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方剂配伍规律论茵陈四逆汤的现代研究
茵陈蒿汤配伍规律研究浅析及未来研究构想
茵陈蒿汤配伍规律研究浅析及未来研究构想吕海涛,孙晖,刘莲,王喜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摘 要:本文在总结本实验室以往研究和查阅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中医理论,活性成分,体内代谢,血清药物化学等方面对茵陈蒿汤的配伍规律进行初步概况和总结,目的为茵陈蒿汤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茵陈蒿汤,配伍规律,黄疸,研究构想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是支撑方剂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所在,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是应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技术手段,集中方剂配伍的关键环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茵陈蒿汤源于《伤寒论》由茵陈蒿,栀子,大黄三味中药配伍组方而成,为治疗中医黄胆症的经典方剂,历来为各代医家所推崇,有关其研究的国内外报道较为丰富,本文就其配伍规律研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茵陈蒿汤更深层面的配伍规律探讨提供思路,为方剂配伍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1.中医理论层面的配伍研究1.1黄疸证概述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黄责之于寒湿。
《伤寒论》第236条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内经》云: “湿热交蒸,民当病瘅”,指出瘅(疸)病是湿热之邪所引起[1]。
根据湿热轻重,仲景分别立方施治: 若湿重于热,可用“茵陈五苓散”, 若热重于湿,则选“栀子大黄汤”; 若湿热并重,则用“茵陈蒿汤”,方中茵陈、大黄、栀子清热利湿并重[2]。
1.2 茵陈蒿汤配伍规律中医解析茵陈蒿汤组方药物茵陈蒿,栀子,大黄均味苦性寒凉,入肝经,茵陈为君药,其善清热利湿退黄,为治疗黄疸之主药; 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
三药相须为伍,相使为用,彼此相升以助药力,利胆退黄之功显著增强。
充分揭示了茵陈蒿汤用药之道地,配伍之精当,其组方配伍是有规律可循的[3]。
基于方证辨证之茵陈四逆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阴黄患者临床观察
·短篇论著·基于方证辨证之茵陈四逆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阴黄患者临床观察*梁泳,李苗,周诗澜,黄古叶【摘要】目的评价茵陈四逆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 )阴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CHB 患者分为两组,给予30例对照组患者降酶、退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陈四逆汤治疗。
结果在治疗8w 末,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P <0.05);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和总胆红素(TBIL )水平分别为【(24.0±9.3)U/L 、(21.4±8.3)U/L 和(26.9±7.8)μmol/L 】,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9.5±8.8)U/L 、(33.3±8.5)U/L 和(60.6±5.0)μmol/L ,P <0.05】。
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陈四逆汤治疗CHB 阴黄证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阴黄;方证;茵陈四逆汤;疗效DOI :10.3969/j.issn.1672-5069.2018.06.036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erbal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cteric chronic hepatitis B Liang Yong Li MiaoZhou Shilan ,etal.Second Section of Liver Disease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Nanning 530023,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Key words 】Hepatitis B ;Jaundice ;Herbal medicine ;Therapy*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适宜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S201307-02)作者单位:530023南宁市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二区第一作者:梁泳,女,25岁,硕士研究生。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是配伍,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本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与现代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展望。
标签: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展望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精华,但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所在。
揭示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的联系以及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科技部立项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到973计划“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方剂配伍规律是指组成方剂的中药及其用量配比与方剂疗效之间的关系,蕴含着组成方剂的有效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与疗效之间的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有药物配伍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等。
文献理论研究过去从经典配伍实例中获得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性认识,方中各药既有相须相使等七情关系,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同时又处于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发挥不同治疗作用。
近年来,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模式,如宋咏梅[1]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复方配伍,认为方剂是由若干药物组成的典型系统,其功能不是药物的简单集合,而是诸药相互作用的结果,故组方配伍必须突出复方整体性,体现方证一体化,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证为本、以方应证。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已开始转向应用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类方方证内涵或方剂配伍特征予以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今方剂进行逻辑处理,以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方剂的配伍结构、方证症群的规律,从中医证法方药内在逻辑上揭示方剂配伍和运用规律[2]。
蒋永光等[3]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历史数据的智能分析,运用频繁模式、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在不同配伍层次上分析药物配伍,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对1 000余首脾胃病方按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配伍现象和模式,并形成了有关技术规则和处理程序。
深入浅出讲伤寒第29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四逆汤”
深入浅出讲伤寒第29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四逆汤”2021-02-26 11:30·三甲医院中医袁大夫后三期发文预告: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更新。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方剂背后的机理及适用范围,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都能有收获及心得。
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
建议学习完《迈入中医之门》系列后,再进入本系列学习。
人体的太阳表系统是位于人体体表抵御外邪的最外“一层防线”。
太阳表系统在体内其他五大系统的支持下,阳气和津血的方向“从内向外”宣发,从而维持人体保持足够的“正压”状态,以抵御外邪不会“攻陷”人体。
但是,维持人体保持足够的“正压”状态并不容易,这需要太阳表系统和体内其他五大系统的健康工作。
如果身体气血不足或者气血运行的通道受阻,这种“正压”的健康状态并不容易实现。
从阴阳二分法的观点来看,人体的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系统在“地理位置”居于人体偏于体表,太阴、少阴和厥阴三阴系统在“地理位置”上偏于体内。
靠近体表的三阳系统负责抵御外邪,并为人体的水液和物质代谢提供场所,偏于体内的三阴系统提供精、血、气、神对三阳系统进行支持。
仲景在《伤寒论》第91条提出了治疗“表”、“里”系统疾病的总体治疗原则:“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即当病患出现了腹泻下利的情况时,说明里系统已经虚寒,而且腹泻会导致阳气和津液的加剧流失。
这时里系统对表系统的供应已经出现不足,表系统气血不足会产生身体疼痛,这时应该用四逆汤的思路来救里。
如果大便正常而身体疼痛,说明疾病位置不在里,而在表,这时应该用桂枝汤的思路补益体表系统的气血、用宣发发汗的方式驱赶邪气于体外。
笔者认为,仲景在这一条提出的是表里辨证关系的治疗原则,并不是指邪气在表一定用桂枝汤,这里用桂枝汤实际代表了一种思路,即病邪在表应该通过鼓舞正气宣发出体表用出汗的方式驱赶外邪于体外。
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及药效学
医药化工化 工 设 计 通 讯Pharmaceutical and Chemical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190·第44卷第10期2018年10月中药配伍中方剂组成会直接影响其治疗的效果,中药配伍理论为中医药学重点内容[1]。
不同的中药配伍方式下,其化学成本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对其整体药物应用的效果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2]。
文章以分组研究的方式,将不同配伍的四逆汤3种有机成分、5种无机元素指标等进行对照分析,明确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及药效学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分组研究的方式,将不同配伍的四逆汤3种有机成分、5种无机元素指标等进行对照分析。
各组方均取附子10.00g 、干姜8.35g ,甘草取5个不同剂量且获取5个不同的组方,剂量分别为11.13g 、16.78g 、22.26g 、27.82g ,33.42g 及38.97g 。
加去离子水煎煮,制备获得样品液,分离、纯化后对各个样品液。
以PE-43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EXY-I 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样品液中5种无机元素实施测定。
1.2 实验方法按照《伤寒论》[3]中四逆汤原方药味用量进行计算,各个组方附子均取10g ,甘草、干姜按照比例随机设计,获得5个配方。
精确称取乌头碱、中乌头碱以及次乌头碱标注品制备品液以备应用。
2 结果2.1 各类品液中三种乌头生物碱含量对比甘草剂量增加的情况,四逆汤中3种乌头生物碱含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详见表1。
表1 各类品液中三种乌头生物碱含量对比样品液12345乌头碱 3.713 2.742 1.356 3.726 3.642中乌头碱 2.816 1.299 2.5820.963 1.931次乌头碱5.7312.6151.2613.9792.8072.2 不同四逆汤组方无机元素煎出率对比不同配伍方式下四逆汤中无机元素含量未见显著差异,但是煎出率会随着中药味、药量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从数据挖掘探析四逆汤加减运用规律
从数据挖掘探析四逆汤加减运用规律目的通过分析四逆汤医案,探讨四逆汤加减运用规律。
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收集古今医案专著、临床经验专著及期刊杂志中的四逆汤治疗的医案,对医案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四逆汤医案相关信息数据库,分析医案当中四逆汤的药物加减变化规律。
结果共纳入359则医案,总共加药207种,共出现1447次,四逆汤加减药物当中以补气健脾、温里药所占比重最大。
结论四逆汤经过两千年的运用,大量的临床案例及实验研究证明其有确切的疗效。
标签:四逆汤;数据挖掘:药物加减;中医文献四逆汤方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伤寒少阴病的代表方剂,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物组成。
后世医家扩大了四逆汤的运用范围,而且在四逆汤方的基础上加味,创制了四逆汤的衍生方。
目前四逆汤加减不仅用以治疗危急重症,而且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的多发病及常见病。
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搜集整理四逆汤医案359则,对其药物的加减变化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加减运用四逆汤提供一定的参考。
1研究对象以《中国医籍提要》[1]、《中国医籍大辞典·医案医话类(S类)》[2]、《成都中医药大学馆藏目录》[3]、《中华医典·医案分部》[4]为基础,《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名老中医之路》等作为补充,确定书籍资料采集范围。
一共收集2010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医家所著中医学专著、医案医话专著、名家经验集等文献622种。
1979—2010年的期刊文献,通过清华同方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查找。
1979年以前的期刊文献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基藏书库,及通过清华同方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文献查找。
2研究方法2.1文献收录搜集书籍文献541种,其中涉及四逆汤医案的书籍57册,通过清华同方CNKI系列数据库,检索到涉及到四逆汤医案的期刊51种。
按照所制定的筛选条件,即医案录用标准:(1)所选医案必须标注其所使用药物的剂量。
四逆汤的组成配方,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四逆汤临床医案
四逆汤的组成配方,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四逆汤临床医案导读:本文总结了四逆汤的运用原则,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并列举出多个四逆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之前本站也发布过多篇关于四逆汤的文章。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访问阅读。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阴病主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
其组成药对贯穿于少阴病始终,四逆汤的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
《伤寒论》原文: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微者。
笔者多年喜用此方,屡起沉疴,对凡是阳虚引起的汗出恶寒、头冷痛、腹痛、水肿、手足冰凉、下利清水、完谷不化、背凉如水、畏寒倦卧、夜尿频多等用四逆汤加减,均获良效。
本文目录 [hide]•1 四逆汤方歌•2 四逆汤方解•3 四逆汤运用的三大原则•4 四逆汤病案举例•5 四逆汤治验案•6 四逆汤治疗虚寒证举隅•7 四逆汤的现代应用•8 禁忌与注意事项四逆汤方歌温中散寒四逆汤,附子甘草与干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四逆汤方解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凡属阴盛阳衰或阳气将亡而见吐利、脉微肢厥之证,均属本方的适应范围。
因该方治四肢厥逆为其特长,故有“四逆”之称。
曾有人对四逆汤之名作这样的解释:“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此汤中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足可见仲景立方名之中寓治厥之义。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为回阳祛寒要药,其力迅速,走而不守,为主药;干姜温中补阳,既能助附子破阴回阳,又能挟制其走散,减低其毒性,为辅药;甘草益气温中,既助干姜、附子回阳,又可缓和二者之燥烈,为佐药。
三药协同,共奏回阳救逆,温里祛寒之功。
加减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具有回阳救逆,益气生津的功效;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人参、茯苓,名茯苓四逆汤,能宁心安神,健脾利湿,共成回阳益阴,化气利水之剂;在本方的基础上去甘草加葱白,名白通汤,是为少阴虚寒严重,阳气下脱而下利者而设。
如下利甚,四肢独厥逆,脉微欲绝,倍用干姜,加强温中之力,名通脉四逆汤;如阳亡正虚、烦躁之证,可重用附子、人参以温阳固本;久利不止,虚寒滑脱,可加赤石脂以固涩;癫狂后期,病情虚寒,可用龙骨、牡蛎以潜阳敛神;虚寒眼疾,血不充目,可加芍药、何首乌以补血疏肝;若外感久治不愈,阳弱正虚,可加柴胡。
四逆汤研究进展
86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40卷第9期四逆汤研究进展**基金项目:云南省联合专项面上项目〔2017FF117( -044)〕;云南省联合专项青年项目〔2018FF001 ( -084)〕;姜莉云昆明市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01408 );吴荣祖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1409)作者简介:许云姣(1987 -),女,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脾胃病。
△通信作者:姜莉云,E - mail :jeah6895@ 163. com许云姣,吴文笛,蔡悦青,周瑞彬,杨翼豪,姜莉云"(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摘要:四逆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少阴病的主方,用于治疗少阴虚寒证。
本方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其药简力专,配伍精当,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效&在传统中医治疗中,主要用于治疗阳虚阴盛所导致的恶寒倦卧、呕吐下利、四肢逆 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急危重症患者,被历代医家视为“扶阳的第一要方”。
云南“火神派”代表吴荣祖教授在临证过程中辨治阳虚证时,始终贯彻“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宗旨。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把阳虚证大致分为阳虚证的一般征象及隐潜性阳虚征象,率先提出四逆汤应用于隐潜性阳虚证的辨治,临床应用于许多属于阳虚但又未到真阳衰微、亡阳厥逆的慢性疾病,不但缩短疗程,还使远期预后更佳。
笔者从四逆汤的组成方解及其临床药理研究深入探析四逆汤的组方配伍特色,其附子与甘草、干姜相配即可补土伏火又可增效解毒,证实四逆汤运用于临床隐潜性阳虚证的安全性与广泛性,并就四逆汤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研究该方提供参考。
关键词:四逆汤;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 -2349(2019)09 -0086 -03四逆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少阴虚寒证 的主方,本方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效&主要用于治疗阳虚阴盛所导致的恶寒倦卧,呕吐下 利,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症。
四逆汤现代研究论文:四逆汤现代研究
四逆汤现代研究论文:四逆汤现代研究【摘要】四逆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为急救之方药,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由附子、炙甘草、干姜组成。
自仲景创该方以来的近两千年间,历代众医家均以传统的汤剂形式应用于临床,疗效卓著。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四逆汤具有强心、抗休克、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等药理作用[1-3]。
而该方的君药为附子,其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此类生物碱属于双酯类生物碱,毒性极大。
酯类生物碱分子中的酯键是产生毒性的关键部位,在水中加热易水解,首先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进一步反应产生乌头原碱,两类水解产物毒性极小,但仍有药理活性。
【关键词】四逆汤生物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1 四逆汤的化学成分研究现代对四逆汤在临床应用的疗效观察和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均表明,四逆汤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动物免疫调节、心肌缺血、低氧、降低实验性高血压、保护肠黏膜及脑缺血等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附子是四逆汤的君药,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
附子的主要化学成分除乌头生物碱外,还有醇胺、脂类及多糖等。
生物碱是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5]。
乌头生物碱包括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dda)、脂类生物碱,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
煎煮后c18位酯基水解生成单酯型生物碱(mda),其毒性有明显降低。
mda进一步水解生成相应的醇胺,其毒性降低更明显,药效却没有明显减弱。
甘草酸又称甘草甜素,为甘草的代表性成分之一,具有保肝、抗炎及免疫调节等作用[6]。
主要成分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等。
方剂中,甘草所含甘草次酸能与附子中的生物碱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是对抗附子引起心律失常的主要成分,而且能够改善代谢性酸中毒,增强组织用氧能力。
干姜,主要含姜萜酮、β-没药烯、α-姜黄烯等挥发油成分,还含辛辣的姜辣醇类成分,对附子有解毒作用,但低于甘草。
2 四逆汤的作用机制研究四逆汤方中附子为药中之圣药,具有回阳之效,但毒性极大。
茵陈四逆汤经验
茵陈四逆汤经验茵陈四逆汤,中医方剂名。
具有温里助阳,利湿退黄之功效。
主治病毒性肝炎,黄疸之脾肾阳虚,寒湿发黄证。
症见身目发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茵陈、附子、干姜、甘草炙、肉桂去皮。
此阴证发黄也。
阴寒盛于下,则戴阳于上,故上体见阳症,下体见阴症。
阴盛于下,故见阴脉之沉迟兼阴症之四逆;阳戴于上,故见阳症之发黄,上体之自汗也。
茵陈治黄之要药,故无分于寒热而用之。
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之要品也,故有阴寒则用之。
然必冷服者,恐姜、附发于上焦阳盛之区而下部阴寒之分反不及也。
方解:茵陈能清利湿热,利胆退黄;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能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干姜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炙甘草能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四药配伍,共奏温中散寒、利湿退黄之效,为治疗阴黄之良方。
吴佩衡医案:魏××,男,廿五岁,原昆明市红十字会医院五官科主任。
门诊,患“ 肝炎” 已半年余,右胁内疼痛,双目白睛发黄,色晦暗,面色亦黄而带青色,大便时溏,小便短少,其色如茶,右胁肋下触之有硬块作痛,此乃肝脏肿大疼痛。
脉缓弱,舌苔白而厚腻,舌质边夹青色。
此系里寒内盛,土湿木郁,肝木不得温升所致。
法当温化寒湿,舒肝达木以治之,拟方茵陈四逆汤加味。
附片60克,干姜30克,佛手10克,败酱10克,苡仁20克,川椒3克(炒去汗),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茵陈10克,甘草5克。
服三剂后,脉象沉弱而带弦长,厚腻舌苔已退其半,舌已转红,小便色转消,较前长,胁下疼痛大有缓减。
继上方加减主之。
附片100克,干姜30克,青皮10克,北细辛10克,茵陈15克,桂枝30克,茯苓30克,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甘草6克,川椒6克(炒去汗)。
三诊。
服此方四剂后,胁痛肝大已减去十之六、七,脉转和缓,舌质红活苔薄白而润。
面、目黄色退净,小便清长,饮食如常。
四逆汤组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
四逆汤组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目的针对四逆汤组方中所含的有毒中药附子,从毒理学角度研究四逆汤组方配伍的合理性。
方法通过平行比较附子、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和四逆汤全方水煎液小鼠急性毒性、大鼠心脏毒性和毒性成分,测定小鼠急性毒性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鼠心脏毒性半数中毒剂量(TD50)和水煎液液中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从急性毒性、毒性靶器官和毒性成分3个方面研究四逆汤组方中不同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
结果四逆汤组方中附子配伍甘草急性毒性的LD50和心脏毒性的TD50高于单用附子与四逆汤全方。
而附子配伍干姜对附子的急性毒性的LD50和心脏毒性的TD50影响不明显。
附子配伍甘草水煎液中主要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低于附子配伍干姜。
结论四逆汤组方配伍药物中甘草对附子毒性具有减毒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he toxicological compatibility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s a toxic Chinese medicinal herb, combined with the other ingredients in Sini Decoction was investigated to elucid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gredients in Sini Decoction from toxicological point of view. Methods Three kinds of experiments, acute toxicity in mice, heart toxicity in rats and aconitines level in water extract of Sini Decoction and its ingredients including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licorice or dried ginger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 the toxicological experiments, LD50 values for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and TD50 values for the heart toxicity (arrhythemia as a parameter) of Sini Decoction,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licorice or dried ginger were comparatively determined. And levels of individual aconitines of the water extracts from Sini Decoction,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licorice or dried ginger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LD50 and TD50 of the combination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nd licorice in Sini Decoction were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or Sini Decoction, while the LD50 and TD50 of the combination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nd dried ginger appeared to be not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The level of the main toxic compound of the water extract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nd licorice, and Sini Decoc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dried ginger.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nd licorice can attenuate the toxicity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Key words:Sini Decoction;compatibility for attenuation;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animal model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由其加减化裁的一系列类方在临床大量应用[1-2]。
现代红外光谱技术用于复方四逆汤的配伍研究
Jl uy,2 0 07
现 代 红外 光 谱技 术 用 于复 方 四逆 汤 的 配伍 研 究
刘红 霞 ,孙素琴 ,杨峻 山
1 .清华 大学化学系 , 京 北 10 8 00 4 10 9 004
2 .中国协和医科大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IR 技术对 不同配伍 方式 的四逆汤水煎液进行 了研究 。 K' ) I 结果表 明 , 不
要集 中于制剂 、工艺、药理 、临床 及单 味药 的化 学成分 等方 面 ,而研 究各 单味药之 间相互作 用 的报告较少 ,其 内容仅局 限于一 、 两种 物质含量 的变化或转化 _ 。 3 ’ 目前 , 有关红外光谱技术用 于中药材及 其制剂 质量 评价
的报 道 1 3渐增 多_ ] 5 。而将 光谱学 方法 用于复 方整 体成分 配 伍规律变 化的研究未见 报道 。我们 采用 F R技术 分别对 复 TI
配伍 比例全方 与不 同配伍 比例 ( 药量不变 ) 君 全方 的 F R谱 TI
图进行 了研究 ,以考察四逆 汤复方 配伍 中君 、臣、佐 、使 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剂量与复方配伍 的关 系。以期 探索一条 快速、 有效 的符合 中医整体药效理论 的复 方配伍现代 化研究
途径 。
1 实验部分
同配伍方式样品的红外 谱图特征具有一定 的变 化规 律。根 据对 特征峰 的指认 和归属 ,可初 步揭示复 方四逆 汤配伍 中君 、臣 、 、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 物剂量对复方整体配伍规律 的影响 。 佐 该方法 为探索 中药复 方配
伍研 究提供 了新思路。 关键 词 红外光谱 ;复方;四逆汤 ;配伍
维普资讯
第 7期
光谱学 与光 谱分析
1 1 37
+ 干 姜 ( 1 5: ) 5 3: . 4 于 0mL容 量 瓶 中 ,加 入 去 离 子 水 至 刻
四逆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doi: 1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9. 03. 062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9) -03-0491-04
四逆汤 由 炙 甘 草 二 两、干 姜 一 两 半、生 附 子 一 枚 ( 去皮,破八片) 三味中药组成,中医界普遍认为该方 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治疗寒邪深入少阴,阳气衰败, 阴阳离绝之危急证候。在整理文献时发现,该方被广 泛应用于内科。笔者将按照内科各个系统分类方法, 将四逆汤临床运用研究案例分别叙述。 1 循环系统
光明中医 2019 年 2 月第 34 卷第 3 期 CJGMCM February 2019. Vol 34. 3
·491·
【科 研 进 展 】
四逆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庄 灿 孙云广
摘要: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主要针对少阴为寒邪所困,阳气衰败,阴阳气不能相顺接,以四肢厥逆为主要表现的危 证、重证。笔者通过查阅国内近 5 年来关于四逆汤临床应用研究的文献,发现该方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和妇科等系 统疾病。通过整理这些临床研究,了解四逆汤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规律和特点,希望以此帮助中医学者更好理解四逆汤证本质,从 而安全有效地使用。
四逆汤治疗恶性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也是一个热
·492·
光明中医 2019 年 2 月第 34 卷第 3 期 CJGMCM February 2019. Vol 34. 3
点,特别是 协 助 改 善 肿 瘤 放 化 疗 后 的 各 种 不 良 反 应。 王庆美[6]将 180 例诊断为实体恶性肿瘤、经过放化疗 后白细胞降低的病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 组予西药升白细胞治疗或者输血; 治疗组应用朝医四 逆汤,处方组成: 炮附片 50 g,干姜 25 g,炙甘草30 g。 每天 1 剂。治疗开始后的第 5、10、15 d2 组均查血常 规并记录白细胞数; 7 d 为一个疗程,每例观察 2 个疗 程。结果提示: 2 组对比,治疗组在白细胞回复维持时 间上和放化疗引起的不良作用上,比对照组有明显优 势。侯雪等[7] 为 了 研 究 四 逆 汤 对 直 肠 癌 放 化 疗 后 血 小板减少的疗效,将符合诊断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 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予以西药常规升血小板 治疗,观察组则予加味四逆汤 治 疗 ( 附 片 21 g,干 姜 11 g,炙甘草 8 g,砂仁 9 g,茯苓 25 g,肉桂 10 g,当归 12 g,巴戟天 18 g,生姜 11 g,炒谷芽、炒麦芽各 14 g,大 枣 9 颗) 。疗程均为 2 周,观察 2 组用药后血小板、血 红蛋白和白细胞变化,对比治疗后第 7 d、10 d、15 d 血 小板计数。研究表明: 观察组在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 细胞指标方面以及第 7、10、15 d 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 于对照组。吕英等[8]观察 60 例晚期乳腺癌术后患者, 采取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法进行比较研究。患者术后采 用常规的几种西医治疗分别联合中药四逆汤加味治 疗。其中: 中药联合化疗 16 例,联合内分泌治疗 9 例, 联合化疗加内分泌治疗 12 例,联合化疗加放疗加内分 泌治疗 12 例,联合放疗 4 例,联合化疗加放疗 5 例,联 合放疗加内分泌治疗 2 例。四逆汤加味组成: 附片 30 g,干姜 30 g,炙甘草 60 g,人参 30 g,黄芪 250 g,山 萸肉 30 g,随证加减,每日 1 剂,治疗周期为 3 个月。 对比用药前后症状积分、症状缓解率以及实体瘤近期 改善程度。研究显示: 中药联合其他综合常规措施治 疗 晚 期 乳 腺 癌 术 后,临 床 症 状 缓 解 总 有 效 率 为 73. 33% ,近期疗效中疾病控制率为 76. 67% 。通过此 项研究发现四逆汤加味能加强这类患者术后对放化疗 的耐受性及依从性,改善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周 晓玲等[9]研 究 了 四 逆 汤 对 乙 肝 后 肝 硬 化 的 疗 效,102 例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肝硬化一 般治疗加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组则在 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予四逆汤合五苓散,组方如下: 茯苓 40 g,附片8 g,干姜 8 g,炙甘草 18 g,猪苓 18 g,泽泻 15 g,桂枝 12 g,白术 15 g。上述药物均使用免煎颗 粒,每日 1 剂,30 d 为一个疗程,共 6 个疗程。治疗前 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转氨酶、血清白蛋白、 肝纤维化指标、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清病毒载量
茵陈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茵陈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气温的变化不定让身体体质本来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种不适,下面就介绍一种一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茵陈四逆汤,让大家都能健康起来。
【
气温的变化不定让身体体质本来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种不适,下面就介绍一种一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茵陈四逆汤,让大家都能健康起来。
【拼音名】Yīn Chén Sì Nì Tāng
【别名】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
【处方】干姜45克甘草(炙)60克附子(炮)1枚(去皮,破8片)茵陈180克
【功能主治】治黄疸阴证。
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
【用法用量】上锉。
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
【摘录】《卫生宝鉴·补遗》
有时候人们往往会莫名其妙的感觉自己情绪烦躁,无来由的发火等,这是脏腑中需要调理的征兆。
中药方剂可以温和的梳理潜藏在我们身体中的各种负面元素,使得我们心情变得平静。
生活常识分享。
茵陈四逆汤
茵陈四逆汤
【组成】茵陈蒿炮姜各一钱五分(各5g)附子、甘草各一钱(各3g)
【用法】水煎服。
用汤剂可在原方用量基础上加大1倍。
【功效】温里散寒,利湿退黄。
【药理作用】具有保肝利胆、降血脂、解除肠胃平滑肌痉挛、促进肠胃蠕动、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突变、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适用范围】
1.中医病证寒湿黄疸证:身目发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小便不畅,神疲食少,肢体逆冷,舌淡苔白或腻,脉沉。
2.西医疾病化疗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炎综合征、酒精性肝损伤、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结石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寒湿黄疸证(阴黄)者。
【知识要点】
1.茵陈四逆汤组成中药效与用量之间的必然关系,煎药与服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功用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医证与西医病之间的互补关系。
2.掌握附子配炮姜,甘草配附子、炮姜,茵陈蒿配附子、炮姜之间的用量及相互作用关系。
3.方中茵陈①与附子、炮姜,旨在温化湿浊;②治疗病变夹有湿热者,兼以清热利湿。
【临床运用】
1.用药特点:方中用茵陈疏泄利湿退黄;附子、炮姜温温阳,附子偏于壮阳,炮姜偏于暖中;甘草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温里散寒,利湿退黄为主。
2.用量特点:方中用药4味,利湿药1味如茵陈,用量是5g;温热药2味如附子、炮姜,用量总和是8g;益气药1味如甘草,用量是3g;其用量比例是5∶8∶3,从用量分析方药主治,病是寒湿黄疸证(阴黄)。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四逆汤为张仲景所创名方,始载于《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用于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在现代临床中应用广泛。
本方仅由附子、干姜、甘草三味中药组成,其配伍得当,疗效确切,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方剂。
本文对作为回阳救逆的第一品药的附子,和四逆汤中可助附子回阳之功效的干姜及既能缓解附子、干姜的暴烈,又能协助附子、干姜的回阳救逆之功效的佐使药甘草三药的性能与作用、有效成分、药理学研究以及现代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討与分析。
标签: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四逆汤为张仲景所创名方,始载于《伤寒论》,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成方。
本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配伍极为精简严谨。
其功效为回阳救逆。
主治少阳病。
症见阳虚欲绝、冷汗自出、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等症。
在现代临床中应用广泛,并均收到良好的疗效。
其方剂也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首选之一。
1三种中药的性能与作用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m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附子在四逆汤中为君药,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用于亡阳虚脱,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干姜在四逆汤中可助附子回阳之功效,为臣;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寒湿困脾,中医有方——《茵陈四逆汤》,可惜无人知晓
寒湿困脾,中医有方——《茵陈四逆汤》,可惜无人知晓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人们吃的食物也精细化,大量的食物防腐剂,激素,药物残留,过于刺激性的食物,生冷寒凉的食物,都会引起脾胃的不和。
今天先说说脾的运化水湿方面,如果脾出现了问题就会脾失去健运,水湿就会无法带走停滞,如果水湿聚集就会形成痰饮,就是我们看到的吐出的有形的痰。
这个如同河道中的水垃圾一样白色的泡沫淤阻着河道。
如果这时再贪凉吃些生冷寒凉的食物就会导致寒湿困脾。
那么在中医上,到底是如何定义寒湿困脾的呢?寒湿困脾证指的是寒湿之邪,困遏中焦,运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常见脘腹胀闷痞满疼痛,食欲不振,呕恶欲吐或黄疸等脾胃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
寒湿困脾多因居处潮湿,冒雨涉水,久卧湿地;内因多由饮食生冷、瓜果水饮、酒食乳酪之品。
脾为湿土,同气相求,易受湿邪侵犯。
湿邪重浊停滞,其性属阴,最易损伤阳气,阴寒内生,寒湿相合,困扰于脾,从而成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证,其表现为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即阴黄;湿热蕴脾证,其表现为白睛、肌肤、颜面俱黄,色泽黄亮如橘子,甚者病发“急黄”,肢体浮肿伴小便量少色清稀,大便溏薄,口不渴等。
寒湿困脾证,调理过程中应该以宜散寒除湿,健脾温中,这其中有一个古方非常合适——《茵陈四逆汤》。
下面我们从《茵陈四逆汤》的成分组成上看看它为什么合适寒湿困脾证!《茵陈四逆汤》由干姜、炙甘草、附子、茵陈组成。
方中茵陈能清利湿热,利胆退黄;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能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干姜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炙甘草能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四药配伍,共奏温中散寒、利湿退黄之效,为治疗阴黄之良方。
《茵陈四逆汤》的主要作用是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病毒性肝炎,黄疸之脾肾阳虚,寒湿发黄证。
症见身目发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等问题。
但是,任何的症状,都需要辩证施治,并非一个方子治百病,哪怕是这个方子再有名,首要的也是对自己的症状进行辩证。
四逆汤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四逆汤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杨承祖;王宁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1990(011)012
【总页数】2页(P558-559)
【作者】杨承祖;王宁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当归四逆汤治疗肢体经络病变的临床应用举隅 [J], 洪建勋;李慧;朱龙
2.四逆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庄灿;孙云广
3.当归四逆汤方证的临床应用 [J], 郭芮;司廷林
4.观察当归四逆汤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效果 [J], 田金丹;钱丽华
5.李可学术思想之“土伏火”临床应用四逆汤临证验案 [J], 朱建新;孙艳;贺艳艳;马敏;史维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方剂配伍规律论茵陈四逆汤的现代研究刘莲,吕海涛,孙晖,王喜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E-mail:liulianll2005@摘 要:立足于中医阴黄概念、茵陈四逆汤有效组方和茵陈四逆汤的主治症候及临床表现,本文从中医理论、药对配伍、有效组分组合及组方药物的体内活性成分研究等方面初步明晰茵陈四逆汤配伍的规律性所在,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茵陈四逆汤;阴黄;配伍规律;现代研究茵陈四逆汤始载于宋.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甘草、茵陈蒿各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个(破八片),为末,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放温,作四服。
具有温里助阳,利湿退黄的功效;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胆久病,慢性病,其配方精当、疗效肯定,为世代医家所推崇。
研究茵陈四逆汤的配伍规律,一方面能够使医家在原方的基础上,根据阴黄的不同证进行合理加减配伍,创新方剂增强其治疗黄疸阴证之功效,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另一方面为方剂配伍的现代研究提供思路和系统化的切入点。
1.阴黄证概念溯源首提阴黄证病名为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该书根据黄疸发病情况或所出现的不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阴黄候的记载曰:“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目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
至宋代政和中敕编《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亦提出了“阴黄”这一概念。
宋代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立“阴黄证篇”,首次提出阳黄、阴黄病名。
第一次对黄疸病的阳证、阴证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治疗得失,提出了黄疸并非皆为阳证,也有许多阴证,其治疗当于阳黄证外另为立法,并且首次讨论了阴黄的辨证施治。
至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清.医家顾松园、叶桂、沈金鳌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把阳黄和阴黄的辨证论治系统化,并沿袭至今[1]。
2.茵陈四逆汤组方浅析茵陈四逆汤随着历代医家对阴黄的辨证施治,逐步发展起来。
汉.张仲景首先提出治疗阴黄证总则即“于寒湿中求之”,至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始载茵陈四逆汤等六方可谓阴黄证方药始祖。
倡导温中散寒、利湿退黄之法组方,切中阴黄病机。
宋.政和中奉敕编《圣济总录》、元.王好古《阴证略例》体现了阴黄证治疗健脾固本的原则,提出了桑螵蛸汤、茵陈四逆汤等七方。
至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把茵陈附子干姜汤、茵陈四逆汤作为阴黄治验方。
至明、清.医家张介宾、顾松园、叶桂、沈金鳌等均以温阳散寒、利湿退黄为法推崇茵陈四逆汤主治阴黄[2],并沿袭至今。
3.茵陈四逆汤的主治症候及临床表现茵陈四逆汤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证见:脉沉细迟,肢体逆冷,上自汗出(«伤寒微旨论»),皮肤冷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卫生宝鉴.补遗»)。
现代临床表现: 阴黄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乏力、食欲欠佳、肝区刺痛、肝脾肿大,检测多项指标发现:阴黄证谷丙转酶轻度增高或不增高,胆红素残留不退,病毒复制减弱,外周血细胞数降低,血清C3处于低水平,T淋巴细胞CD3接近正常,血清LN、HA显著上升。
表明阴黄患者肝细胞损伤坏死反应趋于减弱或停止,有向肝纤维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可见,阴黄是黄疸后期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胆红素来源偏多、肝脏纤维化、肝脏微循环障碍、机体代谢力低下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复合证侯[3、4]。
4.茵陈四逆汤的中医理论配伍归律首先,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应从传统中医理论出发,搞清楚在中药饮片这一层次的配伍规律,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
茵陈四逆汤由茵陈蒿、甘草、干姜、附子四位药组成,茵陈蒿:苦、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本品苦泻下降,寒能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出,故为治黄要药;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功效,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附子:辛、甘、热,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的功效,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助脾阳不足。
中医认为茵陈蒿、甘草、干姜、附子均归脾经,干姜、附子辛、热能温脾阳、温脾肾之阳而散寒,甘草甘、平即能益气补中键脾又能缓和附子烈性,减轻毒副作用,甘草、干姜、附子和用体现了中医“治黄必先实脾”之说,茵陈蒿苦、微寒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茵陈蒿、甘草、干姜、附子合同之茵陈四逆汤温脾阳、温脾肾之阳而散寒及利湿退黄。
体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的配伍规律[5]。
5.茵陈四逆汤中的药对层面配伍规律药对是药物间最基本的配伍形式,虽然组合简单,但做为药对的两味药决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针对病机的关键环节,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遵循方剂的配伍理论组合而成。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应该在药对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药对研究不清楚,就更谈不上研究更为复杂的方剂配伍了。
5.1干姜与附子的配伍规律茵陈四逆汤中干姜与附子配伍能温脾阳、温脾肾之阳而散寒,协同茵陈蒿治疗“寒湿内阻之阴黄”,附子大辛大热,性质悍烈迅捷,走而不守,通上达下,行表彻里,补火助阳。
与辛温之干姜合用,回阳救逆,挽生命于垂危,其效益彰,故古人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6]。
现代研究证明干姜与附子配伍有增效减毒的功能,毒性方面,小白鼠的急性毒性实验表明.二者配伍后的小白鼠半数致死量(LD50) 远远大于单味熟附子的半数致死量.差异显著[7]。
裴妙荣[8]等实验研究表明,干姜有类似甘草解附子毒的作用,干姜与附子同煎,可降低3种毒性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而有解毒作用,甘草与干姜的交互作用对降解附子之毒更为有效。
陈道群[9]等研究证实,干姜成分似生姜,亦主要含挥发油和姜辣素,并认为姜辣素可能对乌头碱有制约和解作用。
增效方面,王均宁[10]等实验研究表明,真武汤方中附子是强心的主要药物,但方中之生姜能显著提高全方的强心利尿作用,在全方中起增效作用。
陈建萍[11]等研究表明,附子配伍干姜可使冠脉流量得以明显改善( P < 0.01) ,对心肌受损力的影响也呈现出同样的结果,合用还可明显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实验表明,干姜能增强附子的强心、升压和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心肌脂质过氧化的作用[12,13]。
二者合用能增强机体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学环,增加肝体供血,协同茵陈蒿共同治疗肝胆疾病。
5.2甘草与附子的配伍规律茵陈四逆汤中甘草与附子配伍即能益气补中键脾又能缓和附子烈性,减轻毒副作用,协同茵陈蒿治疗肝虚、脾虚所导致的阴黄。
但附子性辛、甘,大热,有毒;甘草性甘、平,附甘配伍“一因甘草性温,与辛热之附为伍,有合化阳气之功,起到佐助的作用;二因甘草味甘性缓,其在方中可起到缓和附子峻烈之性和解其毒性的作用,防附、姜之迅发,而致虚阳暴脱之虞,尚能调和诸药”[14]。
附甘配伍能减毒增效早就为人们认识,现代研究证明,附子的毒性成分主要为二萜类双酯型生物碱,甘草酸分子中含多个羧基,具有较强的酸性,可与附子中的多种生物碱(包括酯型生物碱)发生沉淀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络合物,从而降低药液中酯型生物碱量。
胡小鹰[15]等在实验中发现甘草类黄酮与异甘草素均有明显的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提示甘草解附子心脏毒性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为黄酮类化合物异甘草素,并指出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Na+通道有关。
甘草虽无强心作用,但与附子同用时较单用附子更能使离体蛙心的收缩力增强[16], 研究表明[17, 18] ,甘草与附子配伍同用之四逆汤的强心、升压作用及维持时间,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缺血心肌脂质过氧化作用均优于附子或甘草单用。
吴伟康[19]等实验研究表明,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对氧自由基有显著的淬灭效应,说明甘草在与附子的配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者合用能增强机体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学环,增加肝体供血,清除氧自由基,防治肝细胞的氧化,协同茵陈蒿共同治疗肝胆疾病。
5.3小结在药对配伍的层面上,干姜与附子的配伍,甘草与附子的配伍,增强了药效减轻了毒性,体现了“七情合和”的配伍规律。
甘草、干姜、附子的配伍组成一个提高机体代谢能力的药味组,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血液学环,增加肝体供血,清除氧自由基,防治肝细胞的氧化,协同茵陈蒿共同治疗肝胆疾病,三者与茵陈蒿的配伍体现了“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
6.有效组分层面配伍规律关于茵陈四逆汤的复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至今鲜有。
所以本文以组方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为基础,在组方药物的药效物质(体内外的有效组分和有效成分)配伍组成的层次上,初步阐明其配伍规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茵陈蒿、甘草、干姜、附子中多种成分相互组合,形成各种活性部位群,通过增加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汁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抗肝炎病毒,防治肝损伤;增强机体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学环,增加肝体供血;清除氧自由基,防治肝细胞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等多种作用相互协同的基础上,治疗肝胆疾病。
6.1化学成分研究6.1.1茵陈蒿:主要含香豆素类:7-甲氧基香豆素(7-Methoxycoumarine),6,7-二甲氧基香豆素,黄酮类: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20],对羟基苯乙酮(P-Hydroxyacetophenone)等[21]。
6.1.2甘草:主要含三萜类:甘草酸(glcyrrhizin acid)及其甲、钙盐甘草甜素(Glycyrrhizi),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22],黄酮类:异甘草素(isoliqu tigentin),甘草素(1iquiritigenin),甘草苷(1iquiritin),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 等[23]。
6.1.3干姜:主要含挥发油类:莰烯(camph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1,8-桉叶素 [24],姜辣素类:6-姜辣醇(6-Gingerol)、4-姜辣醇(4-Gingerol)[25]等。
6.1.4附子:主要含生物碱类: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acontine),海帕乌头碱(Hypaconitine)[26]等。
6.2 有效成分研究6.2.1 利胆有效成分研究茵陈蒿中多种成分具有利胆作用,大鼠急性利胆实验表明对羟基苯乙酮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汁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对于CCl4 引起的肝损伤大鼠也增加胆汁分泌[27];茵陈香豆酸A和茵陈香豆酸B显示了比脱氢胆汁酸钠、6,7-二甲氧基香豆素和菌陈色原酮更强而持久的利胆活性[28];Lsamu Okuno等[29]的实验表明:在剂量为50mg•kg-1 体重时,化合物1,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artepillin A、茵陈香豆酸B、artepllin C、菌陈二炔、对羟基苯乙酮和脱氢胆酸均能增加wistar鼠胆汁流量,其中对羟基苯乙酮作用最强;研究表明:绿原酸、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羟基苯乙酮有利但作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