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新要求,新方法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新课改,新要求,新方法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学实际越来越呈现出能力的非凡作用。
所以,能力确定着新课改实施的成败。
能力在教学中主要表达在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两个方面,那么,在生物新课改实施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能力的教学,并能有效地增添能力、提高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新课改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和培育(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能力,首先应表达自己专业学问水平的高低。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需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各种不同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均需教师关怀解决。
再者,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有针对性的实施指导和教学,那么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高不同的能力水平,这均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的学问与能力的转换。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如何将教师的学问水平有效地转嫁给学生,使学生很快地实现能力的直接对接,是教师课堂解决的核心问题,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想方设法变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只是“指挥官〞,让学生不断地觉察问题,把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到另一个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但实际要做到这些,教师的能力不行忽视。
二、根据高中生物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育进一步提出了新要求。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更科学的新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改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大胆放弃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可以尝试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开放课堂,并将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充分地利用学生们的学习空间,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把学生们的聪慧才智发挥出来,并不断的鼓舞他们。
新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新课程改革绝不仅是教材内容的增删,也不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而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是从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到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
新课程改革既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难得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代之以新思想、新理念、新策略。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要素。
因此,我们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新课程,教师是关键。
对教师的成长而言,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
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修养和理论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二、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
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新课堂”对教师有新要求
新课堂对教师有新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新课堂的实施更是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知识面的拓展新课堂要求教师要掌握新领域的知识。
传统的课堂模式注重的是内容的灌输,而新课堂模式更加注重过程的控制和引导,需要教师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2. 更高的教育技术水平新课堂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技术水平,掌握多种教学技术,如定制化、分层次教学、多元化教学等。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以更加开放和互动的方式参与课堂。
3. 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演讲、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充分考虑,设计和实现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4. 强化团队合作新课堂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仅仅依靠学生的主动性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教师也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师需要与同事协作,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发挥最大的效果。
5. 提高自我素质教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特别是情感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要得到重视。
在新课堂模式下,教师需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掌握新领域知识,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加宽广、深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开展更好的教学。
总之,新课堂的实施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以新角度看待教育,更好地发展自己,以专业、不断发展的态度服务于学生。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的 精 力 投 入 到 研 究 中 。 要 求
是 :每 一 个 教 研组 在 集 体 备课 时 ,做 到 “ 定 ” “ 三 、 四有 ” , 即每个 教 研 组 固定集 体 备 课 的 时 问 、固 定 集 体 备 课 的地 点 , 每 个 教研 组 集 体 备课 前 定 好 主 讲 人 :活动 中必 须 有 问题 、有
学 习 ,专 家 引 领 中 , 通 过 互 听 、互评 、互 动 达 到专 业 提 升
的 目的 。 ‘ Nhomakorabea案 书写 中解 放 出来 ,为 教 师 节 省 大量 的时 间 和精 力 ,把 更 多
1组 织 教 师进 一 步 深 入 地 .
学 习课 改 理 念 。新 课 程 标 准人 手一 册 ,以便 更好 地 让 教 师掌 握各 科教 材 “ ”在哪 里 。 新 2按 照上 级 “ 培 训 ,后 . 先 上 岗 :不 培 训 ,不 上 岗” 的 原
( 一) 课 程 改革要 求教 师 具有全 新 的教 育观 念
课 程改 革 的深入 要 求 教 师具 有 全 新 的 教育 观
念 ,从 师 生关 系上来 讲 ,要 建 立完 全 平 等 的新 型
师 生关 系 。从 本 质上 来 讲 ,教 学 活动 就 是 师生 相 互 沟通 、积极 互 动 、共 同发 展 的过 程 。教 师 的作 用 是教 给 学生 学 习知识 的方 法 ,而不 仅 是 教 给学 生 知识 。教师 要 引 导学 生 思 考 、寻找 当前 问题 与
1 师要 为学生 的 自主 学 习创设 各 种机会 。 . 教 首先 .从数 与计 算这 一 类 学 习难 度 较低 、前 后联 系紧密 的学 习 内容 开始让学 生尝 试 自主学 习 。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1、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观要求。
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民主的、科学的、开放的、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的学生观——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各种关系中的人、是时代中的人、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新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开发者,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是与学生平等相处的知己者。
强调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的教学观——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实践能力(包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等)的培养,回归生活联系生活,注重多元化学习。
新的学习观——知识不限于教材、学习不限于课堂、求学不限于教师、方式不限于一种(应有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
新的评价观——实行发展性评价,基本特征是多元性(包括:功能的多元性、标准的多元性、主体的多元性、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手段方法的多元性等)。
2、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水平要求。
知识: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具有教学法知识,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性知识。
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
3、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不断创新的要求:教学有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打破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教学。
4、现代教师的角色:诊断者——观察、访谈、测试、问卷调查、作品分析(关于人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知识、调查诊断的方法技术、研究学生的意识)。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利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在新时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是育好人。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关爱下一代身心健康的重任。
因此我们不但需要牢固的专业知识,更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品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要矢志不渝,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奉献精神。
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胸怀一颗仁爱之心,本着“以人为本”的高尚思想品德去教书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爱心施教,它是一种始终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过程的教育。
爱心施教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只要求教师自觉的运用,以爱心作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在德育的一部分。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职业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积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和不重视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讽刺的言语来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体罚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帮助他们。
2.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也就是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即“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的集中表现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具体表现,是追求自身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最可靠的途径。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1、结合自身体会,?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2、请结合实际分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体现了自身的诸多特征:(1)综合性与开放性——探究学习的一个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分科学习的弊端.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学习提供了综合学习的机会,通过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且,探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视角或切入口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教师和学生须要更多地发挥创造性.(2)主动性与自主性——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组织课题组,到实施研究、撰写课题报告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是承担指导者的角色.(3)探究性与创造性——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广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发展时期,探究学习也正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未知的结论层层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4)实践性与过程性——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探究学习的始终.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获得直接经验,并在探究的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互动性与灵活性——探究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互学习来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其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交流和合作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6)层次性与超越性——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在专题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有的专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有的专题更偏向学术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在强调层次性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挥超越性的一面,要让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猜测,从而创造性学习,不断地向自我挑战和超越自己.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对策一,需要进一步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对策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位置;对策三,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对策四,选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答:(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1.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进取心强是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对于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由于他们主观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认识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素养,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业务能力较弱,一时难以适应教师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较大.再加上教师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诱惑,更增强了他们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强度,进而阻碍了他们迅速进入教师角色.2.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广大青年教师追求的心理目标.他们处于青年时期,情感丰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师表,热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认识不深,对为人师表要求的艰巨性复杂性的心理准备也不足,往往呈现出心顺了大干一场,心不顺就对付一阵的心理状态,缺乏对学生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循循善诱精神.这种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在初涉教师角色中,表现出情绪不稳,情感起伏较大的特征.3.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勇于竞争是当代青年教师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平等竞争,施展才华学识.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初涉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初级阶段既想尽快胜任教育工作,参加讲师评聘,又考虑必须认真处好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加之客观上职称评聘、奖金分配、分房等“论资排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使他们既渴望参与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往往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个别的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心理变态的发生.(二)成熟阶段的心理冲突及其形成因素青年教师在走向成熟阶段中,集中表现为完善教师人格的心理冲突.据调查分析,此阶段青年教师大体有三类设计方案,其心理冲突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因素为:1.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大多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们较早地确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较为融洽,进而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因此,他们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力争再上一层楼.他们的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为进取心理与焦虑心理的矛盾,有时因某种挫折或困惑,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急躁不安的情绪.2.先紧后松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晋升为讲师,表明自己在初级阶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余何不松弛一下!可见他们的心理特征,集中为甘居中游与不甘落后的心理冲突,突出表现在自以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师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教学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时,会产生一些情感振荡和情绪起伏.3.放慢完善教师人格型在初级阶段中,有少数教师较长时间陷入不切实际的旋涡之中,他们迟迟进入不了教师角色.后几经挣脱,方减轻些心理冲突,终于评上了讲师,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转移兴趣中心,热衷于家庭生活,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至于完善教师人格就慢慢来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么苦自己为宗旨,进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追求安逸与害怕落伍的冲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当的心理调节对于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冲突,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师人格,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2)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实施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
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课程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必须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观念,认真落实本次“课改”的精神实质,以真正实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真正把以前的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应试教育学习向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转轨。
我认为,首先应做到如下几点: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是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什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什么新的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实行改进、扩展、提升,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但现在对学生所实行的考核仍是以考试的方式实行,这样就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产生了矛盾。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大体上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教师的思想观点,二是教师的操作技术。
一.教师的思想观点与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首先突出在教师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上。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没有转变,仍停留在以前的理解上,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无法达到的,也无法实现素质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新的理解(一)新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以往的师生关系都是教师是教授,学生是听众。
教师总是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就是听讲、记忆、做题,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经过精心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共同学习、探讨、交流、合作的新型关系。
(二)新的教材观以往人们总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既是教材的全部,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应该理解到教材即包括教授材料也包括学习材料,即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又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有形读物,还包括师生的经验。
教科书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旨在引起学生的认知、分析、理解、反思、批评和意义构建,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三)新的学生观以往人们总认为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管老师讲什么,学生只有听的份。
而现在的学生往往有独特的见解,与教师所讲不同,有时还会形成反对意见。
所以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其实主要是他们仍按照传统的观点要求学生,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学生。
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其独到之处,都是很可爱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表现,好的、坏的、调皮的、活泼的、耍赖的等等,都是学生智慧和水平的反映,都有其发扬光大的价值。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新理论对新时代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的教师。
1.学科综合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
新课程提倡各科知识的互相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2.课堂的即时生成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民主化、开放化,学生可畅所欲言,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这可能会让我们教师防不胜防。
只有不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才会上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精彩纷呈。
3.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当初在学校学的那一点点知识来应付教学,自然会捉襟见肘,陷入困境。
所以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上完一节课,我们总有些感受,要么感觉神清气爽,要么感觉心烦气躁,在这种情绪的波动中,我们完全可以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得意之处是什么,或者自己的失败之处是什么,憋气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进等等。
如果上完课后感觉木然,无喜也无忧,那就值得警惕,这种职业的麻木感很可怕,它能消磨掉人的意志和激情,让人在懈怠总一天天地重复着单调的日子,以至毫无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就更要反思,最简单的反思就是想想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收获了多少?课程的哪个环节处理得最好?哪个环节还有待提高?这样回忆教学流程、检点教学得失,既有利于自己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人往往是在反思中走向进步的。
三.乐于合作——做合作型教师。
合作学习能改善教学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人们非认知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
1.与同行合作。
新课程提倡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如其中综合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仅靠教师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及能力去独立解决和完成是不可能的。
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教师教学改进的四大新要求:思想开放平等;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整合教学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授之以渔;课堂效率;整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合理的调整教学思路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一、目前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理念陈旧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尊师重教“中毒”太重,所以教师总放不下架子与学生真正平等相待,总感觉自己是对的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学生,甚至不怕苦不怕累,想尽一切办法想把所有学生都变成同一类的合格产品。
所以尝过不少学生的闭门羹,体验过唇焦口燥呼不得、千辛万苦不等闲的无奈,更有想不通自己起早摸黑、默默奉献却费力不讨好的尴尬与烦恼。
曾经教师被誉为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园丁就是浇花除草、剪枝造型、护花育林之人。
在此逻辑面前我们老师坦然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即使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其目的都是要改变学生身上的缺点或为了让学生更好,出了问题也坦坦荡荡,自觉天地良心,问心无愧。
(二)教学认知不清晰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需要将知识教授给学生,对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并没有认真上升到教育终极目标的层面上来研究探讨,这使得大多数老师采用了知识填鸭法来教学,自以为只要将知识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他们的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就是符合时代不会被淘汰的人才,实际上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信息,知识的产生需要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才能达成。
(三)教师以自我为主导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主导者,虽然教师的整体把控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继而演变成教师自说自话,课堂教学效率极低的情况发生,虽然这种模式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大部分学生的主动性还是丧失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的培育,个人特质得不到良好的引导和张扬。
(四)课堂效率不高由于所教学生双基不牢实,如果按部就班,每节课的安排都有基础、巩固、拓展、提高、检测等等肯定是行不通的。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情感和增强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把维护各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1、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第二、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第三、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和创造者。
2、什么样的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这个要求?
首先我觉得教师自身素质要过硬,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能够很好的诠释知识,把有型的知识和无形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也跟其它科很好的互动。另外教师还要具备最起码的教师素质,那就是要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其次是教育观念要转变,新课程的要求,主要是与学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唱主角,教师把握课堂主题、形式、节奏、气氛、时间等环节,利用多媒体传授知识、传输信息、搜索相关素材以及平面设计形式等。总之,年轻的教师适应新课改,更新观念更快些。
再次是要有适应课改的能力。能够与时俱进,学无止境;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关注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能够开发课程资源,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我们应该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现代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还要学会观察、记录、访谈、收集资料并用量化或质化的方式处理资料,以达到对教学情境的透视和理解,对个人在其中的表现作重新认识和调整。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研究、反思和创造,既是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 标准 对师德 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师德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师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守法:教师应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
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爱岗敬业:教师应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应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
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应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
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这些要求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以这些要求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在农村顺利实施和全面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影响(D.N.Kagan,1992;V.Richardson & P. Placier,2001)。
教师的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教学信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影响、指导、支配下进行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教育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的教色和作用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知识、能力、个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体察等都对教师的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自我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先进,是否持久,对于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至关重要。
是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2.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行为。
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激动的观点。
比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父母的形象,课堂纪律的管理员、学生的榜样,朋友与知己,心里治疗家、替罪羊、人迹关系的艺术家等等(邵瑞珍,1988;N.Menldeson &W.F. Kron ,2003).。
可见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多重的,教师的作用是多元的,教师决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
即使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服务者和评价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李建平,2002)。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
如同医生的临床和律师的辩护活动一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表现的特点。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树立新形象,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引导、反思、合作之外,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一、学会关爱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集中体现。
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爱首先要尊重。
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个人意愿。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
关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
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
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
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而当教师对学生随意品头论足时,学生的内心正在对教师做出相应的评判;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自己的人格必然会在学生的视线中失落。
师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爱好学生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容易做到的,难能可贵的是对差生的爱心: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而要想激发对差生的感情,就要换下有色眼睛,睁大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的因素,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暗示、肯定。
一量这片良苦用心、趋势的感情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就可能产生出巨大的力量,甚至创造出奇迹。
爱要有度。
溺爱当然不行,要做到爱得有节、严得有度。
爱到恨的程度更不行。
我是为了学生好,而这样的好心却常常办出一些损害学生人各,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
恨铁不成钢,不打不成材等陈腐观念,导致家庭和学校时常演绎出一些教育的悲剧。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的能力等。
首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
传统教育注重纵向知识的积累,而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横向知识的拓展和深入。
教师应该拥有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够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融合。
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教师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探索。
其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创新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自身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展各种活动。
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主动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再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合作关系。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能够成为学生的伙伴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最后,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反思和评估的能力。
教师应该能够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和分析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师还应该能够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只有不断反思和评估,教师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创新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以及反思和评估的能力。
这些要求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适应和执行新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课程对老师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不能将自己局限在狭隘的经 验圈子里,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我们就必须要不断改 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另一方 面,由于新课程越来越走向综合化,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 能力非常重要。综合能力强的教师,其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就目前来 看来,我们的老师基本上是分学科培养出来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今天,综合素质欠缺的老师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 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综合素质。
5、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从封闭走向合作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教育者之间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 互动关系。英语教学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风土人情、生 活方式等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仅靠一个教师的能力很难解决课堂中所 有的问题。因此新英语课程要求教师之间要改变彼此孤立和封闭的工 作方式,要有更加紧密地合作和沟通能力,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选用合适的校本教材,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和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 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此外,教学策略也需发生相应的变化,由重知 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 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等。
2、要求教师全面了解教学内容,改变在备课过程中把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等方面。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知识”转向“教学生”,教学的目的也由知识的传递转向学生的发展,这决定了教师的控制方式应该是非结构性的、开放的、民主的。
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一)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不再是既定教学规则的执行者,而是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使自己既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探索者。
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投身教育科研也能给教师带来自我实现的快乐。
(二)发展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新课程强调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新课程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新课程实施中,合作研究的要求,强调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出现,对教师之间的有机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合作的实现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特别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
因此,具备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突出要求之一。
(三)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事实上,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新课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所谓的整合,就是指通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互相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国家的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一、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课改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转变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遵循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1.宽广的服务意识。
宽广的教育观涵盖两层意思:一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对身体素质好、聪明、有灵气、成绩好的学生与身体素质差、迟钝、调皮、成绩差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对学生的关爱不感情用事,更不能掺杂个人好恶。
二是对学生的情感、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2.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尝试,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长进能力。
教学过程中,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正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3.注重个性、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不主张使每个都做到全面发展,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发现和发扬自己的长处,不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优劣,鼓励学生向自己能够成功的方向努力。
因此,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不但不应当嘲笑,还应当反思自己的责任。
注重个性、因材施教,还需要教师有正确的“人才”观。
新时期的人才观,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他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为了完成这个宏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矫正自己的人才观,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拘一格育人才。
二、要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
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
要求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在农村顺利实施和全面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影响(D.N.Kagan,1992;V.Richardson & P. Placier,2001)。
教师的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教学信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影响、指导、支配下进行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教育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的教色和作用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知识、能力、个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体察等都对教师的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自我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先进,是否持久,对于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至关重要。
是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2.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行为。
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激动的观点。
比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父母的形象,课堂纪律的管理员、学生的榜样,朋友与知己,心里治疗家、替罪羊、人迹关系的艺术家等等(邵瑞珍,1988;N.Menldeson &W.F.
Kron ,2003).。
可见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多重的,教师的作用是多元的,教师决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
即使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服务者和评价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李建平,2002)。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李建平,2002)。
3.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权力相对集中,地方、学校和教师很少有课程的决策权力,也不参与课程改革(崔永漷,2001;崔永漷、沈兰,2000),因而大多数教师都缺乏课程意识,教学就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学校在课程与教学上千篇一律,教师很少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王嘉毅,2003)。
所以往往是差异很大的地区、条件不同的学校,程度不同的学生,但教学的内容、要求、进度,甚至评价的标准等都是一样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进行了定位,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在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得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不是课程的照搬者,教材不是教学的“圣经”,(郭晓明,200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创造者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教学情景、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李建平,2002)。
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课程的整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2001)。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T.R.Clift, L.Mullen, J.Levin ,A. Larson ,2000)。
4.教师要有科学的评价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
要求学校、教师以及社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特别提出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2001,朱慕菊,2002)。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了解教
育评价的功能,正确使用评价手段。
特别是,新课程要求教师一定要树立发展性评价观,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
要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需要以及不同的发展速度,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教师要有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职业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A.F. Korthagen,.2004;E.Munthe,2003;.H. Niemi,2002.)。
教师要引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学生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因而,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知识(M.Ben-Peretz;N. Menldeson & W.F. Kron,2003;M.Phelan,2001;
A.Clarke,2001.);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适应变化了的世界(M.Ben-Peretz;N. Menldeson & W.F. Kron,2003;M.Phelan,2001; A.Clarke,2001.)。
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主张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等,而这些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学革新或行动研究,大胆创新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6.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咨询和辅导能力。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塑造生命的过程(叶澜,1998),课堂则是一个复杂的组织(L.W. Anderson & R.B. Burns,1989)。
新课程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多的是组织者、协调者(李建平,2002)。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区服务;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教师与教师之间,都要通过组织协调进行,而不再是强迫、命令。
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教师的组织协调是关键因素。
教师除了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探究成为有效的探究。
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实事,学生遇到问题也是十分正常的,教师要具备处理个体差异的能力(黄显华,1997),
要能够妥善处理学生的问题,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或学生的特殊行为,教师也要能够给予关注、关心和正确的引导、指导以及妥善解决。
青少年正处在发育、发展的关键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其他方面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怎样引导、怎样解决。
进一步说在于学生遇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师。
因此教师除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以外,组织协调能力,咨询辅导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