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以太网保护技术介绍
以太网介绍分析 (一)
以太网介绍分析 (一)以太网介绍分析以太网 (Ethernet) 是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一种计算机通信技术。
它是由Robert Metcalfe和他的研究团队于1970年代末在美国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发明的。
与其他局域网技术相比,以太网更加廉价、易于部署和维护,因此被广泛使用。
一、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利用一种称为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的协议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传输。
这种协议要求每台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包之前侦听网络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
如果网络中没有数据包,则计算机可以发送数据包。
如果两个或多个计算机同时开始发送数据包,它们会发生碰撞,并自动停止发送,然后稍微等待一段时间再次发送。
这种反复检测和等待的过程称为CSMA/CD过程。
二、以太网的拓扑结构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拓扑、总线型拓扑和环型拓扑。
其中,星型拓扑是最为常见的拓扑结构。
它的特点是所有节点都连接到交换机上,交换机起着调度和转发数据的作用。
总线型拓扑的特点是所有节点都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数据包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
环型拓扑的特点是各节点连接成一个环形,数据包从一个节点传输到相邻的节点,直到到达目的节点。
三、以太网的速率和传输距离以太网的传输速率通常为10Mbps、100 Mbps或1000Mbps。
在实际应用中,越高的传输速率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传输效率。
以太网的传输距离受网线材料和信号衰减等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100米是以太网正常的传输距离。
四、以太网的优缺点以太网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原因之一是其优良的性价比。
与其他局域网技术相比,它更加便宜。
此外,它的部署和维护也更加简单。
另一方面,以太网的主要缺点是其速度相对较慢。
与一些现代的局域网技术(如光纤网络)相比,它的速度远远不够快。
总之,以太网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的计算机通信技术。
以太网简要教程
以太网简要教程一、概述通常我们所说的以太网主要是指以下三种不同的局域网技术:以太网/IEEE 802.3—采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Mbps;1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快速以太网,采用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Mbps;10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千兆以太网,采用光缆或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0Mbps(1Gbps)以太网以其高度灵活,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种局域网建网技术。
虽然其它网络技术也曾经被认为可以取代以太网的地位,但是绝大多数的网络管理人员仍然把将以太网作为首选的网络解决方案。
为了使以太网更加完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局限,一些业界主导厂商和标准制定组织不断的对以太网规范做出修订和改进。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以太网的扩展性能相对较差,但是以太网所采用的传输机制仍然是目前网络数据传输的重要基础。
二、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开发的一种基带局域网技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采用载波多路访问和碰撞检测(CSMA/CD)机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Mbps。
虽然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早在70年代最先研制成功,但是如今以太网一词更多的被用来指各种采用CSMA/CD技术的局域网。
以太网被设计用来满足非持续性网络数据传输的需要,而IEEE802.3规范则是基于最初的以太网技术于1980年制定。
以太网版本2.0由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和Xeros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与IEEE 802.3规范相互兼容。
太网结构示意图如下:以太网/IEEE 802.3通常使用专门的网络接口卡或通过系统主电路板上的电路实现。
以太网使用收发器与网络媒体进行连接。
收发器可以完成多种物理层功能,其中包括对网络碰撞进行检测。
收发器可以作为独立的设备通过电缆与终端站连接,也可以直接被集成到终端站的网卡当中。
PLC EOC POE三大技术整合
PoE/EoC/PLC技术整合三大应用网络监控摄像机的出现,给集成安防系统带来更大的方便。
更为复杂的是在集成系统中的独立设备布线问题伤透了脑筋。
在监控系统中,经常被谈到的就是监控摄像机和存储系统,其实传输部分也很重要。
视频传输在安防系统中至关重要,在安防系统中通过物理连接各个网络设备,良好的传输设施让整套系统更优化,既节省了安装费用也降低了运营成本。
然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测试集成商有着丰富的经验,但面对不同的监控项目仍然需要精确的设计。
精确的传输确保能够应对操作环境,以及未来可能符合的扩展需求,适合最终用户预算。
有三种常见的传输模式:PoE以太网供电、EoC以太网同轴电缆传输及PLC电力线载波通信。
以下针对这三种通信方式进行详细的解读。
PoE以太网供电以太网供电是个伟大的发明,越来越多的网络监控摄像机首先以PoE为最大。
2012年第四季度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达到了5.7亿美元,叫上一年同期增长了7%。
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在亚太地区市场竞争力最为突出,除日本外该领域占比15.5%,比去年同期增长13.8%,拉丁美洲占12%,其次是中东和非洲地区。
PoE是安全的电力传输技术,连同以太网数据传输实现了二合一功能。
通过网线与监控设备和互联网相连。
这项技术主要是基于IEEE802.3af及IEEE802.3at标准。
被归类为电源设备(PSE)和受电设备(PD)的Po E设备。
PSE供电包括网络交换机、媒体转换器和供电器等。
另一方面,PD可为网络摄像机、控制设备等提供后援帮助。
在PoE技术中,如监控摄像机PD通过以太网连接到PoE交换机电缆。
标准的电缆有四对双绞线,只有两个是用于10BASE-T和100BASE-T的数据传输。
电力传输可以发生在"数据对"或"备用的对",但不能同时使用。
网络摄像机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监控摄像机的普及率,这其中一个原因归功于PoE技术,该技术消除了局部电源电压或额外安装的电缆设备,节约了安装成本。
SDHRPRPTN三种技术对比分析
SDHRPRPTN三种技术对比分析首先,SDH(同步数字层次结构)是一种面向电信运营商的传输技术,它使用同步的时分多路复用技术传输数据。
SDH具有高带宽、可靠性好、时延低等优点。
它采用分级的传输结构,可以支持各种应用数据的传输,例如语音、数据以及视频等。
SDH适用于大容量网络的传输,可以实现高速的传输速率,并且支持光纤和电缆等多种物理介质。
其次,RPR(环形保护协议)是一种以太网环形拓扑的网络传输技术。
RPR使用环形节点连接的方式,具有高带宽、高可靠性和高扩展性等特点。
RPR可以在网络中实现快速的故障检测和快速的恢复,以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连通性。
RPR适用于需要高带宽传输的应用场景,如视频监控、云计算和物联网等。
最后,PTN(包交换传输网络)是一种以以太网协议为基础的传输技术,它支持多种传输服务和协议,并提供弹性和灵活性。
PTN可以提供各种数据传输服务,包括以太网、SDH、MPLS等,可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PTN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网络场景,包括企业网络、运营商网络和数据中心网络等。
从功能上来看,SDH主要用于传输业务,RPR主要用于环形网络的传输,而PTN则可以支持多种传输服务。
从性能上来看,SDH具有高带宽和低时延的优势,RPR具有高可靠性和快速恢复的特点,而PTN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优势。
从应用上来看,SDH适用于大容量网络的传输,RPR适用于需要高带宽传输的应用,PTN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网络场景。
总结来说,SDH、RPR和PTN是现代通信网络中常用的三种技术,它们在功能、性能和应用方面都有所不同。
选择合适的技术取决于具体的需求和应用场景。
以太网技术基本原理
以太网技术基本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基于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采用共享介质的方式实现各个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
以下是以太网技术的基本原理的详细介绍。
1.CSMA/CD协议:CSMA/CD协议是以太网的核心协议,用于解决多个终端设备同时访问共享介质时产生的冲突问题。
其工作原理是,在发送数据之前,终端设备会先监听共享介质上是否有信号传输,如果没有,则可以开始发送自己的数据。
如果检测到有信号传输,表示介质正在被占用,终端设备会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后再次进行监听,以便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数据发送。
如果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终端设备检测到介质上有冲突,就会终止发送并等待一段时间,再次检测介质是否被占用,然后重新开始发送数据。
通过这种方式,CSMA/CD协议可以有效地解决冲突问题,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2.介质访问控制:以太网采用的是共享介质的方式,多个终端设备共享同一根传输介质。
为了保证每个终端设备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以太网采用了介质访问控制机制。
具体来说,以太网将共享介质分割为多个时隙,并将每个时隙划分为一个最小的数据传输单元(称为“帧”)。
终端设备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等待一个空闲的时隙,然后按照时隙进行数据发送。
这种介质访问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地保证每个终端设备的公平访问权,并避免了数据传输的混乱和冲突。
3.MAC地址:以太网使用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来唯一标识网络中的每个终端设备。
MAC地址是一个48位的全球唯一标识符,由6个字节组成。
其中前3个字节是由IEEE管理的组织唯一标识符(OUI),用于标识设备的生产厂商,后3个字节由设备厂商自行分配。
每个终端设备在生产时都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MAC地址,以太网通过这个地址来确定数据应该发送到哪个设备。
4.帧格式:以太网的数据传输通过帧来进行,每个帧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以太网的帧格式包括了源MAC地址、目标MAC地址、协议类型和数据部分。
工业以太网技术全面解析
工业以太网技术全面解析高性能、工厂设备和IT系统集成,以及工业物联网的需求驱动促进了工业以太网的增长。
在实时工业以太网中,EPA、EtherCAT、RTEX、Ethernet Powerlink、PROFINET、Ethernet/IP、SERCOS III是主要的竞争者。
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比较。
Ethernet/IPEthernet/IP是2000年3月由Control Net International和ODV A( Open DevicenetVendors Association共同开发的工业以太网标准。
实现实时性的方法Ethernet/IP实现实时性的方法是在TCP/IP层之上增加了用于实时数据交换和运行实时应用的CIP协议(Common Industrial Protocol )。
Ethernet/IP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采用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在网络层和传输层使用IP协议和TCP、UDP协议来传输数据。
UDP是一种非面向连接的协议,它能够工作在单播和多播的方式,只提供设备间发送数据报的能力。
对于实时性很高的I/O数据、运动控制数据和功能行安全数据,使用UDP/IP协议来发送。
而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
对于实时性要求不是很高的数据(如参数设置、组态和诊断等)采用TCP/IP协议来发送。
Ethernet/IP采用生产者/消费者数据交换模式。
生产者向网络中发送有唯一标识符的数据包。
消费者根据需要通过标识符从网络中接收需要的数据。
这样数据源只需一次性地把数据传到网上,其它节点有选择地接收数据,这样提高了通信的效率。
Ethernet/IP是在CIP这个协议的控制下实现非实时数据和实时数据的传输。
CIP是一个提供工业设备端到端的面向对象的协议,且独立于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这使得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设备能够很好的交互。
另外,为了获得更好的时钟同步性能,2003年ODV A将 IEEE 15888引入Ethernet/IP,并制定了CIPsync标准以提高Ethernet/IP的时钟同步精度。
以太网的三种以太网标准
以太网的三种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使用双绞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采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在以太网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标准,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
本文将对这三种以太网标准进行介绍和比较。
首先,以太网是最早的以太网标准,它使用10Mbps的传输速率,采用基带传输技术,传输距离最远为100米。
在以太网中,数据帧的最小长度为64字节,最大长度为1518字节。
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来解决数据冲突问题,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出现了更高速的以太网标准。
其次,快速以太网是在以太网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它使用100Mbps的传输速率,采用基带传输技术,传输距离最远为100米。
快速以太网在数据帧的最小长度和最大长度上与以太网保持一致,但由于传输速率的提升,快速以太网能够更快地传输数据,适用于对传输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景。
快速以太网的出现,使得局域网的传输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大改善了网络性能。
最后,千兆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标准,它使用1Gbps的传输速率,采用基带传输技术,传输距离最远为100米。
千兆以太网在数据帧的最小长度和最大长度上与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保持一致,但由于传输速率的进一步提升,千兆以太网能够更快地传输大容量数据,适用于对传输带宽要求较高的场景。
千兆以太网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局域网的传输速度和带宽,满足了现代网络应用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综上所述,以太网的发展经历了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三种不同的标准,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传输速率和技术,适用于不同的网络场景。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以太网标准也在不断演进,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高速的以太网标准,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传输需求。
在选择以太网标准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网络环境来进行合理的选择,以实现最佳的网络性能和传输效果。
三种保护模式对比
三种保护模式对比在光通信网络中,为了确保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常需要采用保护模式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链路故障或器件故障。
常见的保护模式包括1+1保护、1:N保护和M:N保护。
本文将对这三种保护模式进行详细对比。
1.1+1保护1+1保护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保护模式之一、在该模式下,主备两条链路同时工作,其中主链路用于传输数据,备用链路保持空闲,随时准备接替主链路。
当主链路故障时,备用链路立即接管,保证了数据的连续传输。
优点:-1+1保护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故障发生时切换时间非常短,不会对服务造成明显影响;-此模式下,主备链路独立运行,不会产生数据重复或错乱的问题。
缺点:-1+1保护模式的成本较高,由于需要备用链路的存在,会增加设备和光纤的资源消耗;-该模式下,备用链路一直处于备用状态,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
2.1:N保护1:N保护模式是一种将一条主链路与多条备选链路关联起来的方式。
在工作状态下,主链路承载数据传输,备选链路保持闲置。
当主链路发生故障时,系统会自动选择其中一条备选链路接替主链路。
优点:-1:N保护模式相对于1+1保护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保护多条链路,增加了网络的容错性;-该模式下,备用链路的利用率相对较高,减少了资源浪费。
缺点:-1:N保护模式的切换时间通常较长,可能会对服务造成一定的中断;-当备选链路与主链路长度不一致时,需要通过光纤延时补偿来保证数据的同步,增加了工程的复杂性。
3.M:N保护M:N保护模式是一种将多条主链路与多条备选链路关联起来的方式。
在该模式下,多条主链路和多条备选链路都处于工作状态,彼此之间通过路由器或交换机相连。
当主链路发生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备选链路上。
优点:-M:N保护模式相对于1+1保护和1:N保护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保护多个主链路,并且备选链路的利用率更高;-该模式下,在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选择最优备选链路,实现快速无缝切换,几乎无中断。
缺点:-M:N保护模式需要使用更复杂的路由器或交换机来实现链路之间的切换和冗余,增加了网络的配置和维护难度;-该模式的实现成本较高,需要投入更多的设备和资源。
以太网简要教程
以太网简要教程一、概述通常我们所说的以太网主要是指以下三种不同的局域网技术:以太网/IEEE 802.3—采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Mbps;1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快速以太网,采用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Mbps;10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千兆以太网,采用光缆或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0Mbps(1Gbps)以太网以其高度灵活,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种局域网建网技术。
虽然其它网络技术也曾经被认为可以取代以太网的地位,但是绝大多数的网络管理人员仍然把将以太网作为首选的网络解决方案。
为了使以太网更加完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局限,一些业界主导厂商和标准制定组织不断的对以太网规范做出修订和改进。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以太网的扩展性能相对较差,但是以太网所采用的传输机制仍然是目前网络数据传输的重要基础。
二、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开发的一种基带局域网技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采用载波多路访问和碰撞检测(CSMA/CD)机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Mbps。
虽然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早在70年代最先研制成功,但是如今以太网一词更多的被用来指各种采用CSMA/CD技术的局域网。
以太网被设计用来满足非持续性网络数据传输的需要,而IEEE802.3规范则是基于最初的以太网技术于1980年制定。
以太网版本2.0由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和Xeros 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与IEEE 802.3规范相互兼容。
太网结构示意图如下:以太网/IEEE 802.3通常使用专门的网络接口卡或通过系统主电路板上的电路实现。
以太网使用收发器与网络媒体进行连接。
收发器可以完成多种物理层功能,其中包括对网络碰撞进行检测。
收发器可以作为独立的设备通过电缆与终端站连接,也可以直接被集成到终端站的网卡当中。
以太网技术概述
以太网技术标及发展
1973年 1973年, 2.98Mbit/s ,Xerox 98Mbit/s 1980 年,10Mbit/s, Xerox 、Digital和Intel 10Mbit/s, Digital和 1983 年 , 以 太 网 技 术 ( 802.3 ) 、 令 牌 总 线 802. 802. 令牌环( 802. ( 802.4 ) 、 令牌环 ( 802.5 ) 共同成为局域网领 域的三大标准 1995年,802.3u快速以太网标准 年 快速以太网标准 1998年,802.3z千兆以太网标准 年 千兆以太网标准 2002年,IEEE通过了 通过了802.3ae万兆以太网标准 年 通过了 万兆以太网标准
Ethernet/802.3操作 Ethernet/802.3操作
每个站点都可以接收到所有来自其他站点 的数据 为决定那个站点接收, 为决定那个站点接收,需要寻址机制来标 识目的站点 目的站点将该帧复制, 目的站点将该帧复制,其他站点则丢弃该 帧
高速以太网技术
100Mbit/s以太网技术 100Mbit/s以太网技术 1Gbit/s以太网技术 1Gbit/s以太网技术 10Gbit/s以太网技术 10Gbit/s以太网技术
1Gbit/s以太网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 1Gbit/s以太网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
MAC子层, 半双工和全双工处理 数据连路 层MAC 逻辑“与媒体无关接口” 编码方式 8B/10B编码/译码 短屏蔽铜线收发器 光缆 规格 介质 1Gbase-CX 短屏蔽铜线 850nm短波 MMF多模 1Gbase-SX 62.5/50um光缆 1310nm长波 SMF单模 1Gbase-LX 9um单模光缆 1Gbase-TX 非屏蔽超五类线 非屏蔽铜缆编码/译码 非屏蔽铜线收发器
第1章 以太网安全技术
说明
-
显示Portal用户信 息 清除Portal的相关 统计信息
display portal user [ ip ipaddress |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vlan vlan-id ] reset portal { acm | server | tcpcheat } statistics -
9
目录
地址绑定技术 端口隔离技术 接入认证技术 报文过滤技术
端口隔离概述
通过端口隔离特性,用户可以将需要进行控制的端 口加入到一个隔离组中,实现隔离组中的端口之间 二层,三层数据的隔离,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端口隔离特性与以太网端口所属的VLAN无关.
课程目标
学习完本课程,您应该能够: 学习完本课程,您应该能够:
了解以太网安全技术的基本内容 掌握地址绑定及端口隔离的原理与配置 掌握Portal认证的基本原理与配置 掌握 认证的基本原理与配置 认证的基本原理与 掌握访问控制列表进行报文过滤的原理 与配置
目录
地址绑定技术 端口隔离技术 接入认证技术 报文过滤技术
21
Portal免认证用户和免费 免认证用户和免费IP 免认证用户和免费
免认证用户 免费IP
不需要进行Portal认证即可访问Internet的用户.
用户可以不受限制访问的IP地址. 免费IP可以设置为DNS服务器的IP地址,或者ISP提 供的免费访问网站的IP地址
20
Portal的运行方式 的运行方式
Portal有三种运行方式
直接认证方式 二次地址分配方式 三层Portal认证方式 注意: 出于安全性考虑,直接认证方式和二次地址分配方式都要求检查用 户的MAC地址,因此只能在用户接入的第一个三层接口上启用 Portal,即在用户和接入设备之间不能跨越启用三层协议的网络设 备. 三层Portal认证方式不检查用户的MAC地址,安全性有所降低.在 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合,不建议使用三层Portal认证方式.
了解电脑网络WiFi以太网和蓝牙
了解电脑网络WiFi以太网和蓝牙了解电脑网络WiFi、以太网和蓝牙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线网络技术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发展,其中WiFi、以太网和蓝牙是最为常见的三种网络连接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脑网络中的WiFi、以太网和蓝牙,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一、WiFi技术WiFi,全名无线保真局域网,是一种无线网络技术。
它允许多台设备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到局域网或互联网。
WiFi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用户只需在设备上选择可用的WiFi网络并输入密码,即可快速连接到互联网。
而且,WiFi信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传输,使得设备可以在离路由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进行网络访问。
然而,与其优势相比,WiFi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WiFi信号的范围受限。
在一些大型建筑物或者户外场景中,覆盖整个区域可能需要多个WiFi信号增强器。
其次,WiFi信号容易受到干扰。
在设备过多或者网络拥挤的情况下,信号质量可能会下降。
最后,WiFi连接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未经保护的WiFi网络可能会被黑客入侵或者恶意软件感染。
二、以太网技术以太网,全名乙太局域网,是一种有线网络技术。
它通过物理电缆将设备连接到网络中。
以太网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设备通过电缆连接到路由器或交换机,可以实现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
以太网通常被用于需要大带宽和高速传输的场景,比如办公室和家庭网络。
然而,以太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线缆的限制,设备只能在有线范围内进行网络访问,缺乏WiFi技术的便捷性。
其次,以太网的物理连接需要布线,对于一些租房或者临时场合来说,布线是不现实的。
此外,以太网连接的设备数量也有限制,如果设备过多,可能需要使用交换机来扩展网络。
三、蓝牙技术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技术,主要用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与WiFi和以太网不同,蓝牙技术更适用于小范围内的设备连接。
例如,蓝牙耳机可以连接到手机,蓝牙键盘可以连接到电脑。
关于以太网技术与标准
关于以太网技术与标准以太网(此文摘自“/wiki/以太网”)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
IEEE制定的IEEE 802.3标准给出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
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
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网(token ring)、FDDI和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这样,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的总线争用技术。
•1历史•2概述•3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4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5桥接和交换•6以太网类型o 6.1早期的以太网o 6.210Mbps以太网o 6.3快速以太网o 6.4千兆以太网o 6.5万兆以太网•7参考文献•8参看•9外部链接历史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
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
3com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
GPON和EPON
GEPON采用无源光网络(PON)的接入协议有以A TM为传输平台的APON/BPON和以以太网技术为传输平台的EPON/ GEPON以及以通用帧结构为传输平台的GPON三种类型。
EPON/GEPON是将以太网(Ethernet ,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链路层协议)与无源光网络(PON,接入网的最佳物理层协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能很好适应IP数据业务的接入方式。
由于最早的EPON标准基于100M快速以太网传送,市场上很多被称为EPON的产品实际上都是基于百兆以太网PON技术,为区别于原有的技术和产品,一般基于千兆以太网的PON技术被称为GEPON,它根据IEEE802.3协议,包长可变至1518字节传送数据。
同以往的其它PON技术相比,GEPON技术同样采用点到多点的用户网络拓扑结构,利用光纤实现数据、语音和视频的全业务接入的目的。
但与以往基于ATM技术的APON/BPON相比,GEPON实现在用户接入网中传输以太帧,非常适合IP业务的传送。
此外,由于目前IP网络的普遍建设,基于以太网的技术的元器件结构比较简单,性能高且价格便宜,使得GEPON相比其它PON技术更容易大规模商用;而基于IP的各种业务的高速发展以及下一代网络IP融合的趋势使得GEPON可以适用的范围更广并且符合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成为最重要的FTTH技术。
EPON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无源光网络(PON)的概念由来已久,它具有节省光纤资源、对网络协议透明的的特点,在光接入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同时,以太网(Ethernet)技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以其简便实用,价格低廉的特性,几乎已经完全统治了局域网,并在事实上被证明是承载IP数据包的最佳载体。
随着IP业务在城域和干线传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以太网也在通过传输速率、可管理性等方面的改进,逐渐向接入、城域甚至骨干网上渗透。
以太网安全技术交流
以太网安全技术交流1. 引言以太网在现代计算机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太网也面临着诸多安全威胁。
为了维护网络安全,不断改进和发展以太网安全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现有的以太网安全技术,并介绍一些对策来保护以太网免受各种攻击。
2. 以太网安全威胁以太网安全威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机密性问题主要涉及数据的保密性,如拦截和窃听传输的数据。
完整性问题则指数据内容被篡改或伪造的风险。
可用性问题与网络的可用性相关,如拒绝服务攻击(DDoS)。
3. 以太网安全技术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以太网安全技术:3.1 虚拟局域网(VLAN)VLAN是一种将网络设备划分为多个逻辑网段的技术。
通过VLAN,可以在物理网络上创造多个独立的虚拟网络,从而增强网络的隔离性和安全性。
3.2 802.1x认证802.1x认证是一种网络访问控制(NAC)技术,通过向连接到网络的设备发送身份验证请求,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设备才能访问网络。
这种技术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接入以太网,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3 网络隔离网络隔离是将网络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子网络,以限制网络中不同部分之间的通信。
这种技术可以防止攻击者在网络中自由传播,并减少攻击的影响范围。
3.4 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通过使用密码算法将数据转换为密文,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使用加密技术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3.5 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硬件或软件设备,用于监控网络流量并控制访问策略。
防火墙可以过滤入站和出站流量,并阻止恶意流量的传输。
4. 以太网安全对策为了保护以太网免受各种攻击,可以采取以下对策:4.1 更新和维护设备定期更新和维护以太网设备是确保网络安全的基本步骤。
更新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可以修复已知漏洞,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4.2 强化网络访问控制使用强大的身份验证机制,如802.1x认证,可以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设备才能连接到以太网。
(完整版)SDH、RPR、PTN三种光纤传输技术对比分析
SDH、PTN2种光纤传输技术对比分析通信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光传输系统,选择什么样的光传输技术决定了通信系统的传输带宽和传输模式,也决定了整条信息化的传输带宽和信息传输模式。
随着以视频联网监控业务为主的业务推动,目前主流的SDH系统也渐渐不容易满足其要求了,且SDH技术发展到如今已经不能满足电信网络业务IP化和网络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到了其生命力的末期,而替代的光传输技术比较多,目前主流光传输技术有SDH/MSTP、PTN等,这些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现在就对上述技术做一对比分析,以选择最适合通信系统使用的技术。
1、SDH/MSTP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是目前干线光传输系统和接入网系统应用最多的技术。
SDH以电路交换为核心,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
最初SDH只为其他系统设备提供TDM业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业务需要,同时需要承载TDM、ATM、IP等业务,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就诞生了。
SDH/MSTP系统提供155M、622M、2.5G、10G等光纤传输速度,提供常用的各种业务接口。
SDH/MSTP技术具有如下特点:➢技术成熟,设备应用广泛,系统稳定可靠;➢能够支持E1、IP、ATM等多种业务接入,业务传输安全可靠;➢系统高可靠性和自愈保护恢复功能;➢网络管理功能强大;➢系统可以平滑升级、扩容。
但SDH/MSTP技术也有如下一些不足:➢承载效率低下,大量带宽被系统浪费掉;➢不能对基于以太网的用户提供多等级具有质量保障的服务,服务类型属于面向非连接,不能提供端到端的质量保障;➢每个MSTP设备的以太网处理板卡需要对每个业务进行MAC地址查询,随着环路上的节点增加,查询MAC地址表速度下降,处理性能明显下降。
➢端口带宽不能动态分配,对视频监控业务承载能力不足。
几种局域网技术的区别--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ATM、无线局域网WLAN
1. 以太网(EtherN et)以太网最早是由Xero x(施乐)公司创建的,在1980年由DEC、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为一个标准。
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以太网(10Mbps)、快速以太网(100Mbp s)、千兆以太网(1000 Mbps)和10G以太网,它们都符合I EEE802.3系列标准规范。
以太网技术在网络技术中的发展如火如荼的主要原因便是它能够实现局域网、城域网等的技术的兼容,(1)标准以太网最开始以太网只有10M bps的吞吐量,它所使用的是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访问控制方法,通常把这种最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
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同轴电缆。
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 EE 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 EEE 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10Base-5 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10Base-2 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基带传输方法;·10Base-T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1Base-5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传输速度为1Mbps;·10Broa d-36 使用同轴电缆(RG-59/U CATV),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是一种宽带传输方式;·10B ase-F 使用光纤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2)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 et)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
PDH、SDH、MSTP、ASON、PTN、OTN技术介绍
PDH 、 SDH 、MSTP 、ASON/PTN 、 OTN技术介绍第一部分: PDH 准同步数字系列(1) PCM30/32 路即 E1 欧洲和我国采纳此准(2) PCM24/路即 T1 北美采纳此准一、E1 和 T1PCM 脉冲制,模信号采,8000 个每S,每个8bit,因此一个路的速率64kbps。
E1 有 32 个隙, TS0 用来同步, TS16 用来送信令,此中 30 路用来音信号的, 32 个路的速率,即 PCM 基群,也叫一次群。
⋯,他的速率是四倍关系。
T1 的采与 E1 同样,不过有24 个路,其速率四个一次群复用一个二次群,自然一个二次群的速率比四个一次群的速率和要多一些,用于同步的元。
四个二次群复用一个三次群,挨次推。
、、E3=34.368Mbps ⋯⋯二、在送网上送,30话路PCM2Mbps1-MUX2-MUX8Mbps34Mbps3-MUX在的 PDH 体系中,只有和 2Mbit/s 速率的信号是同步的,其余速率的信号都是异步的,需要通速的整来般配和容的差别。
因为 PDH 采纳异步复用方式,那么就致当低速信号复用到高速信号,其在高速信号的构中的地点没律性和固定性。
也就是在高速信号中不可以确低速信号的地点,而一点正是可否从高速信号中直接分 /插出低速信号的关所在。
因此在送程中,于从高次群信号中直接分出低次群甚至基群的信号,也就是四次群必先分接三次群,而不可以直接分接一次群,就使得在中站上、下路,需要行多的复用分接,使得上下路不方便,并且多的接口关于信号的损害特别大。
使得提取的时钟出现不一致。
也增添了设施的复杂性,降低了效率和靠谱性。
又存在多个制式,接口不一致,这就促成了 PDH 发展为 SDH——数字同步系列。
此部分介绍了 PDH 中的 E1,和 PDH 组网的缺点。
第二部分: SDH 数值同步系列一、 SDH 的帧构造SDH 的帧构造为块状帧构造。
段开支 SOH(3+5 个字节):是为了保证信息净负荷正常灵巧传递所一定附带的,供网络运转、管理和保护OAM 使用的字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链路故障:当环上某链路故障时,该链路相链的两个节点都向主节点发送change报文,主节点放开被阻塞端口进行保护倒换。SWB和SWC都发送change报文给SWD(环路正常时公认的主节点),SWD放开以前被阻塞的节点。但是这时SWB和SWC都认为自己是主节点,从而都把自己down的端口阻塞了。链路的故障也将触发hello报文的发送,待拓扑稳定后,SWC将被公认为主节点;SWB由于不是主节点,端口被放开。
开始时,SWA端口1给SWD发出的hello报文节点信息中只包含自己;
第二次时,由于端口2收到SWB的hello报文,所以端口1给SWD发出的hello报文节点信息为SWA和SWB;
依此类推,4次后,SWD从SWA的端口1收到带自己信息的hello报文,SWD认为环网完整。
2主节点选举:开始时,所有节点都认为自己是主节点,两个端口之一被block,这样环上没有数据环路;当环上节点两个端口多次收到一样的Hello时,该节点认为环网拓扑稳定,可以选举主节点。不是主节点的节点会放开被阻塞的端口,一般主节点只有一个,这样能保证只阻塞一个端口,从而保证环上节点的连通性。
以太环网主要靠软件的控制,这是目前以太环网主流的技术,但是在具体的实现上各个厂家又有很大的不同。目前主流的有EAPS环网保护,RPRR环网保护及RCPR环网保护等。
EAPS环网保护
EAPS技术由IETF的RFC3619定义。目前大多数设备厂商的以太环网技术都是以此为基础实现的。EAPS的保护域局限于一个环形组网的范围内,如图2所示。
图2环形组网
EAPS以太环网保护技术可以归纳为4项技术的叠加:标准MAC交换+改进的生成树算法+以太故障检测OAM+简单的环网控制协议。通过环网控制协议将物理的环破解成逻辑的链,并利用改进的生成树协议和MAC交换完成保护切换。下面以图3为例说明EAPS的保护过程。
在EAPS环内通常会指定一个主节点(N5节点),其他节点称为中转节点。主节点的两个环路端口一个可指定为主端口,另一个可指定为次端口。在EAPS中,分别设定控制VLAN和业务VLAN,控制VLAN承载EAPS各种控制帧,业务VLAN承载以太数据流量。在这两个VLAN内,EAPS环内始终是执行标准的MAC交换算法。
图3 Raisecom以太网环
1环拓扑收集:Raisecom以太环网是通过选举来产生主节点的,所以每个节点都要收集环上设备信息,只有正确地收集才能正确地选举。Raisecom以太网环上的节点从加入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收集更新拓扑。
拓扑收集是通过Hello报文完成的,hello报文中包含从另一端口收集到的所有节点信息。以图3单环中SWA为例:
双归属网络中,汇接局和中心机房之间为了保证可靠性部署双链路上行,但实际应用中这两链路或光纤都处于一个地沟或管道中,这样就出现了SRG(sharedriskgroup)共享风险组,链路保护无任何意义;同时该种网络中还会浪费核心交换机的端口资源和光纤资源。
以太环网技术保护技术
以太网环网技术
以太环网技术就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城域以太网技术,以太环网解决了传统数据网保护能力弱、故障恢复时间长等问题,理论上可以提供50ms的快速保护特性,同时兼容传统的以太网协议,是城域宽带接入网优化改造的一种重要的技术选择和解决方案。
而随着以太网向城域网的发展,语音、视频组播业务对以太网的冗余保护和故障恢复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STP机制对故障恢复的收敛时间都在秒级,远远达不到城域网对故障恢复时间的要求。
传统以太网保护方案
传统以太网网络中大多数采用双归属组网模型,多会存在缺乏有效保护和浪费网络资源等诸多问题,如图1所示。
图1城域网现网存在的问题
在切换完成后,主节点的主端口继续向次端口发送连接性检查,次端重新执行生成树算法,关断次端口,所有节点再次清空MAC表,重新拓扑学习。
RRPP环网保护
RRPP主要是华为的环网保护机制,主要由多个节点构成的环网,其中一个为主节点,其他节点为传输节点,主节点在环上的两个端口分为主端口和从端口,主节点通常周期性从主端口发送环的HELLO报文,环完整的情况主节点就会在从端口上接收到自己发送的HELLO报文,这样主节点认为环网处于完整状态,则立刻阻断从端口保证没有环路;若在一定周期内从端口收不到自己发送的HELLO,则认为环网处于故障状态,主节点会打开从端口使其正常转发。
以太网技术具有简单、高效和低成本等特点,并随着近几年的以太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太网承载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以太网的带宽及速率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以太网的特点是统计时分复用和地址自学习机制,但在提高了带宽效率和简单灵活性的同时也引入了业务带宽和业务路径的不确定性。
在大部分以太网络中,大多采用星形或者双归属组网模型。星形网络一般用在网络拓扑的接入层,没有冗余保护,关键点的单点故障会导致网络不可用。这两种传统的级联方式的网络拓扑在网络响应时间、保护机制以及对组播应用方面存在着先天的缺陷。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主节点对业务VLAN启用生成树,通过阻塞主节点的次端口,将物理的环破解成逻辑的链。
主节点检测到故障后,就会执行3个动作完成保护切换:
重新执行生成树算法,打开次端口阻塞状态;清空MAC地址学习表,重新学习拓扑;通过控制VLAN发送以太控制OAM帧,其他中转节点收到OAM帧后,清空本节点的MAC地址表,重新学习拓扑。
一旦故障发生时如链路down,故障相邻的节点或端口上会通过中断立刻检测到故障,并立刻向主节点发送Link_down报文,主节点收到该报文则认为环处于故障状态,立刻打开从端口,同时发送报文通知其他传输节点更新转发表,传输节点更新转发表后数据流则切换到正常的链路。
RCPR保护机制
RCPR是瑞斯康达交换机的环网协议。Raisecom以太环网技术采用自主研发的协议,通过简单的配置,实现了消除环网环路、故障保护倒换、自动故障恢复功能,并且故障保护倒换时间低于5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