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

合集下载

鳌园导游词3篇

鳌园导游词3篇

鳌园导游词3篇鳌园为华侨陈嘉庚先生生前修建,一向是厦门的常规旅游景点。

从空中鸟瞰,鳌园像一个繁体的"圖"字。

矗立中央的纪念碑及嘉庚先生的龟型陵墓无疑是它的主体下面是鳌园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鳌园导游词各位来宾,你们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们开车的师傅姓陈,我是厦屿旅行社的导游,姓吴,名X X!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导游,为你们服务,希望在我们相处的时间能够让你们感到一份快乐!预祝大家能够玩得开心、吃得称心、住得舒心、走得顺心,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的支持!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集美鳌园景区,鳌园是我们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兴建的,于1951年动工,直至1961年才竣工,历时十年之长,占地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耗资65万元,主要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墓和四周围墙石雕群组成,鳌园原是一小岛,三面临海,西接陆地,因形状似大鳌,鳌在闽南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所以称此园为鳌园。

那现在我们就去游览一下陈嘉庚先生耗尽十年时间完成的鳌园是什么样子!我们所游览的时间将为一个半小时。

各位来宾请看,鳌园门口设置了一个大圆盘,这儿每逢农历九月天文大潮时,海水便会从洞中灌入,迅速涨满圆盘四周,此时观鳌园犹如大鳌戏珠,而整个鳌园就像一朵洁白的睡莲静卧在海面上,富有情趣,这一含蓄的设计足见陈嘉庚先生的用心良苦。

在进入大门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大门上有一幅楹联"鳌载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世与相忘"上下联首两字相结合便正是"鳌园",步入园门便是50米的长廊,左右两边镶着青石镂雕,分别刻有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这是整个鳌园石雕群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可谓是上乘之作。

各位来宾请看,左边的这24幅诸葛亮马前课,据陈嘉庚先生解释,这是诸葛亮早就对清代政府、民国成立、抗日战争以及毛泽东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预卜,他相信这不是迷信而是先知,表达了他对共产党、毛主席的信赖和热爱。

故居归来堂导游词

故居归来堂导游词

陈嘉庚先生故居位于集美学村内,是一座主体两层两侧三层的普通白色小楼,楼的正面悬挂着廖承志副委员长题写的“陈嘉庚先生故居”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一株当年陈嘉庚先生亲手栽种的大树已长得枝繁叶茂,故居楼房的规模不大,为典型的廊柱式穹顶门窗的欧式建筑,没有任何奢华的装饰,那不高的楼层,朴实的外观,与集美学村内一幢幢高大雄伟、装潢考究的教学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此可以感受到陈嘉庚先生生活俭朴,却不惜重金办校兴教的高尚品德。

陈嘉庚先生故居最初建于1918年6月,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陈嘉庚先生带领南洋爱国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故居被日本炮火炸毁。

全国解放以后,陈嘉靖庚先生满怀喜悦的心情返回祖国,由于故居被毁,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此事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他于1955年亲自作出指示:按照先生故居原来的格局进行修缮,并请廖承志副委员长题写了扁额。

这样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陈嘉庚先生故居得以重建,故居的第二层是先生生前的会客室、办公室、卧室和餐厅等,内部的物品均按照陈嘉庚先生晚年居住时的样子陈列,工作间内当年他用过的笔墨纸砚、老花镜、放大镜以及部分珍贵手稿等历历在目,卧室内的陈设也极为简单,除了床具外,只有他俩戴过的旧礼帽和穿过的旧西装。

会客室的陈设也同样简单,除了桌椅没有其他装饰,墙上也没有富贵人家用来显示身份的名人字画,由此可见陈嘉庚先生的生活是多么的简朴,而他却不惜重金,顷自己毕生的财富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这种高尚的品德和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让人敬重。

从陈嘉庚先生的故居南行,穿过一条以陈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嘉庚路,前面出现一座别具闽南特色的单层建筑,白石砌墙,绿色的琉璃瓦顶,屋脊翘起多重飞檐,主体是一座宫殿式大厅堂,雕梁画栋,整个建筑既庄重素雅又灵动轻巧,这就是归来堂。

归来堂建于1962年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由厅堂、拜庭、会客室、厢房和庭院组成,庭院里珍树嘉木,生机盎然。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故居陈嘉庚故居:古朴庄严的岁月见证陈嘉庚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者,他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嘉庚故居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走进陈嘉庚故居,感受这座古朴庄严的建筑所见证的岁月变迁。

陈嘉庚故居坐落于美丽的瘦西湖畔,建筑风格兼具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现代元素。

进入故居的大门,一条石板小道蜿蜒而上,两侧是碧绿的花草,使人感到宁静与安详。

门前有一座巍峨的牌坊,上书“陈嘉庚故居”,庄重大气。

故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庭园式建筑,规模宏大而独特。

建筑群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进,整体布局严谨有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厅,大厅高耸入云,雕梁画栋,壮丽非凡。

墙壁上悬挂了许多陈嘉庚的画像和家族的文物,彰显出他丰富多彩的人生。

大厅旁边是一排座位整齐的书房,陈嘉庚曾经在这里埋头苦读,锲而不舍地汲取知识。

书房内摆放着陈嘉庚生前使用的书桌和书架,上面摆放着许多古籍和他收藏的珍贵文献。

这些书籍见证了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崇高理想。

穿过书房,进入后院,便是一片幽静的花园。

花园中错落有致地布置着各种花卉和青翠的树木,花香四溢,鸟语花香。

花园的中央是一座古井,井水清澈见底,给整个花园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

花园四周还有一些陈列着陈嘉庚生平事迹和故事的小亭子,供游客们休息观光。

故居内还有一座小型的展览馆,展示了陈嘉庚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教育理念。

展览馆内墙壁上挂满了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陈嘉庚先生一生奋斗的过程和他为中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这些内容让人无比敬佩,并对陈嘉庚的思想和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陈嘉庚故居不仅是一座庄重的建筑,更是一座见证历史的文化遗产。

这里承载着陈嘉庚先生的梦想和奉献,也见证了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不懈追求。

故居的每一个角落都透露出陈嘉庚先生的智慧和品格,给人以深深的敬意和震撼。

在陈嘉庚故居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陈嘉庚先生的存在感,能够聆听到他关于教育的嘱托和呼唤。

归来堂导游讲解

归来堂导游讲解

陈嘉庚, 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教育家,被誉为橡胶大王。

嘉庚先生就诞生在集美这个小渔村里,在他少年时期赴新加坡随父经商,从事菠萝种植、加工和橡胶制造等业而获得成功。

跟许多爱国华侨一样,嘉庚先生致富后不忘回报祖国,建设家乡。

最让我对嘉庚先生佩服不已的,就是他对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自己一生俭朴,克己奉公,倾力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

据有人估计,嘉庚先生用于创办教育的资金在1980年高达一亿美元,占嘉庚先生总资产的90%以上。

嘉庚先生还创立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去世后一分钱都没有给子女留下,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陈嘉庚先生生前有个遗愿:想在故居前面建一座“归来堂”,意在召唤海外亲人不忘故乡,热爱祖国,归来有个聚会的地方,建筑费用不超过三万元。

周总理在陈老先生逝世后,获悉这一情况,认为意义重大,指示要实现嘉庚先生意愿并扩大建造规模,以为永久纪念。

归来堂建于1962年正值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

沿着归来堂前的小路向前走到尽头就是归来园了。

归来园最北端正中矗立着一尊嘉庚先生的铜像,只见他身穿西服,左手拿着礼帽,右手拄着拐杖,深邃而又睿智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仿佛盼望着海外亲人早日归来。

铜像背后是一道石屏,石屏上镶嵌着“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个金灿灿的大字。

这是毛主席对陈嘉庚先生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陈嘉庚先生的子女较多,大都旅居海外,但他们每年都会到归来堂来拜祭父亲。

他们虽侨居海外,虽彼此相隔万里,但都心系祖国,共同秉持着嘉庚精神。

陈嘉庚的外孙李成义,一直以先生为榜样,致力于教育的发展;他的长孙陈立人深受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熏陶,表示作为他的后人,要继承嘉庚精神,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陈嘉庚后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在嘉庚精神的照耀下,书写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嘉庚精神不仅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更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英语导游词:陈嘉庚

英语导游词:陈嘉庚

陈嘉庚Chen Jiageng's biographyPatriot Chen Jiageng爱国者陈嘉庚陈嘉庚先生在抗战期间发动南洋华人华侨积极捐款,并劝说国民党与共产党联手抗日。

在参观了重庆、延安等地后,他更坚定地认为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

▲ Chen Jiageng (C)in ChongqingChen Jiageng became the leader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in Singapore in 1932. A year after the outbreak of hostilities with Japan in 1938, he helped to organize the Federation of China Relief Funds of Southern Asia, of which he was elected chairman. He raised a substantial sum for China’s war effort.Chen Jiageng worked to persuade the K 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o join hands in the fight against Japan. On October 28, 1938, he sent a cable to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ouncil in which he argued against the capitulationist group headed by Wang Jingwei (then the chairman of NPC) and ca utioned that “making peace [with Japan] before the enemy has been driven from our soil is treason.” Noted political commentator Zou T aofen spoke of the message as one of “the greatest motions ever known in China.”In 1940, Chen Jiageng personally headed a comfort mission to China, visiting Chongqing, Y an’an and other places. He became convinced that Yan’an was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his political alliance began to shift from the KMT government to the communists.He spent his later years participating i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governance of China. He returned to China to particpate in th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t the invitation of Mao Zedong. He settled down in his hometown of Jimei in 1950.He continued to develop China’s rubber industry, reconstruct Fujian and rebuild and expand Xiamen University. Chen Jiageng passed away on August 12, 1961, at the age of 88. He was accorded a state funeralA Double Portion of Tan’s SpiritInnovative education is of course nothing new at XMU. Our university has been pioneering all elements of modern education ever since it was founded in 1921 by the “Henry Ford of Asia,” Mr. Tan Kah Kee. This famous Overseas Chinese patriot gave an estimated USD 100 million to educa-tion, thanks his business acumen and frugal lifestyle. But Mr. Tan left us much more than mere money.As I tea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rganizations’ personalities often reflect those of their founders, and XMU is certainly no exception. XMU’s 85 years of success show it has inherited a double portion of Mr. Tan’s spirit and vision for a better China, a better Asia, and a better humanity.Our university’s founder, Mr. Tan Kah Kee (Chen Jiageng, 1874-1961), gave an estimated 100 million USD to education over his lifetime but he was born into a humble family of merchants in the village of Jimei, on the mainland across from Xiamen Island. Tan worked the fields and the fishnets until he started school at the age of nine, and in the fall of 1890 he moved to Sin gapore to help in his father’s rice shop. His father’s business went under in 1904, but the savvy son pulled together enough capital to buy 500 acres of forested land in Singapore and started a pineapple plantation.Back to topThe Rubber Magnate Tan rapidly expanded into rice milling, manu-facturing, sawmills, real estate, and ocean transport, but it was rubber that really stretched his fortune. He set aside a few acres of his pineappleplanta-tion and eventually had 10,000 acres of rubber trees. His expansion from rubber planting to rubber manufacturing helped create the rubberindustry and made him one of the four great Rubber Barons.By the mid 1920s, the Rubber Magnate’s Singapore-based empire em-ployed over 30,000 people, had 150 offices on 5 continents, and did business with 48 countries.But prices plummeted after 1926 and rubber never quite bounced back. Even worse, after Mr. Tan protested Japan’s brutal “Jinan Massacre” (May 3rd, 1928), his factory was burned to the ground. Yet even as he struggledthrough the Great Depression he continued to finance Jimei School, Xiamen University, and Chinese and English schools in Singapore—a feat he managed in part because of his frugality.The Frugal Philanthropist Rich philanthropists generally give but a fraction of their wealth while alive, but leave behind large foundations since the only thing they can take with them when they die is their reputation. But Mr. Tan quite literally gave like a prince while living like a pauper, subsisting on little more than rice porridge and potatoes, and using the same umbrella and battered suitcases for decades. Other rich Chinese of his day built luxurious villas on nearby Gulangyu Islet, but Mr. Tan contented himself with a sim-pler home in his native Jimei. As he wrote to a relative, his hometown still had great needs and “I cannot put myself before the community.”The Japanese destroyed Tan’s home in 1938, and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fered to rebuilt it after Liberation, Tan insisted that war-damaged school buildings be rebuilt first. His home was finally renovated in 1955 and he lived there from 1958 until 1960, when he moved to Beijing. Tan’s house was restored to its original design in 1980 and is now a museum and meeting place for the Jimei School Committee. I think the most moving exhibits are the battered suitcases, umbrellas and worn-out shoes that the “pauper millionaire” used for decades.Mr. Tan’s Vision fo r China Mr. Tan was a social and political reformer from youth. He supported Sun Yat-sen, and at one point accounted for about 1/3 of the Kuomintang’s finances (a feat he no doubt regretted when Chiang Kai Shek absconded to Taiwan with his money and everyo ne else’s). But Tan’s greatest hope for China was in modern education.In 1894, at age 21, Tan began a family school in Jimei. In 1912,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he new Republic of China, Tan returned to China and on January 27, 1913 opened the Jimei Primary School. Between 1920 and 1926 he opened a school a year until Jimei School Village had 11 schools, includ-ing a middle school and schools in agriculture, commerce, forestry, navigation, etc. In addition, Jimei School Village’s education pro motion department donated to more than 70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throughout Fujian province.Supporting Education Abroad Tan also began or funded at least seven schools in Singapore, including Tao Nan (1907), Ai Tong (1912), Chung Fook Girls School (1915), Chung Poon (1915), the Singapore Chi-nese High School (1918), Nanyang Normal School (1941) and Nan Chaio Girls High School (1947). . His largesse was not limited to Chinese schools. He gave $30,000 to the Anglo-Chinese School in 1919 and in 1941 gave $10,000 to Raffles College, which later merged with the Medical College and eventually became th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Xiamen University—Apple of Tan’s Eye In early November, 1920, Mr. Tan offered one million Yuan to start Xiamen University, which began with the Normal and Commerce Departments, and later expanded to five Colleges and 17 departments in Literature, Science, Law, Commerce and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ers alike. In the 1920s, Paul Hutchinson wrote,“This school [Xiamen University] is entirely a Chinese institution, with no foreign teachers and no foreign connections, and right out in a small Chines e village. The course of study is being made very practical… When we think of the future days, it is one of the most encouraging things to be seen in the whole of China.”Mr. Tan emphasized quality education. He sent students abroad, hired teachers from other areas, purchased the latest equipment, and emphasized sports. By the spring of 1937, his financial fortunes had so suffered that he allowed the government to take over Xiamen University, but he continued to subsidize it. Tan wrote to 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 that he had had “a fine start and a poor finish,” and would “live in perpetual regret.” [If only he could see XMU today!]Back to topXMU Retreats to Changting That same year, Xiamen University relocated to Changting in West Fujian to escape destruction by the Japanese, who had occupied Xiamen. [Read more in the next chapter, “Sa Bendong”]. The Japanese surrendered in August, 1945, and on October 21, 500 mass organizat ions in Singapore welcomed Tan’s return from a decade of exile in Java. A large meeting in Chongqing on November 18, 1945, celebrated Mr. Tan’s safety, and Chairman Mao inscribed a scroll about Tan which read, “Banner of Overseas Chinese, Glory of the Nation.”XMU returned to Xiamen after Japan’s defeat and the new president and eminent biologist, Dr. Wang Deyao, immediately set out rebuilding and ex-panding the campus. Tan’s vision and money and Wang’s leadership paid off. XMU was designated a key national university in 1962 and has been mushrooming ever since.On October 1, 1949, Chairman Mao invited Mr. Tan to Tiananme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eremon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an settled down in his homeland in 1950 and devoted the rest of his life and fortune to its reconstruction.Back to topTan’s Final Years During his last years Mr. Tan served in many posts, including Chairman of Returning Overseas Chinese League,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Vice-Chairman of the CPPCC. He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innovations like China’s first sea-spanning bridge (the award-winning Xiamen-Jimei bridge), the Jimei Dragon Boat Pool, which has hosted numerou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quatic events, and Jimei’s 15 storey Nanyuan Building, which has a navigational light on the roof to guide fishermen safely home.Mr. Tan died of cancer in 1961, and after a State Funeral in Beijing, a special train transported his body to his hometown of Jimei. Tan left behind three million Yuan in banks, but the man who gave like a prince and lived like a pauper evidently expected his descendants to do the same—or make their own fortune. He left no money to his family, but gave half a million to Jimei School Foundation, half a million to constructBeijing’s Overseas Chinese Museum, and over two million Yuan for education.Tan’s International Legacy Altogether, Mr. Tan gave an estimated 100 million USD towards education,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the Tan Kah Kee Foundation has been awarding a Postgraduate Scholarship since 1983. In 1986, Nobel Prize Laureate Prof. C.N. Yang set up the Tan Kah Kee Inventors’ Awa rd, and in 1992, Prof Yang and two other Nobel Prize Laureates, Prof Samuel C.C. Ting and Prof Li Yuan Tseh, together with Prof Changlin Tien, former Vice-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nd Prof Wang Gungwu, former President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set up the Tan Kah Ke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undation to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 the spirit of Tan Kah Kee.In 1991, Singapore’s president, Dr. Wee Kim Wee, launched the University Endowment Fund in honor of Mr. Tan, and set a goal of raising 1$ billionfor education. On 11 March, 1990, the International Asteroid Center of China named Asteroid 2963 “Tan Kah Kee Star.” The naming ceremony was held at Xiamen University.Lastly, the School of Chemistry in my home st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as a “Tan Kah Kee Hall.” I hope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and Chinese alike will come to understand, and emulate, Tan Kah Kee’s spirit of sacrificial giving.“A good traveler is one who does not know where he is goin g to, and a perfect traveler does not know where he came from.” Lin Yutang。

厦门集美学村导游词3篇

厦门集美学村导游词3篇

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0xx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带来的厦门集美学村的>,欢迎欣赏阅读。

厦门集美学村导游词一:集美镇位于厦门市北部,距市区约17公里,面积为平方公里,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故乡。

集美镇有著名的集美学村、陈嘉庚故居、归来堂、鳌园及长达2212米的高集海堤。

是中外闻名的文化教百区和侨乡,也是风光绮丽的游览胜地。

市区与集美之间有公共汽车、出租车和火车通达。

出集美站,经过大桥,有廖承志手书“集美学村”的牌坊式大门耸峙镇口。

沿着花岗岩铺砌的斜坡大道向前,集美学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均顺着山坡筑于林荫之中。

陈嘉庚先生从1920xx年起,以个人的资财,创办集美学村,前后耗资1亿多元,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拥有师生1万余人。

由于集美学村的建筑集中西风格于一体,又濒临风景秀丽的海滨,鳞次栉比的楼房和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已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海滨游览区。

陈嘉庚故居位于集美镇后尾角,是一幢不高的两层浅灰色楼房,庭院里柏树翠绿,橘黄花红。

横匾“陈嘉庚先生故居”系在1980年故居翻修时请廖承志题写。

一楼现为集美学校校务委员会所在地,二楼陈列着陈嘉庚先生的遗物。

二楼西侧耳房是办公室,老式的写字台,一对不同式样的沙发椅。

卧室也极其简朴,旧式木床,就连两只旧皮箱,也是1950年归国时从新加坡带回来的。

与卫生室一板之隔的餐室,只放置一大圆木板桌,10 只小圆木凳。

就在这里招待过中央领导和社会名流以及华侨人士。

二楼正中是会议室,简单的长方形会议桌和10多个木靠背椅。

墙上挂着陈嘉庚先生的遗像。

故居西侧又建了一幢三层楼房,陈列着各种实物,照片和图表,生动地介绍了陈嘉庚先生爱国的一生。

归来堂坐落在故居前面,是一幢具有闽南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4000 平方米。

“归来”之意,是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象征,它将指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外赤子,为祖国的富强而归来。

陈嘉庚先生故居讲解词

陈嘉庚先生故居讲解词

大家好 ,我叫林静怡,来自文学院。

今天,在这样一幢朴素的二层小楼房,有我来跟大家分享关于陈嘉庚先生的故事。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他替父还债并创造商业佳话,他重视教育倾资办学,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

今天我们来聊聊故居和故居的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故居建于1918年。

大家看,“陈嘉庚先生故居”这7个大字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廖承志所提。

1928年,故居被日本人炸毁,1950年,人民政府要给先生修复,他坚决不同意,还说“校舍未复,若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

”直到1955年,校舍和被毁的200多处民舍修复后,才经先生同意,有了如今这栋楼,而后1957年至其临终那几年,他又居住在这。

可以说,故居承载了大分的嘉庚精神,是嘉庚精神的缩影。

故居一楼现为“集美学校校史展览馆”,从展馆的5个部分,我们就能看出其中的艰难曲折,以及陈嘉庚先生为之付出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多的是心血!大家看,这是陈嘉庚先生当年的会客厅,后壁挂的是陈嘉庚先生遗像,左右两壁分别悬挂巨幅油画——集美学校全景和厦门大学全景。

我们知道,陈嘉庚先生被两校学子亲切地称为“校主”。

今天,我想跟大家特别提的是遗物展览室。

大家看这把破布伞,据说这是先生从南洋带回来的,用了十几年。

家人看不下去,想帮他换一把,他却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

于是期间,一把伞破了就补,实在不行就换块新布。

看这拐杖,一共两根,很明显,一新一旧。

外出时用好的,在家就用旧的。

陈老先生晚年亲自主持集美和厦大校舍扩建工作,以七八十岁高龄,每日持杖步行数华里,巡视各地工场,严寒酷暑,劳瘁弗辞。

手杖,磨破了!而这些,辉耀着他的坚强毅力和爱国爱乡的深情。

还有这个,大家看得出来吗?烛台。

一个破了的,农村常见的破瓷碗,被先生改成了一件陪伴他度过无数断电夜晚的伙伴,甚至于后来昼夜供电但偶尔断电时,他用的还是这盏烛台。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陈嘉庚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1:陈嘉庚先生故居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18年建成。

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

现故居是1980年按小楼原来格局修缮的。

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

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

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共以“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陈列,展现出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的聪明才智,勤劳俭朴、倾资兴学的高尚品德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2: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

内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

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

如今,在故居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列馆。

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

游览归来堂(陈嘉庚先生故居)可以使您了解陈嘉庚老先生。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

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

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

此后事业顺利。

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

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

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

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故居陈嘉庚故居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建筑物。

这座故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陈嘉庚故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一个宽阔的庭院中,环境幽静,令人心旷神怡。

故居的主体建筑以红砖为主要材料,结合了西洋风格的建筑元素,显得别具一格。

故居的门前有两根红色的门柱,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展现出浓厚的南洋风情。

整个建筑群不仅外观精美,内部的布局也十分独特。

院内的建筑以天井为中心,设置了多个室内空间,包括客厅、书房、起居室等,每一处空间都充满了古朴的气息。

尤其是书房,墙上挂满了陈嘉庚先生收集的各种图书和文物,让人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陈嘉庚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个展示陈嘉庚先生与他时代背景的场所。

故居内陈列了许多陈嘉庚先生的实物和图片,能够让人对他的一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陈嘉庚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但凭借其勤奋和聪明才智,他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陈嘉庚先生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推进。

他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在故居的布局中,书房中的书籍和学业成就无不彰显他对知识的追求。

与此同时,他对社会的关怀体现在故居中的慈善展览中,通过展示他的慈善事业,让人们对他的贡献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陈嘉庚故居作为一座历史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座建筑的修建是在20世纪初,那个被列强侵略占领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陈嘉庚先生建造了这座故居,旨在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自信。

他希望通过这座建筑,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激励后人为国家的独立和崛起而努力。

因此,陈嘉庚故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了解陈嘉庚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嘉庚故居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保护。

政府和相关机构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使其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嘉庚纪念馆导游词

嘉庚纪念馆导游词

嘉庚纪念馆导游词大家好!很荣幸给大家介绍嘉庚纪念馆,嘉庚纪念馆于2008年10月21日嘉庚先生诞辰开馆,陈嘉庚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贡献令万人敬仰?嘉庚先生的精神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下面请随我进入纪念馆了解进一步了解这位华侨领袖的光辉。

第一展厅:大家请随我来,纪念馆一共四个展厅,这是第一个展厅。

这里陈列讲述了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以及他成为建立一个巨大的企业王国,为教育做出贡献的事迹。

大家请向右看,这是陈嘉庚先生与孙中山先生合照的石雕(进入展厅的右手)。

接下来在左手边大家看到的是嘉庚先生生活各个阶段形象的影雕。

(内部右手遍)这些是嘉庚先生生平大事年表。

陈嘉庚先生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心中形成了原始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加入同盟会之后,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由一个青年商人成为一个真诚信奉“三民主义”的爱国者。

(向右手边进入,正对的沙盘)这是陈嘉庚先生企业及住所的沙盘,这些建筑并不是在一起的,而是各地嘉庚先生企业或居所的建筑在这里组合起来的。

(铜钟)这是陈嘉庚先生企业的商标——钟标。

而陈嘉庚先生的企业在一段时间内也可谓是如同钟一样——一鸣惊人!等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到。

先往这里来(沙盘另一边,农具)这些是陈嘉庚先生早年在家乡生活中会用到的一些农具,也可以看得出来,嘉庚先生早年的生活是很辛苦的。

在看这幅油画,反映的是陈嘉庚先生在31岁奉父命再次下南洋,(早在1891年,17岁的陈嘉庚就奉父命下南洋帮父亲陈杞柏打理生意,二十岁回乡与奉命与原配夫人张宝果结婚。

)这时陈嘉庚父亲的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破产,在当时的新加坡,有明确的法令说父亲的公司欠债儿子是不用偿还的,然而陈嘉庚先生毅然召集债权人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

”将父亲所欠的债务全部包揽下,也可见他的勇气和魄力,事实证明了他的实力,仅一年的时间,陈嘉庚不仅还清了父亲企业所欠的全部债务,而且还有盈余。

陈嘉庚故居描写

陈嘉庚故居描写

陈嘉庚故居描写
陈嘉庚故居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

这座建筑采用了白石砌墙、绿瓦盖顶的设计,充分展现了闽南地区的建筑特色。

在故居的归来堂前,矗立着陈嘉庚先生的全身铜像,成为了故居的一个重要标志。

归来堂建于1962年,内部设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

厅堂的正中位置安放着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同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

此外,陈嘉庚故居的两侧还建起了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

这座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的建筑,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

馆内的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生动地展示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

这些陈列品中,包括珍贵的文物以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详实的历史资料。

总的来说,陈嘉庚故居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通过参观故居和陈列馆,游客可以深入了解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社会的杰出贡献。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故居陈嘉庚故居是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一座历史建筑,是中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陈嘉庚的故居。

陈嘉庚故居坐落在泰州市区的中山东路,是泰州市的重要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之一。

陈嘉庚故居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兼具西洋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故居始建于1921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进,共有21个房间。

故居的一楼为接待室、书画室、客厅等,二楼为客房和陈嘉庚的私人办公室。

进入陈嘉庚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陈嘉庚的肖像画,画中的他神情庄重,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

接待室内的家具摆设也展示出陈嘉庚独特的生活品味和文化修养。

陈嘉庚故居内还陈列有许多与陈嘉庚相关的文物和图片,包括他的个人手迹、旧照片以及一些他的著作。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照片展示了陈嘉庚先生的一生和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故居的后院中种植有各种名贵的花卉和树木,花园布置得雅致精美。

陈嘉庚曾经在故居后院的石壁上题写了一副联子:“我欲倡扬天下道,聚芳成荫为万代”,这副联子寓意着陈嘉庚先生希望他的事业能够持续发展,使后世子孙也能受惠。

陈嘉庚故居作为陈嘉庚先生在泰州的家庭居所,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变迁,也见证了陈嘉庚先生的奋斗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故居内的陈列和布置都尽可能地保留了陈嘉庚生前的原貌,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

陈嘉庚故居是泰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一处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馆。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教育工作者前来参观和学习,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陈嘉庚先生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陈嘉庚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依然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陈嘉庚故居的存在,让人们通过亲身感受和观看展品,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陈嘉庚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他对社会的贡献。

总之,陈嘉庚故居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也是陈嘉庚先生著名的家庭居所。

故居通过陈列展示和布置,向人们展示了陈嘉庚先生的家庭生活和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一座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

借鉴2019精选的集美景点导游词样文

借鉴2019精选的集美景点导游词样文

借鉴2019精选的集美景点导游词样文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集美导游词,仅供参考。

集美导游词(一)各位团友,早上好。

今天我们去福建风景“十佳”之一的集美游览,集美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

首先,让我向各位介绍集美区。

集美区,位于厦门岛的西北,面积227平方千米,人口12万,是着名的侨乡和旅游风景区。

现在我们进入集美学村,集美,俗名“尽尾”,即大陆尽处;又名“浔尾”,即浔江之尾。

明末集美进士陈文瑞嫌“浔尾”不雅,改称“集美”,寓集天下之美,但未通行。

至陈嘉庚先生1894年创办惕斋学塾,19XX年办集美小学,1917年办女子小学,1918年办师范和中学,1919年办幼稚园,1920年办水产科和商科,1921年办女师以后,于1921年2月将这些学校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学校”总校名。

因军阀混战,给学校带来严重滋扰,经陈嘉庚先生和校长向南北军政府呼吁保证学校的安全和宁静,要求规定为“永久和平学村”。

得到南北双方承诺。

1923年10月由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学校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并电令闽粤省长及统兵长官“特别保护”,“集美学村”才由此得名。

陈嘉庚倾资兴学举世无双,他为保证学校费用,把国外所有不动产7000亩橡胶园和店屋货栈以及50万平方英尺的地皮,均出售作为集美学校的基金,他在厦门大学发起人会议上慷慨陈词:“民心不死,国脉尚存,四万万人民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

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之目的之一日。

”1993年10月,农业部、交通部、福建省、厦门市共同筹办集美大学,以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政专科学校、集美师专为基础,同时成立工商管理学院。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鳌园参观。

鳌园是陈嘉庚先生年回乡定居后花XX 年时间亲自督建而成的,耗资65万元,占地近9000平方米。

嘉庚公园导游词

嘉庚公园导游词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诚毅精神践行社义导材料嘉庚公园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嘉庚公园大门口,大家往上看:“嘉庚公园”这四个刚劲凝重的大字,是厦门市老一辈著名书法家高怀先生的墨宝。

(进入公园)嘉庚公园是后人为了纪念陈嘉庚先生而兴建的,按照传统的园林布局,把纪念性、文化性和游乐性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公园于1992年动工,1994年10月,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竣工并向游人开放。

公园由北京建筑设计院厦门分院设计,集美学校委员会投资兴建,总耗资人民币1200多万元,占地3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

我们面前看到的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是中西合璧嘉庚式建筑风格的体现,(可适当结合诚毅学院校园建筑风格;戴斗篷,穿西装,东方压倒西方),左边这些楼阁叫做“鳌亭”和前面的叫做“命世亭”,均于五、六年代与鳌园同时建成,是鳌园建筑景观的延伸。

命世亭内原告树立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雕像,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雕像在1961年9月被悄然移走,成为一大憾事。

大家再看,园中左边那座蜡烛石雕,其高9.9米,表达永久吉祥之意,又象征一把永远燃烧的火炬,是陈嘉庚先生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和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的缩影。

鳌园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是鳌园的门口,在圆盘的南侧有个小涵洞,每逢农历九月天文大潮时,海水便从洞中灌入,并迅速涨满圆盘四周,从而形成了壮观的大鳌戏珠,这充分体现子陈嘉庚先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艺术教育思想。

为什么取名为鳌园呢?鳌泛指大龟、大鳖,在闽南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鳌园原味一座小岛,三面临海,西接陆地,因形如大鳌,所以称之为鳌园。

大门有幅楹联“鳌载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与世相忘”上下联首字结合正是“鳌园”。

鳌园是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回国定居后为建设故乡集美完成的首项宏伟工程,至1961年完工,历时10年,占地近9000平方米。

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陵墓等组成。

园中共有666幅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青石雕,是闽南石文化的代表作。

集美学村导游词

集美学村导游词

集美学村导游词各位团友,早上好。

今天我们去福建风景“十佳”之一的集美游览,集美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

首先,让我向各位介绍集美区。

集美区,位于厦门岛的西北,面积227平方千米,人口12万,是着名的侨乡和旅游风景区。

现在我们进入集美学村,集美,俗名“尽尾”,即大陆尽处;又名“浔尾”,即浔江之尾。

明末集美进士陈文瑞嫌“浔尾”不雅,改称“集美”,寓集天下之美,但未通行。

至陈嘉庚先生1894年创办惕斋学塾,19XX年办集美小学,1917年办女子小学,1918年办师范和中学,1919年办幼稚园,1920年办水产科和商科,1921年办女师以后,于1921年2月将这些学校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学校”总校名。

因军阀混战,给学校带来严重滋扰,经陈嘉庚先生和校长向南北军政府呼吁保证学校的安全和宁静,要求规定为“永久和平学村”。

得到南北双方承诺。

1923年10月由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学校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并电令闽粤省长及统兵长官“特别保护”,“集美学村”才由此得名。

陈嘉庚倾资兴学举世无双,他为保证学校费用,把国外所有不动产7000亩橡胶园和店屋货栈以及50万平方英尺的地皮,均出售作为集美学校的基金,他在厦门大学发起人会议上慷慨陈词:“民心不死,国脉尚存,四万万人民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

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之目的之一日。

”1993年10月,农业部、交通部、福建省、厦门市共同筹办集美大学,以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政专科学校、集美师专为基础,同时成立工商管理学院。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鳌园参观。

鳌园是陈嘉庚先生年回乡定居后花XX年时间亲自督建而成的,耗资65万元,占地近9000平方米。

鳌园原为海边的一个小岛,形如蛰伏的大鳌,护卫着集美。

1951年,陈嘉庚“不侵民田,辟置公园”,“于中立碑,纪念解放,名曰鳌园”。

国中建筑和雕刻均体现陈先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思想,包容中外古今、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等,无所不有,博大精深,是个博物大观。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陈嘉庚老先生故宅是一座独具一格设计风格的单面工程建筑,总面积4000平米,取百石垒墙,绿瓦盖顶;是具备闽南地区特点的象征性工程建筑,陈嘉庚老先生的雕像就矗立在回归堂前。

下边是为大伙儿产生的陈嘉庚故居导游词,期待能够协助大伙儿。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1:陈嘉庚老先生故宅位于姐妹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老先生定居过的地区,1920xx年完工。

故宅是一座双层小房子,1938年被日本飞机场摧毁,后重新修,直至完工才重新修居宅。

现故宅是1980年按小院原先布局整修的。

故宅按老先生晚年时期定居状况陈列设计,并收藏有稿件、衣服裤子及日常日常生活用品等的遗物。

二层的接待室、餐室、工作中间、卧房等,均按杨先生死前原状陈设设计。

故宅西边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老先生生平简介展览馆”,共以“做生意贝德,深情乡国”,“倾资兴学,不屈不挠”,“赤城热爱祖国,赤胆忠心”三一部分陈列设计,展示出陈嘉庚老先生运营实业公司的聪明智慧,勤快勤俭、倾资兴学的崇高品质和赤城的爱国情怀。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2:陈嘉庚全身上下雕像后石屏上刻着毛主席现任主席的“侨民旗子,中华民族辉煌”题字。

内有客厅和十多间宅子。

客厅正中间放置陈嘉庚的石雕工艺品坐像,并悬架和排序着郭沬若编写的春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辞。

现如今,在故宅两边,又修建了陈嘉庚先生平简介展览馆。

展览馆是一座三层楼,总建筑面积800平米。

展览品关键以照片、数据图表、商品为主导,品牌形象地详细介绍了侨民领导者陈嘉庚老先生的一生,有宝贵的珍贵文物及仅剩的《集美陈氏族谱》等的遗物。

游玩回归堂(陈嘉庚老先生故宅)能够使您掌握陈嘉庚老爷子。

陈嘉庚(1874—1961年),别名甲庚,字科次,知名爱国华侨领导者。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仁爱里集美村。

九岁人读南轩私塾学堂,十七岁赴马来西亚帮助父亲运营米店。

没多久,父亲倒闭,陈嘉庚单独运营后最先还款爸爸的所有负债,得到诚信经营。

嘉庚故居导游词

嘉庚故居导游词

陈嘉庚, 是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一带著名的华侨企业家、被誉为“橡胶大王”。

当年嘉庚先生诞生在集美这个小渔村里,之后呢在他少年时期赴新加坡随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

跟许多海外爱国华侨一样,陈嘉庚致富后不忘回报祖国,建设家乡。

除曾加入同盟会、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还寄希望于教育,倾资兴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

陈嘉庚先生曾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下嘉庚先生故居建造的历史吧!陈嘉庚先生故居最初建于1918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陈嘉庚先生带领南洋爱国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于是故居被日本炮火炸毁。

全国解放以后,陈嘉靖庚先生满怀喜悦的心情返回祖国,由于故居被毁,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此事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他于1955年亲自作出指示:按照先生故居原来的格局进行修缮,并请廖承志副委员长题写了扁额。

这样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陈嘉庚先生故居得以重建。

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座主体两层,两侧三层的普通白色小楼,故居楼房的规模不大,为典型的欧式建筑,没有任何奢华的装饰。

故居里陈列着先生俭朴的生活用具和感人的事迹。

我们现在走近陈列橱,可以看到他用过的这把布伞,布伞是从南洋带回来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

”这边是他的一只用破瓷杯做的烛台,家人建议买一只新烛台,他不许,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如此简朴的二层小楼。

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

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

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种鱼。

陈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

据有关人员统计,以1981年人民币和黄金比价计算,陈老一生用来办学的捐款达一亿美元以上。

集美陈嘉庚纪念景区旅游记作文400字

集美陈嘉庚纪念景区旅游记作文400字

集美陈嘉庚纪念景区旅游记作文400字集美陈嘉庚纪念景区旅游记作文400字国庆节当日,我们一家人慕名前往集美,集美位于厦门经济特区,它被海(东海)、江(浔江)、山(天马山)所环抱,环境幽雅,风光迷人,是一处极佳的旅游胜地;更重要的,集美是我国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陈嘉庚先生早年倾资兴学,在这里创办了著名的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

怀着对这位教育先驱的崇敬之情,我来到陈嘉庚纪念景区,参观游览这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陈嘉庚故居、归来堂和鳌园3个景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嘉庚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珍藏有先生的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品,均按其生前原样陈设。

我发现有一把他从新加坡带回来的已经使用了10年的伞,陈嘉庚先生是南洋巨商,掷千金在家乡办学,对自己却如此勤俭节约,真让人感慨不已。

从故居向南,来到归来堂,大厅正面竖立了一座重1吨、高2.3米、由紫铜制成的陈嘉庚先生塑像,铜像背后的墙上,刻有毛主席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是对先生一生的精确评价。

我问导游归来堂名字的含义,导游说,陈嘉庚先生一直有个夙愿,希望散居海外的亲朋好友不忘祖国和家乡,回国出力,归来要有个聚会交流的'地方,周总理在他去世后按其遗愿组织建造了这个归来堂。

我想,“归来”这个命名既反映了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情怀,也是旅居海外的六万多名集美侨胞的共同心声。

走出归来堂顺大道东去,眼睛为之一亮,陈嘉庚纪念景区最精华的部分——鳌园展现在眼前。

近观一条长廊飞檐翘脊,雕梁画栋,它叫门廊。

门廊的两壁都是浮雕,共有58块,左侧浮雕多取材于近代重要事件,如南昌起义、开国大典等,右侧浮雕多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武王伐纣、赤壁大战等。

浮雕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雕刻工艺精湛,富有艺术感染力。

远望一座壮观的纪念碑雄伟高耸,傲然屹立,它就是毛主席亲笔题名的“集美解放纪念碑”。

碑高28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碑座底层石阶8级,象征着八年抗战;上层3级,象征着三年解放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
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取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具有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就伫立在归来堂前。

下面是小雅为大家带来的陈嘉庚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精品范文1:
陈嘉庚先生故居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20xx年建成。

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

现故居是1980年按小楼原来格局修缮的。

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

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

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共以“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陈列,展现出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的聪明才智,勤劳俭朴、倾资兴学的高尚品德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精品范文2:
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

内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

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

如今,在故居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
列馆。

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

游览归来堂(陈嘉庚先生故居)可以使您了解陈嘉庚老先生。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

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

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

此后事业顺利。

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

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

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

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xx多人。

民国20xx年(1920xx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20xx年建成。

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 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

现故居是1980年按小楼原来格局修缮的。

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

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

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共以“经商南洋,情
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陈列,展现出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的聪明才智,勤劳俭朴、倾资兴学的高尚品德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取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具有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就伫立在归来堂前。

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

归来堂,建于1962年。

内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

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

如今,在故居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列馆。

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

游览归来堂(陈嘉庚先生故居)既可以使您了解陈嘉庚。

陈嘉庚简介精品范文3: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
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陈嘉庚,原名陈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集美区)的一个华侨世家。

祖父陈簪聚(1795年-1856年)一生中并未出洋,仅在集美社“俭朴自守,勤谨克家,处于海泻,耕渔自给”。

[2]陈簪聚育有三子,长名缨忠,次名缨斟(1836年-1876年),三名杞柏(即陈嘉庚父亲,字缨如松)。

此兄弟三人,都曾到南洋星洲经商。

缨斟少壮时曾在叻(新加坡旧简称,下同)开设米铺。

陈嘉庚父亲出生年月无记载,推断应在鸦片战争之后,1920xx年逝世于集美。

陈杞柏何时出洋尚不可知,其与孙厝孙夫人结婚应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1874年生陈嘉庚,1889年生陈敬贤。

至于陈杞柏南渡后如何在叻创立顺安米店,如何累集资本而创业的问题,因资料缺乏,难以详悉,据学者推断,陈杞柏幼年来叻在其兄长的米店工作,从勤俭中累集资金,因而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顺安。

除经营米业以外,长袖善舞的陈杞柏还兼营地产,办理硕莪厂,开辟黄梨园数百顷,创办黄梨厂以制成品外销欧美各国。

1920xx年是陈杞柏实业的顶峰,其各业各产等资产共40余万元(叻币)。

陈杞柏实业上的成功为陈嘉庚后来自己独自创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陈嘉庚17岁(1891年)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20xx年。

陈杞柏晚年实业失
败,顺安于1920xx年停业,欠债权人20余万元。

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1920xx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黄梨厂”;承接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自营谦益米店。

是年,陈嘉庚之弟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厂业务。

1920xx年,陈嘉庚创办“日春黄梨厂”(兼制冰)。

1920xx年,陈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厂,在福山园套种树胶。

经过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20xx年起三年间各年分别获利(实利)5万多元、4万多元、13万元。

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

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1920xx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

此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

当然,当时也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

”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

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

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在家业衰败后艰苦创业20xx年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20xx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

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
坡分会。

在此期间,孙中山曾与陈嘉庚初次会面。

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后,新加坡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陈嘉庚是经朋友林义顺介绍才结识孙中山的,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陈嘉庚热情投身于民主革命,还参加了新加坡同盟会会员的秘密会议,与孙中山共商制订了党旗方案。

这次聚会,激发他踏上了革命征途,给陈嘉庚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1920xx年春,陈嘉庚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迪下,痛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向往进步,与胞弟陈敬贤双双剪掉发辫,同一批有志之士脱离清廷关系,在中国同盟会盟书上发誓签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有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

如有渝此,任人处罚。

”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陈嘉庚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从此,他遵照孙中山的革命宗旨,唤醒侨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兴中华的一系列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