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
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00 ) 5 10
摘 要 :以 “ 辛亥革命 与百年 中国” 为主题的 “ 纪念辛亥革命 10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 0 于2 1 年 1 0 1 O月 1 2日至 1 在武汉举行 ,与会专家学者主要 围绕辛亥时期 的政 治景观、经济状 5日 况、社会情态、思想文化嬗变,孙 中山及相关人物研 究,辛亥革命与 国际社会 ,辛亥记忆史与辛 亥 学术 史七 大 主题 展 开 了深入研 讨 。 关键词 :辛亥革命 ;10周年 ;学术研讨会 ;综述 0 中图分 类号 :K 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7 —30 (0 2 3— 0 5— 7 27 6 1 8 X 2 1 )0 0 7 0
一
、
辛 亥 时期 的政 治景 观
辛亥革命结束 了中国绵 延两千余 年的封建帝
制 ,开创 了民 主共 和体 制 ,在 中 国近 代史 上具 有划 时代 的重大意义 。关于辛亥革命前后政治嬗变的研
究历来备受学界关注,本次讨论会的多篇文章以此 为议 题 。 清末新政困局与辛亥革命发生的内在关联是与 会 学 者 热议 的话 题 ,这 些研究 既 有宏 阔 的总体性 把
握 ,又有精微的实证性透视 ,为我们审视辛亥革命 爆发前后晚清政府的运作状况提供了诸多启示 。杨 天石的 《 辛亥革命何以胜利迅速 ,代价很小? 与 》 戴鞍钢的 《 新政 困局与辛亥 革命 》从宏观角 度考 察了清末新政时期清王朝政治 、经济统治的总体危 机和民众 对 它 的 失望 、怨 恨 和 唾 弃。周 锡 瑞 的 《 辛亥革命 的再认 识 :以 11 9 1年为中心》 从清 政 府 在新政 期 间垄 断权力 ,强化 满族 统治 地位 及人 们 的反抗两方面人手 ,指出慈禧去世后满族权贵的收 权行为缩小了改革的制度空间致使改革 回流 ,最终 导致了清政府 的倒 台。金 冲及 的 《 清朝统治集 团 的最后十年》分析 了革命派和立宪派 的激烈争论 , 认为预备立宪力图以准备改革的姿态稳定已严重动 荡 不安 的局 面 ,但 在 改革大 旗幕 后却充 斥 着统 治集 团内部激烈 的权力争夺。李 振武 的 《 清末督 抚与 咨 议局研 究 》 则 从 探 讨 地 方 督 抚 与 民 间立 宪 派 在 谘议局的权限冲突人手 ,认为尽管在事关立宪的诸 多大 问题 上 ,督 抚 可 以 和 民 间 立 宪 派 基 本 保 持 一 致 ,但 必须 有一个 根本 前提 ,那 就是 实行 宪政不 能 侵犯督抚的既得权力和利益 ,否则便会 冲突不断 , 来 揭示 晚清 宪政改 革不 成功 的 内在原 因 。李 细珠 的 《 亥 鼎革 之际 地方 督抚 出处 进 退 之 抉 择一 兼 论 辛 “ 内外 皆轻 ” 的权 力格 局 与清 王 朝覆 灭 及 民初 政 治 走向》在对武昌起义时各省在职 2 4位督抚对待革
清朝督抚制度的变化
清朝督抚制度的变化督抚制度是明清时期颇具特色的政治制度,融合了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明清几百年的历史当中,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明清时期,总督和巡抚有着重要的职权,其职权颇具多样性和变化性。
督抚制度作为明清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其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督抚制度是明清时期重要的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督抚制度其演变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特征,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对统筹地方事务、保持地方稳定、维护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明清时期督抚制度的历史沿革所谓督抚,即是总督和巡抚的总称,在明清两代几百年历史之中,督抚制度不断发展变化。
督抚制度起源于明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统治者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产物。
明代前期,督抚官员以行使监察职能为主并主要处理地方特定事务;到了中后期,逐渐演变为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监察职能已不再是其主要职能,但是,有明一代,督抚都没有正式地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行政序列上,督抚依然隶属于都察院系统。
自隋唐以来,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地方权力不断收缩,但是元代以后,“外重内轻”的局面日渐严重。
明代建立之后,明太祖吸取前朝经验,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三司之间相互牵制,分化了地方权力,强化了中央集权。
但是,三司的设立也导致地方权力出现了过度弱化和分散的局面,对于很多地方事务无法统筹处理解决。
督抚制度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而产生的。
巡抚的设立,大致在明代初期。
洪武、建文年间,巡抚制度已经开始萌芽。
永乐十九年(1422年),中央派遣尚书蹇义人分巡各省,标志着明代巡抚制度开始形成。
宣德五年,于谦、周忱等6人分抚南北直隶等省,从此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
宣德年间,巡抚官的专设与定设标志着巡抚作为一项制度正式形成。
总督制度形成时间稍晚,大致在正统年间开始出现,景泰、成化年间大致成型。
明代的总督是在巡抚制度普遍推行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一般因事特遣,较为侧重于军事层面以及节制地方文武等事务。
评析清朝督抚制度的变化
评析清朝督抚制度的变化
1 清朝督抚制度的基本内容
清朝的督抚制度一直以来都被称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清朝督抚制度的经历了修正发展的历程。
清朝的督抚属于政府机构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职能是统治全国的
行政管理,负责全省督抚运转,行使强制性令,维护清朝君主政权,
实行秩序与纪律,帮助少数民族向清朝政府服务,鼓励中外商业交流
和文化交流,并以各种方式保护民众免受外来侵犯。
2 清朝督抚制度变化
尽管清朝督抚制度曾一度引起一些负面评价,但是由于历经修正,它的结构和职责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而形成了新的督抚体制。
在清朝统治的最后时期,督抚制度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比如
1784年之后,十二个直辖省的督抚制度由督抚衙门变成了督抚兵马驻
置制度,将原本的政治管理转变成了军事管理,可以说是朊括管理和
军事控制的重大变革。
3 后期清朝督抚制度修正
随着后来清朝政策的完善,清朝督抚制度也不断得到完善,督抚
机制也更加密切地联系了政府机构。
1884年,清政府宣布筹备省督抚职权的规划,建立完整的省(府)。
清政府还出台了《地方督抚条例》,以加强督抚制度,做出
更加完善的调整。
4 清朝督抚制度变化总结
清朝督抚制度建立初期,是为了推行中央集权政策,强调实行纪
律管理,因此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随着政策修正,督抚制度也开始
向更加完善和科学的方向发展,在保证统治者权力的基础上,也逐渐
使各民族社会得到积极的发展。
清朝的督抚制度,在统治者的措施下,经历了从有“弊端”到“完善”的转变,从而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
想和不可磨灭的历史。
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地方
重要
晚清
易主
通过
历史
提供
政治
政治
晚清 变革
变化
易主
职位
朝廷
人选
分析
影响
书中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一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江督(即两江总督)职位的变迁及其对晚清 政治格局的影响。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和实证分析,本书再现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政治风云 和权力斗争,为我们理解晚清历史的演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书中首先回顾了江督职位的起源和沿革,指出其在清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江督作为地方最 高行政和军事长官,掌管着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政大权,其人选往往由皇帝亲自任命,是 朝廷在地方上的重要代理人。 接着,本书详细描述了晚清时期江督职位的多次易主情况。在晚清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下,江督人 选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朝廷内部政治势力的消长,也体现了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书中通 过一系列具体案例,分析了不同江督人选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揭示了晚清政 治变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历史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进程和 规律,也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
目录分析
《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是一部深入剖析晚清时期政治变迁的著作,特别是以 江苏省督抚易主为切入点,展示了当时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本书目录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快速把握全书主旨和各个章节的核心内容。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读书报告2013211682 刘瑾作为晚清重臣的张之洞,一生历经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可以说,他的整个生命历程几乎与一部晚清史相伴随。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生对中国的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都有涉足,在这些不同的领域都曾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对于张之洞的评价,从生前到死后,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由此,长期以来,关于张之洞的研究,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和视角。
自20世纪以来,关于张之洞的研究大致可以以八十年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在中国大陆,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张之洞作为一个儒者形象,在文革期间颇受批评和指责。
故这一时期,在中国大陆,关于张之洞的研究所取得的理性成果较少。
不过,在港台和海外地区,学界对于张之洞的研究还是有不少建树。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976年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台湾学者苏云峰的《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论述了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在湖北教育改革中的实践。
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台湾学者朱传誉的《张之洞传记资料》,对张之洞也做了多方面的评析。
1972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的台湾学者张秉铎的《张之洞评传》,系统叙述了张之洞的生平活动及思想。
1971年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的《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着重叙述了张之洞在晚清教育改革中的思想及活动。
此外,还有1978年美国学者丹尼尔·H·贝斯的《中国进入二十世纪:张之洞与新时期的问题(1895-1909)》等。
80年代以来,随着大陆政治环境的改善,学术界的学术氛围渐趋自由和多元,学术界对晚晴重臣张之洞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和理性,对张之洞的生平及主要活动都展开了丰富和深层的探讨。
除了数量丰富的论文外,代表性的研究著作主要有:苑书义等人主编的199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之洞全集》以及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中央政府与地方督抚的权力争夺
洋务运动:中央政府与地方督抚的权力争夺阅读原文来自:三品小衲 8小时前 |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凤凰网历史专稿,作者:李小庆1,军用及民用工业中中央与地方的资本构成由于军用工业品不参加商品流通,并无利润,所以其发展并不取决于内部的资本积累,而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扶持。
较大的军工企业多为中央出资,主要来自关税及军费的划拨。
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在初创时,其常年经费耗银“大约每月总在一万两以外”(《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李鸿章全集》(一)卷9,第322页),由淮军军费中下拨;1867年,经曾国藩奏准,将江海关洋税解部中的四成充作制造总局的经费;1869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请自八年正月洋税第三十四结起,所留二成银两,准其全数为制造轮船之用”(《江海关洋税酌留二成统归机器局用片》《洋务运动》(四),第20页),自此,以江海关二成洋税作为其常年经费。
当然,由于中央财力微薄,所以很多军用工业都是依靠地方政府的投资。
以山东机器局为例,其开办经费和常年经费统由本省自筹,“开办经费来自藩库银94000两、粮道库银72800两、临清关税银20000两,共计耗银186800两”。
(《机器局置器造厂规模大备折》,《丁文诚公遗集》卷12,第45页)鉴于军工企业的特殊性,其资金大都来自政府的财政调拨,关税﹑厘金和军需项下的拨款。
除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等少数大型企业得到中央财政的拨款以外,大多数洋务军事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扶植发展起来的。
民用企业与军用工业不同,中央财政拨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还是地方,重要的集资方式为借垫官款和招商集资。
如轮船招商局创办于1872年,其资本渠道既是招商集资,最初的股金为100万两。
1876年,该局面额200两的股票在当时只值40至50两(《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第170页);但随着经营的改善,到1882,股票大幅上涨,面值涨至200余两,涨幅达到200%之多(张后铨:《招商局史(近代部份)》,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第49页);到1883年,该局股份银已经高达200万两。
一省之议会:咨议局性质发微
一省之议会:咨议局性质发微彭剑【摘要】岑春煊1907年建议各省设立的咨议局,以及其后江苏绅士与安徽官绅所设计的咨议局,虽然在本质上都不是完全的议会机构,但设计者都将其定位为“全省”的机关,而非“地方”的机关。
法部在批评岑氏的时候,更是提出,必须先建立地方议会,才能建立省议会,地方议会是咨议局的基础。
1908年出台的通行全国的《咨议局章程》,将咨议局定位为“一省之议会”。
在上奏《咨议局章程》的奏折中,在与于式枚辩难的过程中,宪政编查馆都强调,由于中国的行省不同于各国的“地方”,咨议局不同于各国的地方议会,而是中国特有的省议会。
清季对议会系统的规划,是国会、省议会与地方议会,而非国会与地方议会。
今人多将咨议局称为地方议会,实错解了当时制度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Whether the design of Cen Chun-xuan or the gentle of Jiangsu and Anhui,Zi-yiju was a “provincial”or-gan,rather than local organ.When Department of Law criticized Cen’s design,it put forward,must estab lish the“local”parliament before Zi-yiju.In the regulations of Zi -yiju which was drafted in 1908,Zi -yiju was a “parliament of prov-ince”.In the opinion of designers,“province”of China was different from the“local”of other countries,Zi-yiju was differ-en t from the “local council”of other countries,too.The planning about parliamentary system in Late Qing,was Congress, provincial parliament and local councils,rather than Congress and local councils.【期刊名称】《安徽史学》【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5页(P83-87)【关键词】咨议局;一省之议会;地方议会【作者】彭剑【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7.51909年,中国有21个省建立了咨议局,这在中国宪政史上,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督抚制度与晚清政制变革研究范式的_省略_清督抚政治_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_陈才俊
第4期陈才俊 督抚制度与晚清政制变革研究范式的创新341督抚制度与晚清政制变革研究范式的创新)))评5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6陈才俊(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32)收稿日期:2005-01-01作者简介:陈才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教授。
总督巡抚制度起源于明初,本为弥补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置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事务制度之缺陷而增设的临时性差遣,是省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因其职责主要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0[1],故名之曰巡抚。
至清康雍乾时期,督抚制度逐渐完善为重要的地方官制,督抚们成了总管地方军政、民政的封疆大吏。
随着清王朝晚期社会的大变革和政局的大动荡,督抚制度不断调整、变化,督抚们的权限亦不断扩大,成为晚清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角色。
军事上,他们成为清王朝统治的支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运动以及抵抗外来侵略的主力;政治上,由于他们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正面交锋,较早认识和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性,是中国近代化的最早觉醒者和有力推动者。
在洋务运动、甲午新政、辛丑)乙巳新政和预备立宪等历次改革中,不少督抚都是改革的支持者、参预者与同情者,因而成了推动当时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政治变革的一支坚实强劲的力量。
可以说,晚清政治的每一项重大活动都少不了督抚的参预,所以,要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及晚清政治,督抚肯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刘伟教授的新著5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6(以下简称5督抚6,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正是从一个侧面对这种特定的政治现象予以了深刻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文献价值。
该书以全新的学术视野、宏大的思想体系、鲜活的表述方式和独到的理论创见,将晚清政治体制变革之研究拓展到了一个新的学术平台。
细读5督抚6,觉得全书有如下鲜明的个性特色:一、把制度的研究与人的研究相结合其实,督抚问题很早就是学者们热切关注的话题,一些人做了不少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浅论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
浅论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作者:徐绯婷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24期摘要:本文对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官制改革的原因,剖析了其具体内容和改革的结果与影响,旨在探究官制改革在史实中的指导意义,它开启了国家体制走向现代化的先河。
关键词:新政;官制改革;资政院;内阁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83-01八国联军入侵加之《辛丑条约》的签订,面对清朝社会层出不穷的内外忧患,清政府进行了一次官制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虽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但对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厘定、设立资政院、责任内阁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进步意义,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它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格局,使中国国家体制向近代迈进。
一、清末新政官制改革的原因1、中央官制存在积弊。
1906年8月,在奕劻等议定的改革中央官制奏折中曾提及,清代中央官制的积弊主要有:权限不分、职任不明、名实不符。
2、地方官制存在问题。
地方官署级数太多、地方衙署缺乏辅佐机构。
3、选官方式陈旧。
清末官员选用方式陈旧,科举制度和“以官养官”的捐纳制弊病丛生。
4、社会现实的推就。
随着汉族官僚的崛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减弱,此外,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清朝又屡遭失败,在日渐高涨的立宪呼声中,1906年9月1日,清政府终于下定决心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由此官制改革正式推开。
二、清末官制改革的内容清政府的官制改革从1906年9月开始启动,分为两个过程:第一,是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厘定;第二,是资政院、责任内阁的设立。
1、中央官制的改革。
清政府官制改革,首先是从中央官制开始。
中央机构按照“留、改、并、增”的原则,做了如下调整:第一,留用的机构,如:内阁、外务部、吏部等;第二,改革的机构,如户部改为度支部等;第三,合并的机构;第四,增设的机构,如邮传部。
地方督抚与晚清政局
四、收复新疆
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 起义,建立热西丁政权;7月,和 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 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 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 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 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1871 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 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
光绪元年(1875)同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
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 权。左宗棠受任后,立即准备进军新疆。 光绪二年(1876)二月,左宗棠移驻肃州,就近指 挥新疆战事,各路大军陆续西行出关。在“先北 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指导下,开始军事行动。 六月二十一,西征军夜袭黄田,开始收复新疆战 役,继而攻克古牧地、乌鲁木齐。九月,西征军 收复玛纳斯,北疆平定。次年三月,西征军挥师 南下,先后攻克达坂、吐鲁番等城。
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 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 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1874 年,日本入侵台湾。
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
之争。 李鸿章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 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 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 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 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 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 与洋务运动
历史贡献: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
立北洋水师
功 绩 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功绩二: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1.建立中国第一支海军 2.更新武器,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3.引进与自制结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克虏伯公司、 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局 )
第七讲清末新政评议
清末的“预备立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立宪政体 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近 代化性质的改革,也是近代中国民主制度建立的 有效尝试。
第二,清末预备立宪使当时的国人受到一次全方 位的民主训练,从舆论宣传、集会结社、议员选 举,议会活动等方面,人们从不同层次第一次亲 身体验了民主的政治生活,这有助于他们民主政 治素质的提高。
其次是设立“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和各省 “咨议局”.
第三是实行地方自治,府厅州县和城镇乡尝试建 立地方自治制度。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1908年8月27日宪政编 查馆和资政院将《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 《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上奏, 当天即经批准公布。这就是所谓的《钦定宪法大 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1905年是个关键之年:
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汤化龙、谭延恺、丘逢甲分别建起湖北宪政筹备会、湖 南宪政公会、广东自治会等团体,梁启超等人也在日本 东京建立政闻社。
主要政治活动:一是鼓吹君主立宪,以《新民丛报》为 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结果以失败告终;二是 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
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订了一个《奏定 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对 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 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实施。
(3)军事方面,废除旧的八旗绿营等军事制度, 载汰旧军,编练新军、巡警,建立新的军事制度。
(4)政治方面,进行官制改革,推行预备立宪, 即改变原业的君主专制制度,着手实行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制度,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的现代政治原则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晚清督抚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评《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晚清督抚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评《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余元启【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4(043)004【摘要】@@ 督抚制度起源于明朝初年.清沿明制,督抚制度趋于成熟.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以后,传统的督抚寄权体制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不得不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督抚作为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引人注目,成为权重一方的地方主义势力,"外重内轻"的局面逐渐形成.晚清督抚政治对辛亥革命和民国政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晚清督抚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相比,有关的研究却显得非常不足.据我所知,刘伟教授<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全面研究晚清督抚的专著.这部专著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晚清督抚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学术界有关晚清督抚研究的一项新成果.我认为这项成果具下述三个特点.【总页数】2页(P141-142)【作者】余元启【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督抚制度与晚清政制变革研究范式的创新--评《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J], 陈才俊2.督抚制与中央-地方权力之争——以晚清督抚势力的崛起为视角 [J], 朱云天3.从多维的视角建构整体的历史——《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简介 [J], 李细珠;4.地方游离于中央:晚清“地方财政”形态与意识疏证——兼评陈锋教授《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J], 刘增合5.晚清督抚政治模式研究——以汉阳铁厂的经费筹措为视角 [J], 周积明;丁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市曹杨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曹杨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观察如图,下列项中的经济文化现象与图中地点对应正确的①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地名窑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③地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④地为朱熹、陆九渊讲学之地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③④2.下图曾是非常流行的《升官图》游戏,图版上标明各种官衔,从“白丁”开始,依照转动的陀螺所获的判语升迁或贬黜,以最先升任最高位者为胜。
此游戏反映了A.读书致仕和传统社会观念B.科举致仕改变命运的理想C.官场等级分明且升迁有序D.官场黑暗与升迁无常心态3.二战结束后,美国本来计划在日本推行全面社会改革和非军事化政策,但很快又决定发动美国的大企业重建日本经济,甚至鼓励日本组建军队。
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需要B.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C.使日本成为亚洲反共堡垒D.美国军事实力的下降4.“虽宣言变法,却专事练兵购械等项,不知本源,只变事不变法”评价的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5.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报道:“过去是‘母猪不敬神,娘们不算人’……而现在则完全变了,妇女已上了桌面。
人人有了一份财产,共同劳动,共同处理。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婚姻自主成为新时尚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解放区妇女地位的提高6.《晚清军机处研究》(1861—1883)一文中指出“军机处拥有提名各级官员的权力,各地督抚的任命、转任均需军机处向皇帝提交名单,以待皇帝裁决。
从清末新政看晚清刑事司法改革
从清末新政看晚清刑事司法改革
何莉宏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中旬刊》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从清末改革者的本意和结果来看,这次改革是失败的。
但就司法改革而言,主要是对刑法修订作
出了积极的努力,这些积极努力和影响为后世司法革新留下了较好的参照,开启了中
国司法改革早期现代化的闸门。
【总页数】1页(P)
【作者】何莉宏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运输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6
【相关文献】
1.晚清近代化的继续和夭亡: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之比较研究[J], 赵党留;石丰
2.晚清统治集团与清末新政的失败 [J], 黎俊祥;丁晓腊
3.清末新政与晚清民变研究 [J], 黄超
4.浅论晚清政府及其倡导的清末新政 [J], 聂秀锋
5.从多维的视角建构整体的历史——《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简介 [J], 李细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新政”的再思考
龙源期刊网 晚清“新政”的再思考作者: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4年第11期在“新政”教育改革中,不仅地方的“精英行动主义”获得了更多的控制,各级政府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这不仅为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树立了榜样,也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清朝不久覆灭,因此这些成就不被关注。
当然,“新政”的教育改革,并不是都成功。
广东东部地区事例显示,“新政”的教育改革,忧喜参半。
忧的是,国家实施新教育法,为的是实现为全国的学堂体系筹资的宏伟目标(长期目标是义务教育体系)。
由于法律在资金筹划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成效不大。
但喜的是,为了变成官立学堂而获得更多政府的财政保障,学堂总理们努力并严格地遵守和执行了新教育法。
更重要的是,“新政”时期,学部开始采集数据,有利于政府扩大其能力范围。
1907年到1909年间三大全国范围的教育数据调查取得了成功,并随后得以出版。
其彩色图表让人印象深刻,显示清政府对其疆域有详尽的了解,因为在教育之外,这些调查还收集了众多地理和社会的信息。
当然,官员在收集和提供数据时面临的诸多困难:有些学堂总理声称不能理解这些表格,其他人则抱怨表格太多、太复杂;有的人则干脆拒绝填写表格。
不过,中央政府并未因此消极怠惰,相反,它一次次地介入并设专门学堂,对官员以及学堂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同时,省里的教育官员也积极帮助那些参与信息收集的地方官员,要他们采取务实的态度,摒弃之前的八股公文。
这种各级政府与地方之间的“积极合作”(樊德雯),使得后者受益不浅。
同时,中央政府也获得了(至少)同等的好处:从知县到学部,政府因此建立起一种即便不完美,但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形象。
这正是各级政府一直追求的目标,也为以后的政府建设打下了一个基础。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作者:郁汉友)。
晚清地方督抚权力问题再研究——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
Further Study on the Power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Concurrent Weakness of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李细珠[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出版物刊名: 清史研究
页码: 1-2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清末新政;地方督抚;预备立宪;中央集权;内外皆轻
摘要:关于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权力格局,学界长期以来多信奉“外重内轻”说。
笔者通过对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权力变化的研究认为,辛亥鼎革之际,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实际上
已演变为“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
在清末庆子至辛亥期间,随着新政尤其是预备立宪的开展,清政府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地方督抚的权力被收束而日益变小,其干政的影响力也有
一个逐渐减弱的趋势。
但与此同时,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实际效力却并不显著,反而随着统治集
团内部矛盾的激化而有削弱之势。
这样,便形成“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
一方面,清廷并没
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也未能真正控制全国的军权与财权,中央集权有名无实;另一方面,各省督抚也不能有效地控制地方军权与财权,在地方已没有强势督抚,更没有形成强大的
地方势力。
武昌起义前夕,正是地方督抚权力明显削弱,而清廷中央集权尚未强固之时,在此
权力转换临界的关键时刻,革命爆发,无疑是对清王朝的致命一击。
明清的督抚制度
明清的督抚制度
1. 明清的督抚制度啊,那可太重要了!就好比一个大管家,管着一大片地方呢!比如明朝的胡宗宪,他就是个厉害的总督呀,把沿海一带治理得井井有条。
2. 督抚制度在明清时期那可是有着关键作用的呀!这不就像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嘛!像清朝的张之洞,在湖广地区大展拳脚,做出了好多大事呢!
3. 你们知道吗,明清的督抚制度真的很有意思呀!它就如同是地方的定海神针!像明代的熊廷弼,在辽东地区发挥了巨大作用,稳定了局势。
4. 哎呀呀,明清的督抚制度可不能小瞧哇!简直就是地方治理的法宝呀!清朝的李卫不就是个典型嘛,在浙江干得风生水起。
5. 明清的督抚制度呀,那可是相当特别的存在哟!好比是一艘大船的舵手!比如明代的袁崇焕,守边疆多厉害呀!
6. 真的要好好说说这明清的督抚制度呢!它不就是地方的主心骨嘛!像清朝的曾国藩,那影响力多大呀!
7. 明清的督抚制度,那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呀!就好像是战场上的将军指挥作战一样!比如明代的杨一清,在西北可是威名远扬。
8. 你们想想看,明清的督抚制度是不是很神奇呀!简直就是地方稳定的保障嘛!像清朝的左宗棠,在西北的功绩谁能忘呢?
9. 哇塞,明清的督抚制度真的好重要呀!这不就是地方的中流砥柱嘛!比如明代的谭纶,抗击倭寇多英勇呀!
10. 明清的督抚制度呀,绝对值得深入研究呀!就像是大楼的基石一样重要!像清朝的李鸿章,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呀!
我的观点结论:明清的督抚制度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督抚,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末新政与地方官考核制度变化
清末新政与地方官考核制度变化作者:薛刚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03期[摘要]清末新政使地方官考核制度发生两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原有大计制度内部调整,包括制定新设职官的考核办法、增加大计考核内容等;另一方面,为适应新政改革需要,制定了考核州县事实制度,考核形式、考核内容、奖惩等方面都体现出新变化。
[关键词]新政,地方官,大计,考核州县事实[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6—0048—05以改革官制,兴办学堂,振兴实业为主要内容的清末新政改革对地方官考核制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除了对原有大计制度作相应调整外,又实行了适应新政需要的考核州县事实制度。
下面对此详细加以阐述。
一、新增政务处、考察政治馆主持的考核州县事实制度(一)考核州县事实制度实行的背景考核州县事实起因于庚子赔款之后的新政改革(又称“慈禧新政”)。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权力角逐中重新掌权。
然而,清王朝的腐朽与没落使慈禧本人也意识到改革的必要。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终促使慈禧太后不得不放弃祖制,实行“新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
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
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此谕开启了清末新政之发端。
“新政”主要包括改革官制、兵制,振兴实业,改革教育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
余青
该书是由李细珠先生所写,其试图从地方督抚在新政中的思想与活动的角度,具体考察地方督抚对清政府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以及地方督抚与新政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以期观察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变态势。
关于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研究的具体方法,大致可以有三个研究视角:一是督抚群体研究,研究整个督抚群体与清末新政的关系;二是分省区域研究,以若干省区新政为专题研究,可能有些省区涉及多个督抚;三是督抚个案研究,以若干督抚与清末新政的关系为专题研究,可能有些督抚涉及多个省区。
该书力图将群体研究、区域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具体采用的方法,不是教科书式的系统论述,而是选点专题研究,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专题研究方面有所深入。
该书具体研究了十三个专题,具体内容就不多加赘述了。
通过十三个专题的研究,具体探讨了有关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的一些重要问题。
需要说明的有两点:其一,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关联性。
这十三个专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板块:(1)第一、二章是关于晚清督抚制度与督抚群体的一般研究,具体探讨了清末新政时期有关督抚制度与政区变革问题,以及地方督抚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多方面因素与新政的关系;(2)第三、四、五、六、九、十、十一章,是关于地方督抚对清政府新政决策的参与和影响的研究,具体研究了地方督抚与新政的启动、吏治改革、清廷预备立宪的决策、官制改革、咨议局、国会请愿及平满汉畛域问题的关系;(3)第七、八章是关于督抚应对新政过程中突发事件的研究,具体以秋瑾案与长沙抢米风潮为例,考察地方督抚应对革命与民变的情形;(4)第十二、十三章是关于地方督抚与晚清权力格局变动的研究,具体考察了“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及其对清末民初政局的影响。
这四个板块基本上按时序排列,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反映了清末新政的发展进程与晚清权力格局的演变态势。
其二,这些问题只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就督抚群体研究而言,诸如督抚与地方自治、司法独立、财政税收、民众生活等问题,均值得深入研究。
本书作者强调历史研究要多学科交叉研究,同时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同一事件,如同我们上次看的桑兵先生写的《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作者截取历史的一个断面,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同一事件的多方位、多层面探究,相关人事错综复杂,无论从任何一面入手,均须牵涉其他各面。
这样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同时也能更好的还原历史真相,打破了我们从前看待一个历史事件的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