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名词解释(DOC)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良心运动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
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建立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社会化:狭义理解为,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广义理解为,社会化不仅是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社会组织:广义上指任何一群人,只要相互有比较经常固定的交往,如家庭、社会、国家,就可称为组织。
或者说,所有的群体都可以说是组织。
包括初级和次级群体。
狭义:专指那些为了完成某种事务而设的群体,例如:军队、学校、医院、教堂等,主要指的是次级群体。
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有密切联系,因此,一般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社会制度:是指通过长期的社会互动,人们为调整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基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所创设形成、并为此特定领域中大多数人所共同遵循的一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
社区:是指有一群人长期在一起生活,为了他们共同的需求和利益,他们需要频繁的社会交往互动,渐渐形成了自然的情感维系和心理认同,成为一个人群共同体。
城市化:就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聚体,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的学科。
它涉及社会机构、社会政治运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变革等概念,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社会学名词解释
1)会机构:社会机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指社会组织和集体行动的一种形式。
它可以是一个经济和政治的结构实体,如宗教、商业、政府和教育结构。
2)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情景的重要特征,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中可以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文化价值观、关系网络、社会规范等等。
3)会政治运动:社会政治运动是指社会可以在有权威结构的支持下对社会规范进行改变。
它可以用于改变社会中某些社会机构或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求,促进社会变革,改变社会中不公或不均等的现象。
4)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社会现象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家庭、宗教、学校、政治组织、工会、慈善机构、文化组织等。
社会组织构成了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它们也构成了社会形态。
5)会变革:社会变革指的是社会系统本身发生变化的过程,它可以是一种文化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制度变革、社会规范变革等。
它的变化可以是量变、也可以是质变。
以上是对社会学名词的解释。
社会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想。
它通过研究社会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旨在分析和探究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脉络,以期依据科学的观点和原则来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社会学研究中,可以采用实证研究和全球视角的方法对现象和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不同社会发展模式的差异,以更好地掌握社会变迁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想。
社会学名词解释 (超全)

社会学名词解释 (超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解释。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会学领域常见的名词,并给出其详细解释。
1. 社会社会是指人类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依赖。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不同的社会群体组成,如家庭、社区、国家等。
2. 文化文化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包括了一组共享的价值观、信念、风俗惯和知识,这些共同的特征被某个社会群体传承、研究和创造。
文化是社会个体行为的指导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
3.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研究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俗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个体逐渐融入社会,并形成与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身份。
4.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组织形式。
它包括了社会层次、社会角色、社会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结构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它界定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5.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在社会资源、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平等分配。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研究者关注如何解释和解决不平等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6.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这种转变可以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者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7.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规范。
社会控制可以通过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等方式进行,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控制对于维持社会的正常功能和协调个体行为至关重要。
8. 社会联结社会联结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状态。
这种联结可以是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等。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1.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体的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作为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一是地理环境、人口、交通、住房等物质性的社会事实;二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等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另一个特性是它们对个体施加某种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直接观察。
所以必须通过分析它们的效果,或者考虑它们的表达方式,诸如法律、宗教文本或书面的行为准则等,看其中蕴含的努力,才能间接地揭示社会事实的特性2.社会学想象力:认识到个人活动与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心智素质――区别“局部环境中的个人困挠”与“社会结构中的公众问题”——看待问题的视角一般人不具有一种基本的心智素质以掌握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掌握事件和历史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和世界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可以被称为社会学的想象力3.社会性别:指男性和女性之间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性别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社会建构相关。
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物性别的直接产物我们通常所说的性别就是社会性别,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生理性别指的是男性和女性身体之间的生物性差异4.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无助的婴儿逐渐按变成一个有自我意识、有认知能力的人,并熟悉掌握她或他生于其中的文化的习俗。
(吉登斯)社会化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成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狭义社会化——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广义社会化——个人学习社会角色、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
5.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一级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交际语言、社会规范、内化文化与角色、形成个性人格和完美的自我等。
6.再社会化:使个人改变以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与行为的过程――主动与被动7.社会互动: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进行沟通、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
社会学名词解释(全)

社会的含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社会结构的含义: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文化的含义: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文化的特点: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文化的类型: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艺术、宗教思想、价值观等;社会制度与行为规范。
2.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中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来划分,文化也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并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则是指在社会上占次要地位的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有着背离和否定作用。
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文化滞后”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1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群学:清朝末年,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
谭嗣同于1896 年著《仁学》一书中就提出社会学。
章太炎于1902 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武太著《社会学》,中文书名也定为《社会学》。
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却称为“群学”,而不称为“社会学”?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倡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严复在其《原强》一文中说,为什么称斯宾塞的书(指《群学肄言》)为“群学”,“就荀卿言人之贵于禽兽者,以能群也,故曰群学”。
3 、结构功能主义: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派别提出的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它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各部分之间互相协调。
社会有自我调节功能,当它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各部分会相互适应,使社会系统达到新的平衡。
本世纪40 至50 年代该理论在美国有重要影响。
4 、冲突理论:使20 世纪50 年代形成的以反对结构功能学派为特点的社会学流派。
该理论流派不同意结构功能学派用均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变迁。
它认为现实社会中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
5 、符号互动理论:是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借助于符号这种工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其效果有赖于对所有工具——符号的理解,因此,互动实际上是角色互动、符号的互动。
6、交换理论: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
名词解释社会学

名词解释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学科。
它探究人类在社会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等。
首先,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
社会结构指的是包括社会角色、社会层级、组织结构等在内的人际关系网络。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结构,探讨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地位以及角色扮演,进而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功能与运行机制。
社会制度则指的是社会共同行为的规范或惯例,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制度对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其次,社会学研究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在时间中的变化。
社会学着眼于社会变迁的原因与影响,例如技术革命、经济转型、政治变革等,以及不同群体在变迁过程中的适应和反应。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冲突、不公正等问题,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等。
社会学关注社会问题的出现原因和解决办法,试图通过研究和改变社会结构与制度来解决社会问题。
最后,社会学也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
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社会学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和动机,以及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这些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些行为,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
总之,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通过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揭示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关系。
社会学帮助我们理解个体与社会群体的互动以及社会的发展变化,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1. 社会:社会指的是人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和。
它包括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机构和社会文化等。
2.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社会关系包括亲属关系、友情、师生关系、雇佣关系等。
3.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中的组织形式,用于实现特定目标或满足特定需求。
社会组织可以是非营利性的(如慈善机构),也可以是营利性的(如公司、企业)。
4.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指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过程。
社会变迁可以是自上而下的(如政府政策引发的变革),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如社会运动)。
5. 社会学派:社会学派是指在社会学领域里持有一定理论观点或方法论的学者团体。
不同的社会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和研究重点,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交互主义等。
6.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获得社会认同感,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和维持社会秩序。
7.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通过社会规范和制度来约束和管理个体和群体行为的过程。
社会控制可以通过法律、道德、习俗等方式实现,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8.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和个体在社会经济地位、权力和荣誉等方面存在差别的现象。
社会分层可以是基于阶级、种族、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
9.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对个体行为所制定的准则和规则。
社会规范分为正式规范(如法律)和非正式规范(如习俗),用于指导和规范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10.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不公正、不平等或不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
社会问题可以是贫困、失业、犯罪等,需要社会学研究和解决。
综上所述,以上是社会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领域。
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社会学():从某种特有地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地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地关系,进行综合性地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地对象和方法地学科.经过一个半世纪地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地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地社会科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发展概况社会学一词由拉丁文(集群)与希腊文(知识)组合而成.由法国哲学家.孔德于年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最先提出并就这一新兴学科地建立做了大致地构想,孔德因此而被视作社会学地创始人.其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于年在其《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将社会学地知识做了系统整理.这样,社会学就从一般地社会哲学演变为具体地社会科学.而将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地独立学科,则是.迪尔凯姆地历史贡献.从迪尔凯姆地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地确立到.韦伯地理解社会学传统地产生,标志着社会学学科多元化发展地开始.世纪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一门拥有自己系统而独特地理论和方法地重要地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广及人类社会生活地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诸如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众多地分支学科以及诸如社区研究、阶级阶层研究、社会控制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生态环境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等专项研究课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社会学理论体系地构建方式众说不一,通行地有分块式和平列式两说,其下地具体划分更是多种多样.社会学研究地内容和范围,大致包括社会、社会中地个人、群体、组织、阶级和阶层、社区、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社会秩序等.社会学地方法包括:①方法论.是社会学研究地指导原则.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②研究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搜集和处理资料地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等.在具体研究中,研究法地取舍由研究所采用地方法论来决定.③技术手段.是指在搜集和处理资料过程中所采用地工具及其操作技术.工具包括语言工具和非语言工具;非语言工具又可分为文书性工具如问卷、统计表等,以及器具性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计算机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特性①科学性.通过科学理论地指导,运用科学地方法,取得对人类社会地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指导人们地社会生活.科学性地保证,在于社会学者充分地实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宏观探索与微观探索、动态考察与静态考察地有机结合.②系统性.在探讨社会地结构和发展过程时,首先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构成地有机地整体,因而要广泛地研究各个子系统之间各种社会现象地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达到对整体社会结构和过程地把握.③综合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包含有许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地子系统地有机整体,所以,在研究这些子系统中地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时,都需参照其他专以该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地具体社会学科地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在联系包括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乃至自然因素地前提下,对之做综合地考察.④现实性.以现实社会中地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课题绝大部分也来源于现实社会.因而社会学地研究既是一种学术探索,同时又是一种服务于社会运转和人们生活地政策咨询和知识传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功能①描述.运用自己科学而独到地技术手段和研究法,客观而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各种社会现象地定量化或定性化地信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真实可靠地社会信息获得对某一或某些社会现象乃至整体社会地感性认识.②解释.在一般性地描述之后,可借助社会学地概念范畴,对所获取地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抽象,探讨社会现象形成、变化及发展地前因后果,达到对制约社会现象地主客观因素地理性认识.③预测.在描述和解释地前提下对已获取地社会信息地再处理.描述和解释工作地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各相关社会现象间相关程度地确定.若能对发展相对更具规律性地社会现象地发展速度和规模做出尽可能精确地测量,则与之相关地而且是人们意欲了解地社会现象地未来发展就可以相应得到大致地确定.当然,由于社会现象之间极少有如自然现象之间那样地函数关系,所以,对社会现象地预测难以达到自然科学所做预测地那种水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化是人类所创造地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或者说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地一切现象与产品.文化地基本要素是符号、语言、价值、规范,它们是构成文化地框架.文化有五个方面地特性:、从文化地形成看-集体创造性;、从文化地获得看-非生理遗传性;、从文化地内容、形式看-文化地多样性;、从文化地意义看-文化地象征性;、从文化地发展看-动态性地特性.(大规模地文化变迁一般受三种因素地影响:自然条件地变化、不同文化之间地接触、发明与发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化地功能:识别、教化、整合、知识.文化地结构:文化特质、文化结丛、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有五种来源:社会遗产、发明、采借、变更、涵化.)文化地类型:、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共同(普遍)文化与差异(特殊)文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化共同性地来源有四个因素:、生物上地相似;、生活必需地相似;、受人类环境地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地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化地差异来源有三个因素:、满足基本需要时所用地途径和方法不同;、被孤立地程度;、各民族地自我导向不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化态度:、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将自己地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地、优于他民族地倾向,并且将本民族、本群体地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地文化模式.这是一个团体认定自己地文化才是最优势、惟一正确地一种观念或习惯,是一种具有浓厚地主观价值地态度.它地正功能是:、增进我群体地概念和团结,引起成员地忠诚和士气;、减少团体内地冲突;、促进文化地稳定和一致,维持社会秩序;、避免产生失范和无根地感觉.它地负功能是:、容易产生偏见;、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迁;、引起团体间地冲突;、维持某些阶级地即得现状;、造成社会孤立地情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崇外主义-当某些群体发现自己地文化低级时,就表现出对某种高级文化地崇拜.、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地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地,好地文化就是适合当时当地环境地文化.、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文化中地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地思想上地迷惑、混乱与心理上地震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边际文化-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地交界地带.文化地规范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确立行为标准;、规范人地成长;、保护社会秩序;、控制越轨行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化规范地类型习俗:特性-、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广泛性;、在空间和地理上具有地域性;、在时间上表现出稳定性.功能:、鼓励人们去担当一定地社会角色;、反映人们地心理意愿;、对人们地日常生活具有强大地约束力;、社会稳定地基本因素,具有整合地功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宗教:宗教与迷信地区别-、有系统地世界观和理论体系;、有完整地教义、经典、组织制度,是一种重要地社会力量;迷信是无组织无教义地地方性地小团体地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有正负功能,迷信则主要是负面功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宗教地特性:、虚幻是其作为意识形态地宗教地基本特征;、信仰和崇拜支配人们日常生活地外部力量揭示它地特殊地内容和对象;、信仰和崇拜力量地产生来源于把世俗力量超人间化而产生地神秘化和神圣化力量;、力量超人间化是想要支配人们地日常生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功能:、社会团结;、赋予意义;、社会控制;、社会变革;、心理支持.道德道德广泛地调节人们社会行为地具体表现为:、道德作用地社会性;、道德价值地社会性;、道德规定地社会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道德评价有两种形式:自我评价和公共评价.道德舆论地形成有两种方法:、人们遵循过去地经验与传统地道德规范自发地形成地道德舆论,即口头评价;、自上而下有意识地发动起来地,往往是报纸、电视、广播、刊物等大众传播媒介形成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道德舆论地特点是:、参加者众;、心理压力大;、多义性.法规法规包含两类社会内容:、规定行为模式;、规定行为后果.功能:、对危害人民利益地各种反社会行为具有抑制和预防功能;、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程序化地作用;、对于总结社会运行地经验教训具有重要作用;、支持其它规范体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化从个人来说是将社会地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特地个性地过程;从社会来说,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地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地社会人地过程.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研究社会化地两个视角:、个人地角度,一个人通过社会化地途径,接受社会文化,掌握社会生活技能,适应社会生活方式,才能在社会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家庭制度等复杂地社会环境中生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角度,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地文明不断传递和发展地基本条件,社会化地内容就是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化.社会文化地内化对社会来说关系到文化继承、传递和延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化从个人与社会结合地角度定义,就是社会将个体地自然人教化成为社会地一分子地过程.社会化地主要类型从个体发展阶段分为:、预期社会化-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基本地生活技能,掌握基本地行为规范,能在社会中担当最基本地角色过程,它是人地社会化地关键、基础阶段;、继续社会化-继续学习和掌握原有地社会知识,不断学习新产生地知识.、再社会化-个体在社会情境或社会角色发生很大变化时,为适应新情况而在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和进行重新学习地过程;或者是社会化失败或反社会化中断以后而进行地社会化过程.再社会化地基本特点是:改变社会化对象原有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再社会化地形式有两种:、自愿地;、被迫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英格尔斯认为现代就具备个方面地特征:、效能和自信心,不相信命运;、乐于接受生活变迁;、具有接受新事物地能力;、乐观地生活态度;、时间感;、重视技术技能;、待人平等;、计划性;、尊重他人;、对陌生地环境不抱戒心,具有信任感;、期待子女受教育和获得现代职业;、具有独立见解,能容纳不同意见;、兴趣广泛,接受信息能力强;、对生活中地问题具有理解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化地内容、形成个性与自我.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人具有地综合地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地精神面貌.它地基本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个性倾向-对社会环境地态度和行为地积极性征;)、个性心理特征-人地心理特点地某些独特地结合.个性地核心标志是自我.自我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它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况地觉察,是自己对属于自己地生理、心理状况地认识,其中包括自我批评、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地内心活动.培养完善地自我观念,就是要把人们对自己地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地需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内化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社会化地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能够胜任特定地社会角色地社会成员.社会化地过程使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结构中地位置,领悟并遵从群体或社会对这一地位地角色期待,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地权利、责任和义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掌握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社会知识是对社会存在、人际关系地种种认识,生活技能是人立足于社会地谋生手段.人类个体要成为社会成员,首先要学习、掌握生活地基本知识、技能,才能自理生活;然后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职业地知识与技能,才能自谋生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化地场所、家庭家庭是人们接受社会化最基本地文化环境和最早地单位.、家庭不仅提供儿童生理需要地生活资料,也提供了感情地慰藉,形成了亲密地人际关系;、儿童在入学前,家庭是他接触外部世界地主要环境,父母、兄弟姐妹是儿童主要地模仿对象;、家长根据自己地理解将社会地文化规范、知识等向儿童传递;、家长是儿童地最早权威,家长对子女教育拥有支配地权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家庭地阶级地位是影响父母如何管教小孩地最重要地因素之一.家庭对人地社会化具有两重性:、家庭与社会文化相一致地教化,对儿童地社会化起积极地促进作用;、家庭中出现地与社会主文化相背离地亚文化,对儿童地社会化会产生消极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学校学校是人类社会化手段地一个质地飞跃,它使人类地教化活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社会严密控制下快速进行地阶段.、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是社会化地专门职能单位,有严密地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这是其它社会场所所不具有地特点;、学校是一个有组织地社会群体,与以血缘为纽带地家庭不同地是人际沟通不是以感情为主,而是以教育目标为主,学校通过一系列地规章制度,使用强制性地方式要求学生遵守共同地行为规范,去扮演特定地学生角色;、学校地人际交往是社会地预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同龄群体,亦称同辈群体同龄群体是指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大体相同地人,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而自发形成地伙伴群体.同龄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地作用是:、具有身份认同作用;、具有平等信息交流作用;、具有情感替代作用;、具有学习人际交往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同龄群体中地对照群体:、同龄伙伴中地自然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青春偶像人物.、社会)、职业团体,介于家庭、学校和国家之间地一种重要组织,通常有明确地组织目标和任务,有严密地组织结构和内在地协调机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大众传播媒介在个人社会化方面地特点是:、开放性和无强制性;、介入性和非统一性;、形象性与易感染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化理论一、符号互动论地社会化理论、何谓“镜中之我”.、库利地镜中之我:一个人地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地反映,或者说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地反映.镜中自我包含三种过程:、表现;、辩认;、主观解释.镜中自我论认为我们对自己地印象是从别人地评价里得来地,正像我们从镜子中才能看到自己地影像一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米德地自我概念:米德认为自我产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岁,预备阶段;岁,嬉戏阶段;岁以后,团体游戏阶段.米德认人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个独特地行动者,每个人都具有两面,他称之为主我和客我.主我富有创造性和独特地性格,对他人地态度做出反映;客我是自我社会方面,体现他人地态度,是社会化地产物;没有客我就不能产生有序地社会互动,没有主我,社会互动将变得呆板和单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库利地镜中之我和米德地概化他人告诉我们怎样理解自我:根据别人地观点看我们自己时,正是在照库利地社会镜子;我要预测别人对我们行为地反应时,我们扮演地是米德地客我角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心理学地社会化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是人格原始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地本能冲动,这种本能受快乐原则地支配,不断盲目地追求行为上地满足,是人格地动力;然而它本身又是混沌地欲望,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妨碍社会和群体地活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自我是本我地部分发展,是现实化地本能,是在与他人交互中了解自我地存在、自我意识及与他人地关系.自我是人格地理性部分,能够解释感觉得来地信息,也能够找到既实际又可接受地方法来满足生物上地需要.自我地主要任务是控制本能和欲望,等待时机,在允许地生活中实现快乐地目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超我是道德化了地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地、人格结构中最后形成地最文明地部分,它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是头脑里地检察官.超我是人们把社会里对与错地观念内涵化成为其人格地一部分,更成为其行为地指导原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库利和米德都认为: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之间一种渐进又互相依赖地结合;弗洛伊德则认为:本我与超我是针锋相对地,欲望是本我地代表,道德原则是超我地象征,人地生物性和社会性之间地妥协最终可能是无法办到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埃里克森:人生发展阶段-认为人格发展要经历人地整个一生,提出著名地人生发展阶段和自我同一理论.、婴儿期:岁,信任与不信任;、幼儿期:岁,自主与害羞怀疑;、嬉戏期:岁,主动性与内疚;、学龄期:岁,勤奋与自卑;、少年期:岁,认同与混淆;、青年期:岁,亲密与孤独;、成年期:岁,创造与静止停滞;、老年期:岁以上,完善感与失落感.三、社会化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地道德成长论:社会化不会由于身体地发展成熟而突然停止;、科尔伯格地道德自我:孩子们随着年龄地增长而找到自己地道德价值观.他发现,不同地社会对错误地标准可能持各自不同地具体看法,但他们对同情(如关心他人)和正义(如主张平等互惠)等具有相同而普遍地道德原则.人们对道德判断地不同,是因为他们成熟地水平不同.道德发展水准有三:第一个阶段为前传统阶段;青春斯地人通常达到第二个标准,即传统阶段;达到第三个水平地人,叫超传统道德水平.(被传统认可地价值观可能与他们地价值观相抵触,他们便根据“为绝大多数人地才是最好地”地指导原则做出理性地决定,在合法地方案间做出选择.如果一条法律由个人依据一条更高地原则判断为非正义,那么破坏此法律就是正当地做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化地特征与矛盾一、社会化地特征、社会化地方式:灌输与自选.儿童期是灌输型社会化;少年时期自选型.成年社会化与儿童社会化最大地区别是:在成年期个人比较清楚被什么所影响,个人有选择社会化地能力与机会,而在儿童期,社会化比较不明显,也没有选择能力与机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化地过程:外在-内在.、社会化地执行者:家庭-学校-社会.二、社会化地困境.社会化地不一致性;、代差问题;、网络冲击;、青少年偶像崇拜社会分层()按照一定地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地等级序列.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是以“等级”地形式存在地.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等级内部还有各种独特地等级.到了世纪,人们广泛使用“阶级”和“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地地位等级.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后,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敌对地阶级,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地阶级与阶级斗争作出独特地分析,在理论上有着重大地贡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地根源,对阶级与阶层作出了全面地阐述和深刻地分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地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地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三条标准既是互相联系地,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地标准.此后,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地研究,大多继承韦伯地上述观点,归纳起来有:①把社会划分成几个大地阶级.②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若干个层次.③续谱排列.根据人们在职业分工、工资收入与身分声望等方面地具体而细致地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地多个小层,即续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学对社会分层地研究,主要表现为对职业声望地测量.另外,西方一些学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地阶级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出现了一个中间阶级,即所谓管理者阶层.他们研究地趣旨在于这个阶层地定义和归属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地发展和生产关系地变革,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年代以来,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地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地社会分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正在对社会分层作新地探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地回应行动.在社会互动中,交互作用是社会互动地基本特征.个人或群体互动地产生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人或群体之间,这是互动地结构条件;、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地行动才产生互动,不论这种依赖性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是亲和地还是排斥地;、参加互动地人都是有意识地,都基于行动者一定地需要与利益,都力图用头脑中成熟了地计划去调动另一方地行动;、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地情境下进行地,同一行为在不同地时间、不同地场合具有不同地意义;、社会互动还会带来一定地效果,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地关系产生一定地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产生一定地作用;、无论是个人或群体地互动都不可能为所欲为、随心所欲,都必须在一定地规范引导下行动;、互动地双方一般互为主体或客体,沟通双方使用统一或相通地符号,沟通双方对交往情境有相同地理解,沟通双方是相互影响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互动对于社会成员地功能在于:、当人们发生社会互动时,他们对外在世界发生了共同地意义,对外在地文化和环境有了共同地了解;、互动是将文化规范和价值代代相传地一种方式,父母与子女之间地互动将新生代予以社会化,并将文化传递下去;、社会互动是社会秩序地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互动有个维度:、向度-社会互动地方向;、深度-互动双方相互依赖地大小;、广度-互动双方交往领域地大小;、频度-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地多少;、强度-互动双方交往时情感地强烈程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决定任何互动关系性质地因素无非是利益或精神两大类,只不过所占比例大小不同而已.从互动地性质上可分为理性互动和非理性互动.理性互动以物质利益为中心,非理性互动以精神为中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互动地理论一、社会互动地宏观理论科塞反传统观点地认为冲突对社会具有正面功能,他认为冲突是指不涉及双方关系地基。
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 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4. 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6.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7.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8. 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9.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0. 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11. 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取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及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12.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先赋角色,是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初级群体,集体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具有亲密关系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们注入了意义的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分层,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社会流动,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流动,也包括地理空间的变动。
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社会发展,狭义的社会发展是指社会经济的增长;广义的社会发展是指除经济之外还有文学,艺术,科学,国民素质等的发展。
越轨行为,是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
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行成的,指导人们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二,简答题1,什么是角色失调?它包括哪些基本类型?角色失调是由于人的活动的多样性,活动情境的复杂多变,以及个人能力的限制,人们在角色扮演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以致发生不能有效的扮演角色的现象。
基本类型包括:①角色冲突。
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角色扮演出现冲突,阻碍其进行下去,主要有角色伴侣之间的冲突,单一角色的冲突,角色丛的冲突;②角色不清。
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③角色中断。
④角色失败。
是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的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担严重不称职或其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的失败2,什么是家庭?家庭的产生经历了哪几种形式?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家庭的产生经历了①血婚制家庭。
是群婚制的初级阶段。
②,伙婚制家庭。
社会学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社会是由有一定联系,互相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3.社会实在论(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各人有强制性,社会是在说认为社会不是简单的个体之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4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所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你信仰和价值等。
5.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从经过有秩序、有条规的整合后形成的整体。
6.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立场上,认为本民族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7.文化相对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采取的行为方式即为文化。
8.主文化:指在一定族群中在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
9.亚文化: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11.整合:整体的各部分相互协调、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和状态。
12.继续社会化: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13.在社会化:由于原来社会化的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14.个性:也称人格,是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5.雷同性格:同一群体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
是社会个性所反映的群体成员个性中的共同部分大大超过不同部分所处于支配的地位和现象。
16,.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学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的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3.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4.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索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5.定性分析: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者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6.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7.社会: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8.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
9.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0.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11.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12.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13.人口质量: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14.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15.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16.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17.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18.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传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19.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社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社会学概论1.社会: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
2.社会唯实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而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实论认定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独立于并且决定着个人的动机、意识及行动。
3.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社会唯名论坚持个人存在的真实性,而社会不具真实性、实在性,因此社会学研究应从了解个人的动机、目的、意识及行动入手。
4.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东西。
5.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艺术、宗教思想、价值观等;二是社会制度与行为规范。
6.文化特质: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7.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8.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9.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它是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采取的行为方式。
10.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是少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及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11.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某一族群的成员因为过分认同本族群文化而对其他族群的文化表示不理解、批评以致否定,这种现象称为我族中心主义。
12.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族群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族群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族群的文化。
13.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
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
社会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1.社会学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第二章1 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一门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名词解释

一、社会(一)概念1 从外在形态来看,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2 从内在本质来看,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社会结构(一)概念:社会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有机联系(二)重要组成部分1 社会地位先赋地位(既得地位):我们自己不能控制和改变的地位,不管我们的先天差异和个人能力如何。
包括社会、年龄、种族等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地位。
自致地位(获得地位):如教育和职业等,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控制,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起到部分作用的地位。
如使自己成为大学生、艺术家、律师、罪犯和宗教信徒等。
(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
)自致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2 社会角色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获得方式划分):先赋角色: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它通常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物的基础之上,如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和女儿、儿子、妻子、父亲等角色;还有一些角色是由社会规定的,如封建社会中通过世袭制继承所形成的皇帝、公爵等角色,也属先赋角色之类。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体现了个人的自主选择性。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一生中扮演的多数角色都是自致角色,包括个人职业的选择、婚姻家庭的缔结、事业的成就等方面的角色,这些都是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的。
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或者教师、工程师、建筑师、高级技工等都属于自致角色。
(心理状态划分):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到周围的人均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如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承担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1. 社会学(Sociology)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科学。
它关注人类个体如何在社会中相互作用、互动,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学研究的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分类、社会变迁、社会不平等、族群关系、社会控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
2.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社会结构指现实世界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的总体模式。
它包括了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角色等元素。
社会结构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社会中的社会层级和组织方式,以及其对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3.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研究和内化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接触和参与社会化代理人(如家庭、学校、媒体等)来研究社会角色、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期望。
社会化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的成员,促使个体与社会相互适应和相互影响。
4. 社会交往(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交往是人们在社会中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包括了人们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合作、互动以及信息传递。
社会交往能够塑造个人的身份认同、社会角色和群体归属感,同时也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维持的重要因素。
5.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于个体和群体行为的规范、调控和制约。
它通过社会规范、法律制度、道德价值观等手段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防止和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促使人们遵守社会共同约定的行为规则。
6. 社会不平等(Social Inequality)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资源、权力、机会和地位方面的差异或不公平现象。
社会不平等可以表现为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等。
社会学关注社会不平等的起因、影响和解决方法,致力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学名词解释 (超全)

社会学名词解释 (超全)1. 社会学 (Sociology)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等方面。
2. 社会结构 (Social Structure)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组织、机构、角色和关系的总体组成。
它包括家庭、社区、组织和社会层级等多个层面。
3. 社会关系 (Social Relations)社会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互动。
这些关系可以是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友谊关系,也可以是在工作、学校、社区等场所中建立的关系。
4. 社会行为 (Social Behavior)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动和互动方式。
它包括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角色扮演、社会化过程等方面。
5. 社会组织 (Social Organization)社会组织是指按照特定目标和职责进行组织化的社会实体。
它可以是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教育机构等。
6. 社会变迁 (Social Change)社会变迁指的是社会结构、社会体系或社会文化发生的持久性变动。
这些变动可以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经济转型等引起的。
7. 血缘关系 (Kinship)血缘关系是指通过血缘关系连接在一起的亲属关系。
它包括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与孙子孙女等关系。
8. 婚姻关系 (Marriage)婚姻关系是指通过法律或俗承认的两个人之间的合法伴侣关系。
它涉及婚姻制度、婚姻俗和夫妻角色等方面。
9. 友谊关系 (Friendship)友谊关系是指基于亲密感情和相互信任而建立的个人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包含情感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兴趣爱好等元素。
10. 社会规范 (Social Norms)社会规范是社会共同行为准则的规定和期望。
它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社会俗,用于规范个体的行为和相互关系。
11. 社会角色 (Social Roles)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特定职责和行为。
它包括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社交角色等方面。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第1讲社会与社会运行1.社会:是一个人类的生活共同体,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全部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整合:是将无数单个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或通过调节矛盾、冲突与对立,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过程。
3.社会运行:一般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它表现为社会多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通常可分为纵向运行和横向运行两种形态。
4.结构性协调:说明的是组成社会大系统的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文化子系统、教育子系统、卫生子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联系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以及严密的组织性等问题。
5.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的情况。
功能性协调有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是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功能协调;另一种是结构不协调基础上功能的暂时协调。
6.群体关系:是发生于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的社会关系。
它是社会关系的是中间层次,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7.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它是一种固定化了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
8.血缘关系:是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人类的先天联系。
9.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10.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2讲文化与社会运行1.文化:英文culture,源于拉丁语,为耕耘、耕作之意。
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名词解释1.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用专业的助人方法开展的专业助人活动。
2. 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领域也成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3. 实际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
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有一些以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的职业或岗位,它们承担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
4. 慈善组织会社a) 1869年建立于英国,致力于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推动民间志愿救助活动。
b) 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首先,派“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这种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个案工作的产生;其次,它们在促使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相互合作时,促进了社区工作的产生。
5. 睦邻组织运动a) 1884年兴起。
b) 兴起的原因:英国的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力图对社会问题进行实地研究和考察。
另外,发起人认为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让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贫民共同生活,既可以使贫民获得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机会,又可以使知识分子加深对贫民的了解,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c) 在这种背景下,巴尼特牧师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贫民区首创汤恩比馆。
d) 睦邻组织运动对社会工作的意义: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社会工作应配合社区的实际需要;安排,并同时发动、组织社会力量;社区工作方法应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
问题1. 简述社会工作基本过程。
2. 简述社会工作基本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3.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制度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组织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出现许多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用于弥补政府救济的不足,扩大救济范围。
文化条件:人道主义思想;宗教伦理思想。
4. 改革后我国社会工作迅速发展的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它们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贫困、老龄化问题。
转型期:我国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机构发生变化,不能圆满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显示出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5. 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社会问题:社会学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遇到某种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因此需要改变的社会状况;社会工作认为,社会问题是指那些非纯生理性的问题,即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
社会问题是主要社会工作领域。
社会工作领域随社会问题的增多而扩大。
社会工作大于社会问题领域。
6.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共同点:它们都是对于社会上处于困难境地的人提供帮助。
不同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由国家法律规范的救援措施与政策,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社会工作则是具体的直接的社会援助的提供。
社会工作将社会保障政策、项目转化为现实的服务,使之成为社会大众所共享的成果。
社会保障更多属于收入或者物质上的帮助,社会工作不仅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而且提供精神上的帮助。
7. 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相同心理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对于心理层面的重视。
不同心理学是关于心灵的学科,它试图建立严密的逻辑框架和完整的概念体系。
心理学家常与社会工作者合作。
社会工作者常常动用总的社会资源解决案主问题。
心理学家常常借助药物、临床、诊所帮助病人。
社会工作者把案主、夫妻、团体当做一个整体解决问题,心理学家的注意力集中于个人及其内在精神层面。
社会工作强调潜能与发展,强调助人自助。
心理学发展出一整套技术手段,诊断、治疗。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名词解释1.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2.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如何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去实施社会工作,提供服务。
它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问题 1.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关系中应表现出什么样基本素质?专业价值观从事社会福利服务——助人活动掌握专业知识与方法2.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什么?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3. 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是什么?社会工作对个人的功能就难、解困、发展。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i.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1.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2. 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 3. 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4.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与维持社会秩序的关系是什么?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一致帮助有困难者走出困境会产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效果,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对有困难者的救助,这种一致性是就一般状况或者总体而言的。
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不一致在社会政策不尽合理的情况下,简单强调秩序的重要性可能会贻误对有困难者的救助,甚至会酿成重大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只强调助人的至上性可能会冲击社会秩序,因为有时原有秩序并不一定能向有困难者提供制度化的帮助。
这样就会发生强调社会秩序的社会本位观同强调助人的个人本位观之间的冲突。
5. 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表现是什么?福利服务的提供者:政府、民间机构、社区。
求助模式:主动求助资源获取:政府拨款,民间支持。
服务提供模式:专业服务。
6.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表现是什么?行政化的组织模式,表现是:i. 国家是唯一的资金来源。
ii. 行为主体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内部的领导干部。
福利服务以及解困工作是这些机构的正式工作。
iii. 方法是通过行政程序、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法进行助困工作。
7. 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提供模式的特点是什么?6 1. 本我:本我是人格系统中最原始、最隐私的部分,处于潜意识的深层,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如饥、渴、性,它包括来自对于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所有欲望。
2. 自我:自我代表人格结构的现实部分,位于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原始本能与外部世界之间。
3. 超我:超我是理想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发展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4. 潜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最底层,由各种原始的本能与欲望组成,是生物性本能能量的仓库。
问题 1.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是什么?a) 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b) 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c) 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法与技巧。
2. 弗洛伊德探索潜意识的基本技术有哪些?析梦、自由联想、失误分析。
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名词解释1. 社会福利a) 广义的社会福利指同改善公民的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
b) 狭义的社会福利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2. 剩余性社会福利: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
3. 制度性社会福利: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服务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问题 1. 社会福利的功能是什么?a) 对公民个人:提高弱势群体以及全体国民的素质,增强人的社会功能。
b) 对社会:促进平等,增进社会关系的和谐,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c) 对公民与社会的关系: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2. 阐述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a)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b) 社会福利模式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的发展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名词解释个案工作: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和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问题 1. 心理社会治疗法的基本价值理念是什么?个别化、接纳、案主自决、保密、非批判的态度2. 心理社会治疗法的治疗目标是什么?减低当事人的焦虑和不安减低“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增强当事人的自我适应技巧和“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增强当事人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改善环境解决问题3. 人本治疗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假设是什么?人的概念i. 人基本上是自由的,而非被控制的。
人有某种程度的自由选择和具有某些自我指导的能力。
重要的价值观和决策在人的控制范围之内。
ii. 人类的本质是积极向上的,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和能力。
只要条件适宜,人们将向着自我实现发展。
iii. 尽管人的许多行为是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但是他们具有选择和自我指导的能力。
iv. 心理成长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在一种没有威胁的气氛中,人们能够自由地成为他们可能成为的人。
自我概念i. 自我的形成:是通过我们与环境,尤其是我们与生命中重要的他人如父母交往形成的。
ii. 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要得到家人的关怀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满足家人的期望或要求,这就是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
iii. 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1. 它直接影响我们对自我概念的接受程度。
2. 这些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往往使当事人忽略或牺牲内在的真正需求。
3. 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与内心真正的需求的不一致会使当事人苦闷和压抑。
iv. 自我概念对行为的影响 1. 自我概念与经验的一致是一种完美的境遇。
2. 自我概念与经验不一致,人们常常会歪曲或否认经验,采取自我防御的办法。
3. 瓦解:防御失败,就会产生瓦解。
能充分发挥自己功能的人的特征i. 是理性的人,能准确领悟周围的事物,开放地接受新的生活体验。
ii. 珍惜和享受人生。
iii. 忠于和尊重自己。
iv. 心理上有极大地自由和释放的感觉。
v. 能有建设性地生活。
4. 你如何理解人本治疗模式中的自我概念是个体意识中知觉到的所有关于他的存在和他的经验方面的东西。
简单地说,自我8 概念是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内容上包括:身体、情感、喜好、职业、价值观、人生哲理等。
我们每天的行为、与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都受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与自我不同。
自我指当事人真正的、本身的自己。
自我概念是指当事人如何看自己5. 人本治疗模式对社会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是什么?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同感)6.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行为的改变之所以发生,乃是因为行为的后面伴随着某种特别的结果,它是被它产生的结果(可获得某些事物)所控制的。
从而有些行为的结果(正结果),会增加行为再发生次数,或维持行为的持续;而有些行为的结果(负结果),会削弱行为,甚至使行为完全消失。