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素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案20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 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案20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 含解析

练案二十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中形象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罗捷媚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

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

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

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

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

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

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

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

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

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

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

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

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2)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2)Word版含答案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二)专项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商衡,字平叔,曹州人。

授鄜州洛郊主簿。

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

兴定三年,岁饥,民无所于籴,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全活者甚众。

后因.地震城圮,夏人乘衅入侵,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

秩满,县人为立生祠。

再辟原武令。

未几,入为尚书省令史,两月拜.监察御史。

哀宗姨郕国夫人不时出入宫闱,干预政事,声迹甚恶。

衡上章极言,自是郕国被召乃敢进见。

内族庆山奴将兵守旴眙,与李全战,败。

朝廷置之不问。

衡上言:“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则.无以谢.天下。

”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

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亲旧干预权利,其家人填委.诸司,贪墨彰露。

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

诏罢温户部,改太后府卫尉。

再上章言:“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哀宗为之动容,乃出温为汝州防御使。

未几,丞相完颜赛不领陕西行省,奏衡为左右司员外郎,密院表留,有旨:“行省地重,急于得人,可从丞相奏。

”明年,召迁,行省再奏留之。

正大八年,以母丧还京师。

十月,起复为秦蓝总帅府经历官。

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徒单兀典等败于铁岭,衡未加诸帅存殁,招集溃军以.须其至。

遂为兵干所得,欲降之,不为屈。

监至长水县东岳祠前,诱之使招洛阳,衡曰:“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

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望阙瞻拜曰:“主将无状,亡兵失利。

臣子罪责,亦无所逃,但以一死报国耳。

”遂引.佩刀自刭,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月拜.监察御史拜:授予官职 B.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谢:谢罪C.其家人填委.诸司委:托付 D.遂引.佩刀自刭引:拿(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因.地震城圮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不尔则.无以谢天下欲速则.不达C.招集溃军以.须其至不赂者以.赂者丧D.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佯狂不知所之.者(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商衡有才能,直言敢谏的一项是( )①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②干预政事,声迹甚恶③衡上章极言,自是郕国被召乃敢进见④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⑤召迁,行省再奏留之⑥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衡为官廉洁,关心百姓疾苦,饥荒之年开仓赈济,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含解析)不分版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XXXX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那么需要通过某种方法加以测定和标识。

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

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

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

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

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

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

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创造,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标准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

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局部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

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

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素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素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叶朗“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

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

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

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

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

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

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

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

中国古人要在身心高度相关的“艺”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

“乐道”、“孔颜之乐”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中国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都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检测专题三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检测专题三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新探究大一轮检测高考专题三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一、材料概括分析题。

在中国,向来文人地位很高,但是高的都是死后,在生前并不高到怎样。

我们有句老话,叫作“词穷而后工”,好像不穷不能做文人。

所以文人向来是偃蹇不遂的。

偶尔生活较安适,也是一桩罪过。

但我反对这文人应穷的遗说。

颜渊在陋巷固然不改其乐,然而颜渊居富第也未必便成坏蛋。

文人穷了,在他人看来很美,死后读其传略,缠绵凄恻,很有诗意,但若身临其境,却不甚妙,这犹如我不主张红颜薄命,与其红颜而薄命,不如厚福而不红颜。

且文人穷了,每好卖弄其穷,一如其穷已极,故其文亦已工,接着来的就是一些什么浪漫派、怨天派。

我们想起文人,总是一副穷形极像。

文人多半是书呆,不治生产,不通世故,尤不肯屈身事仇,卖友求荣,所以偃蹇是文人自招的。

文人不大安分守己,每每是非辨得太明,泾渭分得太清。

人生在世,应当马马虎虎,糊糊涂涂,才会腾达,才有福气。

黛玉最大的罪过,就是她太聪明。

所以红颜每多薄命,文人亦多薄命。

再说,文人好相轻。

一个文人出一本书,便有另一文人处心积虑来指摘。

于是白话派骂文言派,大家争营对垒,互相臭骂,叫武人见了开心。

所以我向来不劝人做文人。

既做文人,就要有点胆量,所言是真知灼见之话,所见是高人一等之理,所写是优美动人之文,这样的文人是做得的。

袁中郎说得好:“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不工也。

树之不实,非无花叶也。

人之不泽,非无肤发也。

文章亦尔。

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

”这样就同时可以做文人,也可以做人。

(节选自林语堂《做文与做人》,有删改) 1.作者反对“文人应穷的遗说”的理由是什么?答:答案:文人未必应坚守清贫(文人穷变富未必变为坏人);文人穷多薄命不甚妙;文人好卖弄其穷。

2.文人“总是一副穷形极像”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答案:不治生产,不通世故;不安分守己,太聪明;好相轻。

3.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同时可以做文人,也可以做人”?答:答案:有胆量;讲真话;见识高;文笔美;不媚俗。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

【例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

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

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

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

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

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答案】要毫不停顿地读第一遍,对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发明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

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

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例二】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

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

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创造。

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

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2020-2024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2020-2024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五年高考真题)参考答案与解析目录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高考真题) (1)参考答案与解析 (1)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二、2024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3)三、2024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4)四、2024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6)五、2023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9)六、2023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9)七、2023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1)八、2023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2)九、2023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3)十、2023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14)十一、2022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16)十二、2022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17)十三、2022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8)十四、2022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9)十五、2022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9)十六、2022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1)十七、2021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2)十八、2021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23)十九、2021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24)二十、2021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25)二十一、2021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26)二十二、2021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8)二十三、2020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 (30)二十四、2020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 (31)二十五、2020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 (32)二十六、2020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 (33)二十七、2020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 (35)二十八、2020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 (35)二十九、2020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37)三十、2020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38)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2.(3分)D3.(3分)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九)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九)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九)答案·解析--答案速查--1—3 BCB 6—7 BB 10 EIM 11—12 BC 15 D--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

【题目详解】B.“文学并不去追求尽善尽美”错,结合原文“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可知,文学只是不追求“和自然逼真”。

故选B。

2.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题目详解】C.“作者运用举例、类比、引用等论证方法”错误,文中无“类比”的论证方法。

故选C。

3.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目详解】B.庄子强调的是“得意忘言”,“得意忘言”的意思是,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

材料中的“无言之美”是指表达含蓄而带来的美感。

选项不能体现“无言之美”。

故选B。

4.①美术家在画画前,先要对素材进行选择,然后经过理想化的加工,表现美术家的人格。

②图画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含蓄隽永,所引起的美感更加深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目详解】结合“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

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

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可概括出,美术家在画画前,先要对素材进行选择,然后经过理想化的加工,表现美术家的人格。

结合“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据此概括出,图画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含蓄隽永,所引起的美感更加深刻。

高中语文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高中语文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山东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解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2020年高考必然考查到。

2018年高和2019年高考,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现代文阅读 Ⅰ 第3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现代文阅读 Ⅰ 第3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3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对文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或评价,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作者在文中隐含的观点进行归纳、提炼、概括,使之明朗化、具体化、简约化。

☞熟知类题通法分析概括观点态度题解题“3环节〞环节一:分析各选项内容,标明易错点。

环节二:找到选项在文本中的对应点,吃透选项对应的文本观点。

同时,注意分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

作者常常会列出假设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

我们要注意分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

环节三:将原文的观点与选项的观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

注意在本环节中,应综合分析,结合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做出准确判断。

[温馨提示]并非所有选项都能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文字〔有的只能找到个别相关词句〕,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间。

☞规X答题思路[典例]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读文示X]〞),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X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文意简单概括转述)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文意简单概括转述)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综合概括,需理解文意)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文意简单概括转述)[尝试解答] ________[解题思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

因朝代更迭、兵燹战乱而流散的书画典籍、工艺精品不计其数。

即便进入现代社会,文物也未能远离风险。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目标检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查内容,是在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能力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的最高层次要求,它属于综合考查的范畴。

这里所说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一种思想倾向。

这种思想倾向的表达方式,因不同的文章题材、不同的文章体裁和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而不同,即有的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明显直露,而有的文章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种思想倾向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抽象的判断。

分析概括时,要求我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作探幽发微、求同辨异的深入思考,从而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或对试题罗列的选项进行正确地判断。

所以,这一类试题的难度是比较高的。

【网络透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基础,是要弄清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但是,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之后,进行整体思索,理清文中人、事、物、理之间的关系,剖析文章的脉络结构,领会文章的主旨。

至此,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比较明显了。

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方才谈得上“概括”和“分析”。

具体来说,“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

【活题精析】(例1)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原文见考点12)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了唐大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解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020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2020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难点 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指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即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倾向等。

准确“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一分析四理解”入手。

“一分析”指分析题干的要求,即确定题干是要求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角度分析语句的意思还是要求 直接写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理解”的具体内容是:1.理解观点句。

论述类文章中的观点句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段落 的中心句等,考生阅读文章时要注重分析、理解这些语句表达的意思以及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系。

2.理解 事例。

事例是用来论证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论据,理解事例,能够帮助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3.理解引 用句。

论述类文章中使用引用手法的语句多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考生要重点理解。

4.理解标志句。

这里的标志句指的是使用标志性词语(如“认为”“以为”“感到”等)的句子,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出作 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要注重把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专制下的清朝学术袁世硕1.袁世由于清王朝统治者很早便利用了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朝廷的设立悉依明制,定都伊始 硕,山东大学便摆出了尊孔崇儒的面孔,“修明北监为太学”,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 终 身 教 授 。

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康熙皇帝是历代少有的博学而重视文教的帝 1949 年 考 入王,读书甚多,特别崇尚朱熹。

他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编纂理学图书, 山 东 大 学 师升朱熹为孔庙大成殿配享十哲之次,成为第十一哲。

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从 冯 沅 君 教康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之时,便着手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 授,毕业后,意欲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虽有一些人拒征,还是录取了数十人,开始编修 成 为 冯 沅 君《明史》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 的助教。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素材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素材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素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身心融入自然,实现审美人生朱志荣中国美学中的人生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生境界首先要和自然万物、天地精神和谐合一。

审美人生是儒家精神的体悟。

它不仅在于乐天知命、对自然之道的能动顺应,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贡献,更要有大公无私的伟大胸襟和感化社会的深远影响。

我们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

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

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

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

《诗经》说,“鸢飞唳天,鱼跃于渊。

”意思是鸟儿自由飞翔但离不开天空,鱼儿快乐遨游但离不开大海,这便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

因此,顺应自然是实现审美人生的前提条件。

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重要讨论,体现在孔子和他弟子共论人生理想境界那段对话中。

弟子曾点以沐浴在大自然春风之中的人生情调为至高理想,在孔子看来,在生命畅达的大好春光里,在闲适的生活中,生命与宇宙生命沟通起来,这是一种顺情适性,得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人生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之道的表现。

在道家,“天人合一”是他们的最高人生境界。

这时,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两个著名的例子:鱼乐之辩和庄周梦蝶。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首先感慨游鱼之乐,惠施马上反驳他,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之乐呢?庄子又巧妙地借用惠施的逻辑角度回击了他,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之乐呢?显然,惠施的态度是科学的,强调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客观分别。

庄子的态度是审美的,虽然万物之间存在着分别,然而人却可以超越这种分别而达到物我相通,最后与天合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素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文明”,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

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的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源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

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苦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

应当强调的是,草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

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文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能力,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畜牧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验。

从狩猎发展到游牧,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伴随草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前期。

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

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具有草原民族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

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

与草原细石器文化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发达。

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

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始形成。

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这种人文精神是由其生存模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直接将群牧形式的草场、水源和牲畜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形态——肉、乳及相关皮革制品,其生产过程更具有依托自然的直接性。

草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自然草场还是水、空气和阳光,特别是草原和水这两个基本生存条件,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少有人工改造和加工而形成变异的,可称为原生性的生态经济。

这既是草原文明朴素性、原始性的一面,也是它优越性的一面。

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从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即衣、食、住、行来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皮革、兽毛编织品为主,它们是草原民族与肉乳并存的重要的副产品;草原民族的食,以肉、乳或兽产品互易的农产品为主,具有原始生态的意义;草原民族的住,是逐水草而居的,“穹庐为室毡为墙”,这是草原文化的建筑特色,这种草原式居住方式具有建筑耗材少、无污染、节省能源的特征;草原民族的行,以牛、马、驼、羊为主,连依附它们的车仗也都具有原生性,在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它们是人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总之,草原文化是较早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

(选自王绵厚《草原文化形成的三个主要标志》,有删改) 1.下列关于“草原文化形成标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民族“群牧意识”的产生、“群牧形态”的形成,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发展。

D.草原民族从旧石器晚期到铁器时代前期一直使用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细石器。

C.草原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具有优越性。

D.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答案】C【解析】“更具有优越性”于文无据。

2.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群牧形态”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草原民族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

B.草原民族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草原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C.草原民族必须以自然为依托,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生产,并且四处征战。

D.草原民族的群牧形态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其从狩猎走向畜牧提供了经验。

【答案】D【解析】该项是“群牧形态”产生的结果。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文化的“牧业”具有依托自然的特点,而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

B.草原文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草原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水平及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方面。

C.“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也是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

D.草原民族的皮革、兽毛编织品等一些副产品和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具有原生态性。

【答案】B【解析】A项,“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于文无据。

C项,原文中说“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

D项,“都是自给自足的”属无中生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位经常飞来飞去的网络公司老总去过许多欧美国家,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地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是人们对于书籍的热爱:无论是在火车、飞机上,还是在地铁、公交车上,常常可以看到乘客们手不释卷、孜孜阅读。

而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更多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或睡觉。

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

这种状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

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2020年,中宣部等11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2020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

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

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

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

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要营造书香社会,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是,我们的教育实在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中,保证中小学生睡眠都显得有些奢侈。

对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读书就是读课本,读书就是为了谋个好职业,与此无关的书籍被斥为“闲书”而遭禁看,致使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位朋友常到北京的大学去开招聘会,“你最近看过哪些书?有何心得?”是必问的问题。

令她吃惊的是,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们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遑论心得。

有学者指出,大学生不爱读书,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

没有从小培养起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犹太人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

从1901年到2020年,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

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以色列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借书证的人高达100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

浓厚的阅读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

据说,在许多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大人就会翻开一本书,涂一点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子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读书是甜蜜的。

要营造书香社会,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阅读,热爱图书。

只有当阅读不再成为晋身之阶、求财之路,只有当阅读成为像吃饭、穿衣一样的生存需要时,书香社会才会如约而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我国阅读现状的叙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人们经常看到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或睡觉,手不释卷、孜孜阅读的现象则不像在许多欧美国家那样常见。

B.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

C.绝大多数中国孩子把读书与读课本等同起来,他们对课外书籍根本不感兴趣,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

D.北京的招聘会上,不少参加应聘的大学生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他们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答案】C【解析】不是孩子们对课外书籍根本不感兴趣,而是应试教育致使他们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这说明有识之士对我国的阅读现状很担忧,希望通过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来改变这一状况。

B.新闻出版总署曾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其目的也是营造书香社会。

C.2020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这表明总理也很关心国人的阅读情况。

D.有学者指出,现在的大学生不爱读书,都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

【答案】D【解析】“都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错,原文中说“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阅读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还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相关。

B.当代世界,中国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方面往往处在发达国家之后,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

C.我国当前的教育仍处在应试教育氛围中,这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酷爱读书的民族,爱读书的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

【答案】D【解析】原文中说犹太人“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并没有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酷爱读书的民族”。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

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

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

孔子弟子子夏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

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

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其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