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英使马噶尔尼使华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 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 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 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清乾隆帝致英王的信函(1793年)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周边形势
丝绸之路的兴衰
总结: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元明清: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回答: 明中期以后海外贸易的特点
• 1、范围:远及美洲; • 2、主体:民间商人崛起; • 3、对象:西、葡等西方国家加入; • 4、产品:出口丝、瓷为主,进口新增白银; • 5、地位:优势(出超)。
晚明海外贸易路线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古罗马]普林尼
回答:西汉陆上丝路走向兴盛的原因
1、政治: (1)国内:汉朝积极的对外政策; (2)国际:丝路沿线的国际参与; 2、经济: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3、国际: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丝绸之路的兴衰
(二)唐代:
• 传统陆上丝绸之路 • 东海丝道 • 西藏道 •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三)宋代:
宋代泉州市舶司遗址

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化界说1.华夏集团:中华民族远古的三大文化集团之一,发源于黄河流域,分为姬姓的皇帝氏族和姜姓的炎帝氏族。

后来华夏集团战胜了其他两个集团,巩固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丝绸之路:连接汉和西域的交通干线。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大月氏时开辟。

丝绸之路贯穿中亚,连接欧洲和北非,使得汉与西域的文化、艺术交流更加密切。

3.汉化:少数民族受到汉族影响,其文化与汉文化趋同的现象。

少数民族的远远落后于汉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内迁时,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文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4.胡化:汉人民主动或者被动向少数民族文化学习的过程。

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原文化和汉文化产生了初步的交流,隋唐时期,中原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

汉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5.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案由多是涉及眷恋前朝,否定清朝的正统地位等。

文字狱对汉族的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与历史地理1.国野制:国即城,城之外为郊,郊之外为野。

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之间只有政治上的统属关系,没有行政上的治理支配关系。

国野制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统而不治的关系。

2.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最早的地方管理制度。

基本特征是,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代表皇帝对地方进行管理。

春秋时期晋国实行,战国时期普遍实行,秦国时期全面实行。

标志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维护了国家统一。

3.行省制:起源于魏晋时期的行台。

元世祖将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改称行中书省,行省制正式诞生。

行省制巩固了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一直沿用到今天。

4.推恩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命令各个诸侯王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儿子,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

5.藩镇:唐朝时,为了边境防御少数民族的需要,而出现的兼统数州的节度使辖区,叫做藩镇。

丝绸之路的名词解释

丝绸之路的名词解释

丝绸之路的名词解释丝绸之路的名词解释一、丝绸之路的概述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和欧洲、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等地区之间的陆上和海上贸易路线网络。

它起源于汉朝时期,主要负责连接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也是不同文明间相互影响和交融的桥梁。

二、陆上丝绸之路1. 起点与终点:陆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终点可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欧洲的罗马帝国,另一个是印度的孟加拉湾。

2. 经过地区:陆上丝绸之路经过了中国西北地区、中亚、伊朗、土耳其等国家。

3. 交通工具: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通过骆驼队进行运输,骆驼作为一种适应荒漠环境的动物,能够承受长途跋涉和干旱气候。

三、海上丝绸之路1. 起点与终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的广州,终点可以延伸至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地。

2. 经过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了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等水域。

3. 交通工具: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依靠船只进行贸易,包括帆船和木船。

这些船只能够在海上进行长途航行和货物运输。

四、丝绸之路的重要性1. 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不仅传输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奢侈品,也带来了西方的黄金、珍珠、香料等商品。

这种贸易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的桥梁,也是不同文明间相互影响和交融的平台。

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得以相互传播,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汉字从中国传入中亚等。

3. 科技传播:丝绸之路为各国科技和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丝绸之路的衰落1. 地理因素: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开始寻找新的海上贸易路线,从而减少了对丝绸之路的依赖。

2. 政治动荡:中亚地区和西亚地区频繁发生政治动荡和战争,导致丝绸之路经过地区的不稳定,贸易活动受到阻碍。

3. 经济转移:随着欧洲国家的崛起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世界贸易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国家,使得丝绸之路逐渐失去了其经济重要性。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丝绸之路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丝路历史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北京猿人:1927年首‎次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里。

经过长时间的‎有计划的系统‎发掘,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以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40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个体。

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5‎9毫升,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

还发现10万‎多件打制石器‎和石片,还有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

经测定距今约‎70万年,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距今约1‎8000年的‎晚期智人,计有属于8个‎个体的上下颚‎骨、牙齿和体骨化‎石,其中较完整的‎三具头骨,其体质与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

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说明他们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估计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

阪泉大战:相传黄帝时期‎,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修整军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后,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在阪泉‎发生了大规模‎交战。

经三次的激烈‎战斗,黄帝部落联盟‎获得胜利,初步建立的黄‎帝对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

阪泉之战是中‎华民族远祖炎‎黄二帝之间最‎著名的一次战‎役。

《史记》开篇《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这次战役后组‎成炎黄部落联‎盟,使黄帝取代炎‎帝。

禅让制:尧舜时期,按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经过一定‎的民主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古‎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推举‎首领的禅让制‎。

二里头文化: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文化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绪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ppt课件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ppt课件
——[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
ppt课件
7
思考一: 西汉陆上丝路为何会走向兴盛?
材料二
以前丝绸只适用于贵族,而今已普及于社会各阶 层,甚至于社会的最下层。
——[古罗马]阿米阿努斯·马塞利阿努斯
“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 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 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 品的花费。”
材料三 宋朝中期前,朝廷对华商出洋并不 鼓励,甚至一度禁华商下海,属被动型国际 贸易……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依赖等原 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 力……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 个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并基本上垄断 了中国——印度的航运。
——《海上丝绸之路》
ppt课件
19
思考二: 宋代对外贸易为何以海路为主?
29
ppt课件
30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的 兴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ppt课件
31
思考四: 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 材料七 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 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 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 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ppt课件
32
回答: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 1、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决定作用; (保守封闭、外部需求有限)
•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束缚;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 3、思想:儒家思(理学)的消极影响。 (重义轻利、天朝上国观念)

经济史的重要名词解释 文档 (2)

经济史的重要名词解释 文档 (2)

11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

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因此二者共同强调的当然是血缘关系了,没有血缘关系也就不会对其分封。

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

国家在修筑水渠和道路时把土地划分为许多“井”字形方块,故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

他们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所以不准转让和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

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世卿世禄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商鞅变法的时候.“使黔首自实田”:秦统一后,为了统一征收全国田税,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

“黔首”是指官吏以外的居民,即让这些百姓向封建国家呈报他们占有的土地数量,政府根据土地数额向他们征收赋税。

它标志着从春秋战国以来发展起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法律上的确认,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来源,是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

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朝丞相李斯主张把除秦国史书以外的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除中央政府主管的以外,一律收缴烧毁;以后敢谈这些书的处死,是古非今者灭族。

丝绸之路的意思要简短

丝绸之路的意思要简短

丝绸之路的意思要简短1.海上丝绸之路的意思,要简短点,50字左右吧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

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影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据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显著。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2.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简短古“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相互滋润,使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效果分析等,试图澄示华夏文明沿着丝绸古路传播的图景,并进一步证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发展.在今天开发西部的热潮中,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现代文明)中将焕发生机. 如果把“丝绸之路”理解为一种技术而不是单一层面上的途径,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众多的传播途径中“丝绸之路”是如此让人难以释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丝绸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这就像电话或是电报技术进入人类通讯的视野一样,“丝绸之路”作为一种很好的物化形态的技术,使其他有关生存状态的信息,以其他载体的形式在延伸中得以传达. 因此,“丝绸之路”上传递的不仅有丝绸,还有一种信息.在“丝绸之路”上流动的是一种夹带着精神的物质.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互相激发、互相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份,相互滋润,使得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在我国古代,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共有三条:最主要的一条即是指西汉张骞始而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印度),横贯亚洲的陆上通道.这条“丝绸之路”是汉武帝为了联合中亚地区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张骞开拓的.此后,汉朝大规模经营西域.进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边开辟正规的驿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尔高原以外,与中亚、西亚、南亚原有的道路衔接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于丝绸西传的“丝绸之路”也形成了:它是连接亚、欧、非三个大陆的大动脉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被人们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的四个亚非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以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和罗马,都是“丝绸之路”所通达的地区. 这条陆上“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了许多条类似射线的路线,其中的一路可以到达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而另一条可达伊拉克,进而跨越叙利亚沙漠,到达地中海东岸的帕米拉、安都奥克等地,并可以从这里取海路到达罗马.在穆斯林初期的前倭马亚朝时代,“丝绸之路”进而从开罗通过北非沿岸西进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我国的造纸术从巴格达传至开罗后,一方面由意大利传入德国,一方面又由摩洛哥传入法国和英国,这正是因为“丝绸之路”远达伊比利亚半岛的缘故. 和横跨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齐名的还有一条传播中国丝绸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我国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通过陆路与世界各国交往贸易的同时,我国还通过海路与亚非各国建立了贸易关系.这条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起航线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连接东南亚,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西亚和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这条以传播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播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播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东海起航线以山东的登州为起点,跨黄海、抵朝鲜,再东渡日本. 除了这两条以外,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西南丝绸之路”.早在上古时期,西南各族的人民出于交换产品、相互往返的需要,开辟了一条从成都地区出发,经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达中亚的商道.这条古道比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及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还要早些,而且是我国西南地区与西欧、非洲距离最短的陆路交通线.“西南丝绸之路”使用骡子作为运输工具,将已经蜚声世界的蜀地和云南丝绸运至印度,又转运至欧洲.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正好与今天的川滇、滇缅、缅印公路的走向大体一致,并且有一些段落重合在一起,它所经过的地区历史上曾分布有六个少数民族,因此,可以说这条古道在当时是一条各民族往来的走廊.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一条以主干道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辐射性的四通八达的商道.“丝绸之路”被认同并投入使用的最初动因是人们需要利用它进行物物交换,然而同时信息的传播也随着物质的交换在相同的时空产生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种自高级文明部落向次高级文明部落流动的秩序. 二、控制分析传播者或者叫做把关人也许是在有关“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内容了.丝绸古道上的所有关于传播者的叙述都被笼罩上了一层神话的外衣.最早的传播者可以。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

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

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

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欲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视。

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禹贡》半月刊:是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

该刊从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

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

“一带一路”名词解释大全

“一带一路”名词解释大全

“一带一路”名词解释大全本文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高频用词进行了解释,供参阅学习,欢迎补充修正。

读懂这些名词,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未来!1、一带一路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古丝绸之路答: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3、丝绸之路经济带答: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

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

4、海上丝绸之路答: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

海丝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5、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答: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

中国着眼于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6、陆上丝绸之路答: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

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7、数字丝绸之路答: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8、丝路精神答:丝路精神即丝绸之路精神的简称。

丝绸之路的名词解释

丝绸之路的名词解释

丝绸之路的名词解释丝绸之路是古代一个重要的贸易通道,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不同文化、商品和思想的交流。

它是一个广阔且多样化的网络,涉及许多不同的地理、历史和经济方面。

本文将对丝绸之路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影响进行详细解释。

一、丝绸之路的含义丝绸之路是指一系列陆上和海上贸易路线的总称。

起初,它主要由中国的商人和冒险家使用,用来运输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宝贵商品,如瓷器和茶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贸易路线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交流网络,连接了欧亚大陆上的城市、王国和帝国。

丝绸之路包括几个主要的贸易路径。

陆上丝绸之路经过中国西部的戈壁沙漠和帕米尔高原,然后穿越中亚和西亚,最终达到地中海。

而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经由东南亚、印度洋和红海。

这两条路径上的贸易往来推动了各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带动了世界性的交流。

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

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成为了非常贵重的商品,广受世界各地的贵族和富商的追捧。

为了满足这种对丝绸的需求,中国商人开始穿越西域和中亚地区,将丝绸运往西方。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两大帝国的兴起有很大关系。

这两个帝国分别是罗马帝国和汉朝。

罗马帝国的贵族愿意花费巨资购买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奢侈品,而汉朝朝廷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贸易机会。

贸易在丝绸之路上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还有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随着贸易的发展,佛教、伊斯兰教和佛罗里达等宗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文化、科学和技术也传到了西方。

三、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和地缘政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看,丝绸之路的贸易带动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繁荣。

通过贸易,不仅使丝绸、瓷器和宝石等贵重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也促进了农产品、香料和药物的交换。

从文化角度看,丝绸之路的存在让不同文明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这种交流促进了艺术、建筑、音乐和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也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如纸张、火药和印刷术等的传入和改良。

旅游学概论名词解释

旅游学概论名词解释
9.出境旅游
也叫做出国旅游,是指本国居民跨越国界,前去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10.入境旅游
是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来某国开展的旅游活动。
11.过夜的国际游客
是指旅游者在到访国家的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并在该国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际旅游活动。
12.不过夜国际一日游
是指旅游者在到访国家的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不在该国住宿设施中过夜,通常当日离境的国际旅游活动。
55.现实的旅游资源
是指不仅其本身具有魅力,而且已有条件并且正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
56.潜在的旅游资源
是指那些本身具有潜在的吸引力,但由于受该地区交通条件或其他接待条件的影响,目前尚不大为外界所知或者暂时无法使很多游客前来观赏的吸引性事物。
57.世界级旅游资源
主要是那些经联合国教文科组织批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以及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
16.大众旅游
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就是说旅游活动的参加者的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大众。另一层含义是大众性旅游,就是说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而形成的已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
17.社会旅游
对于低收入的贫困家庭,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雇主或工会等提供资助或补助的方法,是他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度假的愿望。
58.国家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由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由林业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森林公园。
59.省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为数众多的省级风景名胜去、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等。

丝绸之路名词解释

丝绸之路名词解释

丝绸之路名词解释丝绸之路是古代的一条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连接着东西方。

它起源于中国,贯穿亚洲、欧洲、非洲,将古代东方文明和古代西方文明联系在一起。

丝绸之路是一个宽广的概念,不仅仅指代某一条具体的交通线路,还涵盖了一系列的交通路线和商业网络。

丝绸之路的名称源于古代中国以丝绸为主要出口商品,经过陆地和海路贸易活动的兴起。

这条古代贸易道路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也促进了文化和科学的交流。

丝绸之路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部分。

陆上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经过中国的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份,到达中亚、西亚地区,继续向西穿越伊朗、伊拉克等地,最后到达地中海。

海上丝绸之路则起点是中国的广州,沿着海岸线向西穿越印度洋,抵达印度、中东地区,继续向西到达地中海。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的通道,它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贸易活动的展开,东西方的各种文化和宗教观念也随之传播。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在中国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宗教。

而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

这些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艺术、建筑、科学等领域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之路的繁荣期大约在公元2世纪到14世纪之间,尤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

随着欧洲探险活动的兴起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贸易开始大量转向海洋,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但是,现代的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旅游业方面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延续和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的理念,推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合作,促进互利共赢的发展。

总之,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世界之间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它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经济与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历史百科知识各种名词解释

历史百科知识各种名词解释

历史百科知识各种名词解释百科知识名词解释汇总——历史1.元谋人:1965年5月在云南省发现,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北京人:1927年首次在北京市周口店发现,距今60万年左右。

大量使用石器,懂得人工取火。

3。

蓝田人: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距今80万年。

4。

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到4000年,其前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5。

仰韶文化: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以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

仰韶文化遗址多出土彩陶,又称“彩陶文化”。

6。

父系氏族: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进入父系氏族,其文化遗址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最有代表性的是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

7。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反映了中国原始先民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过程。

8。

五帝:少昊、瑞顼、帝喾、尧、舜。

9。

神农:也称炎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太阳神,是农耕文化的象征。

10。

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因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原,中央属土,呈黄色,因此被尊称为“黄帝”。

11。

大禹:在历史上与汤武王、周武王被称为“三王”。

12。

司母戊鼎:殷墟王陵出土,重达875公斤,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13。

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的第二位儒学大师,核心主张是“性善”和“良知”。

在仁学方面,补充提出了“义”。

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

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4。

荀子:先秦儒家大师,提倡“礼义”,强调“性恶”。

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

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主张“法治”。

15。

道家: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

是“出世之学”,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主张自然无为。

16。

玄学: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

以老庄思想为主旨,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

一带一路名词解释大全

一带一路名词解释大全

“一带一路”名词解释大全本文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高频用词进行了解释,供参阅学习,欢迎补充修正。

读懂这些名词,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未来!1一带一路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古丝绸之路答: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为起点,经、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3丝绸之路经济带答: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围之上。

包括西北、、、、新疆等五省区,西南、、、广西等四省市区。

4海上丝绸之路答: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

海丝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5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答:海上丝绸之路自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

中国着眼于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6陆上丝绸之路答: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

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7数字丝绸之路答: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8丝路精神答:丝路精神即丝绸之路精神的简称。

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

名词解释:丝绸之路

名词解释:丝绸之路

名词解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1 / 1。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00321-自考-自己整理的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00321-自考-自己整理的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新疆地方史名词解释

新疆地方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汇总1. 丝绸之路答: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福乐智慧》(1)11世纪维吾尔诗人尤素福·哈斯·哈吉甫所撰长诗,长达13000余行,用阿鲁孜诗律,以玛斯纳维体写成。

主要人物有国王“日出”、大臣“月圆”、月圆之子“贤明”、大臣族人、修道士“觉醒”。

作者通过叙事诗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劝诫贵族阶级勿横征暴敛、贪得无厌。

土耳其1947年出版了罗马字转写本,是较为完整的版本。

3、“海防”与“塞防”之争清政府在边疆防务问题上的一场争论。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初阿古柏、沙俄侵入中国新疆;日本亦构衅于台湾。

同治十三年(1874)清政府与日本交涉失利后,内部围绕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发生争论。

李鸿章等持议海防空虚,亟宜切筹,而丧失新疆无关紧要,主张移塞防之饷增补海防。

反之,湖南巡抚王文韶认为,“但使俄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应当专意塞防。

陕甘总督左宗棠则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在加强海防的同时,坚决用兵西征收复失地。

清廷于光绪元年(1875)三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四月命李鸿章、沈葆祯分别督办北、南洋海防事宜。

旋左宗棠挥师入疆,剿灭阿古柏侵略势力。

李鸿章则着力于海军的创建,但于抗御外国侵略并无显著功效。

4、六大政策建立差别化分类扶持政策体系。

要改变过去的普惠制办法,并对现有针对特定区域的扶持政策进行整合,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推进示范区的建设,应以城市为地域单元,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突出特色和重点,高起点搞好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并在投资、财税、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幅度提高均等化转移支付的比重,逐步建立以均等化转移支付为主体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切实增强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