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蒲城县产业扶贫新模式调研

来源:综合处日期: 2017-12-20 作者:秘书处

蒲城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有119个贫困村、1.5万户5.1万贫困群众需要脱贫,其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10318户37145人。脱贫攻坚启动以来,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建立了领导小组议事、信息台帐、专项督查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县镇干部“321”包联帮扶责任体系。按照“六个一批”要求,在统筹抓好教育、搬迁、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蒲城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帮扶,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出“产业联结”、“产业菜单”等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积累壮大的“双赢”路子。截止目前,全县选定参与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45个,建成或在建产业园区(基地)45个,帮带贫困群众3015户10913人,指导自主发展产业650户2379人,光伏扶贫614户2279人。

一、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的关键就是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蒲城县坚持县委统一领导,镇党委统筹主抓,村支部全力攻坚,党员干部全面参与,一村一策、因村施治,一户一策、户户不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苏坊、龙阳等地的产业扶贫中做了有益尝试,形成六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以苏坊镇桥绒村为代表的“镇政府+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带动扶助模式。该模式成为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扶贫样板,充分发挥了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以10000余亩的苏坊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由镇政府负责建设产业园区,村集体负责管理园区公共事务,专业合作社分区域按照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六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指导,由贫困户或产业能人进行生产劳作。

具体来说,园区由镇政府争取资金,建成主干路、生产路硬化、滴灌配套、绿化等基础设施,并跨村完成1780亩核心区建设。桥绒、党定、苏坊三个村“两委”具体负责园区管理,已建成温室大棚272座、无支架大棚553个,分别由田运果蔬、佳宏尚品、绒乐瓜菜、农乐原瓜菜四个专业合作社实行分区域管理,由产业能人租赁使用,贫困户以5万元贴息贷款、流转土地入股或以土地租金价入驻园区从事生产劳作。以现价计,贫困户每年每棚可收入3万元,并可获得入股分红收益4000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

该模式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用,村集体可收取1600元/年的承包费,除去土地租金,三个村集体每年可获收益13万元。村集体收益由镇“三资办”统一监管,用于帮助贫困户脱贫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例如,桥绒村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特别制定了扶持政策,对贫困户,每个无支架大棚补助5千元、日光温室补助2万元,第一年地租全免等,减少了贫困户的生产成本。目前,每个棚的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三年实现全村328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这种模式被尧山镇成功复制,并进化为“镇政府+裕康金银花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链”模式,由村集体争取县镇政府支持,扩大当地金银花产业规模,政府进行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投资,村委会与合作社具体进行产业规划,提供产业发展政策保障,形成产业链。具体方式有三种:

1、承包方式。由村集体与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提供金银花成品园,每户贫困户承包土地2亩,所得金银花再由合作社回收。前三年每亩毛利润可达3000元,预计年收益6000元。合作社用三年时间收回种地与金银花成本,承包的金银花归各户所有,成本仅为土地流转费用。

2、入股方式。由村委会负责规划金银花种植基地,各贫困户以扶贫贷款入股裕康金银花合作社,年底按入股金额的8%分红,确保每万元保底分红800元。

3、务工方式。贫困户在种植园和金银花茶厂务工,提供劳力。男工每天90元,女工每天70元。

二是以龙阳镇东王村为代表的“党支部(村委会)+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模式。该模式同样是农业经济发达地区的模板,主要突显了村党支部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东王村地处蒲城县城东南方,与苏坊镇桥绒村一样,土地平整,灌溉方便,发展现代农业条件良好。该村支部班子战斗力强,敢为人先,十多年前就带领群众发展大棚种植,形成现代化的产业园区。目前,全村建有标准日光温室268座、无立柱大棚1500亩、5至8米拱棚2500亩,户均11.2亩棚,栽培的主要作物有杏、桃、樱桃和蔬菜等十余个品种。20l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9万元,近

80%的农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但因医疗、教育、住房等因素影响,全村仍有84户327人没有脱贫。

为解决贫困户的发展问题,东王村建立了党员示范扶贫产业园区,形成了“支部+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的增收模式,并引入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支部牵头搞培训、跑贷款,党员和贫困户结对子、一帮一,加上第一书记、回原籍干部和青年挂职干部的助力,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中的资金、技术和信息问题,更提振了他们脱贫的信心。脱贫问题解决后,东王村计划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生态、有机农业和大力培育土专家,提高大棚种植技术,巩固扶贫工作成效,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以苏坊镇党定村为代表的“党支部+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该模式在主导产业集约化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产业大户的带动作用。在发展奶山羊养殖产业中,为解决散养卫生差、技术缺、销售难等问题,由村党支部主导,争取省市县项目资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养殖小区;产业大户投资建设大棚,购置奶山羊;贫困户由村上担保,提供贴息贷款,购买投入奶山羊,在大户的带动下共同发展。养殖小区实行“统一防疫、统一培训、统一青贮”,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养殖投资难、管理难的问题。在销售上,由村党支部牵头,与富平红星美羚乳业公司签订协议,在小区建立挤奶站,统一采集奶源,统一销售。

目前,已建成养殖棚8栋,饲养奶山羊1000余只,入驻贫困户21户。一只羊年收入2000元左右,养殖贫困户的年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