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作家作品及背景
北京的春节课文写作背景
北京的春节课文写作背景
《北京的春节》写作背景是:该文写于解放后的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三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
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一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同时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二、我会写醋:陈醋米醋醋酸醋罐子饺:水饺饺子蒸饺煎饺拌:搅拌拌和凉拌拌嘴杂拌儿擦:摩擦擦眼擦洗擦黑擦肩而过眨:眨眼眨巴宵:元宵通宵宵禁春宵通宵达旦旦:元旦旦暮旦夕枕戈待旦燃:燃烧燃料自燃燃灯燃放戚:亲戚戚谊戚友哀戚休戚相关贩:贩卖小贩摊贩商贩贩夫摊:摆摊摊主摊子摊牌摊放摊点轿:轿子花轿抬轿轿车轿夫骆:骆驼驼:骆驼驼背驼绒驼峰浒:水浒《水浒传》三、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四、多音字铺:pù店铺pū铺张看:kàn看见kān看守五、近义词规矩——规则预备——准备充足——充裕热闹——喧闹娴熟——熟练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六、反义词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连续娴熟——生疏高潮——低谷淘气——乖巧七、理解词语【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完整版)《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6 北京的春节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1.北京的春节(预习单)
六(下)单元练习——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
预习单
一、走近作家(一)完成填空。
左图是作家(笔名)的照片,(1899年2月3
0--1966年8 月24日)其原名,字,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家,
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
说、,话剧、。
他的大部分作
品都是以为背景,善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
映时代和生活,富有浓郁的北京味儿。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二、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给每个自然段标注序号,并做好批注。
三、字词积累
1.抄写书本第7页词语,每个4遍,并注音1遍
2.解释词语(可借助书下注释): 杂拌儿、娴熟
四、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北京的春节最突岀的特点是(用
文中的原句)
2.通读文章,对照表格,完成春节节日及民俗活动的梳理。
时间主要的民俗活动
腊月初八(1)
腊月二十三放鞭炮、吃糖
除夕(2)
(3)拜年、逛庙会
(4)(5)
思考本文是按顺序写北京的春节的。
3.北京的春节是从开始,到结束的,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的写作背景
北京的春节的写作背景嘿,咱来唠唠《北京的春节》写作背景这事儿。
这可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贝的老箱子,里面都是好玩的故事呢。
老舍先生写这《北京的春节》啊,那是因为他对老北京有着深深的爱,就像咱对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一样,舍不得放下。
老北京的春节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就像一场超级大派对。
我就记得小时候,我跟着爸妈回北京过年。
一进胡同,那感觉就来了。
到处都张灯结彩的,大红的灯笼就像一个个熟透了的红苹果挂在半空。
胡同里的老人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袄,脸上笑得像朵花儿似的,互相拜年。
那时候,我瞧见有个大爷在门口贴春联。
他那认真劲儿啊,就像个艺术家在创作一幅绝世名画。
他拿着春联,先比划比划,然后用小刷子蘸上浆糊,小心翼翼地往门上刷,一边刷还一边念叨:“这可得贴正咯,这春联啊,就像咱这年的门面。
”那春联上的字写得可漂亮了,黑红搭配,看着就喜庆。
大爷贴好后,还退后几步,歪着头左看看右看看,满意了才点点头。
再看那些四合院,家家都在忙活着。
厨房里热气腾腾,就像仙境似的。
大人们在准备各种好吃的,蒸年糕、炖肉、包饺子,那香味能飘出老远。
我就像个小馋猫似的,在厨房门口转来转去,眼巴巴地等着吃。
老舍先生啊,肯定也见过这些场景,说不定他小时候也像我一样在胡同里撒欢儿呢。
他把这些记忆里的春节画面都写了下来,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有多棒。
那是一种浓浓的人情味,是胡同里的欢声笑语,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温馨。
你看,《北京的春节》就像是老舍先生给咱画的一幅老北京春节画卷,每一笔都带着他对北京的爱,每一个字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那时候春节的热闹劲儿,让咱也能走进那个充满欢乐的老北京春节。
这就是它背后的故事啦,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
统编六下 1《北京的春节》课文重要内容梳理
1.北京的春节课文梳理一、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二、我会写:醋:陈醋米醋醋酸醋罐子饺:水饺饺子蒸饺煎饺拌:搅拌拌和凉拌拌嘴杂拌儿擦:摩擦擦眼擦洗擦黑擦肩而过眨:眨眼眨巴宵:元宵通宵宵禁春宵通宵达旦燃:燃烧燃料自燃燃灯燃放贩:贩卖小贩摊贩商贩贩夫摊:摆摊摊主摊子摊牌摊放摊点轿:轿子花轿抬轿轿车轿夫骆:骆驼驼:骆驼驼背驼绒驼峰蒜:大蒜蒜头彼:彼此此起彼伏恰:恰好恰如其分恰当三、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四、多音字:铺:pù店铺 pū铺张看:kàn看见 kān看守五、近义词:眨眼——瞬间间断——中断娴熟——熟练万象更新——焕然一新万不得已——迫不得已规矩——规则预备——准备充足——充裕热闹——喧闹娴熟——熟练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六、反义词: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连续 娴熟——生疏 高潮——低谷 淘气——乖巧七、理解词语:【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人教部编语文六年下册1《北京的春节》 教材背景资料
《北京的春节》教材背景资料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人物生平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
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
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
此后三年老舍作品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北京的春节》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北京的春节
北京儿童歌谣
听过歌谣,我们已经了解了老北京的 儿童是如何过春节的。现在,我们就跟随 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 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 十足的年文化。
第一课时
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 笔名老舍,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 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 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的作家。著有话剧《龙须沟》《茶 馆》《春华秋实》;长篇小说《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 过春节的?
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 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 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 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说一说:你是怎么拜年的呢?拜 年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
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默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看看元 宵节是什么景象,人们是怎么度过的?
灯的数量多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 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 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 《水浒传》的故事。
处处张灯结彩, 人们随意观灯
小孩子买各种花炮燃放, 家中也有灯可供玩耍
这一天还必须吃元宵啊
小练笔
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 写你眼中的元宵节。
课堂演练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要重复。
( 熬 )腊八粥 ( 穿 )新衣 ( 逛)庙会 ( 骑 )毛驴 ( 泡)腊八蒜 ( 贴)年画 ( 燃)爆竹 ( 挂 )灯笼
二、回忆课文内容,选一选。 1.《北京的春节》指出新年的高潮是( A ) A.除夕 B.元旦 C.元宵节 D.过小年 2.《北京的春节》指出新年的彩排是( D ) A.除夕 B.元旦 C.元宵节 D.过小年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课件
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 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详 写的部分是哪些? 写的部分是哪些? 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八、 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八、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大 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 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详写了腊八、除夕、 正月十九。详写了腊八、除夕、 正月初一、元宵节。 正月初一、元宵节。
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 一眨眼, 一眨眼 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残灯: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残灯: 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 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 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 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 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 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 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 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 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 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 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 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 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 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 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 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 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 构完整,浑然一体。 构完整,浑然一体。
3.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 元宵上市,春节又 元宵上市 到了。 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除夕真热闹”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 初一拜年、逛庙会, 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 夕截然不同” 但同样热闹, 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 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 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 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 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 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 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 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 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 心独运。 心独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6 北京的春节》
风俗习惯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 分清详略: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哪些部分写得 详细?
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腊八、二十三小 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 十九。重点写了高潮和开始即腊八、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
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 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 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春节习俗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 的长方形桃木板。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 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 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 乐,他还亲自题春联。
课文妙解
一、了解春节的Leabharlann 间和风俗习惯。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 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 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 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事情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 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 填在表格的右边。
(3)正月初一。
① 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 六才开张。
②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 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 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 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 赛,可谓轻松自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课件(共58张PPT)
tuó hǔ
燃戚 贩 摊 轿骆驼 浒
1 北京的春节
cù
易写错
左边里面有一短横
醋 一种调味品,起源于
中国。古时用酒作为 发酵剂酿制食醋,所 以从“酉”。
1 北京的春节
qī
戚
这里是“上+小”
亲戚
1 北京的春节
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 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 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文中是说元旦与除夕的光 景不一样。
1 北京的春节
放鞭炮
吃糖
1 北京的春节
扫房
预备食材
1 北京的春节
穿新衣
贴对联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做年菜
守岁
1 北京的春节
默读第8自然段,说一说正月初一 与除夕有哪些不同?
1 北京的春节
除夕 真热闹:贴对联、年画,赶做 年菜,灯火通宵,鞭炮不绝。
正月初一
真静:铺户上板, 全城休息。
截然不同
1 北京的春节
粥材料丰富
1 北京的春节
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 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 个饺子。
1 北京的春节
泡腊八蒜是传统民间节日腊八节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在尾月,将剥了皮 的蒜瓣儿放到罐子里,倒入醋,封上口, 放到一个温度较冷的地方。泡在醋里的蒜 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等到除 夕时开封,青翠宜人、蒜香可口的“腊八 蒜”就做成了。
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
默读第9-10自然段,总结一下正月 初一人们都有哪些活动?
1 北京的春节
男人们 到亲戚、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 在家中接待客人。 孩子们 逛庙会、骑毛驴、买玩具。
1 北京的春节
1北京的春节课件(共22张PPT)
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 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
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
天桥和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吃团圆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7节):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 第二部分(8--11节):描述北京市民除夕,元旦,年初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12--16节):描写北京市民过元宵节的情况。 第四部分(17节):描写新旧社会过春节的不同。
课文品读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 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 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老北京的俗语, 意思是腊七腊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能把耐 寒的寒鸦冻死。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 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 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 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 览会。
我会读
熬夜 米醋 蒜瓣 饺子 翡翠 杂拌 风筝 鞭炮 麦芽糖 逛庙会
初读总结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
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
腊月二十二
初读总结
泡腊八蒜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 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 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用书1《北京的春节》
1北京的春节教材解析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选入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和改动。
作者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课文共十四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
总体可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作好各种准备。
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
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第9、第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第11自然段描写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第12、第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
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
在详写的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
如,写“腊八”,作者选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的节日饮食习惯来写,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作者重点写“祭灶王”的习俗,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写“除夕”,作者则围绕关键句“除夕真热闹”,写了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灯火通宵、鞭炮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多方面的讲究和习俗,呈现出一幅辞旧迎新、家团圆的全景式画面。
写“初一”,则抓住这一天人们的活动特点,先写“全城都在休息”,然后分别写男人们、女人们、小贩们、孩子们的活动,重点写孩子们逛庙会,有详有略,突出“初一”这一天的习俗特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2个课时)先学后教模式教案
1、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旬、熬”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等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板书设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课《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
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出示目标,齐读。
(生齐读)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读课文,扫除生字:师:目标明确了,现在我们来比赛读课文,自学指导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及时举手纠正。
1、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规矩(ɡuī)万象更(ɡēnɡ)新一擦(cā)黑2、齐读易错字正音。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比正确理解词语:师:课文中的字音大家都读准了,相信词语也难不倒大家。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查工具书或请教别人,3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1、生划出词语理解。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
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北京的春节》作家作品及背景
《北京的春节》作家作品及背景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生于北京。
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榜样”,发表了大量阻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坚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 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赶忙震动文坛。
以后连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那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着《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文章写作背景: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那时正值战乱时期,专门难得的是在春节时能过一个美好的春节,作者在作品中给我们介绍了老北京人过年时的情形,人们在辞旧迎新是的欢乐。
全文层次鲜亮,语言感人、纯朴。
新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 思维导图2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文章结构 文章主题 拓展延伸
第一部分(1-6):写过年前的准备。 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 和习俗。 第二部分(7-12):写过年时热闹的 情景。 第三部分(13):写热闹欢乐的新年 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人们又投入到新 的生活、新的工作中。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 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 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 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 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 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 的认同和喜爱。
与“春节”有关的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
思维导图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主要 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
作者
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Hale Waihona Puke 生字腊月 展览 风筝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词语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背景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背景北京的春节: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北京,这座千年古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传统,为中国的春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这座城市春节期间生活习俗的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古老城市在新春佳节时的热闹与温情。
文章以冬季的严寒为背景,描绘了北京人在寒冷中对新年的期盼和庆祝。
随着腊月的到来,街头巷尾开始弥漫着年味的气息。
人们忙着置办年货,红灯笼、对联、窗花,各种寓意吉祥的装饰品琳琅满目,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准备,更是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除夕之夜,是北京人最重视的日子。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饺子、汤圆、鱼等美食,象征着团圆、富饶和年年有余。
饭后,孩子们期待着压岁钱,老人们则讲述着春节的由来和传说,传承着古老的故事和智慧。
此时的北京,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除夕夜过后,便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北京人讲究拜年,亲朋好友间互致祝福,表达对彼此的关爱和尊重。
庙会则是北京春节的一大特色,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小吃摊位,热闹非凡的表演,无不体现出北京春节的活力与民俗魅力。
在这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元宵节,北京的灯会更是吸引人的焦点。
五彩斑斓的花灯,形态各异,寓意吉祥,点亮了漆黑的夜晚,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赏灯、猜灯谜,成为这个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然而,北京的春节并非只有热闹,更有深深的传统文化底蕴。
在庙会上,你可以看到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如京剧、皮影戏、杂技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活生生展现。
同时,春节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尽力回家,共度这个传统佳节,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的深厚情感。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就像是一首诗,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北京春节的独特韵味。
它不仅是对一个城市节日习俗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作家作品及背景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生于北京。
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着《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文章写作背景: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那时正值战乱时期,很难得的是在春节时能过一个美好的春节,作者在作品中给我们介绍了老北京人过年时的情景,人们在辞旧迎新是的喜悦。
全文层次鲜明,语言感人、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