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自评及其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将相和》教学反思4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4篇(一)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找到问题,并且提出改进的方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将相和》教学的反思: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于诗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进行了口语练习和读诗比赛,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的美妙之处。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我没有设立足够的语文基础讲解环节,导致有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其次,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有些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练习机会。
为了改进教学,我应该在讲解课文时,加强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口语表达方面,我应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和分享,同时也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相互讨论和改进口语表达的能力。
总之,通过对《将相和》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我会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
《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4篇(二)《尊严》是一部很有启发性的故事,通过讲述女主角瓦伦蒂娜从一个被社会所歧视的职业模特儿逐渐找回自尊和尊严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他人尊严的漠视和践踏,以及个体如何在重拾尊严的同时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的现象。
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这个故事来引导学生们思考尊严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营造尊严的氛围中,通过反思教学效果,我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分工不够清晰。
在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但是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导致有些小组讨论效果不佳。
下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分组,使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通用26篇)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将相和的教学反思(通用2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篇1今天讲《将相和》一课,感觉整体思路是按自己课前备课设计的,起初孩子们还不能进入状态,但在剖析课文时,表现越来越好,几乎达到人人都有话要说。
现反思如下:一、导课。
抓住了课题中的三个多音字,虽然这一环节用时较多,但学生明确每一个字的读音了。
(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这样处理:我在引出三个多音字时说:起初不敢读题目,读了几遍课文后才回过头来读题目的。
既然这样说,何不就势顺推,找一两个孩子读,然后读课文验证哪个同学读的对,而不是像今天这样着急揭秘,效果会更好。
)二、围绕“和”展开学习。
找到将相不和的句子,少增一下子就找到了,并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环节处理得很是顺利。
然后在这个点上及时补充廉颇和蔺相如资料,让学生明白两人起初身份悬殊很大,为下文学习做好了铺垫。
接着我们围绕廉颇句中的那句话“仅靠一张嘴”展开讨论,这是这课重点,孩子们这时也已进入状态,由上课初的冷场进入你追我赶的火热场面。
无论找到哪一部分,学生都能谈出蔺相如不是仅靠一张嘴官职升到廉颇之上的。
(这一环节,有一个很大很大,很亮很亮的生成点,我没有把握住,当孔焱说出,蔺靠的不是一张嘴时,她找到了渑池之会上蔺的表现,勇敢果断,为赵国挽回了面子,并一块提到,当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守候,也就作罢。
我这时总结“原来渑池会上廉颇也有功劳啊!”这一节就过去了。
如果当时我继续问“可是,看渑池会回来之后,赵王做了什么?”学生一看就明白,赵王只奖励蔺,忽视了廉颇。
所以才造成廉颇不服气,再读廉颇的话,学生就更能理解廉颇当时的态度了。
唉!大的失误!这也造成这课上的比较平淡。
包括课前准备的补充蔺在渑池会上的表情,也给忘掉了。
)明天讲时,一定再回头找找这个地方,让学生真正体会每个故事每个环节,当时人物的想法。
2023年《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将相和》教学反思1在执教《将相和》第一课时,我希望能突出文味、扎实基础,培养思维、激发情感;认真钻研教材,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一、落实教学目标。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和书写“完璧归赵、无价之宝、负荆请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完璧归赵”的事件是造成将相不和的原因之一。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在于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为国家的尊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力求体现《语文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语言刻画人物的词句、表达方法、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二、重组教学内容。
《将相和》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
第一课时,我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自学生字词和概括主要内容,主要是读懂《完璧归赵》的故事,重点体会蔺相如的对话,感受蔺相如鲜明的人物形象。
为了丰富人物形象,我增加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让学生初步了解两位人物的出身和廉颇的勇猛的个性特点,为下文学生理解产生不和的原因做了铺垫。
也许进入得有点突兀,出示原文和译文后,我问:“在这片断中你分别了解到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人?”由于学生没有理解到我的意图,所以学生半天没有明白过来。
我想不要提问应该作为背景介绍更为合理。
三、巧排教学结构我没有串讲三个故事,我设计了“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
我先让学生找出不和的体现“廉颇不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职位比廉颇高.。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学反思 1《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的“思考。
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
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在课外研究。
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结合“思考。
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一、教学背景在进行《将相和》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以历史故事为基础,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启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将相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并将启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将相和》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述:详细讲述《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3. 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廉颇、蔺相如等,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品质和价值观。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启示,如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将相和”的意义。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完成《将相和》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觉得在讲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生动形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我在讨论环节可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以激发他们的思考。
七、学生反馈根据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他们的反馈,他们对《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高的兴趣。
他们认为通过这个故事,他们学到了团结协作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他们也表示喜欢在讨论环节分享自己的观点,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八、教学改进九、教学评价我认为,《将相和》这一章节的教学总体上是成功的。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将相和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壁、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感受人物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通过交流搜集到的历史人物故事,激发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2.了解历史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知道“将”、“相”指的是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有七个比较强的国家,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就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措施,就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3.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时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了解历史背景。
齐读课题。
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2.读准字音:诸、诺、怯3.识记字形:璧(壁)、秦(奏)4.理解部分词义。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解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Part.0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读快,可以达到,但一边读快,一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需教师给予方法指导。
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人物特点,也需教师予以点拨。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
教学时,在上一课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基础上,连词成句地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再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
Part.0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1.记下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和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通过事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Part.04重点难点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资料。
2课时第一课时Part.05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理清文章的脉络。
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难点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Part.06教学流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战国时期七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的)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的系统规划。
以下是对《将相和》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掌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理解宽厚待人、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
教学内容《将相和》是一篇讲述古代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管仲和大将田忌之间的故事,通过他们之间的误会与和解,展现了古代君子的风范。
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中人物的行为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4.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文中角色,重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简短介绍战国时期背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讲授(20分钟):教师讲述《将相和》的故事,分析人物特点。
3.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文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及其价值观。
4. 角色扮演(15分钟):学生准备并表演故事情节,教师给予指导。
5. 总结反馈(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表演和讨论的要点,强调文中的道德观念。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结果评价:通过小测验或作业来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的理解。
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讨论问题设置不够开放或者引导不够。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更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讨论的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4. 教学调整:考虑到学生对古代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一,未来可以在导入新课时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将相和》的故事情节,了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和化解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学会包容与谦让。
2. 教学内容:(1)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分析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了解两人的性格特点。
(2)廉颇负荆请罪:探讨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向蔺相如道歉。
(3)蔺相如的大度:分析蔺相如在面对廉颇的挑衅时,为何能保持冷静,展现出大度。
(4)两人的和好:探讨廉颇与蔺相如如何在矛盾化解后,重新建立友谊。
(5)寓意: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尊重、包容、谦让的重要性。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掌握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和化解过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尊重、包容、谦让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景模拟:分组表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
4. 小组竞赛:设置竞赛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将相和》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 情景模拟:分组表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
5. 小组竞赛:设置竞赛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编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故事梗概。
2. 谈谈你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3. 推荐一篇关于尊重、包容、谦让的文章,互相交流学习。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一、教学背景与目标1. 教学背景《将相和》是一篇讲述战国时期名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的故事,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品质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故事,并从中汲取智慧。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掌握相关历史背景,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品质,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 教学内容(1)故事梗概: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冲突,以及后来两人的和解。
(2)人物形象:廉颇英勇善战,蔺相如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着想。
(3)历史背景: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赵国的政治状况。
2. 教学重难点(1)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故事中展现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故事梗概,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3)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氛围。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历史背景等相关资料。
(2)历史地图:展示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与环节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了解故事梗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
4. 情境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人物品质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与拓展1.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故事情节。
2. 拓展活动(1)组织历史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更多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2024年《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2024年《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合作交流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小组学习。
三、品读体验(一)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
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
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
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二)、默读《完璧归赵》,思考:你认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来?1、学生默读思考。
2、同位交流。
3、学生汇报:评价: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重点句段体会:(1)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巧妙夺回和氏璧)(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1.《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3、指导朗读: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再来看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2023年《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将相和》教学反思1《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不想把时间放在对故事情节的纠缠教学中,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提炼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是对祖国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价值体验,或者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
我认为教学本单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
因此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
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
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
《将相和》教学反思2《将相和》是一篇关于历史故事的讲读课文。
__详细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廉颇与蔺相如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
我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觉得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又因为在故事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历史背景,课文的内容又比较长,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围绕课文进行资料的收集,预习课文,让学生对整篇__有个总的印象。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本文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提出自读要求: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3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3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五、质疑问难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完璧归赵(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
(板书:负荆请罪)二、新授(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
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
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
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
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
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情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友谊,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沟通和解决问题。
2.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与理解;(2)人物形象分析;(3)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教学难点(1)课文情感的把握;(2)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3)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
二、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 欣赏教学法: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注释;4.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魅力;(2)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难点。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2)讲解人物形象,分析课文情感;(3)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3. 拓展阅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丰富知识储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朗读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自评及其反思《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直奔中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相继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和上卿。
这却引起了威震朝野、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廉颇的强烈不满,廉大将军对此是怎么说的呢?(生看书,找到廉颇说的话。
)二、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品行。
(一)、品读廉颇的话,感知人物性格。
1、指名读廉颇的话。
师:要知道廉颇可是一介勇夫,他坦率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说这番话时,他正在气头上,表情和语气可能是怎样的呢?师:请各自揣读廉颇的话(加表情、动作)。
2、再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廉颇只有一点不满。
允许我读一次吗?师范读(生鼓掌)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能像我这样读吗?3、请愿意读的男生齐读。
(学生基本能读出那种粗声大嗓、毫不顾忌的气话来了。
)(评:开课就抓住廉颇的话反复读,有利于对廉颇性格的了解,并为学习“负荆请罪”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深入文中,走近蔺相如。
师:作为旁观者,你们怎么看待廉颇这番话?“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假如请你当说客,你又将怎样说服愤怒的廉大将军呢?1、我想请三位同学扮演廉颇,其余同学扮说客。
你们分组分别在三个故事中为自己发泄不满和说服廉将军找到理由。
2、生自渎课文、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讨论,不仅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以下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引导表演、反馈自主学习情况。
师:请认真听廉将军的话,水可一次站起来说服他。
廉1:蔺相如居然成了上卿!我连颇为赵国立下许多战功,他有什么能耐?不就靠一张嘴吗?竟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哼!生1: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一事中也为赵国立下了大功。
师:作为说客,说话首先要有礼貌,还要注意对廉颇和蔺相如的称呼。
生1:大将军,恕我直言,蔺上卿能“完璧归赵”,也算为赵国立了大功啊!廉1:不就靠嘴会说吗?生2:不!将军,蔺上卿靠的是机智和勇敢。
师:(板书:机智勇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2:上节课您给我们介绍过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大,我觉得蔺相如愿带着璧到秦国去,就已经表现出它的勇敢。
师:你真聪明,能融会贯通了。
生3:当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气壮地说(生读蔺相如的话),说明他既聪敏又勇敢。
师:你很会学习!不过读蔺相如的话时气还不壮。
请一组同学齐读一次。
注意:有理不在声高,要字字句句清楚、从容。
(生齐读)生4:举行典礼时,蔺上卿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
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而招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的对秦王说(生读蔺相如的话。
)师:他的确机智又勇敢,对他而言,国家的利益高于生命。
但廉颇并不这样认为。
听他怎么说。
廉2:就算这样吧,可在“渑池相会”上,还不都因为我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才不敢对赵王怎样的。
生5:您的确是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但蔺上卿也是功不可没的。
(师:我欣赏你对廉颇的评价,板书:英勇善战。
)廉2:他?不就凭那张嘴吗?生6:将军此言差也!我认为蔺上卿在这件事上仍表现出了他的机智勇敢。
廉2:何以见得?生7:当他见赵王被侮辱时,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毫不示弱,而是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师:他怎么逼的,请二组的同学齐读蔺相如的话。
(读出咄咄逼人的味道。
声音低重、缓慢。
)生齐读。
师小结: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战、他的机智勇敢,同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可是,我们的廉大将军仍有些不服,在听听他怎么说。
廉3:既然他如此勇敢,为何见了我竟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害怕?我真看不起他!生8:将军,这您就有所不知了。
蔺上卿并非怕您,而是为了赵国。
廉3:哦,此话怎讲?生9:蔺上卿说(生读蔺相如的话。
)廉3:真是这样吗?你们再说一遍。
(三组齐读蔺相如的话。
)师:“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生10:在前两个故事中,我们已经知道他的确不怕秦王,所以他没有吹牛。
师:蔺相如对敌人狠,对廉颇和,可见他多么顾全——大局。
(板书:顾全大局。
)师:至此,廉颇被你们说服了吗?何以见得?生11:从他负荆请罪就可知道。
(三)、想象并表演“负荆请罪”,体会廉颇的性格。
师: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廉颇知错改了就行了,他为什么要背着荆条去请罪?再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1、生想象两人的对话,同桌试着表演。
师训市、指导。
2、指名上台表演,师具体指导。
(就动作、说的话及说话的语气进行指导。
)3、再请两位同学表演。
师:从廉颇的行为和语言中,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是一位知错就改的人。
(板书:知错就改。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将相和”这个故事之所以成了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不仅因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更缘于这文武二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可见,这将相二人对自己的国家都非常——热爱。
作业:将故事复述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将相和英勇善战机智勇敢廉颇和蔺相如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热爱祖国《将相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将相和》一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
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将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长文短讲。
一,抓住一条主线,做到长文短讲。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
对于故事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基本了解了。
教学时,我首先抓住“廉颇不服的心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这一问题,让学生以说客的身份,分别对一、二、三(前一部分)个故事进行学习、讨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而且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然后再通过一、二、三(前一部分)的读议和说服廉颇的过程中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
再讨论并表演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
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
二、精心创深情景,做到长文短讲。
《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
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
所以,我创设了“廉颇发怒,众人劝说的情景”,以抓主线、找理由,说服廉颇的方法学习一、二、三(前一部分)的内容;第三个故事是重点,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
我则以表演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学自悟,力争表演到位。
在本文的学习中,我注意了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
而这三种比较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启发学生从人物对话中(说客与廉颇的对话;廉颇与蔺相如的对话。
)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
这样不仅在比较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过表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突出训练重点,做到长文短讲。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
在学生自主读议时,教师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体会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
在读议第三段时又引导学生明确:“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
在总结全文时,先总结人物品质,然后提出“这些品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写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
四、精心设计问题。
做到长文短讲。
1、逆推式问题,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
比如,“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一问,就需要学生逆推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一问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独立的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
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举一反三。
比如,在引导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换璧,揭穿秦王的骗局取得斗争的主动权之后,提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还表现在什么地方?”,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
这样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
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我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负荆请罪时是怎样的态度?”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
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
比如“负荆请罪”一节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要背着荆条去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