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语文版必修4测试 4选修14 原君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语文版必修四 第14课原君选修1课时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语文版必修四 第14课原君选修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7ce7ba3a300a6c30d229f63.png)
第14课 原 君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①亦犹夫.人之情也( ) ②孰.与仲.多( ) ③曾.不惨然( ) ④视之如寇雠.( ) ⑤至桀.、纣.之暴( ) ⑥摄缄縢..( ) ⑦固扃.· ( ) ⑧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 (2)多音字①创⎩⎪⎨⎪⎧ 创.业( )创.痛( ) ②削⎩⎪⎨⎪⎧剥削.( )削.梨( )2.辨形组词(1)⎩⎪⎨⎪⎧ 沮( )狙( ) (2)⎩⎪⎨⎪⎧隘( )溢( ) (3)⎩⎪⎨⎪⎧惭( )渐( )浙( )(4)⎩⎪⎨⎪⎧溃( )篑( )聩(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使天下释.其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岂.天地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独私.其一人一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何为生我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整体感知1.梳理文言知识(1)通假字视之如寇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亦犹夫人..之情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摄.缄縢,固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人之智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屠毒天下之肝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为⎩⎪⎨⎪⎧古者以天下为.主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不明乎为.君之职分②使⎩⎪⎨⎪⎧而使.天下受其利 向使.无君③私⎩⎪⎨⎪⎧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④利⎩⎪⎨⎪⎧人各自利.也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⑤焉⎩⎪⎨⎪⎧始而惭焉.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⑥于⎩⎪⎨⎪⎧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皆不便于.其言(4)词类活用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离散..天下之子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摄缄縢..,固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虽愚者亦明.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句式①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某业所就,孰与仲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文本结构二、深层探究3.作者认为“古之人君”与“后之人君”在对待“君位”上有什么不同的表现?4.作者认为“后之人君”的做法有什么危害性?5.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用了翔实的历史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测试:4-14 原君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测试:4-14 原君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f9a0580b1c59eef9c7b415.png)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孰.与仲多(shú) 无稽.之事(jī) 崩溃.(kuì) B .怨恶.其君(wù) 好逸恶.劳(wù) 淫.乐(yǐn ) C .废然摧沮.(zǔ) 唐虞.之世(yú) 寇雠.(chóu) D .曾.不惨然(zēnɡ) 敲剥.天下(bō) 骨髓.(suí)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私:名词,私利 B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为:做,动词 C .入而又去.之者 去:离开 D .人各自利.也 利:动词,谋利 3.下列对虚词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之为人君者不然.②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③虽然,使后之.为君者④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某年十七时,家.随州B .而足下厕.其间 C .名.之为独夫 D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以.不屈之节 ②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 B .①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 ②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 C .①诚不为.过也 ②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D .①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后世而不闻也。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af1e7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4.png)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1.下列画线的字在该句中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舍(shè 安置住宿)相如广成传②臣愿奉(féng 双手捧着)璧往使③秦王竟(jìng 完毕)酒④可予不(fǒu同“否”)⑤吾羞不忍为(wéi 在介词)之下⑥瑕疵(xiá cī)⑦佯(yáng 假装)为⑧汤镬(huò 大锅)⑨琴瑟(sè)⑩刎颈(wěn jìng)A. ①②④⑦⑧B. ③⑤⑧⑨⑩C. ④⑥⑦⑧⑨D. ②③⑤⑥⑩【答案】C【解析】利用排除法可知②中“奉”应该是通假字读“pěng” 排除A、D两项⑩中“颈” 应读“jǐng” 排除B项故选C2.下列各组选项中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夫子之谓也②蚓无爪牙之利③大王来何操④以其无礼于晋⑤风乎舞雩⑥是寡人之过也⑦失其所与不知⑧不吾知也⑨凌万顷之茫然A. ①③⑥/④②/⑤⑦/⑧⑨B. ①③⑧/②⑨/④⑤/⑥⑦C. ①③⑧/②⑨/④⑥/⑤⑦D. ①③⑧②④⑤⑨/⑥⑦【答案】B【解析】①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②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③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④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⑤风乎舞雩(状语后置)⑥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⑦失其所与不知(判断句)⑧不吾知也(宾语前置)⑨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A.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B.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C.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D.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答案】B【解析】(1)“人”是“人家的、别人的”的意思作定语修饰名词“臣子” “人”与“臣子”之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于蛮夷”作前句的后置状语其前不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答案】D【解析】(2)D项“只有与其有牵连的直系亲属才会被治罪”有误相坐指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族、邻居等连带受处罚【答案】A【解析】(3)A项“虽然汉与匈奴的关系一向不好”有误原文提到“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据此可知苏武出使匈奴时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了缓和“高兴地”是无中生有【答案】(4)①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上晚上派人问候苏武而逮捕监禁了张胜②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解析】(4)①壮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钦佩候问问候收系逮捕监禁②晓通知论判罪因趁着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4.(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A. 这两首诗的首联都描写远景张诗首联意境凄清李诗首联意境开阔雄浑B.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月下沙洲、水中舟船但相关诗句呈现出的画面有所不同C. 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愁”字和“暮”字这两字奠定了两诗的情感基调D. 这两首诗都着力表观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和所感诗中景色如画情感真切【答案】A【解析】(1)A项“张诗首联意境凄清李诗首联意境开阔雄浑”表述错误应该是张诗首联意境开阔、雄浑李诗首联意境凄清【答案】(2)相同之处两首诗都表达了羁旅之愁、思归之情不同之处张诗还体现了诗人因为不能够为国建功立业而深感遗憾的思想情感【解析】(2)本题结合张诗中的“思归”和李诗中的“西园与南浦万里共悠悠”等词句可体会两首诗都表达了羁旅之愁、思归之情另外结合张诗中“功名如不立岂易狎汀鸥”一句可以看出张诗还体现了诗人因为不能够为国建功立业而深感遗憾的思想情感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5.(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2)结合文章内容你怎样理解歪毛儿白仁禄的那双“病眼”?5.(3)文章直接以“歪毛儿”为话题的内容并不多却以“歪毛儿”为题试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A. 开篇写小时候仁禄梳俩大“歪毛”和“我”梳着个“小坠根” 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B. 歪毛仁禄发出“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的感叹可见他已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正努力地改变自己C. 文章通过典型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揭示主人公的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D. 结尾处的环境描写隐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主人公将何去何从命运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引人深思【答案】B【解析】(1)B项“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正是仁禄愤世嫉俗、嫉恶如仇的性格表现难以得出其会改变的结论【答案】(2)是一双善于发现社会“病态”的正义之眼体现他特立独行的特点愤世嫉俗的性格揭示了虚伪黑暗的社会现实【解析】(2)文中的歪毛儿白仁禄是一位不知变通、只硬不软的人“他身上有那么一股高傲劲儿” 他有一双“作怪”的眼睛这种眼病不定时地发作当发作时他就能看到生活的虚伪“就看出点可恶来” 正如他自己所言“假如我没有这么一对眼生命岂不是个大骗局” 所以这是一双善于发现社会“病态”的正义之眼他虽然看到却不能改变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与无奈、增加自己的孤独与悲凉感这双“病眼”体现了他特立独行、愤世嫉俗的性格这双“病眼”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虚伪黑暗【答案】(3)生活化口语化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幼时的外貌特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少年时的清秀可爱的外表与始终如一的“硬脾气”形成对照揭示主题引人深思【解析】(3)赏析标题之妙不仅要分析其内涵还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首先“歪毛儿”是因为主人公白仁禄小时候“梳俩大歪毛”而得来的称号以此为标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幼时的外貌特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歪毛儿”是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再次“歪毛儿”作为白仁禄少年时的清秀可爱的形象特征与其长大后始终如一的“硬脾气”形成了鲜明对照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题令人深思6.(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6.(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运河区域社会研究范畴的一项是()6.(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5)请依据材料二简要阐述建立运河学的文化意义A. 开挖运河的直接目的是便于交通运输但在客观上对运河区域的水文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与消长等产生了影响B. 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不是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注入了运河因素的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综合研究C. 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因此运河学应主要研究运河带来的历史教训D. 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整合优化大运河优质文化资源可以弥补大运河文化还没有总结归纳的不足【答案】A【解析】(1)B项“不是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C项“运河学应主要研究运河带来的历史教训”错误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都是运河学的社会功能没有主次之分D项“还没有总结归纳”错误材料二的表述为“并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归纳”故选A【答案】C【解析】(2)C项选项内容强加因果“运河学研究能够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彰显运河的文化功能”与“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无因果关系【答案】B【解析】(3)B项“对运河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属于“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研究不属于运河区域社会研究范畴【答案】(4)首先指明了运河学的研究内容(对象)接着论述了运河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最后揭示了运河学的研究功能【解析】(4)材料一的第一段首先介绍了“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 第二段介绍了“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 这两段指明了运河学的研究内容接着第三至五段又详细论述了运河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指出“运河学的研究是一项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研究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汇集与综合” 最后第六、七段分别揭示了运河学研究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答案】(5)①可以总结、整合、优化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呈现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②可以挖掘运河的优质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传播运河文化③可以利用运河文化发展运河文化产业振兴运河经济④可以输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解析】(5)阅读材料二找到相关语句简要阐述建立运河学的文化意义①由“运河学的建立可以整合优化这些优质文化资源形成一批论文、丛书等研究成果创造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可知建立运河学可以总结、整合、优化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呈现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②由“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让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呈现在世人面前”可知建立运河学可以挖掘运河的优质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传播运河文化③由“可以推出一批文化项目、出版项目、产业项目来振兴运河文化建设一批运河文化旅游小镇打造一批运河文化产业园区来发展运河经济”可知建立运河学可以利用运河文化发展运河文化产业振兴运河经济④由“可以凭借大运河这一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对外输出文化产品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可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运河文化推进科学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集体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可知建立运河学可以输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7.(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7.(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7.(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个体异曲同工吉光片羽预示B. 本身异曲同工硕果仅存预兆C. 个体毫无二致吉光片羽预兆D. 本身毫无二致硕果仅存预示【答案】D【解析】(1)①个体泛指单个儿事物本身自身根据语境应选填“本身” 根据前面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可知横线处强调的并不是“单个儿事物” 应选填“本身”②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毫无二致丝毫没有两样完全一样根据“这样的过程”“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可知横线处强调的是完全一样应选填“毫无二致”③硕果仅存指经过淘汰留下的稀少可贵的人和物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光线”并不是“珍贵文物” 因此应选填“硕果仅存”④预示预先显示预兆(某种迹象)预示将要发生某种事情“预示”更适合“一定范围内未来几天将持续晴好” 应选填“预示”故选D【答案】B【解析】(2)画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处是“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最容易被散射”搭配不当应改为“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 一处是“会向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语序不当应改为“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向四面八方”A项“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最容易被散射”搭配不当C项“会向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语序不当D项“最容易被散射的是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搭配不当“向四面八方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语序不当故选B【答案】C【解析】(3)根据“因此”可知补写句是这段文字的结论句本段是关于“我们看到天空的颜色是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的解释据此可知补写句的结构大致应该为“我们看到……的天空……是……颜色” A、B、D三项都不符合此结构故排除另外 A项缺少了“总是” B项缺少了“晴朗” 表述都不够严谨故选C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糖尿病的全球性增长并不是发达和富裕地区增长最快①西北欧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者比例最低但是东地中海地区糖尿病人群占比最高达到13.7% 东地中海地区国家除以色列外都不是富裕国家在中国成年人口中已有近10%的人患有糖尿病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②首先就体现在巨额的医疗费用上③?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现有答案一是人类演化的基因所致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所致这两种原因是交织在一起的【答案】①反而是贫困地区的发病率更高②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灾难③为何发展中国家会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解析】根据首句中所讲糖尿病“并不是发达和富裕地区增长最快”及后面所说的占比高的“不是富裕国家”的情况可以推断第①空可填“反而是贫困地区的发病率更高” 根据“首先就体现在巨额的医疗费用上”可知第②空可填“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灾难” 根据“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及后面的关于答案的解说可以推断第③空应该填“为何发展中国家会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画线字词类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A. 良庖岁更刀B. 左右欲刃相如C. 足之所履D. 乃使从者衣褐【答案】A【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每年B项名词作动词杀C项名词作动词踩、踏D项名词作动词穿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花瓣开成什么颜色并非由它自己说了算而是由花瓣细胞内所含的色素决定的①________ 第一类是类胡萝卜素它一旦霸占了花瓣就会“命令”花瓣开出红色、橙色或黄色等颜色第二类是花色素它们以花青甙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液中②________ 因而“指挥”花朵开出的颜色也很多如当细胞液呈酸性时可表现出红色、粉色、橙色等呈中性时为紫色呈碱性时则为蓝色第三类是类黄酮这类色素也“势力强大” “兄弟众多” 常以糖甙的形式存在于花瓣细胞液中开花时可“命令”花朵开放出浅黄至深黄的各种花色③________ 其黄色变得越深反之如酸性越强其黄色变得就越浅【答案】这些色素可归为三类, 由于花色素种类众多, 细胞液碱性越强【解析】本语段说明的是花的颜色由所含色素决定按总分的结构①依据“花瓣开成什么颜色并非由它自己说了算陈述的是色素分三类的情况②依据“第二类是花色素它们以花青甙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液中”“因而‘指挥’花朵开出的颜色也很多可表现出红色、橙色等为紫色则为蓝色”可知用“由于”和后文的“因而”搭配③依据“其黄色变得越深反之其黄色变得就越浅”可知陈述对象是“细胞液”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3.(1)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各组语句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3)下列各选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4)下列各选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犹可说也说解脱B. 无与士耽耽沉溺C. 自我徂尔徂往D. 渐车帷裳渐渐渐地【答案】D【解析】(1)D项渐浸湿【答案】D【解析】(2)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荆轲B项代词他的副词表婉商还是C项介词用介词把D项均为助词无实义故选D【答案】A【解析】(3)A项“运用了赋的手法”错误这里运用的是“比”的手法【答案】D【解析】(4)D项“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分析不当4.(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②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4.(5)司马穰苴为什么要处死庄贾?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A. 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B. 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C. 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D. 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答案】C【解析】(1)“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是并列结构应各自断开排除A、B两项“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的意思是“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故”为结果连词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项故选C【答案】B【解析】(2)B项“不佞”不是“不吝” “不吝”是“不吝惜”的意思是用于征求意见时的客套话【答案】C【解析】(3)C项晋国、燕国入侵齐国司马穰苴守护国民率军反抗收复失地所发动的是正义之战【答案】(4)①穰苴虽然是田氏的妾生的孩子可是这人的文才能使大家归附、顺从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任用他②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解析】(4)①庶孽指妃妾所生之子附使……归附威让……畏惧②利谋利、掠夺臣妾以……为臣妾可译为“奴役” 此皆盗也判断句式【答案】(5)①庄贾身为监军却迟迟未到耽误了军队的行程违反了军纪②司马穰苴试图通过此举达到严明军纪树立权威的目的③《尉缭子》指出统帅须先建立制度树立威信(或统帅有独立处置军中事务的权力)【解析】(5)阅读文本【甲】文中提到司马穰苴与庄贾约定“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庄贾日中不至“夕时庄贾乃至” 由此可以看出庄贾身为监军却迟迟未到耽误了军队的行程也违反了军纪且由前文“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可以看出司马穰苴出身微贱尚未在军中建立威信故而司马穰苴试图通过惩治庄贾达到严明军纪、树立权威的目的同时通过【乙】文中“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可知司马穰苴这一举动正是在建立制度树立威信据此概括作答即可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5.(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诗的末两句若奇峰突起意蕴深远令人回味赵熙批曰“大力收束何其健举!”请赏析“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A. 首句交待了“游侠子”居住的地方是邯郸燕赵之地自古多豪杰之士“游侠子”因此而自我夸耀“自矜”一词把他们的自得之态勾画得十分生动B. 诗人抓住“纵博”“报仇”“歌笑”“车马”这几个典型事例和场景采用了夸张、比喻、拟人手法以烘托渲染突出了“游侠子”的豪迈意气和不羁的生活C. 七、八句是内容上的转折处由写“游侠子”豪放的生活转入对其内心的揭示他们渴望凭借侠肝义胆为国建功却得不到理解不由得神游千古怀念重人才的平原君D. 高适在诗中以“邯郸少年”自况前半部分借“游侠子”的经历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后半部分则有所议论将抑郁不平之情进一步表达出来【答案】B【解析】(1)B项“采用了夸张、比喻、拟人手法以烘托渲染”错误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答案】(2)①以“痛饮美酒”“射猎西山”的豪举刻画出“游侠子”的英武雄迈之态风格豪放与前文相呼应收束全篇使诗歌在结构上浑然一体②借想象(或虚写)的场景抒情诗人与少年“痛饮美酒”“射猎西山” 看似旷达与世无求实则正话反说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之情(或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情)③以一虚字“且”冠在句首更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耿介刚强的性格特征【解析】(2)题目中的“若奇峰突起”“何其健举”是说这首诗的末尾两句风格豪放即从风格豪放的角度赏析本诗的末尾两句①“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是诗人想象自己与少年共饮美酒在西山头往来射猎的情景“饮美酒”“射猎西山头”的豪侠壮举刻画出了“游侠子”矫健英勇的身姿与诗歌前文“游侠子”的豪放生活相呼应收束全篇使诗歌在结构上浑然一体②诗人借想象(或虚写)的场景抒情这样的结尾看似旷达与世无求实则正话反说充满慷慨之情愤懑之气“宕出远神”③以一虚字“且”冠在句首更表现出诗人脾睨尘世、待时而动的高旷情怀和耿介刚强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曲终高奏宛若奇峰突起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6.(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6.(3)如何理解“这真是令人痛楚”?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4)作家王安忆擅长捕捉意蕴丰富的意象营造叙述空间使结构承载起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怀请结合这段话简要分析本文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三件什物的用意A. 文章写红木家具不显奢华不显殷实是相依度日的母女的依靠使寡净的生活里有了热乎气为下文描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什物”奠定了温馨、清雅的感情基调B. 文章叙写了小圆桌的功用突出了“我”与小圆桌的密切关系叙写客人向母亲求告再现了当年生活的困窘在对比中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C. 母亲执意留着那具显得奢侈的玻璃橱在它里面陈列从国外带来的铁皮壶、细瓷油灯、英雄像等漂亮的小东西表现了母亲对开放的、富有情趣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D. 母亲的“奢心”表现为在天天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也会带孩子们去“吃冰激凌” 就是说在生存重压之下不妥协、不屈服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答案】B【解析】(1)B项“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错误“我”家在当时也不富足此内容也并不能突出“我”的“无忧无虑”【答案】D【解析】(2)D项“揭示了小姐妹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是表示与“这些器物”的密切关系【答案】(3)①红木装饰柜是“我们”家老少三代人一起生活的见证如今一家人“分门立户” 无人打理它令人伤感②红木装饰柜是母亲在当年“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乐观、有“情趣”的生活的象征如今母亲多病无心无力于情趣的消遣令人悲伤③如今家里空间变大经济宽裕“我们”却不能帮助母亲有情趣地生活令人生发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悲凉【解析】(3)这具红木装饰柜是“我”小时候家里唯一的情趣是“我”家老少三代人一起生活的见证对“我”来说是童年的回忆而现在一家人“分门立户” 无人打理它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表明时间的流逝无法回避令人伤感橱柜里的东西是母亲周游世界带回来的是母亲在战争岁月里的精神寄托表明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但是母亲现在多病没有办法照顾这些事物无心无力于情趣的消遣令人悲伤“我”因为母亲多病而心痛现在“我”家里的空间大了经济也宽裕了但母亲却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我们”也无法让母亲有情趣地生活令人生发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悲凉感【答案】(4)①“三件什物”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关涉“我”的成长经历与生活感受文章借物写事、抒情②写小圆桌再现快乐童年生活写五斗橱表现成长中的忧郁与惊异写白木桌子和樟木箱突出与“这些器物”之间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 从而增强文章叙述的层次感与立体感③什物寄寓的情感与上下文紧密相连写小圆桌交代母亲对“我”的解放与“我”对小圆桌的依赖照应上文“依靠” 写“我”与樟木箱等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与下文中红木装饰柜引发的痛楚在情感上相呼应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解析】(4)文章主要描写了与“我”关系密切的三件什物——小圆桌、五斗橱、白木桌。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课时跟踪检测十四原君语文版必修4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课时跟踪检测十四原君语文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b6df90256bd97f192379e910.png)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课时跟踪检测十四原君语文版必修4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5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私:私事B.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易:容易C.入而又去之者去:离开D.人各自利也利:谋利解析:选B 易:值得。
2.下列对虚词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解析:选A ①代词,这样;②……的样子;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结构助词,的。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独私其一人一姓乎B.而足下厕其间D.亦无怪乎其私之也C.名之为独夫解析:选D D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为名词作动词,分别为“偏爱”“夹杂”“称呼”。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以不屈之节②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B.①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②皆不便于其言C.①诚不为过也②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D.①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选 D A项中“以”同为介词,但意思分别为“凭”和“把”。
B项中“其”分别为人称代词“你的”和人称代词“他的”。
C项中“为”分别是动词“是、算”和介词“因为、由于”。
D项同为转折连词“却、但是”。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不觉溢之于辞矣A.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B.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C.若何为生我家D.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解析:选B B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A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6.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测试:4-12 必修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测试:4-12 必修 Word版含解析.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d1c484aa417866fb84a8e75.png)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经传.(zhuàn)贻.之(yí)皆.通习之(jié)B.句读.(dòu) 嗟.乎(jiè) 位卑.(bēi)C.郯.子(tán) 犹且.(qiě) 官盛.(shènɡ)D.老聃.(dān) 李蟠.(pán) 或不.焉(bù)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师:学习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不论C.或.师焉,或不焉或:有的人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流传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时坐有他客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下列对“师”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惑而不从师.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⑦吾师.道也⑧或师.焉,或不焉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③④/②⑥/⑤⑦/⑧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二、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1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bc283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05.png)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各句中的画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D.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答案】C【解析】A项“宾客” 古义门客今义客人B项“丈人” 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项“恶言” 古今同义无礼、中伤的言语D项“宣言” 古义扬言今义公开宣称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2字认清历史真相的目的在于①_______________ 从而避免人类社会重入历史的陷阱人类中的聪明者之所以能不断进步就是因为他们能体认在历史行程中屡屡出现而本质相同的“陷阱”和“误区” 并②_______________ 绝不重蹈覆辙同理人类历史在某个时段、某个区域出现倒退③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反思历史汲取教训, ②绕开它们, ③则大多与人们重蹈历史的“陷阱”和“误区”有关【解析】第①处根据下文“从而避免人类社会重入历史的陷阱”可知避免重入历史的陷阱就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故可填“反思历史汲取教训”第②处根据上文“能体认在历史行程中屡屡出现而本质相同的‘陷阱’和‘误区’”和下文“绝不重蹈覆辙”可知不重蹈覆辙还要绕开“‘陷阱’和‘误区’” 故可填“绕开它们”第③处根据上文“同理” 可知此处应该是因为没有吸取教训再次误入本质相同的“陷阱”和“误区” 故可填“则大多与人们重蹈历史的‘陷阱’和‘误区’有关”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士大夫之族族类B. 官盛则近谀谀阿谀奉承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儒家之道D. 惑矣惑糊涂【答案】C【解析】(1)C项句意为古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道风尚【答案】D【解析】(2)D项“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错误4.(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A.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B.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C.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D.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答案】D【解析】(1)“先务”的意思是“首要的事务” 作“为”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两项“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均用来形容王安石应分别在其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D【答案】B【解析】(2)B项“唐代”错误应为“汉代”【答案】C【解析】(3)C项从“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一句可知不是“委婉”指出而是“直接”指出【答案】(4)①单于派李陵到北海边(李陵)为苏武备办酒席安排歌舞②臣子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解析】(4)①使派遣置酒设乐备办酒宴安排歌舞②事效忠犹像5.(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②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A.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B.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C.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D.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答案】C【解析】(1)“哭泣尽哀”是对福王拜谒孝陵时的情态描述“道路”在此借指“道路上的人” 故“哭泣尽哀”与“道路”之间应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蒿莱满目”与“鸡犬无声”是对泗、凤环境的描述中间应断开由此排除A项故选C【答案】D【解析】(2)D项“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和“每月初一叫‘晦’ 表示迎接新月”错“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 “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答案】B【解析】(3)B项“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错从文中“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可知拥立福王的计划是马士英与阮大铖两人暗中商量的【答案】(4)①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②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驻扎郊外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解析】(4)①行出征御穿衣死力拼死效力②次驻扎发派遣示昭示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6.(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2)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李璟《摊破浣溪沙》尾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有异同请结合两首诗词进行分析A. 首联写从西北塞外飘来的乌云低沉浓重仿佛压着城墙暗示四望亭处在危险之中边塞防守空虚B. 颔联“新险”“旧疆”相对既写诗人在四望亭所见情景又传达出诗人作为边塞主官内心的感受C. 颈联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古道边长满了丰收的庄稼晚归的牛羊从远处山坡下来意境宁静恬然D. 全诗围绕第二句中“望”字来展开写了诗人在四望亭中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深切情感【答案】A【解析】(1)A项“暗示四望亭处在危险之中边塞防守空虚”理解错误第二句的意思是高高的亭子四周空旷开阔我站在上面眺望【答案】(2)相同点从表现手法来看这两句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从情感来看看这两句都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惆怅不同点①韩诗采用衬托手法表达情感更委婉虽戍守边塞但无归思衬托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为国戍边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②李诗用语平淡但打动人心“倚栏干”三字写物写人更写情语有尽而意无穷【解析】(2)阅读诗歌可知本诗的尾联“凭栏多少无言恨不在归鸿送夕阳”直抒胸臆对国土沦丧表现出了无限的惆怅《摊破浣溪沙》尾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也是直抒胸臆借男女之间的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但两者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韩诗采用衬托手法表达情感更委婉尾联与颈联“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形成反衬衬托出对国家命运的优虑以及为国戍边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摊破浣溪沙》中“倚栏干”三字写得语短情长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包含了词人无限的深情据此概括作答即可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7.(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主流媒体发展面临困境新媒体发展迅速新旧媒体的融合应运而生B. 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建设“网络发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C. 网络舆论的负面导向、散播的谣言和不公正信息都需要主流媒体的舆情矫正D. 提高舆论引导的“贴近性” 就是切实将民众视为“对话”的主体走向亲润【答案】C【解析】(1)A项表述错误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由于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展遭遇困境面对新的、复杂、多变的舆论特征主流媒体需要肩负传媒、社会、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是由于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展遭遇困境B项“‘网络发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错误原文为“在舆论事件出现后主流媒体最直接、最有效的舆论引领方式便是‘网络发声’”D项“就是……”以偏概全结合“主流媒体要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时的‘贴近性’ 更加接地气祛除宣教气切实将民众视为‘对话’主体使信息包装和传播更加符合民众的心理接受机制”等分析可知提高舆论引导的“贴近性”的方式有很多故选C【答案】A【解析】(2)A项“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错误原文为“从时机来说必须加强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策略建设主流媒体需要认真研究传播规律……在后续的不同时间节点结合‘巧’传播跟踪各传播阶段的舆论动向以持续巩固传播效果”【答案】C【解析】(3)C项表述错误结合“主流媒体需要认真研究传播规律提高选择‘适当’传播时机的能力具体而言根据事件的不同主流媒体要么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强调‘快’ 要么找准适当的时间点出击强调‘巧’ 同时在后续的不同时间节点结合‘巧’传播跟踪各传播阶段的舆论动向以持续巩固传播效果”可知应该是在后续的不同时间节点结合“巧”传播跟踪各传播阶段的舆论动向以持续巩固传播效果8.(1)下列对节选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2)下列对文本有关艺术手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8.(3)请简要赏析下列语句①不要想到我你应该替你自己想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拂不了你几天了不过照我看袁先生这个人哪——②我的愫妹妹嫁不了的女儿也不是——8.(4)文中江泰后来说的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情感态度?从中可以看出江泰怎样的性格特点?A. 愫芳父母双亡长期寄居在姨父曾皓家年龄偏大了仍未出嫁看人的脸色过日子忍受着精神上的折磨有着非常强的忍耐力B. 当别人征询她对自己婚事的意见时愫芳不是“低声不语” 就是“我没有意思” 这暗示了愫芳希望能留在姨父家不急于出嫁C. 曾文清“忍不下去” 拔起脚向书斋走这时曾思懿冷笑一声“大概他也是想给爹煎药呢!”可见愫芳与曾文清有某种微妙关系D. 文中对愫芳着墨不多但是选段的舞台说明及人物对话把愫芳逆来顺受又固执倔强的性格特征塑造地十分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答案】B【解析】(1)B项“这暗示了愫芳希望能留在姨父家不急于出嫁”说法错误愫芳的言行体现了她温顺谦恭的隐忍品质从文中江泰的话可以看出曾家人对愫芳并不十分好因此说“这暗示了愫芳希望能留在姨父家不急于出嫁”有误【答案】A【解析】(2)A项“也是对她的一种嘲讽”表述不当原文舞台说明写“善意地嘲讽” 实际上这句话隐含的是江泰是对她的婚事和幸福的担心而不是真正的嘲讽【答案】(3)①曾皓向愫芳暗示自己年迈力衰、处境凄凉试图使善良的愫芳不抛下自己这样才能把愫芳留在身边继续伺候自己曾皓迂回的劝慰正显现出他的虚伪、自私②思懿一个“嫁不了” 意图以刻薄的挖苦激怒、刺伤愫芳让她早日出嫁【解析】(3)第①句是曾皓说的其中“恐怕也照拂不了你几天了”暗示他年岁已高而“袁先生这个人哪”表现出来的是对袁先生的不认可曾皓以此来掩饰自己不愿意让愫芳出嫁的心思等第②句是思懿说的话思懿想让愫芳早点出嫁好让自己的丈夫与青梅竹马的愫芳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愫芳已经过了三十了她就用了一个“嫁不了”想挖苦激怒、刺伤愫芳让愫芳早日出嫁【答案】(4)江泰对曾家人尤其是曾皓的虚伪、自私感到愤怒他充满善意地希望愫芳走出曾家追求自己的幸福从中可以看出江泰的直率、冲动暴躁、心怀正义等性格特点【解析】(4)一方面要理解江泰的话语另一方面要抓住舞台提示中对江泰的描写如“捺不下”“痛痛快快”“盛怒”“气呼呼”等充分体现出江泰对于曾皓想要留下愫芳伺候自己却又假仁假义地说让愫芳自己拿主意的虚伪的痛恨他痛快地说出这番话又反映出他性格直率、冲动的特点他愿意帮愫芳说话希望愫芳能有自己的幸福也体现出他心怀正义的特点六、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9.(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9.(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9.(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 推陈出新鳞次栉比五彩缤纷坐享其成B. 推陈出新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坐收渔利C. 革故鼎新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坐享其成D. 革故鼎新鳞次栉比五彩缤纷坐收渔利【答案】C【解析】(1)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革故鼎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此处应用“革故鼎新”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星罗棋布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此处应用“星罗棋布”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此处应用“多姿多彩”坐享其成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取得的成果坐收渔利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此处应用“坐享其成”故选C【答案】D【解析】(2)原句有两处错误其一是语序不当“只要”应放在句首排除A、C两项其二是搭配不当“创造”与“目标”搭配不当应是“达到目标” 排除B项故选D【答案】B【解析】(3)文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反语故选B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不一致的是()例句分财力多自与A. 非谢家之宝树B.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C. 何以得主约D. 大丈夫不能自食【答案】A【解析】例句与B、C、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A项为判断句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很多人早晨起床都有喝杯水的习惯究竟是先刷牙还是先喝水?专家表示①_______________避免病从口入专家解释睡觉时人的身体仍在进行食物消化口腔提供了温暖潮湿的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经过一晚上温床的“培育” ②_______________ 因此晨起后在补充任何食物前一定要先刷牙才能保证口腔清洁干净避免病从口入另外③_______________ 事实上这样反而有损牙齿健康专家说饭后牙齿上粘有食物残渣如果立刻刷牙会将“酸”推进牙釉质的深处甚至推进到牙釉质下的牙本质饭后立刻刷牙不仅不能保护牙齿反而会伤害牙齿【答案】①晨起后应先刷牙再喝水, ②有大量细菌残留在口腔中, ③不少人在吃完饭后会立刻刷牙【解析】第①空根据前文“究竟是先刷牙还是先喝水”可知此处应填专家对此的意见根据后文“避免病从口入”推断该处可填“晨起后应先刷牙再喝水”第②空根据前文“口腔提供了温暖潮湿的环境‘利于’细菌生长”可知该处可填“有大量细菌残留在口腔中”第③空根据“饭后立刻刷牙不仅不能保护牙齿反而会伤害牙齿” 可知该处应该是说很多人喜欢饭后立刻刷牙可填“不少人在吃完饭后会立刻刷牙”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3.(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选项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5)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徒以吾两人在也A.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拜授与官职B. 吾羞不忍为之下羞羞耻C. 蔺相如固止之曰固坚决D.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终于最终【答案】B【解析】(1)B项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的意思【答案】D【解析】(2)A项两个“以”均为连词因为B项两个“与”均为介词和跟C项两个“之”均为助词的D项第一个“其”是领属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难道表示反问语气故选D【答案】C【解析】(3)A项宣言古义扬言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宣告、声明B项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恐惧惊慌害怕古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D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故选C【解析】(4)D项“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这一说法有误【答案】(5)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②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解析】(5)①视看孰与比......怎么样孰谁哪一个句意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②徒只仅仅以因为句意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4.(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世祖见之甚悦引置左右每劳飨诸将武辄起斟酌于前②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A.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B.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C.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D.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答案】A【解析】(1)“独与武登丛台”意思为(光武帝)单独与马武登临丛台“独与武”作“登丛台”的主语故“独与武”前应断开排除C、D两项“渔阳”“上谷”是两个地名都用来修饰“突骑” 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A【答案】D【解析】(2)D项谥号应是“明” 庙号是“显宗”【答案】B【解析】(3)B项率部众引兵出塞的是西羌不是马武【答案】(4)①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身边每当慰劳犒赏众将马武总是起身在前面斟酒②(马武)因犯杀军吏罪接受诏令带着妻儿回到他的封国马武径直到洛阳交还了将军印绶【解析】(4)①劳飨慰劳犒赏辄总是斟酌斟酒②坐因为将带着诣到前往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5.(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刘长卿诗末句以景结情饶有余味请简要赏析A. 刘长卿、李穆两首诗酬唱相和体现出他们翁婿之间融洽和睦的感情B. 李穆不顾路途遥远、行程艰辛从远在天涯的新安辗转探访自己的岳父C. 刘诗从行者角度表现出此次探访的不易流露出刘长卿体贴爱婿的心情D. 刘长卿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来客显得亲切表达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解析】(1)B项是刘长卿居住于新安【答案】(2)①青苔、黄叶布满家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②青苔黄叶之间一老者为远道而来的女婿打扫庭院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解析】(2)“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黄的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青苔黄叶满贫家” 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6.(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6.(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6.(3)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名句是()6.(4)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6.(5)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6)通观全文“语文”与“浪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简要加以分析6.(7)请模仿下列句式另选一门学科写一句话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A. 聆听(líng)义愤填膺(yīng)B. 睿智(ruì)立地擎天(qíng)C. 笑靥(yǎn)淡泊明志(pō)D. 丰硕(shuò)精骛八极(wù)【答案】C【解析】(1)C项“笑靥”的“靥”应读作“yè” “淡泊明志”的“泊”应读作“bó”【答案】D【解析】(2)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津津乐道很有兴趣的说个不停文中的“孔雀东南飞”是悲剧不能“津津乐道” 排除B、C两项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文中形容木兰从军的传说流传广应用“妇孺皆知” 排除A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故选D【答案】B【解析】(3)根据“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此处应填与范仲淹有关的诗句A项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B项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C项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故选B【答案】C【解析】(4)A项文中王昌龄因浪漫引发了豪壮的情怀B项是为了阐释“语文从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这一观点。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4cbd95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7.png)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拜送书于庭B. 以勇气闻于诸侯C. 何为其然也D. 不能喻之于怀【答案】C【解析】A项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于庭拜送书”B项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以勇气于诸侯闻”C项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为何其然也”D项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花瓣开成什么颜色并非由它自己说了算而是由花瓣细胞内所含的色素决定的①________ 第一类是类胡萝卜素它一旦霸占了花瓣就会“命令”花瓣开出红色、橙色或黄色等颜色第二类是花色素它们以花青甙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液中②________ 因而“指挥”花朵开出的颜色也很多如当细胞液呈酸性时可表现出红色、粉色、橙色等呈中性时为紫色呈碱性时则为蓝色第三类是类黄酮这类色素也“势力强大” “兄弟众多” 常以糖甙的形式存在于花瓣细胞液中开花时可“命令”花朵开放出浅黄至深黄的各种花色③________ 其黄色变得越深反之如酸性越强其黄色变得就越浅【答案】这些色素可归为三类, 由于花色素种类众多, 细胞液碱性越强【解析】本语段说明的是花的颜色由所含色素决定按总分的结构①依据“花瓣开成什么颜色并非由它自己说了算陈述的是色素分三类的情况②依据“第二类是花色素它们以花青甙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液中”“因而‘指挥’花朵开出的颜色也很多可表现出红色、橙色等为紫色则为蓝色”可知用“由于”和后文的“因而”搭配③依据“其黄色变得越深反之其黄色变得就越浅”可知陈述对象是“细胞液”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②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A.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B.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C.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D.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答案】B【解析】B.“言” 进言其后为具体内容“言”后停顿排除AC “徙郴州”为动宾短语中间不停顿排除D.译文王蒙正任蔡州知州高若讷进言“王蒙正自小贩被起用靠攀附外戚权贵得任官职之前调任郴州众议尚且不满现在给他(蔡州这样的)大州(治理)可以吗?”(皇上)下诏令搁置他的任命【答案】D【解析】D.“雅”为宫廷乐歌【答案】C【解析】C.“治愈母病”错原文“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 并没有把母亲的病治愈【答案】①当时范仲淹因为上书之争被免职任睦州知州余靖尹洙论为了救范仲淹相继被贬②高若讷进言说“河朔地区是重兵囤积之地现在放弃不去征讨以后将要开启祸端”参考译文高若讷字敏之本是并州榆次人迁居至卫州考取进士后补授彰德军节度推官后调任太常博士、商河知县御史杨偕推荐他任监察御史里行、主管谏院当时范仲淹因为进谏议政获罪而被免职(贬)任睦州知州余靖、尹洙上书营救范仲淹(两人)相继被贬欧阳修就致书责备高若讷说“范仲淹刚强正直通晓古今朝廷中无人可比却因为无罪被驱逐你作为谏官不能明辨仍厚颜面对士大夫出入朝廷这是不再知人间有羞耻之事(的行为)啊!”高若讷把他的书信上奏皇帝将欧阳修贬为夷陵县令王蒙正任蔡州知州高若讷进言“王蒙正自小贩被起用靠攀附外戚权贵得任官职之前调任郴州众议尚且不满现在给他(蔡州这样的)大州(治理)可以吗?”(皇上)下诏令搁置他的任命大庆殿设置祈福道场高若讷上奏说“大庆殿是国家的正殿怎么能聚集道士和僧人行轻慢亵渎之事?”后又上奏“(以前)三公长时坐而议政现在枢密院及中书门下省对答政务却只有数刻之久怎么能尽言政务?应当赐座使(二府官员)从容对答如同唐朝延英殿(优待臣子)旧制遭遇母丧守丧期满后任右谏议大夫代理御史中丞当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多次在皇帝前争议政事第二年春天天大旱皇帝询问这样(干旱)的原因高若讷说“大臣不严肃恭敬那么雨水不时就会像这样(不至)”于是贾昌朝和吴育都被罢职高若讷于是代替吴育出任枢密副使王则占据贝州(朝廷)征讨他月余尚未攻下有人提议招降高若讷进言说“河朔地区是重兵囤积之地现在放弃不去征讨以后将要开启祸端”等到城池被攻破知州张得一被送往御史台审查治罪他有屈从于敌贼的情况朝廷商议免除死罪高若讷说“守臣没有战死本来(就)应当自杀何况是屈从于敌人”张得一于是被杀(高若讷)知晓王守忠想出任节度使坚持认为不可皇佑五年去世被追赠为右仆射谥号文庄高若讷学识丰富善于识记从秦、汉以来经典著作无不博学通晓特别喜欢申不害、韩非、管仲的著作十分精通阴阳历数之学因为母亲患病就兼学精通医书纵然名医也叹服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能传高若讷将错误全部考订、校正使之刊行(流传于世)世人才知道有此医书当时名医多出自卫州其从师本源都是高氏皇佑年间下诏令累列黍粒以定尺寸标准并制定音律(标准)争论多年未有决断高若讷以汉货泉币(尺寸大小)为标准确定一寸依据《隋书》确定一尺(的长度)上奏(皇帝)连同增减祭祀器物等(建议)皆一一施行有文集二十卷【解析】①坐因为夺职被免职知做知州译文当时范仲淹因为上书之争被免职任睦州知州余靖尹洙论为了救范仲淹相继被贬②积聚集释放弃讨征讨启开启译文高若讷进言说“河朔地区是重兵囤积之地现在放弃不去征讨以后将要开启祸端”4.(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先是鉴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税之②“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长之A.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B.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C.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D.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祭酒/【答案】B【解析】(1)“祭酒”和“翊善”都是官职名分别作“复除”和“兼”的宾语两句前均省略了主语郑穆因此“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前后应分别断开“四年”和“五年”均为后面分句的时间状语前后应分别断开故选B【答案】C【解析】(2)C项“奉命退休”错致仕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是自己主动请辞皇上挽留如此反复几次以显示君臣情意【答案】A【解析】(3)A项“曾经四次获得乡试第一名”错原文“四冠乡书”意思是“乡试考了四个第一”【答案】(4)①在此之前鉴湖干旱百姓于是在湖中种田绵延上百里官府登记对此收税②“抚恤孤儿是我分内的事银子对我来说有什么呢?”把银子返还给友人但是收养他的儿子并抚养他长大【解析】(4)①延绵延籍登记税收税②金于何有宾语前置句金银子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大可译为抚养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这诗是为萧郎的竹画而写的为什么说“不似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A. 诗的第一句以野塘、曲折堤岸的特定环境营造远离世俗的氛围B. 诗的第三句中“婵娟”“粉态”绘形绘色绘神写出了丛竹的美妙C. 诗中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D. 诗人对年老的萧郎深表同情而“绝笔”在无形中抬高了这画的价值【答案】C【解析】(1)C项“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不正确应是诗人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答案】(2)“不似画”是因为能听到竹叶婆娑的声音那丛七茎竹是诗人曾见到的天竺寺前石上劲健生长的竹子形象那丛八茎竹是诗人在湘妃庙里雨中看到的疏朗而森寒的竹子形象诗人通过幻觉和想象把画中的竹写活了不仅写出了其形态更刻画出其神态从而高度赞美了萧郎不凡的绘竹艺术水平【解析】(2)“低耳静听疑有声”是幻觉描写作者仿佛听到竹叶沙沙作响这表现了萧郎的画作的逼真赞美了萧郎画技的高超“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四句则是联想作者曾在天竺寺前看到过西丛七茎竹在湘妃庙里雨中看到东丛八茎竹作者在此处通过自己的联想将萧郎的画中竹一一对位突出了画中竹子形象的真实从而高度赞美了萧郎不凡的绘竹艺术水平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6.(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6.(3)如何理解“这真是令人痛楚”?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4)作家王安忆擅长捕捉意蕴丰富的意象营造叙述空间使结构承载起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怀请结合这段话简要分析本文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三件什物的用意A. 文章写红木家具不显奢华不显殷实是相依度日的母女的依靠使寡净的生活里有了热乎气为下文描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什物”奠定了温馨、清雅的感情基调B. 文章叙写了小圆桌的功用突出了“我”与小圆桌的密切关系叙写客人向母亲求告再现了当年生活的困窘在对比中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C. 母亲执意留着那具显得奢侈的玻璃橱在它里面陈列从国外带来的铁皮壶、细瓷油灯、英雄像等漂亮的小东西表现了母亲对开放的、富有情趣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D. 母亲的“奢心”表现为在天天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也会带孩子们去“吃冰激凌” 就是说在生存重压之下不妥协、不屈服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答案】B【解析】(1)B项“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错误“我”家在当时也不富足此内容也并不能突出“我”的“无忧无虑”【答案】D【解析】(2)D项“揭示了小姐妹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是表示与“这些器物”的密切关系【答案】(3)①红木装饰柜是“我们”家老少三代人一起生活的见证如今一家人“分门立户” 无人打理它令人伤感②红木装饰柜是母亲在当年“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乐观、有“情趣”的生活的象征如今母亲多病无心无力于情趣的消遣令人悲伤③如今家里空间变大经济宽裕“我们”却不能帮助母亲有情趣地生活令人生发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悲凉【解析】(3)这具红木装饰柜是“我”小时候家里唯一的情趣是“我”家老少三代人一起生活的见证对“我”来说是童年的回忆而现在一家人“分门立户” 无人打理它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表明时间的流逝无法回避令人伤感橱柜里的东西是母亲周游世界带回来的是母亲在战争岁月里的精神寄托表明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但是母亲现在多病没有办法照顾这些事物无心无力于情趣的消遣令人悲伤“我”因为母亲多病而心痛现在“我”家里的空间大了经济也宽裕了但母亲却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我们”也无法让母亲有情趣地生活令人生发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悲凉感【答案】(4)①“三件什物”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关涉“我”的成长经历与生活感受文章借物写事、抒情②写小圆桌再现快乐童年生活写五斗橱表现成长中的忧郁与惊异写白木桌子和樟木箱突出与“这些器物”之间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 从而增强文章叙述的层次感与立体感③什物寄寓的情感与上下文紧密相连写小圆桌交代母亲对“我”的解放与“我”对小圆桌的依赖照应上文“依靠” 写“我”与樟木箱等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与下文中红木装饰柜引发的痛楚在情感上相呼应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解析】(4)文章主要描写了与“我”关系密切的三件什物——小圆桌、五斗橱、白木桌子和樟木箱小圆桌是“我”小时候吃饭、玩耍的地方交代了母亲对“我”的解放与“我”对小圆桌的依赖照应上文的“那堂红木家具一点不显得奢华甚至也不是殷实而是有了依靠” 五斗橱是“我”照镜子的地方表现了“我”成长中的忧郁与惊异白木桌子和樟木箱是“我”喝水的地方突出与“这些器物”之间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 与下文中红木装饰柜引发的痛楚在情感上相呼应“三件什物”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关涉“我”的成长经历与生活感受文章借物写事、抒情增强了文章叙述的层次感与立体感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出现的这三件什物是根据“我”的成长顺序描写的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突出要珍惜时间的主题7.(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7.(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7.(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的一项是()7.(4)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取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民俗文化”下一个定义7.(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述思路A. 现代化社会使乡土民俗失去价值无论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是文学家都应在活化乡土民俗方面贡献力量B. 传统民俗文化固然有守旧、过时的特点但在乡土作家的笔下却能够产生富有特色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味C. 让民俗文化“活”起来指让民间传统习俗在当下焕发活力也指挖掘其中的民族精神彰显民族文化自信D. 民俗文化在发展中不会一成不变它们必将随着社会进程而呈现种种变形或变质乃至消亡现象最终被淘汰【答案】C【解析】(1)A项“失去价值”曲解文意材料一原文的表述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民俗渐行渐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 乡土民俗渐行渐远不等于说“失去价值”B项“固然”错误材料一原文的表述是“传统民俗文化看似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存在” “能够”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原文的表述是“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 说明在乡土作家的笔下传统民俗文化并非一定能够产生富有特色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味D项“必将……最终被淘汰”错误材料二原文的表述是“但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性特点” 可见产生“变革性”不等于“被淘汰”故选C【答案】B【解析】(2)B项“民俗文化则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无中生有材料二原文的表述是“民俗文学则不然它一般是具有类型化特征的” 并未说民俗文化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答案】A【解析】(3)A项体现的是作者思想对作品影响不是“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答案】(4)民俗文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涵盖了民众现实和精神生活全方面的、在内容和形式上极具相似性、在发展中具有稳定性与变革性的各种习俗风尚的总称【解析】(4)材料一中“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说明民俗文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习俗风尚的总称“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说明民俗文化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关“民俗包罗万象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涵盖的内容”承接上句说明民俗文化涵盖了民众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方面材料二中“民俗文化具有类型性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说明民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相似性“民俗文化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但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性特点”说明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具有稳定性与变革性最后将这些特点以判断句的形式加以整理即可【答案】(5)首先提出论题阐释民俗文化的类型性特征是什么然后将其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作对比突出论述民俗文化的类型化特征的表现及缘由接着补充论述类型性不等于否认变异最后总结类型性特征的积极性作用【解析】(5)材料二第一段采用了逻辑论证的方法首先提出论题“民俗文化具有类型性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 阐释民俗文化的类型性特征是什么接着采用对比的方法将民俗文化的类型性特征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的特征作对比并结合举例“如狼外婆、田螺娘、巧媳妇、傻女婿四大传说这些故事谁来讲、在哪儿讲它们的基本情节乃至于某些语言都是大体相同的即使不是相同类型的故事它们的母题和情节也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 突出论述了民俗文化类型化特征的表现同时“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结果”“民俗文化由于是民众的自发创造又为民众所享用和传播因此它们一般缺乏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等内容也指出了民俗文化类型化特征的缘由之后指出类型性不等于否认变异对论题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论述最后总结类型性特征的积极性作用总的来说类型性虽然标示着民俗文化在文化史上的早期状态但是对于产生这种文化的社会是起着相适应的作用的8.(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8.(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谢冕的观点的一项是()8.(4)从论证的严密性来看材料一第二段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分析8.(5)如果以“生活之像时代之声”为题给下面的一首诗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他已经有瘾车延高不说名字名字不重要名字人死如灯灭可老百姓都知道他半夜三更打电话他起来接像接亲戚家的电话第二天他会尽心去办人家反映的事是一些部门应办没有办的事是一些公务员看不起眼的小事是他放下架子到处求人的事办妥了有人感谢他送锦旗也有人翻白眼说狗拿耗子他我行我素他已经有瘾每年要去义务献血给一个白血病孩子捐了骨髓现在退休了不肯下岗依旧应承这应承那忙得像拿了双倍工资我有时遇见他头发全白了没时间梳鸟巢一样乱糟糟的(《诗刊》2019年4月)A. 新时代诗歌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并创造新形象就能成为时代先行者、价值引领者B. 新时代诗歌要重建与读者、社会的有机联系关键是要抒写为民生社会、为民族国家的大志向C. 材料一第四段中提到的“优秀诗人”与材料二提到的“真正一流的诗人” 两者内涵本质相同D. 材料二中谢冕关于新诗源头的言论可以佐证材料一诗歌要有开新时代风气之先的气魄的观点【答案】A【解析】(1)A项“就能成为时代先行者、价值引领者”错误“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并创造新形象”是“成为时代先行者、价值引领者”的必要条件【答案】D【解析】(2)D项错误“浪漫主义美学精神的艺术呈现能引发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只是“《离骚》流传千载”的原因之一【答案】C【解析】(3)材料二中谢冕的主要观点是诗歌要紧跟时代抒写大志向、大情怀、大境界A项阐述“诗言志”的内涵B项强调对语言的追求D项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与文中的“境界”内涵不同故选C【答案】(4)①论证不充分缺少“今”与“外”的事例支撑②逻辑推理不严密该段最分后一句仅从边塞诗内容角度不能得出边塞诗“脍炙人口让人震撼”的结论【解析】(4)材料一第二段开头“伟大的诗歌产生于伟大的社会实践古今中外皆然” 但文段只有“古”与“中”的事例——“古代中国盛唐时期” 没有“今”与“外”的事例支撑论证不充分文段最后一句“边塞诗因为反映普遍社会情绪和理想生活样貌所以脍炙人口让人震撼”仅从边塞诗内容角度不能得出边塞诗“脍炙人口让人震撼”的结论逻辑推理不严密据此分析即可【答案】(5)①内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易引发共情共鸣②塑造了为民服务“有瘾”的公务员形象引领时代价值弘扬时代主旋律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或“是诗人个人情感、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融合的艺术呈现”)【解析】(5)由材料二“新诗以言文相谐的语言之新以新思想、新观念等现代潮流顺利融入诗中的思想之新与大众建立紧密联系”“一方面极为强调独特的个人体验一方面又最容易引起广泛共情、共鸣以诗歌表达“撬动”社会现实和大众情感”可知内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易引发共情共鸣而这首诗中“半夜三更打电话”“每年要去义务献血”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由诗歌中“他我行我素他已经有瘾”“忙得像拿了双倍工资”可知塑造了为民服务“有瘾”的公务员形象引领时代价值弘扬时代主旋律由“他会尽心去办人家反映的事”“每年要去义务献血”“给一个白血病孩子捐了骨髓”可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是诗人个人情感、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融合的艺术呈现据此书写评论言之有理即可六、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9.(2)在原文方格处依次填入的标点最恰当的一组是9.(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①②A. “心有灵犀一点通”B. “曾经沧海难为水”C. “此情可待成追忆”D. “寸心难报三春晖”【答案】B【解析】【答案】A【解析】【答案】(3)示例①根据需要准备各种配料○母亲正是这样的人【解析】10.(1)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0.(2)根据这段文字简要概括对仗句中上下相对的词语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原君》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原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b75f1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a.png)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原君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 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学习运用历史上详实的事例和对照论证的方法; 四、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
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
以天下为莫 大之产业
明乎为君 之职分
不明为君 之职分
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早已废 除了君主,这篇文章对我们 的现实生活有怎样的启示?
总结
1.
:阐述君主职责在于为天
下人兴利释害,批评君主以天下为私
的种种罪恶,表现出废除封建君主专
制的进步偏向。
2.
:对照论证,揭批深刻。
作业
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
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
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
放在从属位置;
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
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
求得个人的产业,
,说:“我原是
为子孙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
2.后之为人君者不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
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
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
高帝所谓“某业所就,
”者,其逐利之
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 。他们以为分派 天下利害的权利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 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 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 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 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 把天下看作自己 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 汉高祖所说的“我所成绩的家业, ”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 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3f525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2.png)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7小题每题3分共计21分)1.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璇机(xuán) 骸骨(hái) 河间相(xiànɡ)C. 逾侈(chǐ) 卷帙(yì) 合契若神(qì)B. 属文(zhǔ) 蟾蜍(chú) 连辟公府(bì)D. 伺机(sì) 驿站(yì) 骇人听闻(hài)【答案】C【解析】“帙”读zhi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答案】D【解析】①中的“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②中的“会”由会合引申为会同、一起的意思③中的“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④中的“生”是活着的意思作谓语故选D3.下列各项画线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 将何往而非病生病有疾病B.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上赔付C.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劫难、劫数D.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比较【答案】D【解析】A项病忧愁、不快乐B项陪增加C项劫强迫威逼故选D4.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举孝廉不行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⑧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A. ①④/②③⑥/⑤⑦⑧B. ①④⑦/②③/⑤⑥⑧C. ①④②③⑥/⑤⑦⑧D. ①④⑦/②⑥/③⑤⑧【答案】D【解析】①④⑦为宾语前置句②⑥为判断句③⑤⑧为被动句故选D5.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①因求假暂归②于今无会因B. ①蹑履相逢迎②怅然遥相望C. ①以我应他人②足以荣汝身D. ①黄泉下相见②渐见愁煎迫【答案】B【解析】A项连词于是/名词机会B项偏义复词偏指“她”/偏义复词偏指“他”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D项动词看见、见到/副词表被动故选B6.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 洎牧以谗诛D.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主要考查被动句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翻译为却被奏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B项被动句“削”“割” 被削减被割让翻译为(这些国家的)土地天天被削减月月被割让而走向灭亡C项被动句“诛” 被诛杀翻译为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诛杀D项不是被动句翻译为还有可以用不贿赂国奏的手段战胜奏国的态势故选D.7.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 鼓瑟希铿尔盖亦反其本矣B.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手裁举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 不宜卤莽暴霜露斩荆棘【答案】C【解析】A项希通“稀” 稀疏盖通“盍” 何不B项内通“纳” 接纳裁通“才”C项蚤通“早” 无通假字D项卤通“鲁” 暴通“曝” 冒着故选C二、默写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8.(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8.(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8.(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8.(4)曹操《观沧海》中点明地点和观察对象表现作者登山望海英姿勃发统领全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8.(5)荀子《劝学》中作者以“木”和“金”为喻强调经过“取直”“磨砺”才可以成材表现出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解析】(1)注意“矣”的正确书写【答案】(2)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析】(2)注意“皆”的正确书写【答案】(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解析】(3)注意“樯橹”的正确书写【答案】(4)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解析】(4)根据“点明地点和观察对象表现作者登山望海英姿勃发统领全篇的诗句”可推知答案注意“碣”的正确书写【答案】(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解析】(5)根据“作者以‘木’和‘金’比喻强调经过‘取直’‘磨砺’才可以成材”可推知答案注意“砺”的正确书写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优秀的古诗文影响着我们的精神视野给予我们直面人生顺逆穷通的智慧和勇气在《逍遥游》中庄子借宋荣子形象告诉我们要看淡世间荣辱“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不必过于看重外界的评价在《离骚》中屈原用“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多次也决不后悔在《行路难》中李白告诉我们要乐观面对人生艰难坚信“⑤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 理想总会照进现实……从优秀的古诗文中汲取营养吧让它浸润我们的心灵点亮我们的人生【答案】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③亦余心之所善兮, ④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 ⑥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由“看淡世间荣辱”“不必过于看重外界的评价”可推知①②处答案注意“沮”的正确书写由“要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多次也决不后悔”可推知③④处答案注意“犹”的正确书写由“李白告诉我们要乐观面对人生艰难坚信…… 理想总会照进现实”可推知⑤⑥处答案注意“沧”的正确书写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0.(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0.(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10.(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案】C【解析】(1)“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于郡中”作“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且是省略句“置”后省略“于” 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答案】(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解析】(2)数屡次多次或有的连接连稍逐渐【答案】C【解析】(3)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 “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检测卷(四)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检测卷(四) Word版含解析.docx](https://img.taocdn.com/s3/m/f5888b4e7fd5360cba1adb6c.png)
单元检测卷(四)(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
高中语文《原君》参考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原君》参考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6ae62ae56137ee06eef91809.png)
《原君》参考译文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各个总是自私的,人们各个总是自利的;社会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来兴办它,有公共的灾害也没有人来消除它。
有这么一个人站出来,不把个人的利益当做利益,却要让普天下的人享受到那种利益;不把个人的祸患当做祸患,却要帮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种祸患。
这样他付出的辛苦劳累,一定比普天下的人要高出千万倍。
以千万倍的辛苦劳累,而自己又不享受那种利益,这就一定不是普天下的人内心里所愿承受的。
所以古时候对于君位,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许由和务光就是这样;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
难道这些古时候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其实,贪图安逸,厌恶劳苦,也还是一般人的思想感情。
后代做君主的就不再是这样。
他们认为决定普天下利害祸福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我手里,我把普天下的利益统统归于自己,把普天下的灾害统统归于人家,也没有什么不行的。
他们迫使普天下的人,不敢谋取自己的私利,却把我个人的极大私利看做天下人的公利。
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留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
汉高祖刘邦所说的“我在产业方面成就的,比起老二来究竟谁多呢”这句话,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于言辞之间了。
这个没有别的原因,古时候把普天下人看做主人,把君主看做客人,凡是君主所终生筹划办理的一切,都是为了普天下人。
现在把君主看做主人,把普天下人看做客人,凡是普天下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得到安宁的情况,都是为了君主。
因此他在没有得到江山的时候,残酷杀戮普天下的老百姓,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求得他一个人的产业,竟然毫不感到惨痛,还说:“我原是替子子孙孙开创基业呀。
”当他已经得到了江山的时候,敲剥普天下老百姓的骨髓,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满足他一个人的荒淫享乐,把这看做理所当然,还说:“这正是我的产业应该收取的利息呀。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9b2855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6.png)
第四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行。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日我们可以从责随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索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宝的组成部分。
中外经典,概莫能外。
柏拉图的《志向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探讨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探讨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
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或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
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假如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化地把握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须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须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
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
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行避开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说明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高中语文4.14《原君》素材 原君作者黄宗羲简介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高中语文4.14《原君》素材 原君作者黄宗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4f7c4b8e87101f69f319577.png)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4.14《原君》作者黄宗羲简介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hslx3y3h
精心校对版本。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4 原君检测(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4 原君检测(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37de9c7ebb68a98271fefa92.png)
14 原君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尧舜./瞬.间屠.毒/荼.毒恶.心/好逸恶.劳B.敲剥./剥.削桀纣./酎.金曾.祖/曾.不惨然C.寇雠./乌骓.扃钅矞/鹬.蚌缄縢./妃嫔媵.嫱D.摧沮/狙.击职分./份.额无稽./造诣.很深项,shùn,tú,ě/wù;B项,bō,zhòu,zēng/cénɡ;C项,chóu/zhuī,jué/yù,téng/yìng;D 项,jǔ/jū,fèn,jī/y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公害窥伺逐利自私自利B.骨髓腐鼠莫大兴利释害C.惨然创业离散好逸恶劳D.崩馈安宁呜呼肝脑涂地项,“崩馈”应写作“崩溃”。
3.对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独私.其一人一姓乎私:偏爱。
B.曾.不惨然曾:乃,竟。
C.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博:众多。
D.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处,处于……地位或状况。
项,“博”,换取,讨取。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奉我一人之.淫乐B.不以一己之.害为害C.此其人之.勤劳D.后之.为人君者不然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其他三项均为结构助词。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②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③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④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⑦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⑧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表转折;②是连词,表并列;④是连词,表顺承;⑥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补充音节;⑦是连词,表修饰;⑧与“已”连用,表限制语气。
语文版语文高一第四单元16原君同步练测语文版必修4
![语文版语文高一第四单元16原君同步练测语文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932b2928551810a6f52486ed.png)
14 原君一、基础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好逸恶劳,亦犹夫.(fú)人之情也B .摄缄.(jiān)縢,固扃.(jiǒng)钅矞.(jué)C.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zēng)不惨然D.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chóu),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死板板地)B.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残害天下人民,使他们肝脑涂地)C.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
(没有灰尘)D.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灰心丧气)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至桀、纣之.暴B.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C.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D.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B.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C.此我产业之花息也D.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二、课堂练习阅读下面课文节选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孰.与仲多(shú) 无稽.之事(jī) 崩溃.(kuì) B .怨恶.其君(wù) 好逸恶.劳(wù) 淫.乐(yǐn) C .废然摧沮.(zǔ) 唐虞.之世(yú) 寇雠.(chóu) D .曾.不惨然(zēnɡ) 敲剥.天下(bō) 骨髓.(suí)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私:名词,私利 B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为:做,动词 C .入而又去.之者 去:离开 D .人各自利.也 利:动词,谋利 3.下列对虚词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之为人君者不然.②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③虽然,使后之.为君者④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某年十七时,家.随州B .而足下厕.其间 C .名.之为独夫 D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以.不屈之节 ②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 B .①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 ②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 C .①诚不为.过也 ②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D .①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我:指作者自己B.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无:不要C.痛哉斯.言斯:此,这D.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旷:空缺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B.①若.何为生我家②更若.役,复若赋C.①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①而毅宗之.语公主②古之.学者必有师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
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
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
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
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
凡此者,所谓职也。
故其序止一篇。
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
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
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两序,非体也。
不当其人,非职也。
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
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
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
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
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 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年长受尊崇 B .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 .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累:堆砌,累积 D .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 官于.是者,其文优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其于是书也.有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②两序,非体也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 .①②④B .①③⑤C .②③⑤D .③④⑤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 .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 .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 .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分)(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运用(8分)14.仿照例句句式,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描绘其所面临的双重诱惑。
(4分)供选人物:孔子孟子李白杜甫贾宝玉(例句)庄子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
(4分)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1.A2.B3.A4.D5.D6.A7.B8.(1)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终究不能胜过天下想得到产业的众人。
(2)所以,明白做君主的职分,那么就会出现唐虞的世道,人人都能谦让君位,许由、务光就不是超尘绝俗的人了。
9.B10.A11.C12.D13.(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解析(1)句中的第一个“其”,指示代词,那;第二个“其”,第一人称,自己。
“审”,考虑(审视)。
“让”,推辞。
(2)句中“并”,一起;“生”,生活。
(3)“汲汲”,急切地追求;“不吾知”,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在它的前面作序,副考试官在它的后面作序,这是他们的职分。
大凡书也像是这样。
而且如同国家刚建立时,州府县的地方志写成,一定推选他们乡里年长受尊崇的有才学的先生为书写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选在州府县做官的。
请的人一定是适合这件事的,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