散点创造潜能教书育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课堂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语文教学中设疑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所以,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来提升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根据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做法,以供商榷。
一、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作者认为这样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和程式化。
还有一些问题因为设置过难,学生无从下手,只好表示“沉默”,教师只好自问自答。
也就失去提问的价值和本意。
如何避免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尴尬的现象呢?这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一些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领会作者表达的童趣,感受作者的亲切怀念”是本文的一个探究重点。
这不但仅是文章的主旨问题,也是作品的写作手法,把儿童心灵上感受到有趣的事写出来,文章主旨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所以,关键要看文中表达的几件事,是不是儿时“我”心中的趣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摭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摭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王军林
【期刊名称】《科学教育》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豁然开朗”的情境;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艺术。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王军林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乔门初级中学,7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21
【相关文献】
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J], 周晔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贵在问——探寻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J], 李银环
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唤醒学生提问天性 [J], 丁璐
4.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J], 谢基城
5.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
——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初探 [J], 廖秋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而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求知欲望,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教法怎样选择和运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总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因此,掌握提问的技巧,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助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明确提问内容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设计疑问呢?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教师抓住的关键点。
1.1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设计问题。
如我们在初中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们对主题的理解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有一次听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老师设计了一道选择题:A、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小市民生活的无奈。
学生看了题后,大部分选A,我也选择了A,只有几个同学选B。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积极的辩论,辩论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观点。
文章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小市民生活的无奈。
此位教师就是在共性的问题上设置疑问,达到了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目的。
1.2在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之处设计问题。
一位老师在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猫》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设疑,就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摘要: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堂提问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地课堂思维习惯。
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真正得以发挥,课堂教学也定会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一问”。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孙春成老师说过“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构成的教学全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课堂教学的中心也就明确了。
这时教师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再扮演一个‘布道者’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的面貌出现在学生中间: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习方法,讨论疑难问题,提供有关知识。
”那么,在语文课教学的提问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呢?一、让学生主动质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但同样的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
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质疑。
具体说来,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以从重点词句质疑,可以从文章的内容质疑,可以从内容的矛盾处、模糊处质疑,也可以从同学或者老师的语言种寻找疑问。
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老师在学生的质疑中也能够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把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正在进行的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从学生问题入手(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有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穿,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这种有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而我们的4A智慧课堂,就智慧在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时,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真正的课堂教学也是从学生问题入手的探究解疑,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取创新的欲望。
4A智慧课堂,就从学生问题入手而言,我们一直行走在路上……路在何方俗话说,万事开头难,4A也不例外。
时至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刚刚让学生开始提问时的各种囧象:“老师,这葫芦能吃吗?〞“李白为什么是唐朝的?〞“青蛙是怎么掉到井里的?〞“黄山的石头是从哪来的?〞“仙桃石的名字是谁起的呢?仙桃没见过,能叫毛桃石吗?〞……面对一个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时让人啼笑皆非,有时让人无言以对,有时让人恼羞成怒,有时也让人一时语塞不能答复。
一时间,办公室里全被这些问题充满着,笑声、埋怨声、叹气声此起彼伏,老师们纷纷抱怨:这还是课堂吗?这课到底怎么上嘛?……望向窗外,我陷入深思:翘首以盼,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学生不会提问,学生提的问题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备课组长如实说,老师们也纷纷点头认可。
可是怎么办呢?痛定思痛,今天下午,我们教研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恼人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于是乎,老师们冥思苦想,时而挠挠头皮,时而翻翻手中的书,时而抬起头深呼吸一口,呆呆地看一会屋顶,但又很快冷静下来,继续皱着眉,继续转着笔,慢慢挪动走上那艰难的、长满荆棘不见光明的梦想的蜀道。
一阵单独思考过后,大家分小组开始了剧烈地讨论,五分钟、十分钟……思维不停地碰撞着,便有了耀眼的火花:一、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对于语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又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课堂的提问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人的思维活动常常就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引发解决难题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动口、动脑、动手。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授课中要注意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抓住课文焦点,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敞开知识的大门。
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也是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那么,课堂提问应该问什么?又应该怎样问?一、问什么从我自己的教学和其他老师的教学看,问题提得恰当,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前进。
如果问题提得不当,则容易徒具形式,浪费时间,甚至走弯路。
那么我们语文课问什么呢?(一)问――要导入的新内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些中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教师在一节课开场的导入语,直接影响学生对整节课的注意状态。
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一个进行课文环境过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学是语文教训相对其他课程教学的一大难题。
教师可根据语文课文的内容巧妙地设置疑点、悬念,提出新奇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果。
所提问题控制难度,刺激思维,集中注意力。
记得在教学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这课书,要理解作者设想意图比较抽象,离现实桥梁也有一定距离。
这时,我就提一些简单而现象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讲述各种各样桥梁的构造和用途,如板凳桥、家乡的小木桥、韶关三江六岸的立交桥、钢索桥等等。
这样,教师不但把教学与实践社会联系起来,同时又充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性,使学生积极去思考。
教师通过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巧妙地设置悬念,迅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迅速导向课文,寻找所提问题的答案,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二)问――能应用的知识能力。
学贵于用。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
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问的作用能否得到发挥, 取决于教师如何驾驭课堂提问。
因此, 本文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两个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是学生因素, 设计问题注意两个“符合”1.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需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积累。
同一年龄的学生, 能力也有高低之分。
阅读教学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全体与个体。
例如初一课文已经出现了小说, 但是语文教师如果向初一学生提出“ 根据故事情节应当划分课文( 小说) 的段落”这类问题, 大部分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什么是故事情节? 因为这个问题超出了他们的知识水平, 产生疑问是很自然的。
同时, 提问也要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差异。
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大量工作还要放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上。
总之, 提问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 因人而异, 特别要注意为差生创造回答问题的条件。
2.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像攀登阶梯一样, 步步升高, 逐渐推进, 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攀登并向纵深处发展。
有教师上《变色龙》就设计出这样的台阶式问题, 要求学生思考: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他“善变” 的明显特征有哪些具体表现? 他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 宗”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 这种阶梯式的提问, 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是教师自身因素, 提问要注意几个讲究1.讲究问前认真钻研教学生的老师也要会问、善问。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方法的一些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方法的一些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西方学者德加谟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更为有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着眼于文章的“补白点”提问(利用文章情节的空白处设计问题,给学生产生想象的空间)许多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某些情节就不作细微地叙述,但文章“词尽而意无穷”,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发问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以此来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这样也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达到与文章、与作者的感情共鸣。
如:在《少年闰土》中指导学习“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时,我便适时抓住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发问:“这里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呢?想想还会有那些鸟呢?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然后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省略号用在这里是表示闰土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鸟的名称还没说完,真可谓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这种用法能够使得行文简洁明快,避免啰唆。
同时也能更好地突出他的聪明能干,具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和经验,见多识广,从而反衬出“我”和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子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像井底之蛙,孤陋寡闻,知识贫乏。
自然而然就能激发起学生对闰土的佩服之情。
2.着眼于文章的“疑难点”提问(抓住文章的难点进行设问,点要害,通关隘。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如果能在文本的疑难处发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兴趣。
一旦问题被解决了,他们会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莫大的满足,同时对文本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
学,起于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源于疑【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知识的引导者,根据学生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
【关键词】悬念;提问;刺激;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
悬念设置巧妙得当,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于你所讲的知识对象上,从而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悬念设置就不单单在高深提问中,在其他的教学技巧中也有同样广泛的使用价值。
1 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会形成恶性循环“听懂了吗?”“记住了吗?”“会了吗?”等等相信肯定有些老师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的学生,学生大多数也是毫不犹豫地就回答说“记住了”可是,他们真的记住了吗?这样的教育方式使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枯燥、严肃、压抑,学生的学习大多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当课程快要结束时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冲出教室“解放”自己了,哪里还会去思考自己在这一堂课里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如果教学手段单调,教学过程呆板,教学内容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提问的艺术,让教学变得不再是一片枯燥无味的“平静死海”,而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生态海洋”。
所以我们就要恰如其分的引用故设悬念的提问方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上一堂妙趣横生的语文课。
2 悬念的设置在课堂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 悬念设置,具有绝对优势的吸引力。
学习效率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学习情绪是否高涨、注意力是否集中。
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疲惫状态时,就很难快速的集中注意力,进入主题。
在此适当地设置一些悬念,便成为可以快速地集中注意力最有效、最直接的因素,从而大大提高听课质量。
2.2 悬念设置,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每节课的内容都是由许多的相关知识点有序地构成的一个整体,当第一个知识点即将结束时,便可以将下一个知识点的中心重点以提出悬念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再度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使学生由一个教学环节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环节,起到了一个层层递进的作用。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摭谈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摭谈摘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
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语文教师应注意课堂提问艺术。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课堂,提问艺术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3-058-01一、触动神经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
所谓触动神经,一要触动课文的“神经”,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问题;二要触动学生的“神经”,把他们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唯有如此,课堂提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韵味。
因此,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教师做到“胸中有丘壑”,教学才有主攻目标,有针对性,有实效,切中肯綮,正中要害。
扣住重点。
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鲁迅的《祝福》一文,其篇幅较长,可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等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可让学生划出有关语句后提问:在三次肖像描写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用“画眼睛”的技巧写出祥林嫂的眼神变化的?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领悟祥林嫂一次次备受摧残和令人辛酸的悲剧命运,从而激起学生对被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无比憎恨,同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画眼睛”的高超艺术技巧。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
抓住难点。
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抓难点,体现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比如《拿来主义》一文,第一至第六小节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呢?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既然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这里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写“送去”“送来”?把第二节和第五节删去,文章也顺通,这两节是否可有可无?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