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用新媒体产业扶贫的事例
用新媒体产业扶贫的事例
新媒体产业已成为促进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几个用新媒
体产业扶贫的成功事例:
1. 党员带头播种致富
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一位名叫王志刚的党员带头在社交媒体
上宣传当地的土特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他还组织村民共同种
植黑木耳、茶叶等优质农产品,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2. 网络扶贫基地带动整个村庄
云南省会泰县大街镇四合村的贫困户通过网络扶贫基地,学习互
联网知识和电商技能,开展农产品销售。
这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带
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
3. 短视频带动旅游业
广西省梧州市龙圩区祥钦乡王裴村通过拍摄宣传短视频,吸引了
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村民利用这个机会经营农家乐、吸引贩卖商,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
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新媒体产业可通过合理的利用网络平台和
媒体资源,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情况汇报
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贫困和困难。
为了帮助这些地区的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我国提出了以工代赈试点项目,通过发展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以下是我所负责的以工代赈试点项目的情况汇报。
首先,我所在的项目组在项目启动初期,就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协商,确立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和目标。
在确定项目实施地点后,我们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明确了产业扶贫的重点和方向。
其次,针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我们制定了针对性强的产业扶贫计划,重点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
同时,我们还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当地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培训当地群众的技能和知识,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技术交流会,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产业扶贫项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增强他们的脱贫致富意识。
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工作,帮助当地群众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和相关扶贫项目,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相关政策的红利。
同时,我们还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有效推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工代赈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地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贫困人口的减少率也在逐渐增加。
同时,项目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为项目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以工代赈试点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项目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确保项目取得更好的成效,为我国的扶贫事业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所负责的以工代赈试点项目的情况汇报,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辉县市“1+4”多彩产业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辉县市“1+4”多彩产业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启示作者: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年第12期摘要: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辉县市地处太行深山区,是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区域,关注该市产业扶贫发展经验模式,对于解决脱贫致富问题,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
近年来,辉县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收入为保障,以稳定脱贫不返贫为目标,立足县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产业资源优势,针对太行山区脱贫产业链条短、覆盖面小、集体经济弱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产权改革,谋划构建以“党建引领”,以“红色文旅”“绿色康旅”“特色农产品+”和“光伏电商”新兴产业为主导的“1+4”多彩产业扶贫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太行山区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的脱贫路径,补齐了发展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多彩产业扶贫模式很好地体现了特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较好地把握住了产业发展规律、区域发展规律和扶贫发展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辉县市;“1+4”多元产业扶贫模式;经验启示辉县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面积2007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街道,540个行政村,人口92万。
作为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区域,该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万人,其中大部分位于太行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辉县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收入为保障,以稳定脱贫不返贫为目标,立足县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产业资源优势,针对太行山区脱贫产业链条短、覆盖面小、集体经济弱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产权改革,谋划构建以“党建引领”,以“红色文旅”“绿色康旅”“特色农产品+”(中药材、食用菌、山楂等)和“光伏电商”新兴产业为主导的“1+4”多彩产业扶贫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太行山区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的脱贫路径。
加快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思考——以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为例
贫松畝柯制飾脛考—以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为例•徐志书少.20年是脱贫攻坚战全面收官之年。
3月6日,/u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指明了方向。
产业扶贫既是促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
必须克服制约扶贫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快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孝南区产业扶贫的有益探索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是孝感唯一市辖区,属于插花贫困地区,户籍人口83.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万),辖16个乡镇(场、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村(社区)共246个。
现有祝站、陡岗、朱湖3个重点贫困乡镇,有扶贫任务的村(社区)共217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1个(包括4个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7493户共17656人。
孝南区在推进扶贫攻坚的过程中,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全区6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现有扶贫产业项目基地111个,其中新型经营主体71个,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2027人。
项目总投资41496万元,其中种植基地47个,占比45.6%;水产、畜牧业养殖基地23个,占比22.3%;光伏发电基地21个,占比20.4%。
全区累计实现61个村出列、7447户17533人脱贫,其中2019年出列贫困村11个,脱贫3348户、7615人,完成省定脱贫计划,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42%下降至目前的0.02%。
在产业发展基础上,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村容村貌、基本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孝南区扶贫产业的主要类型特色种养业。
特色种植主要包括种植优质稻、林果茶、蔬菜、食用菌等经济类作物,产出黄毛粘香米、肖港小香葱、焦湖莲藕、朱湖珍珠糯、杨店早蜜桃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养殖主要包括养殖小龙虾、西河湖羊、黑斑蛙、狐狸、蝎子等。
乡村加工业。
基于精准扶贫的隆回“花瑶挑花”创新研发及产业帮扶模式研究
基于精准扶贫的隆回“花瑶挑花”创新研发及产业帮扶模式研究隆回县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是典型的贫困地区。
隆回县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花瑶族是其中的一支,他们继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湖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贫困和落后,花瑶族地位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困难。
为了帮助隆回县花瑶族群众脱贫致富,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其中就包括“花瑶挑花”创新研发及产业帮扶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当地的特色产业资源,通过技术研发和产业带动,实现了精准扶贫的目标。
本文将对该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建议。
一、创新研发“花瑶挑花”指的是花瑶族女性用一根竹签按照特定的图案在布料上挑绣出美丽图案。
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技术源远流长,但由于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传承。
为了振兴这一传统手工艺,当地政府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扶贫项目组,开展了“花瑶挑花”创新研发计划。
在创新研发方面,项目组通过深入了解花瑶族传统挑花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对传统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他们引进了现代化的设计软件和机器设备,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挑花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技术的独特魅力,还在设计和工艺上更加精美和精确,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花瑶族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
二、产业帮扶在研发取得一定成果后,项目组将重心转移到了产业帮扶方面。
他们通过对传统挑花技术的振兴和创新,带动了当地的挑花产业发展,为花瑶族群众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来源。
项目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培训和产业示范活动,向花瑶族群众推广新的挑花技术和产品,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他们还积极引导和支持花瑶族群众以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开展挑花生产和销售,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挑花产业集聚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项目组还在挑花产业的包装、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进行了大力支持和指导,推动了“花瑶挑花”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
发挥资产收益扶贫优势助推石柱脱贫攻坚战略———石家乡探索创新扶贫工作模式
发挥资产收益扶贫优势助推石柱脱贫攻坚战略———石家乡探索创新扶贫工作模式作者:游前程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7期文/游前程由于石柱县地处偏僻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民贫县穷,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加之以前简单的“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扶贫,导致大部分贫困户没有把资金用好用活,不仅“年年扶贫年年贫”,反而出现“用扶贫资金买肉过大年”的“因扶致懒”现象。
如何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用好用活扶贫资金,确保如期全面脱贫,是各级政府和扶贫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石家乡进行试点,探索建立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从而实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五个精准”。
一、探索建立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背景石家乡地处高寒贫困山区,辖5个行政村,共有3341户、10452人。
其中贫困村3个,建卡贫困户489户1768人,贫困发生率16.9%,是全县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的典型。
近年来,石家乡抓住黄水旅游蓬勃发展的机遇,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扶贫政策措施难精准。
建卡贫困户因条件所限,往往难以享受政策优惠,而通过扶优扶强带动脱贫,又缺乏有效机制,导致扶贫效果不佳。
二是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难破解。
贫困户发展什么,扩大生产资金从何而来,产品如何销售,往往使贫困群众迷茫、乡村两级无措。
三是贫困群众脱贫热情难调动。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尤其是能力较弱和因病因残致贫的建卡贫困户,增收渠道单一、脱贫路子不宽、发展信心不足。
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县探索建立了以石家石龙山庄为龙头、带动贫困户发展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二、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做法及措施(一)改进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县级财政为石家乡安排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108万元,作为石家乡乡村旅游扶贫引导基金,注入梦里荷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实行“滚动使用、政府监管,合作社运作、贫困户监督”,用以引导市场化扶贫资源、撬动社会化扶贫力量,促进乡村旅游扶贫。
村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3.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接受群众评议,确保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七、实施步骤
1.调查研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2.制定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目标、具体措施等。
3.组织实施,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4.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措施。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实施合规、高效。
-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合规使用。
五、组织保障
1.成立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动产业扶贫工作。
2.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3.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六、监督评估
1.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对产业扶贫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督促、评估。
-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
五、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对产业扶贫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督促、评估。
-定期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接受群众评议,确保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总体目标
1.通过产业扶贫,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实现稳定脱贫。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村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村的内生增长动力。
三、产业发展方向
1.特色种植产业
-根据本村气候、土壤等条件,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如中药材、特色果蔬等。
-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村域经济持续发展。
产业扶贫有哪些措施_产业扶贫工作举措
产业扶贫有哪些措施_产业扶贫工作举措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可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提高生活的质量,走出贫困,奔向小康。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点击更多精彩“扶贫工作措施方案”产业扶贫有哪些措施一、扶扶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1、鼓励贫困村利用相关资产通过承包、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经镇政府、驻村单位评估认可且有投资主体参与的项目,可以安排不高于50万元的扶贫资金,无偿拨给贫困村参与入股。
所形成资产、股份收益归为村集体所有。
2、对村企合作、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发项目、投资兴建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全县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项目。
3、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的贫困村,村干部工作报酬绩效部分上浮20%,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
二、扶扶特色种养业及加工业发展4、贫困户种植油茶、栽培速生丰产林的,优先安排林业项目。
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按1500元/亩安排项目资金;不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油茶按800元/亩、速生林按400元/亩安排项目资金。
项目资金分三年拨完后,县林业局每亩再扶持400元。
5、贫困户培育造林绿化苗木的,县林业局每亩补助.500元,并负责育苗技术指导。
杉木、香樟、杨树、松树等造林苗木达到质量标准的,由县林业局包销。
6、贫困户饲养3头以上肉牛(血吸虫疫区除外,下同)的每头奖励200元,饲养5只以上肉羊的每只奖励50元,饲养10头以上生猪的每头奖励100元,饲养100只以上家禽的每只奖励5元。
7、贫困户稻田养蟹每亩补助苗种资金800元,稻虾连作每亩补助苗种资金600元,其它特色养殖每亩补助苗种资金400元。
8、贫困户办小作坊,有工商营业执照且持续运转一年以上的,除享受扶贫贴息贷款外,一次性奖励财政扶贫资金2000元。
9、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对吸纳贫困户参股或吸收贫困户就业,增收效果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除享受扶贫贴息贷款外,安排5—1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给予支持。
村精准扶贫帮扶措施
村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村级精准扶贫是指在扶贫过程中,针对每个贫困村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系列精准的帮扶措施,以解决贫困村的产业、教育、健康、就业等问题,实现贫困村的脱贫致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村级精准扶贫帮扶措施,以供参考。
一、产业扶贫措施1. 发展特色产业:根据贫困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条件,选择适合的特色产业,通过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市场拓展等方式,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比如,山区发展林果、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平原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
2. 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在贫困村设立农产品加工基地,提供加工技术培训和设备支持,帮助农民将农产品加工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 建设农村电商网络:通过建设农村电商网络,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产品直接面向市场,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也方便农民购买生活用品和农资,提高生活品质。
4. 发展乡村旅游业:根据贫困村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建设农家乐、民宿等旅游设施,提供农村旅游服务,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5. 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鼓励农民组织成立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种植、养殖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合作社还可以减少农产品销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二、教育扶贫措施1. 建设教育资源:在贫困村兴办学校、幼儿园,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确保贫困村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鼓励优秀的教师到贫困村任教,提高教育质量。
2. 提供助学资金:提供助学金、资助贷款等形式的资金支持,帮助贫困村的学生完成学业,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
同时,还可以提供免费的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提高学生学习条件。
3. 培训农民技能:组织农民参加职业培训和技术培训,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三、健康扶贫措施1. 建设卫生设施:在贫困村建设卫生院、卫生室等卫生设施,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产业扶贫是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的扶贫工作中,产业扶贫一直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了解一下具体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首先,我们来看湖南省的柑橘产业扶贫案例。
湖南省益阳市的某个贫困县,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当地农民的收入一直较低。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地政府通过引进优质柑橘品种,并组织农民进行种植和管理,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柑橘种植基地。
同时,政府还积极开拓市场,将当地的优质柑橘销售到全国各地。
通过产业扶贫,当地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其次,我们来看云南省的咖啡产业扶贫案例。
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地势较高,气候适宜咖啡种植。
当地政府通过引进咖啡种植技术,并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种植和管理技能。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咖啡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指导等支持。
随着咖啡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最后,我们来看河南省的养殖产业扶贫案例。
河南省的部分地区地广人稀,适宜发展养殖业。
当地政府通过引进优质畜种,并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改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养殖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补贴和贷款支持。
通过产业扶贫,当地农民的养殖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产业扶贫是一种有效的脱贫方式。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为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支持措施。
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产业扶贫工作将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
个人脱贫事迹[脱贫个人事迹5篇]
个人脱贫事迹[脱贫个人事迹5篇]一、发展实业,投身扶贫某某从小生活在某某,家境十分贫寒,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20某某年初,这位扎根大山的年轻人,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拿出全部积蓄,成立某某镇某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毅然投身精准扶贫的大军中。
合作社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按照“合作社+精准扶贫户+农户”模式,带领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实现增收脱贫。
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合作社主要发挥三项职能加快新技术应用,发展平菇、香菇菌棒加工,木耳、羊肚菌等新品种实验种植;组织收购、销售贫困户种植的食用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为社员及其他群众提供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
合作社成立两年来,使周边某某某户某某某人受益脱贫,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成为某某镇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带产业、产业带精准扶贫的路子,为某某镇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合作社创始人某某也成为老百姓举手称赞的好人。
二、发掘优势,选准产业某某的扶贫之路既有朴素的报恩意识,也有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更有共产党员的政治担当。
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投身到帮贫助贫的大潮中。
某某农村闲置窑洞较多,窑洞蘑菇管理相对简单,他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发挥窑洞蘑菇投资成本小、便于管理等有利条件,可快速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的产业扶贫路子。
他号召发展食用菌产业,贫困户看到种植食用菌赚钱,纷纷到食用菌基地打工。
还用“专业知识+实地观摩+参与实践”的方式,让贫困户认识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潜力,主动学习技术,积累种植经验。
三、创新模式,产业扶贫他跑遍了某某镇所有的贫困户,深入贫困户调查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的意愿,了解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中存在的顾虑,在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制定了某某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利益连接机制。
一是“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合作社完成菌种生产后,根据贫困户劳动力状况,将菌种发放贫困户分户种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享受我县产业扶贫政策补助。
产业扶贫模式有哪几种
产业扶贫模式有哪几种产业扶贫是一种可行的扶贫模式,它通过发展农村地区合适的产业来提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实现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目前,产业扶贫已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扶贫企业和贫困户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基于贫困地区的产业资源和生产条件,将企业和贫困户合作起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由扶贫资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此推动到农业高效生产、销售和服务领域的现代化升级,为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种模式在较为广阔的农村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状态。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激发农民的创业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还能够解决贫困户的就业和增加收入问题。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即立足于当地的气候、土地、水资源、自然生态等优势,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优势的种植产业或养殖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提高当地经济总收入、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显示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国家的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当地鼓励农民利用奶牛、羊肉、瑞香果等产业,积极发掘当地的现代农业资源,将当地的特色产业,进一步推向市场,以此维持当地农户的生计,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三、商品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扶贫过程中,通过商品的购买来帮助贫困地区获得更好的补贴,从而达到扶贫与购买的双重目的。
贫困地区制定特定的商品,市内市外通过电商等方式进行销售,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的特色商品的推介,同时也能够帮助贫困地区获得更好的补贴和经济的发展。
此外,这种模式还可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改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益为目标,利用前沿的技术,打造高品质的农产品,为消费者服务。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为城市消费者提供高质、健康的食品。
提高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群众认可的几点建议
提高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群众认可的几点建议群众满意度是脱贫攻坚工作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脱贫成效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市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而又繁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困难,影响着脱贫成效和群众满意度的提升,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据调查,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总体向好,贫困户满意度较高,脱贫户较贫困户满意度略有下降,非贫困户满意度相对不高,贫困程度越深的村群众整体满意度低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村。
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部分扶贫政策连续性不够。
新旧政策差距过大,发展资源过于集中,不能兼顾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镇村缺乏工作主动权。
二是一些脱贫举措落实不到位。
对“边缘”贫困群众的识别不够精准,部分政策限制较大,落实不彻底,贫困户参与率不高,帮扶干部缺少自主权,帮扶工作成效低。
三是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
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政策宣传不深入,群众知晓度低。
一、在促增收上下功夫,强化产业支撑。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调动基层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的治本之策。
一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在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中,总结推广“嵌入式”“搭载式”“菜单式”等产业脱贫新模式,依托产业项目,将贫困户置身于产业链中,实现利益捆绑,增强农业产业发展的扶贫带动能力,形成一批规模大、体系完整、辐射带动力强的县域主导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双赢效果。
二是探索建立产业扶贫资金到户奖补制度。
每年量化一定额度的产业扶贫奖补资金,对积极发展产业的群众进行奖补,鼓励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树立起“干了才给、不干不给、干好多给”的观念,调动发展积极性。
同时,要重视全产业链发展,重点解决好农产品销路等问题,确保增产又增收。
三是给予镇一级更多的政策落实自主权。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镇村灵活掌握,确定具体产业的发展计划和项目,实行县级备案监督、镇级立项报账、村级组织实施的办法,保障产业扶贫更加精准,落实更加彻底。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作者:赵林来源:《新农村》2017年第26期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一个地方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谋求更持续全面发展,必须依托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实行的对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送钱送物的“输血”方式治标不治本,返贫现象突出。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要真正摆脱贫困,还得要有“造血”的功能,“造血”就是从内部挖掘潜力,增强自身实力。
产业扶贫就是“造血”。
有产业支撑,才会有持续的产出,脱贫才会真正有希望。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产业扶贫,推进地方持续深入全面发展呢?本文试从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如何做好产业扶贫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什么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
因此,抓好产业扶贫,才能更全面深入取得脱贫成效。
在推进产业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要真正理解产业扶贫的内涵,从思想上认识到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各方协调,共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产业在贫困地区和区域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精准脱贫成效,避免资源浪费。
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性产业扶贫,不同于过去的资金扶贫、物质扶贫。
送钱、送物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发展产业才可以形成可持续扶贫态势。
产业扶贫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人力优势,培养经济支柱产业,让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当前,全国上下都已认识到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
各行业各部门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乡村光伏、旅游、电商等扶贫新产业,很多基层干部、工作队员,呕心沥血、夙夜在公,急贫困户所急、想贫困户所想,精准施策,帮扶了一部分贫困户发展了产业,实现了脱贫,取得了一定成效。
扶贫工作的创新模式与经验总结
扶贫工作的创新模式与经验总结扶贫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长期的实践中,各地都积累了不少创新的扶贫模式与经验。
本文将对这些创新模式与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与经验总结精准扶贫是近年来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工作的创新之一。
在传统的“大锅饭”扶贫模式中,贫困家庭不能真正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而精准扶贫模式通过对贫困人口的精准定位,确保扶贫资源得以精准投放,为贫困群众提供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
在精准扶贫模式中,多地采取了创新的办法。
比如,通过建立贫困户信息数据库,使得相关扶贫资源可以更好地对接贫困家庭的需求,实现更精准的帮扶。
同时,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行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垂直管理,提高扶贫工作的准确度和效率。
二、产业扶贫模式的创新与经验总结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贫困家庭长久脱贫致富的关键。
传统的产业扶贫模式多为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投资兴办产业,然后贫困户以劳动力参与,但效果不佳。
为此,许多地方对产业扶贫模式进行创新,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产业扶贫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产业进行发展。
二是加强产业链的帮扶,不仅提供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还要注重销售渠道的拓展和品牌建设,使贫困户的产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市场。
三是注重培养贫困群众的创业意识和经营技能,提升贫困户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发展能力。
三、教育扶贫模式的创新与经验总结教育扶贫是扶贫事业的根本之策。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家庭的长期发展。
在教育扶贫模式的创新中,我国各地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方面,通过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条件,使贫困地区的学校能够与城市学校媲美。
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资助和奖励,鼓励他们发扬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和潜力的充分发挥。
桂林市全州县:因地制宜打造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桂林市全州县:因地制宜打造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基本情况桂林市全州县位于桂林市东北面,下辖15镇3乡,全县总面积4021.19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人,是“中国金槐之乡”和皇朝贡品禾花鱼的最始发源地。
全县贫困户18456户65297人,贫困村70个。
2020年贫困户“5+2”特色产业覆盖率96.98%o2020年通过发展产业、旅游式扶贫、新型主体带动、电商扶贫等方式带动全县1390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
二、主要做法(一)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整合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资源和力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扶持产业项目进行论证,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制订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格局。
全州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龙水优质稻+禾花鱼、绍水沃柑、文桥鸭、石塘生姜、安和香芋、视塘香瓜、葡萄、蕉江红提、白宝辣椒、两河桃李、金槐等特色产业基地。
(二)积极培育新型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连片开发、规模化发展。
截至2020年9月底,全县农业龙头企业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04个,家庭农场218家。
创建各类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20个,其中区级4个,市级5个,县级7个,乡级34个,村级170个。
参与带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及乡村旅游点有431家,带动8675户贫困户增收。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产业技能培训及指导制定并实施了《全州县2020年产业扶贫大培训行动方案》,组织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科技局等成员单位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00多期,其中产业扶贫技术培训115期,实现全县70个贫困村全覆盖,培训农户15000余名,其中贫困群众2145人,印发培训资料2万余册。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等单位技术专家、科技特派员、产业指导员共提供线上、线下技术服务指导8900多次,覆盖贫困户3200人以上。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乡村特色产业是指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能够创造较为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的经济活动。
随着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已经成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一、带动农民增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可以创造较为稳定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以山西省雁北地区为例,该地区发展蜜桃产业,初步统计,蜜桃种植带动了6.5万人就业,其中贫困户就有1.3万人。
蜜桃种植四季有工,工资稳定,从而帮助贫困户摆脱了贫困。
同样,贵州黔南州的马岭乡发展生态茶产业,每年可带动400多名贫困户就业,人均增收2-4万元。
因此,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的稳定就业,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降低农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传统农业生产以种粮为主,一遇到尘土飞扬的天气、虫害和灾害等问题,农民就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而乡村特色产业,如何特色农产品、旅游业等,相对于传统农业更具有经济效益,也不易受气候、自然灾害等不良因素的干扰。
以宁夏银川市为例,该地区大力发展石榴、无花果等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可以推动乡村旅游,实现农村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游客对于文化、自然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愈加向往,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可以挖掘当地的文化、历史和民俗资源,创造出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购物、品尝当地美食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例如,浙江桐庐千岛湖镇发展乡村旅游,全村建成了多个特色景点,不仅促进了农民的创业致富,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总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风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乡村旅游等,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创新扶贫方式 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对江西省大余县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技术 、 信息等优 势;二是发挥龙头企
业 的帮扶 、带动作用 ,建立 “ 企业 + 农户”等模式 , 达到贫困户脱贫和企
业 自身发展的双赢效益; 三是积极 动
二 、存在 的 问题 和 对策
通过对 1个扶贫重点村两年来的 6 实践, 产业扶贫到户工作虽然取得了一
员社会各界的企业家 、 知名人士参 与 到这项工作当中 , 引导民间资金投入 到这项 “ 功德 ”工程 中来 ;四是充 分发挥领导干部 “ 2 ”结对帮扶作 3 1 用 ,按 照 “ 定帮 扶责任 、定脱贫 时 间进度 、定 帮扶 目标任务” 的原则 , 每位领导干部为结对的贫困户提供发 展产业 的资金 、技术 、信息等方 面 的支持 , 让这项帮扶工作实实在在 的 做 ,贫 困户真真切切 地感受到实惠 。 [ 作者简介]
农 业技 术 人 员为 受扶 种 植 贫 困 户讲 解脐 橙 种 植 技 术
贫 网 人 口大 幅 度 递 减 , 南 实 施 “ 八 七 ” 扶 贫 以 来 的 5 4万 人 减 少 到 了 . 20 0 9年 底 的 7 3 。然 而 ,通 过 1 4人
和外部力量 , 使这些 贫困户在较短时 问内走 f : 脱贫致富的道路呢?通过深 入 到 1 个重点村走访 、调研 ,我们 6 发现实施产业扶贫到户是帮助贫困户 脱 贫致 富最 直接 、最有 效 的途 径 。
得这些人一直在贫 困线上挣扎 。 如果 不能很好地解决这部5A 的贫困问题, 3. " 势必对构建 和谐社会造成障碍 , 伞面
实现小康社会将成为一句空话 。 如何 利用当地资源 、 针对贫困户 自身素质
村 容村貌 也发生 了 日新 月异的变化 ,
世 l技 术 人 员为 受 扶 贫 困 户传 授 脐 橙 种 植 技 术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摘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村形象和吸引力,调动地方资源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特色产业不仅可以为脱贫攻坚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支撑,还有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应被纳入到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之中,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农民群众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发展、经济、农民、增收、改善、生活水平、形象、吸引力、资源潜力、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1. 引言1.1 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性乡村特色产业是指具有一定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和特殊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
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过程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特色产业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遗产,促进地方文化振兴。
乡村特色产业可以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特色,增加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乡村旅游和乡村品牌的建设。
乡村特色产业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效带动乡村居民增收致富。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还能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脱贫攻坚的意义脱贫攻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贫困是去年世界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解决贫困问题是全球共同的责任。
乡村是中国现阶段贫困面临的主要领域,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举措。
脱贫攻坚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脱贫攻坚是一项关乎国家稳定和民生福祉的重大政治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脱贫攻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脱贫攻坚是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蒲城县产业扶贫新模式调研来源:综合处日期: 2017-12-20 作者:秘书处蒲城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有119个贫困村、1.5万户5.1万贫困群众需要脱贫,其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10318户37145人。
脱贫攻坚启动以来,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建立了领导小组议事、信息台帐、专项督查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县镇干部“321”包联帮扶责任体系。
按照“六个一批”要求,在统筹抓好教育、搬迁、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蒲城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帮扶,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出“产业联结”、“产业菜单”等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积累壮大的“双赢”路子。
截止目前,全县选定参与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45个,建成或在建产业园区(基地)45个,帮带贫困群众3015户10913人,指导自主发展产业650户2379人,光伏扶贫614户2279人。
一、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产业扶贫的关键就是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蒲城县坚持县委统一领导,镇党委统筹主抓,村支部全力攻坚,党员干部全面参与,一村一策、因村施治,一户一策、户户不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苏坊、龙阳等地的产业扶贫中做了有益尝试,形成六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以苏坊镇桥绒村为代表的“镇政府+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带动扶助模式。
该模式成为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扶贫样板,充分发挥了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
以10000余亩的苏坊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由镇政府负责建设产业园区,村集体负责管理园区公共事务,专业合作社分区域按照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六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指导,由贫困户或产业能人进行生产劳作。
具体来说,园区由镇政府争取资金,建成主干路、生产路硬化、滴灌配套、绿化等基础设施,并跨村完成1780亩核心区建设。
桥绒、党定、苏坊三个村“两委”具体负责园区管理,已建成温室大棚272座、无支架大棚553个,分别由田运果蔬、佳宏尚品、绒乐瓜菜、农乐原瓜菜四个专业合作社实行分区域管理,由产业能人租赁使用,贫困户以5万元贴息贷款、流转土地入股或以土地租金价入驻园区从事生产劳作。
以现价计,贫困户每年每棚可收入3万元,并可获得入股分红收益4000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
该模式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用,村集体可收取1600元/年的承包费,除去土地租金,三个村集体每年可获收益13万元。
村集体收益由镇“三资办”统一监管,用于帮助贫困户脱贫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
例如,桥绒村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特别制定了扶持政策,对贫困户,每个无支架大棚补助5千元、日光温室补助2万元,第一年地租全免等,减少了贫困户的生产成本。
目前,每个棚的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三年实现全村328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这种模式被尧山镇成功复制,并进化为“镇政府+裕康金银花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链”模式,由村集体争取县镇政府支持,扩大当地金银花产业规模,政府进行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投资,村委会与合作社具体进行产业规划,提供产业发展政策保障,形成产业链。
具体方式有三种:1、承包方式。
由村集体与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提供金银花成品园,每户贫困户承包土地2亩,所得金银花再由合作社回收。
前三年每亩毛利润可达3000元,预计年收益6000元。
合作社用三年时间收回种地与金银花成本,承包的金银花归各户所有,成本仅为土地流转费用。
2、入股方式。
由村委会负责规划金银花种植基地,各贫困户以扶贫贷款入股裕康金银花合作社,年底按入股金额的8%分红,确保每万元保底分红800元。
3、务工方式。
贫困户在种植园和金银花茶厂务工,提供劳力。
男工每天90元,女工每天70元。
二是以龙阳镇东王村为代表的“党支部(村委会)+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模式。
该模式同样是农业经济发达地区的模板,主要突显了村党支部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东王村地处蒲城县城东南方,与苏坊镇桥绒村一样,土地平整,灌溉方便,发展现代农业条件良好。
该村支部班子战斗力强,敢为人先,十多年前就带领群众发展大棚种植,形成现代化的产业园区。
目前,全村建有标准日光温室268座、无立柱大棚1500亩、5至8米拱棚2500亩,户均11.2亩棚,栽培的主要作物有杏、桃、樱桃和蔬菜等十余个品种。
20l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9万元,近80%的农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但因医疗、教育、住房等因素影响,全村仍有84户327人没有脱贫。
为解决贫困户的发展问题,东王村建立了党员示范扶贫产业园区,形成了“支部+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的增收模式,并引入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
支部牵头搞培训、跑贷款,党员和贫困户结对子、一帮一,加上第一书记、回原籍干部和青年挂职干部的助力,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中的资金、技术和信息问题,更提振了他们脱贫的信心。
脱贫问题解决后,东王村计划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生态、有机农业和大力培育土专家,提高大棚种植技术,巩固扶贫工作成效,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以苏坊镇党定村为代表的“党支部+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
该模式在主导产业集约化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产业大户的带动作用。
在发展奶山羊养殖产业中,为解决散养卫生差、技术缺、销售难等问题,由村党支部主导,争取省市县项目资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养殖小区;产业大户投资建设大棚,购置奶山羊;贫困户由村上担保,提供贴息贷款,购买投入奶山羊,在大户的带动下共同发展。
养殖小区实行“统一防疫、统一培训、统一青贮”,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养殖投资难、管理难的问题。
在销售上,由村党支部牵头,与富平红星美羚乳业公司签订协议,在小区建立挤奶站,统一采集奶源,统一销售。
目前,已建成养殖棚8栋,饲养奶山羊1000余只,入驻贫困户21户。
一只羊年收入2000元左右,养殖贫困户的年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
另外,红星美羚乳业公司每公斤给村集体0.3元作为管理费用。
这样,村集体每年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的实力。
四是以椿林镇为代表的“多型产业+新型合作组织+贫困户参与分红”的脱贫合作模式。
适用该模式的地区产业集约性相对较差,规模较小,并未形成产业基地,但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潜力。
在发展方向上,该镇选定4家重点合作社和9家发展合作社,确定甜桃、牡丹、山羊、黑猪为主导扶贫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导向,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打破村村独立格局,跨村合作发展畜牧养殖、设施农业。
加强对涉农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的政策指导,促进各类组织发展壮大。
镇政府招引陕西中资国业牡丹发展有限公司在4个行政村发展油用牡丹。
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公司中,其享有国家贴息的银行贷款资金约3至5万元投入公司参股使用。
贫困户每年参与分红,有劳动能力的,每户可至少一人到园区务工,确保实现当年脱贫。
东府生态关中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参与合作的贫困户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务。
贫困户使用扶贫贴息贷款向合作社入股,合作社负责担保、还款等事项,扶贫贷款资金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使用。
合作社对黑猪进行集中统一饲养管理和销售,承担在饲养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每年对贫困户进行分红。
同时,带动周边养殖户调整养殖结构,使黑猪养殖逐步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秦汉甜桃专业合作社于2015年底建成冷棚43座,一期带动贫困户28户。
合作社为每户贫困户建大棚1座,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贫困户以扶贫贴息贷款入股。
采取“党员示范户+贫困户”和“六统一”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在园区务工,学习相关技术,帮助贫困户通过务工收入、产业收入脱贫。
白家塬酥梨合作社、椿欣酥梨合作社依托现有示范园区,扩大种植规模品种,贫困户以土地或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提供务工条件,贫困户可得到务工收入和投资分红。
五是针对贫困户作务能力差的特点,推广“党支部+示范户+贫困户”的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经济欠发达、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地区。
由于种种原因,贫困户的果园大多疏于管理,收益较低,由党支部做媒介,引导贫困户将果园交由示范户托管,贫困户转换角色在自家果园为示范户打工,按照示范户要求进行施肥、打药等,实现果园增收,示范户从果园增收利润中付给贫困户相应的承包租金和务工费用,最终实现贫困户脱贫、示范户增收的“双赢”。
六是“其它企业+贫困户”模式。
增加务工收入是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和自然条件较差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模式。
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原则,积极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外出或就近务工,增加现金性收入。
椿林镇万兴村由村干部牵头,采取“村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全村46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到光伏产业,龙头企业出资入股,贫困户用扶贫贷款持股分红。
尧山镇主动联系考察保罗兰制衣、金粟山蛋鸡、瑞康农业、同富兔业等成熟的企业15家,带动全镇发展生产,促进881户贫困户通过务工实现脱贫。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蒲城县委、县政府经过调研讨论,将苏坊、龙阳等镇的产业扶贫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以《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印发全县,引导贫困户走“产业联结模式”、“产业菜单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1、强有力的领导和健全的机制是关键。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
蒲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脱贫工作,先后六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精准识别、体制机制等问题,统筹推进脱贫工作。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镇村明察暗访,研究动态,给予脱贫攻坚工作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
制定下发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领导及部门联村包户脱贫攻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健全了领导小组议事、帮扶联系卡、信息台账等工作机制。
各镇办、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推进落实,做到了有班子、有机构,事有人管,业有人干,形成了层层传导、清晰有力的责任体系。
2、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抓镇促村、夯实基础,选优配强村级组织班子,壮大集体经济。
以开展“城乡党组织共建、青年干部挂职、干部回原籍、选派第一书记”等党建活动为抓手,选派干部驻村帮扶,夯实基层基础,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一线作战部”。
在抓好党建的同时,实施项目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改革,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力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
3、积极探索推行产业帮联模式。
对已经成熟的六种帮联模式,根据各镇实际情况进行推广。
在产业基地,积极推广“镇政府+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模式,提出发展产业就是扶贫的口号。
由镇政府跨区域建设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由专业合作社分区域管理指导生产,由产业能人或贫困户进行生产劳作,实行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