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肖翠荣)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800字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800字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8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学习的本质》读后感800字《学习的本质》读后感800字!最近读了《学习的本质》,总体感觉很头大,里面专业名词比较多,读起来比较绕,趣味性差了一点。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读完一本名为《学习的本质》的书后产生的疑问。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学习的真正含义,让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触动。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印象。

它告诉我,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者获得某种证书,而是一种持续的追求知识和成长的过程。

学习的本质在于培养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能力,以及对自我发展的持续追求。

书中提到了一位名叫约翰的年轻学生。

他并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学生,但是他对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始终保持着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他没有一味地追求高分,而是不断地向前探索,充实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最终,他成为了一名非常成功的科学家,对于自己的成长和所做出的贡献感到无比自豪。

约翰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在于持之以恒的追求和积累,而不仅仅是片刻的功夫。

学习的本质也包括了对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关于自我反思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学生在完成一篇作文后,向老师请教如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老师点了一根手指,并且告诉他:“在写作之前,用这根手指仔细思考一下你要表达的内容。

”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它告诉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自我提升的方向。

在书中还提到了培养学习的习惯和技巧的重要性。

学习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在教室里听课和背书,而是要把学习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观察、实践等多种方式来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技巧,例如制定学习计划、拓展阅读范围、总结归纳等,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的本质也与人们的心态和态度密切相关。

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学习态度的故事。

一个人在面对一道困难的数学题时,感到非常苦恼和无助。

他向老师抱怨:“我做不出来,这道题太难了。

”老师面带微笑地回答:“你可以说,我还没有做出来。

”这个小小的改变,让他重新审视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在于积极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

《学习的本质》心得体会

《学习的本质》心得体会

《学习的本质》心得体会安德烈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

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质疑文化”。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作用的结果因为学习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进行学习,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完成学习。

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赋予学习以深层次的意义。

学习者是其自身教育真正的“创造者”。

学习是互动的结果,当学习者的心智活动和他所处的坏境之间建立丰富的互动时,他的知识水平就会有进步。

没有动力就不会学习。

学习从来都不是“胡萝卜加大棒”的问题。

它的底层逻辑应该是一种渴求感,或者叫学习的动机。

学生必须主动愿意接纳信的知识,才有可能改变已有的观念。

而教师最主要的作用其实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主动产生接收的意愿才行。

关于学习,是与教育所分不开的,然而当今人们总是把重点放在“教”上面,应该教什么知识是今天教育界最重视的问题,学习却被放在了一边。

教师要成为一个学习的启发者,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或惊讶。

给予他们建议和鼓励,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然后教师不仅应该给予学习者自由还必须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约束。

作者认为学校存在的意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不停地灌输考试、分数、竞争、比赛等观念。

这并不是在学习,这是在应试。

我们不能说教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因为这个职业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个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探索,总结。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依据,并且认为学习者可以自行组织自己的理解,忽略了学生现有的水平,使学生严重的脱节。

这样简单的传递模式只会扼杀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在本书中,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动机二需求X价值。

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学习的内在机制的总和。

它可以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或一种张力,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

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

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

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我们的师父和我们分享了《学习的本质》这本书。

我想师父的初衷是让我们在平时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一种更宜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以致于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后很快忘记了大部分学习内容,也很少有人去系统的整理各阶段的学习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很想弄清楚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共同分享了安德烈·焦尔当这本书过程中,大家都受益匪浅。

书中提出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对于理解如何理解学习最有用、操作性、感召力的因素: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学习的?其中涉及的过程是什么?大脑是怎么产生学习这种能力的?调用、行动和能力迁移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学习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承认没法学习?怎样才能促进学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逐条分析,深刻的揭露了学习的本质。

不过,这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一些事实性信息,即使其中一些信息极为新颖。

这本书意图将这些信息置于相关语境之中,试图提出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法,更确切地说,是提出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因为就像在任何复杂领域中一样,对其没有一个最终的、永恒的解决方法。

但教师、培训者,以及学习教育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大学生,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备课和研究所需的材料。

并且,这本书说服力的理由是——年少时的作者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但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最终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对于我们而言,作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只有弄清学习的本质,知道孩子们能学好的途径、理解孩子们学不好的原因,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应该怎样学习?会经历一个什么样属于自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有效支持。

书中有很多观点与我们一直以来的教学理念十分一致:强调了“学习者”这一概念,并强调了“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这一理念。

这个过程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绝不仅仅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要老师课堂内容准备得够好,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够了。

我听到过很多家长说过此类观点,他们认为要想学生好好学习,老师就应该先好好教课,甚至理解为只有好好教课,学生才能好好学习。

学习的本质观后感

学习的本质观后感

学习的本质观后感看了关于学习本质的那些事儿后,真的是感觉像被人拿小锤敲了一下脑袋,突然就“开窍”了呢!以前总觉得学习就是坐在那儿死记硬背,把课本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往脑袋里塞。

看了这个之后才发现,自己简直是大错特错,就像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还不自知的小迷糊。

学习的本质,在我看来现在就像是一场神秘的探险。

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是大脑里神经元之间开派对、搞社交的过程。

就好像每个知识都是一个独特的小客人,大脑要给它们安排合适的位置,让它们彼此认识、互动起来。

比如说,学数学的时候,那些公式可不是孤立的字符,而是一个个带着超能力的小助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才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显身手。

可我以前呢,就把它们当成了干巴巴的符号,难怪每次看到数学题就像看到外星文一样懵圈。

而且啊,我发现原来犯错在学习里是超级重要的一环,这可真是颠覆了我的三观。

以前犯错就觉得特别沮丧,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但现在明白了,犯错就像是在给大脑发信号:“这儿有问题,得重新思考一下路线啦!”就像走路不小心掉进一个小坑,然后才知道原来这儿有个陷阱,下次就会绕着走或者想办法填平它。

这就好比学习外语的时候,语法说错了或者单词拼错了,其实就是大脑在告诉你:“这个地方你还没掌握好呢,再努努力。

”学习还和我们的情绪息息相关,这一点也特别有趣。

如果把学习当成一个苦大仇深的事儿,就像被逼着吃自己不喜欢的菜一样,那肯定学不好。

但要是把它当成一场有趣的游戏,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像过了一关,那大脑也会变得特别兴奋,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积极地去吸收知识。

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背古诗,如果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那背得可痛苦了,半天也记不住。

但要是把自己想象成古代的诗人,在那个情境里去体会诗句的美妙,就背得特别快,还觉得特别好玩。

还有啊,学习环境也不是我以前想的那么简单。

不是说只要有个安静的地方,摆上书本就万事大吉了。

它更像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气场,周围的人、文化氛围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2018年暑期读书学习的本质心得

2018年暑期读书学习的本质心得

2018年暑期读书学习的本质心得1.《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我们的师父和我们分享了《学习的本质》这本书。

我想师父的初衷是让我们在平时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一种更宜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以致于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后很快忘记了大部分学习内容,也很少有人去系统的整理各阶段的学习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很想弄清楚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共同分享了安德烈焦尔当这本书过程中,大家都受益匪浅。

书中提出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对于理解如何理解学习最有用、最具操作性、最具感召力的因素: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学习的?其中涉及的过程是什么?大脑是怎么产生学习这种能力的?调用、行动和能力迁移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学习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承认没法学习?怎样才能促进学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逐条分析,深刻的揭露了学习的本质。

不过,这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一些事实性信息,即使其中一些信息极为新颖。

这本书意图将这些信息置于相关语境之中,试图提出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法,更确切地说,是提出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因为就像在任何复杂领域中一样,对其没有一个最终的、永恒的解决方法。

但教师、培训者,以及学习教育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大学生,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备课和研究所需的材料。

并且,这本书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年少时的作者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但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最终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对于我们而言,作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只有弄清学习的本质,知道孩子们能学好的途径、理解孩子们学不好的原因,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应该怎样学习?会经历一个什么样属于自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有效支持。

书中有很多观点与我们一直以来的教学理念十分一致:强调了学习者这一概念,并强调了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这一理念。

这个过程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绝不仅仅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要老师课堂内容准备得够好,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够了。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学习的本质》读后感《学习的本质》读后感1根据学校和年级阅读安排,近期读了《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本书既有教育教学理论,又有具体实例,虽然理论性很强,但让人读起来却不觉艰涩。

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对教育、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之,读过这本书后,收获颇丰。

首先,“教学”二字,首先在于“学”之一字。

本书开篇就讲到“只有学习者个人才能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而代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人,这与我们271教育的理念完全相同。

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是与生俱有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

271教育核心价值感也提到,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

这不正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吗!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学习目标的设定、对于学习过程的设计,集团、学校、年级都在强调,一定从学生出发,是学生立意,而不是教师立意。

其次,设置情境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

关于学习的欲望,在66页导语中提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

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中也多次强调情境的重要性,甚至重要到“无情境,不考试”。

任务情境与现实生活相适,应该教师所创设的任务情境,要适应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结合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主体性的积极发挥。

任务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任务情境时要考虑与学生原有知识有所联系,按照学生认知建构的规律进行安排与组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尤其在概念规律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把新概念和规律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联系。

读《学习的本质》有感1000字

读《学习的本质》有感1000字

读《学习的本质》有感1000字第一篇:读《学习的本质》有感1000字读《学习的本质》有感1000字作者:洪春霞作为追求实用的父母和老师,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尔当的阅读提示,我从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了阅读。

对于《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我有这样的两点体会想要拿来分享。

1.学习欲望的存在会促进更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产生。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

”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个人而言是有益的,对于他人而言则具有传染性。

教师必须时刻将“更多的东西”带给学习者:经验、超值情境、单纯的实践咨询,或是文化。

他必须传递欲望。

教师必须把学习者打开,即使他并不清楚结果如何。

作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龄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多时候考虑和追求的,是这道题目多少人对了,谁又错了,怎样去改正,是谈心,还是单独辅导,还是利用兵教兵的机会去完成?怎样提高学生的分数?至于学生愿意不愿意我们跟他们谈心,愿意不愿意接受辅导,愿意不愿意同学的帮助,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

学习如果没有欲望,教师如果不能传递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被动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算是失败的教育。

2.学习是一项持续的事业。

它要求人们时刻跳出习惯性常规和自命真理。

在书中,安德烈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先有概念”。

他说,所有儿童和成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

学习,就是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

文中,作者还特别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亚做讲座的经历。

在这个例子里,作者被自己在方向处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晕头转向,不分东西南北。

先有概念既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

然而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

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但是先有概念不断地维护原有的经验,这就使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存在矛盾体。

在我们比较擅长的学科的学习中,这种矛盾的影响是存在并且固执的。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学习的本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真研读安德烈·焦尔所著的《学习的本质》一书,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我感受颇深,收获很大。

本书不仅对教育研究者,特别是帮助教师认识学生学习的机制,改进自己的教学十分实用,也为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提供了方法。

本书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关于学习研究的实用性读本。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

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

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质疑文化”。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作用的结果。

因为学习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进行学习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完成学习。

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赋予学习以深层次的意义。

学习者是其自身教育真正的“创造者”。

学习是互动的结果,当学习者的心智活动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丰富的互动时,他的知识水平就会有进步。

学生如何搞好学习呢?根据书里的建议,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学习者需要记忆的东西或知道的操作程序,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并帮助学生设置一定的目标,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达到目标。

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学习者能够利用其所学时,他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

如果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处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学生才能真正学习。

教师《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教师《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教师《学习的本质》读后感阅读法国生物学家与教育科学博士安德烈・焦耳当《学习的本质》一书,使我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学习有了更深的思考。

学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迁移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中。

对于一个人来说,激发学习动机,“炼制”知识,理解知识,记忆知识,调用知识,只有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实现知识迁移,用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卢梭《爱弥儿》有言: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

没有动力就不会学习,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呢?“胡萝卜”和“大棒”这两种方法是常用的方法,但是产生的效果是短暂的。

动机的真正来源是人的内在需求。

上届学生接力写书兴趣浓厚,源于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许多学生读了校小说,聊书时,学生总喜欢将书中人物和班级同学对号入座,谈论班级哪些人和事,像书中哪个人哪件事。

学生提议:把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就是我们自己的书。

爱读书的学生积极响应,参与热情高涨。

为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学生决定自由结组,接力写书。

学生课间主动探讨,请教老师。

从合作伙伴到主题选材,从拟定书名到构思成文,从绘制插图到有目的阅读,整个操作过程,学生自愿参与,老师只做倾听者,建议者,欣赏者,一改惯常的说教评价,等级评价。

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用欣赏的眼光去表扬优点,鼓励进步,学生评价时也需要肯定闪光点,学习借鉴同伴好的表达和创意。

学生在正面强化中,得到了肯定,获得了付出后的喜悦。

因此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冲动,许多学生主动参与,变一周一篇为一天一篇。

尽管开始书写时有许多语言弊病,在不断主动写作中,在输出倒逼输入的有目的阅读中,学生的书写内容越来越丰富,语言越来越流畅。

读了《学习的本质》,究其原因,就是正面强化唤醒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正面评价给了学生坚持的动力。

持续的坚持,学生在书写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为写而读,更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读书感悟孟令臣作为新时代的老师,仅仅能够教会学生“句读”和“不解”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国家对核心素养落地的要求和老师的现有认知水平正逐渐走向矛盾。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似乎处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

在所有科技和信息革命的今天,教育的不变性早已不合时宜。

来自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重大进展。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概念,但是素质教育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素质”需要好好思考和研究。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当将推动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突破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努力实现核心素养的中国落地。

学习的效果关键在教师。

教师对学习的理解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认真研究和探索,才能提高个人对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认识和理解。

为此,教师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作为教师要研究学生心理,从小学低年级到高中年级。

因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小学低年级注重培养对事物的感受力和亲切感,初高中年级分别要以理解力和理性认识为重点,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将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作为教师要不断的读书,研究,做课题。

教师要有高地!面对课程改革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老师要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学习超越自己,将课程研究和终身学习作为立身之本,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慢慢筑起自己的高地,才能满足学生对教师的要求。

除此之外,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核心素养的研究,明晰,让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提升,而不是着眼于知识,分数,升学。

这就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也是教师自身需要努力克服的一个困难和难题。

杨绛先生曾说,教师应当是一滴水,微小,但不渺小。

可以折射阳光,照耀大地,滋润心灵。

童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富矿,所有的德,行,情皆来自于童年。

或许是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基础教育。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肖翠荣)培训讲学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肖翠荣)培训讲学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肖翠荣)《学习的本质》学习心得肖翠荣平时在家做家务看电视,不知不觉时间都流走了。

有时感叹时间流逝飞快,却感受不到时间所留下的痕迹。

不经意间拿起书本读一读,大脑中不时会出现一些联想和感悟。

回头想想学生时代学习的基础课程,没有使用过的公式已经忘记。

熟读背诵的诗词记不得了。

而且,回想在学习过程中,课程大部分都是枯燥乏味。

工作后,为本职工作所需而学习,很容易投入,却不觉得累。

这也验证了“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个体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个体能够利用其所学时,我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

“让学习者学得进去”我认为就是本书的研究的方向,也是我想要在本书中学到的。

从书中可知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动机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

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

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

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

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

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

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那么具体而言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

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在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更应该是这样,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

学习应该是更加依赖于学习者自身才能进行,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学习。

所以作为老师,任务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自己作为学习者,更应该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

《学习的本质》读书笔记

《学习的本质》读书笔记

《学习的本质》读书笔记《学习的本质》是一本颠覆你关于学习认知的书,作者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收集,将隐藏在各个学科中关于学习的新认知集结整理、深入剖析。

一、学习就是你自己的事好吗?1、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学习者先有的概念(自己当前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等)解码新的知识,然后重新建构知识框架的一个过程,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中心。

2、教不是学,我们现有的学校体制上看基本都是从教授出发,这严重地违背了学习本质,它只是在按固定的时间、学科教学安排执行知识的传递,而这一过程显然把整个学习的过程去掉了,学生不是通过疑问、兴趣、需求等在自己的框架里炼制自己的知识而是老师通过自己对知识的加工、设计在非常短暂和频繁被穿插的课程打断的方式实现。

3、先有概念。

先有概念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断与社会、人群、情感、知识、教育、环境等等互动中形成的认知的集合。

我们的学习就是通过这个先有的概念来解码新的知识。

二、关于学习的新知1、没有动机就不会有学习,这已经是我们广泛的共识。

动机是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情感、心理等需求联系在一起的。

无论什么动机都可能产生学习的冲动,所以动机是一个非常多样的,可能是存在感、金钱、让邻座的女生看的起.........学习=动机*习惯动机=需求*价值2、事实是,人在打铁中成为铁匠,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实践经验常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并促进对知识的占有和记忆。

学习就是自我发问,那种只看见就能学会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只有当个体进入到提问的步骤,他才会试图去理解。

只有当学习者超越了仅仅记住观察结果的阶段他才开始学习。

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提出自己的设想,然后将这些设想与他人的解读进行对质。

学习就是自我表达,考虑不同观点的可能性,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其他方法,这些实践都需要言语表达或书面表达。

表达迫使每个人去争辩,考虑与自己相反的意见,以共同炼制另一种解释,丰富自己的推理,重组自己的观点。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学习的本质》读后感1教育不仅仅是需要爱就足够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

”如何引领教育,智慧的爱需要通过学习的道路得以展现,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师如何研究学习,从知识立意到学习的高级思维发展,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本书对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非常有价值,也能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教育如何发生,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

虽然晦涩的道理在陌生的案例中展现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前后贯通,仍然收获颇多。

学生的先有概念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阻碍,建构主义的学习者自主生成依据的正是其头脑中的先有概念。

如果现有学习内容能及时的和学生的先有概念相联系,便能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成为学生的真正学习的开始。

其次书中对学习的目标管理是作者所强调的,分阶段设置的目标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所能实现的目的,通过层层递进的目标设计,一步步的闯关达成,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线上与线下学习活动成果的对比,线上学习的互联网学习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存在,但缺乏目标管理和动机激发的学习,最终只能是学生面对冰冷的电脑感受来自遥远空间的声音,没有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受损,得不到教师的支持和督促,学习品质变差,进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对线上班级学习期间的待优生,应表现出教他们的热情,表达对他们能力的信任,去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旦学生表现出学习动机的前兆,老师要进行夸大性的表扬。

对于学习来说,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学习者的思想结构和他可以采集的信息之间的多重联系。

不过这些互动从来都不是即时的、自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一种媒介。

教师、专业人员、传授者等等,必须促进每个个体的意义生产,陪伴他,对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扰。

学习者是通过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借由自身进行学习。

别人不能取代他学习,但必须在场,因为学习者不能一人学习。

学习是一种社会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肖翠荣)
《学习的本质》学习心得
肖翠荣
平时在家做家务看电视,不知不觉时间都流走了。

有时感叹时间流逝飞快,却感受不到时间所留下的痕迹。

不经意间拿起书本读一读,大脑中不时会出现一些联想和感悟。

回头想想学生时代学习的基础课程,没有使用过的公式已经忘记。

熟读背诵的诗词记不得了。

而且,回想在学习过程中,课程大部分都是枯燥乏味。

工作后,为本职工作所需而学习,很容易投入,却不觉得累。

这也验证了“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个体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个体能够利用其所学时,我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

“让学习者学得进去”我认为就是本书的研究的方向,也是我想要在本书中学到的。

从书中可知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动机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

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

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

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

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

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

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那么具体而言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

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在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更应该是这样,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

学习应该是更加依赖于学习者自身才能进行,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学习。

所以作为老师,任务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自己作为学习者,更应该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

作为孩子的旅伴,给予建议给予鼓励。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传递给学习者学习/求知的欲望。

教育者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导演,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是需要各个方面知识的整合,敏感的发现,保持工作的热情,强烈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修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根据书里的建议,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学习者需要记忆的东西或知道的操作程序,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并帮助学生设置一定的目标,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达到目标。

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学习者能够利用其所学时,他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

如果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处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学生才能真正学习。

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呢?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一本
正经地给学生上课,一直坐着听这种课,不会让学生产生什么学习动机。

有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

责备、训斥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

让学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学习,就会进步。

总结这本书,不难发现一些好的启发:
1. 学习者的重要性
(1)学习者不是一张可以让老师把自己的知识花在上面的白纸,学习者通过与过往所有解释和么是相吻合的个体阅读来破译课堂上上的东西。

(2)难以推翻旧概念是正常的。

在公共场合(比如飞机上座椅带来的小郁闷)想“纠正”他人的行为也是一种推翻旧概念,所以很难做到。

(3)我们脑子里的旧概念既顽固,也具有可塑性。

但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面临选择的过程,选择怎么样的生活,形成自己新的概
2. 学习理念
(1)传统的学习方法有三种,一是把学习描述为简单机械的记录;二是训练;三是建构教学法。

新的传统学习方法以第三种教育模型为参考。

(2)第一种传统教育下,大家公认为学习者不理解就是懒惰。

(3)第二种传统教育,就是条件反射理念。

优点是用一种尝试—错误的方式,让人们形成一些无法忽视的自动化行为;让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

缺点是学生的先设、信仰、意图和愿望很少被考虑在内;太过注重分析。

(4)第三种传统教育。

优点指出学习不应再被看作感官刺激在学生头
脑中留下印记的结果,是一种教育心理学方法。

局限:仅对阶段进行描述;将学习者孤立起来。

3. 学习欲望
(1)“没有动力就不会有学习”,我们课上经常也会提到“关键看你有多想”,如果内心的足够的愿望要做一件事,就会全力以赴。

我们参加群内的学习本身就是自发的,不管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身更好的成长,因为有了这样需求,才有了学习的动力。

每次我看到群内的妈妈们深更半夜还在学习,就特别有感触,这也鞭策着自己跟着学下去。

(2)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紧张,往往会让学生变得自暴自弃。

这里面还需要掌握某种平衡,积极教育法和放任自流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但绝不能逾越。

我们通常在育儿书看到的更多的是赏识教育,这跟本书提到的正面强化应该是有区别的。

正面强化用在我们育儿过程中,是不是对孩子某些积极的行为进行肯定,以期望孩子能不断重复出现这一行为。

进一步加强,慢慢就变成了孩子自身的习惯。

(3)“更多”并不是“更好”的近义词。

任何干预的有效性都有一个最大值,一旦超过这个最大值,就会出现反效果。

这跟孔子他老人家提到的“过犹不及”应该是一个意思,把握事情的“度”或是“平衡”非常重要。

4.设置教学坏境
学习的各种层次:信息获取、信息解析、失稳阶段。

在这三个层次中,学习者不可能像待在真空中独自完成这场与自己的博弈。

在设置教学环境时需要注意到的几个点:学习动力的激发与持续保持、思
维助手的有效应用、知识调用情境的建立、组织性概念网络等。

了解学习者的先有概念是设置适合的教学环境的基础,而只有在与教育环境的互动中对学习者的意向、认知和元认知资源进行积极调用,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炼制,而学生的“错误”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这点似乎与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相悖,因为好成绩意味着少犯错,然而真正的学习是建立的一个个错误上的。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警惕自己的惯性思维影响到孩子,塑造出一个追求完美担心出错的孩子。

5.未来的教师职业
教师,不是知识的掌控者,而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他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是提出问题的人,是唤醒学生的人,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旅伴,激励学生去追求自由同时又给予良性约束。

教师传递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欲望!他是位优秀的导演,把自己的学生变为最佳编剧兼演员。

他冷静而又热情,有着坚定的信仰。

6.通向一种整合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教育方式必然迎来变革。

学校教育不该再局限为发证书,让学生学点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是该优先考虑的。

教育模式应变的更加灵活:安排学生实习、深入参与一个项目;设置更有生命力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境脉;鼓励学生互助和合作;借助外来支持;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

学校应该成为不同媒介整合的场所,优先在学习过程的上游发挥作用:激发并维持学习动机,整合各类信息辅助学生炼制知识;在学习的后续阶段为学生提供摸索的坏境,把错误当作一个绝佳的学习工
具。

总的来说吧,排在第一位的不再是教授学而是在学生身上建立起一种对知识的开放性,一种走向困难的、不熟悉的知识的好奇心,一种可以应对当前挑战或即将到来的挑战的探究模式。

学习者的态度比他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更加重要,勇于提出问题永远比给出答案重要,这是人和电脑的区别,没有永恒的正确答案,而问题,让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